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炳人識字法”與漢語語文教育體系摘要:幾千年的實踐所造就的漢語語文教育體系,是我們無比寶貴的文化財富?!拔逅摹币詠碓跐h語語文教育上棄中學洋,是盲目、機械、草率的?!胺彪y的象形字”也有它超過拼音文字的形、音優(yōu)勢,古人利用韻文集中識字的做法,正是利用了漢字的形、音優(yōu)勢,是科學的、符合漢語實際、適合兒童學習的?!氨俗R字法”是對我國傳統的“集中識字”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在漢語語文教育上具有人們尚未意識到劃時代的意義。關鍵詞:漢語;語文教育;識字教學法;炳人識字法;集中識字Abstract:TheChineseteachingsystemproducedthroughthousandsofyearsprecticeisourpreciousculturaltreasure.SincetheMay4thMovement,abandoningtheChinesemethodsandlearningtheforeignsinChineseteachinghasbeenblind,mechingandperfunctory.Thepictographthatishardtotaclcle.hasitsownadvantagesinsoundandformoveralphebaticwriting.TheancientsusingrhymeliteracymethodtookadvantagesofthesoundandformofChinesewords,whichisscientific,isfitfortheChineselanguage,andsuitableforthechildrentolearn.BinrenliteracymethodinheritsandinnovatesthetraditionalfocusciteracymothedandhasepochmalcingsignficanceinChineseteaching.Keywords:Chinese;Chineseteaching;literacymethod;Binrenliteracymethod;近幾年我國出現了一種以發(fā)明人的名字命名的全新的識字教學法“炳人識字法”。使用這種方法能僅用一年的學習時間(每年學10個月,每天學半小時)就使兒童認識3920個漢字,達到能讀書看報的程度,并且學生樂學,教師易教,受到專家們的高度贊賞,一時引起轟動。“炳人識字法”的基本做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集中用一年的時間教會剛開蒙的兒童認識3920個常用漢字,這一年只識字,不教閱讀;2識字的基本方法是誦讀七言一句的韻語,對字義很少解釋,只要求兒童認字形和記讀音;3配合每句韻語設計律動操,識字時邊念邊做,并設計大量的游戲,教學自始至終在做操和游戲中進行。4所編韻語不僅合轍押韻,而且“頂針連環(huán)”,每兩句的首字又組成韻語,排列成可以檢索的字盤,很方便記憶。5先認后寫,認寫分開。筆者認為,“炳人識字法”不只是一種新的識字教學法,而且是整個語文教育體系的變革。它既是傳統語文教育的復興,又是對傳統語文教育的革新,其意義堪稱語文教育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前人語文教育的第一步,是先用一二年的時間,集中教兒童認識二千個左右的常用字,再進入閱讀和寫作的學習。這一階段后人稱之為“集中識字”(與目前作為識字教學法的“集中識字”不是一回事)。教材均為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的韻文,使用最廣泛,至今流傳的是三字經、百字姓、千字文三種(簡稱“三百千”)。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誦讀,教師很少講解。寫與讀是分開的,讀的是“三百千”,寫的卻是“上大人孔乙己”這些筆劃簡單的字。從清末起,這一傳統的識字教育體系逐漸被拋棄,到“五四”時期已經完全被新的體系所取代。新體系是從西方引進的,沒有“集中識字”這一階段,一開始就學習極簡單的課文,邊閱讀邊識字。例如胡適早年主編的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第一課就是:去,去,去,去上學。一共六個字,去掉重復的只三個。讀什么字就寫什么字。之后就一直沿襲這種體系,即如陶行知先生所批評的:用零碎的文字來教學語文。新中國成立后,又增加了漢語拼音,但只是識字的“拐棍”,初入學的兒童每課仍只認寥寥數字。然而對前人為什么要采用“集中識字”的做法,以至于整個傳統的漢語語文教育體系,近一個世紀以來并未進行認真研究,只是隨著民主革命的風暴,把它當作封建糟粕,掃地出門了事。前人語文教育的內容,固然封建糟粕很多,但其教育方法是否也根本錯誤,毫無道理呢?這是斷不可輕易下結論的。例如漢字曾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繁難、落后的文字,解放后我國曾提出改革漢字,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但近幾十年的研究卻表明,漢字能引起聯想,開發(fā)智力,學漢語的兒童比學拼音文字的兒童更聰明;漢字可以二次組詞,學習漢字要掌握的信息量遠比拼音文字少。因而西方語言學家也稱漢語是一種“智慧的語言”。那么“集中識字”有沒有道理呢?回答是肯定的。道理何在呢?下面我們作一點粗略的探討。一、“集中識字”勢在必行使用拼音文字的歐美等國家,其識字教學是隨著課文的閱讀進行的,可稱之為隨課識字或分散識字。他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1拼音文字的單詞多有性、數、格、時態(tài)等形態(tài)變化,這些形態(tài)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出現的,因此,必須聯系語言實際來學習,也就是說,必須在句子和課文中學習。2拼音文字一般只有二三十個字母,每個單詞都是由其中幾個字母組成的,學會了這二三十個字母,單詞的書寫問題就解決了。3每一個單詞的發(fā)音又是由幾個字母拼讀出來的,學會了字母,再掌握一些簡單的語音規(guī)則,看見單詞就能讀出音來。因此,西方兒童只要學會字母,懂得一些讀音規(guī)則,就可以很快地認識大量單詞,因此可以一邊識字,一邊很快進入成句乃至成段的閱讀。但是漢字與拼音文字根本不同,每個字都有獨特的字形,讀音與字形一般沒有什么聯系。學漢字必須一個一個地辨字形、記讀音。雖有漢語拼音方案,但不能代替漢字,學了漢語拼音還得學漢字。而在認識相當數量的漢字前,是無法整句整段地閱讀的。要采用邊閱讀邊識字的方法,就只能讀“去,去,去,去上學”這類極簡短的文字,內容貧乏到極點,又不能誦讀,落后于兒童的智力發(fā)展,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望。兒童毫無興趣,自然會出現如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少、慢、差、費”的現象,用十二年時間,二千多個課時,竟不能掌握本國語言的“咄咄怪事”。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版),第一冊只有160個生字,整個小學六年時間才能學完常用的二千多個漢字,也就是說,兒童必須用六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初步閱讀的程度。近幾十年來,我國有較大影響的識字法多達20余種,初期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共同的缺點就是易遺忘、難鞏固。出現這種現象其實多半不在這種識字方法本身,主要原因是閱讀太少。閱讀太少,所識的字不能經常復習,就得不到鞏固;閱讀太少,不與語言實際聯系起來,難以致用,兒童的識字興趣就不高,效果當然也會受到影響。這是一個矛盾,前人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是“集中識字”。由此可知,“集中識字”乃是由漢字的特點所決定的,是勢在必行的。二、“集中識字”意義重大集中識字在漢語教育中的意義,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到。1漢字沒有形態(tài)的變化。一個漢字,不管是用作名詞還是用作動詞,用作主語還是用作賓語,都是同一個漢字,無需用任何字形的變化來體現這種詞性或成份的改變。兒童認識了單獨的漢字,也就認識了句子或文章中的漢字。2漢語的語法比較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班介紹自己課件圖片大全
- 道路與綠化施工合同范本
- 買商鋪購買合同協議書
- 荒山開發(fā)承包合同協議書
- 2024年河南新鄉(xiāng)冠英高級中學教師招聘筆試真題
- 設備承包協議合同書模板
- 被撞肋骨骨折賠償協議書
- 達人招募推廣協議書范本
- 遙控升降機購買合同協議
- 茶青訂購合同協議書模板
- 2024年全國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高職“藝術插花”賽項申報方案
- 設計vi合同模板
- 馬工程《文學理論》
- 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第7課《瀏覽網上信息》教案
- 2024年檔案知識競賽考試題庫300題(含答案)
- 2021部編版語文必修下冊理解性默寫匯編 (打?。?/a>
- 鉆井及井下作業(yè)井噴事故典型案例
- 縣鄉(xiāng)教師選調進城考試-教育法律法規(guī)題庫含答案(突破訓練)
- 建筑工地安全事故報告
- (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全
- 2023-2024屆高考語文復習小說訓練-沈從文《邊城》(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