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筆記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筆記(一)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學運動和文學思潮1、文學革命的興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學改良運動的主要內容:1、詩界革命:黃遵憲(反對擬古復古、提倡“我手寫我口”)2、小說界革命:梁啟超(重視小說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3、文界革命:梁啟超(“報章體”)4、白話文運動:裘廷梁二、“五四”文學革命發(fā)生的歷史背景:1、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2、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fā)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雜志)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創(chuàng)刊時間:1915年主編姓名:陳獨秀四、“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關系:1、文學革命是適應以思
2、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fā)生的,因為舊文學中充斥著封建禮教道德的思想內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對舊文學的文學革命;2、而文學革命的開展,批判舊文學觀念和舊文學中封建思想道德觀念,新文學以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為內容,也大大推動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開展;3、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相輔相成,使新文化運動蓬勃發(fā)展,成為自有中國以來最徹底反對封建文化和封建舊文學的革命。五、文學革命的發(fā)生過程:1、1917年1月,文學改良芻議(胡適)一一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2、1917年2月,文學革命論(陳獨秀)一一正式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3、錢玄同、劉半農等撰文響應,周作人發(fā)表人的文學、平民文學
3、六、魯迅:狂人日記(發(fā)表于新青年)一一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對文學革命的影響:1、李大釗:什么是新文學:用白話寫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學;新文學應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從思想和藝術兩個方面對新文學提出的要求)2、魯迅:狂人日記小說對封建主義揭露、批判所達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詩,體現(xiàn)了“五四”反抗叛逆、破舊創(chuàng)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學革命在創(chuàng)作上的初步成績和白話文運動的勝利:1、新青年上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等的白話新詩,新潮上葉紹鈞、汪敬熙、楊振聲等的白話新小說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詩,都是文學革命的最初實績。3、白話文
4、運動取得了勝利,各種新舊報刊相繼采用白話文。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終于承認白話為“國語”,通令國民學校采用。九、文學改良芻議(胡適)的主要內容及歷史作用:主要內容:1、提出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2、側重文學語言形式的改革3、推崇白話小說,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內容的重視歷史作用:胡適的“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說,旗幟鮮明,目標明確,對建設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具有重要意義。比之晚清白話文運動主要著眼于把白話作為向群眾宣傳的語言工具,以及在古詩文的框架內添加一些俗字俗語,是大為進步,對文學革命在理論主張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產生了重大影響。十、嘗試集(胡適)一一中國現(xiàn)代第一部白話新詩集十一、了解胡適的
5、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易卜生主義、談新詩的主要內容:1、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2、易卜生主義:介紹了易卜生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和個性主義3、談新詩:主張“詩體的大解放”十二、終身大事(胡適)一一現(xiàn)代最早的白話新劇十三、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1、“三大主義”: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2、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提出文學改革主張內容:反對“文以載道”,“代圣賢立言”形式:以白話為文學正宗之說3、還從政治革命、倫理道德革命角度論述
6、了文學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歷史意義:對推進文學革命發(fā)生重大影響,陳獨秀是當之無愧的文學革命的主將和急先鋒。十四、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十五、周作人的人的文學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1、提出新文學是“人的文學”,以人道主義為本,從理論上反對違反人性的那種表現(xiàn)禮法制度和獸性遺留的舊文學,把它作為“非人的文學”加以排斥。要求新文學在思想內容上從禮法制度和獸性遺留中解放出來,表現(xiàn)人性。2、“人的文學”的主張,對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理論建設和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重要影響,成為這一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容。胡適:A“活的文學”:文字工具的革新B“人的文學”:文學內容的革新十六、周作人平民文學的主要內容:1、提出“普遍
7、”和“真摯”的原則,強調應以普遍的真摯的文體,寫普遍的真摯的思想與事實;2、應著眼于寫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提出“以真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張。十七、李大釗什么是新文學的主要主張:1、針對文學革命中的改良主義的傾向,提出“光是用白話寫的文學,算不得新文學”;2、主張“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學中“科舉的舊毒”,也要注意反對新文學中“商賈的新毒”;3、要求新文學應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和“優(yōu)美的文藝”的“土壤根基”上。十八、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專號”。十九、五四時期新文學的文學思潮特點:1、現(xiàn)實主義是文學主潮,文學革命倡導者的基
8、本傾向是主張“為人生”的寫實文學;2、浪漫主義也是這時期一股強大的文學思潮,代表人物:郭沫若;3、現(xiàn)代主義文學也有所介紹。二十、林紓(琴南)五四時期封建復古主義思潮代表人物致蔡鶴卿書:攻擊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大本營北京大學“覆孔孟,鏟倫常”,“盡廢古書,行用土話為文字。荊生:假托偉丈夫荊生以武力痛擊田其美、金心異、狄莫(影射陳獨秀、錢玄同、胡適三人),暗示北洋政府頭子出來當荊生。二十一、李大釗新舊思潮之激戰(zhàn)、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駁林紓,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則”和“兼容并包主義”。二十二、分析評價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成就及歷史意義:主要內容:反對封建舊文學,提倡新文學人的文學、平民文學;反
9、對文言,提倡白話介紹外國文學。成就:1、批判了“文以載道”、“代圣賢立言”等舊文學觀念,宣傳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想;2、新文學浸透了民主主義、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因素,出現(xiàn)了新的主題、新的題材、新的人物。3、文學革命提出了小說,戲劇的地位,引進了話劇等新的文學體裁,進行了新詩的創(chuàng)建和小說形式的革新,特別是以白話代替文言,使白話文學立于正宀宗地位。4、文學革命在理論上破舊立新,在創(chuàng)作上顯示了實績。歷史意義:1、它是中國文學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徹底反對舊文學的革命,是文學觀念、文學思想內容、文學語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2、文學革命使中國文學從禁錮束縛狀態(tài)走向自由開放,從閉關鎖國
10、狀態(tài)面向世界,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一個嶄新的時代;3、文學革命批判舊傳統(tǒng)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學勇于吸收的開放意識,沖破舊框框的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對新文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二十三、文學革命的某些偏頗:(五四時期)對中國古代文學否定過多,而對外國文學則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2、新文學社團的涌現(xiàn)和多元的文學新思潮(19211927)一、文學研究會:一一第一個新文學社團成立時間:1921年1月成立地點:北京主要成員: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圣陶)、周作人、鄭振鐸、朱自清、冰心、許地山、王統(tǒng)照、廬隱、老舍等主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后改為文學周報)等二、簡評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xiàn)實主義的提倡
11、及其對新文學的主要貢獻:1、文學研究會是被稱為“為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在其宣言中,提出三點:一是聯(lián)絡感情;二是增進知識;三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第三點中說到:“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xiàn)在已經進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2、強調真精神與寫實主義,文學是人生的反映,文學要反映時代,表現(xiàn)社會生活。“實地觀察”、“客觀描寫”。3、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使之發(fā)展成為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三、創(chuàng)造社成立時間:1921年主要成員: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穆木天、馮乃超等主要刊物: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月刊、
12、洪水等四、簡評創(chuàng)造社的文學主張和浪漫主義傾向及其對新文學的主要貢獻:1、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xiàn)、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2、屬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3、浪漫主義文學在青年中產生很大反響,對當時和以后的新文學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創(chuàng)造社作家翻譯了許多外國浪漫主義文學名著,和文學研究會成為我國新文學第一個十年雙峰并峙的兩大新文學社團,使浪漫主義形成新文學的一股強大文學思潮。創(chuàng)造社是我國最早介紹和嘗試現(xiàn)代主義創(chuàng)作的新文學社團。后期創(chuàng)造社,還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拔遑Α币院鬄閯?chuàng)造社后期,倡導革命文學。五、新月社成立時間:1:923年主要成員:徐志摩、聞一多
13、、胡適、陳西瀅、梁實秋等主要刊物:晨報副刊詩鐫、新月月刊新月詩派主要成員:徐志摩、聞一多、朱湘、陳夢家等新月派小說家:沈從文、凌叔華等六、簡評新月派關于新格律詩的提倡對新詩發(fā)展的作用:對提高新詩藝術性和新詩形式的探索,有積極意義。新月詩派提倡新格律詩,對糾正新詩發(fā)展的這種偏向和提高新詩藝術性是有積極作用的,是對新詩形式的一種有意義的探索。七、語絲社:成立時間:1924年主要成員:魯迅、周作人、林語堂、馮文炳(廢名)、孫伏園等主要刊物:語絲周刊八、簡評語絲社對現(xiàn)代散文發(fā)展的貢獻:1、語絲是以刊登散文為主的刊物,發(fā)表了各種文體的散文作品2、語絲撰稿人雖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魯迅、周作人為
14、最多。魯迅、周作人、林語堂都是現(xiàn)代散文大家,他們拓展了散文的文體,既各有自己的風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談,無所顧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動、潑辣、幽默的語絲文體,繁榮了新文學的散文創(chuàng)作,對現(xiàn)代散文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九、以下社團的主要特點:1、未名社:著重于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成員:魯迅、韋素園、臺靜農)2、莽原社:與語絲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向舊勢力、舊文明發(fā)起攻擊(成員:魯迅、高長虹)3、淺草社:致力于創(chuàng)作(陳翔鶴、馮至)4、沉鐘社:致力于創(chuàng)作(陳翔鶴、馮至)5、彌灑社:強調藝術無目的論和靈感作用(胡山源)6、狂飚社:“虛無的反抗”(高長虹)7、湖畔詩社:“真正專心致志做情詩”(汪靜之、馮雪峰、潘漠
15、華、應修人)十、辛亥革命前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春柳社(留日學生組成)、改編黑奴吁天錄十一、新?。ㄎ拿鲬颍姆睒s到衰落的原因:1、新劇商品化,內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2、演出的都是幕表戲,即只有分場的故事梗概,沒有完整的劇本,由演員上臺隨意發(fā)揮,這使話劇藝術和演技很難提高。十二、文學革命批判墮落的文明戲,提出了“愛美的”口號(意為非職業(yè)戲劇,不以營利為目的)十三、中國話劇運動的第二階段:1、民眾戲劇社2、上海戲劇協(xié)社3、南國社十四、南國社:1、主要成員:田漢2、這是一個以浪漫主義傾向和感傷情調為鮮明風格的話劇團體。十五、上海戲劇協(xié)社:主要成員:歐陽予倩、洪深十六、新文學社團的涌現(xiàn),鍛煉了大批新
16、文學作者,促進了新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形成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主潮及其他各種流派自由創(chuàng)造、百花競艷的局面。十七、1921年1927年新文學的文學思潮特點:1、“為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占主潮地位2、浪漫主義也是這時期主要的文學思潮3、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十八、19211927年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潮的表現(xiàn):1、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彷徨在這期間出版2、現(xiàn)代最早、成員最廣的新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其文學思想基本傾向是現(xiàn)實主義3、語絲社、莽原社、未名社基本傾向也是現(xiàn)實主義4、歐美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這時期得到大量翻譯十九、19211927年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表現(xiàn):1、異軍突起的創(chuàng)造社,擁有一
17、批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作家。2、當時最重要的新詩流派之一的新月詩派,其理論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踐雖具有唯美主義傾向,追求詩的形式美,但就詩歌的主要傾向而言,是浪漫主義的。3、歐美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被大量翻譯。4、社會黑暗,封建復古派對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反撲。二十、19211927年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的表現(xiàn):1、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詩歌流派象征詩派。2、許多現(xiàn)實主義作家、浪漫主義作家,也常吸收現(xiàn)代主義因素于創(chuàng)作中,或運用現(xiàn)代主義方法創(chuàng)作一些作品。3、現(xiàn)代主義的許多流派,如象征主義、唯美主義、表現(xiàn)主義、未來主義等等得到介紹,現(xiàn)代主義作品的翻譯也有一定數量。二十一、李金發(fā):藝術之本原與其命運“朦朧”、“含蓄”
18、。二十二、穆木天:談詩寄沫若的一封信“詩是要暗示的”象征詩最本質的特征。二十三、19231924年間,早期共產黨人進行革命文學倡導,鄧中夏、惲代英、沈澤民。二十四、簡評初期革命文學倡導的主要主張及其意義與偏頗:主張:1、提倡革命的文學。2、為創(chuàng)作革命文學,強調作家要有革命的實際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要求革命文學家要從事革命實際活動,到勞動群眾中去。意義:有助于新文學與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及勞動群眾的聯(lián)系。偏頗:1、對非革命“工具”的文學簡單否定,尤其是共產黨人作家蔣光慈對葉紹鈞、冰心、俞平伯的作品以“市儈”的評價粗暴否定。2、對文學的藝術特征重視不夠。二十五、在文化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思想上的差異和
19、分歧:1、“問題與主義”之爭(胡適)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2、“整理國故”之爭(胡適)魯迅、茅盾、郭沫若撰文批評3、胡適為首的現(xiàn)代評論派在女師大學潮中,非難學生運動,魯迅及語絲展開論戰(zhàn)二十六、鴛鴦蝴蝶派:游戲的、消遣的文學思潮1、主要活動時間:始于20世紀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2、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等3、主要刊物:禮拜六故鴛鴦蝴蝶派又稱“禮拜六”派4、代表作:玉犁魂(徐枕亞)5、主流:言情小說6、壞的支流:黑幕小說7、文學研究會對鴛鴦蝴蝶派游戲的、消遣的文學觀進行批判、抨擊二十七、簡評鴛鴦蝴蝶派:20世紀前半期中國近現(xiàn)代一個頗有社會影響的文學流
20、派。其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游戲”、“消遣”的工具。以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主流是言情小說,其內容多為才子和佳人相悅相戀。在中國小說從古代到現(xiàn)代的發(fā)展過程中,這一流派的小說在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起過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鴛鴦蝴蝶派文學迎合市民趣味,一些作家以營利為目的,大量制作,粗制濫造,質量低劣,這些都是壞的支流。二十八、封建復古主義思潮:學衡派:1、主要成員:吳宓、梅光迪、胡先嘯、刊物:學衡甲寅派:1、主要人物:章士釗2、刊物:甲寅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筆記(二)3、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與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27一1937)一、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和條件:1、國民黨破壞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
21、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由中國共產黨單獨領導革命的格局2、1928年前后,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蓬勃發(fā)展,成立了國際革命作家聯(lián)盟3、從混合型的革命文學,進而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二、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要團體:創(chuàng)造社:主要人物: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犁)太陽社:主要人物:蔣光慈、錢杏?三、革命文學論爭的主要兩方: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一一魯迅、茅盾四、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要觀點及其錯誤:主要觀點:1、文學是有階級性的2、文學是宣傳的武器3、無產階級文學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無產階級,要獲得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錯誤:1、對當時中國社會缺乏準確的分析,因而對中國革命的性質、
22、革命的主要任務、革命的對象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點2、夸大文學的作用3、對“五四”以來的文學進行批判五、魯迅關于革命文學的主要觀點及其意義:主要觀點:1、批評他們夸大文藝的作用,不相信文藝有旋乾轉坤的力量2、肯定文藝的宣傳作用,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并非全是文藝3、革命文學當先求內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批評那些腦子里存著許多舊的殘滓的自封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家意義:魯迅的這些觀點,批評了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的錯誤,是對革命文學的重要理論貢獻。特別是強調革命文學要求“內容的充實和技巧的上達”,強調“一切宣傳卻并非全是文藝”,對革命文學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六、革命文學論爭的性質和收獲:性質:革命
23、文學家內部的論爭收獲:1、擴大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糾正了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的一些理論錯誤,使他們對魯迅、茅盾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2、形成翻譯介紹和學習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熱潮,使革命文學運動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提高了論爭雙方的思想、為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成立準備了條件七、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成立時間:1930年2、地點:上海3、性質:站在無產階級的戰(zhàn)線上,攻破一切反動的保守的因素,而發(fā)展被壓迫的進步的要素,援助而且從事無產階級藝術的產生。4、主要刊物:北斗、萌芽等5、解散的時間:1936年八、中國現(xiàn)代的戲劇運動,這時期也從“愛美的”戲劇向左翼戲劇運動發(fā)展九、1930年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簡稱劇聯(lián))
24、成立十、中國詩歌會:1、成立時間:1932年,或30年代初期2、性質:自覺地與無產階級革命取同一步調,以大眾化為創(chuàng)作目標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團體。3、主要成員:穆木天、蒲風等4、會刊:新詩歌十一、魯迅在左聯(lián)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對于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見的主要內容和意義:主要內容:1、“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為“右翼”作家的2、對于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3、應該造出大群的新的戰(zhàn)士4、聯(lián)合戰(zhàn)線目的都在工農大眾意義:左聯(lián)綱領性的指導文獻,是魯迅對初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十二、左聯(lián)的成就和貢獻:1、左聯(lián)的成立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的發(fā)展,劇聯(lián)、中國詩歌會使左翼文藝運動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
25、礎的文藝運動2、密切了文藝與革命的聯(lián)系,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英勇斗爭3、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4、進一步開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5、進行了三次規(guī)模很大的文藝大眾化討論6、對革命文學初期創(chuàng)作中的錯誤傾向,特別是“革命的羅曼蒂克”傾向進行了批評、清算,貢獻了新的題材、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精神。7、培養(yǎng)青年文學作者十三、左聯(lián)的錯誤及缺失:1、政治上的左傾錯誤2、理論上的教條主義傾向3、組織上的關門主義、宗派主義傾向十四、左聯(lián)五烈士一一柔石、殷夫、胡也頻、馮鏗、李偉森左翼作家:洪靈菲、潘謨華、應修人十五、兩個口號的論爭:1、“國防文學”的口號2、“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
26、”的口號兩個口號的論爭的背景:日寇擴大對華侵略戰(zhàn)爭和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了,提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十六、魯迅在論爭中的主要意見:1、贊成一切文學家,任何派別的文學家在抗日的口號下統(tǒng)一起來的主張2、不能說:作家在“國防文學”的口號下聯(lián)合起來3、我們仍可以互相批判,革命文學的領導責任要“更加重”,“更放大”十七、兩個口號論爭的性質和收獲:性質:左翼文藝界在新形勢下圍繞建立文藝界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發(fā)生的思想分歧和論爭。收獲:救亡新形勢下文藝界的廣泛團結,為過渡到下一時期的抗戰(zhàn)文藝運動和建立更廣泛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準備了較充分的思想條件。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筆記(三)4、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自由主義文學兩大文學思潮
27、及其論爭(19271937)一、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的主流及其缺失:中國現(xiàn)代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其主流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主導的。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論著,得到較多的翻譯介紹,一些觀點被反復引用,但是,由于國際國內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的影響,革命文學思潮中也摻雜了嚴重的機械論和庸俗社會學的理論錯誤。1、就文學與革命的關系而言:A、左聯(lián)宣稱革命文學站在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戰(zhàn)線上都是符合列寧的思想的B、左聯(lián)把文學事業(yè)和黨的其他事業(yè)刻板地等同起來,過分強調文學的革命的“工具”作用,忽視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和文學的藝術特征,只是為政治斗爭服務,產生了消極影響2、就文學與群眾的關系而言:A、左聯(lián)文學要
28、“替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B、但是,片面反對白話文,主張用俗話,在靠攏群眾的同時又使得文學降低了自己的藝術格調,對文學發(fā)展不利。這時期,馬克思關于現(xiàn)實主義的論述,對左翼文學起了重要作用。二、中國詩歌會主張和大眾化詩歌創(chuàng)作:1、內容方面:“要捉住現(xiàn)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的主張,提出要著重描寫大眾生活:一方面是大眾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剝削、壓迫、屠殺;另一方面是大眾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抗和斗爭,在這矛盾中創(chuàng)造新的偉大的世紀。2、形式方面:“要使我們的詩歌成為大眾歌調”,主張采用大眾化的舊形式,采用歌謠等形式,強調“要使人聽得懂,最好能夠歌唱”。3、這是自覺地與反帝
29、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爭采取同一步調,自覺地以大眾化為目標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流派。4、中國詩歌會成員眾多,創(chuàng)作豐饒,對文學大眾化作了有益嘗試。他們的大眾化主要是通俗化,不是的是表現(xiàn)方法單一,詩歌明白如話,一覽無余,詩味不足。三、自由主義文學思潮的各流派:、京派2、論語派3、新月派4、“自由人”5、“第三種人”共同特征:1、革命文學以文學為革命事業(yè)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2、自由主義文藝思潮則強調文藝的獨立品格,文藝和政治保持距離,或強調文學脫離政治的自由。四、京派1、主要成員:周作人、廢名(馮文炳)、沈從文、蕭乾、朱光潛等2、主要刊物:駱駝草、大公報文藝副刊、文學季刊等3、基本特征:關注人生
30、,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4、基本文學傾向:文學研究會的為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的承襲和發(fā)展。五、論語派:1、主要人物:林語堂2、主要刊物:論語、人間世、宇宙風3、提倡幽默、閑適、性靈小品六、后期新月派的文學主張:“健康”、“尊嚴”七、梁實秋的文學觀點:“文學是沒有階級性的”八、左聯(lián)和新月派及梁實秋的思想論爭:左聯(lián)和新月派的論爭,是新文學史上無產階級文學思想和資產階級文學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論爭。九、左聯(lián)和“自由人”、“第三種人”展開了思想論爭:1、“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種人”蘇汶2、張聞天,以哥特筆名發(fā)表文藝戰(zhàn)線上的關門主義:批評了左聯(lián)領導對“第三種人”、“第三種文學”的否認;批評了文藝只是“政治的留聲機
31、”的理論十、19271937年新文了的文學思潮特點:總的特點: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和自由主義文學思潮這兩大文潮的并存和論爭。1、現(xiàn)實主義文學仍占主潮地位,更加發(fā)展壯大2、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比起前一時期來是大大減弱了3、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有所發(fā)展4、產生了心理分析派小說和新感覺派小說十一、現(xiàn)代派詩(或稱現(xiàn)代詩派)主要成員:戴望舒、徐遲、路易士、卞之琳主要特點:1、純然的現(xiàn)代的詩、大多是沒有韻的,句子也不很不整齊,但都有相當完美的肌理3、以象征主義為主十二、心理分析派小說代表作家:施蟄存主要特點:1、現(xiàn)實主義或浪漫主義為主要創(chuàng)作特色2、性心理描寫作為其中的因素、成分十三、新感覺派小說(也稱海派小說)代
32、表作家:穆時英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點:1、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態(tài)生活2、主觀感覺印象與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3、潛意識、隱意識4、思想上:一部分頹廢、悲觀乃至絕望、色情的傾向十四、“民族主義文學”1、性質:屬于國民黨的一個文學派別2、主要成員:潘公展、王平陵、黃震遐等3、主要刊物:前鋒周報、前鋒月刊4、代表作:隴海線上(黃震遐)5、文學主張及其反動性:建立“文藝的中心意識”,聲稱“文藝的最高意義,就是民族主義”;出版前鋒月刊,借民族主義來抹煞階級斗爭。所謂民族意識,是封建意識和法西斯思想的混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筆記(四)5、抗戰(zhàn)時期的文學運動與文學思潮(19371945)一、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文
33、協(xié))1、成立時間:1938年2、成立地點:武漢3、性質:全國規(guī)模的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包括了除漢奸以外的各派文學家、藝術家。4、會刊:抗戰(zhàn)文藝5、口號:“文章下鄉(xiāng),文章入伍”二、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宣傳廳)1、主持:郭沫若2、成立時間:1939年3、成立地點:武漢4、抗日文藝宣傳活運蓬勃開展三、朗誦詩、街頭詩、街頭劇、報告文學等小型作口的涌現(xiàn),是這一時期文學活動的重要特點。這些作品以抗戰(zhàn)的內容和通俗多樣的形式,起到了宣傳群眾的作用。由于這一時期作家對抗戰(zhàn)現(xiàn)實的認識不夠深入,因而抗戰(zhàn)文學也有著熱情多于理智、內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點。四、武漢失守后,郭沫若建立文化工作委員會五、“孤島
34、文學”(上海)1、含義: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huán)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租界止,歷時四年零一個月,稱之為“孤島文學”2、雜文:王任叔和阿英關于雜文曾發(fā)生“魯迅風”的爭論,出版魯迅風3、戲劇:于伶反映現(xiàn)實的戲劇長夜行,阿英的南民史劇碧血花等六、抗戰(zhàn)文學思潮的兩個重要特點:1、重視文學的大眾化民族化A、“利用舊形式”和“舊瓶裝新酒”的討論B、民族形式的論爭2、現(xiàn)實主義是抗戰(zhàn)文學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學和現(xiàn)代派文學仍有存在七、民族形式的論爭1、起因:毛澤東提出的兩個觀點:“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
35、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2、主要觀點:向林冰:強調民間開式對新文藝的否定葛一虹:肯定新文藝,對舊形式全盤否定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無疑問的,是現(xiàn)實生活茅盾:吸收過去優(yōu)秀傳統(tǒng),學習外國古典文藝和新現(xiàn)實主義的偉大作品的典范,繼續(xù)五四以來的優(yōu)秀作風,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現(xiàn)實,提煉熔鑄其新鮮活潑的質素胡風:把民族形式和現(xiàn)實主義、大眾化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八、“七月詩派”1、胡風主編:七月刊物2、特色:以抗戰(zhàn)現(xiàn)實為內容、以自由體為主要形式,艾青、田間為首,培育了綠原、阿垅、曾卓、魯藜、冀訪、鄒荻帆等一批青年詩人,形成貫穿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國統(tǒng)區(qū)最重要的現(xiàn)實
36、主義詩歌流派“七月詩派”。八、現(xiàn)實主義和“主觀戰(zhàn)斗精神”的討論胡風為了克服抗戰(zhàn)文學中的客觀主義和主觀公式主義,十分強調作家的“主觀戰(zhàn)斗精神”。九、后期浪漫派代表作家:徐吁、無名氏十、“九葉詩派”一一現(xiàn)代主義詩歌流派1、形成時間:40年代的國統(tǒng)區(qū)2、主要成員: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杭約赫、鄭敏等九人3、主要特點:A、既忠于時代和斗爭現(xiàn)實,又忠于藝術創(chuàng)造B、現(xiàn)實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較好結合十一、陳銓、林同濟等的戰(zhàn)國策派對時代的錯誤看法:雖然也主張和宣傳“抗戰(zhàn)”,但他們卻錯誤地稱當時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代的重演”,抹煞了德日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正
37、義性的根本區(qū)別。十二、錯誤地提倡“恐怖,狂歡,虔恪”為創(chuàng)作的“三道母題”十三、戰(zhàn)國策派代表作:陳銓野玫瑰主要內容:把國民黨間牒作為民族英雄歌頌十四、當是文學主流和梁實秋的文藝與抗戰(zhàn)關系的論爭:梁實秋:現(xiàn)在抗戰(zhàn)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zhàn)。我的意見稍為不同。于抗戰(zhàn)有關的材料,我們最為歡迎,但是與抗戰(zhàn)無關的材料,只要真實流暢,也是好的,不必勉強把抗戰(zhàn)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戰(zhàn)八股”“有人一下筆就忘不了抗戰(zhàn)”表示不同意見,難免有文學“與抗戰(zhàn)無關”之嫌,在文學與關系到民族生存的抗戰(zhàn)的關系問題上,是不無偏頗之處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筆記(五)6、解放區(qū)文學的興起及影響(19371949)一、延安文藝
38、座談會:1、召開時間:1942年2、歷史背景:當時解放區(qū)文學的主流是好的,但作家隊伍的思想面貌、文藝思想,也存在不少問題。為了總結經驗教訓,克服錯誤觀點,使文藝于民族解放戰(zhàn)爭以更大助力,在延安召開了文藝座談會。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主要內容:1、圍繞著“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實際斗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中改造思想,繼承和借鑒古代和外國優(yōu)秀的文學遺產。2、“如何去服務”是普及和提高的關系問題。“向工農兵普及”、“從工農兵群眾的基礎上去提高,普及工作的任務更為迫切。、文藝與群眾、文藝
39、與生活、繼承與創(chuàng)造、普及與提高等問題作了深刻的理論論述。意義:這一完整的思想,是對“五四“以來新文藝運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對新文學發(fā)展具有重大深遠的指導意義。注意: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文藝從屬于政治,把政治標準作為衡量文藝作品的第一標準是不確切的。三、延安文藝座談會后解放區(qū)文藝的新面貌:作家深入群眾斗爭生活新秧歌運動等群眾文藝活動的蓬勃開展,兄妹開荒等新秧歌劇的涌現(xiàn)創(chuàng)作的豐收和新的主題和題材、新的人物、民族新形式的出現(xiàn)和語言的大眾化四、解放區(qū)文學思潮的特點:現(xiàn)實主義成為解放區(qū)唯一的文學思潮,浪漫主義作為因素附麗于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代主義沒有絲毫地位。文學大眾化思潮發(fā)展為工
40、農兵文學思潮:題材多為工農兵的生活和斗爭,工農兵及其干部成為作品的主人公,形式多為工農兵所便于接受的民間形式和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手法和形式,語言的大眾化。五、工農兵文學思潮的不足之處:路子既有擴大,也有縮小藝術方法和手法單一政治服務公式化、概念化六、延安文藝整風運動和對王實味思想的批判:王實味:政治家藝術家、野百合花王實味主張文藝著重暴露革命隊伍內的“黑暗”,革命干部和革命戰(zhàn)士身上的“黑暗”,這在理論上是片面的、錯誤的。把王實味作為托派反革命分子、國民黨特務斗爭、處置,最后錯誤處決,則是嚴重混淆了思想問題和政治問題、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界線,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到1991年,才由公安部對王實味予
41、以平反昭雪。七、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國統(tǒng)區(qū)文藝運動的影響:1、講話精神在國統(tǒng)區(qū)的宣傳介紹2、革命文藝運動努力和人民大眾結合并匯入人民民主運動的洪流3、暴露國統(tǒng)區(qū)黑暗的作品和諷刺作品的大量涌現(xiàn)八、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第一次文代會)召開時間:1949年7月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召開地點:北平這是一個大團結大會師的盛會,一個繼往開來的大會,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階段的終結,將要進入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時期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筆記(六)第二章:魯迅1、概述一、魯迅:1、原名:周樹人2、籍貫:浙江紹興二、魯迅少年時期的家庭變故及和農民的聯(lián)系對魯迅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1、18歲以前,常隨母
42、探省,得以和農民及其孩子接近,了解農民的生活和思想,“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到壓迫、很多痛苦”,這對魯迅一生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有深刻影響。2、1893年以后,家境衰落,魯迅深切體會到社會的勢利、冷酷。三、魯迅在南京求學和日本留學時期活動簡況:1、南京求學期間,開始學習和研究達爾文進化學說,進化論成為他早期觀察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2、1902年,魯迅赴日留學,毅然斷發(fā),表達獻身于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愛國情懷。認為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國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當然要推文藝。所以,魯迅作出了對他一生來說極其重要的一個決定:棄醫(yī)從文,提倡文藝運動。3、在日本的這段期間,形成了他的以進化論和
43、個性主義為基礎的革命民主主義世界觀,其中也有尼采等唯心主義哲學家的影響。四、辛亥革命時期的魯迅:1、魯迅對辛亥革命后的政局深感失望2、在教育部工作之余,他輯錄金石碑帖,校訂后漢書(謝承著)、嵇康集等古籍,以驅解自己苦悶寂寞的心情。五、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期:魯迅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等文化革命活動,勇猛“吶喊”,形成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期。六、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高峰期:“五四”退潮后魯迅的戰(zhàn)斗和彷徨、探索,形成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高峰期七、魯迅思想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及期原因:在廣州和共產黨人的密切聯(lián)系,“四一二”事變的血的教訓,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深刻的自我解剖,轟毀了進化論的“思路”。八、魯迅最后十年
44、在上海的光輝戰(zhàn)斗業(yè)績:領導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發(fā)展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粉碎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九、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三個高峰期:雜文的寫作和故事新編的創(chuàng)作,形成戰(zhàn)斗、寫作的第三個高峰期十、評價: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奠基人。魯迅的方向,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2、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一、吶喊、彷徨的創(chuàng)作思想一一反封建二、分析吶喊、彷徨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的深刻批判:1、多數作品描寫了人民大眾和封建主義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剝削、掠奪、虐殺的生活圖景,揭露封建主義用鋼刀和軟刀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劇。2、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毒害的深廣。3
45、、小說既暴露了封建勢力造成的人們物質上的“病苦”,更著重暴露了人們精神上的“病苦”,以驚醒“不幸的人們”起來擺脫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鎖,為改變自己境遇而斗爭。三、分析吶喊中的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1、共同點:受封建勢力壓迫剝削,都是愚昧麻木不覺悟2、閏土:典型的舊中國農民,勤勞、質樸、堅韌,但精神近乎麻木。七斤:村上的“出場人物”,愚昧無知,缺乏覺悟。阿Q: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赤貧的雇農,不正視現(xiàn)實,常以自欺自慰的種種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忘卻了自己失敗者的悲慘屈辱的處境。3、小說揭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矛盾:農民被封建主義殘酷壓迫剝削,生活極其悲慘;但是農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
46、,沒有為改變自己悲慘境遇而奮斗的思想的行動。4、同時揭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農民問題。四、簡析吶喊中對辛亥革命的描寫及其思想意義:1、風波中,七斤在辛亥革命中被革命黨人剪掉了辮子。作品反映了辛亥革命沒有啟發(fā)農民覺悟,封建性的農村社會沒有什么變動,依舊沉滯落后,似一潭死水。2、阿Q正傳中,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風暴中加以考察,當辛亥革命起來時,阿Q有著做革命黨的要求。小說通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fā)農民覺悟的重要性這一重大問題。五、分析彷徨中涓生、魏連殳、呂緯甫等知識分子形象和知識分子道路的探索:1、共同點:都是新知識分子,受過近代教育,接受了民主主義
47、、個性解放等西方近現(xiàn)代思潮影響。他們是中國近代社會中最先覺醒的分子,開風氣之先,與封建性舊社會對立,進行過英勇悲壯的斗爭,但是,他們的反抗都以失敗而告終。2、涓生:為自己愛的權利而勇敢奮斗魏連殳、呂緯甫:社會改革有志之士3、他們失敗兩方面的原因:A、中國社會黑暗勢力的強大,封建傳統(tǒng)思想和習慣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覺醒者受到的壓迫是深重的。B、覺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和性格弱點。4、意義:一方面控訴了封建性舊社會對這些覺醒者、反抗者壓迫的冷酷、沉重,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另一方面作品側重描寫的是他們在反封建斗爭中自身的各種表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昨弱點,他們所走個人奮斗道路和所信奉個性解放思想的作用和局限,從而提出了近代民主革命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表明了個性解放、個人奮斗不是小資產階級的正確道路,應別尋新路。六、分析彷徨中祥林嫂、愛姑、子君等婦女形象和婦女問題的提出:1、農村勞動婦女形象:祥林嫂、愛姑;青年知識女性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倉儲物流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
- 水利工程場地調研與水文地質分析合同
- 數智化不動產登記和地籍信息化建設關鍵路徑
- 美術老師講健康行業(yè)課件
- 美術安全課件
- 安全生產依法治理
- 九項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 電梯工安全操作規(guī)程
- 怎樣制定安全生產責任制
- 施工現(xiàn)場安全員的崗位職責
- 民法學全套精美課件
- 獸藥管理法律制度課件
- 叉車安全駕駛技術(叉車基礎知識、安全駕駛、動力裝置)課件
- 公務員登記表及備案表
- 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1課件【全冊】
- 反習慣性違章重在班組長
- 《莊子》寓言對后世的影響
- 湖南省長沙市2022-2023學年新高一英語入學分班考試試卷【含答案】
- 譯林小學英語單詞表帶音標
- 《中國語言文化》課程教學大綱
- 庭審筆錄郭英賀駁回-離婚案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