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課稿_第1頁
針灸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課稿_第2頁
針灸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課稿_第3頁
針灸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課稿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灸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一、患者入院后送至指定床位,對年老、中風、行動不便的患者,應盡量提供方便的床位。并向患者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有關規(guī)章制度,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體重,并通知醫(yī)生。二、病室應保持清潔、安靜、空氣流通。根據病癥調節(jié)相應的溫、濕度。治療護理操作時用屏風遮擋患者。三、新入院患者每日測體溫、脈搏、呼吸3 次,連續(xù)3 天。若體溫37.5以上者改為每日4 次,體溫 39以上者改為每 4 小時一次。體溫正常 3 日后,改為每日一次。手術患者每日 測量體溫 3 次,連續(xù) 3 日。每日記錄兩便一次。每周測體溫 1 次。 四、按醫(yī)囑給予分級護理。 五、24 小時內留取三大常規(guī)標本送檢。 六、經常巡視病

2、房,及時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睡眠、情志等情況,并做好相應的護 理。 七、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舌象、脈象、皮膚、出汗、二便、體溫、呼吸等變化。若 發(fā)現(xiàn)異?;虿∏橥蛔?,可先行應急處理后,立即報告醫(yī)師。 八、按醫(yī)囑給予相應飲食,掌握飲食宜忌。 九、針刺護理 1、針灸前做好準備和解釋工作, 交待施術中的感覺和注意事項, 消除患者的緊張心理。并 使其體位舒適,做好保暖和體位固定的護理。 2、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注意觀察患者神色變化、效果和反應,如出現(xiàn)暈針、折針、彎針等 現(xiàn)象,立即報告醫(yī)師,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3、嚴格掌握針刺禁忌癥和禁忌部位,如皮膚有感染、潰腸、癲痕、皮疹處,腫瘤部位,有 出血

3、傾向及高度水腫者;胸背腰部不宜深刺等。 4、針后協(xié)助患者穿好衣服,安置舒適體位,并做好記錄。 5、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和術后修針和針具清潔消毒工作。十、灸法護理 1、嚴格掌握禁忌癥,凡實證、熱證、陰虛發(fā)熱證,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婦胸腹 部和腰髂部均不宜灸。 2、施灸時嚴密觀察艾條燃燒情況,防止艾火灼傷皮膚、皮被,如有發(fā)生,應立即采取相應 措施。 3、灸后局部起泡, 小者無需處理, 大著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溶液并以消毒紗布覆蓋, 防止感染。 4、施灸后,患者切忌當風,宜保暖,協(xié)助患者穿好衣服,記錄施灸航穴、壯數、留針施灸, 以及有無反應等情況并簽名。 十一、遵醫(yī)囑按時準確給藥, 根據病證性

4、質, 在服藥時間、溫度、方法上應有所區(qū)別。1服藥 后觀察效果和反應, 做好記錄。十二、指導及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 十三、各種病證的護理,可參照各科相應病證護理常規(guī)。 十四、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十五、做好衛(wèi)生宣教及出院指導。中風中風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生不遂,語言寒澀,或不經昏仆而僅見口眼歪斜為主證。病位在心腦肝腎。多因素體痰熱內盛、陰虛陽亢或氣血虧虛,加之飲食、情志、勞倦等所致。臨床分為中肝腑、中經絡。西醫(yī)學中的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蛛網膜 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及面神經麻痹等病,均可參照本病護理。 一、按急癥一般護理常規(guī)。 二、病室宜安靜,光線柔和、避免

5、噪聲、強光等一切不良刺激。急性期危重患者住單間,室 內應備有急救物品,必要時設特護。 三、臥床休息,取適宜體位。中經絡者宜去枕平臥,中臟腑者頭部略高,應避免搬動。若嘔吐、涎留較多,可將頭偏向一側,以防發(fā)生窒息。對煩躁不安者應加床欄保護。四、半身不遂者,注意患肢保暖防寒。實施早期保護性護理措施,保持肢體功能位置,防止 患側肢體受壓,發(fā)生畸形。 五、在護理操作時盡量減少掀動被服次數和裸露時間,注意保暖,并隨室溫及天氣變化,隨 時增減衣服。 六、加強口腔、皮膚及眼睛的護理、用鹽水或銀花、甘草煎水清洗口腔;眼臉不能閉合著, 用生理鹽水沖洗雙眼,并覆蓋濕紗布;保持床單位清潔,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

6、給 予留置導尿,定時進行膀胱沖洗。 七、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神志、瞳孔、體溫、呼吸、血壓、脈象、舌象、四肢活動等病情變 化。若發(fā)生頭痛、頸項強直、嘔吐、嘔血等,應報告醫(yī)師及時處理, 并詳細記錄。 八、臨證(癥)施護 1、陽閉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高熱者,可予頭部行冰袋冷敷,并將頭部墊高約 23cm。 遵醫(yī)囑針刺人中、涌泉、豐隆、鳳池、內關、照海等穴位。 2、脫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開、手撒肢冷、脈微欲絕,可灸神闕、氣海、關元穴, 以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3、尿潴留者,可按摩中級。關元。氣海穴等,虛者加艾灸,必要時行留置導尿。 4、便秘者,遵醫(yī)囑可給麻仁丸或給予大黃煎水灌腸或潘瀉葉 5g

7、泡水飲服。 九、飲食應以清淡,少2油膩、低糖易消化的食品,新鮮蔬菜、水果為主。忌肥甘、辛辣等刺 激之品,禁煙酒,昏迷與吞咽困難者,應給予鼻飼飲食。如牛奶、菜湯、米湯、豆?jié){、藕粉 等。 十、神志清醒患者,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 克制情感,尤應忌怒,盡量避免與減少情志刺激,防止過度情緒波動、增強治療信心,密切 配合治療護理。 十一、 指導患者堅持功能訓練, 保持心情舒暢, 起居有常, 飲食有節(jié), 避免疲勞和情感所傷, 防止復發(fā)。眩暈眩暈是由鳳陽上擾、 痰瘀內阻等所致的腦竅失養(yǎng), 腦髓不充。臨床以頭暈目眩。食物 旋 轉為主要表現(xiàn)。多由于素體虛弱、或房勞、或情志

8、不遂,致肝腎陰虧,腦髓失充,或滋食肥 甘、脾虛生痰而變生本病。病位在肝、腎、脾。臨床辨證正虛邪實為主:氣血虧虛、肝腎陰虛為虛證,風陽上擾為本虛標實證,痰濁上蒙為實證。西醫(yī)學中的內耳性眩暈、頸椎病、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管病,以及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貧血等病有上述表現(xiàn)時??蓞⒄毡静∽o 理。一、按內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 二、病室環(huán)境宜安靜,避免噪音干擾,室內光線宜柔和、稍暗,溫濕度適宜。陰虛、陽亢者 居室宜涼爽。 三、重癥宜臥床休息, 輕癥者閉目養(yǎng)神。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避免深低頭、 旋轉等動作,眩暈中者的座椅、床鋪避免晃動。四、每日測血壓一次,平穩(wěn)后改為每周測 12 次?;蜃襻t(yī)囑。 五、觀察眩暈發(fā)作的

9、時間、程度、誘發(fā)因素、伴發(fā)癥狀及血壓、舌苔、脈象等變化,做好記錄。若見頭痛劇烈、嘔吐、事物模糊、語言蹇澀、肢體麻木或行動不便、血壓持續(xù)上升時應 立即報告醫(yī)師。 六、臨證(癥)施護: 1、眩暈而眩不知人事,急刺人中穴, 強刺激。并立即報告醫(yī)師。 2、遵醫(yī)囑針刺:風陽上擾者針刺池、肝俞、腎俞、行間等穴;痰濁上蒙者針豐隆、內關、 中脘、鳳池等,用瀉法、肝腎陰虧者可針刺腎俞、肝俞、三陰交、百會等;氣血虧虛者針氣 海、三陰交、足三里、脾俞等,用補法。 3、耳穴壓籽可選用腎、枕、內耳、神門、內分泌等穴。 4、眩暈伴惡心嘔吐者針刺內關、足三里、陰陵泉,亦可用梅花針3叩打穴位。 5、出現(xiàn)中風證候時, 可按中風

10、病護理常規(guī)。 6、藥物中毒所致者,宜煎服綠豆甘草湯頻服。 七、 中藥湯劑宜溫服, 觀察服藥后效果及反應。眩暈伴嘔吐者中藥宜冷服, 或姜汁滴舌后服, 或采用少量多次服法。 八、飲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膩、生冷、煙酒等品。風陽上擾者可食甲魚以滋陰潛陽;氣血 虧虛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腎陰不足者宜多食滋陰益腎之食品。九、加強精神護理,關心體貼患者, 使其心情舒暢。 對肝陽上擾情緒易激動者,講明激動對 情緒的不良影響, 使之能自我調控。 對眩暈較重易心煩、 焦慮者,介紹有關疾病知識和治療 成功的經驗, 增強其信心。 十、做好衛(wèi)生宣教及出院指導:平時保持心情舒暢、樂觀、注意勞逸結合,切忌過勞和縱欲 過度。加

11、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為避免強光刺激,外出時佩戴變色眼鏡。不宜從事高空著 作業(yè),盡量避免游泳、觀水、乘船。有高血壓病史者要堅持服藥,定期檢查血壓。痹癥痹癥時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入侵, 閉阻經絡, 氣血運行不暢, 以致全身關節(jié)和肌肉呈游 走性紅、腫、重著、酸楚、疼痛或晨僵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疾病。多由于正氣不足,感受風、 寒、濕、熱邪所致。病位在關節(jié)、肌膚、經絡,內責于脾、肺、肝、腎。臨床辨證分為風痹、 寒痹、濕痹、熱痹、風濕熱痹。西醫(yī)學中的風濕性關節(jié)類、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關節(jié)炎、坐 骨神經痛等病,可參照本病護理。 一、按內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 二、風寒濕痹者室內宜溫暖向陽。干燥防潮,注意防寒保暖,熱痹者病

12、室宜清爽通風。 三、惡寒發(fā)熱。關節(jié)紅腫疼痛、屈伸不利者, 應絕對臥床休息,病情穩(wěn)定后可適當下床活動。 脊柱變形者宜睡硬板床。 保持衣被清潔干燥, 出汗多時應及時擦汗更換衣單。 四、生活不能自理的臥床患者, 要經常幫助活動肢體, 適時更換臥位, 受壓部位用軟墊保護, 防止發(fā)生褥瘡。注意肢體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發(fā)生畸形。五、關節(jié)疼痛變形者,防止受壓。關節(jié)不利或強直者,應鼓勵或協(xié)助患者加強功能鍛煉,按 時做被動活動。 六、觀察痹痛的部位、性質、時間與氣候變化的 關系,以及皮膚、汗出、體溫、脈搏、舌 象、伴隨癥狀的變化等,做好記4錄。 七、臨證(癥)施護:1、風、寒、濕痹者的患部可遵醫(yī)囑用熱水袋或熱藥袋熱敷,液可用食鹽大蔥熱熨。并遵醫(yī)囑行針刺、拔罐、熏洗等療法。2、熱痹者中藥熏洗時藥液宜偏涼,局部禁用溫熱療法。3、風、寒、濕痹局部注意保暖,疼痛劇烈病位可加護套,并遵醫(yī)囑配合針刺治療、按摩、梅花針循經叩打等。八、風寒濕痹者中藥湯劑宜熱服,用藥酒治療時注意有無酒精過敏反應。熱痹者湯劑宜偏涼服。注意服藥后的效果及反應,如出現(xiàn)唇、舌手足發(fā)麻、惡心、心慌等癥,應及時報告醫(yī)師。 九、飲食宜高營養(yǎng)、 高維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風、寒、濕痹應進溫熱性食物,可適 當飲用藥酒,忌食生冷。熱痹者宜食清淡之品,忌辛辣、肥甘、醇酒等食物,鼓勵多飲水。 十、重視精神護理:病情纏綿,反復發(fā)病,行動不便,生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