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人乙酰膽堿受體單鏈抗體1956#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_第1頁
抗人乙酰膽堿受體單鏈抗體1956#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_第2頁
抗人乙酰膽堿受體單鏈抗體1956#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_第3頁
抗人乙酰膽堿受體單鏈抗體1956#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_第4頁
抗人乙酰膽堿受體單鏈抗體1956#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抗人乙酰膽堿受體單鏈抗體1956#在大腸桿菌中的可溶性表達作者:宋琛, 徐江, 張芳琳, 白文濤, 李柱一* 作者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唐都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陜西 西安 710038; 基礎部病原生物學教研室, 陜西 西安 710032【摘要】 目的: 重組表達抗人乙酰膽堿受體(AChR)單鏈抗體(scFv)1956#, 提高scFv1956#的可溶性表達量。方法: 用PCR擴增含抗人乙酰膽堿受體(AChR) scFv1956#的載體pHEN1中的scFv1956#結構基因, 并將其插入到原核表達載體pET44a(+)。用重新構建的載體轉化E.co

2、li BL21(DE3)pLysS, IPTG誘導表達。用SDSPAGE來比較更換載體及不同溫度和時間對可溶性表達量的影響, 并通過Western blot進行鑒定。結果: PCR產(chǎn)物大小為785 bp, 與預計相符; 所構建質粒經(jīng)測序證實scFv1956#核苷酸序列正確, 并正確插入載體pET44a(+)。誘導后得到的可溶性表達量優(yōu)于原載體pHEN1。結論: 載體pET44a(+)表達的端融蛋白NusA可以幫助scFv1956#的正確折疊, 從而獲得大量可溶性表達。低溫長時間誘導有助于提高可溶性表達的量?!娟P鍵詞】 重癥肌無力 乙酰膽堿受體 單鏈抗體 NusA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

3、 gravis, MG)是由乙酰膽堿受體抗體(AChR Ab)介導, 并有補體參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神經(jīng)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處, 位于突觸后膜的乙酰膽堿受體(AchR)受到自身抗體AchR Ab攻擊: 一方面, 二價的乙酰膽堿受體(AChR)Ab與乙酰膽堿受體(AChR)的亞單位結合后與其交聯(lián), 拉近乙酰膽堿受體(AChR), 加速受體內(nèi)化、 降解2(抗原調變作用antigen modulation, AM); 另一方面, 乙酰膽堿受體(AChR) Ab的Fc段可以激活補體系統(tǒng), 使大量的補體沉積于NMJ處, 溶解、 破壞突觸后膜和AchR, 導

4、致突觸后膜萎縮3。在AChR Ab這兩方面的作用下, 乙酰膽堿受體(AChR)丟失, 乙酰膽堿(ACh)傳遞障礙, NMJ處化學電沖動解偶聯(lián), 從而引起NMJ傳遞障礙, 表現(xiàn)為肌無力??挂阴D憠A受體(AChR)的單鏈抗體(scFv)是由抗體重鏈可變區(qū)(VH)和輕鏈可變區(qū)(VL)經(jīng)Linker(Gly4Ser)3連接而成, 在較好保留了親代單克隆抗體(mAb)親和活性的基礎上: 由于是單價抗體, 不會引起AChR分子交連后的抗原調變作用4; 由于缺乏Fc段, 也不會激活補體, 攻擊突觸后膜。同時, 通過占位效應, 它可以起到保護乙酰膽堿受體(AChR)免受MG患者血清中自身抗體攻擊的作用5??挂?/p>

5、酰膽堿受體(AChR)的scFv1956#的親代mAb195對人乙酰膽堿受體(AChR)有高度親和力, 是理想的研究靶點6。本研究中擬采用原核表達載體pET44a(+)融合表達scFv1956#, 以期獲得大量可溶性蛋白, 為scFv1956#的進一步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含抗人乙酰膽堿受體scFv1956#的載體pHEN1由希臘巴斯德研究所Socrates J. Tzartos先生惠贈, pET44a(+)載體由第四軍醫(y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楊安鋼教授惠贈。菌株BL21(DE3)pLysS和HB2151分別由唐都醫(yī)院傳染科及基礎部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惠贈。Pyrobest高保真

6、DNA聚合酶, 限制性內(nèi)切酶Sma I、 Xho I, T4 DNA連接酶, DL 2000 DNA Marker均購自TaKaRa公司, 質粒小提試劑盒、 DNA回收試劑盒購自北京博大泰克生物基因技術有限責任公司。IPTG、 mercaptoethanol購自北京鼎國生物技術公司。HRP標記羊抗小鼠二抗購自cell signaling公司, 抗cMyc(9E10)購自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公司。引物合成及所構建載體的測序均由北京奧科生物技術公司完成。1.2 方法1.2.1 pHEN1scFv1956#的表達及分析 以原表達載體pHEN1scFv1956# 1 L轉

7、化100 L表達宿主HB2151感受態(tài)菌, 轉化產(chǎn)物涂布含100 mg/L Amp的2×YT瓊脂平板, 37孵育12 h。隨意挑取1個陽性轉化子接種于5 mL含100 mg/L Amp的2×YT培養(yǎng)基中, 37, 用260 r/min震搖12 h后 (A6001), 分別取100 L菌液轉接至2管5 mL含100 mg/L Amp的2×YT培養(yǎng)基, 繼續(xù)培養(yǎng)至A6000.6(約3 h), 加入1 mmol/L IPTG分別用兩組不同溫度和時間條件誘導(37誘導4 h, 25誘導20 h )。誘導前預留0.5 mL菌液, 誘導后取1 mL菌液, 13000 r/mi

8、n, 5 min集菌; 剩余3.5 mL菌液4, 13000 r/min, 5 min離心集菌, 取100 L上清轉移至一新離心管中, 加入100 L2×loading buffer; 取1 mL上清, 用三氯乙酸(TCA)沉淀7后加入200 L2×loading buffer(濃縮5倍); 菌體用滲透壓休克法8得到胞周質成分, 取1 mL胞周質成分TCA沉淀后加入200 L2×loading buffer。向誘導前、 后的菌體中加入200 L2×loading buffer和200 L去離子水。所制樣品煮沸變性5 min后SDSPAGE分析。1.2.2

9、 pET44a表達載體的構建 根據(jù)scFv1956#的結構基因, 設計引物44aup: 5TC CCC CGG GGC AGC CAG GTC CAA TTT GTA G3, 44adown: 5CCG CTC GAG TTA ATT CAG ATC CTC TTC T3(下劃線分別為Sma I和Xho I的酶切位點)。以含抗人乙酰膽堿受體(AChR) scFv1956# 的質粒pHEN1為模板, 用Pyrobest高保真DNA聚合酶擴增所需克隆片段。PCR反應條件: 第1個循環(huán), 94變性4 min, 52退火1 min, 72延伸1 min; 后28個循環(huán): 94變性30 s, 60.6退

10、火1 min, 72延伸1 min; 最后72延伸5 min, 4保存。乙醇沉淀法9回收PCR產(chǎn)物, 先后用Sma I(酶切溫度30)、 Xho I酶切PCR回收產(chǎn)物和pET44a(+)載體, 8 g/L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回收酶切后的PCR片段和pET44a(+)載體。T4 DNA連接酶16過夜(16 h)連接目的片段與載體, 取10 L連接產(chǎn)物轉化100 L感受態(tài)JM109, 涂布100 mg/L氨芐青霉素(Amp) 2×YT瓊脂平板。37孵育14 h后, 隨意挑取5個陽性轉化子, 接種至含100 mg/L Amp的2×YT培養(yǎng)基, 37, 260 r/min震搖12h后取

11、菌液1.5mL小量提取質粒后, SmaI、 XhoI雙酶切鑒定目的片段的存在。從5個酶切鑒定的陽性克隆中隨機挑選1個克隆(以pET44ascFv1956#命名), 送北京奧科生物技術公司測序。測序結果證明scFv1956#已經(jīng)正確插入到pET44a(+)載體, 無點突變和讀碼框移。1.2.3 pET44ascFv1956#的表達及分析 將構建好的表達載體pET44ascFv1956# 1 L轉化100 L原核表達宿主BL21(DE3)pLysS感受態(tài)菌, 轉化產(chǎn)物涂布于含100 mg/L氯霉素(Cam)、 100 mg/L Amp的2×YT瓊脂平板上, 37孵育10 h。隨意挑取2個

12、陽性轉化子接種于5 mL含100 mg/L Cam和100 mg/L Amp的2×YT培養(yǎng)基, 37、 260 r/min震搖5 h后 (A6000.6), 加入1 mmol/L IPTG分別用兩組不同溫度和時間條件誘導(37誘導4 h, 25誘導20 h)。誘導前預留0.5 mL菌液, 誘導后取1 mL菌液, 13000 r/min, 5 min集菌; 剩余3.5mL菌液4 13000r/min, 5min離心集菌, 菌體用200L含1 mmol/L EDTA、 20 mmol/L PBS(pH7)、 0.5 mol/L NaCl的裂菌液重懸后, 冰浴中超聲裂菌約20次, 每次5

13、s, 間隔20 s, 至菌液清亮不黏稠。于4 13000 r/min離心15 min, 取100 L上清轉移至離心管中, 加入100 L2×loading buffer, 向菌體及裂菌后沉淀中加150 L2×loading buffer和150 L去離子水, 煮沸變性5 min后SDSPAGE分析。1.2.4 表達產(chǎn)物的鑒定及比較 Western blot鑒定比較兩種不同載體、 菌株和不同誘導時間、 溫度條件下, scFv1956#可溶性表達產(chǎn)物量的變化。SDSPAGE結束后, 使用BIORAD公司的Transblot SD半干轉印槽, 將凝膠、 硝酸纖維膜夾放在兩層濾紙之

14、間(凝膠位于陰極一側), 15 V恒壓 40 min(pET44ascFv1956#由于帶端融蛋白NusA需延長至50 min), 將蛋白從凝膠電轉移至硝酸纖維膜上。電轉移結束后, 取出硝酸纖維膜, 用麗春紅染液染膜30 s, 去離子水漂洗, 條帶顯色時用2B鉛筆標記蛋白Marker的位置。封閉液(含50 g/L脫脂奶粉的TBST)室溫孵育3 h, 加入1500稀釋的抗cMyc (9E10) 4孵育過夜, TBST室溫洗膜4次(10 min/次)后加入以110000稀釋的HRP標記羊抗小鼠二抗室溫孵育1 h, TBST室溫洗膜4次(10 min/次), 加入化學發(fā)光底物West Pico ch

15、emiluminescent(PIERCE)室溫放置5 min后暗室壓片。2 結果2.1 scFv1956# 融合蛋白表達載體的鑒定 根據(jù)所設計的引物進行PCR, 得到的片段大小為780 bp(圖1), 與預期一致。得到的亞克隆所提質粒pET44ascFv1956# 經(jīng)Sma I、 Xho I雙酶切鑒定(圖2)均為陽性。測序結果證實scFv1956# 已成功插入到pET44a(+)載體中, 且與希臘巴斯德研究所制備的抗乙酰膽堿受體(AChR)的scFv1956# 核酸序列完全一致, 并未出現(xiàn)點突變或讀碼框移(北京奧科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圖1 PCR產(chǎn)物scFv1956#的瓊脂糖電泳鑒定(略

16、)1: PCR產(chǎn)物; 2: DNA marker.圖2 pET44ascFv1956#表達載體的酶切鑒定(略)1: Sma I、 Xho I雙酶切產(chǎn)物; 2: DNA marker.2.2 表達產(chǎn)物的SDSPAGE分析 根據(jù)Bioedit軟件的計算結果, pHEN1scFv1956#表達產(chǎn)物的相對分子質量(Mr)為28108, 而融合了NusA(N utilization substance protein A)蛋白的pET44ascFv1956#表達產(chǎn)物的Mr為87072。在1 mmol/L IPTG條件下, 無論是37誘導 4 h, 還是25誘導20 h, pHEN1scFv1956#的表

17、達產(chǎn)物SDSPAGE后CBBR250染色, 與誘導前相比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新生條帶(圖3)。而改用載體pET44a(+)后, 同樣用1 mmol/L IPTG, 37誘導4 h的產(chǎn)物與誘導前相比在Mr為90000附近出現(xiàn)新生條帶, 與目的蛋白大小相符, 多為不溶的包涵體, 有部分可溶性表達, 而在25誘導20 h后的產(chǎn)物, 明顯可見裂菌后上清中的可溶性產(chǎn)物量增多(圖4)。2.3 表達產(chǎn)物特異性鑒定 用菌株HB2151表達pHEN1scFv1956#, 電轉后的硝酸纖維膜作Western blot分析, 壓片可見菌體成分出現(xiàn)Mr大小約28000特異蛋白帶(誘導前菌體亦出現(xiàn)此條帶), 誘導后用TCA沉淀

18、法濃縮5倍的上清及細胞周質成分均無條帶出現(xiàn)(圖5)。而用菌株BL21(DE3)pLysS表達pET44ascFv1956#, Western blot結果顯示在Mr為90000附近, 誘導后菌體、 裂菌后的上清、 沉淀, 均出現(xiàn)特異蛋白帶, 且25誘導20 h組上清的可溶性表達量明顯優(yōu)于37誘導4 h組(圖6)。圖3 pHEN1scFv1956#轉化表達宿主HB2151 IPTG誘導前后的SDSPAGE分析(略)1: 蛋白marker; 2, 3: 質粒轉化大腸桿菌HB2151 IPTG誘導前上清和菌體成分; 4-7: 37誘導4 h后的上清、 TCA沉淀法濃縮后的上清及胞周質蛋白成分、 菌體

19、成分; 8, 9: 25誘導20 h后TCA沉淀法濃縮后的上清和胞周質蛋白成分.圖4 pET44ascFv1956#轉化表達宿主BL21(DE3)pLysS IPTG誘導前后的SDSPAGE分析(略)1: 蛋白marker; 2: 重組質粒轉化的大腸桿菌BL21(DE3)pLysS IPTG誘導前菌體成分; 3-5: 37誘導4 h后的菌體蛋白、 可溶和不可溶的菌體蛋白成分; 6-8: 25誘導20 h后的菌體蛋白、 可溶和不可溶的菌體蛋白成分.圖5 HB2151表達pHEN1scFv1956#的Western blot檢測(略)1: 誘導前菌體成分; 2-4: 37誘導4 h后TCA沉淀法濃

20、縮后的上清及胞周質蛋白成分, 菌體蛋白成分; 5-7: 25誘導20 h后的TCA沉淀法濃縮后的上清及胞周質蛋白成分, 菌體蛋白成分.圖6 BL21(DE3)pLysS表達pET44ascFv1956#的Western blot檢測(略)1: IPTG誘導前菌體成分; 2, 3: 37誘導4 h后可溶和不可溶的菌體蛋白成分; 4, 5: 25誘導20 h后可溶和不可溶的菌體蛋白成分.3 討論重組的scFv可以保護AChR免受其親代mAb或MG患者血清中自身抗體的攻擊10, 因而成為MG治療最有潛力的靶點。而如何能在E.coli這一生物工廠中生產(chǎn)出大量具有生物和免疫活性的scFv仍是目前面臨的主

21、要問題。本研究比較兩種不同表達形式, 使用了表達載體pET44a(+)在E.coli中獲得融合蛋白scFv1956#較大量的可溶性表達, 對于其功能鑒定及其將來在分子水平治療MG具有重要意義。scFv的表達主要有3種形式: 直接在細胞質中表達, 其結果往往是表達產(chǎn)物在細胞質內(nèi)形成不溶性的包涵體(Inclusion body); 與其他菌體蛋白(如: NusA)融合, 表達可溶性的融合蛋白; 將scFv基因與引導分泌的信號肽基因(如: phoA)相連接, 使表達產(chǎn)物分泌至E.coli的細胞外周質(periplasm)或培養(yǎng)上清中。本研究選擇后兩種表達形式直接獲取可溶性目的蛋白, 并對兩種表達形式

22、進行比較。原有載體pHEN1在scFv1956#的結構基因后帶有M13噬菌體外殼蛋白基因(fd phage gene III), 二者的相接處設計了一個琥珀密碼子(TAG), 在含有琥珀突變的宿主菌中, TAG可翻譯為某種氨基酸而不起終止密碼子的作用, 表達出的scFv為融合了Gene III的融合蛋白, 能夠在輔助噬菌體輔助下組裝成噬菌體顆粒, 用于構建噬菌體呈現(xiàn)文庫; 在無琥珀突變的宿主菌中(如: HB2151)TAG成為終止密碼子, scFv1956#會隨其結構基因前所帶的分泌表達信號肽PelB分泌到E.coli細胞膜與細胞壁之間的胞周質或培養(yǎng)上清。然而轉化到表達宿主HB2151的pHE

23、N1scFv1956#并未得到預想結果: 從SDSPAGE上看, 無論37誘導4 h還是25誘導20 h, 上清、 胞周質乃至菌體中均未見目的蛋白大小處有濃集。利用融合在scFv1956#羧基端的CMYC標簽, 做Western blot檢測其表達量及其定位, 大多scFv是以包涵體的形式定位于菌體中; 用TCA沉淀的方法分別5倍濃縮位于上清和細胞周質的蛋白后做Western blot檢測, 均未見目標條帶。結果表明低溫, 長時間誘導并不能促進scFv1956#的分泌性表達, 排除了由于scFv1956#的過量表達, 或分泌系統(tǒng)超載所致的目的蛋白未分泌表達??赡鼙磉_產(chǎn)物scFv1956#的轉運

24、及正常折疊還需要分子伴侶的參與及其他分子的輔助。Western blot的結果表明誘導前的菌體中也有目的蛋白的表達, 可能與lac操縱子阻遏蛋白的抑制不完全,有滲漏相關。改建的載體pET44ascFv1956#保留了融合在scFv1956#羧基端的CMYC標簽用于鑒定, 在其氨基端融合了NusA蛋白, 同時帶有2個His標簽便于用Ni2+螯合柱進行純化。NusA蛋白是從SwissProt蛋白庫的4000多種E.coli菌體蛋白中篩選出的蛋白, 可以提高與其融合蛋白的可溶性, 位于其后的凝血酶(Thrombin)識別位點可以便于下一步純化后將scFv1956#從NusA上切除。優(yōu)化誘導表達的條件

25、: 用1 mmol/L IPTG分別用37誘導4 h及25誘導20 h, SDSPAGE和Western blot結果表明, 低溫誘導能明顯提高可溶性融合蛋白的產(chǎn)量, 可能與低溫條件下蛋白合成速率降低, 有利于蛋白的正確折疊和二硫鍵的形成相關; 而延長誘導時間, 菌體量的增加使得目的蛋白獲得量增多。大量可溶性目的蛋白的獲得, 為下一步分離純化目標蛋白及其功能鑒定具有重要的意義。致謝: 感謝希臘巴斯德研究所的Socrates J. Tzartos先生, 第四軍醫(yī)大學基礎部免疫學教研室楊琨副教授對本研究的熱心支持和幫助?!緟⒖嘉墨I】1 Vincent A. Unravelling the path

26、ogenesis of myasthenia gravisJ. Nature Rev Immunol, 2002, 2(10): 797-804.2 De Baets M, Stassen MH. The role of antibodies in myasthenia gravisJ. J Neurol Sci, 2002, 202(1-2): 5-11.3 Tuzun E, Scott BG, Goluszko E, et al. Genetic evidence for involvement of classical complement pathway in induc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henia gravisJ. J Immunol, 2003, 171(7): 3847-3854.4 Fostieri E, Tzartos SJ. Isolation of potent human Fab fragments against a novel highly immunogenic region on human muscle acetylcholine receptor which protect the receptor from myasthenic autoantibodiesJ. Eur J Immun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