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守望中的精神家園——淺談三毛作品中的“情感”王科文
(畢節(jié)學院中國漢語語言文學系,貴州,畢節(jié),551700)摘要:我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三毛是臺灣著名作家,但她卻以自殺的方式過早地結束其富于浪漫色彩而具文學才華的生命。三毛的個人“情感”因素是貫串其作品始終的一條紅線,是“情感”維系三毛守望和構建著自我的精神家園,這使得她作品的內容景情相融,摹情彌真,理生于情,無比的細潤和深邃。
關鍵詞:三毛情感精神家園一個與眾不同的女人,因一本地理雜志的吸引,獨自走進了撒哈拉沙漠,尋找生命的真善美,一個有靈魂的精怪,以萬水千山走遍的豪情,驚天泣地的愛情遭遇,引出了無數(shù)傳奇故事,一個風情萬種的女人,以美麗的文字融入自己的情感,為我們構筑了一個有淚有笑的文字世界。[1]一三毛(1943,3,26----1991,1,4)臺灣著名作家,生于重慶,浙江省定??h人,本名為陳懋慶,1946年改名陳平,“三毛”是其筆名。1964年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yè)后曾留學歐洲,婚后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島,并以當?shù)氐纳顬楸尘?,寫出一連串情感真摯的作品,1981年回到臺灣,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專職從事寫作和演講。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歲。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譯作十分豐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我的寶貝》、《鬧學記》、《滾滾紅塵》等散文,小說,劇本更是膾炙人口,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大陸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三毛坎坷曲回的人生經歷,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三毛一生都在追尋一種遙不可及的精神家園,一直都在守望著心中的精神家園。即熱望中的一種超凡脫俗的情感,可以說,三毛一生中,構建其精神家園和支撐其精神家園的主要支柱歸結于一個“情”字上。她以特別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自已的情感心路及個人隱秘,以真人真事真情實景為創(chuàng)作的基礎,加上自身的生活和情感的心路,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原型。在她的游記里,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好心腸的、樂于助人的、對生活充滿信心又具有浪漫主義情調的女子,我相信,這就是真正的三毛,她毫不留情地在作品中剖析自己,講自己的故事,毫不隱瞞自己的感情和見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能這樣做的人全世界又有幾個?有時,三毛把自己寫得不怎么好,但我卻不以為她的可惡,只感到她的可愛,三毛是個內心世界非常豐富的人,可她的好奇心卻如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她的作品里沒有流不盡的淚,她會用她的筆,她的身,她的心,陪你暢游世界各國,向你介紹異地民俗風情,將她的耳聞目睹和內心的感受一同獻給你。她不嬌情不做作,不驚不怕苦和累及艱險,總是興致勃勃地施行自己的計劃,讀她的作品,會為她的幽默而啟齒,會為她的聰明而驚異。為她的調皮而大笑,為她的惡作劇而贊嘆。在她的作品中,大量洋溢著她對生命無限的眷戀與熱愛,這對她從小到大飽受痛病的折磨,自閉痛苦,海外生活的寂寞,愛情的波折等無不相連,在我的印象里,三毛不僅有活潑、可愛、善良的一面,有傳統(tǒng),浪漫唯美的一面,而最令我動情,印象最深的還是她“重情”的一面。
二三毛在求學階段,其作品的主調體現(xiàn)的是憂郁感傷,她把奇特而富有異國情調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長談的方式引起讀者的共鳴,這種以“我手寫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溶“我”于作品中的創(chuàng)作手法,既溶情于景,溶情于理,使人感到格外親切,自然流露了作者內心深處悒郁感傷的情愫。[2]如三毛在《哭泣的駱駝》中有這幾句敘述:“歲月在令人欲死的炎熱下粘了起來,緩慢而無奈的日子,除了使人懶散和疲倦之外,竟對什么都迷迷糊糊的不起勁,心里空空洞洞的熬著汗?jié)n漬的日子?!睅追譄o奈,迷惘中彷徨,內心是如此的難受,面對空靈的日子,有誰能夠體會得出幾許情愫呢?在三毛離開臺灣時,她的作品中的主要情調充溢的卻是灑脫豁達,摹情彌真,動彌易。開懷愉悅的心態(tài)體現(xiàn)在作品中,引起廣大讀者的喜愛,作者將所經歷之事寫得活靈活現(xiàn),用行動改造自己,改造環(huán)境,如《撒哈拉沙漠》中,使讀者不僅僅認識了沙漠和了解了沙漠中的生活,更讓人認識了三毛這個人,正所謂“情必合于天下人之情”。其作方能感動天下之人,產生深遠的影響。[3]就如三毛所述的這幾話:“你問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追求的,是認識自己的生命,我熱愛生命”?!澳銌栁易非笫裁矗蚁嘈盼疫@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燒,在這一生是能夠得到一些結晶,而不是灰燼?!薄拔蚁嘈庞郎?,這種對于來生的盼望,給我一種力量,要自己好好地,快快樂樂地活下去,我知道了今生是多么可貴,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一場,而且活得快樂,我是誠誠實實的快樂?!盵4]作者曠達的心胸,飽滿的情懷,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快樂,不僅是對人生的熱望,更多是還是三毛內心情感的流露。試想,一個沒有內心情感豐富的人,生活中的一景一物能勾起她的內心世界的震憾么?由于豐富的人生閱歷,性格的致情致愛,共同支撐著三毛的精神家園,開闊清溢的情懷使讀者溢于言表,為之而感動,如在《結婚記》中,當她與荷西得知明天就結婚時,在自己高興之余給父親掛去電報時的敘述:“我呢,用父親的電報掛號,再寫,‘明天結婚三毛’才幾個字,我知道父母收到電報不知要多么安慰和高興,今年令他們受苦受難的就是我這個浪子,我是很對不起他們的?!辈粌H表達對荷西真摯的愛,更為表露的是三毛對親人的親情,還有在《荒山之夜中》更令人感慨深寂,當荷西掉進泥沼時,三毛面對許多困難總沒有放棄一定要救荷西,最后甚至撕下自己的衣物結繩救出荷西,在那萬般無助的時刻,一切都是一個“情”字帶來的力量,如:“他的手一抓往我這一邊的帶子,我突然松了口氣,跌坐在輪胎上哭了起來,這時冷也知道了,餓也知道了,驚慌卻已過去?!庇秩纭秹糁谢渲嗌佟分械拿枋觯骸拔覀兪附焕p,面對面地凝望了一會兒,在煙火起落的五色光影下,微笑著說﹕‘新年快樂!’然后輕輕一吻?!薄拔彝蝗挥行I濕,賴在他的懷里不肯舉步?!薄八p拍了我一下背,我失聲喊起來﹕‘但愿永遠這樣下去,不要有明天了’﹗”“一路上走回租來的公寓去,我們的手緊緊交握著,好像要將彼此的生命握進永恒?!薄岸业男膮s是悲傷的,在一個新年剛剛來臨的第一個時辰里,因為幸福滿溢,我怕得悲傷。”從這些致情致愛的描敘,三毛對情感的真摯和純樸體現(xiàn)得盡致淋漓。
三理在情內,理生于情,是三毛后期作品中情的深化。荷西死后,三毛在思想上受到沉重的打擊,經受凄風苦雨之后,更多的表現(xiàn)出一種沉郁平和,在寫下個人感情上的經歷時,理于情內,在情中生理,思想個性化減弱,而更多的則是以理智的心態(tài)去看人世間的一切幸和不幸,如在她的《談心》的《愧疚感》篇中:“當我們,無論是有心或者無心傷害了一個人,破壞了一件美事,知道錯了,已是難能可貴,懂得自責,又進一步,放在心里折磨自己,或寫信向不相干的第三者去痛苦流涕,這也是好的,起碼這都一步一步自覺自省,這已是一種充滿理性的思索,是情感鑄就了三毛的冷靜,又如《自愛而不自憐》中陳慧鳳的來信中對三毛說:“在座談中,您提到‘我真的很不快樂’。我好感動,您知道嗎?因為我也覺得自己好孤單好寂寞,三毛姐,您能否告訴我,是什么力量支持您孤獨地浪跡天涯?您精神上寄托為何?既然您不快樂,難道不曾想過以死作為解脫?”而三毛是這樣回答的:“是的,在座談會上,我曾說過,我的日子,不是每天都快樂,而且有時因為壓力大,非常不快樂,許多時候,我的不快樂并不是因為寂寞,而是太多的‘不得已’沒法沖破,太多的興趣和追求,因為時間不夠用,而不得不割舍…”?!笆鞘裁粗С治依僳E天涯?是求知欲,是自信,更是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對大地萬物的那份欣賞。”是的,荷西死后,三毛表現(xiàn)得如此冷靜,這種冷靜是一種徹底的精神崩潰,心靈已經麻木,情感的寄托何依?那便是表面對興趣和求知的追求,所以是太多的‘不得已’,是‘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慰藉,是對萬物那份欣賞的愁情。又如其中所述:“松山精神病院不必再去想它,這又是自我逃避的一個地方,國外是,松山又是,都不知,逃來逃去,逃不出自己心魔。”的確,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不可分離的,思想總時常支配著行為,好思想會引導著好行為,壞行為總有壞思想開路。三毛所說的“心魔”便是思想中那份感傷情懷的演譯,無法走出荷西之死帶來的陰影,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以致于想逃避卻無法逃避,還有在《沒有找到呀﹗》小弟信中:“想問您,找到另一個荷西沒有?”“您愿不愿意再另外找一個伴呢?”面對小弟這尖銳而敏感的問題,三毛說:“很坦白的跟你說----我根本沒有找?!薄笆郎蠜]有兩個相同的人,包括雙胞胎在內,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我并沒有找另一個荷西。因為再沒有了另一個,荷西的軀體的確是由這個世上消失了,可是他的靈魂仍是存在的,我不必找他,因為他沒有消失?!瓎栴}是,每一人對于幸福的定義不盡相同,一個伴侶,固然是一種幸福,可是人生還有其他值得我們去付出和追求的東西,所以……”。重情的三毛真讓人敬佩,至愛的她是多么的可貴。“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用來形容情感在三毛心中的份量,我認為再恰當不過。[5]情感以維系三毛的靈魂,情感以充溢三毛的人生,情感以貫注三毛的理想,然而最終,情感以厄殺了三毛的生命!總之,三毛作品中,情感是一個貫串始終的紅線,是情感的力量促使三毛流浪,是情感促使三毛寫作,并且文如泉涌,不得不寫,更是情感致使三毛守望和構建著自我的精神家園,最終也是情感將三毛反鎖于這一精神家園,尋求到了守望中的永恒。
參考文獻:[1]周云,王帥主編,三毛作品集[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1[2]左鵬軍,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3[3]高紀言主編,古典文學知識[M],江蘇古藉出版社,1994,總第56期[4]周云,王帥主編,三毛作品集[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11[5]元好問詩作[M],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0追求中的精神家——淺析徐志摩詩歌的愛與美與自由
摘要: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徐志摩是一顆光華四射的明珠,但卻因飛機失事忽沉碧海,永難再見。他在創(chuàng)作上把情感既愛與美與自由有機地融入其中,不斷追求和構建著自我的精神家園,使創(chuàng)作內容情景相融,無比細潤和深邃。關鍵詞;徐志摩愛美自由精神家徐志摩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迷一般的傳奇人物,因為他的創(chuàng)作,因為他的情愛,更因為他的“云游”。風云舒卷七十余載,當我們再次感受徐志摩的才氣橫溢,并面對世人對他的毀譽參半的評價時,或許我們可以試著走進他矛盾雜糅,繁復奇特的世界,去感受他那顆在理想與現(xiàn)實,飛揚與墮落中冒險的靈魂,去聆聽他那內心深處不斷追求的愛與美與自由的心聲。一徐志摩,光緒二十二年(丙申)臘月十三(公歷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zhèn)保寧坊,于民國20年11月19日以所乘飛機失事,橫死于泰山南面開山的高峰下,享年不過36歲?!爸灸Α边@個名字,據(jù)說是有個志恢和尚在他幼時曾為他摩骨算命,并預言“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此話能應驗,取志恢和尚摩骨之意,名其為“志摩”。徐志摩的父親徐中如繼承并恢廓祖業(yè),才力充裕又信譽卓著。生于這樣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富裕商人家庭,徐志摩很早就接受了傳統(tǒng)的教育,1900年入家塾開蒙,1907年入硤石開智學堂,成績全班第一,有“神童”之譽。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1913年在校刊《女聲》第一期上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1915年夏,于杭州第一中學畢業(yè),并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秋,由家庭包辦,與當時金融界巨子張家敖之妹張幼儀結婚(后于1922年在德國柏林離婚)。1916年秋入天津北洋大學預科,次年秋改入北京大學學習法政。1918年夏天,徐志摩拜梁啟超為師,隨后赴美入克拉克大學歷史學系,畢業(yè)后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修學士學位,開始接觸和研究社會主義理論。1920年秋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與陳源(西瀅)﹑英國作家威爾斯等人相識,開始對文學產生出極大的興趣。1921年結識了林長民﹑林徽茵父女,后經英國學者狄更生介紹,以特別生資格入劍橋大學皇家學院,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徐志摩共留下四本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巴黎的鱗爪》等。徐志摩在其生命的旅程中都在追求一種遙不可及的精神家園,即熱望中的一種超凡脫俗的情感,可以說,他所追求和夠建的精神家園都歸結于一個“愛”字上。他把自己的生活情感成功地融入作品中,洋溢著他對生命無限的眷戀與熱愛,使人感到格外親切,有時又卻自然流露了他內心深處抑郁感傷的情愫,而有時又卻充溢著灑脫與豁達,開懷愉悅的心態(tài)體現(xiàn)在作品中,引起廣大讀者的喜愛。其實,徐志摩曠達的心胸,飽滿的情懷,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快樂,不僅是對人生的熱望,更多的還是他內心情感的流露與追求。試想,一個內心情感不豐富的人,生活中的一景一物能讓他內心世界震撼么?由于豐富的人生閱歷,性格的致情致愛,造就就他對美的無限向往和追求,在他的心里永遠充滿著對人世間的懷想,對人間美的追求,對生活充滿了愛,由于愛的動力,他有無窮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這一創(chuàng)作靈感又激發(fā)詩人去愛,這種愛呈現(xiàn)在詩人作品中便是一種柔性之美,愛是生命的源泉,沒有什么的力量能與愛的力量匹敵。在詩人眼里,愛便是生命的全部,詩人對張幼儀之愛,對林徽茵之愛,尤其是對陸小曼的愛,便流露了詩人超我中的一種精神上的追求——美與自由。
二
徐志摩是一位比較靈性的詩人,他對生活感性偏重于理性。感性與理性的不平蘅促使他在生活中總是以一顆敏感的神經感受一切,塑造著一個完美的世界,這種美不僅體現(xiàn)在詩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詩人的創(chuàng)作里,便是洋溢著獨特的一種美,一種藝術上的神圣的美。首先,靈性之美。徐志摩的詩歌里蘊藏著靈性之美,所謂靈性,實際上是一種美學,它和封建社會中的叛逆性及近代個性解放思潮有一定的聯(lián)系,是個性解放思潮在藝術理論上的一種體現(xiàn)。徐志摩的詩歌就是帶著血液的鮮活,生命的力量,靈性里的真情寫出來的。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主動用作品表現(xiàn)自己靈性的詩人,他自己有一段闡述:“我要的筋骨里迸出來的﹑血液里激出來的,靈性中跳出來的,生命里震蕩出來的真純的思想?!毙熘灸冹`性的追求,以及他追求不到這種美時心底的孤寂和痛苦,使他常常在“蒙德清波里依回”,或者在“夢的悲哀里心碎”。這使他的詩,不僅充滿柔性之美,而且還常常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或者在他追求的理想破滅后,他渴望在深沉的痛苦中讓沉睡的靈魂蘇醒,但又無法真正得到蘇醒。這也因為他將政治生活,愛情和友誼,都詩化了。他的詩化人生,在政治上首先遭遇失望。于是他想在愛情上去實現(xiàn)詩化的人生的愛情,可這種詩化的愛情生涯,也只不過像曇花一樣,瞬間就消失了。于是他只好在自然和友誼中尋求他的理想。在這種復雜的無法排解的痛苦折磨中,他以自己不滅的單純信仰,使愛﹑美和自由得到升華,寫出了具有詩化生活意味的詩。詩人的“靈性”就在這種詩化的生活的景色中得到沉淀,而凝結成充滿“靈性”美的詩篇。徐志摩的詩執(zhí)著于個人心靈的抒發(fā),一行行,一首首的詩歌描繪出個人愛的悲歡﹑歧路的迷茫,詩意的惆悵等真實的內心情感。詩人在字里行間里傾注了自己的深情和對生活的真實感想,詩人的靈性追求在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如《再別康橋》中,詩人是在抒寫充滿靈性美的氛圍中來到了久別重逢的康橋,詩中的靈性,常常是通過富有個性特點的意象來體現(xiàn)的。全詩意象繁麗,色彩繽紛,意境優(yōu)美,虛實相映,每節(jié)詩都有幾個意象構成的意境,幾個小的意境又構成大的意境,不僅渲染了康橋的黃昏,而且勾畫了它的星夜,把康橋的景物描繪得具有靈性美和意境美,令人在輕靈柔和中賞心悅目,達到更深的境地。因為記憶中那些美好和心靈深處的那一份情感,所以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純客觀的自然物,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因情感而著色,因情感而美??禈蛟娮C過往昔的美好時光,可如今物是人非﹑人去樓空,這里藏著多少常人難以承受的人生遺憾!情與景融合無間,才可能表現(xiàn)出一份“志摩式”的灑脫和無奈。又如他在《山中》寫“我”在明月之夜對山中戀人的深深思念,詩人用不同于他人的個性,用從“靈性里跳出來的”情誼將思戀的濃情化為美妙的想象,寫得親切動人,尤其是最后那句“不驚你安眠!”既把相思寫得那樣強烈,又讓你體驗到溫柔﹑體貼,“我”對山中的戀人有怎樣一份強烈﹑溫柔而甜蜜的深情啊!詩中美妙的想象,美妙的景色﹑美妙的情思三者融合為一,創(chuàng)造出獨特安謐的氛圍。讀者不難想象,如果不傾注詩人真摯的感受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么美妙的詩來的。這只能是靈性深處的呼喚和愛戀,是真實的內心情感的迸發(fā)。其次,意境的美。徐志摩的作品特別注重通過情感化賦予客觀事物以感情色彩,使之由平入奇。這種詩人既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使主觀思想和客觀事物相統(tǒng)一﹑相交融的情景,在藝術上稱之為“意境”。即讓讀者感到屬于自己經驗范圍以內的事和景,又讓讀者覺得其間蘊含了嶄新的意趣。如《黃鸝》一詩,寫黃鸝“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這里的黃鸝不再是簡單的生活中的形象,而是經過詩人心靈孕育的帶著獨特味道的意境。又如《雪花的快樂》中,詩人寫到: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在半空中瀟灑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詩人把自己比喻成雪花,“翩翩在半空里瀟灑”,通過雪花的飛舞,表明自己認準方向,沖破阻力不斷前行的決心,同時表達了對愛人的無限依戀之情。如果沒有這種意境的創(chuàng)造,情景的有機融合,這份感情就難充分的表達出來。徐志摩作品中意境創(chuàng)造的經典之作當屬《再別康橋》。康橋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是他的理想的搖籃,故地重游,情感非同尋常?!昂优系慕鹆保安ü饫锏匿儆啊?,“軟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別離的笙蕭”,構成詩歌纏綿悱惻的意境。詩人把美麗的景色與詩人的心境融為和諧的一體??禈虻娜岵ㄔ谠娙说男念^蕩漾,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飄搖在康河。總有別離的笙蕭,沉默的夏蟲,終要離開,于是他悄悄作別西邊的云彩。詩人賦予夏蟲﹑康橋以人的感情,它們也在替詩人憂傷,這就把主觀感情和外在景物融合。詩人不但借景傳情,而且達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詩人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營造出新穎的意境。如《沙揚娜拉》中:最是那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到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甜蜜的憂愁沙揚娜拉以風中水蓮的姿態(tài),來比喻日本姑娘與友人道別時那千嬌百媚的神態(tài),那種東方女性特有的溫柔長留在讀者的記憶中??傊娙藢⒏鞣N因素高度和諧地統(tǒng)一運用,讓我們一接觸他的詩歌,就陶醉在他創(chuàng)造的意境之中。再次,音韻之美。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不僅詩歌創(chuàng)作很多,他認為除要流露真情實感,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完美的音韻。在他的詩作中,對音韻美的追求幾乎達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從音節(jié)來看,徐志摩的詩歌的音節(jié)和旋律,都顯得非常和諧。他曾說︰“詩的真妙不在他的字義里,卻在他不可捉摸的音節(jié)里?!彼囊艄?jié)似乎得自冥冥之中的神助,實際上這種自然和諧的效果也是刻意為之的效果,一是音節(jié)與詩作要表達的思想和情緒的變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來支持。他的詩作中大量運用疊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復沓的技巧,都是力圖創(chuàng)造出一種他所期待的效果。如《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邊的云彩?!姀念^到尾營造出一種節(jié)奏上的特殊感覺。更具節(jié)奏感的是《偶然》這首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這首詩不是靠古典詩詞中的簡單壓韻來增加音樂效果,而是利用白話本身所蘊含的音樂美,巧妙組合產生出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這種組合需要很高的技巧和藝術造詣,顯示出徐志摩作為詩人的卓越才華。在韻腳的處理上,徐志摩同樣非常講究。他的詩作有時一詩一種韻式,有時一首詩同時幾種韻式,并沒有形成對一種韻式的偏好,這說明他的詩作并不完全像胡適為自由詩用韻所做的倡議—新詩“在自然的輕重高下,在語氣的自然區(qū)分”—那樣,徐志摩的詩歌用韻不但是追求一種“語言的節(jié)奏”,而且還有一種“形式化的節(jié)奏”。語音的節(jié)奏可以說是一種散文的節(jié)奏,但形式化的節(jié)奏則屬于嚴格的詩的節(jié)奏。三徐志摩的詩作形式上不僅顯得非常自由,更自由的是他詩作對內心情感的自由抒發(fā)和流露。詩人短暫的一生中所追求和熱望的就是擁有一種致高無上的毫無羈絆的心靈的自由,自由的去抒發(fā)內心的真情實感,赤裸裸的把心靈的點點滴滴展示出來,尤其是感情上的事。這種對自由的熱望與追求在他的《呻吟語》一詩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亦愿意贊美這種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卻了人間有憂愁像一只沒掛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黃昏時跳躍—假如她清風似的常在我的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詩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魚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問我閑暇的詩情?—上帝!你一天不還她生命與自由!〔1〕詩人愿意贊美這種神奇的宇宙,愿意忘卻人間有憂愁,這是心靈深處萌發(fā)的對自由的渴望,而詩人則更進一步地把這種渴望上升,含而不露地把自己比喻成一只沒掛累的梅花雀,不管是清朝還是黃昏,都自由自在地歌唱和跳躍,向往這種自由能常在左右,就如流水般不停地流,也如池魚一樣悠悠,這一神往,就如膏火一樣燃燒著詩人的心,連閑暇的詩情都不再過問。這種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不僅體現(xiàn)在其詩作中,而且還體現(xiàn)在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愛情上,在五四時代,包辦婚姻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當時的魯迅﹑胡適﹑陳獨秀﹑郭沫若等人都不例外。徐志摩為了自由的愛不惜掀起極大的家庭糾紛,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在當時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是罕有僅有的。而他常有狂飆突進特點的個性主義和他的詩情以及他和陸小曼的戀愛﹑婚姻過程中的書信日記,在當時成了對傳統(tǒng)習慣勢力和世俗偏見的有力挑戰(zhàn)。茅盾就曾指出“志摩的許多披著戀愛外衣的詩比能夠把他當作單純的情詩看,透過那戀愛的外衣,有他的那個對于人生的單純信仰與自由的追求”。〔2〕四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中,他都不斷地追求和構建著自身的精神家園,他把自身的生活經歷融入詩作中,以特別的表達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情感的心路與對社會的批判。胡適曾這樣評價徐志摩:“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美,一個是自由。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匯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xiàn)的歷史”?!?〕愛,美和自由,就是他畢生追尋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精神家園和殘酷現(xiàn)實面前,詩人永遠存在于追求的狀態(tài)中,朱自清說:“他是跳著濺著不舍晝夜的一道生命水”,“他讓你覺著世上的一切都是活潑的﹑鮮明的”?!?〕他的心無時無刻不處在與外物的動態(tài)感應中,他的情緒也常常因此而波動。他的詩作看似瀟灑隨意,其實“永遠是用心寫的”?!?〕他的靈魂,他的致性致愛,在他的精神境界中永遠是那么自由,那么完美,一種遙不可及的追求,這是“為愛所煎熬,略返凝靜,所作的低訴﹔柔軟的調子中交織著熱情,得到一種近乎神奇的完美”?!?〕當這種完美與客觀相矛盾的時候,詩人的精神便寄托于自己所幻化的精神境界中,把憤世的情緒與挫折寄托在對詩作的創(chuàng)作上與對愛與美與自由的追求中,不斷構建和追求自身的精神家園。總之,徐志摩的一生,是幸的一生,也是不幸的一生,他的詩作有著極高的藝術魅力,而他,如流星般劃過茫茫夜空,雖然隕落,卻永給人間留下了美麗的一瞬。
參考文獻︰〔1〕徐志摩《志摩的詩》,文慷編《再別康橋:徐志摩詩歌全集》,北京:線裝書局,2003﹒4〔2〕茅盾《徐志摩論》,顧永棣編《徐志摩詩全編﹒附錄》,浙江文藝出版社?!?〕胡適《追憶志摩》,張放﹑陳江編《朋友心目中的徐志摩》,百花文藝出版社?!?〕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序言》,上海文藝出版社?!?〕梁實秋《談徐志摩的散文》,《徐志摩選集﹒附錄》,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沈從文《論徐志摩的詩》,《沈從文集》,花城出版社。
一、選題依據(jù)(包括選擇課題的背景、選題研究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選題背景:徐志摩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迷一般的傳奇人物,他的創(chuàng)作、他的情愛、他的“云游”,風云舒卷七十余載。他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的面貌,發(fā)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自由的詩人,資產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他的創(chuàng)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連著的。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fā)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fā)展進行過種種實驗和探索,他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jié)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字里行間流溢出他對“愛”與“美”與“自由”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志摩的詩》中不僅展現(xiàn)了他回國初年的生活,更為展現(xiàn)了他所“泛濫的感情”,對“愛”、“美”、“自由”的構建和守望,是從內心深處爆發(fā)出來的吶喊,讀者讀了會感覺詩中有一種高雅的靈性。然而,在當代的詩人們,詩歌的花樣雖然繁多,卻缺少了一種味兒,缺少了象徐志摩這樣的詩人的詩的內涵,真實感少了,無病呻吟的味兒多了。
實踐意義:對徐志摩詩作的深入研究與分析,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不僅對當代“泛濫的詩歌”、“泛濫的詩人們”有所啟發(fā),對改變當代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元宇宙虛擬數(shù)字貨幣兌換與交易服務協(xié)議
- 樣板間室內外綠化及裝修工程施工合同
- 兒童用品電商平臺全渠道運營合作協(xié)議
- 同聲傳譯租賃合同終止條件補充協(xié)議
- 醫(yī)療機構廢棄藥品及生物安全廢物回收協(xié)議
- 直播平臺提詞器租賃與直播節(jié)目制作服務協(xié)議
- 零售商智能電子價簽租賃與智能數(shù)據(jù)分析合同
- 電子商務網(wǎng)站技術維護及安全保障合同
- 企業(yè)管理公司創(chuàng)業(yè)路徑規(guī)劃
- 影視基地電力設施投資與運營管理合同
- GB/T 15773-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驗收規(guī)范
- 燒烤類菜單表格
- DB11∕T 583-2022 扣件式和碗扣式鋼管腳手架安全選用技術規(guī)程
- 煤礦重大事故隱患治理督辦制度建設指南
- DB21T 3532-2021 植保無人機釋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技術規(guī)程
- 碳酸乙酯(碳酸二乙酯)的理化性質及危險特性表
- 模具保養(yǎng)記錄表
-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集體備課)教材分析說課稿課件
- SAP零售行業(yè)解決方案
- 四川大學年《系統(tǒng)解剖學》期末試題及答案
- 博德之門BG+TOSC細節(jié)攻略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