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光電論壇_第1頁
武漢光電論壇_第2頁
武漢光電論壇_第3頁
武漢光電論壇_第4頁
武漢光電論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武 漢 光 電 論 壇Wuhan Optoelectronics Forum第 6 期演講嘉賓Invited Speaker朱一夫教授(Prof. Yifu Zhu) Title主題:弱光非線性光學的新進展與展望07/11/2008武 漢 光 電 論 壇 (第6期)Wuhan Optoelectronics Forum VI弱光非線性光學的新進展與展望報告題目:弱光非線性光學的新進展與展望報告人: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 朱一夫時間:2008年7月11日下午3:30 (15:30)地點: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A302報告摘要: 將

2、討論弱光非線性光學及其應用的重要進展和展望。面向?qū)ο螅篎aculty and students interested in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ultraslow light and low-field nonlinear optics.主講人簡介: 朱一夫教授是微腔量子電動力學、微腔光學和弱光非線性光學領域的國際著名學者,在這些領域取得了系列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例如,在國際上最先完成雙光子效應和級聯(lián)輻射的實驗,已成為量子光學教科書的標準內(nèi)容(例如見M.O. Scully and M.S. Zubairy,Quantum Optics, Cam

3、bridge Univ Press 1997年);在國際上最先實驗揭示電磁誘導透明三光子激發(fā)現(xiàn)象及吸收型光子開關機制;最先實驗觀察到弱光的巨克爾效應和交叉相位調(diào)制;最先實現(xiàn)超慢光六波混頻的實驗是目前國際上觀察到的最高階的電磁誘導透明過程;實驗揭示目前國際上具有最弱開關能量(10-5 光子/原子截面)的全光開關。這些原創(chuàng)性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并在量子光學、非線性光學和高精度測量術等學科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以下為朱一夫教授簡歷:1982年 獲得 蘭州大學 學士學位1987年 獲得 美國 Virginia 大學 博士學位1988-1990年 美國Oregon大學 博士后1991-1993年 Sch

4、lumberger-Doll Research Research Scientist1994年-1997 年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Assistant 教授1998年-2004 年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副教授2005年-現(xiàn)在 美國佛羅里達國際大學 教授武 漢 光 電 論 壇Wuhan Optoelectronics Forum第 7 期演講嘉賓Invited Speaker李德毅院士(Prof. Deyi Li) Title主題:網(wǎng)絡智能07/12/2008武 漢 光 電 論 壇 (第7期)Wuhan Optoelectronics Forum VII網(wǎng)絡智能報告題目:網(wǎng)絡智能(networ

5、k intelligence)報告人: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能著名專家李徳毅院士時間:2008年7月12日19:00點地點: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A301面向?qū)ο螅簹g迎感興趣的老師和同學參加主講人簡介: 李德毅,中國工程院士、博士生導師,1944年11月生于江蘇省泰縣,1967年畢業(yè)于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學位。目前任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信息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研究組副組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專家組成員,清華大學、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哈爾濱

6、工業(yè)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工程中心首席科學顧問。 長期從事計算機工程和人工智能學術研究。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控制流數(shù)據(jù)流圖對方法,1985年獲得國際IEEE總部授予的計算機和控制類最佳學術成果獎;1999年攻克世界難題三級倒立擺動平衡問題,獲得世界自動控制聯(lián)合會(IFAC)杰出論文獎。出版英文專著2本,全世界發(fā)行,被譯成日文版;主編技術叢書6本,在國際、國內(nèi)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70余篇,部分被SCI等國際三大索引收錄并被上百人次引用;先后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講學。在數(shù)據(jù)挖掘和信息安全方面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73項目和國防預先研究項目,培養(yǎng)博士、碩士研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