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中皇陵志 “秦中自古帝王州,陜西黃土埋皇上”,說的并不過分,在八百里關中平原上,遍布著一座座皇陵。對于有據可查的陜西帝王陵,就有57座(如果加上周公大墓中18座、秦公大墓中的9座,總計將達百座) ,布滿關中“白菜芯” 。大概由于這里“風水”確實好,幾千年了,絕大部分沒有破壞,可見老祖宗還是很有眼光的。陜西不愧是中華民族的根,說的一點不過分。這些皇陵見證著歷史,也流傳著一個個神奇的故事。一、黃帝陵黃帝陵祭祀大殿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為全國首批確定的5A級旅游景區(qū)。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黃帝陵古稱橋陵。這是因為,沮河水由西向東呈U形繞此山而過 ,站在山上朝下看 ,東邊有河 ,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之曰橋山。陵因山而得名,曰橋陵。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云:“橋山,山海經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鼻迦祟欁嬗碓谄渌x史方輿紀要中說:“沮水至縣北,穿山而過,因以橋名?!鼻宕呫涓诹昵邦}碑“古軒轅黃帝橋陵”。自此以后,橋陵之稱更為聞名 。黃帝陵1942年,陜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專員公署考慮到黃帝聲名遠播、威名遠揚的無比崇高地位,加之為了與陜西蒲城豐山唐睿宗之橋陵相區(qū)別,遂改橋陵為黃帝陵。此年冬天,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于黃帝陵墓之前。自此以后,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為黃陵縣。二、炎帝陵寶雞為炎帝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神農炎帝為首領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這里。炎帝陵,位于寶雞市渭濱區(qū)神龍鎮(zhèn)境內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的場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說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與此,葬與此,第八世炎帝葬與湖南酃縣,后改名為炎陵縣。如果只按照一世的說法,炎帝只存在于寶雞。炎帝,號神農氏,為神農氏族,始生地在姜水;黃帝為軒轅氏族,始生地在姬水。國語中記載,大約在5000年前西秦大地上活動著一支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后產生雙胞族炎帝和黃帝,黃帝部落生活在渭河下游,后遷移至中原地區(qū)。炎帝部落生活在寶雞一帶,以經營農業(yè)著名。炎帝部落以寶雞為中心,沿渭河向四周擴展,向西發(fā)展到中原大地,此處土地平坦肥沃,氣候濕潤,原始農業(yè)得到長遠的發(fā)展。部落開始定居,開始建都陳,再遷往魯,建都曲阜,后來炎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發(fā)生戰(zhàn)爭,求助于黃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以后炎黃兩部落聯盟形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后來,炎帝部落一部分南遷,足跡兩湖,一部分仍留于黃河流域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仍奉炎帝為祖?,F在湖南的酃縣也有炎帝陵,湖北的隨州也稱為神龍故里,但以寶雞的炎帝陵為最早。 寶雞是炎帝的發(fā)祥地。炎帝生于寶雞天臺山的蒙峪溝,長于姜水,是農業(yè)之神,醫(yī)藥之圣,因以火德王,故名炎帝,號神農氏。 白虎通號中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 市區(qū)渭河南有浴圣九龍泉,泉上有唐建神龍祠。祠南蒙峪口的常羊山上,就有炎帝陵。近年來眾多海內外同胞多次成批來寶雞姜水流域尋根祭組,但已祠陵損毀失修。于是,當地在神農炎帝的出生、創(chuàng)業(yè)與喪葬之處重修神龍祠和炎帝陵,又在市中心建炎帝園,為炎黃子孫拜祖謁陵祭奠炎帝提供了場所。三、周陵周陵周陵是西周文王、武王的陵墓。位于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鎮(zhèn)。1957年被陜西省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城北6公里處渭城區(qū)周陵鄉(xiāng)周陵中學內。傳說為周文王、周武王陵。周文王陵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的碑石。陵北100米處為周武王陵,底部周長285米,高12.3米。兩個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 周陵圖片 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鎮(zhèn)內,距市中心約4公里。陵園內現遺存有周文、周武陵各一座,木牌坊一座,獻殿兩座、配殿兩座及宋以后歷代皇帝祭祀周陵碑石40余通。陵園以西2000多株古柏,郁郁蔥蔥,蔚為壯觀。 周陵是我國古代西周時期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園,位于咸陽市東北渭城區(qū)周陵鎮(zhèn)周陵中學內,現存有周文王、周武王的陵墓各一座,木牌坊戲樓一座,獻殿一座,配殿一座,歷代帝王祭祀碑石40余通及姜太公等西周陪陵墓等,是我國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園,為“咸陽八景之一”,有“小碑林”之稱。周文王陵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的碑石。陵北100米處為周武王陵,底部周長285米,高12.3米。兩個陵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過修葺和彩繪。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以西2000多株古柏,青翠森森。近年以來,當地政府對周陵進行了全面整修翻新,開發(fā)旅游資源。重修圍墻,整修在殿、登陵踏步和碑樓,翻修東西碑廊和配殿,泥塑彩繪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像,對文王、武王陵和陵園進行綠化等工程。蔣介石在周陵留念 楊虎城張學良蔣介石宋美齡在周陵留念四、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guī)劃設計,大將章邯監(jiān)工,修筑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chuàng)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F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于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fā)掘。 秦始皇陵南依層層疊嶂、山林蔥郁的驪山,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獨秀。陵墓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于78個故宮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約115米,現仍高達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墻,今尚殘留遺址。墓葬區(qū)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5公里處,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制武士頭。后經國家有關組織的發(fā)掘,終于發(fā)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1?,F代考古證明,秦始皇陵地宮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幾千年來未被盜掘。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fā)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guī)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筑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qū)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qū)分陵園區(qū)和從葬區(qū)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qū)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秦始皇陵建造圖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筑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征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fā)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fā)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fā)現,整個墓地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guī)模的宮殿樓閣建筑。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guī)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guī)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五、漢十一陵陜西漢帝陵共有十一座,合稱十一漢帝陵,十一漢帝陵是指埋葬在今陜西省的西漢十一位皇帝陵墓的總稱。陜西漢帝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11陵,除文帝霸陵在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上,宣帝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少陵原上外,其余9陵都在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 考訂后的渭北9陵,東西跨度50多千米,西起咸陽市興平市(縣級市,原興平縣,1993年6月撤縣設市)城東北南位鄉(xiāng)茂陵村,東到咸陽市渭城區(qū)正陽鎮(zhèn)張家灣、后溝村北的咸陽原上,依次排列著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漢惠帝安陵、漢高帝長陵、漢景帝陽陵。 在西漢陵中,文帝霸陵采用依山為陵的形式,墓室開在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余10陵都在地面上夯筑高大的覆斗形墳丘。墳丘一般底每邊長150200米,頂高2030米左右。當時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皇后埋在帝陵東邊,后陵規(guī)模略小。從景帝陽陵開始,帝后墳丘的四周均筑起夯土垣墻,每面中央各辟一門,門外立雙闕。陵園內還設寢殿,陵園旁設廟,陵園外有大批陪葬墓。1 霸陵霸陵霸陵,漢文帝陵寢,有時寫作灞陵。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即今霸橋區(qū)席王街辦毛西村西,當地人稱為“鳳凰嘴”。 霸陵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里處,是兩座位西漢長安城東南的西漢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漢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咸陽原上)。至于為何霸陵選址在此,據推測和漢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關。但從史記來看,霸陵選擇依山而建,防盜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加以考慮的。霸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 霸陵因“因山為陵,不復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并且史料文獻對霸陵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據僅有的記載來推測霸陵的具體位置和內部結構。 霸陵霸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內建寢殿、便殿等。但目前也沒有發(fā)現陵園的遺跡。據記載,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內部以石砌筑,并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后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后來被水沖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并在當時發(fā)現了大量的陪葬品。需要注意的是漢代的陵寢制度。西漢一般是帝后合葬不合陵,即皇后與皇帝葬在同一處,但各立陵冢。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墳,地面上的兩個可見的陵冢是母薄太后和妻竇皇后的陵寢。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寢稱為南陵,因其在霸陵西南。南陵在西安市東郊狄寨公社鮑旗寨村西北,封土與陵園遺址均有跡可尋。陵冢呈覆斗形,現高29.5米,周長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筑成的陵園垣墻,垣墻正中建有門闕。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十座,現清理20余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因南陵西隔渭水遙望漢高祖長陵,故史書有“東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說法,當地人稱為“望子?!薄1√笫菨h高祖劉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兒子漢文帝登基后被尊為太后的,因太后呂雉與漢高祖劉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與劉邦合葬,因此從其位置和當地的“望子冢”的稱呼可以判斷,南嶺必在霸陵附近。 霸陵文帝妻竇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竇陵村西北,而史記之外戚列傳記載,竇皇后是與文帝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推斷霸陵的位置。據目前的考證,竇皇后陵在距霸陵東北一公里左右。竇皇后陵園垣墻為夯土筑成,已發(fā)現有西漢筒瓦、板瓦、云紋瓦當等大量建筑遺存,可以推測陵園中原來必有較大規(guī)模的殿堂建筑。陵冢位于陵園正中,現高19米,周長564米。陵園之東有從葬坑多座,包括女兒館陶公主(竇太主)劉嫖,外孫女孝武皇后陳阿嬌以及劉嫖的面首董偃等?,F發(fā)掘36座,出土了造型優(yōu)美的彩繪陶俑、陶罐和馬、牛、羊等動物骨骼。 2 茂陵位于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14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于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绔子弟斗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guī)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位于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原上,南位鄉(xiāng)的東南部,西距興平縣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亙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xiāng),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鄙鲜雠c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莊嚴穩(wěn)重。茂陵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xiāng)茂陵村?,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guī)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劉徹在此建壽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論的很有才略的偉大的帝王,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采用獎勵農耕、發(fā)展生產、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zhàn)略,在政 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開展對外貿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jié)h帝國以統一、繁榮、強大的姿態(tài)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筑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相傳武帝的金鏤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當時在陵園內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于此,人口達277000多人。秦嶺北麓的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北夾于秦嶺山地和北山山脈之間,是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自西而東的渭河,流貫條形的關中平原,故亦稱渭河平原。古代這一帶屬秦國,長約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稱。西周、秦、漢時代,關中是全國最富饒之地,其財富占全國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灃河、滬河、灞河等八條河流,從秦嶺北麓蜿蜒而來,形成“八水繞長安”的景象。屬于秦嶺山脈的華山、驪山、終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羅列市區(qū)之南,重巒疊嶂,云蒸霞蔚,構成了美麗的山水風光。 六、隋文帝泰陵隋文帝泰陵為楊堅與獨孤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咸陽城西75公里處三畤原上,楊陵區(qū)五泉鄉(xiāng)雙廟坡村(楊陵埋葬的是隋代開國皇帝文帝楊堅,其陵為泰陵,楊陵由此而得名)。 隋文帝泰陵隋文帝泰陵,是隋朝開國皇帝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合葬陵墓,又名楊陵,位于楊凌區(qū)五泉鎮(zhèn)王上村以北100米處。隋文帝泰陵,始建于隋仁壽四年(西元604),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陵火車站在其東南原下,南與張上村毗鄰,隔渭河與南山相望。陵園占地寬敞,規(guī)模宏大。從殘存的陵園基址勘探得知,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達49萬余平方米,四周還保存有闕樓的基址。陵園外有隋文帝廟遺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廟宇建筑宏偉瑰麗,其占地面積近15萬平方米。泰陵經過千余年的風風雨雨,園內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蕩然無存,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陵冢一座。陵前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鐫刻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它為以后唐宋陵寢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于泰陵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陵園內墓葬封土尚存,整體呈覆斗形,底部東西橫距166米,南北縱距160米,高27.4米 。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積為26560平方米。陵冢頂部平坦,呈長方形,東西長48米,南北寬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5米,現殘存東西長166米,南北寬160米。陵冢周圍原筑有夯土城垣,現已基本毀壞,唯北城尚有殘墻,長約130米,最高處1.2米,殘存寬5.5米。夯層清晰,夯窩明顯。經初步鉆探,陵垣東西長756米,南北寬652米,總面積49.29萬平方米。垣墻的四角及中部都發(fā)現有大量的磚瓦殘片,應是當時建有闕樓和城門的殘跡遺存。陵冢封土遠景陵冢封土附近有殘存的陵園遺址,殘基發(fā)現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磚瓦紋飾。 隋文帝泰陵石碑陵冢南邊有一塊清代石碑,碑高約3.5米,寬0.95米,厚0.28米,石質為石灰?guī)r,圓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潔,碑正文隸書“隋文帝泰陵”五個大字,右側楷書“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陜西巡撫畢沅敬書”,左側落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扶風縣事熊家振立石”。七、關中十八唐帝陵關中十八唐帝陵分布圖關中十八唐帝陵【也稱“關中十八陵”、“關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陜西省關中地區(qū)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計女皇武則天在內則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咎拼哿辍浚ǚ植加陉兾魇「黄娇h、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六縣)是2001年0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類)之一,包括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貞、簡、靖等十八座唐帝陵。 唐代從公元618年建國,至公元907年滅亡,歷時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曄( y)的和陵和哀帝李柷(zh )的溫陵分別在河南澠池和山東菏澤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陜西省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6縣,東西綿延100余公里。幾乎與渭水漢九陵成平行一線。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昭陵和貞陵周圍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圍八十里;泰陵周圍七十六里;定、橋、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簡、靖等13陵周圍四十里;獻陵周圍二十里。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曾對18陵進行整修,樹立題碑。1 昭陵昭陵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qū).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征、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徐懋功(李勣)、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積53畝,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chuàng)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關于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边@里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币虼?,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和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宮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wèi)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qū)。昭陵的陵寢居于陵園的最北部,相當于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筑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宮,而棧道并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后,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里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據舊五代史溫韜傳載,“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華麗的宮殿,蒼松翠柏,巨槐長楊。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痹谥鞣宓貙m山之南面,是內城正門朱雀門,朱雀門之內有獻殿,是朝拜祭獻用的地方,與門闕距離很近,整個遺址約10米見方,加門闕南面約20米見方的場地,仍然是一個狹小的遺址。在這里曾出土殘鴟尾一件,經復原后高1.5米,寬0.6米,長11米,以此件的高度來推想,獻殿的屋脊,其高應在10米以上,應該是重檐九間,才能合于比例。門闕之間約5米,恰在獻殿正中。由此可推想這座殿堂是多么高大;所有這樣的殿宇樓閣構成的建筑整體,又是多么宏偉。獻殿南面過20米的場地,是橫向的一條深溝,可證這里不可能有別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別的建筑物。九嵕山屬石灰?guī)r質,長期遭受高空風雨的剝蝕,山洪沖刷,不僅山陵建筑無存,就連原有的山勢形體亦改變了不少。但仍可略辨當年陵寢構造遺留之痕跡:山勢外形逞馬鞍形(當地俗稱筆架山),南面山體兩側巖層伸出,呈簸箕形狀;山腰殘存有窯洞、窟窿等痕跡,可能與當年棧道建筑有關。根據文獻記載,昭陵建筑時,在南面山腰鑿深75丈為地宮,墓道前后有石門5重;墓室內設東西兩廂,列置許多石函,內裝隨葬品。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這都可想象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竅深和宏麗的情景。 唐昭陵當時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由于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又“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筑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回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guī)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昭陵四周當時建筑,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在主峰地宮山之北面,是內城的北門玄武門,設置有祭壇,緊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層臺階地組成,愈往北伸張愈寬,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臺地上有寢殿,東西廡房,闕樓及門庭,中間龍尾道通寢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筑群。在司馬門內列置了十四國君長的石刻像:突厥的頡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爾、李思摩、吐蕃松贊干布,高昌、焉耆、于闐諸王,薛延陀、吐谷渾的首領,新羅王金德真,林邑王范頭黎,婆羅門帝那優(yōu)帝阿那順等。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貞觀時期國內各民族大團結、唐對西域的開拓以及與鄰邦關系的盛況。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壞,今可見者有七個題名像座,幾軀殘體和幾件殘頭像塊。前人曾說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雜佩,壯哉,異觀矣!”從發(fā)現的殘體來看,石像高不過六尺,連座約9尺許,并未超過常形,頭像殘塊可以看出確有深眼高鼻者,有滿頭卷發(fā)者,有辮發(fā)纏于頭者,有頭發(fā)中間分縫向后梳攏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見有弓刀雜佩者。服裝有翻領和偏襟兩種,其余則不能確知。僅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這些石刻像也應屬于寫實之作。2 乾陵乾陵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2012年1月13日,國家文物局回應勘探武則天墓:該消息是子虛烏有。 乾陵,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陜西關中地區(qū)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guī)r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故而這兩峰取名叫“乳峰”。據史書記載,陵墓原有內外兩重城墻,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許多宏偉的建筑物??碧奖砻鳎簝瘸强偯娣e240萬平方米。城墻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乾陵從乾陵頭道門踏上石階路,計537級臺階,其臺階高差為8168米。走完臺階即是一條平寬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這條道路便是“司馬道”。兩旁現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碑2道。東為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有王賓像61尊,石獅1對。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陜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圣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國歷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歷代大同小異。陳運和詩乾陵為此景而作:“一段歷史與一片風云 合葬在這兒 當朝廷沿著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驛道 顛簸進入絕句律詩”,“無字碑上沒記事 石人石馬失聲息 古遺址延伸出一道圣旨 被今日游客踩成現實”。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jié)、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19601971年已先后發(fā)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筑、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章懷太子墓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號乾陵。實際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來,現代人認為這是二帝合葬墓,但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觀點。因為神龍政變之后,武則天被迫將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為了死后能有棲身之所,武則天自己宣布廢去自己的帝號,請求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將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應了母親的這個請求。所以在禮制上乾陵仍然屬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城鎮(zhèn)污水管網建設項目安全管理方案(參考模板)
- xx河流排水防澇設施建設項目數字化方案(范文)
- 城鎮(zhèn)污水管網建設項目申請報告(模板范文)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能源電力行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
-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教案
- 五年級學期學習計劃(34篇)
- 2025年光學纖維面板系列項目發(fā)展計劃
-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 5《身體的“聯絡員”》 教科版
- 中暑現場應急處置方案
- 2025年大流量羅茨鼓風機項目發(fā)展計劃
- 典型振動頻譜圖范例
- 石化質檢員試題
- GB/T 6417.1-2005金屬熔化焊接頭缺欠分類及說明
- GB/T 32350.2-2015軌道交通絕緣配合第2部分:過電壓及相關防護
- GB/T 19520.16-2015電子設備機械結構482.6 mm(19 in)系列機械結構尺寸第3-100部分:面板、插箱、機箱、機架和機柜的基本尺寸
- (約克)機組熱回收技術
- (完整版)常見腫瘤AJCC分期手冊第八版(中文版)
- 托瑪琳養(yǎng)生碗gg課件
- 水產養(yǎng)殖示范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方案
- 行政后勤人員 三級安全教育培訓記錄卡
- DB52∕T 1480-2019 GLW-8430連棟塑料薄膜溫室通用技術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