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形象學、接受學
與變異學ChapterFour本講綱要二、接受學三、變異學一、形象學一、形象學20世紀九十年代初,代表學者:莫哈、巴柔形象學成為比較文學學科的一種專門研究類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保羅·利科確立“形象”的兩個主要功能:“意識形態(tài)”和“烏托邦”。形象學發(fā)展歷程導言飛躍萌生擴展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法國標志著早期法國學派在觀念和方法上的重要轉向。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萌蘗與生發(fā)學術背景19世界末20世紀初比較文學研究取向趨異受進化論影響重視歸納與綜合強調文獻實證,排斥理論綜合和美學評價難以操作“影響研究”(影響研究)做起來是十分困難的,而且經常是靠不住的。在這種研究中,人們往往試圖將一些不可稱量的因素加以稱量。相比之下,更為可靠的則是由作品的成就、某位作家的境遇、某位大人物的命運、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以及旅游和見聞等等所構成的歷史……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萌蘗與生發(fā)卡雷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萌蘗與生發(fā)卡雷的貢獻新的研究空間研究力作各民族間通過文學作品、旅游日記所表現出來的“想象性的相互詮釋”《法國游客與作家在埃及》《法國作家與德國幻想》形象學拓荒力作不再追求抽象的總括性影響,而設法深入了解一些偉大民族傳說是如何在個人或群體的意識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這就是近五十年來法國的一種遠景變化,它使比較文學產生了真正的更新,給它打開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萌蘗與生發(fā)基亞用簡單化的形象來想象別的民族得出“漫畫式的、圖解式的和令人驚奇的”抽象結論總括性地加以研究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萌蘗與生發(fā)形象學的萌蘗20世紀初關于“異國形象”的研究形象學的生發(fā)20世紀四五十年代卡雷和基亞確立了新的原則卡雷、基亞將對“異國形象”的研究置入傳統(tǒng)影響研究中使人們開始注重文學在表現異國形象時的傳播和建構作用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萌蘗與生發(fā)洛托拉利《18世紀法國的俄羅斯幻象》(1951)馬朗東《十九世紀下半葉英國意識中的法國形象》(1952)羅勒、斯蒂芬《英國文學中的瑞士》(1952—1955)狄戎《法國思想中的德國危機:1871—1914》(1959)熱內《從格蘭多熱到巴拿布思:法國小說和戲劇中的美洲人形象(1860—1917)》(1964)卡多《法國知識界的俄國:1839—1956》(1967)
研究成果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發(fā)展與現狀是“影響研究三支柱”
中的一種,沒有成為“專門之學”萌蘗與生發(fā)階段的形象學20世紀80年代得到根本改變萌蘗與生發(fā)階段的形象學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發(fā)展與現狀——總結借助新的理論來建構形象學的理論基礎借新的理論來開辟研究空間,深化研究內涵1.形象學自身的理論化接受美學場論東方主義后殖民主義女性主義豐富形象學研究接受美學“東方學”“場論”姚斯布爾迪厄薩義德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發(fā)展與現狀——總結2.形象學迅速向其他歐美國家傳播20世紀60年代起向歐美傳播遭遇著名學者抵制形象學趨向社會化政治化歷史化文化心理化文學研究的真正價值探討文學的內在形式和美學品格彼此沖突相關論著極其豐富,內容涉及文學藝術、影視文化以及歷史、宗教、哲學、倫理、地理等各個層面;高校開設形象學課程,碩、博士生撰寫相關學位論文;
比較文學教材編寫形象學篇章。
(一)形象學的歷史與現狀發(fā)展與現狀——總結3.形象學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發(fā)展
(二)形象學的性質與定義“自我”的確立,始終是與“他者”相伴。形象學的性質形象學的性質取決于研究對象異國形象異國描述
(二)形象學的性質與定義形象學的性質一、“形象”所蘊含的是不同民族間“想象的相互詮釋”最根本的特性二、“形象”的認知功能處于“再現”與“想象”之間三、“形象”兼具“自我”與“他者”的雙重蘊含四、“形象”兼具“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的價值功能五、“形象”具有語言的一切特征,具有嚴格意義上的
詩學特性形象學是把“異國形象”置于與“社會總體想象物”的關聯之中,研究一個民族對“他者”的各種詮釋(描述、想象、幻象、神話、傳說等)及其產生的社會、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
(二)形象學的性質與定義形象學的定義
(二)形象學的性質與定義形象學的定義跨學科考察兩極關系(同一性/相異性)表現在文化間的愛憎態(tài)度身份上的認同與別異本質上的褒貶判斷他者形象社會總體想象物注重探討自我(敘述者/注視者及其文化)他者自我反觀、自我書寫、自我言說的深層原因和變異機制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對象“異國形象”的創(chuàng)造者“社會總體想象物”民族歷史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現實“異國形象”的方法論研究“異國形象”本身(最主要)主體、自我、敘述者、注視者,等等依賴依賴包括理論建構研究具體問題研究難以區(qū)隔相互交疊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內容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內容理論建構研究之一形象學的特點跨學科性新文論化注重總體性和綜合性形象學的性質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內容理論建構研究之二形象學的目的考察“異國形象”在民族文化中產生的原因、機制及其復雜表現審視和辨析“形象”形象學的功能借助達成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利科詮釋“社會總體想象物”的功能例主體客體能夠意識到想象物與現實的差別不能意識到想象物與現實的差別客體“缺席”【薩特】客體“在場”【休謨】產生的“異國想象”是“烏托邦”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最大,想象成為批判現實的工具二者之間的區(qū)別最小,想象與現實相混產生的“異國想象”是“意識形態(tài)”解構顛覆社會歷史文化凝聚整合社會歷史文化在主體批判意識的強弱與想象物/現實之區(qū)別的大小之間,并不是一種單一對應的關系。根據民族作家心目中本土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高下優(yōu)劣的差異程度,把民族作家對于異國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分為三種:
一、狂熱二、憎惡三、友善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巴柔修正“社會總體想象物”的功能例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內容理論建構研究之三關于形象本身形象的分類【莫哈】形象的學術史演變【卡多】形象的詩學【巴柔】巴柔的研究,把形象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具體問題研究之一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內容在文學事實聯系脈絡下延伸出來的相關成果艾田伯:形象學巨著的《中國之歐洲》我國學者的相關研究也相當豐富:前輩:錢鍾書、季羨林、張星烺、范存忠、方重、戈寶權后輩學者:樂黛云、錢林森主編“中國文學在國外叢書”嚴格意義上的形象學研究:特別是周寧撰寫或主編的一系列著作,將理論反思不斷引向深入。具體問題研究之二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內容詞匯研究“套話”研究【巴柔】采用福柯話語理論、東方主義、結構主義等方法來討論這類詞匯所蘊含的“文化”與“權力”、“自我”與“他者”關系“法國人喝葡萄酒”“德國人思維嚴謹”具體問題研究之三
(三)形象學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形象學的內容周寧的相關研究使這一狀況得到了較大改變:《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關于西方的“中國形象”反思研究數量較多,但是大都重視史料羅列,缺乏思想深度二、接受學
(一)接受學的歷史與現狀“影響研究三支柱”都與“接受”有關特別是淵源學和流傳學。
接受學的早期形態(tài)淵源學流傳學從“接受”出發(fā),追溯“影響”的異國來源著眼于“影響”得以發(fā)生的媒介與環(huán)境,研究重心就在影響的終點——“接受者”1.屬于“文學史研究”,是“歷史或社會學研究”而非“文學批評”;2.它雖然著眼于接受者的“接受”,但重心卻落在放送者在他國獲得的“機運”和“成功”之上,故流傳學實為放送者在異國的“聲望”之學;3.他國的種種“接受”是對于放送者的單向反應,接受者往往是被動的。接受學早期形態(tài)的共同特點
(一)接受學的歷史與現狀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接受美學愈益成為歐美學者的關注熱點。接受學的早期形態(tài)“比較文學接受學”進入了新的階段1979年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辦國際比較文學協(xié)會第九屆年會,次年出版的年會論文集(接受美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H.R.姚斯為主編之一)第二卷名為《文學交往與接受》。標志
(一)接受學的歷史與現狀在歐美學者所撰比較文學概論性著述里安排專門章節(jié)來論述“接受研究”者并不多見接受美學的國外情況伊夫·謝弗萊爾《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在德國》《今日比較文學》齊馬《比較文學導論》設有專章“比較性接受研究”
(一)接受學的歷史與現狀接受美學的國內情況從1983年起進入我國學界引發(fā)研究與應用的熱潮主要研究1、跨文化視域下的接受美學與詩學研究2、以接受美學為參照的中國詩學理論重構與反思3、闡發(fā)研究4、外國作家、文學和理論思潮的中國接受研究5、翻譯研究
(一)接受學的歷史與現狀接受美學的國內情況我國較早接納“接受美學”的比較文學著述主要著述《比較文學原理》【樂黛云著】《中西比較文學教程》【樂黛云主編】《比較文學》【陳惇、孫景堯、謝天振主編】《比較文學教程新編》【張鐵夫等主編】《比較文學教程》【曹順慶主編】
(一)接受學的歷史與現狀
(二)接受學的性質與定義
接受美學概述形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由聯邦德國康士坦茨大學的姚斯、伊瑟爾、施特里德、福爾曼等率先倡導、建立。重視讀者在文本意義生成中的作用及規(guī)律,被稱為“接受理論(ReceptionTheory)。《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姚斯《文本的召喚結構》伊瑟爾圍繞“讀者”與“文本”兩要素姚斯和伊瑟爾在文學觀和文學史觀等方面的主要觀點:
(二)接受學的性質與定義
其一、文學的本質作者文本讀者文學如何存在其二、讀者對文本的閱讀受到“接受屏幕”的制約產生“期待視野”圍繞“讀者”與“文本”兩要素姚斯和伊瑟爾在文學觀和文學史觀等方面的主要觀點:
(二)接受學的性質與定義
其三、文學文本的“召喚結構”開放未定而具有可連接性的“意義空白”各種圖景片段間的“未定性空缺”“否定性”構成圍繞“讀者”與“文本”兩要素姚斯和伊瑟爾在文學觀和文學史觀等方面的主要觀點:
(二)接受學的性質與定義
其四、良好的“召喚結構”其五、文學史即“效果史”庸常的“期待視野”創(chuàng)造性的“視域融合”打破形成讀者參與的“接受史”
(二)接受學的性質與定義
接受學的性質和特點擺脫了對流傳學等傳統(tǒng)影響研究類型的依附,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研究類別研究的內容更為廣闊、深邃和復雜不單是歷史研究和文獻實證,而且還是“文學批評”乃至“文學理論研究”影響研究從原來的單向流傳,變成了雙向的互動
(二)接受學的性質與定義
接受學的定義研究對象以一國作家為主體的讀者對異國文學的接受和反應研究視角文化背景、文學原理與批評、原作與譯本的比較、發(fā)行調查、一般輿論反響接受過程中對于異國文學和文化的過濾、誤解、變形乃至扭曲等各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和變異機制審視和探究反觀和認知本民族文學與文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即“接受者”,可以是單個的人(不僅僅是作家),也可以是一個群體。每個人的情緒、氣質、性格、品行、教養(yǎng)、背景、經歷、嗜好,等等,都是構成“接受屏幕”的重要因素;即接受者所處的“年代”,主要牽涉到歷史分期、流行思潮、時代精神、文化傳統(tǒng)及其相互關系對接受的影響;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研究對象主體時間接受者的民族或國家之社會現實環(huán)境,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勢力狀態(tài);接受者遭遇的“客體世界”;“文本”具有“召喚結構”,“文本”杰作能夠產生對于庸?!捌诖钡姆穸ㄐ宰饔?,最終參與改變接受者的“接受屏幕”;“接受”現象的各種差異性表現及其深層原因和變異機制。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研究對象空間文本其他其一,研究某一作家對國外某一作家或某些作家的接受與反應。“魯迅與雪萊”“王國維與叔本華”“郁達夫與佐藤春夫”“莫言與馬爾克斯”“史奈德與寒山詩”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
例:其二,研究某個外國作家在中國的接受與反應,往往涉及該作家的重要作品或全部作品。
例:“泰戈爾在中國”“普希金與中國”“歌德與中國”“巴爾扎克與中國”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
其三、研究某個作家或某部作品在某一國家的接受和反應,特別是在不同時代流傳與接受所表現出的差異和變化例:“《三國演義》在東南亞”“莎士比亞戲劇在18世紀歐洲的接受與反應”,等等;或者,研究某個作家或某部作品在不同國家的接受和變異例:“尼采與中國近現代文學”“《趙氏孤兒》在18世紀歐洲的流傳與接受”“《羅摩衍那》與中國”,等等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其四、研究某個國家或民族文學在中國的接受與反應。例:“印度文學在中國”
“日本文學在中國”
“德國文學在中國”
“俄羅斯文學與中國”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
其五、研究某一思潮、流派在某一國家某一歷史時期的接受與反應例:“中國詩歌與英美意象派”
“自然主義在19世紀歐洲的流傳與變異”“現代主義在20世紀初葉的歐洲”等?;蛘?,研究某一思潮、流派在同一時代不同國家的接受和變化例:“中國現代文學中的自然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等;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
其六、研究某一母題或主題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接受與變異。例:“二女爭子”母題在不同作品中的演變“灰姑娘”母題在不同國家的演變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重疊性:與淵源學、流傳學、形象學、接受學有相當大的重疊性;變異性:一般而言,淵源學、流傳學更注重實證性,而形象學、接受學更具有變異性特征;特點鮮明:接受學始終圍繞“接受”諸因素來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強調接受者在“影響”發(fā)生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總結魯迅早年受到“摩羅詩人”以及俄蘇作家的影響,里面便包含了魯迅自己的主動選擇。郁達夫受到日本小說家佐藤春夫、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法國作家盧梭等人的影響,也有郁達夫的主動選擇。
(三)接受學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內容和方法
首先,透過民族文學在異國語境中的傳遞和接受,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
(四)接受學的前景美國大學生在閱讀《小二黑結婚》之后,竟然一致認同并喜愛“三仙姑”,這表明西方人在人生價值觀上的確與我國存在鮮明差異。其次,接受學的方法論有待豐富與多樣化。以往的“接受研究”,在方法論上常常只局限于接受美學。事實上,沒有民族作家的“接受”,就沒有異國作家的“影響”,因此,作家理應成為接受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同樣值得加以探究。
(四)接受學的前景再次,加強接受視野中的文學翻譯研究。“翻譯”是一種中介性的文學活動,從接受的視角來審視,譯者的主體性、翻譯中出現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歸化”與“異化”以及不同譯本間的差異比較,都能夠成為揭示文化變異、透析文化獨特品格的論題。
(四)接受學的前景中外文化與文學交往的大量史實表明,不同文化與文學間的“影響”,絕非單向的輸入和傳遞,而是始終伴隨著接受者的選擇,肯定與否定并存,接納與拒斥交錯。即使是“接受”,其過程也往往充滿著過濾、誤解、變形乃至扭曲的表現。
(四)接受學的前景第四,應當重視變異研究。三、變異學
(一)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基本原理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定義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文學現象在影響交流中呈現出的變異狀態(tài)比較文學變異學TheVariationStudiesofComparativeLiterature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文學在相互闡發(fā)中出現的變異狀態(tài)從而探究比較文學變異的規(guī)律
(一)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基本原理時代背景解構主義思潮跨文明研究思潮當今全世界學術研究核心和焦點是差異性問題
(一)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基本原理國外韋斯坦因:影響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的轉變”;賽義德:“理論旅行”—TravelingTheory;斯皮瓦克,蘇珊·巴斯奈特:翻譯過程中產生的變異;弗朗索瓦·于連:對異質性的強調。變異學萌芽國內葉維廉:“文化模子”說;嚴紹璗:“變異體”概念;王向遠:日本新感覺派及其在中國的變異;曹順慶:比較文學變異學,論文,專著。同源性:即流傳或淵源的同一性。實際上變異同時存在。實證性:堅持實證性的科學精神是影響研究的突出個性,但是實證性的文學關系也同時包含變異的問題,因為當一國文學傳到另一國時,它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變異。目標
(一)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基本原理傳統(tǒng)研究方法影響研究局限性
(一)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基本原理求同性的影響研究:不能反映在文學流傳中信息的失落、增添與誤讀,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接受者、不同文明的影響下的文學閱讀的差異。影響研究中的超越影響,未能揭示出某些作家作品在國外的影響大大超出在本國影響的深層次原因在于“變異”。傳統(tǒng)研究方法影響研究目標
(一)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基本原理類同性美國學派以及平行研究注重求“同”的思維模式,在他們看來,求同才具有可比性,沒有同,就沒有可比性,并沒有認識到異質性與變異性。傳統(tǒng)研究方法平行研究
(一)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基本原理局限性拒絕對異質性文化進行研究早期異質文化間進行平行研究,由于缺乏對“異”的重視,“比較”淪為“X+Y”的表淺化“比附”。傳統(tǒng)研究方法平行研究
(二)變異學的理論核心:異質性與可比性異質性是比較文學可比性的基礎“同中之異”,即在比較文學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同源性、類同性的可比性基礎之上的進一步延伸與補充。即:在有同源性和類同性的文學現象的基礎之上,找出異質性和變異性。例:禪宗與佛教有相當的差異,但是有共同的源頭——印度佛教。異質性與可比性
跨國別的文學研究,是兩國或兩國以上文學的比較,必然會涉及一國文學流傳到他國所產生的變異。
(三)跨國變異研究“國別文學是墻內的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越出了圍墻?!笨鐕儺愌芯康膬群遵R克
(四)跨語際變異研究跨語際變異研究的內涵翻譯過程的變異文學現象通過翻譯,跨越語言的藩籬,最終被接受者接納的過程語言層面產生變異譯者或讀者對外來文學作品在目標語中加以“再現”或“再生產”,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受制于目標語的規(guī)范和讀者語言閱讀習慣
(四)跨語際變異研究跨語際變異研究的特點1、語言的“不可譯”性與變異的必然性佛經翻譯——“五失本、三不易”道安2.漢語與西方語言的異質性“春蠶到死絲方盡”:“絲”與“思”一語雙關
Thesilkwormsofspringwillweaveuntiltheydie.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基本學科特征是“跨異質文化”:“如果說法國學派跨越了國家界線,溝通了各國之間的影響關系;美國學派則進一步跨越了學科界線,并溝通了互相沒有影響關系的各國文學,那么,正在崛起的中國學派必將跨越東西方異質文化這堵巨大的墻,必將穿透這數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溝通東西方文學,重構世界文學觀念。”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跨文化變異研究的實質曹順慶跨文化研究的提出和中國比較文學的理論實踐和知識資源密切相關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文化過濾內涵文學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對交流信息的選擇、改造、移植、滲透的作用。
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發(fā)生影響時,接受方的創(chuàng)造性接受而形成對影響的反作用。第一,是接受者的文化構成性。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文化過濾含義第二,接受過程中的主體性與選擇性。第三,接受者對影響的反作用?,F實語境、傳統(tǒng)文化的過濾作用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文化過濾作用機制語言差異的過濾作用接受者個體文化心理對外來文學接受的“文化”過濾作用在西方,《莊子》里面的“天”、“道”經常被理解為“上帝”(God),這明顯是西方人根據其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對中國文學的一種變異。
例(1):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文化過濾例(2):林紓將其《大衛(wèi)·科波菲爾》為《塊肉余生述》,把人名改用“塊肉余生”替代,林紓還刪節(jié)了一些他認為不重要的內容,如一些感嘆詞、擬聲詞,標題,與宗教相關的內容等。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文化誤讀含義由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對發(fā)送者文化的滲透,修正與篩選,亦即文化過濾從而造成影響誤差,形成誤讀誤讀是“文化過濾”過程諸因素合力的產物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文化誤讀造成因素接受者或閱讀者的主體性因素跨越時間和空間上的錯位文學誤讀與創(chuàng)新例(1):寒山詩翻譯后的誤讀
(五)跨文化變異研究“煉藥空求仙”中的“藥”,是指煉長生不老的藥,美國詩人史耐德故意用“drug”來翻譯,“煉藥”被譯成“trieddrugs”(嗑藥)。譯者以“垮掉的一代”的反叛、頹廢思潮為取向,將寒山塑造成一位“嬉皮士”。形象與真實相去甚遠。文化誤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龐德譯為
:“Tostudywiththewhitewingsoftimepassing/isnotthatourdelight”。龐德的誤讀,源于接受了費諾羅薩(1853—1908)的遺稿《作為詩歌手段的中國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技術操作并發(fā)癥試題4(附答案)
- 2025屆杭州第十三中學化學高二下期末統(tǒng)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河南省八市重點高中聯盟“領軍考試”2025屆化學高一下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中醫(yī)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
-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試題及答案
- 養(yǎng)老產業(yè)互聯網平臺項目投資回報與風險控制報告
- 天津醫(yī)學高等??茖W校《古生物及地史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凱里學院《中國美術史》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畜牧學概論B》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九嶷職業(yè)技術學院《診斷基本檢查一般檢查》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中國IBD藍皮書-中國炎癥性腸病醫(yī)患認知暨生存質量報告:克羅恩病部分
- 2025至2030中國電動踏板車行業(yè)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中國公安信息化市場前景預測及未來發(fā)展趨勢報告
- 專精特新企業(yè)課件
- 2025至2030中國耐腐蝕高溫合金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四川省南充市四校聯考2025年英語八下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答案
- 2025年中國全棉靛藍色織布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人文關懷病區(qū)管理制度
- 中華詩詞大賽1-3年級題庫(含答案)
- 2025年四川廣安愛眾股份有限公司對外招聘考試筆試試題(含答案)
- 中國軍魂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