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9-2004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湖北)上課講義_第1頁
DB159-2004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湖北)上課講義_第2頁
DB159-2004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湖北)上課講義_第3頁
DB159-2004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湖北)上課講義_第4頁
DB159-2004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湖北)上課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DB159-2004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湖北)聯(lián)合發(fā)布聯(lián)合發(fā)布湖北省建設廳湖北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2004-10-01實施2004-08-12發(fā)布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ngineeringofFoundationExcavationDB42/1592004代替DB42/1591998DB42湖北省地方標準ICS93.020P22目次TOCo3-3fhzt標題1,1,標題2,2,標題4,4,標題,1,前言、引言標題,1,參考文獻、索引標題,3,章標題,4,附錄標識,

2、2,附錄章標題,1,目次、標準名稱標題,1HYPERLINKl_Toc77652200前言PAGEREF_Toc77652200hIIIHYPERLINKl_Toc776522021總則PAGEREF_Toc77652202h1HYPERLINKl_Toc77652203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PAGEREF_Toc77652203h1HYPERLINKl_Toc776522043術語、符號PAGEREF_Toc77652204h2HYPERLINKl_Toc776522053.1術語PAGEREF_Toc77652205h2HYPERLINKl_Toc776522063.2符號PAGEREF_Toc

3、77652206h4HYPERLINKl_Toc776522074基本規(guī)定PAGEREF_Toc77652207h6HYPERLINKl_Toc776522085巖土工程勘察PAGEREF_Toc77652208h8HYPERLINKl_Toc776522095.1一般規(guī)定PAGEREF_Toc77652209h8HYPERLINKl_Toc776522105.2勘探與現(xiàn)場測試PAGEREF_Toc77652210h8HYPERLINKl_Toc776522115.3室內試驗PAGEREF_Toc77652211h9HYPERLINKl_Toc776522125.4勘察成果PAGEREF_To

4、c77652212h10HYPERLINKl_Toc776522136支護結構設計PAGEREF_Toc77652213h11HYPERLINKl_Toc776522146.1支護結構的類型和適用條件PAGEREF_Toc77652214h11HYPERLINKl_Toc776522156.2土壓力、基坑穩(wěn)定性及變形計算PAGEREF_Toc77652215h12HYPERLINKl_Toc776522166.3懸臂式排樁支護結構PAGEREF_Toc77652216h18HYPERLINKl_Toc776522176.4樁錨支護結構PAGEREF_Toc77652217h19HYPERLIN

5、Kl_Toc776522186.5地下連續(xù)墻PAGEREF_Toc77652218h20HYPERLINKl_Toc776522196.6圍筒式支護結構PAGEREF_Toc77652219h21HYPERLINKl_Toc776522206.7內支撐PAGEREF_Toc77652220h22HYPERLINKl_Toc776522216.8水泥土擋墻PAGEREF_Toc77652221h25HYPERLINKl_Toc776522226.9噴錨支護與土釘墻PAGEREF_Toc77652222h28HYPERLINKl_Toc776522236.10放坡開挖、坡面保護與坡體加固PAGER

6、EF_Toc77652223h31HYPERLINKl_Toc776522247地下水治理PAGEREF_Toc77652224h33HYPERLINKl_Toc776522257.1一般規(guī)定PAGEREF_Toc77652225h33HYPERLINKl_Toc776522267.2明溝、盲溝排水PAGEREF_Toc77652226h33HYPERLINKl_Toc776522277.3輕型井點降水PAGEREF_Toc77652227h33HYPERLINKl_Toc776522287.4管井降水PAGEREF_Toc77652228h34HYPERLINKl_Toc776522297.

7、5隔滲PAGEREF_Toc77652229h35HYPERLINKl_Toc776522308基坑施工PAGEREF_Toc77652230h36HYPERLINKl_Toc776522318.1一般規(guī)定PAGEREF_Toc77652231h36HYPERLINKl_Toc776522328.2施工組織設計PAGEREF_Toc77652232h36HYPERLINKl_Toc776522338.3灌注樁施工PAGEREF_Toc77652233h37HYPERLINKl_Toc776522348.4鋼板樁施工PAGEREF_Toc77652234h37HYPERLINKl_Toc7765

8、22358.5地下連續(xù)墻施工PAGEREF_Toc77652235h38HYPERLINKl_Toc776522368.6錨桿施工PAGEREF_Toc77652236h39HYPERLINKl_Toc776522378.7噴錨支護與土釘墻施工PAGEREF_Toc77652237h39HYPERLINKl_Toc776522388.8內支撐施工PAGEREF_Toc77652238h40HYPERLINKl_Toc776522398.9高壓噴射注漿施工PAGEREF_Toc77652239h41HYPERLINKl_Toc776522408.10深層攪拌施工PAGEREF_Toc776522

9、40h42HYPERLINKl_Toc776522418.11土方開挖與回填PAGEREF_Toc77652241h42HYPERLINKl_Toc776522428.12施工質量驗收PAGEREF_Toc77652242h43HYPERLINKl_Toc776522439環(huán)境影響及防治措施PAGEREF_Toc77652243h43HYPERLINKl_Toc776522449.1對環(huán)境影響的評價PAGEREF_Toc77652244h43HYPERLINKl_Toc776522459.2對環(huán)境影響的防治措施PAGEREF_Toc77652245h44HYPERLINKl_Toc776522

10、4610監(jiān)測PAGEREF_Toc77652246h45HYPERLINKl_Toc77652247附錄A(資料性附錄)區(qū)域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概況PAGEREF_Toc77652247h48HYPERLINKl_Toc77652257附錄B(資料性附錄)土的抗剪強度指標參考值PAGEREF_Toc77652257h58HYPERLINKl_Toc77652258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土的地基抗力系數PAGEREF_Toc77652258h59HYPERLINKl_Toc77652261附錄D(資料性附錄)圓形截面受彎構件的承載力表PAGEREF_Toc77652261h60HYPERLINKl_

11、Toc77652262附錄E(資料性附錄)土與錨桿漿體的極限摩擦力f值推薦值PAGEREF_Toc77652262h64HYPERLINKl_Toc77652263附錄F(資料性附錄)內支撐節(jié)點構造大樣示意PAGEREF_Toc77652263h65HYPERLINKl_Toc77652264用詞和用語說明PAGEREF_Toc77652264h67條文說明HYPERLINKl_Toc77652264PAGEREF_Toc77652264h67前言本標準為湖北省基坑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監(jiān)測的技術標準。本標準自實施之日起,代替DB42/1591998深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定。本標準是在深基坑工程技術

12、規(guī)定(DB42/1591998)的基礎上,根據近幾年來的實際工程經驗修改補充而成的。本標準與原標準相比在以下幾方面作了補充與修改:1、對標準名稱作了修改,由“深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定”改為“基坑工程技術規(guī)程”;2、將“安全等級”改為“重要性等級”,避免與其它規(guī)范的安全等級混淆;3、關于基坑工程的環(huán)境條件,重點補充了“內環(huán)境”問題;4、補充了基坑工程計算開挖深度的確定原則;5、對勘察中土的抗剪強度試驗方法做出了較明確的規(guī)定;6、關于支護結構設計的修改補充:支護結構類型中補充了復合噴錨支護并對雙排樁的應用做出了較明確的規(guī)定;補充了被動區(qū)地面非水平時土壓力計算的規(guī)定;補充了放坡條件下的抗隆起計算方法;刪除

13、極限土壓力平衡法,規(guī)定通過限定被動土壓力與彈性抗力的比值(安全系數)來確定支護樁墻的嵌入深度;補充了有關內支撐節(jié)點的構造要求;對水泥土擋墻規(guī)定以28天強度取代原規(guī)定的90天強度;補充了噴錨支護設計的滑動面法;提出了噴錨與復合噴錨的構造要求;補充了分階放坡的計算規(guī)定;7、補充了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估算中經驗系數Ms取值的規(guī)定;8、基坑工程施工方面提出了土方開挖的時空效應問題,并規(guī)定了相應的設計施工要求;9、附錄中的修改補充:補充了“湖北省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概況”;采用建設部行標中的經驗公式通過c、計算“m”值,但加入了反映地區(qū)經驗的調整系數;刪除了原規(guī)定中的“錨桿試驗要點”,以避免與其它地方標準重

14、復;補充了內支撐節(jié)點構造大樣。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B、附錄D、附錄E、附錄F為資料性附錄,附錄C為規(guī)范性附錄。本標準由湖北省建設廳提出并歸口。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湖北省深基坑工程咨詢審查專家委員會、武漢市建設工程設計審查辦公室、武漢市深基坑工程咨詢審查專家委員會。本標準參編單位:武漢市勘測設計研究院、武漢中漢巖土工程技術開發(fā)公司、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本標準起草人:李受祉、劉祖德、侯石濤、何克農、張凱萍、申俊甫、姚永華、袁內鎮(zhèn)、馮曉臘、唐傳政、黃剛、宋榜慈、戚輝、余平安、陸祖欣、肖漢光、肖炳成、蘇景中、施木俊、顧晴霞。本標準由湖北省建設廳負責解釋?;庸こ碳夹g規(guī)程總則1.0.1為使湖北省基坑工程

15、的勘察、支護設計與施工、地下水治理、監(jiān)測等工作規(guī)范化,做到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和環(huán)境安全,制定本規(guī)程。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建(構)筑物挖深超過5m(含5m)的基坑工程,或深厚軟弱土層分布場地挖深超過3m(含3m)的基坑工程以及其它設有地下室的建(構)筑物的基坑工程。市政公用設施的基坑工程可參照本規(guī)程執(zhí)行。1.0.3本規(guī)程適用于本省平原、河流階地、崗地等地域。山區(qū)、采空區(qū)和巖溶地區(qū)使用時,宜遵守本規(guī)程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庸こ淘O計和施工均應針對當地的特殊地質條件和環(huán)境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1.0.4對于開挖深度超過15m或對大型地下設施、生命線工程和堤防安全有

16、影響的基坑工程,應進行專門研究。1.0.5基坑工程應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和嚴格管理,確?;又ёo結構、主體結構的地基與基礎(工程樁)、鄰近建(構)筑物、地下管線、道路等的安全。1.0.6本規(guī)程未作明確規(guī)定或列入的內容,應執(zhí)行國家、行業(yè)或地方的現(xiàn)行規(guī)范和規(guī)定。當基坑支護結構作為永久性工程一部分時,尚應滿足永久性工程的設計要求。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xié)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50

17、00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9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2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6工程測量規(guī)范GB50027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guī)范GB50202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5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330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JGJ120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術語、符號術語下列術語和符號適用于本標準?;庸こ蘣ngineeringoffoundationexcavation為保證基坑正常施工、主體地下結構的安全和周圍環(huán)境不受損害而采取的各工程措施的總稱。主要有巖土工程勘察、支護設計與施工、地下水及地

18、表水的治理、周圍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保護、土方開挖與回填等內容。主動土壓力activeearthpressure基坑開挖至某一深度后支護結構向坑內方向產生一定程度的位移或轉動致使主動側土體達到極限狀態(tài)時的最小側向土壓力。其值應小于靜止土壓力。被動土壓力passiveearthpressure支護結構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向坑外方向或迎土面?zhèn)鹊囊欢ǔ潭鹊奈灰苹蜣D動致使被動側土體達到極限狀態(tài)時的最大側向土壓力。其值應大于靜止土壓力。支護結構retainingandprotectingstructure基坑工程中為保持邊坡和坑底穩(wěn)定并控制其變形而采用的支護樁(墻)、支撐(或土層錨桿)、圍檁、隔滲帷幕等結構體系的總稱

19、。懸臂式支護cantileversupporting采用樁或墻支護邊坡,基坑底面以上無支點,僅依靠嵌入段的土抗力保持平衡的支護方式。樁錨支護anchoredpilesupporting采用排樁(鉆孔灌注樁、預制樁等樁型)及錨桿支護邊坡,依靠基坑底面以上錨桿的錨固力和嵌入段的土抗力保持平衡的支護方式。內支撐bracingsystem在基坑以內設置的水平向、斜向(垂向平面內)桿件或桁架,給支護樁、墻提供支點的受力構件系統(tǒng)。彈性抗力法elasticresistancemethod將被動區(qū)土體視為彈性地基,認為被動土體對支護結構產生的抗力與支護結構的位移呈線性關系,用解析法、桿件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等

20、進行支護結構的平衡計算和內力計算的分析方法。自穩(wěn)邊坡self-stabilizedslope按照一定的坡率削緩開挖的、不需要支擋而能夠依靠土體自身強度保持穩(wěn)定的邊坡。加固邊坡reinforcingslope必須采用某種加固方式(設置某種支護結構或加固土體),方能保持穩(wěn)定的非自穩(wěn)邊坡。分階邊坡steppedslope基坑開挖較深或坡底上下存在軟弱土層時,為保持邊坡穩(wěn)定和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將邊坡分為二階或多階開挖,階與階之間設置一定寬度的平臺,形成的邊坡稱為分階邊坡。水泥土擋墻cement-soilretainingwall通過設置密排水泥土樁,形成實腹式或格構式水泥土墻體,按重力式擋墻進行計算的支

21、護結構??觾确霰诨虬祿蝘nteriorcounterfortorembeddedbrace在深厚軟弱土層中為了增加被動區(qū)抗力,提高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并減小變形而設置的位于基坑底面上、下墻狀水泥土體。僅接觸一側支護結構并向坑內延伸一定距離的稱為扶壁;位于基坑底以下且直抵基坑相對兩側支護結構的稱為暗撐。噴錨支護boltingandshotcretesupporting由面板和群錨組成的支護結構。側向土壓力通過面板和群錨傳遞至基坑外圍穩(wěn)定土體,依靠外圍穩(wěn)定土體保持邊坡穩(wěn)定并限制其變形的支護結構型式。復合噴錨支護compositeboltingandshotcretesupporting在基坑側壁或底部

22、存在軟弱土層時,采用水泥土樁(墻)、微型鋼管等豎向結構與噴錨共同工作的支護結構型式。突涌abruptgush基坑底以下存在承壓含水層,基坑開挖后,坑底剩余隔水層厚度不足,承壓水沖破隔水層涌入基坑,造成破壞的現(xiàn)象稱為突涌。管涌和流土pipingandsoilflow在超過臨界水力坡降的地下水滲流作用下,土體中的細小顆粒隨滲透流通過粗大顆粒的孔隙,發(fā)生移動或被帶出的現(xiàn)象,稱為管涌;粉土、粉細砂層隨水流失稱為流土或淅土。管涌和流土嚴重時可在土體中形成土洞引起地面塌陷。隔滲sequesterseepage在基坑側壁、基坑底部或側壁加底部人工設置不透水帷幕,防止地下水進入基坑,稱為隔滲。降水dewate

23、ring采用輕型井點或管井抽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防止地下水對基坑的危害,稱為降水。降低承壓含水層測壓水位至含水層頂板以下,稱為疏干降水;如坑底保留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層,降低后的承壓含水層測壓水位仍在含水層頂板以上,稱為減壓降水。時空效應time-spaceeffect基坑土方開挖時,支護結構和土體的變形與一次開挖的深度、長度,開挖后暴露時間的長短及支護設施到位的及時與否有密切關系,一次開挖暴露面愈大,開挖時間愈長,支撐到位愈遲則變形越大。這種效應稱為時空效應。符號抗力、材料性能、作用與作用效應ck土的粘聚力標準值k土的內摩擦角標準值eaz深度z處的主動土壓力強度標準值epz深度z處的被動土壓力強

24、度標準值Ea主動土壓力合力Ep被動土壓力合力土層的極限摩阻力k、ko含水層滲透系數、滲透系數概化值ka主動土壓力系數kp被動土壓力系數Mk彎矩標準值Na錨桿軸向拉力設計值Nak錨桿軸向拉力標準值Nuk錨桿軸向極限抗拔力標準值Nh、Nz支撐、立柱軸力設計值Nk圓形圍筒軸向壓力標準值pwaz主動側深度z處的孔隙水壓力pwpz被動側深度z處的孔隙水壓力paz主動側深度z處由于上覆土自重引起的豎向土壓力標準值ppz被動側深度z處由于上覆土自重引起的豎向土壓力標準值qo坡頂超載標準值qz深度z處的由于超載引起的豎向土壓力標準值R結構構件抗力的設計值Sk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值W水泥土擋墻的重量、滑動土條的重

25、量土的重力密度、簡稱重度幾何參數ha、hP主動土壓力、被動土壓力的力臂H基坑設計開挖深度;自承壓水含水層底部起算的承壓水測壓水位高度Hw承壓水水頭高度R引用影響半徑;圓形圍筒半徑;結構構件抗力的設計值Ro基坑等效圓半徑S水位降深Sx、Sy錨桿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間距滑動土條底面與水平面的夾角;潛在破裂與垂直面的夾角坡面與水平面的夾角錨桿傾角(軸線與水平線的夾角)計算系數khd邊坡或擋墻抗滑動安全系數klq坑底抗隆起安全系數kqf擋墻抗傾覆安全系數kty坑底突涌抗力分項系數kgv側壁接觸管涌抗力分項系數t臨時性支護結構調整系數基本規(guī)定4.0.1基坑工程根據其重要性按表4.0.1劃分為三個等級。表4.

26、0.1基坑工程重要性等級劃分開挖深度H(m)環(huán)境條件與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a2HH15一10H15二二72H確定。如鄰近建筑物為樁基,雖然a2H確定重要性等級。5、同一基坑周邊條件不同時,可分別劃分不同的重要性等級,但采用內支撐時應考慮各邊的相互影響。6、坑內外有工程樁需要保護時,重要性等級不應低于二級。樁周土軟弱,樁徑小時應定為一級。7、距離基坑邊開挖深度1倍(對軟土為1.5倍)范圍內存在歷史文物或優(yōu)秀建筑時,重要性等級應為一級。4.0.2基坑工程的有效使用期限不宜超過一年半。當基坑支護結構作為永久性工程一部分時,結構設計應滿足相應使用年限要求。4.0.3基坑工程設計前應取得下列資料:1用

27、地和建筑紅線圖、場區(qū)地形圖及地下工程結構施工圖(含樁位圖);2場地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水文地質勘察報告;基坑周圍環(huán)境資料;4相鄰地下工程施工情況和經驗性資料;5基礎施工對基坑支護設計的要求;6基坑周邊的地面堆載和活荷載(動、靜)。4.0.4基坑工程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1支護結構方案選型與技術經濟比較;2基坑內外土體穩(wěn)定性驗算;3支護結構的強度、穩(wěn)定性和變形計算;4基坑降水、隔滲的設計;5基坑開挖與地下水變化引起的土體變形對基坑內外環(huán)境影響的評估;6支護結構施工、土方開挖及環(huán)境監(jiān)測的設計要求;7基坑工程施工圖。4.0.5基坑支護設計中的荷載與作用應包括下列內容:1土體的主動和被動土壓力;2靜水壓力

28、、滲流壓力;3基坑開挖影響范圍內建(構)筑物的荷載、地面超載(含既有堆載);4支護結構自重及其可能產生的施工荷載;5需要時,宜結合工程經驗,考慮溫度變化、混凝土收縮與徐變、土體開挖后的應力釋放、浸水或失水后的性狀變化以及施工爆破、打樁振動、擠土等作用對支護結構產生的影響;6支護結構作為永久性結構使用時,尚應考慮相關規(guī)定的荷載與作用及抗震要求。4.0.6支護結構設計采用的作用效應最不利組合和相應的抗力限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臨時性支護結構1)計算土壓力、地基或邊坡穩(wěn)定、滑坡推力及錨桿抗拔力時,荷載效應組合應采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但其分項系數和組合系數均取值為1.0。2)按地基承

29、載力確定支護結構(如擋土墻、支撐立柱樁等)的基底面積及其埋深時,荷載效應組合應采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的標準組合,其組合系數取值為1.0。其相應的抗力采用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或立柱樁的承載力特征值。3)驗算支護結構變形時,荷載效應組合應采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的準永久組合,相應的限值應為支護結構變形允許值。準永久值組合值系數取1.0。4)確定支護結構(樁墻、錨桿、支撐等)截面尺寸及配筋和驗算材料強度時,荷載效應組合應采用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其組合設計值S應采用式4.0.6所示簡化規(guī)則:式中:R結構構件抗力的設計值,按有關建筑結構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確定;Sk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值;t臨時性支

30、護結構調整系數,對一、二、三級基坑分別取1.0、0.95、0.90。2永久性支護結構設計應符合建筑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4.0.7基坑工程設計時,其計算深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筏板和條型基礎應以其墊層底為計算深度;2當地下室底板、獨立柱基(或承臺)深度不一時,如邊緣獨立柱基(或承臺)布置較稀,平行基坑邊方向的基礎間的凈間距與基礎邊長之比不小于2,可以構造底板墊層底為計算深度,設有基礎梁時可以基礎梁底為計算深度;否則應以獨立基礎(或承臺)墊層底為計算深度;3對基坑中部開挖面積和深度較大的坑中坑(電梯井、厚承臺坑等),應視其與坑邊坡腳的距離確定計算深度;如坑中坑的相對深度小于其邊線與坡腳的距離,可按分階邊

31、坡計算,分階支護,否則應視同邊緣承臺坑確定計算深度;4因換土等原因需要靠近基坑邊超挖時,其計算深度應至超挖底部;如超挖范圍處于基坑中部,則應按第3款要求確定計算深度;5基坑開挖在既有邊坡坡腳附近時,如該坡腳線與基坑開口線距離大于等于實際開挖深度,可以實際開挖深度作為計算深度,將既有邊坡作為地面超載;否則應以既有邊坡坡頂至開挖底標高的高差作為計算深度,或將既有邊坡受開挖影響的范圍納入分析計算。4.0.8基坑工程可以按照信息化施工的原則,在實施過程中根據監(jiān)測信息對設計進行動態(tài)的調整。對重要的基坑工程宜利用反饋信息進行反分析,檢驗校核設計參數,指導后續(xù)設計、施工。巖土工程勘察一般規(guī)定基坑巖土工程勘察

32、應結合擬建主體工程詳細勘察工作同時進行,根據主體結構設計和基坑工程設計施工的要求,確定勘察工作量。在勘察綱要中應對基坑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提出要求,在勘察成果報告中應有專門章節(jié)對基坑工程進行分析評價。當已有的勘察成果資料不能滿足基坑工程設計和施工要求時,應進行專項勘察或補充勘察工作。基坑巖土工程勘察前,應取得以下資料:1附有擬建建筑物的位置、坐標與地面標高、基坑輪廓線以及周邊已有建筑物與管線的建筑總平面圖;2擬建建筑物的結構類型、荷載情況、擬采用的基礎形式及埋置深度等;3場地及基坑附近地區(qū)已有的勘察資料、當地常用的基坑支護形式及地下水治理的方法和經驗等資料?;訋r土工程勘察應解決以下主要問題:1

33、查明場地的地層結構與成因類型、分布規(guī)律及其在水平與垂直方向的變化,尤其需查明軟土及粉土夾層或粘性土與粉土、粉砂交互層的分布與特征;2提供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及基坑支護設計、施工所需的有關參數指標;3查明巖土層的膨脹性、軟化性、崩解性、觸變性等對基坑工程的影響;4對巖層中開挖的基坑,應查明巖體的巖性、產狀、風化程度,結構面(尤其是軟弱面)的類型、力學性質、發(fā)育程度、閉合狀態(tài)、充填與充水情況、各結構面組合關系以及軟質巖石開挖暴露后工程性能惡化對基坑穩(wěn)定性的影響;查明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水位、賦水性、補給來源、動態(tài)變化及土層的滲透性等??碧脚c現(xiàn)場測試基坑工程勘察勘探點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34、1根據基坑開挖深度及場地巖土工程條件,結合主體建筑的勘察要求布置勘探點,其間距一般為12m24m;2當場地存在有軟土層或可能造成基坑設計施工困難的地層以及暗溝、暗塘等異常地段,應適當加密勘探點;3條件允許時,勘探點布置范圍宜擴大到在基坑開挖邊線外1倍2倍開挖深度;對地形或地質條件復雜的基坑,尚應根據需要進一步擴大勘察范圍,適當加密勘探點;4當開挖邊界外無法布置勘探點時,應通過調查取得相應資料;5對巖石基坑,當巖體出露條件較好,構造較簡單時,可采用實測地質剖面或探井、探槽以代替鉆探工作。勘探深度應滿足基坑工程的坑底抗隆起和支護結構穩(wěn)定性計算的要求,應不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當存在有較厚軟土層、粉土

35、夾層或因降水、隔滲需要時,勘探深度應適當加深;在此深度內遇有厚層堅硬粘性土、碎石土及巖層時,可適當減小勘探深度??辈旃ぷ饕瞬捎勉@探取樣,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等多種手段,原位測試應根據地層性質適當選擇,可采用靜力觸探、動力觸探、標準貫入試驗、十字板剪切試驗、扁鏟側脹試驗等。對于軟土及粉土夾層或粘性土與粉土、粉砂交互層土宜側重采用靜力觸探試驗。取樣和原位測試應符合下列要求:1鉆探應分層采取土試樣,取樣間距應按地基土分布情況及土的性質確定,在2倍基坑深度范圍內為1.0m1.5m;2每一主要土層的原狀土試樣或原位測試的數據不應少于6組;3在基坑影響范圍內,對厚度大于0.5m的夾層或透鏡體,應取土試樣或進

36、行原位測試;4當土層性質不均勻時,應增加取土數量或原位測試工作量。對基坑地下水應測量初見水位和穩(wěn)定水位;對多層含水層,當對基坑開挖可能有影響時,應分層測量其水位;當基坑底以下有承壓水時,應測量其水頭高度,并調查水位變化幅度;在鄰近地表水地段,應查明地下水與地表水的水力聯(lián)系。對于重要基坑工程和為滿足基坑降水或隔滲設計需要而進行的水文地質勘察工作,應布置水文地質試驗孔,進行現(xiàn)場抽水試驗。對基坑有影響的多層含水層,應分層進行抽水試驗,提供各含水層滲透系數,試驗方法應符合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guī)范(GB50027)的有關規(guī)定。現(xiàn)場抽水試驗應模擬工程降水時的特點,合理布置試驗孔和水位觀測孔,以求得含水層的滲透

37、系數k和引用影響半徑R;對于降水深度超過12m的基坑水文地質勘察,抽水試驗應采用群孔干擾試驗求得含水層的參數以及水位干擾變化的規(guī)律;必要時可進行回灌壓水(注水)試驗。對位于基坑底以下的粘性土與粉土、粉砂交互層,在巖土工程勘察時應重點加以研究,以評價其滲透穩(wěn)定性。對基坑周邊環(huán)境條件的勘察宜根據基坑工程的需要,作為專項勘察工作進行,并應包括以下內容:1查明基坑四周一定范圍內相鄰的建(構)筑物分布位置、層數、結構類型、基礎形式與埋置深度以及使用年限和完好程度等;2查明基坑附近所分布的各種地下管線(包括給排水、電力、電訊、煤氣等)及地下人防工程的位置及其規(guī)模、埋置深度、結構類型和構筑年代等;3查明基坑

38、周邊的道路位置、寬度等;4查明基坑附近所分布的湖泊、水塘等地表水體和暗塘、暗溝的位置、范圍、規(guī)模、水深(埋深)以及與地下水的聯(lián)系等。室內試驗室內試驗應提供以下指標:1各巖土層的抗剪強度指標及重度指標;2對飽和軟土應測定土的靈敏度、無側限抗壓強度、有機質含量等;3對老粘性土應測定膨脹性指標;4對一般粘性土及粉土應測定垂直及水平滲透系數;5對砂性土宜測定水下休止角,對重要基坑工程尚宜提供土的靜止側壓力系數?;訋r土層抗剪強度指標的確定應符合以下原則:1對粘性土和粉土采用直接快剪或自重固結不排水三軸剪(UU),一般情況下采用總應力法的c、指標;2對粘性土與粉土、粉砂交互層土的c、標準值可取三者中的最

39、小值;3對老粘性土以及殘積土、軟巖應充分考慮基坑開挖暴露后的強度衰減,其中對老粘性土按室內試驗所確定的粘聚力標準值應乘以0.30.6的折減系數,且最高不宜大于50kPa;4對比較純凈的砂土,c值可按零值考慮,值可根據標準貫入擊數標準值相關公式計算確定;5對重要性等級為二級、三級的基坑工程,巖土層的c、值可根據土工試驗與原位測試成果并參照本規(guī)程附錄B綜合確定??辈斐晒庸こ炭辈斐晒麘槍σ韵聝热葸M行分析,提供有關計算參數和建議:1基坑邊坡穩(wěn)定性(包括局部穩(wěn)定性、整體穩(wěn)定性和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2坑底和側壁的滲透穩(wěn)定性;3擋土結構和邊坡可能發(fā)生的變形;4基坑降水的效果和降水對環(huán)境的影響;5基坑開

40、挖和降水可能引發(fā)的問題及對鄰近建筑物和地下設施的影響?;庸こ炭辈靾蟾鎽ㄒ韵路矫鎯热荩?基坑的平面位置、尺寸、開挖深度以及與基坑開挖有關的場地條件、土質條件、工程條件及周邊環(huán)境條件;提出計算參數和支護結構選型的建議;提出地下水控制方法、計算參數的建議;4提出施工方法和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的防治措施的建議;5對施工階段的環(huán)境保護和監(jiān)測工作的建議。對軟土、粉土、膨脹土、軟巖和極軟巖等特殊性巖土分布區(qū)的基坑工程,應針對其特殊性質對基坑的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中應提供以下主要圖表:1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圖中應繪出基坑開挖范圍線以及周邊已有建筑物、道路等,有條件時宜標明各種管線與地下障礙物

41、的分布情況;2沿基坑周邊的工程地質剖面展開圖,并宜標明基坑開挖深度線;3有代表性的鉆孔柱狀圖;4水文地質試驗圖表及有關的原位測試和室內試驗成果圖表等;5對巖層中開挖的基坑工程應提供具有巖層的巖性與產狀、結構面產狀、軟弱巖層和破碎帶的分布位置等特征的工程地質圖,有條件時宜分段提供有代表性的極射赤平投影分析圖。支護結構設計支護結構的類型和適用條件支護結構設計應根據基坑開挖深度、地質情況、場地條件、環(huán)境條件(包括基坑內工程樁情況)以及施工條件,通過多方案比選,制定安全可靠、技術可行、施工方便、經濟合理的支護結構方案,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又ёo類型可根據表6.1.2所列適用條件選擇。表6.1.2基坑

42、支護分類及適用條件類型支護方式或結構支擋構件或護坡方法適用條件放坡自穩(wěn)邊坡根據土質按一定坡率放坡(單一坡或分階坡),土工膜覆蓋坡面,抹水泥砂漿或噴混凝土(砂漿)保護坡面,袋裝砂、土包反壓坡腳、坡面?;又苓呴_闊,相鄰建(構)筑物距離較遠,無地下管線或地下管線不重要,可以遷移改道;坑底土質軟弱時,為防止坑底隆起破壞可通過分階放坡卸載。坡體加固加筋土重力式擋墻土釘、螺旋錨、錨管灌(注)漿等加筋土擋墻。適用于除淤泥、淤泥質土外的多種土質,支護深度不宜超過6m;坑底沒有軟土。水泥土重力式擋墻注漿、旋噴、深層攪拌水泥土擋墻(壁式、格柵式、拱式、扶壁式)。適用于包括軟弱土層在內的多種土質,支護深度不宜超過

43、6m(加扶壁可加大支護深度),可兼作隔滲帷幕;墻底沒有軟土;基坑周邊需有一定的施工場地。噴錨支護鋼筋網噴射混凝土面層,錨桿。適用于填土、粘性土及巖質邊坡,支護深度不宜超過6m(巖質邊坡除外),坡底有軟弱土層影響整體穩(wěn)定時慎用;不適用于深厚淤泥、淤泥質土層、流塑狀軟粘土和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粉砂層。復合噴錨支護鋼筋網噴射混凝土面層,錨桿,另加水泥土樁或其它支護樁,解決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問題和深部整體滑動穩(wěn)定問題??拥滓韵掠幸欢ê穸鹊能浫跬翆?,單純噴錨支護不能滿足要求時可考慮采用復合噴錨支護,可兼作隔滲帷幕;支護深度不宜超過6m,坑底軟土厚度超過4m時慎用。排樁懸臂式鉆孔灌注樁、人工挖孔樁、預制樁,板

44、樁(鋼板樁組合,異型鋼組合,預制鋼筋混凝土板組合);冠梁。懸臂高度不宜超過6m,對深度大于6m的基坑可結合冠梁頂以上放坡卸載使用,坑底以下軟土層厚度很大時不宜采用;嵌入巖層、密實卵礫石、碎石層中的剛度較大的懸臂樁的懸臂高度可以超過6m。雙排樁兩排鉆孔灌注樁,頂部鋼筋混凝土橫梁連結,必要時對樁間土進行加固處理。使用雙排樁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單排懸臂樁變形大支護深度有限的缺點,適宜的開挖深度應視變形控制要求經計算確定;當設置錨桿和內支撐有困難時可考慮雙排樁;坑底以下有厚層軟土,不具備嵌固條件時不宜采用。錨固式(單層或多層)上列樁型加預應力或非預應力灌漿錨桿、螺旋錨或灌漿螺旋錨、錨定板(或樁);冠梁;

45、圍檁??捎糜诓煌疃鹊幕?,支護體系不占用基坑范圍內空間,但錨桿需伸入鄰地,有障礙時不能設置,也不宜錨入毗鄰建筑物地基內;錨桿的錨固段不應設在靈敏度高的淤泥層內,在軟土中也要慎用;在含承壓水的粉土、粉細砂層中應采用跟管鉆進施工錨桿或一次性錨桿。表6.1.2(續(xù))類型支護方式或結構支擋構件或護坡方法適用條件排樁內支撐式(單層或多層)上列樁型加型鋼或鋼筋混凝土支撐,包括各種水平撐(對頂撐、角撐、桁架式支撐),豎向斜撐;能承受支撐點集中力的冠梁或圍檁;能限制水平撐變位的立柱??捎糜诓煌疃鹊幕雍筒煌临|條件,變形控制要求嚴格時宜選用;支護體系需占用基坑范圍內空間,其布置應考慮后續(xù)施工的方便。地下連

46、續(xù)墻懸臂式或撐錨式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xù)墻、SMW工法、連鎖灌注樁;需要時設內支撐或錨桿。可用于多層地下室的超深基坑,宜配合逆作法施工使用,利用地下室梁板柱作為內支撐。圍筒圓形、橢圓形、拱形、復合形上列各類連續(xù)墻;環(huán)形撐梁?;有螤罱咏鼒A形或橢圓形,或局部有弧形拱段,可充分利用結構受力特點,徑向位移小,筒壁彎矩小。土壓力、基坑穩(wěn)定性及變形計算土壓力標準值可采用朗肯理論公式分層計算。地下水位以上應采用總應力法計算主、被動土壓力;地下水位以下土層的土、水壓力可采用總應力和有效應力兩種方法計算。對粘性土和粉土宜采用總應力法,對粉、細砂宜采用有效應力法,有經驗時也可采用總應力法。對中、粗砂及更粗顆粒的土層

47、應采用有效應力法。土、水壓力合算時可采用式6.2.2-1、6.2.2-2進行計算;土、水壓力分算時可采用式6.2.2-3、6.2.2-4進行計算。(6.2.2-1)(6.2.2-2)(6.2.2-3)(6.2.2-4)(6.2.2-5)式中:eaz,epz深度z處的主、被動土壓力標準值(kPa),eaz0時取eaz=0;qz主動側深度z處由于超載引起的豎向土壓力標準值(kPa);paz、ppz主、被動側深度z處的由上覆土層自重引起的豎向土壓力標準值(kPa),按式6.2.2-5計算;pwaz、pwpz主、被動側深度z處的孔隙水壓力(kPa),按6.2.4條規(guī)定計算;z計算點的深度(m),主動側

48、自坑頂起算,被動側自坑底起算;n主動側或被動側計算點以上的土層數;i、hi計算深度以上第i層土層的天然重度和厚度;ka主動土壓力系數,土水分算時應采用有效應力參數k計算;kp被動土壓力系數,土水分算時應采用有效應力參數k計算;ck、ck計算深度處土的總應力、有效應力粘聚力標準值(kPa);k、k計算深度處土的總應力、有效應力內摩擦角標準值(度)。采用彈性抗力法計算時,被動區(qū)抗力eptk按下式確定:eptk=khx(6.2.3-1)被動區(qū)抗力合力應滿足以下條件:EptkEp/ktk(6.2.3-2)式中:eptk按彈性抗力法計算的被動區(qū)抗力(kPa);kh水平向基床系數,按“m”法確定(kPa/

49、m);x支護結構的水平位移(m);Eptk支護結構嵌入深度范圍內被動區(qū)抗力合力(抗力反向時取絕對值求和)(kN);Ep支護結構嵌入深度范圍內的被動土壓力合力(kN);ktk被動區(qū)抗力安全系數,對于懸臂結構,應不小于1.50;對于單支點結構,應不小于1.20;對于多支點結構,應不小于1.05。位于低級階地的基坑,按承壓水水頭確定水壓力時可按表6.2.4所列幾種不同的情況進行計算。有多層地下水時,應分別按各含水層的水位(頭)計算其中的水壓力。表6.2.4不同條件下的水壓力計算隔水帷幕坑內降水坑內外之間的滲流主動側被動側圖示無不降無圖6.2.4(1)懸掛式降有zz1:zz2:以上兩段之間取線性插值圖

50、6.2.4(2)落底式降無圖6.2.4(3)無降有圖6.2.4(4)圖6.2.4不同情況下的水壓力計算坡頂地面非水平時可按庫倫公式或采用楔體試算法計算主動土壓力。坡頂有一部分放坡,其高度不大時,亦可將放坡范圍的土層折算為超載進行計算。坑底地面非水平且靠近坑邊的臺階寬度大于1.0m時,可按圖6.2.5所示計算被動土壓力。沿基坑邊坡延長方向連續(xù)分布條形地面超載qo引起的豎向土壓力標準值增量qz按以下不同情況確定:1假定qo從基坑邊坡開始向外無窮遠分布時,qz=qo,且自上至下分布(圖6.2.6a);2qo局部分布一倍開挖深度范圍之內時qz的分布范圍可按圖6.2.6b所示方法確定,其值為qz(z)=

51、qo(x)d;3qo局部分布在一倍開挖深度范圍之外(或圖6.2.6coo線以下)時,qz按應力雙向擴散假定計算;對于不穩(wěn)定的邊坡,其地面超載的影響應按整體穩(wěn)定性分析確定。圖6.2.5被動區(qū)地面非水平時的土壓力計算圖6.2.6不同情況下的超載計算坑邊超載宜按實際產生和可能產生的超載分布情況和強度分別計算??紤]隨機發(fā)生的施工堆載、車輛行駛動載等因素,對無固定超載的鄰近邊坡的空場地,坑邊可變荷載的強度可取qo=10kPa20kPa,分布范圍宜根據現(xiàn)場實際情況確定,并應在施工中加以控制?;又苓吶缬兄剌d車輛行駛,其荷載應另行確定。對采用放坡或采用噴錨、土釘墻支護的基坑邊坡應進行整體穩(wěn)定性分析,分析方法

52、可采用圓弧滑動面法,按式6.2.8計算(圖6.2.8)下滑力T、抗滑力R和抗滑穩(wěn)定安全系數khd。(6.2.8-1)(6.2.8-2)(6.2.8-3)kkk式中:cki,ki第i土條底面的按總應力法確定的粘聚力(kPa)、內摩擦角()標準值;li第i土條底面的弧長(m);Qi第i土條頂面的超載標準值(kN/m);Wi第i土條的自重加權平均值(kN/m);圖6.2.8圓弧滑動面法分析i第i土條底中點切線與水平線的夾角(),i為負值時取正值;n,n1分別為分條總數、主動側分條數??够€(wěn)定安全系數khd對于重要性等級為一、二、三級的基坑分別應不小于1.30、1.15、1.05。當錨桿、土釘穿越滑動

53、面時按6.9.8條的規(guī)定計算。對非均質的邊坡、坡體內有不利傾向的軟弱夾層的邊坡以及巖質邊坡,應根據具體條件采用平面滑動面法、折線滑動面法、三維剛體平衡法等方法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對于采用支護樁、墻的邊坡,如樁、墻底部仍有軟弱土層(圖6.2.9),應按式6.2.9進行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驗算。(6.2.9)式中:klq坑底隆起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80;a、p分別為主動側、被動側土層的加權平均重度;ck、k樁、墻底部土層的抗剪強度指標標準值;Nq承載力系數;。圖6.2.9坑底隆起穩(wěn)定性驗算對無支護樁、墻,采用一定坡率放坡的邊坡(包括噴錨支護邊坡),如坡腳或坡腳以下有軟塑流塑狀的粘性土、淤泥、淤泥質土分布

54、,應按圖6.2.10所示模型進行坑底抗隆起穩(wěn)定性驗算,并應滿足式6.2.10的要求。圖6.2.10中,取開挖深度H為坡底土承載力的計算寬度,如放坡寬度b大于H,則應取放坡寬度b為計算寬度。式中:P0A寬度范圍內驗算土層以上的總荷載,包括土體重量以及地面超載(kN);Ru按0A寬度計算的驗算土層的極限承載力合力(kN)。對位于低級階地的基坑應按式6.2.11進行抗承壓水突涌驗算(圖6.2.11)。(6.2.11)圖6.2.10放坡條件下的坑底抗隆起驗算式中:kty抗坑底突涌安全系數,對于大面積普遍開挖的基坑,不應小于1.20;對于承臺可分別開挖且平面尺寸較小的基坑,不應小于1.0;D基坑底至承壓

55、含水層頂板的距離(m);D范圍內土的平均天然重度(kN/m3);Hw承壓水水頭高度(m);w水的重度,取10kN/m3。當側壁有粉土、粉砂層時應按式6.2.12進行管涌驗算(圖6.2.12)。圖6.2.11坑底突涌驗算(6.2.12)式中:kgy抗管涌安全系數,不應小于1.50;t隔滲帷幕或連續(xù)樁、墻插入基坑底以下的深度(m);h側壁含水層水位至基坑底的深度(m);土的平均浮重度(kN/m3);水的重度,取10kN/m3。圖6.2.12側壁管涌驗算對一、二級重要性等級基坑的支護結構應進行結構變形和坑壁位移的計算。計算時宜采用能考慮土體與結構相互作用的方法,如有限單元法、“m”法,并應采用工程地

56、質類比法,參照類似條件工程的實測資料判斷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對重要性等級為三級的基坑可不進行變形計算,但應進行水平位移的監(jiān)測。重要性等級為一、二級的基坑的計算變形值應滿足:對于重要性等級一級的基坑,40mm;對于重要性等級二級的基坑,100mm;為支護結構的最大水平位移。基坑周邊有特殊重要的保護對象時,變形控制標準應按有關專業(yè)要求進行專門研究確定。采用噴錨、復合噴錨等目前尚難以計算變形的支護形式時,其變形量可按照工程地質類比法根據經驗估計,并應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監(jiān)控。如發(fā)現(xiàn)位移偏大,接近控制值,可通過卸載、加固等措施將位移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懸臂式排樁支護結構鋼筋混凝土懸臂支護結構體系的各構件應按具

57、體工程條件選定:1鋼筋混凝土樁的類型應按受力大小、地質條件、施工設備以及工程環(huán)境條件選用,可采用鉆孔樁、人工挖孔樁、預制樁、板樁等。樁的直徑宜采用400mm1200mm。選擇樁型時應考慮能提供足夠的橫向抗彎剛度,且能在成樁過程中盡量減輕對樁周土的擾動破壞和對環(huán)境的干擾;2鋼筋混凝土冠梁宜沿基坑周邊形成封閉圈,其豎向厚度不應小于500mm,平面上外包樁體并突出50mm100mm,每側配筋率不宜小于0.3%。樁身混凝土應伸入冠梁底面以上50mm100mm,樁主筋伸入冠梁不少于30d(d為鋼筋直徑)。樁的其它配筋要求參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冠梁不能形成封閉圈時應在其端部采取加強穩(wěn)定的結構措施;3樁與

58、樁之間可視情況采用磚拱、噴射混凝土、水泥土樁等封閉措施,防止管涌和流土,并應采取有效措施疏導地下水,減輕支護樁承受的水壓力。懸臂樁內力(彎矩、剪力)標準值應采用彈性抗力法進行計算。如采用桿件有限元法,可按6.4.2條規(guī)定的步驟進行計算。當計算確定的嵌入深度小于0.3H時,應取0.3H(H為設計開挖深度)。懸臂鋼筋混凝土樁的配筋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按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計算和配筋,彎矩設計值M按式6.3.3確定:(6.3.3)式中:Mk按6.3.2條確定的彎矩標準值(kN.m);t臨時性支護結構調整系數,根據4.0.6條確定;樁的配筋可根據彎矩設計值和材料參數按附錄D確定;2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

59、低于C25,水下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低于C30;3土質較好或采用人工挖孔樁時可采用不均勻配筋,將抗彎鋼筋集中布置于受拉邊的彎矩作用平面左右各4560范圍內。鋼筋較多時可用束筋,但每束不應超過2根,在施工圖中應強調鋼筋布置要求;4箍筋按構造設置;5采用預制樁時盡可能不設接頭,必須設接頭時應選在受力較小處,且必須保證可靠地傳遞彎矩和剪力。接頭在設置高程上應錯開。當單排懸臂樁剛度不足,變位過大時,可采用雙排樁。雙排樁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1除縱向冠梁之外,尚應在前、后排之間設置足夠剛度的橫梁,組成門式剛架;2雙排樁之間的中心間距宜為2d3d(d為樁徑或樁寬)。但此間距也不宜超過墻背主動朗肯區(qū)寬度的二分

60、之一;3門式剛架柱(樁)彈性嵌固于基坑底面以下的地基中,以支擋深度范圍內的土、水壓力為荷載,其內力標準值參照“m”法、桿系有限元法或其他有根據的方法計算。樁錨支護結構樁錨支護結構體系中的各構件應按具體工程條件選定。1樁錨支護結構體系中排樁的樁型可按表6.1.2選用;2根據支護深度和土質條件,錨桿可設置一層或多層,其錨固段宜避開淤泥、淤泥質土,置于較好的粘性土、粉土或粉細砂層中,并應注意避開淺部的地下設施。根據土質和施工條件可選用灌漿錨桿、螺旋錨桿等不同錨型。在粉土、粉細砂層中有承壓水時,宜采用不拔管的一次性錨桿。根據變形控制要求,可分別選用預應力錨桿、非預應力錨桿;3如冠梁與頂撐、角撐、拉錨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