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 氣體的PVT性質,1-0 物質的聚集狀態(tài) 聚集狀態(tài) 1.定義:物質是由大量的不斷流動著的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聚集而成的,所以物質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 。 2.產生原因:分子間相互作用力 運動 3.表示方法:氣、液、固分別用于g、l、s表示。,11 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一、狀態(tài)方程 :聯(lián)系 p、V、T 之間關系的方程稱為狀態(tài)方程。 二、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 1.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 低壓氣體定律: (1)波義爾定律(R.Boyle,1662): pV 常數(shù) ( n ,T 一定) (2)蓋.呂薩克定律(J. Gay-Lussac,1808): V / T 常數(shù) (n , p 一定),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3)阿伏加德羅定律(A. Avogadro, 1811) V / n 常數(shù) (T, p 一定) 以上三式結合得到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 pV = nRT 式中:p Pa; V m3; T K; n mol ;R 8.3145 10 J mol-1 K-1 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也可表示為: pVm=RT,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2.理想氣體模型 (1)分子間力 吸引力:分子相距較遠時,有范德華引力; 排斥力:分子相距較近時,電子云及核產生排斥作用。 若用E代表分子間相互作用勢能,有: E吸引 1/r 6 E排斥 1/r n Lennard-Jones理論:n = 12,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式中:A吸引常數(shù);B排斥常數(shù) 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為: E 0 r0 r,理想氣體的狀態(tài)方程,( 2 )理想氣體模型 理想氣體分子本身沒有體積 分子間無相互作用力 理想氣體定義:在任何溫度、壓力下均服從 pV = nRT 的氣體為理想氣體。 (3)氣體常數(shù) R 或 =8.3144NmK-1mol-1 =8.3144JK-1mol-1,12 理想氣體混合物,一、混合物的組成 (1) 摩爾分數(shù) x 或 y定義為:物質 B 的物質的量與混合物總的物質的量的比。 (1.2.1) (2)質量分數(shù) wB 定義為:B的質量與混合物的總質量之比。 (1.2.2) (3)體積分數(shù) B ,定義為混合前純B的體積與各純組分體積總和之比 (1.2.3),12 理想氣體混合物,二、道爾頓分壓定律 表述如下: “理想氣體混合物的總壓力等于各個氣體分壓力之和”可以用下式表示: 是混合氣體(包括理想的和非理想的)分壓 “氣體B的分壓力等于總壓力乘以B在混合氣體中所占的摩爾分數(shù)”這是Dolton分壓定律另一種表示形式。 三、阿馬格分體積定律: 理想氣體混合物的總體積等于各個氣體分體積的總和,1-3 實際氣體的PVT性質,一、范德華方程 產生原因 (1)是真實氣體的分子本身是有體積的 (2)是真實氣體的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 1.體積的改正 PV=nRT中的V,實際上指的是理想氣體分子運動的空間,真實氣體分子所能夠活動的空間假設為(Vm-b)則有 P(Vm-b)=RT 假設分子直徑為,每個分子的體積為 每一個分子的禁區(qū)是,1-3 實際氣體的PVT性質,2.壓力的修正 設分子間無引力存在時壓力為Pi,有引力存在時為P,這兩者之差Pi-P=內壓力,稱為內壓力 。內壓力既正比于(內部分子的密度),又正比于(靠近器壁的分子密度),設兩者都是 內壓力= 3. 范德華方程,1-3 實際氣體的PVT性質,4.范德華常數(shù)及其單位 范氏方程里的兩個常數(shù)a、b總稱為范德華常數(shù),常數(shù)a標志了物質分子間所具有的相互吸引力,常數(shù)b則表示了分子本身所具有的體積,故a與b都是與氣體種類有關的特性常數(shù)。 a的量綱?Pam6mol-2 b的量綱?m3mol-1 二、維里方程,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一、壓縮因子 z的數(shù)值標志了真實氣體與理想氣體之間的偏差程度 。 當用Z= 對實際氣體進行討論時,問若Z1,則表示該氣體比理想氣體易壓縮還是不易壓縮? 二、實際氣體的液化和臨界參數(shù) 人們選擇了 CO2作為研究對象??梢栽O想,在一個帶有活塞的氣缸里裝了一定量的CO2,把氣缸放在溫度恒定的環(huán)境里,在氣缸的活塞上面加上砝碼,則活塞往下移動,直到外壓力與氣缸內氣體的內壓力相等為止,所以在活塞上面加砝碼,相當于是增加氣體的壓力。氣缸內氣體的壓力可自附在氣缸上的壓力計讀出,氣體的體積則可由活塞的徑量來確定,現(xiàn)根據實驗數(shù)據可繪出如左 p - Vm 圖,圖中的每一條曲線都是等溫線。圖示的基本規(guī)律對于各種氣體都一樣。分析如下:,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1.40,等溫線與理想氣體情況相仿。 2. 31以下的等溫線由三段組 成。 3.水平段是指氣、液共存的階 段,隨溫度升高,水平段愈縮 愈短,到了31 ,便縮成了一 點C,如將每條等溫線上的表示 液化,開始之點與表示液化終 了之點用虛線連起來,就可以 得到了一個帽形區(qū),此條曲線 稱之為飽和曲線,這樣,整個PV圖便分成了三等份。帽形區(qū)是氣-液共存區(qū),等溫線帽形區(qū)之右的部分為氣態(tài),之左為液態(tài)。,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4.在31將氣體液化 5.臨界參數(shù) :對應于臨界點的T、P、V分別稱為臨界溫度,臨界壓力和臨界體積,分別用Tc、Pc、Vm,c (簡作Vc)來表示, 6.飽和蒸氣壓 :氣液之間是達到了平衡,在平衡狀態(tài)下,蒸氣的壓力便是飽和蒸氣壓或簡稱蒸氣壓。 蒸氣壓的數(shù)值除與液體種類有關系外,還與溫度有關 解釋 :液體中各分子所具有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分子可掙脫其它分子對它的吸引力而自液面逸入到空間,這就是蒸發(fā);而漫游在液面上方的分子,當與液面相碰撞時,由于引力的存在,也有可能為液面分子重新拉回去,這就是冷卻。開始時主要是蒸發(fā),隨著蒸發(fā)的進行,蒸氣分子不斷增加,撞擊液面的分子也就愈來愈多,最后,當在單位時間里,蒸發(fā)的液體分子數(shù)和冷卻成液體分子的分子數(shù)達到相等,即蒸發(fā)速度和冷凝速度達到相等,也就達到了平衡狀態(tài)。 三、范德華方程和臨界參數(shù) 用范氏方程來看PVm圖,然后通過范德華的臨界等溫線來求CO2的臨界參數(shù) ,看一看范氏方程與實驗結果是否相符合。,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范氏方程 同乘 據此方程,在確定的T下,選定一系列的壓力P,即可解得一系列的Vm,如此即可作出一條PVm等溫線,對應于一系列不同的溫度,即可得到一系列的等溫線 。 范氏方程等溫線和實驗所得到的等溫線大致相符,略有不同,就是對那些低于臨界溫度線的等溫線來說,在中等壓力范圍里多出了這()上、下、上的一波三折。 討論由范氏方程求臨界參數(shù):自范氏PVm等溫線可見, 在C點,范氏方程出現(xiàn)了三重根,三個根的數(shù)值相同,也就是說在C點將范氏方程,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即 當然 和 是一碼事 比較系數(shù),得 根據此式,可得特性常數(shù)PC、VC、TC與a、b之間的關系。,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有一個結果引起人們的關注 四、普遍化范德華方程(或范德華對比狀態(tài)方程)和對應狀態(tài)原理。 兩邊同乘 則有 令 引入對比參數(shù)后,可得方程 或,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此方程稱作范德華對比狀態(tài)方程,它和范德華方程是等效的,但式中不復存在特性常數(shù)a、b,是一個不直接含有氣體特性常數(shù)的普遍化形式,故又稱普遍化范德華方程。 任意兩種不同的氣體,如果有兩個彼此相等的對比參數(shù),則它們的第三個對比參數(shù)必大致相同,此時,我們就說,這些氣體是處在對應狀態(tài)之下這就是對應狀態(tài)原理。 當兩種氣體具有相同的Pr、Vr、Tr值時,則它們的壓縮因子大致相同。 五、普遍化的壓縮因子圖 將對比參數(shù)引入壓縮因子,有: Zc 近似為常數(shù)(Zc 0.270.29 ),14 高壓氣體的普遍化計算法,當 pr , Vr , Tr 相同時,Z 大致相同。即處于相同對應狀態(tài)的氣體具有相同的壓縮因子。對理想氣體的偏離也相同。因為 pr , Vr , Tr 三個參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