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國 際 商 法 目錄第1章 /國際商法導論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的主體及其法律地位第3章 /比較合同法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第5章 /比較代理法第6章 /商事組織法第7章 /工業(yè)產(chǎn)權法第8章 /比較票據(jù)法第9章 /國際商事仲裁第1章 /國際商法導論1.1國際商法的概念1.2國際商法的淵源1.3國際商法的沿革1.4西方國家的兩大法系第1章 /國際商法導論1.1國際商法的概念 國際商法,是指調(diào)整國際商事行為、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各種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這里的“國際” 一詞是指“跨越國家”而言,涉及的是私法主體跨越國家進行的商事行為,而不包括公法意義上的國際關系。第1章 /國際商法導論1
2、.2國際商法的淵源 國際商法的淵源就是指國際商法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調(diào)整國際商事活動的法律規(guī)范,國際商法的淵源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國際貿(mào)易方面的條約或協(xié)定 1.2.2國際商業(yè)(貿(mào)易)慣例 1.2.3國內(nèi)法第1章 /國際商法導論1.3國際商法的沿革 調(diào)整國際商事活動的法律規(guī)范形成的卻經(jīng)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一般認為,國際商法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時期; 第二階段為17世紀至19世紀,在這段時間里,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被納入各國國內(nèi)法體系; 第三階段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國際上形成的國際商事統(tǒng)一法運動時期,直至今天。第1章 /國際商法導論1.4 西方國家的兩大
3、法系 大陸法系,又稱羅馬法系,是指在羅馬法的原則和形式的基礎上,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和1900年德國民法典為樣本,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法律體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是指以英國中世紀普通法為基礎而發(fā)展起來的各國法律。 第1章 /國際商法導論1.4 西方國家的兩大法系(續(xù)) 西方國家的兩大法系的主要區(qū)別在于: (1)大陸法以成文法為主要標志,而英美法以判例法為主要標志。 (2)大陸法系國家,法官審理案件時采用的是“一般到個別”的演繹推理;而英美法國家,法官審理案件時采用的是“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推理。 (3)大陸法以理性主義為哲學基礎;而英美法以經(jīng)驗主義為哲學基礎。 (4)大陸法將全部法律分為
4、“公法”與“私法”兩大類;而英美法在傳統(tǒng)上沒有這種分類。在英國法中,有普通與衡平法之分。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2.1 國際商事關系的主體2.2 外國人在國際商事關系中的民事法律地位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1 國際商事關系的主體 2.1.1 自然人 自然人(Natural Person)是指基于自然出生而具有法律人格(指作為民事杈利義務主體的資格)的人,包括內(nèi)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在法律上就是該國的公民。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1)自然人的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 自然人的權利能力(lega1 capacity;capac
5、ity for private rights)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它具有和人身不可分割的性質。這種能力從出生開始,到死亡結束。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disposing capacity)是指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權利和設定義務的能力,即以自己的行為獨立實現(xiàn)權利能力的資格。 各國確定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一般依據(jù)“年齡”和“理智”兩個因素。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未成年人簽訂合同的效力 考慮到未成年人的利益和對方利益的均衡以及公平合理原則,各國法律原則上認為未成年人不受合同約束,但均有一些例外規(guī)定。這些例外包括: 對未成年人有利的合同 經(jīng)父母同意的合同 未成年
6、人達到法定年齡后對合同的追認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未成年人簽訂合同的效力(續(xù)) 我國法律對于未成年人合同的規(guī)定是: 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為無行為能力人,無締約能力; 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為限制行為能力人,只能進行與其能力相當?shù)姆尚袨?,他們所簽訂的合同為效力待定合同?16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如果其以自己的勞動所得為主要生活來源,視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有締約能力。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1.2 法人 法人指具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
7、組織。 目前大陸法系國家都承認法人制度,而英美法中雖然沒有“法人”的概念,但學術著作中也經(jīng)常使用“法人”一詞,并且事實上也存在同樣的制度。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法人參與民事活動,也必須有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不同:第一,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一律平等,而法人的權利能力則取決于法人成立的宗旨和業(yè)務性質;第二,對于某些自然人特有的權利,法人無法享有,如肖像權。 法人的行為能力也與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不同:第一,法人的行為能力與其權利能力同時開始、同時終止;第二,法人作為一個團體或組織,其本身是無法為具體民事行為的,因而法人的行為能力由它的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
8、行使。 因此,在法律上存在一個法人是否對其法定代表人的越權行為承擔責任的問題。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2 外國人在國際商事關系中的民事法律地位 外國人在國際商事關系中的民事法律地位,是指在國際商事活動中,一國給予外國人以什么樣的民事待遇,允許外國人享有哪些民事權利、承擔哪些民事義務。目前各國普遍采用“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即無差別待遇原則。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2.1 國民待遇原則 國民待遇,是指給予外國人的待遇和給予本國人的待遇相同,即在同樣的條件下,所享受的民事權利和義務相同?,F(xiàn)代的國民待遇都是互惠性的,而且范圍一般都限于投資保護
9、、知識產(chǎn)權、海難救助、船舶港口待遇以及民事訴訟權利等方面。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2.2 最惠國待遇原則 最惠國待遇是指一國(給惠國)在民事權利方面,給予另一國(受惠國)個人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它已經(jīng)給予或者將要給予任何第三國個人或法人的待遇。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不同,它不是使外國人和內(nèi)國人享受平等待遇,而是使不同的外國人在內(nèi)國享受平等的優(yōu)惠待遇。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2.2 最惠國待遇原則(續(xù)1) 根據(jù)目前國際間貿(mào)易與航海等方面的條約或協(xié)定,最惠國待遇主要適用于以下幾方面: (1)國際貿(mào)易和支付方面的待遇。 (2)外國運輸工具(船舶、航空器、鐵路
10、和機動車)的待遇。 (3)外國人的定居和營業(yè)活動。 (4)外國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的法律保護。 (5)外國法院判決或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zhí)行等。 第2章 /國際商事關系主體及其法律地位 2.2.2 最惠國待遇原則(續(xù)2) 但是,最患國待遇一般不適用于以下幾種例外情況: (1)邊境貿(mào)易的優(yōu)惠; (2)關稅同盟和自由貿(mào)易區(qū)成員國之間的優(yōu)惠; (3)發(fā)展中國家享有的普遍優(yōu)惠制待遇。 第3章 /比較合同法3.1合同概述3.2合同的成立3.3合同的擔保3.4違約與違約救濟3.5合同的轉讓與終止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1 合同概述 3.1.1 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在傳統(tǒng)的民法上,合同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合
11、同除債權合同外,還包括物權合同(如設定抵押權的合同)和親屬關系方面的合同(如協(xié)議結婚、離婚、收養(yǎng)等);狹義的合同僅指債權合同,即當事人之間為設立、變更或終止債權債務關系而達成的協(xié)議。 法國、日本、英美法國家的合同法均采用狹義的合同概念,而德國民法采用的是廣義的合同概念。 我國的合同法采用了狹義的概念: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1.1 合同的概念和特征(續(xù)) 各國合同法普遍認為合同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合同是平等地位的當事人之間的協(xié)議; (2)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或終止債的關系的協(xié)議; (3)合同是具有
12、法律約束力的協(xié)議。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1.2 合同的要件 各國法律都規(guī)定了合同有效成立必須具備的一定條件,稱之為合同的要件,通常包括: (1)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 (2)當事人應當具有訂立合同的能力; (3)合同內(nèi)容合法; (4)當事人的合意具有真實性; (5)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對價(Consideration,也譯作約因)或原因(Causa); (6)合同應當符合法定形式。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2 合同的成立 3.2.1 要約(offer) 1)要約的概念 1980年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稱合同公約)的規(guī)定,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訂立合同的建議,如果十分確定并表
13、明要約人在得到接受時受約束的意思,即構成要約。根據(jù)合同公約該條款,一項有效的要約應具備以下條件: 要約原則上應向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特定的人提出; 要約的內(nèi)容應當十分確定,即:應包含合同的主要條款; 要約應當表明要約人愿受其約束的意思。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要約的約束力 大陸法認為要約原則上是有約束力的。但英美法認為,要約要約原則上對要約人沒有約束力。 合同公約第16條作了如下規(guī)定: 在未訂立合同之前,要約得予撤銷,如果撤銷通知于受要約人發(fā)出承諾通知之前送達受要約人。 但是在下列情況下,要約不得撤銷:(a)要約寫明接受要約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或(b)受要約人有理由信賴該項
14、要約是不可撤銷的,而且受要約人已本著對該項要約的信賴行事。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要約的生效 各國法律和合同公約都規(guī)定,要約于送達受要約人時生效。我國合同法采取同樣的原則。 因此,在要約生效以前,要約人有權收回其要約的意思表示,這稱為要約的撤回。 合同公約第15條第2款規(guī)定,一項要約,即使是不可撤銷的,得予撤回,如果撤回通知于要約送達受要約人之前,或同時送達受要約人。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4)要約的失效 要約的失效,是指要約失去其約束力。要約的失效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要約的有效期已過; 要約被受要約人拒絕; 要約人撤銷要約。 此外,要約如果在生效之前即已被撤回,則該要約根本未生效,不產(chǎn)
15、生任何要約的效力。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2.2 承諾(acceptance) (1)承諾的概念 承諾是受要約人向要約人作的同意要約內(nèi)容的意思表示。承諾在內(nèi)容上必須和要約一致。 由于國際貿(mào)易的環(huán)境復雜,各國傳統(tǒng)、文化和經(jīng)濟習俗的差異較大,要求承諾在形式上與要約完全一致容易造成交易的困難,因此,現(xiàn)在大部分各國法律要求承諾與要約內(nèi)容基本一致或稱為實質上一致即可,承諾內(nèi)容與要約稍有出入不影響合同的成立。 第3章 /比較合同法(1)承諾的概念(續(xù)) 合同公約第19條規(guī)定: 對要約表示接受但載有添加、限制或其他更改的答復,即為拒絕該項要約并構成要約。 但是,對要約表示承諾但載有添加或不同條件的答復,
16、如所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的實質上并不變更該項要約的條件,除要約人在不過分遲延的期間內(nèi)以口頭或書面通知反對其間的差異外,仍構成承諾。如果要約人不做出這種反對,合同的條件就以該項要約的條件以及承諾通知內(nèi)所載的更改為準。 有關貨物價格、付款、貨物質量和數(shù)量、交貨地點和時間、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賠償責任范圍或解決爭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條件均視為在實質上變更要約的條件。 第3章 /比較合同法(2)承諾的生效 關于承諾生效的時間,大陸法采用“到達主義”原則,即承諾的通知于到達要約人時生效;而英美法則采用“投郵主義”原則,采取信件、電報方式作出承諾,承諾通知一經(jīng)投郵立即生效。 合同公約原則上采用“到達主義
17、”,同時規(guī)定了例外情況,即:如果按照要約的要求或依照當事人相互間確認的習慣做法或慣例,受要約人可以作出某種行為的方式(例如以發(fā)送貨物或支付貨款行為)來表示承諾,而無須向要約人發(fā)出承諾通知者,則承諾于作出該行為時生效。 第3章 /比較合同法(3)逾期承諾(late acceptance) 合同公約第21條規(guī)定: 逾期承諾仍有承諾的效力,如果要約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將此種意見通知受要約人。 如果載有逾期承諾的信件或其他書面文件表明,它是在傳遞正常、能及時送達要約人的情況下寄發(fā)的,則該項逾期承諾具有承諾的效力,除非要約人毫不遲延地用口頭或書面通知受要約人:他認為他的要約已經(jīng)失效。 第3章 /比較
18、合同法 3.2.3 當事人合意的真實性 根據(jù)各國法律,影響合意真實性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欺詐(fraud) (2)脅迫(duress) (3)重大錯誤(mistake of vital matter) (4)顯失公平或重大失衡(Gross Disparity)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2.4 約因(consideration) (1)約因的概念 在英美法中,除簽字蠟封合同外,約因(或稱對價)是合同的要件之一。 1975年英國高等法院法官路希(Lush)在柯里訴米薩(Currie v.Misa)一案中對約因下了這樣的定義:“有價值的約因,從法律意義上來說,或是一方當事人所得到的某種權利
19、、利益、利潤或好處,或是另一方當事人所作的某種克制、所遭受的某種損害、損失或所承擔的某項義務”。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約因的原則與例外 英美法的約因或者對價一般須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約因只要存在即可,而無須相當; 過去的約因(past consideration)無效; 履行已經(jīng)存在的義務不能作為約因。 但以下情況下,許諾無須約因也具有法律約束力:簽字蠟封合同(signed and sealed contract);諾言不得翻悔原則(promissory estoppel);修改現(xiàn)有買賣合同的協(xié)議。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原因 大陸法中有些國家存在與英美法國家的“約因”相對應的概
20、念,如法國的“原因”(causa)。 德國、瑞士等國的民法不采用“原因”學說,但這些國家的民法中有所謂“不當?shù)美保╱njust enrichment)的制度。 中國合同法中目前沒有約因或對價制度。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3 合同的擔保 3.3.1 人的擔保 人的擔保(Personal Security),即由保證人保證合同當事人(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的擔保方式。 1)保證的形式 大陸法國家依據(jù)保證責任的不同將保證分為連帶責任保證和補充責任保證。 英美法國家將保證人分為保證人和擔保人,其中保證人對債務人所負擔的債務負主要責任,而擔保人對債務人所負擔的債務負次要責任。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1、2)共同保證 在同一債權上既有人的擔保(保證)又有物的擔保的,屬于共同擔保。這種情況下,如果發(fā)生了法律規(guī)定的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債權人實現(xiàn)擔保權利的情形,應當先執(zhí)行哪種擔保? 我國物權法的規(guī)定,被擔保的債權既有物的擔保又有人的擔保的,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xiàn)擔保物權的情形,債權人應當按照約定實現(xiàn)債權;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債務人自己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應當先就該物的擔保實現(xiàn)債權;第三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可以就物的擔保實現(xiàn)債權,也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3.2 物的擔保 1)抵押 (1)抵押財產(chǎn) 抵押財產(chǎn)多限于不動產(chǎn)。我國法律采取了列舉的方
22、式規(guī)定了可以抵押的財產(chǎn):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建設用地使用權;以招標、拍賣、公開協(xié)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生產(chǎn)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chǎn)品;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交通運輸工具;法律、行政法規(guī)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財產(chǎn)。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chǎn)一并抵押。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抵押登記 我國采取了登記要件主義與登記對抗主義兩個原則相結合的做法。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以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建設用地使用權、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或者以招標、拍賣、公開協(xié)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這類財產(chǎn)的抵押權自抵押登記時設立。 而以上述財產(chǎn)以外的其他財產(chǎn)抵押的
23、,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jīng)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質權 質權(Pledge)是債權人為擔保合同履行,而占有債務人或第三人移交的財產(chǎn),如果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合同,債權人可就該項財產(chǎn)優(yōu)先享有清償?shù)臋嗬?。質權和抵押的區(qū)別在于: (1)質權移轉標的物的占有,而抵押不移轉占有; (2)質權分動產(chǎn)質權、不動產(chǎn)質權和權利質權,尤以動產(chǎn)質權為主,而抵押常限于不動產(chǎn)。 質權的產(chǎn)生,各國法律均要求以占有質物為生效條件。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質權(續(xù)) 我國法律將質權稱為“質押”。在我國,質押包括動產(chǎn)質押和權利質押。 動產(chǎn)質押的標的物為可轉移占有之動產(chǎn)。 權利質押則包括:匯
24、票、支票、本票;債券、存款單;倉單、提單;可以轉讓的基金份額、股權;可以轉讓的注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chǎn)權中的財產(chǎn)權;應收賬款;依法可以質押的其他權利,包括公路橋梁、隧道或公路渡口等不動產(chǎn)的收益權等。在我國質押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留置 留置(lien)是債權人因一定的合同關系而占有債務人的財物,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將其扣留;如果經(jīng)過催告,債務人在合理期限內(nèi)仍不履行債務,債權人有權變賣所扣留的財物,從價款中優(yōu)先受償。 行使留置權的期限,各國法律規(guī)定不同。如美國各州申請技工留置權的期限必須在完工或提供完材料后的60天到120天內(nèi)。 我國法律規(guī)定行
25、使留置權的期限不少于2個月。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4)定金 定金(earnest money)是訂約的證明和覆約的保證。根據(jù)我國法律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后,定金應當?shù)肿鲀r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如不履行合同則應加倍返還定金。 我國合同法規(guī)定合同中的定金不得超過合同標的額的20%。 我國合同法第116條規(guī)定,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4 違約與違約救濟 3.4.1 違約的概念 違約也稱為違反合同,指合同當事人沒
26、有全部或適當?shù)芈男泻贤x務,或者拒絕履行合同義務。針對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大陸法以當事人的過錯(故意或過失)作為違約責任的前提;英美法雖不使用“過錯”的概念,但它對違約所作的解釋實際上與大陸法非常接近。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4.2 違約的形式及其法律后果 (1)德國法把違約分為給付不能(supervening impossibility of performance)和給付遲延 (delay in performance)兩種情況。 (2)法國法將違約分為債務不履行和債務遲延履行兩種情況。 (3)英國法將違約主要分為違反要件(b
27、reach of condition)和違反擔保(breach of warranty)兩種基本形式。此外,還有預期違約(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違反中間性條款的劃分。 (4)美國法將違約分為重大違約(material breach)和輕微違約(minor breach)。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4.2 違約的形式及其法律后果(續(xù)) (5)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合同公約將違約分為根本性違約(fundamental breach)、非根本性違約(non-fundamental breach)以及預期違約(anticipatory breach)三
28、種情況。 合同公約第25條對根本性違約的定義是,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致于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有權期待得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并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于相同情況中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fā)生這種結果。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4.3 違約的救濟方法 (1)要求實際履行合同(Specific Performance) 實際履行又稱為具體履行、實物履行或強制履行。大陸法以實際履行為違約救濟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在英美法中,違約救濟以金錢賠償為主,實際履行只是輔助性的衡平救濟手段。英美法只有在確定金錢賠償不是適當?shù)木葷椒〞r,才會作出實
29、際履行的判決。 合同公約第28條對實際履行作了一個折衷性的規(guī)定,即:如果按照公約的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有權要求他方履行某項義務,法院沒有義務作出裁決,要求實際履行此項義務,除非法院依照其自身的法律對不受本公約支配的類似買賣合同可以這樣做。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損害賠償(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損害賠償是違約救濟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各國法律對賠償責任的確立、賠償方法和范圍的規(guī)定不盡相同。 合同公約第74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應負的損害賠償額,應與另一方當事人因他違反合同而遭受包括利潤在內(nèi)的損失額相等。這種損害賠償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
30、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損害賠償(續(xù)) 我國對損害賠償采取了同樣的原則。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guī)定,損害賠償額應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此外,各國法律以及合同公約都要求債權人在對方違約時,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盡量減少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否則,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解除合同 合同公約第49條和第64條分別規(guī)定,在賣方或買方根本違反合同時,買方或賣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損害賠償。但公約使用
31、宣告合同無效的表述取代解除合同的概念,以避免各國在適用公約時產(chǎn)生不必要的爭議。 我國合同法第94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發(fā)行主要債務;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經(jīng)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內(nèi)仍未履行;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4)禁令(Injunction) 禁令是英美法特有的違約救濟方法。禁令是一種衡平救濟方法,它是由法院頒布的司法令狀,通常是強制被告履行某項不作為的義務,如制止侵犯他人專利權或商標權的禁令,法
32、院向銀行發(fā)布的止付令等。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5)要求支付違約金 違約金是根據(jù)法律或合同的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在違約時,支付給對方的一定金額。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以賠償性違約金為原則,而以懲罰性違約金為例外。 英美法把違約金看做是一種預定的損害賠償(liquidated damages),如果英美法院認為合同中規(guī)定的違約金不是為了補償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而是為了迫使當事人履行合同,它就可能被看做是一種罰金(Penalty)而不予執(zhí)行。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5)要求支付違約金(續(xù)) 我國合同法也把違約金看做違約的損失賠償。我國合同法第114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jù)違約情況向對方
33、支付一定數(shù)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chǎn)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或者低于違反合同所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仲裁機構或者法院予以適當減少或者增加。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4.4 免除合同責任的條件 1)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各國立法都將不可抗力看作是法定的免責條件。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合同落空 合同落空是英美法的用語,又稱合同履行受挫(Frustration of Contract),是指合同履行期間發(fā)生了某種事件,造成合同的履行成為不可能或者不合法,或者履行的義務與合同規(guī)定的義務有本
34、質上的不同,而事件的發(fā)生并不是因為當事人的過失,因而允許當事人解除合同并免除違約責任。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情勢變遷和艱難情形 情勢變遷(clausula rebus sic stantibus),是指合同成立后,由于當事人事先無法預料的情況,而使合同的基礎發(fā)生重大變化或不復存在,如果仍堅持合同的原有效力,就顯失公平,有背誠實信用原則,因此允許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情勢變遷是大陸法的用語,英美法將其納入到合同落空概念之中,作為合同落空的一種情形。 與“情勢變遷”、“合同落空”相似,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采用“艱難情形”一詞。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4)當事人不可避免的障礙 合同公約采取的免責標
35、準與各國國內(nèi)法的不可抗力、合同落空等學說的性質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內(nèi)容是建立在各國法定免責事由基礎之上,并通過對各國法律的基本原則進行協(xié)調(diào)而形成的。 合同公約第79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不履行義務,不負責任,如果他能證明此種不履行義務,是由于某種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礙,而且對于這種障礙,沒有理由預期他在訂立合同時能考慮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當事人不可克服的障礙 合同公約采用了當事人不可克服的障礙這一表述。合同公約第79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不履行義務,不負責任,如果他能證明此種不履行義務,是由于某種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礙,而且對于這種障礙,沒有理由預期他在訂立合同時能考慮到或能
36、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 如果當事人不履行義務是由于他所雇用履行合同的全部或一部分規(guī)定的第三方不履行義務所致,該當事人只有在以下情況下才能免除責任:(a)他按照上一款的規(guī)定應免除責任,和(b)假如該項的規(guī)定也適用于他所雇用的人,這個人也同樣會免除責任。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5 合同的轉讓與終止 3.5.1 合同的轉讓(Assignment of Contract) (1)債權讓與 債權讓與,也稱為債權移轉,是原債權人與新債權人之間的協(xié)議,根據(jù)這一協(xié)議,原債權人(讓與人)將債權轉讓給新債權人(受讓人)。 債權讓與又分為民法上的讓與(assignment)和商法上的讓與(negotiatio
37、n)。大陸法系各國的法律都允許債權讓與(無須債務人同意)。 英美法原則上承認債權讓與,但某些特殊性質的債權,如具有人身性質的合同權利,不能轉讓。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2)債務承擔 債務承擔,又稱為債務轉移,是指由新債務人代替舊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債務承擔必須經(jīng)債權人的同意。 第3章 /比較合同法 3.5.2合同的終止(Termination of Contract) (1)大陸法的規(guī)定 大陸法關于債的消滅原因,主要有:清償、提存、抵銷、免除、混同等。 (2)英美法的規(guī)定 在英美法中,合同通常因履行、違約(違反要件、重大違約或預期違約)、合同落空、混同、免除等而終止或解除。 此外,英美法中合
38、同終止的原因還有:和解與清償,合同更新,訴訟時效已過,破產(chǎn)等。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4.1國際貨物買賣概述4.2賣方義務與買方義務4.3貨物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4.4國際貨物買賣中的產(chǎn)品責任問題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1 國際貨物買賣概述 4.1.1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 根據(jù)合同公約第1條的規(guī)定:“本公約適用于營業(yè)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a)如果這些國家是締約國;或(b)如果國際私法規(guī)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法律?!币虼?,我們所說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或國際貨物銷售合同,是指營業(yè)地分別位于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進行出口貨物的協(xié)議。 根據(jù)合同公約,國籍相同而營業(yè)地國不同的當
39、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是國際合同而不是國內(nèi)合同。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1.1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續(xù)) 合同公約第2條規(guī)定,該公約不適用于以下的商品買賣: 供私人,家屬或家庭使用而購買的貨物的銷售,除非賣方在訂立合同前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購買這些貨物是作任何使用; 經(jīng)由拍賣的銷售; 根據(jù)法律執(zhí)行令狀或其他令狀的銷售; 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jù)或貨幣的銷售; 船舶、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 電力的銷售。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1.2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法律適用 1)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適用法律公約 (1)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1985年的聯(lián)合國國
40、際貨物銷售合同適用法律公約將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作為確定合同適用法律的一項基本原則。該公約第7條第1款規(guī)定,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受當事人選擇的法律支配。當事人的選擇協(xié)議必須是明示的或者從合同的規(guī)定和當事人的行為整體來看可以明顯地推斷出來;第7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可在任何時候約定,其銷售合同全部或部分適用原來所沒規(guī)定的法律,而不管原來適用的法律是不是由當事人。銷售合同訂立后,當事人對適用法律的任何變更不得有損于合同在形式上的有效性或第三人的權利。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2)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 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作為確定合同準據(jù)法的方法, 各國大多以特征性履行方法將其具體化,即:以合同的特征性履行作為確定
41、最密切聯(lián)系的基本客觀依據(jù)。 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適用法律公約采取了同樣的原則。該公約第8條第1款規(guī)定:在當事人未按照該公約第7條選擇銷售合同適用法律時,合同“應受賣方在訂立合同時設有營業(yè)所的國家的法律管轄”。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2)中國法律的規(guī)定 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126條的規(guī)定,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法律適用原則是: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國家的法律。我國司法解釋對此作了如下說明: (1)當事人選擇的法律,可以是中國法,也可以是港澳地區(qū)的法律或者是外國法。但是當事人的選擇必須是經(jīng)雙方協(xié)商一致和明示的。 (2)如果當事人未選擇合同所適用的
42、法律時,對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確定所應適用的法律,通常情況下是:合同訂立時賣方營業(yè)所所在地的法律。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3)“公約優(yōu)先適用”原則 除上述基本原則外,在涉及合同公約是否適用的時候,各公約締約國普遍遵循“公約優(yōu)先適用”原則。這一原則具體體現(xiàn)為: (1)如果雙方當事人營業(yè)地所在的兩個國家都是合同公約的締約國,公約就自動適用于他們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而無須借助于國際私法規(guī)則。 (2)如果國際私法的規(guī)則導致適用某一締約國法律,公約優(yōu)先于該締約國國內(nèi)法的適用。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1.3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1926年,在國際聯(lián)盟主持
43、下,成立了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UNIDROIT),負責起草國際貨物買賣統(tǒng)一法的工作。 1964年,在海牙外交會議上,通過了國際貨物買賣統(tǒng)一法公約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tǒng)一法公約,并于1964年7月1日開放簽字。但這兩個公約的參與國不多,又主要反映大陸法系的傳統(tǒng),因而基本上是一個區(qū)域性的公約。這就決定它們必將為新的更具有廣泛性的國際貨物買賣公約所代替。 1966年,第21屆聯(lián)合國大會決定成立聯(lián)合國國際貿(mào)易法委員會(UN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UNCOTRAL),這一組織以“促進國際貿(mào)易法律的逐步協(xié)調(diào)和統(tǒng)一,消除國際貿(mào)易中的法律障礙,從而促進國
44、際貿(mào)易的發(fā)展”為宗旨。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1.3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續(xù)1) 1969年,UNCOTRAL成立工作組,負責修改海牙公約的兩個文本,并在此基礎上于1978年完成了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起草工作,將1964年海牙外交會議通過的兩個公約,即國際貨物買賣統(tǒng)一法公約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tǒng)一法公約合并,定名為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UN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該公約于1980年4月10日在維也納外交會議上獲得通過。參加會議的有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62個國家的代表。我國于
45、1986年12月11日向聯(lián)合國交存批準文書。根據(jù)該公約第99條規(guī)定,該公約于1988年1月1日起對我國與意大利、美國等11個國家生效。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1.3 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續(xù)2) 我國政府在向聯(lián)合國秘書長交存關于公約的核準書時聲明對合同公約作出兩項保留: (1)關于適用范圍的保留。 (2)關于書面形式的保留。我國已經(jīng)于2013年撤銷了該項保留。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2 賣方義務與買方義務 4.2.1 賣方義務 (1)交付貨物的義務 賣方應首先按合同或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地點和時間交付貨物。 合同公約第31條規(guī)定,如合同未規(guī)定交貨地點,應按下述三種情況分別
46、處理:(a)買賣合同如涉及到貨物運輸,賣方應將貨物交給第一承運人,以便運交給買方。(b)如不涉及運輸,而又屬于以下三類貨物,即:特定物,特定化貨物(從某批存貨中劃撥于合同項下,待提?。?,或是尚待制造或加工生產(chǎn)的貨物,如雙方在訂約時已知這些貨物存放在某地點或將在某地制造或加工,賣方應在該地點把貨物交給買方處置。(c)除上述情況外,在訂約時的賣方營業(yè)地交貨。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2)品質擔保的義務 合同公約第35條規(guī)定,賣方交付的貨物必須與合同所規(guī)定的數(shù)量、質量和規(guī)格相符,并需按照合同所規(guī)定的方式裝箱或包裝。除雙方當事人業(yè)已另有協(xié)議外,貨物除非符合以下規(guī)定,否則即為與合同不符: (1)貨物適
47、用于同一規(guī)格貨物通常使用的目的; (2)貨物適用于訂立合同時曾明示或默示地通知賣方的任何特定目的,除非情況表明買方并不依賴賣方的技能和判斷力,或者這種依賴對他是不合理的; (3)貨物的質量與賣方向買方提供的貨物樣品或樣式相同; (4)貨物按照同類貨物通用的方式裝箱或包裝,如果沒有此種通用方式,則按照足以保全和保護貨物的方式裝箱或包裝。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3)權利擔保的義務 根據(jù)合同公約第41條和第42條的規(guī)定,賣方的權利擔保義務包括以下內(nèi)容: (1)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除非買方同意在這種權利或要求的條件下,收取貨物。 (2)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必須
48、是第三方不能根據(jù)工業(yè)產(chǎn)權或其他知識產(chǎn)權主張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但以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權利或要求為限。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3)權利擔保的義務(續(xù)) (3)賣方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應對買方承擔責任; (a)如果買賣雙方在訂立合同時預期貨物將轉售某國,第三方根據(jù)該國法律主張權利或提出請求時,賣方應承擔權利擔保責任; (b)在任何其他情況下,賣方對第三方根據(jù)買方營業(yè)地所在國家的法律提出的權利或請求,賣方也應承擔權利擔保責任。 (4)賣方在下列兩種情況下不對買方承擔責任; (a)買方在訂立合同時,已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第三方會提出工業(yè)產(chǎn)權或其他知誤碼產(chǎn)權方面的權利或要求; (b)
49、第三方提出的權利或要求,是由于賣方遵照買方所提供的技術圖樣、圖案、程式或其他規(guī)格制造的貨物而發(fā)生的。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2.2 買方義務 (1)支付價款 付款方式 關于價格 關于重量的計算 關于付款地點 關于付款時間 (2)收取貨物 采取一切理應采取的行動,以期賣方能交付貨物 接收貨物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3 貨物所有權和風險的轉移 4.3.1 所有權轉移 (1)大陸法的規(guī)定 法國法原則上以買賣合同成立的時間作為所有權轉移的時間。 德國法則認為買賣合同屬于債權合同,并不發(fā)生轉移所有權的效果。轉移所有權的合同屬于物權合同,以動產(chǎn)為標的的合同,須有交付標的物的行為;而以不動產(chǎn)
50、為標的的合同,須經(jīng)登記才轉移所有權。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3.1 所有權轉移(續(xù)1) (2)英美法的規(guī)定 英美法國家更傾向于區(qū)分貨物是否已經(jīng)特定化。如:英國貨物買賣法規(guī)定,凡無保留條件的特定物的買賣,在該特定物處于可交付狀態(tài)時,貨物所有權在締約時即移轉給買方;對于非特定物(憑說明書買賣的貨物或期貨),貨物在未特定化以前,所有權不移轉給買方。 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允許當事人在合同中明確規(guī)定所有權轉移時間,但“貨物所有權在貨物未劃拔到合同項下前不轉移給買方”是其基本原則。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3.1 所有權轉移(續(xù)2) (3)中國法的規(guī)定 我國法律原則上以交付作為所有權轉移的標志。如
51、:我國合同法第133條的規(guī)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的外,標的物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我國合同法第134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所有權屬于出賣人。 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情形,通常是指不動產(chǎn)交易。根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不動產(chǎn)的所有權自登記時轉移。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3.1 所有權轉移(續(xù)3) (4)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的規(guī)定 由于各國法律對所有權轉移的規(guī)定差異頗大,難于統(tǒng)一,并且涉及過多的民法理論問題,有關國際貨物買賣的公約對這一問題大多采取了回避態(tài)度,沒有作具體規(guī)定。 但作為國際慣例的1932年華沙牛津規(guī)則第6條規(guī)定,在CIF合同中
52、,貨物所有權在賣方將有關單據(jù)交到買方掌握的時刻轉移。 國際慣例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風險轉移問題上。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4.3.2 風險的轉移 1)各國法律關于風險轉移的一般原則 根據(jù)各國法律對貨物風險的轉移問題的規(guī)定,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原則: “物主承擔風險”的原則。即把風險轉移同所有權轉移聯(lián)系起來,風險隨所有權轉移而轉移。英國法和法國法屬于這種情況。 “交貨轉移風險”原則。即以交貨時間確定貨物風險的轉移。美國、德國、瑞士、奧地利的法律屬于這種情況。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2)國際公約對風險轉移的規(guī)定 (1)交貨轉移風險 合同公約原則上以交貨時間確定貨物風險的轉移。具體規(guī)定包括:
53、 合同公約第67條規(guī)定,如果買賣合同涉及到貨物的運輸,但賣方?jīng)]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交付貨物,自貨物按照買賣合同交付第一承運人以轉交買方時起,風險就移轉買方承擔。如果賣方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把貨物交付給承運人,在貨物于該地點交付給承運人以前,風險不移轉到買方承擔。賣方控制貨物處分權的單據(jù),并不影響風險的轉移。 但是,在貨物以加上標志、或通過裝運單據(jù)、或以向買方發(fā)出通知或其他方式清楚的確定在合同項下之前,風險不轉移于買方。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2)合同成立時風險轉移 合同公約第68條規(guī)定,對于在運輸途中銷售的貨物,原則上從訂立合同時起,風險就移轉到買方承擔。但是: 如果情況需要,從貨物交付
54、給簽發(fā)載有運輸合同單據(jù)的承運人時起,風險就由買方承擔。 如果賣方在訂立買賣合同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經(jīng)遺失或損壞,而他又不將這一事實告知買方,則這種遺失或損壞應由賣方負責。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3)其他情況下的風險轉移 合同公約第69條規(guī)定,凡不屬于上述兩種情況,從買方接收貨物時起,或者買方不在適當時間內(nèi)接收貨物,則從貨物交給買方處置,而他不接受貨物而違返合同時起,風險移轉到買方負擔。 此外,如果買方有義務在賣方營業(yè)地以外的某一地點接收貨物,當交貨時間已到而買方知道貨物已在該地點交給他處置時,風險才移轉給買方承擔。但如果貨物并未確定在合同項下,風險不能轉移給買方。 第4章 /國際貨物
55、買賣法 (4)風險轉移的后果 合同公約還分別對風險轉移的后果和根本性違約對風險轉移的影響作了規(guī)定: 貨物在風險轉移到買方承擔后遺失或損壞,并不因此解除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除非賣方對貨物的滅失或損壞有過錯。 如果賣方已根本違反合同,即使貨物風險已按公約規(guī)定轉移于買方,買方仍可以采取解除合同、要求賣方交付替代貨物或請求損害賠償?shù)雀鞣N補救方法。 第4章 /國際貨物買賣法 3)中國法律對風險轉移的規(guī)定 對于貨物的風險轉移,我國法律采取了與合同公約基本一致的原則。 根據(jù)我國合同法第142條規(guī)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外,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有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后由買受人承擔。
56、這是風險轉移的基本原則。 此外,因買受人原因致使標的物不能按照約定的期限交付的,自約定交付之日起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買受人承擔。 第5章 /比較代理法5.1代理概述5.2代理權產(chǎn)生的依據(jù)和分類5.3代理關系5.4代理的終止5.5商事代理的種類第5章 /比較代理法 5.1 代理概述 5.1.1代理制度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12世紀至13世紀,意大利和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xiàn)一種從事海上運輸業(yè)的康美達(Commenda)組織?!翱得肋_”一詞,含有信用與委托之意。具有了一些代理的初級形態(tài)。中世紀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是代理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原因。 到了資本主義時期,代理活動才空前活躍起來。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代理
57、關系突破空間限制,遍及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的各個領域,代理制度也成為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活動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法律制度。 第5章 /比較代理法 5.1.1代理制度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續(xù)) 英美法中的代理主要是判例法,它的產(chǎn)生先于大陸法。18世紀至19世紀,大陸法通過吸收英國法的一些原則,形成了近代的代理法律制度。為協(xié)調(diào)國際貿(mào)易活動中的代理制度,統(tǒng)一各國法律的代理問題上的差別,20世紀80年代羅馬國際統(tǒng)一私法協(xié)會(UNIDROIT)制訂了國際貨物銷售代理公約,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我國現(xiàn)在的代理制度主要是通過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建立起來的。 第5章 /比較代理法 5.1.2代理的概念 (1)大陸法
58、國家的代理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nèi),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此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一種法律制度。代理應具有以下特征: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nèi)獨立為意思表示; 代理人為被代理人利益向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被代理人(本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 第5章 /比較代理法 (2)英美法國家的代理 英美法國家的代理概念不強調(diào)代理人必須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活動。英美法普遍認為,代理是基于雙方相互同意,一個人或實體承擔義務為另一個人或實體的利益行事、并受其的控制。代理可以根據(jù)以下標準來確定: 代理人和被代理人
59、雙方同意確立相互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這種同意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的,包括明示和默示。 代理人承擔義務為被代理人的利益行事。這種義務是代理關系的重要基礎,也是約束雙方的基本依據(jù)。 被代理人在法律上有權約束或控制代理人,代理人接受這種約束或控制。 第5章 /比較代理法 5.2 代理權產(chǎn)生的依據(jù)和分類 5.2.1代理權的產(chǎn)生 大陸法將代理劃分為法定代理和意定代理。無須當事人作意思表示,由法律規(guī)定直接產(chǎn)生的代理權,稱為法定代理。意定代理又稱為委托代理,指由本人(委托人)的授權而產(chǎn)生的代理。 英美法將代理權的產(chǎn)生主要分為明示授權(Express Authority)和默示授權(Implied Author
60、ity)。本人(principal)以明示方式授予代理人(agent)以代理權的,稱為明示授權。默示授權指本人雖未明示授予,但依據(jù)法律推定為具有授權意圖的代理權。 第5章 /比較代理法 5.2.1代理權的產(chǎn)生(續(xù)) 除明示授權和默示授權外,英美法還包括以下特殊的產(chǎn)生方式: 不容否認的代理 緊急處分的代理 追認的代理 上述方式在大陸法國家也同樣存在。如:英美法中的不容否認的代理相當于大陸法國家的表見代理。 第5章 /比較代理法 5.2.2 無權代理 行為人不具有代理權,而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或進行其他民事活動,稱為無權代理。 大陸法國家將無權代理分為狹義的無權代理和表見代理兩種類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審計公司派車單及公司車輛管理制度流程
- 教師線上巡課活動方案
- 推廣教育活動方案
- 招商簽約大會活動方案
- 手機參與活動方案
- 托管假期班活動方案
- 教育公司十周年策劃方案
- 教育公司團建活動方案
- 拓展活動團體活動方案
- 教師反串畫畫活動方案
-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7月期末歷史試題(無答案)
- DL-T5344-2018電力光纖通信工程驗收規(guī)范
- 2023年檢驗檢測機構質量手冊(依據(jù)2023年版評審準則編制)
- 2024年內(nèi)蒙古包頭市公安局留置看護警務輔助人員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專利權利轉讓協(xié)議書(2篇)
- 設計服務方案投標
- 陜西省安全生產(chǎn)條例
- 玻璃瓶裝飾行業(yè)前景分析
- 頸腰椎病預防及診治
- YMO青少年數(shù)學思維28屆五年級全國總決賽試卷
- 維修電工高級技師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