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利與弊及改進方法_第1頁
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利與弊及改進方法_第2頁
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利與弊及改進方法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利與弊及改進方法 09-02-06 14:35:00 作者:王俊編輯:studa20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jīng)濟建設的日益繁榮,對外語人才(尤其是英語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外語教學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培養(yǎng)外語人才和進行外語教學的主要基地的高等院校,應該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的全面的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合格人才?本文從交際法語言教學理論的發(fā)展脈絡談起,將其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較,探討了該教學法的利與弊,并試著提出改進的方法。 關鍵詞:交際法語言教學;優(yōu)勢;缺陷;改進和優(yōu)化 一、引言 交際法語言教學(commnmcattve language teaching)起源,

2、于60年代晚期的英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改革,70年代中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80年代初期開始在我國的某些院校進行實驗,交際法理論教學逐步得到推廣。它根據(jù)美國語言學家海姆斷(D.Hymes)提出的交際能力的理論,即交際能力不但應具有語言知識,而且還應具有運用語言的能力,尤其應注意語言運田的得體性,克拉申(Krashen)的語言習得理論也強調語言學習必須通過運用語言交際,而不是通過訓練語言技能。按照交際法理論,交際法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和交際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交際教學法的核心即教學過程就是交際過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利用交際教學法,使其達到充分為現(xiàn)代英語教學服務的目的呢?本文擬從交際法語言教

3、學理論的發(fā)展脈絡談起,探討了該教學法的利于弊,并試著提出改進其不利之處的幾種方法。 二、交際法語言教學的理論發(fā)展脈絡 交際法語言教學是19世紀70年代初美國語言學家海姆斯。提出的,是一種以語言功能為綱,以培養(yǎng)學交際能力為基本目的的教學法體系,旨在通過語言提高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其理論核心是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和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理論。交際法語言教學理論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70年代,針對喬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語言能力”概念,即語言能力是抽象的語言體系知識或語法規(guī)則知識,海姆斯提出了關于交際能力的理論(communicatlon competence)。他認為語言能力是

4、指一個人對潛在的語言知識和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只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包括:(1)可能性,即用正確的語法規(guī)則表達語言的能力;(2)可行性,即能夠讓語法正確的句子被接受的能力,因為語言在實際使用中取決于許多因素,如個人對信息解碼的能力、人的記憶限度、以及文化、社會、交際環(huán)境等;(3)得體性,即在具體的語境中恰當?shù)皿w地使用語言的能力;(4)實際操作性,指表達現(xiàn)實知識的能力,如有些語言,雖然語法正確、實際可行、語境恰當,但卻沒有在生活中出現(xiàn),而有些語言雖然不合語法,但是一出現(xiàn)就可以被接受。由此可見,海姆斯的交際能力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語境和語言的運用能力,在外語教學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第二階段是在8

5、0年代加拿大學者卡納爾(Canake)和斯溫(Swain)進一步發(fā)展了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他們的交際能力理論包括:(1)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指掌握語言規(guī)則,確切地理解和表達語言的字面意思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遣詞造句的能力;(2)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d。competence),指在不同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中恰當?shù)乩斫夂捅磉_語言的能力,恰當是指意思和形式都恰當,也就是說,言語要合乎語法,話題的選擇和表述要符合禮貌原則等;(3)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通過語言形式的銜接和語義的連貫,組成不同體裁的口語或書面篇

6、章的能力;(4)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指為提高交際效果所運用的技能,如在交際中如何選擇話題、如何開始談話、如何保持或轉移話題、如何結束話題,以及運用音調的高低和體態(tài)語言等等。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理論對這一交際法教學理論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第三階段是在90年代初美國學者巴克曼(Bachman)提出了交際語言能力學說。他的學說更全面,更系統(tǒng)化。也更具實用性。他認為交際語言能力包括三個部分:語言能力(具體的語言知識)、策略能力(在交際中運用各種語言知識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語言交際過程中所牽涉的神經(jīng)的和心理的過程)。其中策略能力是對交際法語言教學的進一步完善。

7、70年代末80年代初,交際法語言教學理論開始引入我國,語言學者們積極地探索交際法在中國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問題,因此“意念教學大綱”、“功能教學大綱”、“交際法大綱(功能一意念大綱)”、交際法教材等應運而生,廣大語言教師紛紛開始利用交際法進行英語課教學。 三、傳統(tǒng)教學法的局限 所謂傳統(tǒng)法,即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和聽說法等的總稱。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一直側重于讓學習者有意識地學習孤立的語言項目,而不把這個過程與真正的交際場景聯(lián)系起來,其目的不是為了交際。它們在教學原則上非常注重語言形式(form)的掌握,而不是語言的意義(function)。所以強調聽說和翻譯,注重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對學生的錯誤每錯必糾,而

8、忽視了流暢性。傳統(tǒng)法認為學語言就是學語音、語法、詞匯,同時掌握四種基本技能(聽,說,讀,寫),但不注重如何把語言作為交際工具運用到實際中去。在教學內容上,語法句型是傳統(tǒng)教材的重點內容,根據(j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排列,練習常是機械的,課文有很多是為了配合語法句型而改寫或編寫的,顯得不自然或過于“標準”,“人為”(contrived)痕跡明顯,缺乏語言的真實性。其內容往往局限于學校、家庭生活,極少涉及社會生活。課文常常短小精悍,詞匯量少,文章類型少,體裁少,幾乎不考慮學生日后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上,英國語言學家和教學法專家Brumfit把傳統(tǒng)法教學順序描述為:介紹項目(present)-機械操練(drill)-在上下文中練習(practice incontext)。概括來說,傳統(tǒng)法具有以下局限性: (1)重視掌握語言形式,而不是實際運用。 (2)強調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死記硬背,而忽略其社會功能。 (3)給學生的輸入少,極少有進行交際的機會。 (4)以教師為主導,常進行“滿堂灌”教學。 四、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優(yōu)勢 交際法教學強調“以任務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