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教育史專業(yè)論文)張謇辦學思想研究.pdf.pdf 免費下載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 張謇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實業(yè)家、教育家,是我國近代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 基入之一,他所創(chuàng)辦的教育事業(yè)令當時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望其項背,且許多建樹 在我國教育史上都獨領風騷,推進了南通乃至整個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進程。他的 教育思想是在批判古代傳統(tǒng)教育思想、繼承維新思想和吸收當時世界先進教育思 想的基礎上提出,并在其教育實踐進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 張謇主要是以一位教育實踐家而著稱于世的,他創(chuàng)辦了規(guī)模龐大的教育機構, 涵蓋普通教育、師范教育、高等教育、實業(yè)教育,以及各種特殊教育和社會教育 等機構,為近代辦學實踐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其辦學思想具有時代性、進步 性、先進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的關于“實業(yè)救 國、教育救國”的探索,在近代中國樹立了一座豐碑,尤其是他的辦學思想,堪 稱清末民初中國教育思想史上一面絢爛奪目的旗幟。 本文試圖對他的辦學思想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梳理,以期對當前的辦學實 踐有所啟迪和借鑒。 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 是張騫辦學思想形成的動因。主要從教育因素、政治因素和經(jīng)濟因素三方 面來研究,這些因素為其以后辦學埋下了伏筆。 二是張謇辦學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張謇認為,“師范是教育之母,辦學須從師范 始。因此,本文先從其所創(chuàng)辦的師范教育著手,主要闡述他在教育經(jīng)費籌措、教 育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一些獨到的見解。接著研究他所創(chuàng)建的基礎教育, 他認為小學是教育的基礎,強調對學制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他還非常重 視教育的普及,創(chuàng)設了幾所幼稚園和中學,以及在農(nóng)村普遍設學。然后論述他創(chuàng) 設的高等教育。而實業(yè)教育是張謇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實業(yè)為教育籌措資金, 教育為實業(yè)培養(yǎng)人才,實業(yè)與教育相迭為用。此外,張謇也很重視女子教育,不 僅創(chuàng)辦了女子師范教育,還創(chuàng)辦了系列的女子職業(yè)教育。最后,論述張謇為盲 啞人所創(chuàng)建的特殊教育。 三是張謇辦學思想的特點,包括力爭形成完整的辦學體系、實業(yè)與教育相迭 為用、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倡艱苦勤儉的學風。 四是張謇辦學思想對當今辦學的影響及啟示。 關鍵詞:張謇;教育;辦學思想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j i a n ,a saf a m o u sb u s i n e s s m a n ,e d u c a t o ri no i n gd y n a s t y , i so n eo ft h e p i o n e e r sa n df o u n d e r so fm o d e m e d u c a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 t h ee d u c a t i o na c h i e v e m e n t h em a d ei si n c o m p a r a b l eb ya n ye d u c a t o ro fh i st i m e ,m u c ho fi tt o o kt h el e a di nt h e e d u c a t i o n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w h i c hp r o m o t et h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o f 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o f n a n t o n ga n de v e nc h i n a h i s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 sw a sp r o p o s e d0 1 1t h eb a s i so f c r i t i c i z i n gt h ea n c i e n te d u c a t i o nt h o u g h ta n di n h e r i t i n gt h er e f o r mt h o u g h ts i n c et h e o p i u mw a ra n da b s o r p t i o no fa d v a n c e de d u c a t i o n ,a n df o r m e dg r a d u a l l y i nt h e z h a n gj i a nw a sf a m o u sm a i n l ya sa ne d u c a t i o n f lp r a c t i t i o n e r , a n dh ef o u n d e da l a r g es o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i n s t i t u t i o ni n c l u d i n gg e n e r a le d u c a t i o n ,n o r m a le d u c a t i o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a n dv a r i o u s s p e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 s ,w h i c hm a d ea b e n e f i c i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f o rm o d e mm a n a g e r i a lp r a c t i c e h i s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t h o u g h t s 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i m e ,p r o g r e s s ,a d v a n c e ,p r a c t i c a l n e s sa n do p e r a b i l i t y , e t c i t i ss a i dw i t h o u ta n yo v e r s t a t i o nt h a th i se x p l o r a t i o na b o u ts a v i n gt h en a t i o nb ye n g a g i n g i ni n d u s t r ya n db ye d u c a t i o ns e tam i l e s t o n ei nm o d e mc h i n a , e s p e c i a l l yh i s 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p r a c t i c ew a sr e g a r d e da sab r i l l i a n tb a n n e ri n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a n d i d e o l o g yh i s t o r y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s t u d yh i ss c h o o l - f r a m i n gt h o u g h t sf r o maw i d ea n dd e e p p e r s p e c t i v e ,h o p i n gt o o f f e rs o m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a n dr e f e r e n c ef o r t h ep r e s e n t 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p r a c t i c e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 p a r to n ei st h em o t i v a t i o no fz h a n gj i a n s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p r a c t i c ei nt e r m s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f a c t o r s ,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o r sa n de c o n o m i c a lf a c t o r s ,w h i c hl a yt h eb a s i sf o rh i s 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p r a c t i c e p a r tt w oi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o fz h a n gj i a n s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t h o u g h t s z h a n g m t h i n k st h a tn o r m a le d u c a t i o ni st h em o t h e ro fa l le d u c a t i o n sa n dt h e r e f o r e 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p r a c t i c es h o u l d s t a r tf r o mt h et e a c h e r t r a i n i n g h e n c e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i e st h en o r m a le d u c a t i o nf i r s t l y , f o c u s i n go ns o m ei n s i g h t si nf u n dr a i s i n g , e d u c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a n dt e a c h e r st e a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 n ,i tr e s e a r c h e st h eb a s i c e d u c a t i o n z h a n gh e l d t h a t p r i m a r ye d u c a t i o n i st h eb a s i so fa l le d u c a t i o n s , 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r e f o r mo fc r e d i ts y s t e ma n dc u r r c u l u m h e a l s oa t t a c h e d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p o p u l a ro fe d u c a t i o n ,f o u n d i n gaf e wk i n d e r g a r t e n sa n dm i d d l e s c h o o l s ,a n du n i v e r s a l l yf o u n d i n gs c h o o l si nr u r a la r e a s t h e nt h ep a p e r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h ee s t a b l i s h e d i n d u s t r i a le d u c a t i o ni sa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f e a t u r eo fh i s e d u c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 s t h ei n d u s t r yr a i s e sm o n e yf o re d u c a t i o na n de d u c a t i o nc u l t i v a t e s t a l e n t sf o ri n d u s t r i e s ,w h i c hf o r mag o o dc y c l e b e s i d e s ,z h a n gj i a n a l s op a i d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e d u c a t i o no fw o m e n ,h en o to n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w o m a nn o r m a le d u c a t i o n b u ta l s oas e r i e so fw o m a nv o c a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 s p e c i a le d u c a t i o nh es e tf o rt h eb l i n da n dt h em u t e s p a r tt h r e ei st h ef e a t u r e so fz h a n g s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t h o u g h t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 c o m p l e t es c h o o l - r u n n i n gs y s t e m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i n d u s t r yw i t he d u c a t i o nf o ru s e , t a k i n gt h e a l l r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t u d e n t s i n t o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e n c o u r a g i n gt h e a r d u o u sa n dt h r i f ts t y l eo fs t u d y p a r tf o u ri st h ei m p a c ta n d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z h a n g s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t h o u g h t so n t h ep r e s e n t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p r a c t i c e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j i a n :e d u c a t i o n :s c h o o l r u n n i n gt h o u g h t s i v 關于學位論文獨立完成和內(nèi)容創(chuàng)新的聲明 本人向河南大學提出碩士學位中請。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 本人在導師番由指導下獨立完成的,對所研究的課題有新的見解。據(jù)我所知,除 文中特別加以說明、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 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為獲得任何教育、科研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 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 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了謝意。 學位中請人( 學位論文作者) 簽名:絲豳 2 00 7 年6 月門日 - 關于學位論文著作權使用授權書 本人經(jīng)河南大學審核批準授子碩士學位。作為學位論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學有關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學有權向國家 圖書館、科研信息機構、數(shù)據(jù)收集機構和本校圖書館等提供學位論交( 羝質文 本和電子文本) 以供公眾檢索、查閱。本人授權河南大學出于宣揚、展覽學校 學術發(fā)展和進行學術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縮印、掃描和拷貝等復制手 段保存、;f - 編學位論文( 甄質文本和電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內(nèi)容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書) 學位獲得者( 學位論文作者) 釜名: 貌雨 2 0 。( 7 年刖7 日 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簽名: 塹翌查 2 0 參夕年6 月,7 日 ( 一) 選題緣由 序言 我之所以選擇張謇的辦學思想作為研究課題,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張謇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事業(yè)深深地吸引著我。張謇( 1 8 5 3 - - 1 9 2 6 ) ,清末 狀元,著名的實業(yè)家、教育家,從4 歲讀千字文,5 歲競能背誦,1 4 歲學制 藝詩賦,1 5 歲參加科舉考試,1 6 歲中秀才,2 4 歲補廩生,2 7 歲補優(yōu)貢,到3 3 歲才中了舉人,4 2 歲狀元及第,一舉成名。令人困惑的是大魁天下的他卻棄官從 商,投身于實業(yè)與教育。在短短的3 0 年里,在那個中國歷史上政治格局最為紛繁 雜亂、國仇家恨接踵而至的年代,張謇開創(chuàng)了南通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 南通,一個偏僻落后、“寂無所聞,在中國地圖上很不顯眼的小城鎮(zhèn),在 清術竟實現(xiàn)了一次“驚世崛起,成為江蘇著名的工業(yè)城市和“全國模范縣 , 許多外國友人甚至稱其為“中國之地上天堂”。英國人戈登洛德在1 9 1 2 1 9 2 1 年海關十年報告中就指出:“通州是一個不靠外國人幫助,全靠中國人自力建 設的城市,這是耐人尋味的典范。所有愿對中國人民和他們的將來作出公正、準 確估計的外國人,理應到那里參觀、游覽一下。當時,南通被稱為“中國近代 第一城當之無愧,絕非偶然,這一切離不開張謇的汗馬功勞。他不畏辛苦,完 全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建設,將南通建設成為一個大不同于當時苦難中國的城市, 一個讓生活在動蕩流離年代的國人看得見希望的城市,一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城市。 他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城市建設,領時代潮流,開風氣之先,影響及于全國,綿延至今。 毛澤東曾說過:“講到中國的民族工業(yè),有四個人不能忘記:講到重工業(yè),不能 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yè),不能忘記張謇。對張謇的業(yè)績給予了充分的肯 定。對張謇這樣一位具有傳奇色彩并且極富個性的歷史人物,本人滿懷極大的認 知興趣并充滿著研究的熱情。 。張季直先生事業(yè)編纂處,張敬禮同志談話錄 m 大生紡織公司年鑒江蘇人民出版杜,1 9 9 8 4 0 7 1 其次,張謇的辦學思想很有研究價值。伏爾泰的一句名言說:“研究個時 代的人們怎么思考問題要比研究一個時代的人們怎么行動要更重要,實際上思 想支配著人們的行動。由于屢經(jīng)科舉考試的磨難,加上對清政府腐敗的深刻認識, 在亡國滅種的危機下,張謇決定棄官從商而辦實業(yè)、辦教育,以求實業(yè)救國、教 育救國。他說:“欲雪其恥而不講求學問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普及國民之教育 則無與?!编钣纱?,他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實業(yè) 的主張,投身于實業(yè)與教育,開 始了儒生歷盡艱辛的辦學生涯。張謇一生創(chuàng)辦了3 7 0 多所小學,幾所中學和大學 及幾十所職業(yè)、社會教育機構,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為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做出了寶貴貢獻。在近代中國開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化社會轉型時期,他是一個 過渡性的前驅人物,他創(chuàng)辦的通州師范學校、女子師范學校、民間博物苑、紡織 學校、盲啞學校和氣象站等均為全國首創(chuàng)。中國近代著名學者胡適曾給予他很高 的評價,稱贊他“獨立開辟了無數(shù)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yǎng)活了幾百萬 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這樣的一個人,是值得一部以至于許多部 詳細傳記的。 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深深地吸引著我,他竟能在那么短的時間 里奇跡般的創(chuàng)辦了那么多國內(nèi)首創(chuàng)的學校i 最后,與本人的研究方向和興趣有關。作為一名中國教育史專業(yè)的研究生, 研究教育發(fā)展史是我們的專業(yè)所需。研究是為了更深地認識,只有認識才能更好 地繼承。張謇所處的時代是教育轉型時期,科舉制廢除,新學制處于探索期,而 張謇的辦學思想在當時具有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意義,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促使我 在平時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收集和整理相關資料,而且河南大學有一批從事教育史 研究的資深教師,這使我有信心去完成這一研究課題。 。曹從坡等張謇全集( 卷四) m 南京:江蘇吉籍:b 版社,1 9 9 4 2 4 2 5 。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 胡序) m 北京:中華書局,1 9 3 0 3 2 ( 二) 選題意義 1 理論意義 張謇,中國近代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入之一。他的思想與實踐涉及政治、 經(jīng)濟、文化、教育、軍事、建筑、藝術、醫(yī)藥、外交等諸多方面。人們對他的研 究從他在世時就開始了,至今已有9 0 多年了,已經(jīng)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 一批又一批的著作接連問世。作為教育界的資深人士,張謇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高 度重視,近十年來,學術界已召開了四次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且張謇研究有 向張謇學發(fā)展的趨勢。學術界不僅對他教育思想和實踐的整體研究較多,還涉及 到了師范教育、實業(yè)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職業(yè)教育、素質教育等具體方 面。張謇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教育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特別是 他的辦學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鑒。雖然有很多人對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也觸及到了他的辦學思想,但對其辦學思想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不夠深入和系統(tǒng), 還沒有專門的研究著作闖世。因此,研究張謇的辦學思想不僅有助于加深我們對 張謇的認識,而且從理論層面上彌補了張謇研究的不足,進一步充實了張謇的教 育理論。 2 實踐意義 對張謇辦學思想的研究還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他在南通首創(chuàng)了中國第一所 民立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自籌經(jīng)費解決了辦學資金,親自擬定辦學章程, 對教學管理、招生、考核、課程設置等方面都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在此基礎上又創(chuàng) 辦了附屬初等小學及幼兒園供師范生實習,并注重學習的實效,具有鮮明的時代 性和進步性。此外,他在教育實踐中開創(chuàng)了“以實業(yè)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yè) 的成功模式。他強調學以致用,因地制宜地大力倡導實業(yè)教育。他因南通產(chǎn)棉而 建紗廠,因紗廠而建紡校,因墾荒植棉而設農(nóng)校,因商業(yè)而設商校和銀行學校, 3 因醫(yī)院、衛(wèi)生而設醫(yī)校和護士培訓所,以及因婦女而設女紅傳習所、發(fā)網(wǎng)傳習所 等,為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有文化、有技術的勞動者。他非常注重教育與 實踐相結合,將校址選在工廠附近,有利于學生的實習。他將教育從傳統(tǒng)的“學 而優(yōu)則仕的封建樊籬中脫離了出來,建立了多層次、多學科的職業(yè)教育體系, 為開拓近代中國教育新途徑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并為開展近代實業(yè)和職業(yè)技術 教育起了典范作用,在近代中國職業(y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現(xiàn)在職業(yè)教育 的發(fā)展仍然具有啟迪作用。臺灣學者瞿立鶴認為張謇“不愧為我國職業(yè)教育之先 驅 ,是“近代中國職業(yè)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不僅如此,張謇還在教育實踐中 構建了一個從幼稚園n d , 學、中學、大學甚至實業(yè)教育、特殊教育完整的教育體 系。這種多渠道、多形式辦學的模式,開企業(yè)投資教育之先河,為近代中國教育 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新途徑和新鮮的經(jīng)驗,他的某些思想在今天看來還是比較前 沿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如何辦學和辦好學校一 直是教育界人士深切關注的問題。而今,我把張謇的辦學思想作為我的研究課題, 希望通過對張謇辦學思想和實踐的深入研究和探析,對當今的教育改革能有所啟 迪,以求能為當今的教育決策提供借鑒,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服 務。 ( 三) 文獻綜述 1 文獻及檔案史料 研究張謇的原始文獻主要有張謇所撰的張謇日記、張嗇庵先生文鈔、張 嗇庵先生九錄錄和嗇翁自訂年譜。還有張怡祖( 張謇之子) 編的張季子九 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他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父親的人生、辦學活 動和思想進行了記述。曹從坡等編撰的張謇全集( 江蘇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版) 。強立鶴張謇的教育思想 m 臺灣:學生書局1 9 7 6 2 6 2 4 共六卷七冊,其中包括政治、經(jīng)濟、實業(yè)、教育、文藝等方面的資料,而且把他 的日記和自訂年譜也整理收集在內(nèi),有關其教育方面的文獻主要集中在第四卷。 另外,南通檔案館存有許多研究張謇的史料,還有張謇研究中心所整理收集的一 些資料,這些都是研究張謇辦學思想的第一手資料,是本論文研究必不可少的參 考資料。 2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 ( 1 ) 專著綜述 國內(nèi)研究張謇的專著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專門研究張謇教育思想的著作。臺灣瞿立鶴所著的張謇的教育思想 ( 臺灣學生書局,1 9 7 6 年版) ,是一部較早研究張謇教育思想的著作。張?zhí)m馨著 的張謇教育思想研究( 遼寧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對張謇的教育思想作了 深入的研究,對他教育的經(jīng)濟、政治基礎,教育管理和特色,實業(yè)教育,教育的 大綱等作了全面的分析。還有程斯輝與劉光俠著的科教興國的先驅教育家 張謇傳。這些著作為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但主要集中在張謇的教育 思想方面,對他辦學思想的研究不夠全面和透徹。 二是包含有張謇教育思想及教育實踐的相關著作。李時岳的張謇和立憲派、 宋希尚的張謇生平、劉厚生的張謇傳記、虞和平主編的張謇、衛(wèi)春回的 張謇評傳、陳有清的張謇、章開沅與田彤著的張謇與近代社會、張緒武 和梅紹武編的張謇與梅蘭芳、常宗虎著的末代狀元張謇家族百年紀和 莊安正著的張謇先生年譜等。此外,也有一批文學作品問世,如周棟著的一 代巨賈:張謇傳、寒波著的張謇:狀元天地、行人著的近代實業(yè)的開山鼻 祖和鄧金平著的張謇外傳等。這些著作雖然都沒有專門論述張謇的辦學思 想,但對本論文的研究提供了線索和重要的啟示。 ( 2 ) 論文綜述 目前還沒有專門論述張謇教育思想和辦學思想的碩博士論文,對其辦學思想 5 的研究主要散見于一些期刊文章之中。目前已有三屆張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 論文集,有嚴學熙主編的論張謇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謇研究中 心編的再論張謇一紀念張謇1 4 0 周年誕辰論文集,嚴學熙主編的近代改革 家張謇第二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崔之清主編的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 的前驅第三屆張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還有許多期刊論文專門論述他的 教育思想,有周新國的張謇的教育思想與實踐,張志軍的張謇教育思想及實 踐論述,程紹珍的張謇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活動,季云飛的張謇教育思 想述論,李建求的張謇教育思想述評,瞿衛(wèi)星的張謇教育管理思想初探 等等。此外還有論述張謇師范教育的文章,如瞿衛(wèi)星的論張謇的師范教育思想, 衛(wèi)春回的張謇的師范教育思想與實踐,王觀龍、張廷棲的張謇的師德觀, 何玉葉的張謇師范教育思想研究述評,王建維的張謇師范教育思想特征探析 等一系列的論文。有論述其實業(yè)教育的論文,如楊宏雨的論張謇的實業(yè)、教育 互動思想,王敦琴的張謇“父教育而母實業(yè)”之內(nèi)蘊及其當代意義,張廷棲 的張謇工科教育的辦學實踐和思想,馬斌的張謇職教思想探微。還有專門 研究張謇家庭教育的論著,沙銀芬、張廷棲的張謇的家庭教育思想與實踐,程 斯輝的張謇的家庭教育思想述略等。有關張謇教育思想的研究還有很多,這 里不再贅述,均對本論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3 國外研究現(xiàn)狀 海外對張謇及其事業(yè)的早期關注主要是考察調研和新聞與記事報道,在張謇 去世以后,有關的理論性或考論性的研究才產(chǎn)生。國外對張謇的研究最早是日本 方面,主要有駒井德三的張謇實業(yè)調查書,日本藤罔喜久男的張謇己辛亥革 命,中井英基的張謇己中國近代企業(yè)等。歐美方面對張謇也有研究,法國的 瑪瑞安娜芭司蒂著的基于張謇( 文獻) 的:中國二十世紀初期的教育改革 ( a s p e c t sd el ar e f o r m ed e l ”e n s e i g n e m e n te l lc h i n ea ud e b u td ux x es i e c l e d ”a p r e 蘆d e se c r i t sd ez h a n gj i a n ) ,全書3 6 9 頁,于1 9 7 1 年在巴黎的牟同社 6 出版。此書后由珀爾貝雷譯成英文,書名簡化作e d u c a d o n a lr e f o r mi ne a r l y t w e n t i e t h c e n t u r yc h i n a 。于1 9 8 8 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出版。 此外,定居美國的邵勤還寫過張謇對教育改革的態(tài)度( z h a n gj i a n ”sa t t i t u d e t o w a r d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 ) 的文章,發(fā)表在中國歷史學家( c h i n e s e h i s t o r i a n s ) 1 9 9 1 年的第4 期上。國外還有一些人對張謇進行過研究,但大多數(shù) 研究比較淺顯,有些研究還缺乏一定的論證,而且對其教育思想涉及都不夠深入, 但對本論文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 四) 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論文力爭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以張謇的原始文獻 為主要依據(jù),以張謇的辦學活動為基礎,對張謇的辦學思想進行解讀和剖析。本 論文主要采取歷史文獻法,在查閱大量的檔案和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實證性的 研究,力爭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去解釋分析事實,從中提煉出張謇的 辦學思想。同時運用分析比較法,對其教育思想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厘清其辦 學思想的來龍去脈,探析其辦學的特色以及對近代中國教育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本論文主要從以下四方面來研究:首先從教育因素、政治因素和經(jīng)濟因素方 面來研究張謇辦學思想形成的動因;其次研究張謇辦學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這是本 論文的核心部分。主要論述張謇在實踐中形成的師范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 實業(yè)教育、女子教育和特殊教育這樣一個完整的辦學體系。而后探討張謇辦學思 想的特點;最后,探究其辦學思想的影響及其對現(xiàn)代辦學的啟示。 ( 五) 研究的重點、難點及創(chuàng)新之處 本論文研究的重點是整合各方面的資料,對張謇辦學思想及實踐、辦學特色 等作深刻的闡析。 本論文研究的難點在于資料的整合?,F(xiàn)今對張謇的研究雖然很多,但資料比 7 較廣泛,梳理起來比較困難,而且大部分資料都集中在張謇的教育思想方面,對 他辦學思想的駕馭較難,給本論文增加了難度。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從新的視角來研究張謇,以往的研究側重于他教育思 想和實踐的整體研究或實業(yè)教育、家庭教育、師范教育等具體方面的研究,對他 辦學思想的研究還很薄弱,本論文著重重新審視張謇的辦學思想,從新的視角來 探求他的辦學動因,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特色,以期獲得合乎邏輯的解說,彌補 對張謇研究的不足。 8 一、張謇辦學思想形成的動因 ( 一) 教育因素 1 科考生涯 張謇( 1 8 5 3 1 9 2 6 ) ,字季直,號嗇庵,出生于江蘇省海門縣常樂鎮(zhèn)。當時的 海門屬通州,包括今天的南通市、海門、如皋等地,也被稱為通如?;蛲ê5貐^(qū)。 追溯張謇的家世,曾經(jīng)幾起幾落。張謇的祖輩們都住在通州的金沙鎮(zhèn)以務農(nóng) 為生。他的祖父張朝彥入贅經(jīng)營瓷貨的吳家以后,就經(jīng)營瓷貨販運,兼種點地。 張謇的父親張彭年,年幼時很聰明,常跑到私塾去讀書,但由于家境貧寒,他只 能半天讀書,半天干活。后來也只讀完詩經(jīng)便不得不輟學,繼承了父輩的遺 產(chǎn)和生意。但由于他比較精明,略知經(jīng)營之道,使得家境有所好轉,到張謇出生 時家境還算富裕。 兒時對讀書的渴望和不能讀書的無奈在張彭年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深刻的印 跡,這種情結伴隨著他一生,他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輩身上,希望他, f f j 能通過 科舉博取功名,借以改換門庭光宗耀祖。他發(fā)現(xiàn)張謇兄弟五人中唯有張謇幼時聰 穎過人,于是不借一切代價為其創(chuàng)造應試讀書的條件。 張謇4 歲開始跟父親讀千字文,5 歲時就能背誦,后來被送入鄰塾的邱畏 之先生那兒讀書。l l 歲時他已讀完了三字經(jīng)、百家姓、神童詩、鑒略、 孝經(jīng)、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開始學習詩經(jīng)國風。那時張 謇就能以“日懸天一i - - _ 對先生的“月沉水底 ,足見其悟性甚高。但邱先生的學識 僅夠啟蒙,對兒子抱有厚望的張彭年便決定請西亭的宋蓬山先生在家專設私塾, 為其子授課?!跋壬鷻z視前所讀書,音訓句讀多誤。令自學庸論孟 始,盡易新本,授令重讀,既背更授,自日三十行,漸增至六七十行或百行,亦 9 授四聲,或就三字經(jīng)四字鑒千家詩為說故事。 在宋先生的糾錯、重 讀和講授指點下,張謇的學業(yè)大有長進。一次,宋先生看到門外有一武牟騎馬經(jīng) 過,就隨口出了上句:“入騎白馬門前去 ,張謇脫日對出“我踏金鰲海上來”。對 旬工整,無論是詞性、語義還是平仄,都很規(guī)范,令先生和其父喜逐顏開。1 2 歲 時,張謇就讀完了論語、詩經(jīng)、孟子、尚書、易經(jīng)、爾雅,并開始 學習試帖制藝和五言七言詩。1 3 歲時,他開始讀禮記,作八韻詩,制藝成篇。 1 4 歲時,讀左傳、周禮、儀禮,即初步經(jīng)歷科舉考試的基本訓練,具備 了科舉考試的文化水平。 1 5 歲,張謇開始了歷經(jīng)磨難的科舉之路。當時的風俗是祖上三代沒有學官, 或入學為生員的,被稱為“冷籍”,其子弟沒有報考資格。張家自然是“冷籍”, 為了順利參加科考,經(jīng)人介紹,張謇冒充如皋人張酮之孫在如皋應試,經(jīng)縣試、 州試和院試,取中第2 6 名附學生員,獲秀才稱號。其后如皋張氏貪得無厭、索酬 無己,后來竟控訴到如皋官府,想借助官府勒索張家,于是發(fā)生了“冒籍案”。自 此以后張家連年纏訟,使張謇吃足了苦頭,家道也轉入困頓。幸賴通州知州孫云 錦、江蘇學政彭久余憐士惜才、曲為援護,屢費周折,張謇才得以撤銷如皋控案 而回到通州原籍。張謇自1 6 歲錄取生員起,先后經(jīng)5 次鄉(xiāng)試,均未中試,直至 3 3 歲,順天府鄉(xiāng)試才取中第二名舉人。張謇的才華倍受清流派的賞識,但在清流 派的多次幫助下張謇會試均未考中。光緒二十年,慈禧六十壽辰舉行恩科會試, 張謇才中狀元,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在歷經(jīng)科場折磨之余,張謇對科舉取士頗為反感,逐漸看透了科舉桎櫥個人 性格,深刻洞悉科舉的弊病及其危害,雖然考中了狀元,張謇認為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父 親的愿望,也為自己三十多年的舉業(yè)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他并不認為科舉 制度應該照老樣延續(xù)下去,他訣別仕途便是決別科舉,也就是對傳統(tǒng)士大夫人生 格局的挑戰(zhàn)。他主張廢除科舉,普興學校,開發(fā)民智,立憲自治,倡導實業(yè)、教 育救國的道路。主要出于以下原因圓: 囝曹從坡等張謇全集( 卷六) 【瓶j 南京:江蘇吉籍敝豐t ,1 9 9 4 8 2 9 , 夠張?zhí)m馨張謇教育思想研究 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 9 9 5 2 0 6 1 0 ( 1 ) 科舉制度腐朽至極。他從科舉歷程中認識到了官場的腐敗,考場舞弊 成風,行賄、受賄司空見慣,已無法實現(xiàn)其選拔、輸送人才的功能了。他在冒名 考中秀才之后,由于受惡習“冷籍 、“認?!薄ⅰ芭杀!钡臓坷郏瑤缀醯搅藘A家蕩 產(chǎn)的境地。他對主持科舉考試的學官恨之入骨,痛斥他們?yōu)椤百v儒 ,認為清代的 主考官吏“多不自愛重,以庠序為市井,索新生贄,輒量其貧富較多寡,賤如胥 役,而通尤甚。通生員一食廩餼,有認派保試童之權與學官朋比,為之耳目,勒 索新生,亦賤若胥役,妄其自尊大之氣,甚者不知天壤何者為廉恥。 ( 2 ) 科舉制度束縛人民的思想,禁錮心智。“歷代皇帝壓制百姓,保帝 位的唯一妙法,就是叫百姓將所有的心思才力,都用到科舉功名上去,所以 國家要發(fā)展,人民要解放,得到思想的創(chuàng)造,走上著實的道路,必須要推翻那科 舉的惡制度,還給讀書人的自由?!?( 3 ) 科舉制度阻礙了學校的創(chuàng)辦。清代捐納就可以買個秀才或候補道之類 的官吏,這是公開買官鬻爵,靠攀緣附上,走上統(tǒng)治階級的行列。另外,通過科 舉考試,作為加官進爵的途徑,從而飛黃騰達,改換門庭光宗耀祖,這都妨礙了 學校的普及。張謇在變法平議中曾主張要普興學校、變通科舉,以培養(yǎng)社會 所需人才。 ( 4 ) 科舉制度,所學純屬無用之學。龔自珍早就批判科舉左右下的舊教育 為“疲精神耗目力于無用之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顏習齋等人提倡樸學, 批判程朱理學的空疏。張謇認為陳舊的取士制度殘害了莘莘學子,并且以自己往 昔的科舉生涯為例,認為自己就是受害者之一。在柳西草堂日記中他曾指出,許 多次趕考都有極不愉快的遭遇,或燠熱奇冷,或大雨泥濘,擁擠不堪,或感受風 寒,發(fā)熱頭痛,不斷的應試和不斷的失敗已經(jīng)使他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痛定思 痛,他把二十多年來的應試歷程歸結為極度浪費光陰與生命! 所以他決心要去做 實用事業(yè),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事業(yè),因此他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學習西方實用 的科學知識,以挽救國家危機。 啡孝若,張季子九錄教育錄( 卷一) m 。上海:中華書局,1 9 3 1 2 3 。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 m 北京:中華書局,1 9 3 0 2 9 1 1 2 西學的影響 ( 1 ) 西學東漸 西學,大體可以理解為西方學術文化的統(tǒng)稱。隨著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侵略, 其物質文化、自然知識、歷史地理、科技文化、兵工文化也被陸續(xù)介紹到中國, 成為西學東漸的主要內(nèi)容。這對中國入的傳統(tǒng)思想和習俗是一個巨大的沖擊,使 得晚清社會產(chǎn)生了迷亂,并孕育著變局。大凡變亂時代,思想界總是特別活躍, 各種思潮流布,原有的思想體系、文化體系、價值體系被打亂,中西文化短兵相 接,彼此打拼,形成一次大碰撞、大交會的壯觀場景。此情此景下,中國的士大 夫、文化精英們痛苦、矛盾、思索、徘徊,在反復的審視、比較中做出了抉擇, 那就是對西方文化的容納、移植和變通。于是“經(jīng)世致用 更加盛行,“中體西用 擁有了一席之地。從器物層面的模仿洋槍洋炮,到制度層面的變法維新,再到思 想層面的民主共和,充分說明中國人的智慧、民族自尊心被激活了。中西文化在 交會、碰撞中漸趨融合。 隨著外敵入侵,中國這艘古老的巨輪不得不改變它的既往航線,當時中國的 最強音就是救亡圖存。亡國危機深深刺激著具有愛國之心的知識精英們,他們渴 望去了解西方、去探悉西學。張謇正是生活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國家危亡深 深地刺激著他。列強的侵略、西學的輸入、經(jīng)世派的憂國憂時、洋務派的“中體 西用 、維新派的變法改良,這一切都深深震撼著從青年到中年的張謇,他贊成經(jīng) 世派、洋務派、維新派的部分主張,同時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傳統(tǒng)思想濃重, 但并不墨守成規(guī)。他的過人之處就是不僅用他赤減的愛國之心去探求、找尋國家 出路,同時又用他開闊的胸襟去擁抱、容納西方科學文化知識。 ( 2 ) 癸卯東游的影響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文化上與中國有許多相近之處,它進入近代 以后,也曾遭受列強的侵略,但它在“明治維新”變法后卻成為雄居東亞的強國。 張謇受“師夷長技以制夷 思想的影響,雖然堅決反對日本的侵略但對日本成 功的經(jīng)驗主張學習和借鑒。他覺得一個國家要發(fā)展實業(yè)和教育,閉關自守是很難 實現(xiàn)的,因而他主張學習和借鑒外國的先進經(jīng)驗,而在當時出國考察是一條重要 的途徑。他在1 8 9 5 年的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曾主張要向日本學習,并多 派游歷人員,他對日本變法速度快、效果好贊不絕口。他渴望親赴日本實地考察, 但戊戌變法失敗后,由于頑固勢力的百般阻撓,張謇只好暫時打消了此念頭。在 日記中他曾寫道:“自丙戍會試報罷,即謂中國須興實業(yè),其責任須:七大夫先 之,甲午后,乃有以實業(yè)與教育迭相為用之思。經(jīng)劃紡廠,又五年而后著效, 比時即擬東游考察,會世多故,讒言高張,懼不勝其描畫而止。刀 1 9 0 3 年,張謇受日本駐南京領事天野恭太郎之邀赴日本參觀第五次國內(nèi)勸業(yè) 博覽會,這正合張謇之意,他決定趁此機會去日本考察其農(nóng)工及町村小學校。張 謇于啟程赴日到考察結束回到上海,除去路途所用時間,在日本共呆了6 3 天。他 在考察期間,每到之處均仔細觀察并作了詳細地記錄,對各類學校的考察更是“與 以視察為名麗一般泛泛走馬觀花者大相迥異圓”。 張謇在日本參觀了許多教育機構,不僅有幼教和小教機構,還有女子教育和 師范教育機構,以及實業(yè)技術教育機構等。他依據(jù)本國和本地的實際情況而確定 考察對象,認為“學校形式不請觀大者,請觀小者。教科書不請觀新者,請觀舊 者。學風不請詢都城者,請詢市町村者:經(jīng)驗不請詢已完全時者,請詢未完全時者: 經(jīng)濟不請詢政府及地方官優(yōu)給補助者,請詢地方人民拮據(jù)自立者?!?他對北海 道泰晤士報的記者遷籌夫說:“二十年來稍留心于實業(yè)教育,近方稍有著手處, 是以東游,求增長其見識, 他希望閂本士大夫能“以維新時實業(yè)、教育經(jīng)驗之 艱難委曲見教 。張謇希望借鑒日本明治初年剛剛起步時的做法和經(jīng)驗,以改變 當時中國教育、實業(yè)發(fā)展停滯不前的狀況。 張謇的東游對其辦學思想影響極深。他認為教育是日本最成功的方面,對日 本學生在風雨交加中齊集仍能行列不亂,感觸極深,認為此乃日本教育“三十年 。曹從坡等張謇傘集( 卷六) m 南京:江蘇吉籍 1 1 版社,1 9 9 4 4 8 0 每嚴學熙近代改革家張謇 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 9 9 6 9 1 1 諺曹從坡等張謇全集( 卷六) 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 9 9 4 。5 0 2 回i f 從坡等張謇全集( 卷六) 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 9 9 4 5 0 7 之成效也, 通過此次的親身體驗,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而更加堅定了辦教育以啟智、興業(yè)、救國的信念。張謇的赴日考察為清木教育 改革準備了充分的資料,回國后他又積極地投入教育改革行動中,并把在日本學 到的有益經(jīng)驗應用到了創(chuàng)辦教育的實踐中,這些均對清末教育改革產(chǎn)生了巨大的 影響。 3 清末教育制度改革 2 0 世紀初,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fā)展,因而對人才有了更迫切的 需求。于是許多有志之士強烈呼吁廢除科舉而興辦西學,許多高官厚祿的大臣也 認識到了科舉積弊太深,一致要求廢除科舉制。清政府看到科舉的廢除迫在眉睫, 不得不在1 9 0 5 年8 月下令“著即自丙午科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 亦即停止 。于是,科舉制度在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后終于完全被廢除了。 科舉制度廢除后,誕生了新的學制,新式學堂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勃勃生機。全國 各地都在改書院為學堂,并積極創(chuàng)建各級各類學校,許多新式小學堂、中學堂、 師范學堂、女子學堂、實業(yè)學堂等發(fā)展十分迅速。n 2 0 世紀初,一個具有官、公、 私立和大中小學、師范、專門學校相互配套的新式學校教育體系已初步形成,而 且具有很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在這動蕩不安的年代里,眾多有志之士不得不自省反思,痛定思痛后決定把 興學育才作為民族振興的重要手段。張謇就是其中的一員,他認為“中國須興實 業(yè),其責任在士大夫”,“益決實業(yè)教育并進跌用”。早在光緒二十一年( 1 8 9 5 年) 代張之洞起草的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中,張謇就明確提出“廣開學堂” 以救國的政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合肥臨時酒店管理辦法
- 深度學習視角下非結構化檔案資源智能分類與主題標引研究探索
-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大學教學創(chuàng)新與突破
- 船舶網(wǎng)絡安全管理制度
- 化妝品生產(chǎn)企業(yè)質量安全責任制的構建與實施
- 倉庫6S管理實踐與規(guī)范
- 供應鏈網(wǎng)絡位置對企業(yè)數(shù)字鴻溝的作用機制研究
- 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制度
- 安全事故黨紀責任追究
- 2024年天津市公安局濱海分局招聘警務輔助人員考試真題
- 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前景
- 2025年廣東省中考生物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tǒng)治(大概念教學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上冊教學課件(統(tǒng)編版2019)
- 裝置保運方案(3篇)
- 中國聚丙烯酰胺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青年教師教學工作坊組織計劃
- 駐非洲員工管理制度
- 工程內(nèi)業(yè)資料管理制度
- 摩托車協(xié)議過戶協(xié)議書
- 四川省德陽市2025年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期末試卷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