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佛老思想與我國古代的意境論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老子的“恍惚”、“窈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說,莊子的“唯道集虛”、“虛室生白”(莊子·人世間)、“象罔”(莊子·天地)之說,正道出了“境界”說之本;佛家的“六根”、“十八境界”和境界緣諸根而起之說、境界的“三次地”之說,以及空靈妙覺的“禪境”之說,則深化、豐富和完備了“境界”說。老子的“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 方能顯“玄通” 、“玄覽” 之智而得道、悟道之說,莊子的“心齋”、“坐忘” 方能借“象罔”顯“神遇”、“意致”之妙而得“玄珠”(道)、“
2、游無窮”、處“逍遙”、“同于大通”(莊子·大宗師)之論,佛家的去六根、空五蘊、“澄懷無住”、“禪定止觀”而真如自性妙明顯之說正是如何營造、創(chuàng)建高妙之境,借境傳道、悟道之三昧。本人指出了借境以審美、悟道包含著:一種整體、模糊的全息、全象、同構、圓融、洞通的妙合;境界中有“象外象”、“味外旨”、“韻外致” ,“境”能達“言有盡而意無窮,象有限而旨意全,曲有終而余韻綿?!敝??!跋蟆笔菃我?、有限、具體的,是憑感官和心識可感、可知、可察覺的,而“境”則是整體的,蘊含著全息全象和無窮意味的?!熬场?,特別是高妙之“境”,是難以憑借六根可感、可知的,而必須憑借超越六根、六識的“神遇”、“意致”、“
3、妙覺”、“玄覽”、“禪觀”、“靈悟”方式才能夠領悟和把握。得意可忘言、忘象,但得道卻仍在至高妙的無境之境中,因最高妙的至境是“無形無象”、“無待”的無境之境。關鍵詞:“意致”、“玄通”、“六根”、“十八境界” 、傳道悟道、“禪境” “意境”說的佛老思想淵源 莊子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焉?!保ㄇf子·秋水)這里提出了“意致”說。至精至妙和全息全象的東西,是不可以言傳的,是無形無象的,而只能通過“意致”、“神遇”(莊子·庖丁解牛才能領悟。這里的“意致”即指僅能憑借“神
4、遇”的“言外之致”。另外莊子還提出了“象罔”(莊子·天地)之說,所謂“象罔”乃是一種虛實、有無、空靈、妙有的融合。所謂“言外之致”和“象罔”就是意境的主要內涵。只有進入到“無言無意”、“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莊子·大宗師)、無所憑借的“無待”(莊子·逍遙游)境界,才能達到傳情表意、認識與審美的最高境界。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這里的“有象、有物”是一種“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第十四章),“有精、有信”也正是一種不可名狀、不可言傳、超以象外的只能憑
5、借“微妙玄通”、“玄鑒”(老子第十五章)的道之境界??傊锨f認為傳道、悟道須在無言無意、無所憑借的“無待”的境界中才行。這正是“意境”說最深妙的思想淵源。 佛學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獲之對應感覺、知覺稱為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即每一種感官所獲得的感覺、知覺(有意識加工的成分),都形成了一種感受之境。佛學認為這種六根、六境所產生的感覺功能是可以互通、互感、互用的,比如,以一根之識而遍知六根之識。而由六根和六境以及由此而再產生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又稱為十八境界。這就是佛家的境界緣諸根而起之說。根據大乘起信論,佛家將境
6、界分為三個次地。第一境是粗中之粗的凡夫境界;第二境是粗中之細的初覺、初悟和初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第三境是細中之細的佛的境界。凡夫俗子的境界是因為深重的業(yè)力影響,自以為是地用第六識(意識、思維)去亂干預本自清凈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而形成了有惑亂、有漏、有限、有偏不全的境界。其心性猶如不太平靜的水面所能夠映照出的四圍的景致是粗糙而不清楚的。有所覺悟的初地以上的菩薩境界是達到了顯現一定層次的妙覺、玄覽、禪觀、靈悟的境界。其心性猶如比較平靜的水面,已經能夠映照出較為清晰的四圍的景致和滿天繁星。而成佛得道的境界,其心性猶如至平靜的水面,能夠清晰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致和滿天繁星。心性已達到了顯現至高的妙
7、覺、玄覽、禪觀、靈悟的,能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大圓鏡智的境界。老莊學說和佛學關于“境界”的高妙的認識論和超認識論學說,為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中最重要的學說“意境”說奠定了最深邃完備的理論基礎?!耙饩场闭f淵源于道家在“虛靜”、“空靈”、“心齋”、“守靜”、“坐忘”中而能顯現“玄通”、“玄覽”、“神遇”、“意致”的能力和能傳道、悟道的思想,后為佛家的六根、境地、緣起、澄懷無住而“真如本性”、“真空妙有”的“禪境”現,“大圓鏡智”出的學說進一步深化和豐富、完善。使中國古代詩學一直貫穿、圍繞著一條以意境說、境界論為核心的主線。再經過歷代學者和文論家、詩人的創(chuàng)意、發(fā)揮,比如王弼的“言不盡意,立象以盡
8、意”、“得意忘象”之說(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宗炳的“澄懷味象”、“澄懷觀道”說(宗炳畫山水序),王昌齡的意境“三境”和“思與境偕”說(王昌齡詩格),皎然的“取境”說(皎然詩式),司空圖的“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敝f(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劉禹錫的“境生于象外”說(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蘇東坡的“境與意會”說(蘇東坡題淵明飲酒詩后),嚴羽的“妙悟”與“興趣”說(滄浪詩話),王夫之的“情景”說(王夫之古詩評選),王士禎的“神韻”說和“神與境會”說(王士禎藝苑言),王國維的“境界”說(王國維人間詞話)1等等以及融匯了歷代文論家、詩學者所提出的有關“神韻”、“氣韻”、
9、“興象”、“心物”、“虛靜”、“動靜”、“虛實”、“含蓄”、“興趣”、“妙悟”、“中和”、“味象”、“物化”、“形神”等內涵,將佛老關于“境界”說的哲學宗教內涵在美學上加以發(fā)揮,形成了內蘊豐富深遠、意味無窮的完備的“意境”說。 老莊學說倡導的是以無生有,即“有生于無”、“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保ɡ献拥谒氖哒拢?,“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保ㄇf子·庚桑楚)。而一般的世俗凡人則只知道以有生有,憑借人的有為而為。這里有個觀點很有代表性,即認為:“無的產生是依賴于有,有比無更重要?!?事實上這是大多數世人對老莊“
10、有生于無”、以“無為而為”思想的誤讀。這種認識還是不能超越“以有生有”,憑借人的“有為而為”的常人之見。老莊學說告訴我們的是:天地自然、宇宙大道早已完善至美,并自在的運化著。人作為宇宙的一種生靈,本來是可以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但人類卻偏要自以為是地、人為地去盲動、盲思、盲識,以為這樣才是可以無限窮盡認識宇宙大道的正確方法。人不斷憑借語言、工具、邏輯、理性思維去進行所謂“實踐出真知”的有為活動,但殊不知這正是一條被老莊和佛家認為的有偏、有限、有漏的,永遠也不能得道見佛的迷途。 在“清靜無為”、“六根清凈”、“五蘊皆空”、“澄懷無住”中才會顯現無思、
11、無言、“無待”的妙覺、玄覽、禪觀、靈悟,才能悟道見佛,這才是真正的“有生于無”、“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無住見真如”、“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而不是憑借什么“妙有”,比如憑借高超的語言、某種高妙的工具媒介的使用技能而悟道。最高超的技能是無所憑借的無思、無言、無任何工具媒介的“無待”技能,這就是在至高無上的“清靜無為”、“五蘊皆空”、“澄懷無住”中自然顯現的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得道境地。以言盡意、立象以盡意的局限 老莊和佛家深知:“言不盡意”,“立象”只不過是比“立言”更能盡意的另一種媒介和工具,但“象”也是難能盡意的。比“立象以盡意”
12、更為精妙的方式是“造境、立境”、“借象取境”、“立象觀境”。 雖然“象”作為一種重要的廣義的語言媒介,是中國先哲和智者借以審美、悟道的重要媒介工具和方法,“象”中所蘊含的信息要遠比單純的文字符號更為豐富和精妙?!跋髷怠蹦耸侵袊荣t和智者用以把握、領悟宇宙自然大道運化所體現出的深層次的同構、全息自相似的本質內在關系的至高妙的方法。在這里“象”一般具有定性的功能,“數”通常具有定量的功能,二者通常是可以有機交互作用的?!熬场背浞值匕恕跋蟆?,但又能“超以象外”,“境”中有“象外之象”、“味外之韻”、“韻外之旨”??傊?,以“象”表意遠比以“言”表意更具優(yōu)勢,在很多時候“立象
13、”所蘊含的意味遠比“立言”表意來得更微妙、細膩、豐富、貼切。但“境”中則包含了意味無窮的、深邃精妙的全息內蘊?!熬场备侵袊荣t、智者用以悟道、審美的至高妙法?;诶锨f和佛家的思想,中國先哲和智者對“言”、“意”、“象”、“境”的關系有著非常深刻精辟的認識。比如,王弼對言、意、象的關系就有著非常精辟、深邃的論述:“言生于象,故又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又可尋象以觀意。言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可以忘言;象者所以盡意,得意以忘象?!?這就是說,言不能盡意,故需要立象以盡意。立象的最終目的是盡意,一旦盡意即可忘象?!跋笫且环N交織著多種意念的模糊集合體,可以不必確指某種概念,可以表達語
14、言無法表達的意思,可以面面觀照,以盡乘一總萬之妙。又可以橫出旁伸,余味曲包,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唯有以象盡意,才能使接受者目擊道存,在迅捷直覺體驗中步入藝術的靈角?!?“象”的本質仍然是用以盡意的媒介和工具。這里所要盡的意,既是主體欲表之意,更是主客體交融、全息相應時所領悟的宇宙要義和真諦。 形象大于思維,也大于語言。好的語言應當通過興、比、托物、象征、比喻等方法,勾畫精妙的、點到為止的意象,營造、創(chuàng)建和烘托意味無窮、蓄意深遠的意境。言說出來的和能思維到的總是掛一漏萬的,總是局部和片面的。執(zhí)著于可說的、澄明的科學語言,雖然可促
15、進人智科學的發(fā)展,但卻自我阻蔽了靈性的玄覽、禪觀的顯現,阻蔽了詩意的妙覺、靈悟。只有進入超語言、思維、邏輯的妙覺、玄覽、禪觀、靈悟才能夠較為接近地把握全體。只有“明心見性”、“得道成佛”時顯現的大圓鏡智才能夠與天地宇宙全息相應、圓融為一。 由于人類認識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必須借助于某種媒介,比如工具、語言符號系統(tǒng)以及邏輯思維,這就必然導致人類認識和觀測事物時只能從事物所顯現出來的關系和屬性中去認識事物,而不能直悟事物的本體,由此人類得出事物的本體是不能被認識的,甚至干脆否認其存在?;蛘哒f事物的本體等于事物所顯現出來的全體關系和屬性的總和,這是不可窮盡和無限的
16、。事實上就算人類能夠借助工具媒介去窮盡了事物的屬性和關系,那這種屬性和關系也已經不是事物本體所表現出的,而是附加了許多工具媒介和原來的事物關系的復合關系而不再是原來的關系和屬性。當今人類認識方法論在相對論、量子力學及其測不準關系的確立后,似乎已確定了人類認識能力的極限,注定了人類要永遠在怪圈和悖論的糾纏中生存。測不準關系和歌德爾定理已充分標定了人智的邊界和極限。前者已確定了人類欲借助外在工具儀器拓展自身能力的途徑已有了不可逾越的邊界,后者則表明了人智的思維能力確實地有了不可逾越的極限。歌德爾定理在實質上已經揭示出人智思維的局限性,即人類運用邏輯思辨的方法認識事物所達到的局限和邊界。人類要想建立
17、包容性涵蓋面大的認識體系,就不可能獲得好的完備性和無邏輯矛盾性,如果要想獲得好的完備性和無邏輯矛盾性,就不可能獲得大的包容性和涵蓋面。人類的邏輯學中也有一個定理,對一個概念,其外延和內涵成反比。說明了創(chuàng)立大而不當、空洞的概念是不能導致真知灼見和有益信息的產生。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也正說明了人類的思維和智能中確實存在著不可逾越的極限。借助語言和符號系統(tǒng)進行交流也是有局限性和弊病的,導致很多事情無法詮釋交流、全息相應,甚至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附加的干擾信息,哪怕是通過用多角度地的語言比喻、隱喻、暗示、寄托等等方法,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兔子嘴效應”。從而造成誤解、彼此不能溝通。測不準關系的本質也是屬于借助外
18、界的工具和媒體來認識事物的人智的方法。只要借助了外界媒體,就必然會在觀測和認識中產生附加的干擾,再加上人的不純凈的心性所釋放出的信息干擾,導致難以正確客觀的認識事物,難以很好的傳情表意和相互理解溝通。人類采用這種認識方法永遠也不可能獲得對事物全息相應的認識。借助于外在的工具和媒體的方法還將受到環(huán)境、能源、資源等方面的制約。人的不恰當的思維和意識也會對渺觀世界的事物產生干擾作用。只有正見、正識才能與事物圓融無礙的全息對應和交流。借助于語言邏輯符號體系,外在的工具媒體是不能得出大的、全新的創(chuàng)造性的真知灼見的,人世間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大科學家在獲得關鍵性的突破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全新的重大的發(fā)明和發(fā)
19、現時都是采用了一定層次的妙覺、玄覽、靈悟、禪觀的方法,在此之后應用語言邏輯思辨的方法只不過是對重大的發(fā)明發(fā)現加以證明以及推廣而已。 借用外在的工具、語言符號概念、理性、邏輯思維體系去研究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只能直接指向人心的佛和道的精髓要義,是完全不可能的。隱喻性、象征性、模糊性的說法,注重營造和烘托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形外之象的表述方法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是真正可取的方法。老子為何只寫了五千言?真正的佛經也不多言,禪宗更是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币苍S這才是能見佛得道的大法。 語言的實質只是一種人類借助符號媒介系
20、統(tǒng)用以傳情表意、交流溝通的工具。哪怕再好的、再精確的語言,在傳情表意時都只能是拋磚引玉性的、粗略、局部的、點到為止的、以點帶面的提供某種意象、情景、意境。即使是較為精確的科學語言也不例外,只是較之生活語言和詩的語言精確性要高一些,需要通過提供語境才能夠表意的成分少一些而已。語言是人類在不能找到更好的傳情表意進行相互交流的工具時,目前人類所能夠找到的最好的交流工具。但卻遠遠不是理想的工具,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一支蹩腳的拐杖。特別是在人類進行深奧的情感體驗和超意象的交流溝通時,語言就失去了作用。在人類的相互交流中只可意會、妙覺、玄覽、禪觀、靈悟,不可言傳的時候非常多,語言永遠也無法說明什么是“道”、
21、“美”等極深、極難、極復雜的內涵。禪宗深知“高峰妙”上是不可言,甚至是不可象喻的。只能在某種妙境中禪觀、直悟。 再高超的直抒胸臆、直白描寫和敘述描摹、再現都只能獲得有限的、粗造的傳情表意,正所謂“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不能交流傳達出精致的、意味無窮、深妙幽遠的心境和神韻。也不能進行不增不減的全息相應、圓融洞通的交流。唯有通過某種高妙的造境、創(chuàng)建心靈全息場,并且具備了“神遇”、“意致”、“妙覺”、“玄覽”、“禪觀”、“靈悟”的能力,才能憑借境界獲得意味無窮,無限深妙幽遠的內蘊和不增不減的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傳心、傳神的認識與審美、交流與溝通。老莊
22、為什么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保ɡ献拥谒氖徽拢?,“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老子第十四章),“至精無形”(莊子·秋水)佛陀為什么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在老莊和佛家看來,無論人用多高的技藝、多么卓杰的語言和使用多么精巧的工具,只要一發(fā)出聲來、一使用語言和工具媒介、一造出形來,所表現的東西就必然是掛一漏萬、有偏不全的。一經言說的美,那怕是絕頂高超的詩人的言說之美,就不再是全美;一經發(fā)音的樂音,哪怕是最杰出的音樂家昭文所演奏出的樂音,就不再是全音的天籟之音,因為“至樂無樂” (莊子·至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莊子·知北游)。就是這個道理
23、。所謂“無樂之樂”乃是指已經處于欣賞領悟至為高妙的天籟之音的化境,而能與整個天地宇宙中的至全至美的音全息相應、圓融通會,再無需憑借任何另外的演奏技能奏出的樂音。只有在至高的清靜無為、五蘊皆空、澄懷無住中才能生出妙有,才能“神遇”、“意致”、“妙覺”、“玄覽”、“禪觀”、“靈悟”到一切音、一切象,也就是在無思、無言、無任何工具媒介的“無待”中與天地宇宙中的一切象、一切音、一切美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由此可以近一步得知,老莊之所以要提出“絕圣棄智,絕巧棄利,絕學無憂?!保ɡ献拥谑耪拢┲f,絕非提倡蒙昧主義、虛無主義、不可知論和愚民術,而是在深知即使是圣人之思也是人之思、圣人之智都是人為的人智,圣人
24、的技巧也是人為的技巧,因而都是有偏不全、有漏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為人類指明了一條能夠超越人的局限,充分挖掘人的無限潛能而獲取無漏的、全美、全智的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大智慧、大方法。 本人認為傳情表意、交流溝通有三個層次:一是直抒胸懷、直白的描摹和敘述的方式,精湛和高超的直抒胸懷、直白的敘述固然能夠達到較高的認識與審美的層次,但因為其憑借的語言文字,包括圖像這一廣義的符號媒介系統(tǒng),本生就有極大的局限性而受到局限。比之更高的一個層次是借象取境,興象、立象以造境、創(chuàng)建心靈全息場的方式。這一方式如果達到高妙的程度,則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神遇”、“意致”、“
25、妙覺”、“玄覽”、“禪觀”、“靈悟”的能力,從而既能夠包容直抒胸懷所能夠達到之傳情表意、交流溝通的最高層次,又能夠超越這一層次,進入不可言傳、不能象喻、只可“神遇”、“意致”、“妙覺”、“玄覽”、“禪觀”、“靈悟”的超以象外的、更為深廣奧妙的無垠世界。第三層次也是最高層次,是前述的無所憑借的“無待”的傳情表意、交流溝通的層次。這正如佛經中所言的“兩佛相對無言”之境界。因為這時一切都是全息相應、圓融為一、洞通全曉的。當然許多人可能會否認有這種境地的存在。甚至認為語言之外無世界。不承認有不可言傳只可神會的世界存在。認為語言和思維之外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是虛幻的,甚至認為是思維的錯亂所致。語言之外真
26、的沒有世界嗎?雖然,當代西方語言哲學家對此已有了共識性的肯定回答。如果把思維看作是語言的產物,那語言之外當然就無思維存在,而思維之外當然就沒有了可被語言邏輯、外在工具媒介操作的,能被邏輯、經驗實證和感知的世界了。事實上這種說法對我們的經驗邏輯和六根所感知認識的世界來說,也許是正確的,有價值的。但其價值只是一種人類為自身劃地為牢、自我界定,并在這種牢界內盡可能踏實、高效的有所作為的價值。當站在更高的價值和意義的角度上來看,這種看法其實是十分有限的,甚至是負面的。這將導致劃地為牢、固步自封、自以為是,偏狹有限的意識和思想的產生,導致人類對大是大非、大善大惡、大真大偽的無明,導致對人類這一宇宙生靈具
27、有無限可開發(fā)潛能和生命價值意義的漠視,導致人類極大的阻蔽了能獲得“神遇”、“意致”、 “玄覽”、“禪觀”、“妙覺”這類靈性的顯現,導致了不承認語言之外存在著能夠被心靈以超語言、超思維的方式“神遇”、“意致”、“妙覺”、“玄覽”、“禪觀”、“靈悟”的美妙無垠的世界,導致了對諸多不可解釋的現象(比如人體特異能力現象和其他超自然現象)的視而不見和矢口否認,或企圖以淺層次的“心靈體驗”和“非經驗感知的實在”等等之說就想加以搪塞,這對人類尋求大自在、大解脫、大超越形成了極大的阻礙。 關于“立言”和“立象”表意傳情誰更具有優(yōu)勢問題的進一步探討。在常人的人智層面,當然是立
28、言更具有優(yōu)勢,并且來得更為準確實在可靠,而“立象”則顯得模糊、朦朧,但當人進入了一定高度的“玄覽”、“禪觀”、“妙覺”、“靈悟”境地時,“立言”就顯得十分蹩腳,此時則可以追求、實現“見滴水而觀滄海”、“辯一葉以知秋”、“從粒沙而知大千世界”、“知一而知萬物”、“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一地具足一切地?!保ㄓ兰巫C道歌)的境地,盡可能少地憑借語言符號來表意傳情,這時“立象”就顯得更為優(yōu)越,“立象”的界定和限制性少,因而就留下更為廣闊的通過高妙的想象、隱喻、象征、寄托、移情、領悟象外之象、境外之象、言外之意、弦外之響的表意傳情的時空余地。此時的“立象”可以通過
29、高妙的“玄覽”、“禪觀”、“妙覺”、“靈悟”憑借天地萬物的全息自相似、同構對應的深層次內在聯系抓住事物的最本質的聯系。比如易經中的卦象正是用這種方法來傳情表意、識物斷事的,而不是憑借語言,特別是平常的敘述語言。此時的“立言”不是長篇大論的言論語言文字符號系統(tǒng),而是言簡意賅的,點到為止、提示性的語言符號,因而這里的立言實際上也就具有了立象的本質,等同于立象。 形象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一度是西方美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核心內涵。西方的這種對“象”的關注一度是建立在對自然和現實生活的模仿、再現與寫實的基礎上的。而這種模仿、再現與寫實的形象又深層次地受到了西方注重語
30、言邏輯、理性思維的羈絆。到了近現代,一些西方思想家和美學大師才能充分認識到:在語言邏輯概念和理性思維所能包容的世界之外還有更美妙的、更無垠的天地。因而產生了反傳統(tǒng)、反理性的一系列新的審美認識和追求。直覺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藝術等許多近現代哲學美學和藝術思潮開始在西方興起。但即便是這樣,西方人到目前為止在對關于“言”、“象”、“意”、“美”、“道”的關系認識上仍然是不透徹的。其深層次的原因正如前面所論述過的是不能在思維模式及其方法上進行徹底的轉換。至今為止,雖然近現代以來整個西方在思維與認識領域產生了許多重大的革命的轉變和發(fā)展。這主要體現在對理性思維,對語言、邏輯,對工具理
31、性(即佛家所稱的“分辯心”)以及過分強調效用與經驗實證等方面的極限、弊端的深刻認識和批判方面。但這種提高和認識以及所能引入的新的轉換,僅只是停留在一種哲學認識和新的理性思維的層次,依然沒有跳出理性思維的層面,自然仍要受到其羈絆和阻礙。西方的非理性思潮是一種淺層次的反理性思潮,是一種淺層的直觀、直覺的層次,而遠遠沒有進入到一種如像是道家和佛家所倡導的至高妙的在“致虛極,守靜篤”“齋心”“坐忘”、禪定的修煉中才會顯現的高妙的玄覽、禪觀、妙覺、明心見性的大圓鏡智。只有達到如此高度的直覺觀照的層次,才能呈現出比理性更高妙的認識。一般性的澄懷、虛靜、清凈無為、息心凈念,甚至“無欲的觀照”(叔本華語)、“
32、凝神迷狂的觀想”(柏拉圖語)產生的直覺觀照所達到的高度都遠遠不能達到高妙的玄覽、禪觀、妙覺、明心見性的大圓鏡智的層次。只有在高妙的宗教修煉中才能達到那種高妙的“玄覽”、“禪觀”的直覺觀照和領悟的層次。要想超越語言、透過“象”去把握心物(即主體與對象)的全息對應的美,則更為需要的是通過“玄通”、“玄覽”、“體味”、“味象”,進入禪宗境界以“禪觀妙覺”的直悟觀照的方式。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詩學歷史以來一貫極為重視的方式。事實上這是一種較之西方詩學更為高妙的方式,但由于西方人難以用理性思辨分析、語言邏輯概念體系來把握、琢磨和理解這種機制,就把它僅僅歸結為是一種感性認識,并認為是不可靠、不嚴密的、低層次的感
33、性認識,還往往加以排斥,甚至詆毀。而中國古代的智者則認定這種注重妙覺、玄通、體味、禪觀的心物感應模式是至為高妙的方式,是一種能夠直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精髓妙義的,能夠與事物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至為高妙的方式。而注重理性思辨分析、語言邏輯概念的認識模式是不能悟“道”的,是難以體悟和把握至高妙的“言外之意”“言外之境”、“言外之妙”、“象外之境”、“境外之境”的,這種認識方法不能導致神思妙想的發(fā)生機制,不能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之根本。 中國詩學立象的終極目的和理想是得道、明道,而立言明道不足則立象。但也深知“象”也是難能盡意的,“立象以盡意”不過是明道的中間過渡。中國先
34、賢、智者所倡導的求道、明道乃是一種終極的至高妙完備的認識與審美追求。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立象所具有的認識和審美的目的和意義是尋常人、世俗人意義上的認識和審美的目的和內涵。境界說及其意境美學是東方所獨具的高妙學說比“象”更為高妙的是“境”,在“境界”中包含了宇宙天地的全息、全美,在至高的“境界”中人們可以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高妙的意境中有玄妙的全息同構的心靈場境,在那里,神寄境中,意寓場中,猶如引力場、電磁場般對人的心靈具有玄妙的吸引力、感染力,特別是對具備高層次認識與審美感悟者更是具有無盡的感染力和交融力,以及具有全息相應、圓融妙合、即景直悟、全息、全象的傳心傳神的功能和法力。這種高妙的
35、意境一旦營造成功,便具有相當的穩(wěn)定性和并產生玄妙的心靈和物象交融的信息“場效應”作用。這種作用之所以具有玄妙和神秘性是由于其作用的機制至今難以為人所明了。至少是難以用語言邏輯理性加以詮釋和理解的。但卻是可以被妙覺、玄覽、禪觀、靈悟到的。為什么一些意境高妙幽深的散文、詩歌、音樂、繪畫能給人意味無窮、神韻無限之感并引發(fā)極大的共鳴,這正是由于心靈信息場之間的相互作用、疊加而產生了諧振般的心靈感應。 意境不同于形象、意象,后者是能夠憑借六根、六識便可感知的、較為單一有限的具體的某種具象,意境是較為深邃、內蘊無窮、微妙細致、綜合圓融的心靈全息場,是只能憑借“神遇”、“
36、意致”、“妙覺”、“玄覽”、“禪觀”、“靈悟”才能全息同構地于把握和領悟的。這就是為何“詩家創(chuàng)造境要比用情景描繪一個具體的形象要難得多?!? 老莊學說告訴我們要想獲得高妙的“神遇”、“意致”、“玄覽”、“玄通”能力,必須在“致虛極,守靜篤”和高度的“清靜無為”、“心齋”、“坐忘”中才能顯現與佛家所倡導的“無漏”的“妙覺”、“禪觀”、“靈悟”一切的大圓鏡智必須在至高的“六根清凈”、“五蘊皆空”、“澄懷無住”中顯現之說是高度一致的。 得道即能夠得全息、全美的“無待”之境。就無需再憑借任何言、象、意、境而能直悟事物之真髓。尋常人
37、所能悟和能造之境都不過是有限和部分之境。所以中國思想家和詩學家認為:為了充分地更好地盡意、求道,應當通過“澄懷”、“虛靜”、“清靜無為”、“息心凈念”、“無執(zhí)無住”的“致虛極,守靜篤”“心齋”“坐忘”、禪定的修煉獲得至高妙的玄覽、禪觀、妙覺、明心見性的大圓鏡智的能力去尋求至高、至美、至妙的得道境地。基于這種至高妙的主導思想,中國先賢和智者們不斷深化發(fā)展和豐富了“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遠取諸身,近取諸物”(易傳·系辭傳)的以象興意表情、立象以知天地自然社會之運化的借象悟道、借象求境以悟詩道的認識、審美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思想傳統(tǒng),并創(chuàng)立了的中國傳統(tǒng)詩學的集大成學說“意境”說,以此將認
38、識與審美、傳情表意推進和提升到了比“意象”說和“立象以盡意”說來得更為高妙、更為精細、微妙、深邃、更具有全息、無偏、無漏的境地。“意境”說充分的包容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諸多重要范疇。比如神韻、氣韻、興象、心物、虛靜、動靜、虛實、含蓄、興趣、妙悟、中和、品味、物化、形神等內涵。 直抒胸意和敘述性的審美與創(chuàng)作是東西方所共有的,而“境界”說及其“意境”美學則是東方所獨具的。前者的審美與創(chuàng)作可達到精彩絕倫、惟妙惟肖的程度和具象、真切、實在的效果;后者則堪稱意蘊幽深、意味無窮、妙不可言。在意境中不但可以有真切實在的氣象,而且更有借象取境所營造、烘托、創(chuàng)建的
39、意味無窮、深邃幽遠、精妙細微的象外之境、象外之致,。 在筆者看來,后者無論在認識論和美學上都比前者更為高妙。因為無論人的語言技能和取象、營造意象的技能有多高,語言本身是有局限的,模仿、寫實、再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掛一漏萬的,甚至不可避免地產生“兔子嘴效應”。比如要想用語言表述佛家所說的“中道”這一內涵,按照下面這種說法:既不能執(zhí)著于其空相的“無”,也不能執(zhí)著于其實相的“有”,即,既不能執(zhí)著于是某種物質實體的實相,也不能執(zhí)著于“既不能執(zhí)著于其空相的無,也不能執(zhí)著于其實相的有”,。這已經是最好說法,可是,語言的表述在這里已到了極限,陷入了不能表義的無謂循環(huán),即產
40、生了用語言越說得多,越說不清楚,越會走偏、分岔的“兔子嘴效應”。只有充分懂得巧妙地盡可能少的借助語言符號,采用高妙的點到為止、借象取境的方式營造、烘托、創(chuàng)建出“言有盡而意無窮”、“象有限而境意全”的意味無窮、深邃微妙的境界,而領悟者也達到了在境界中玄通、妙覺、禪觀到全息之象、全息之意的化境時,才能在傳情表意、交流溝通以及認識與審美活動中達到高度的“辨一葉而知秋”、“憑滴水而觀滄?!薄ⅰ叭×I扯Т笄澜纭钡闹欢f物、表一即表一切的高妙境地。老子一書僅僅五千言,就堪稱用最少最精煉高妙的語言,營造、創(chuàng)建了最高深的認識與審美的境界的典范之作。莊子一書、佛家的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楞嚴經以及
41、華嚴經中的許多章節(jié)片斷,皆是營造、創(chuàng)建高妙的意境以傳心傳神、盡意達理的典范之作。 雖然老子在運用語言營造境界方面已經達到了至高妙的程度,但老子卻深知,憑借語言是難以傳道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經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正是在警示并告知人們:千萬不要企圖僅僅憑借語言傳道、悟道,以免誤讀和出偏。佛陀更是深知憑借語言是不能傳道、悟道的,因此佛陀生前沒有留下任何一部傳世之作,而是極力的主張傳道、悟道應當采用“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币孕膫餍?、以神傳神、境中悟道的方式。 “拈花微笑”的傳法典故即是
42、這種范例之一。這是一種最高妙的,沒有憑借任何語言和媒介,幾乎近于“無待”境界的全息相應的直接領悟和心領神會、心心相映。任何語言、立象在這里都是多余的。進入了這種氛圍,達到了這種境地,彼此的交流和溝通是以不增不減的全息相應、直悟玄通的方式進行的。這就是境界說、意境說的最高層次,也是佛家和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地。老莊學說和佛學關于營造和領悟高妙之境的思想 高妙意境的營造、烘托、創(chuàng)建和領悟需要自身進行一定程度的“虛靜”、“澄懷”、“心齋”、“坐忘”、正靜定、“六根清凈”、“心無所住”的修煉。方能在超越凡俗的“六根、六識”所造成的
43、意識、思維障,即語言、邏輯、思維與理性之障而獲得空靈自在,并顯現出一定層次的對意境的“神遇”、“意致”、“妙覺”、“玄覽”、“禪觀”、“靈悟”能力。這種修煉所達到的空靈和超越、自在的程度越高,其所能創(chuàng)建、營造和所能領悟的心靈全息場意境就越是高妙。 人本身原來是具備著通透萬物、與宇宙天地萬物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大圓鏡智的生靈,好比是一具備大圓鏡智的靈性水晶球,只是由于前世今生之業(yè)力、肉身之欲、六根之妄才使得自身靈性的水晶球受到了阻蔽。有一句格言說得極好:“越是寧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致和滿天的繁星”。這是一句能夠深刻揭示靜能生智的機制和開發(fā)人類無限潛能的重要契機的妙
44、言。老莊學說所倡導的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齋”,“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返樸歸真”正像是佛學所倡導的六根清凈、息心凈念、五蘊皆空、無掛無住的境界,“息心凈念”、“致虛極,守靜篤”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類似球形的靈性水面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靈性球形的明鏡,也就是大圓鏡智,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致和滿天繁星,六根清凈則意味著去除肉身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和明靜。老莊和佛陀認為:人不需要經過,也不能憑借竭力開發(fā)六識之智去尋求大圓鏡智,正是這種六識之智阻蔽了人自身的大圓鏡智的顯現,人應當回過來消解自己前世今生之惡業(yè),擯棄有漏之智,“致虛
45、極,守靜篤”,尋求真如自性之顯現,就能重獲大圓鏡智,也就是第八識智能的全面顯現。而不是執(zhí)迷不悟地、執(zhí)著地、極盡拙力地尋求和開發(fā)人為的六識之智,大圓鏡智不是憑借冥思苦索、執(zhí)著刻苦的開發(fā)六識之智而來,而是在達到極至的真如自性的境地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 老莊和佛陀是想讓世人明了:由于人們放棄了追求清凈無為、澄懷無住、虛靜定慧的合乎宇宙大道的本性,只注重了技能法術的開發(fā),并將技能和法術用于追求無止境的物欲和虛榮的這種末性的滿足。這樣由于“嗜欲深者天機淺”(莊子·大宗師),因而人們將不斷喪失自身本性中原有的“玄覽”、“覺妙”、“靈悟”、“禪觀”能力而離宇宙
46、大道越來越遙遠。西方也有一句古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話中蘊含著人們不要過分自以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靈而得意。豈不知就是由于人類太偏愛思考(主要指借助語言符號系統(tǒng)進行邏輯、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維游戲和概念游戲),以至于自誤入思維障礙而不能自拔。這句話十分深刻的點明了人類智慧的有偏、有漏和殘缺不全。因為人性本靜,就此莊子與佛陀一樣,有過許多精湛之言,如“虛靜恬淡寂寞者,萬物之本也”(莊子·天道)、“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保ㄇf子·庚桑楚)、“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莊子·刻意)、“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莊子·大宗師)、人
47、只有在虛靜、空靈中才能出大智慧,大妙覺。對此,易經也道出了極為深刻的至理:“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焙髞淼闹T葛亮也深知:“非淡泊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這些思想都已經深刻地闡明了造境、創(chuàng)境以傳道悟道、審美創(chuàng)作的根本方法就是“虛靜”,就是“心齋”、“坐忘” ?!疤撿o無欲”即得空靈妙境,“澄懷無住”、“無念無心”即是“禪境”。但是世人很難清靜、空靈起來,因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業(yè)力、精神意識之我執(zhí),以及自以為是所形成的阻擾和障礙,這正是導致人類智慧的弊端和障礙的根源所在,它使得人類的心性已經板結和模式化,而靈性和至完備的妙覺之潛力卻大大的喪失了。所以只能看到聽到和感覺到自己知道的東西,也就是板結的模式中所具有的東西。即便是哈勃望遠鏡的發(fā)明和超級電子顯微鏡的發(fā)明也莫不過如此。結語 總之,老子的“恍惚”、“窈冥”,其中有“象”、有“信”、有“精”之說,莊子的“唯道集虛”、“虛室生白”(莊子·人世間)、“象罔”(莊子·天地)之說,正道出了“境界”說之本;佛家的“六根”、“十八境界”和境界緣諸根而起之說、境界的“三次地”之說,以及空靈妙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腦卒中飲食健康護理規(guī)范
- 骨科護理科普宣教
- 煙花燃放安全課件
- 貓腫瘤手術后護理常規(guī)
- 酒店管理工作總結
- 噪音對健康的影響
- 激勵教育小故事集錦
- 局麻藥中毒的護理配合
- 2025年水上帆船項目申請報告
- 【河池】2025年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qū)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招聘1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論語》全文原文版
- 2023 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課后習題答案
- 一造-案例分析(水利)-密卷提分-講義
- 長春高新:2023年年度審計報告
-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fā)展(一)
- 2022-2023學年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qū)八年級下期末數學試卷附答案解析
- 津巴布韋地區(qū)金礦開發(fā)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地理初高中知識銜接講座課件
- 球磨工培訓課件
- 某煤礦雙軌運輸水平大巷斷面及爆破設計
- 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 四年級家長會 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