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教案_第1頁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_第2頁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_第3頁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_第4頁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愚公移山?教案教案教學目的:一 重點學習以下文言詞句:實詞方、仞、陰、陽、懲、君、汝、孀、齔、長息、窮匱、加增、何苦、亡以應。虛詞且、焉、諸、以。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倒裝句甚矣 ,汝之不惠。二 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 ,樹立為祖國“四化建設努力奮斗的思想。教學設想:一 布置自讀 ,要求:憑借工具書和課文注解逐字逐句讀懂課文 ,同時記下疑問 ,準備在老師教讀時提出。自讀在課內進行。二 試改變由教師逐句串講的傳統(tǒng)教法 ,在學生認真自讀的根底上 ,從抓字、詞、句入手 ,逐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務使學生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形象獲得完整、鮮明的印象。三 講讀過程根據“以思維訓練帶動語言

2、學習 ,以語言學習促進思維訓練的設想 ,盡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詞、句教學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做到在開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實根底知識。四 “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葉圣陶:?語文教育書簡? ,減輕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 ,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自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五 安排三教時包括課內自讀。如自讀放在課外進行 ,只需要安排兩教時。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一 解題 ,了解“寓言的體裁特點。二 學生自讀全文。教學內容和步驟:一 解題。一板書課題:愚公移山。二布置學生看本文題注 ,了解文章出處。三提問:什么是“寓言?學生查詞典 ,先說明“寓字的含義 ,然后根據詞典中“寓言的條目說明這是一種什么體裁。四教師小結 ,同

3、時布置自讀:大家查了詞典 ,知道了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 ,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 ,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那么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 ,這是我們學習本文的一個有利條件。這一堂課 ,請同學們借助于詞典和課本的注解 ,逐字逐句讀懂課文 ,然后想一想:這個故事寄寓著什么深刻的道理?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讀中有什么疑問 ,請大家在書上打個問號 ,準備下一節(jié)課提出。二 學生自讀。教師板書要特別注意的詞語見“教學目的一 ,學生邊讀邊在這些詞語下加著重號。教師行間巡視 ,隨時了解學生自讀情況。三 布置作業(yè) :朗讀全文

4、 ,要求讀準字音 ,不讀破句。第二課時:教學要點:一 人物分析。著重引導學生通過語言的比較 ,了解不同人物對待“移山的不同態(tài)度。二 在人物分析的過程中落實假設干文言詞句。教學內容和步驟:一 檢查自讀:一學生齊讀全文 ,結合正音:仞、懲、塞、迂、荷、箕畚、齔、匱、亡 ,同“無、厝 ,同“措二學生質疑。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后 ,盡量要求他們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師的引導下共同討論求得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二 教讀新課。一初步理清“人和“事:同學們提了不少問題 ,說明預習是認真的。許多問題經過大家一起思考 ,都得到了解決 ,可見只要開動腦筋 ,同學們是能夠自己讀懂的?,F(xiàn)在由老師提出一

5、些問題來問大家 ,看看大家對課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樣。1.提問:這那么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學生答復 ,教師板書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2.提問: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 ,他的爸爸肯嗎?通過問答 ,明確以下詞語的含義:年且九十且 ,將。智叟叟 ,老頭。京城氏氏 ,姓;京城氏 ,姓京城的。始齔齔 ,齒旁 ,小孩換牙;始齔 ,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 ,他母親是“寡婦 ,他自己是“孤兒。“遺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3.提問:再請大家計算一下 ,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通過問答 ,引導學生讀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叩

6、石墾壤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語“愚公;“荷擔者三夫即“三個能挑擔的男子子孫。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領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 ,敲石挖土 ,用畚箕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這樣看來 ,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個人 ,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遺男 ,一共五個人參加移山勞動。4.提問:“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通過問答 ,明確以下詞句的含義和作用:方七百里 ,高萬仞 方 ,方圓、面積 ,方七百里 ,寫山之大 ,是約數;仞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萬仞 ,虛指 ,極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 ,說明移山之難。寒暑易節(jié) ,始一反焉冬夏換季即一年 ,才返家一次。說明勞動的緊張、艱苦 ,也顯

7、示了愚公移山決心之大。教師小結: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 ,愚公他們人數不多 ,而且老的年近九十 ,小的才七八歲 ,工具又落后 ,要移山確實是千難萬難的。在艱巨的任務面前 ,最能顯示出人們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人物表里的這些人 ,在“移山這個巨大的困難面前各自表現(xiàn)了怎樣的精神面貌。二人物分析重點: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孫、遺男。愚公妻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 ,態(tài)度似乎很接近。我們的分析就從這兩個人入手:1.學生朗讀有關語句 ,進行比較: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

8、,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2.提問:哪些話只有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 ,哪些話只有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 ,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什么差異?通過問答 ,要求學生明確:“甚矣 ,汝之不惠。這句話是只有智叟講的。倒裝句式的運用謂語“甚矣提前 ,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 ,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愚公的妻子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扒已芍猛潦??這句話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講的。“況且把土塊和石頭放到哪里去?她有這個疑問 ,說明她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憂 ,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認。智叟是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的?!耙跃?,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以殘年余力 ,曾不能

9、毀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這兩句話 ,句式相同 ,內容相近 ,但表達的語氣、感情卻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說:“憑您的力氣 ,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 ,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這是很符合情理的疑問。智叟卻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 ,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 ,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話說得過于夸張 ,帶著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 ,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 ,同“豈 ,加強了反問的語氣。這些都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是反對和嘲笑 ,亦即反對得更加強烈 ,跟愚公的妻子的“獻疑有所不同。再從稱謂看 ,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 ,智叟那么稱愚公為“汝 ,顯得不客氣 ,也

10、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tài)度?!叭暝谖难岳镆话闶禽p賤的稱呼。教師小結: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tài)度是“疑 ,智叟而是“笑和“止?!敖浦E ,不可不察 ,讀書時經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 ,就可以把死書讀活 ,開展我們的思維能力。下面再來討論另幾個人對移山的態(tài)度:1.提問:愚公的子孫對移山的態(tài)度怎樣?學生找出“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兩句?!半s然、“許寫出他們紛紛贊同、堅決支持的態(tài)度?!半s曰句那么進一步寫他們不僅贊同 ,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 ,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2.提問:那個“始齔的“遺男對移山怎樣

11、?學生找出“跳往助之一句;“跳、“助 ,說明這個孩子是樂于相助、積極參加的。教師總結:上面我們比較了除愚公以外的幾個人對移山的態(tài)度?,F(xiàn)在我們把課文中的有關局部再朗讀一遍。學生朗讀從文章開頭讀到“其如土石何。3.布置思考題:愚公是堅決主張移山的 ,有人就說他笨?!坝薰@個名字本身也說明他是個“笨老頭。請大家課外再認真讀一讀文章 ,想一想:愚公到底笨不笨?第三課時;教學要點:一 人物分析:愚公實不愚 ,智叟未必智。二 這那么寓言的深刻教育意義。三 繼續(xù)學習和穩(wěn)固假設干文言詞句。教學內容和步驟:一 復習舊課 ,導入 新課:一提問:愚公多大年紀?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 ,高萬仞憑愚公

12、的一點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那么愚公堅決主張移山 ,是不是太笨了呢?在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展開充分討論以后 ,教師繼續(xù)啟發(fā)提問:要看愚公笨不笨 ,關鍵在于弄明白他對移山這件事是怎么考慮的。請先想想:是什么情況引起愚公移山的動機的?學生答復“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教師講解“懲字 含義:懲 ,苦 ,是意動用法;此句意即“以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為苦。板書:痛感迂、塞之苦。追問:山移掉以后的好處 ,愚公想過沒有?學生找出“指通豫南 ,達于漢陰?!爸?、“達與上文“迂、“塞相對;陰 ,是水南山北。教師板書:確知移山之利。追問:那么 ,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樣針

13、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學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啟發(fā):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 ,這是什么原因呢?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針的修辭作用:一句頂著一句 ,充分表現(xiàn)出語言的力量?!叭晷闹?,固不可徹 ,是對“甚矣 ,汝之不惠的有力答復;“子又生孫 ,孫又生子頂針法的連續(xù)運用 ,顯得子子孫孫 ,綿延不絕 ,最后總結一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使人感到特別有力。繼續(xù)追問:“而山不加增 ,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而字的轉折作用;“加是“更的意思 ,“加增就是“更增高 ,不是“增加的倒裝。子子孫孫無窮盡 ,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 ,挖去一點就少一點 ,這樣一算

14、,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山何苦而不平?這個結論水到渠成 ,很有說服力 ,無怪智叟要“亡以應了。這就說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慮得很周到 ,他不僅“痛感迂塞之苦 ,“確知移山之利 ,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板書。一個笨的人能這樣考慮問題嗎?進一步追問:那么為什么有人覺得愚笨呢?教師啟發(fā)談話:這樣的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 ,例如雷鋒同志 ,不是也有人說他是“傻子嗎?這是什么原因呢?通過談話 ,引導學生認識:要解決愚公笨不笨的問題 ,關鍵在于用什么觀點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為子孫后代造福的觀點去看 ,愚公不僅不笨 ,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假設愚。二提問:既然愚公不笨 ,那么反對愚公移山的

15、那個智叟 ,是不是聰明老頭呢?學生議論 ,教師小結:智叟知難而止 ,無所作為 ,這種人自以為聰明 ,其實不過是一點“小聰明罷了??梢姟坝薰珜嵅挥?,智叟未必智。這就是這篇寓言中“愚公和“智叟的取名所寓有的深意。“叟是老人的意思。三提問: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說 ,這個故事到最后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 ,這樣看來 ,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學生齊讀最后一段 ,自由發(fā)表意見 ,教師小結:“操蛇之神聞之 ,懼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 ,說明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不已 ,使山神都害怕了 ,不得不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 ,愚公精神誠連天帝都感動了。這不僅不是說明愚公的無能

16、,相反 ,恰恰顯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來被人稱頌 ,正是由于他這種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精神。二 課堂練習:一學生齊讀全文 ,要求:從文章的遣詞造句、謀篇立意 ,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深刻寓意。二指定一個學生口譯第3自然段 ,如有誤譯 ,共同訂正。三發(fā)課堂練習資料:給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 ,并概述大意。甲乙二生共讀?愚公移山?。生甲掩卷長息曰:“甚矣 ,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 ,山未移身先死矣 ,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 ,蓋為子孫造福 ,非自謀其私也。以利己之心觀之 ,那么謂愚公不惠;以利人之心觀之 ,那么必謂愚公大智大勇也。生甲亡以應 ,默然而思。生乙復曰:“今欲變吾貧窮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 ,其事之難甚于移山。我十二億中國人皆為愚公 ,那么山何苦而不平?國何苦而不富?生甲動容曰:“善哉 ,君之所言!愚公不愚 ,我知之矣。發(fā)給學生時不加標點檢查練習結果:1.指定學生加標點并口述大意。2.要求學生找出其中兩個倒裝句“甚矣 ,愚公之愚、“善哉 ,君之所言并作解釋。3.要求學生找出這一段文字中的關鍵句我十二億中國人皆為愚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