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電系統(tǒng)防雷規(guī)范.doc_第1頁
配電系統(tǒng)防雷規(guī)范.doc_第2頁
配電系統(tǒng)防雷規(guī)范.doc_第3頁
配電系統(tǒng)防雷規(guī)范.doc_第4頁
配電系統(tǒng)防雷規(guī)范.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間市山石電器有限公司HeJianShi rock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配電系統(tǒng)防雷規(guī)范雷電的危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近幾年隨著電網的改造,特別是城網改造和變電所自動化系統(tǒng)的建設,大家可能對這些設備的防雷接地保護還是認識不足,以致造成了多起雷害事故,造成自動化系統(tǒng)的癱瘓和一些電網設備事故,損失是比較嚴重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供、配電系統(tǒng)的防雷接地問題,為設計和施工人員提供一定的幫助。 1.電力線路的防雷與接地 1.1 輸電線路的防雷與接地 輸電線路的防雷,應根據線路的電壓等級、負荷性質和系統(tǒng)運行方式,并結和當地地區(qū)雷電活動的強弱、地形地貌特點及土壤電阻率高低等情況,通過技術經濟比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 (1) 35kV線路不宜全線架設避雷線,一般在變電所的進線段架設12km的避雷線,同時在雷電活動強烈的地段架設避雷線,或者安裝線路金屬氧化物避雷器。 內容來自:中電易展網 (2) 110kV線路應全線架設避雷線,山區(qū)應采用雙避雷線;但在年平均雷暴日數不超過15日或運行經驗證明雷電活動輕微的地區(qū),可不架設避雷線。 內容來自: (3) 220kV線路應全線架設避雷線,同時應采用雙避雷線。對于架設避雷線的線路,應注意桿塔上避雷線對邊導線的保護角,一般采用2030保護角,同時做好桿塔的接地。根據土壤電阻率的不同,桿塔的工頻接地電阻,不宜大于表1所列數值。 對于35kV線路裝設的金屬氧化物避雷器的技術參數,一般應滿足以下條件: 持續(xù)運行電壓(有效值)不小于40.8kV; 信息來源: 額定電壓(有效值)不小于51kV; 直流1mA參考電壓不小于73kV(范圍在7374kV之間); 標準放電電流5kA等級下殘壓(峰值)不大于:雷電沖擊134kV、操作沖擊114kV、陡波沖擊154kV。 2000s方波電流(峰值)200A。對絕緣配置,根據線路污穢等級要求確定。 中電易展網 1.2 配電線路的防雷與接地 與輸電線路一樣,配電線路的防雷也可采用避雷線或者避雷器,對于不同電壓等級和不同線路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樣。 內容來自:中電易展網 (1) 10kV裸導線線路。對于10kV裸導線線路,原則上可以采用避雷線進行防雷保護,但由于成本高,施工不方便,目前基本上都不采用避雷線,而是在一些雷電活動頻繁的線段安裝避雷器,同時按照要求做好桿塔的接地。 (2) 10kV絕緣線線路。由于近幾年城網改造,北京地區(qū)城鎮(zhèn)線路基本上都換成了交聯(lián)聚乙烯架空絕緣線,但其防雷措施與原來的裸導線線路的防雷措施并沒有變化,致使發(fā)生了數十起雷擊絕緣線斷線事故。對于架空絕緣線目前可采取以下防雷措施: 安裝避雷線,此種方法避雷效果最好,但可行性和難度大,成本高。 提高線路絕緣子耐壓水平,將10kV絕緣子換為防雷絕緣子,將大大提高防雷水平。 在多雷區(qū)或者按照一定檔距安裝線路避雷器,減少雷擊斷線事故。 延長閃爍路徑,導致電弧容易熄滅,局部增加絕緣強度,如在導線與絕緣子相連處加強絕緣,以及采用長閃爍路徑避雷器等。 局部剝離絕緣導線,使之局部成為裸導線,從而電弧能在剝離部分滑動,而不是固定在某一點燒蝕,同時也可為以后施工提供一個掛地線點。(3) 低壓配電線路。低壓線路應從變壓器出口處安裝低壓避雷器或擊穿保險器,同時做好接地,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4。中性點直接接地的低壓電力網中的中性線應在電源點接地。低壓配電線路,在干線和分支線終端處應重復接地,每年重復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應不大于10,對于較長的線路,重復接地應不少于3處。特別是為防止雷電波沿低壓配電線路侵入用戶,對于接戶線上的絕緣子鐵角應接地,接地電阻應小于30,這一點對于我們進行的一戶一表改造工作尤其應引起重視。 中電易展網 1.3電力電纜線路的防雷與接地 電力電纜由于其本身結構特點和與其他電氣設施連接的要求,根據不同電壓等級采取不同的防雷方法。對于35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電力電纜,基本上應采取在電纜終端頭附近安裝避雷器,同時終端頭金屬屏蔽、鎧裝必須接地良好。對于110kV及以上的高壓電纜,當電纜線路遭受雷電沖擊電壓作用時,在金屬護套的不接地端或交*互連處會出現(xiàn)過電壓,可能會使護層絕緣發(fā)生擊穿,應采取以下保護方案之一: 電纜金屬護套一端互連接地,另一端接保護器; 電纜金屬護套交*互連,保護器Y0接線; 電纜金屬護套交*互連,保護器Y接線或接線; 電纜金屬護套一端互連接地加均壓線; 中電易展網 電纜金屬護套一端互連接地加回流線。 2.電氣設備與電子設備的防雷與接地 2.1 變電所設備的防雷與接地變電所設備的防雷離不開建筑物的防雷,按照最新的國家強制性標準GB50054-95,對建筑物與設備的防雷接地應采用等電位連接,而不是傳統(tǒng)上分別做獨立的接地網。所謂等電位連接,就是把建筑物本身和其內外各種導電物用導體(電氣上)焊接起來,以保證等電位。由于雷電流峰值非常大,流經之處都立即升至很高的電位(相對于大地而言),因此對于附近尚處在大地電位的電氣、電子設備和人產生旁側閃爍,容易引起設備和人身事故。所以等電位連接是防雷的關鍵措施這一。 (1) 所內建筑物的防雷 建筑物本身的防雷裝置是建筑物內電氣設備及系統(tǒng)防雷的第一道屏障,建筑物本身的防雷性能直接影響到內部的電氣設備的防雷,因此首先必須重視建筑物本體的防雷。 現(xiàn)代建筑物防雷主要由頂部避雷帶、網狀接閃器、建筑物的梁、柱、樓板和四周墻體內的主鋼筋作引下線,利用地下鋼筋混凝土基礎作為接地體。在建筑物設計和施工時就要考慮到作為網狀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體的鋼筋網絡之間的電氣連接,使之成為較理想的法拉第籠式避雷器。防雷網與建筑物鋼筋混凝土相結和,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經濟可*的防雷方式,因此在設計、施工時都應預留從各層樓板、梁、柱內鋼筋焊出接頭,以便與室內外接地線相連。 (2) 室外設備的防雷 為了防止直擊雷,室外可根據需要,安裝一支或多支避雷針,計算其保護范圍,以達到保護室外所有設備要求為原則。同時對于室外架構母線和變壓器中性點應加裝避雷器保護,室外做一接地網,所有設備的接地引下線都與該接地體焊接,以保證等電位。 為了防止雷擊產生過電壓,各種設備的絕緣水平應能滿足電壓對該設備的絕緣要求,我們在設備定貨和出廠試驗時應嚴格把關,按照規(guī)程要求確保設備絕緣耐壓水平,以防雷害擊穿。這種防雷結構有很多優(yōu)點: 可避免繞擊; 信息來源: 能起法拉第籠的屏蔽作用,可大大削弱雷電電磁脈沖的侵入; 因建筑物各層的梁、柱、樓板、墻體的鋼筋和金屬管線等導電體在電氣上已連成一體,做到幾乎處處電位相等,從而保證了設備的安全; 籠式避雷裝置的引下線是由為數眾多的鋼筋組成,大大分散了雷電流,并削弱了建筑物內信息設備所受到的脈沖電磁場沖擊幅值; 接地體是分布在地下四周的鋼筋混凝土基礎,可形成均勻分布的均壓網,與大地接觸面廣,接地電阻低且又穩(wěn)定。 (3) 室內設備的防雷 室內各種金屬屏、柜外皮均應與底座槽鋼可*焊接或用螺栓連接,保證接觸良好,同時槽鋼應與電纜溝道內的電纜支架用鍍鋅扁鋼焊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與室外接地網形成一個完整的大接地網。 內容來自: 2.2 計算機、通訊等自動化設備的防雷接地大樓內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的第一道保護屏障,由于通訊電臺必須通過信號電纜與通訊塔上天線相連,因此對于通訊電纜外皮必須做好接地(多點重復接地),并與大樓的接地網連接起來形成等電位,同時可以加裝避雷器。對于通訊電臺應加串口保護器如SD25-V24/24,其它電子設備的通訊接口都應加裝相應的串口保護器,其實就是各種小防雷器(OBO、PHOENIX都有相應接口的保護器),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對于大樓內的電子設備,最重要的就是將各個獨立的接地網連接成一個共用接地系統(tǒng),其它如分開、獨立、專用等接地方案都是不妥的,在工程中也沒有實際意義。對于所有大樓內的電氣、電子設備,應該逐級采取防雷保護措施,首先做好大樓和電源的防雷接地,然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