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婦產科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婦產科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婦產科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婦產科學》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婦產科學》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代碼:1000018

課程負責人:陳紅

課程中文名稱:婦產科學

課程英文名稱:GynecologyandObstetrics

課程類別:必修

課程學分數(shù):3.0

課程學時數(shù):60(理論:54學時;實驗:6學時)見習2周

授課對象: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

本課程的前導課程:生理、生化、微生物學、人體解剖學、病理生理、病理解剖、診斷學等

一、教學目的

婦產科學是一門有關婦女、胎兒、新生兒保健和女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學科?主要研

究婦女在妊娠、分娩、產褥期的生理和病理,胎兒和新生兒的生理和病理以及女性生殖器官

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能掌握婦產科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并

能掌握婦產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的診治原則和預防措施,為今后擔當婦女、兒童的醫(yī)療保健工

作和醫(yī)學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便更好的為婦女兒童的健康服務。

二、教學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授課條理分明,由淺入深,突出重點,結

合國內外新動態(tài)、新成就、理論聯(lián)系實際講清婦產科學的基礎知識,疾病病因、發(fā)病機理以

及疾病的防治措施,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調動并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

方法應采取直觀式教學、PBL教學,并結合臨床病例討論,充分應用模型、電影、投影及

幻燈等教學手段。

要求學生熟悉遺傳咨詢、遺傳篩查與產前診斷、產前保健、婦女保健、正常與異常產褥、

胎兒發(fā)育異常及死胎、生殖內分泌疾病、生殖器官發(fā)育異常及損傷性疾病、不孕癥與輔助生

殖技術、計劃生育措施、婦產科內窺鏡及特殊檢查等內容,掌握女性生殖系統(tǒng)解剖及生理、

妊娠生理、妊娠診斷、妊娠時限異常、多胎妊娠與巨大胎兒、羊水量異常、妊娠合并癥、分

娩期并發(fā)癥、婦科病史及檢查、外陰、陰道、宮頸乃至盆腔炎癥、婦產科常用特殊藥物的用

法等內容,重點掌握正常分娩、妊娠特有疾病、妊娠晚期出血、異位妊娠、宮頸腫瘤、子宮

腫瘤、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滋養(yǎng)細胞疾病等內容,為今后擔當婦女、兒童的醫(yī)療保

健工作和醫(yī)學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程內容與學時分配

內容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統(tǒng)解剖

目的要求:

一、掌握子宮、子宮韌帶的特點。

二、熟悉女性外、內生殖器官解剖及鄰近器官的關系。

三、熟悉女性骨盆的形態(tài)以及與分娩有關的解剖特點。

四、了解盆腔血管,淋巴及神經的分布。

五、了解骨盆底的解剖。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外生殖器

一、外陰的范圍:女性外生殖器又稱外陰,系指恥骨聯(lián)合至會陰和兩股內側之間的組織。

二、外陰的組成:由陰阜、大陰唇、小陰唇、陰蒂、陰道前庭五部分組成,陰道前庭內

有前庭球、前庭大腺(又稱巴氏腺)、尿道口、陰道口及處女膜等部分。

第二節(jié)內生殖器

包括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后二者常被稱為子宮附件。

一、陰道:位于真骨盆下部的中央,為性交器官及月經血排出與胎兒娩出的通道。

二、子宮:

1.組織結構:子宮體壁由三層組織構成,外層為漿膜層即脫層腹膜,中間層為肌層,

內層為粘膜層即子宮內膜。

2.子宮韌帶:4對韌帶的名稱及作用。

三、輸卵管:分為間質部、峽部、壺腹部、漏斗部或傘部共4部分。

四、卵巢:結構特點。

第三節(jié)血管和淋巴及神經

一、動脈:卵巢動脈;子宮動脈;陰道動脈;陰部內動脈。

二、靜脈:均與同名動脈伴行,左卵巢靜脈回流至左腎靜脈,故左側盆腔靜脈曲張較多

見。

三、淋巴:女性生殖器官淋巴主要分為外生殖器淋巴與盆腔淋巴。外生殖器淋巴又分為

腹股溝淺淋巴結和腹股溝深淋巴結兩部分。盆腔淋巴分為能淋巴組、腰淋巴組、舐前淋巴組

3組。

四、神經:外陰部由陰部神經支配,內生殖器由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支配。

第四節(jié)骨盆

一、骨盆的組成:由舐骨、尾骨、髏骨組成,包括恥骨聯(lián)合、舐骼關節(jié)、舐尾關節(jié)及舐

結節(jié)韌帶、能棘韌帶。

二、骨盆的分界:以恥骨聯(lián)合上緣、骼恥緣及舐岬上緣的連線(所謂分界線即能恥線)

為界,將骨盆分為假骨盆及真骨盆。

三、骨盆的類型:根據(jù)骨盆的形狀可分為女型、扁平型、類人猿型、男型等4種類型。

第五節(jié)骨盆底

一、骨盆底:骨盆底有外層、中層和內層3層組織。

二、會陰:指陰道口與肛門之間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皮下脂肪及會陰中心腱,也是骨

盆底的一部分。

第六節(jié)臨近器官

與女性生殖器官相鄰的其他盆腔臟器有尿道、膀胱、輸尿管、直腸、闌尾。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統(tǒng)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生殖器官的周期性變化。

二、掌握卵泡的發(fā)育過程和性激素的分泌特點。

三、熟悉月經周期的調節(jié)機理。

四、了解婦女一生中各階段的生理特點,月經的臨床表現(xiàn)。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女性一生各階段的生理特點

女性從新生兒到老年按年齡劃分為幾個時期:

一、胎兒期。

二、新生兒期。

三、兒童期。

四、青春期:生理特點包括全身體格發(fā)育、生殖器官的發(fā)育、第二性征出現(xiàn)和月經來潮。

五、性成熟期。

六、絕經過渡期。

七、絕經后期。

第二節(jié)月經及月經期的臨床表現(xiàn)

一、月經生理:包括月經、月經初潮的定義。

二、月經血的特征。

三、正常月經的臨床表現(xiàn):月經周期、月經持續(xù)時間及出血量、注意經期衛(wèi)生,避免性

生活及游泳,保持局部衛(wèi)生,注意勞逸結合。

第三節(jié)卵巢的功能及其周期性變化

一、卵巢的功能:卵巢有生殖功能和內分泌功能。

二、卵泡的周期改變:

1.卵泡的發(fā)育及成熟:經歷始基卵泡、竇前卵泡、竇狀卵泡、排卵前卵泡等階段。

2.排卵。

3.黃體形成及退化。

三、卵巢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1.雌、孕激素的代謝。

2.雌、孕激素的周期性變化。

3.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注意孕激素與雌激素的協(xié)同和拮抗作用。

4.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第四節(jié)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

一、增生期:行經時功能層子宮內膜剝脫,隨月經血排出,僅留下基底層。在雌激素影

響下,內膜很快修復,逐漸生長變厚,細胞增生。增生期又可分早、中、晚3期。

二、分泌期:分泌期也分早、中、晚期3期。

三、月經期。

第五節(jié)月經周期的調控

卵巢功能受垂體控制,垂體的活動受下丘腦的調節(jié),下丘腦又接受大腦皮層的支配。但

卵巢所產生的激素還可以反過來影響下丘腦與垂體的功能,即所謂反饋作用。通常將三者合

稱為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

一、卵巢的發(fā)育、結構與功能。

二、下丘腦的神經內分泌調節(jié)。

三、垂體前葉對卵巢功能的調節(jié)。

第三章妊娠生理

目的要求:

一、掌握妊娠期母體生殖系統(tǒng)、乳房、血液、心血管系統(tǒng)及泌尿系統(tǒng)的變化特點.

二、熟悉卵子受精、輸送、發(fā)育、著床的過程。

三、熟悉胎兒附屬物的形成及胎盤的功能。

四、了解胎盤的生長發(fā)育及其生理特點。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受精與著床

一、受精:受精的部位、過程,受精卵的運送。

二、著床:

1.著床必須具備的條件。

2.受精卵著床后,子宮內膜迅速發(fā)生蛻膜變,蛻膜分為底蛻膜、包蛻膜和真蛻膜三部

分。

第二節(jié)胎兒附屬物的形成及其功能

一、胎盤:

1.胎盤的形成:胎盤由羊膜、葉狀絨毛膜(也稱叢密絨毛膜)和底蛻膜構成。

2.胎盤功能:較復雜,有氣體交換、營養(yǎng)物質供應、排除胎兒代謝產物、防御及合成功

能。

二、胎膜:胎膜由絨毛膜和羊膜組成。胎膜的外層為平滑絨毛膜,胎膜的內層為羊膜。

胎膜含有笛體激素代謝所需要的多種酶活性,故和幽體激素代謝有關。胎膜在分娩發(fā)動上可

能有一定作用。

三、臍帶:

1.臍帶的結構特點。

2.臍帶的功能。

四、羊水:

1.羊水的來源及吸收。

2.母體、胎兒、羊水三者間的液體平衡。

3.羊水量、性狀及成分。

第三節(jié)妊娠期母體變化

一、生殖系統(tǒng)及乳房的變化:

1.子宮:重點講授。子宮體、子宮峽部、宮頸變化明顯,以適應胚胎、胎兒生長發(fā)育

的需要。

2.卵巢、輸卵管、陰道、外陰及乳房分別適應妊娠期發(fā)生相應變化。

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變化:心臟發(fā)生輕度移位,心搏量增加,血壓受體位影響,下肢、外陰

及直腸靜脈壓增加。

三、血液的改變:

1.血容量:出現(xiàn)血液稀釋。

2.血液成分:紅細胞、白細胞、凝血因子、血漿蛋白均有變化。

四、泌尿系統(tǒng)的變化。

五、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新陳代謝的變化以及皮膚的變化(自學)。

第四章妊娠診斷

目的要求:

一、掌握早期、中期及晚期的妊娠診斷方法。

二、熟悉胎產式,胎先露,胎方位的定義及判定。

三、了解目前國內外妊娠診斷的新動態(tài)。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早期妊娠的診斷

一、臨床表現(xiàn):

1.病史與癥狀:多有停經、早孕反應、尿頻表現(xiàn)。

2.檢查與體征:

(1)乳房的變化。

(2)生殖器官的變化。

二、輔助檢查:B型超聲顯像法、妊娠試驗最為常用,還有宮頸粘液檢查、基礎體溫測

定等。

三、鑒別診斷:常與月經不調、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異位妊娠、假孕相鑒別。

四、處理:

1.定期產前檢查,產前檢查應從確診為早孕時建立圍產保健卡。

2.詳細詢問病史,包括年齡、職業(yè)、月經史、既往孕產史、既往史及手術史、家族史、

推算預產期。

3.詳細的體格檢查及相關實驗室檢查。

第二節(jié)中晚期妊娠的診斷

一、臨床表現(xiàn):

1.病史與癥狀:重視胎動。

2.檢查與體征:子宮增大,胎動出現(xiàn),可觸及胎體,聞及胎兒心音。

二、輔助檢查:超聲檢查、胎兒心電圖。

三、處理:

1.產前檢查時間。

2.產檢內容:

(1)詢問飲食、睡眠、胎動情況,有無出血、陰道流水、頭痛、水腫、瘙癢等情況。

(2)測量血壓、體重。

(3)測量宮高、腹圍。

(4)檢查胎先露、胎方位。

(5)測量骨盆。

(6)胎心音檢查。

(7)B型超聲檢查。

3.識別高危妊娠。

4.監(jiān)測胎盤成熟度,胎盤功能,計數(shù)胎動,了解有無胎兒宮內缺氧情況。

第三節(jié)胎姿勢、胎產式、胎方位、胎先露

一、胎姿勢:胎兒在子宮內的姿勢(簡稱胎勢)。

二、胎產式: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的關系稱為胎產式。

三、胎先露:最先進入骨盆入口的胎兒部分稱為胎先露。

四、胎方位:胎兒先露部的指示點與母體骨盆的關系稱為胎方位。

第五章產前保健

目的要求:

一、掌握產前檢查的方法、胎兒宮內情況監(jiān)護的常用技術及結果的判定。

二、熟悉圍產醫(yī)學和產前檢查的重要意義和內容。

三、了解產科病歷的書寫,孕產期系統(tǒng)的保健管理。

四、了解產前診斷的新技術及發(fā)展動態(tài)。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孕婦監(jiān)護

一、早期妊娠的監(jiān)護:

1.在圍產保健網所屬的基層單位做好早孕登記,領取準生證和圍產保健卡,并進行初

級產前咨詢。

2.推算和確定預產期。

3.進行高危妊娠的初篩工作:

(1)一般情況。

(2)本次妊娠情況:有無早孕反應,有無感冒發(fā)熱及用藥情況、有無毒物及射線接觸

史。有無陰道流血、頭暈、頭痛、心悸、氣短及下肢浮腫等癥狀。

(3)月經史及既往孕產史。

(4)既往史及家族史。

(5)全身檢查。

(6)產科檢查:腹部檢查、軟產道檢查、進行骨盆測量。

4.化驗檢查。

二、中晚期妊娠的監(jiān)護:

1.測量宮高、腹圍,完善妊娠圖。

2.定期產前檢查:

(1)測量血壓、體重。

(2)聽胎心音。

3.進行腹部四步觸診:重點講授。

(1)四步觸診的方法步驟。

(2)四步觸診的意義。

4.進行骨盆測量:

(1)骨盆外測量:包括骼棘間徑QS)、骼崎間徑(10、舐恥外徑(EC)、坐骨結節(jié)間

徑(IT)、出口后矢狀徑、恥骨弓角度等,前三者詳細講授。

(2)骨盆內測量:主要測量徑線有對角徑(DC)、坐骨棘間徑、坐骨切跡寬度。

第二節(jié)孕婦管理(自學)

一、實行孕產期系統(tǒng)保健的三級管理。

二、使用孕產婦系統(tǒng)保健手冊。

三、對高危妊娠進行篩查、監(jiān)護和管理。

第三節(jié)胎兒監(jiān)護

一、胎兒生長發(fā)育的監(jiān)測:

1.定期測量孕婦腹圍、體重、宮高。

2.B超監(jiān)測:

(1)觀察胎兒多項生物物理活動、羊水量、胎盤大小及厚度、附著部位。

(2)測量胎頭雙頂徑(BPD)、頭圍(HC)、腹圍、股骨長度、肱骨長度、小腦橫徑、眼眶距

等。

二、胎盤功能的監(jiān)測:

1.胎動計數(shù)。

2.測定孕婦尿中雌三醇值。

3.測定孕婦血清胎盤生乳素(HPL)值。

4.測定孕婦血清妊娠特異性糖蛋白。

5.縮宮素激惹試驗(OCT)。

6.陰道脫落細胞檢查。

三、胎兒宮內狀況的監(jiān)測:

1.胎動計數(shù)。

2.胎兒超聲多普勒測定。

3.胎兒電子監(jiān)測:

(1)胎心率(FHR)的監(jiān)測。

(2)臨床意義:重點講授。加速、早期減速、變異減速、晚期減速各不相同。

(3)預測胎兒宮內儲備能力:無應激試驗(NST)、縮宮素激惹試驗(OCT)。

4.胎兒生物物理監(jiān)測:介紹Manning評分法。

5.羊膜鏡檢查。

6.胎兒心電圖:胎心活動是胎兒在子宮內情況的反映,胎兒心電圖檢查是有價值的胎

兒監(jiān)護項目.

7.胎兒頭皮血。

8.胎兒畸形的檢查。

四、胎兒成熟度的監(jiān)測:

1.計算胎齡。

2.測宮高、腹圍簡單推測胎兒體重。

3.B型超聲測定胎兒大小及胎盤分級。

4.羊水淀粉酶值、羊水脂肪細胞出現(xiàn)率、羊水卵磷脂/鞘磷脂比值(L/S)、羊水膽紅素

類物質值、羊水肌酎值的測定。

第四節(jié)妊娠期常見癥狀及其處理(自學)

第六章遺傳咨詢、遺傳篩查與產前診斷

目的要求:

一、熟悉產前診斷的定義和對象。

二、了解遺傳咨詢、遺傳篩查意義及方法。

教學內容:

一、遺傳咨詢、遺傳篩查(自學)。

二、產前診斷:指在胎兒出生之前應用影像學,生物化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等

技術,了解胎兒在宮內的發(fā)育狀況,例如觀察胎兒有無畸形,分析胎兒染色體核型有無異常,

檢測胎兒細胞的生化項目和基因等,對先天性和遺傳性疾病作出診斷,以便進行選擇性流產。

1.產前診斷的內容:包括觀察胎兒外形、染色體核型分析、檢測基因、檢測基因產物

等。

2.產前診斷的對象。

3.目前可進行產前診斷的疾病有:染色體病、性連鎖遺傳病、先天性代謝缺陷病、非

染色體性先天畸形。

4.染色體病的產前診斷包括:羊水細胞制備染色體、絨毛細胞制備、胎兒血細胞培養(yǎng)

制備染色體。

5.性連鎖遺傳病的產前診斷。

6.先天性代謝缺陷病的產前診斷。

7.非染色體性先天畸形。

第七章正常分娩

目的要求:

一、掌握先兆臨產、臨產的診斷與各產程的時限、各產程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二、掌握枕先露的分娩機轉。

三、熟悉決定分娩的因素.

四、了解分娩動因;了解分娩鎮(zhèn)痛常用方法、常用鎮(zhèn)痛藥物、分娩鎮(zhèn)痛進展。

教學內容:

概述:分娩、早產、過期產的定義。

第一節(jié)分娩動因

一、機械性理論。

二、內分泌控制理論。

三、神經介質理論。

第二節(jié)影響分娩的四因素

一、產力: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子宮內逼出的力量,稱為產力。

1.子宮收縮力:具節(jié)律性、對稱性和極性、縮復作用。

2.腹肌及膈肌收縮力。

3.肛提肌收縮力。

二、產道:

1.骨產道:

(1)骨盆入口平面:呈橫橢圓形,存在入口前后徑(也稱真結合徑)、入口橫徑、入口

斜徑等3條徑線。

(2)中骨盆平面:即骨盆最小平面,存在中骨盆前后徑、中骨盆橫徑等2條徑線。

(3)骨盆出口平面:即骨盆腔的下口,存在出口前后徑、出口橫徑、出口前矢狀徑、

出口后矢狀徑等4條徑線。

(4)唱,忿軸與唱,盆儷斜庶

2.軟產道:軟產道是由城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構成的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生理性縮復環(huán)。

(2)宮頸的變化:表現(xiàn)為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

(3)骨盆底、陰道及會陰的變化。

三、胎兒:

1.胎兒大?。?/p>

(1)胎頭顱骨

(2)胎頭徑線主要有雙頂徑、枕額徑(又稱前后徑)、枕下前鹵徑(又稱小斜徑)、

枕須徑(又稱大斜徑)。

2.胎位。

3.胎兒畸形。

四、精神因素。

第三節(jié)枕先露的分娩機制

一、分娩機制定義。

二、分娩機轉步驟:重點講授。銜接、下降、俯屈、內旋轉、仰伸、復位及外旋轉、胎

肩及胎兒娩出等步驟的演示,各動作連續(xù)進行,下降貫穿全過程。

第四節(jié)先兆臨產、臨產診斷與產程

一、臨產的診斷。

二、產程分期:總產程由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組成。

第五節(jié)第一產程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一、臨床表現(xiàn):

1.征象。

2.體征:包括腹部檢查、肛查或陰道檢查和胎心聽診。

二、處理:

1.仔細觀察產程,繪制產程圖,記錄產程經過。

2.觀察宮縮,勤聽胎心:

(1)觀察宮縮:注意強弱,間隔、持續(xù)時間,每次應連續(xù)觀察3次宮縮并記錄之。

(2)聽胎心。

(3)電子胎心監(jiān)護。

3.肛門檢查、陰道檢查,檢查時機及內容。

4.記錄破膜時間。

5.做好一般護理:

(1)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

(2)溫肥皂水灌腸。

(3)鼓勵孕婦進食和注意休息。

(4)注意孕婦排尿情況。

第六節(jié)第二產程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一、臨床表現(xiàn):

1.征象:重點講授:

(1)胎膜多已自然破裂。

(2)宮縮漸增強。

(3)宮縮時孕婦有排便感。

(4)胎頭撥露與著冠。

(5)產程繼續(xù)進展,兒頭娩出,繼之胎頭復位和外旋轉,隨后前肩、后肩相繼娩出,胎

體很快娩出,后羊水隨之涌出。

2.體檢:肛查或陰道檢查示宮頸口開全。

二、處理:

1.母、嬰監(jiān)測。

2.做好宣教指導。

3.接產:

(1)接產準備。

(2)注意影響會陰撕裂因素。

(3)會陰側切適應癥。

(4)作好新生兒搶救準備。

(5)接產注意事項:

①防止胎頭突然娩出。

②當胎頭撥露后保護好會陰,幫助俯屈。

③協(xié)助胎頭外旋轉。

④松解纏繞的臍帶。

⑤協(xié)助胎體娩出。

⑥正確測量和估計產后出血量。

第七節(jié)第三產程的臨床經過及處理

一、臨床表現(xiàn):

1.宮底下降平臍,宮縮暫停幾分鐘后重又出現(xiàn)。

2.胎盤剝離征象:重點講授:

(1)子宮體變硬呈球形,宮底升高達臍上。

(2)陰道口外露臍帶自行下降、變長。

(3)陰道少量出血。

(4)用手在產婦恥骨聯(lián)合上輕壓子宮下段時,子宮體上升,而外露的臍帶不再回縮。

二、處理:

1.新生兒處理:

(1)及時清理呼吸道。

(2)臍帶的處理。

(3)新生兒出生后1分鐘按Apgar評分法評分。

2.協(xié)助娩出胎盤。

3.檢查胎盤、胎膜是否完整。

4.檢查軟產道。

5.預防產后出血。

6.產后觀察。

第八節(jié)分娩鎮(zhèn)痛(自學)

一、常用鎮(zhèn)痛方法。

二、常用藥物。

三、分娩鎮(zhèn)痛進展。

第八章正常產褥

目的要求:

一、熟悉產褥期母體變化,特別是生殖系統(tǒng),乳房等的生理變化。

二、掌握產褥期的臨床表現(xiàn)。

三、了解產褥期的處理和保健及母乳喂養(yǎng)。

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產褥期母體的變化

一、生殖系統(tǒng)的變化:

1.子宮體:

(1)子宮體肌纖維縮復。

(2)子宮內膜的再生。

2.子宮頸。

3.陰道及外陰。

4.盆底組織。

二、乳房的變化:主要是泌乳。

三、血液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及腹壁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第二節(jié)產褥期的臨床表現(xiàn)

一、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

二、子宮復舊和宮縮痛。

三、褥汗。

四、惡露:分為血性惡露、漿液性惡露、白色惡露。

第三節(jié)產褥期的處理及保健

一、產褥期處理:

1.產后2小時的處理。

2.產后一周的處理。

3.營養(yǎng)與飲食。

4.排尿與排便。

5.觀察子宮復舊及惡露。

6.會陰處理。

7.觀察情緒變化。

8.乳房護理及喂養(yǎng)指導。

9.預防產褥中暑。

二、產褥期異常情況的處理:

1.產后尿潴留:介紹原因、處理方法及預防措施。

2.產后宮縮痛:介紹原因、處理方法。

3.產后乳房脹痛:介紹原因、預防措施、處理方法。

4.乳頭鍛裂:介紹原因、處理方法。

5.乳頭內陷:介紹原因、處理方法。

6.退奶:介紹原因、處理方法。

三、產褥期保健:指導飲食起居,介紹產后保健操的作用、產后避孕措施的選擇、產后

訪視及健康檢查的內容。

四、介紹母乳喂養(yǎng)對母嬰的益處,提倡母乳喂養(yǎng)。

第九章妊娠早期出血

第一節(jié)異位妊娠

目的要求

一、掌握輸卵管妊娠的臨床特點,輔助診斷方法。

二、掌握輸卵管妊娠的處理原則。

三、熟悉輸卵管妊娠的病因和病理變化。

四、熟悉異位妊娠的定義和分類。

五、了解其它部位異位妊娠的特點。

教學內容:

一、概述:受精卵在宮腔以外的器官著床發(fā)育,稱為異位妊娠(ectopicpregnancy),又稱

宮外孕??砂l(fā)生在輸卵管、卵巢、腹腔、闊韌帶、子宮頸及殘角子宮,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

多見。著重討論輸卵管妊娠。

二、病因:

1.輸卵管炎。

2.輸卵管妊娠史及手術史。

3.放置宮內節(jié)育器(IUD)避孕失敗。

4.輸卵管發(fā)育不良或功能異常。

5.輔助生殖技術。

6.子宮肌瘤、卵巢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三、病理:

1.可見到輸卵管腫大,成為不規(guī)則圓柱狀,表面呈暗紅色或不著色,有的因出血壞死

使結構模糊不清,管腔破裂者可見到破口。

2.鏡檢時,管壁多有水腫及炎癥細胞浸潤,部分蛻膜發(fā)育良好:胎盤病理滋養(yǎng)細胞的

排列外圈為合體滋養(yǎng)細胞,內層為細胞滋養(yǎng)細胞;子宮內膜可呈真蛻膜化或晚期分泌期改變

或為A-S反應。

3.輸卵管妊娠的結局有胚胎自行消溶,輸卵管妊娠流產,輸卵管妊娠破裂和繼發(fā)腹

腔妊娠。

四、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停經、急性下腹痛、陰道出血、暈厥或休克、腹部包塊。

2.體征:

(1)一般情況。

(2)腹部檢查。

(3)婦科盆腔檢查。

五、輔助檢查:

1.陰道后穹窿穿刺術。

2.腹腔穿刺。

3.妊娠試驗:

(1)尿妊娠試驗。

(2)血p-HCG。

4.B超檢查。

5.子宮內膜病理檢查(診斷性刮宮)。

6.腹腔鏡檢查。

六、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2.輔助檢查。

3.病情危重指標:

(1)面色蒼白、出冷汗,脈弱而快,血壓下降。

(2)腹腔內明顯移動性濁音。

(3)全腹痛、壓痛及反跳痛、右肩部痛。

(4)血紅蛋白低為出血性休克,但外出血量與休克不成正比.

(5)昏迷,不能回答問話。

七、鑒別診斷:

1.早期宮內妊娠流產。

2.急性輸卵管炎。

3.急性闌尾炎。

4.黃體破裂。

5.卵巢囊腫蒂扭轉。

6.卵巢巧克力囊腫破裂。

八、治療:

1.治療原則:重點講授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選擇標準。

2.非手術治療:

(1)適應癥。

(2)治療方法:包括使用甲氨碟吟的化學治療及采用活血化瘀、消癥為治療原則的中

藥治療。

⑶用藥期間的監(jiān)測指標有:臨床征象、B型超聲檢查、0-HCG測定。

3.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征。

(2)手術方案:分為保守手術和根治手術,可經腹或腹腔鏡完成,其中腹腔鏡為主要

方法。

第二節(jié)自然流產

目的要求:

一、掌握自然流產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鑒別診斷和處理原則。

二、熟悉自然流產病因。

三、熟悉幾種特殊情況自然流產的臨床表現(xiàn),處理原則。

四、了解自然流產病理變化。

教學內容:

一、病因:

1.遺傳基因缺陷。

2.環(huán)境因素。

3.母體因素: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異常、內分泌異常、不良生活習慣、免疫因素、

創(chuàng)傷刺激。

二、病理:

1.妊娠8周以內妊娠時,胎盤絨毛與子宮內膜聯(lián)系不牢固,妊娠產物可完整地從子宮壁

分離而排出,出血不多。

2.妊娠8~12周時,胎盤絨毛發(fā)育茂盛,與蛻膜聯(lián)系較牢固,妊娠產物往往不易完整分

離排出,部分組織殘留宮腔內影響子宮收縮,致出血較多。

3.妊娠12周后,胎盤已完全形成,流產時先有腹痛,然后排出胎兒、胎盤。有時由于

底蛻膜反復出血,凝固的血塊包繞胎塊,形成血樣胎塊稽留于宮腔內,致出血不止。

三、臨床表現(xiàn):停經后出現(xiàn)陰道流血和腹痛。

四、輔助檢查:B超、妊娠試驗、激素測定。

五、并發(fā)癥:

1.休克。

2.過期流產或感染性流產導致DIC。

六、診斷:

1.有停經史,伴早孕反應,尿妊娠試驗或血HCG陽性,可確定妊娠。

2.陰道出血、腹痛,或有組織排出等癥狀。

3.重點講授可根據(jù)臨床癥狀、體征、出血量多少、宮口開大程度及子宮大小進行臨床

分類。

4.B超可輔助診斷宮內妊娠。

5.刮宮刮出物肉眼或病理檢查可見絨毛組織。

6.宮頸分泌物培養(yǎng)或血培養(yǎng)有致病菌。

七、鑒別診斷:

1.首先鑒別各種類型的流產。

2.異位妊娠。

3.葡萄胎。

4.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炎等。

八、治療:根據(jù)流產類型進行積極治療。

1.先兆流產:

(1)應臥床休息,禁止性生活,解除思想負擔,定期復查尿及血HCG及B超。

(2)黃體功能不足者給予黃體酮。

(3)甲狀腺功能不足者,給予甲狀腺素片口服。

(4)晚期先兆流產者應用黃體酮及間苯三酚保胎治療。

(5)中醫(yī)辨證論治。

2.難免流產及不全流產:

(1)難免流產一旦確診,應盡早使胚胎及胎盤組織完全排出;不全流產原則上在輸液

情況下立即進行清宮,術中可適當應用縮宮素。

(2)嚴密觀察產婦一般情況、血壓及脈搏。

(3)如產婦已休克,應立即輸液輸血,糾正休克,再進行清宮。

(4)刮出物送病檢。

(5)術后注意陰道出血量、體溫,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6)疑有宮內感染時,應取半臥位以利于引流。

3.稽留流產:

(1)了解凝血功能,早期發(fā)現(xiàn)DIC,有DIC表現(xiàn)時按DIC處理。

(2)引產開始前應提高子宮對催產素的敏感性。

(3)盡早排出胎兒,子宮大小不足妊娠3個月大小可直接鉗刮,超過孕3個月大小應

先引產。

(4)有慢性DIC表現(xiàn)時,引產前根據(jù)凝血及纖溶檢查指標決定處理。

4.完全流產:排出物應送檢,一般不做特殊處理。失血量多時,應適當補液、抗炎、

糾正貧血。

5.感染性流產:如出血不多,應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清宮。如出血多或給予大量抗生

素未能控制感染,則可用卵圓鉗夾出宮腔內容物。

6.習慣性流產: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黃體功能不全者,盡早應用黃體酮預防流產。子

宮畸形如雙角子宮、縱隔子宮等,可在未妊娠前先行矯治手術,術后避孕1年。宮頸內口松

弛者,在妊娠14?18周行子宮內口縫扎術。

第十章妊娠晚期出血

第一節(jié)早產

目的要求:

一、掌握早產的概念。

二、掌握處理方法和原則。

三、熟悉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方法。

四、了解早產的病因、發(fā)病機理。

教學內容:

一、概述:早產定義;早產占分娩總數(shù)的5%?15%。早產娩出的新生兒稱早產兒,早

產兒中約有15%于新生兒期死亡。

二、病因:

1.胎膜早破、絨毛膜羊膜炎。

2.下生殖道及泌尿系感染。

3.妊娠并發(fā)癥與合并癥。

4.子宮過度膨脹或胎盤因素。

5.子宮畸形。

6.宮頸內口松弛。

三、臨床表現(xiàn):

1.有規(guī)則宮縮,或同時伴有子宮頸口逐步擴張。

2.常伴發(fā)胎膜早破。

3.早產臨產的特點。

四、輔助檢查:包括B超、陰道窺器檢查及陰道流液涂片、宮頸及陰道分泌物培養(yǎng)。

五、診斷:

1.病史:

(1)孕婦可有晚期流產、早產及產傷史。

(2)患者常伴有妊娠并發(fā)癥,或合并內科疾病,并可發(fā)生于腹部撞擊或擠壓傷后。

2.臨床表現(xiàn)。

六、早產預測:

1.陰道B型超聲檢查宮頸長度及宮頸內口漏斗形成情況。

2.陰道后穹隆棉拭子檢測胎兒纖維連接蛋白(fetalfibronectine,fFN)?

七、治療:

1.治療原則:

(1)對胎兒存活、無明顯畸形、無明顯絨毛膜羊膜炎及胎兒窘迫、無嚴重妊娠合并癥

及并發(fā)癥、宮口開大2cm以下以及早產預測陽性者,應設法延長孕周,防止早產。

(2)早產不可避免時,應設法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

2.有先兆早產者的處理:

(1)完全臥床休息。

(2)取左側臥位。

3.妊娠滿35周的處理:

(1)觀察產程自然進展。

(2)如胎膜破裂超過48小時,可予催產素或其他藥物引產,并給予對胎兒影響較小的

抗生素預防感染。

4.妊娠小于35周的處理:

(1)抑制子宮收縮:使用硫酸鎂、0腎上腺素能受體興奮劑、前列腺素抑制劑。

(2)促胎兒肺成熟。

(3)控制感染。

第二節(jié)前置胎盤

目的要求:

一、掌握處理方法和原則。

二、熟悉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方法。

三、了解病因及分類。

教學內容:

一、病因: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受精卵運行過快或受精卵滋養(yǎng)層發(fā)育遲緩。

2.子宮內膜病變與損傷。

3.胎盤面積過大。

4.胎盤異常。

二、分類:按胎盤邊緣與子宮頸內口的關系,分為三型:

1.完全性前置胎盤(中央性前置胎盤)。

2.部分性前置胎盤。

3.邊緣性前置胎盤。

三、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

(1)妊娠晚期或臨產時發(fā)生無誘因、無痛性陰道出血,出血的特點與前置胎盤的類型有

關:

①完全性前置胎盤出血早(妊娠28周或更早)、量多、出血頻繁。

②邊緣性前置胎盤出血晚(妊娠37?40周或臨產后)、量少。

③部分性前置胎盤出血介于兩者之間。

(2)失血性休克。

2.體征:生命體征與出血量有關、出現(xiàn)胎兒窘迫。

四、診斷:

1.病史:常發(fā)生于有多次分娩、人工流產或引產史者。

2.癥狀:妊娠晚期或臨產時發(fā)生無誘因、無痛性陰道出血。

3.體檢:

(1)貧血或休克:其程度與陰道出血量、出血次數(shù)相符合。

(2)腹部檢查:

①子宮大小與停經周數(shù)相符合。

②腹軟,無壓痛;宮縮間隙期子宮可放松。

③胎先露高,未入盆。

④15%并發(fā)胎位不正。

⑤前壁胎盤者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可聽到胎盤雜音。

⑥失血過多時可出現(xiàn)胎兒窘迫甚至胎兒死亡。

(3)陰道檢查:必須作好迅速進行剖宮產的準備,包括麻醉、輸血等,以備因檢查可能

引起的大量陰道流血時,能立即采取應急措施。疑前置胎盤者禁止作肛門檢查。

4.B超檢查:B型超聲檢查己成為診斷前置胎盤的基本方法:

(1)B超可以對胎盤進行準確的定位。

(2)B超可以估計胎兒大小。

(3)注意事項。

5.產后檢查胎盤及胎膜。

五、鑒別診斷:

1.胎盤早期剝離。

2.帆狀胎盤前置血管破裂。

3.胎盤邊緣血竇破裂。

4.宮頸癌。

5.宮頸糜爛。

6.宮頸息肉。

六、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

1.產時、產后出血。

2.植入性胎盤。

3.貧血及感染。

4.圍生兒預后不良。

七、治療:

1.治療原發(fā)病:止血、補血、盡量延長孕周,提高圍產兒存活率。

2.期待療法。

3.終止妊娠:

(1)終止妊娠的指征。

(2)終止妊娠的方法:

①剖宮產術是目前處理前置胎盤的主要手段。

②陰道分娩。

4.孕婦轉運。

5.產后處理:無論剖宮產或陰道分娩,貧血應予迅速糾正,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第三節(jié)胎盤早剝

目的要求:

一、掌握胎盤早剝的臨床表現(xiàn)、分類、診斷、鑒別診斷。

二、熟悉胎盤早剝的病理變化。

三、熟悉本病對母兒的危害性和早處理的重要性。

四、了解胎盤早剝的病因、發(fā)病機理。

教學內容:

一、病因:血管病變、機械性因素、子宮體積驟然縮小、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

二、病理:

1.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底蛻膜出血,形成胎盤后血腫。

2.本病的病理改變有三種類型:

(1)隱性剝離(內出血)。

(2)顯性剝離(外出血)。

(3)混合性出血。

3.子宮胎盤卒中定義。

三、臨床表現(xiàn)及分類:重點講授根據(jù)Sher分度:

I度:分娩期多見,血壓無改變,腹部檢查無明顯異常,胎心率正常,貧血體征不明顯,

產后在胎盤母體面可見凝血塊壓跡。

n度:胎盤剝離面占胎盤面積的1/3左右,突然發(fā)生的持續(xù)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疼

痛程度與胎盤后積血多少呈正相關,外出血與貧血的程度不成比例,宮底升高,子宮比妊娠

周數(shù)大;胎位可捫清,胎心可聽到。

印度:胎盤剝離面超過胎盤面積的1/2,患者起病突然,腹痛明顯、呈持續(xù)性,惡心、

嘔吐、面色蒼白、脈細速而呈休克狀態(tài);腹部呈板樣強直,子宮強直性收縮,有壓痛,子宮

收縮間歇期不能放松;胎位捫不清,胎心消失;分為nia111b兩類。

四、并發(fā)癥:

1.凝血機制障礙,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2.產后出血。

3.急性腎功能衰竭。

4.胎兒宮內死亡。

5.羊水栓塞。

五、輔助檢查:

1.B超檢查。

2.實驗室檢查主要了解貧血的程度與凝血功能:

(1)血常規(guī),血小板計數(shù),出、凝血時間,試管法血凝觀察。

(2)如疑有DIC,應作纖維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纖

溶方面可作凝血的時間及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3P試驗)。

六、診斷:

1.病史:以往可能有高血壓、慢性腎炎,此次曾有外傷、或伴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2.臨床表現(xiàn):見上。

3.輔助檢查。

4.胎盤早剝的征兆及特點:

(1)產前出血。

(2)疼痛主要是腹痛和腰舐部疼痛。

(3)血性羊水。

(4)不明原因的胎心改變。

(5)不明原因的早產。

(6)子宮敏感或高張狀態(tài)。

七、鑒別診斷:

1.輕型胎盤早剝與前置胎盤鑒別。

2.重型胎盤早剝與先兆子宮破裂鑒別。

八、治療:

1.糾正休克:

(1)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快速補充血容量。

(2)輸血,以新鮮血最好。

2.立即終止妊娠:陰道分娩或剖宮產。

3.防治產后出血及感染。

4.DIC的治療:

(1)補充凝血因子。

(2)肝素的應用。

(3)抗纖溶藥物的應用。

5.防治急性腎功能衰竭。

第十一章過期妊娠

目的要求:

一、掌握過期妊娠的概念.

二、掌握處理方法和原則。

三、熟悉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方法。

四、了解過期妊娠的病因、發(fā)病機理。

教學內容:

一、概述:過期妊娠定義及發(fā)病率。

二、病因:過期妊娠的原因不太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內源性前列腺素和雌二醇分泌不足而孕酮水平增高,抑制前列腺素及縮宮素作用。

2.頭盆不稱。

3.胎兒畸形。

4.遺傳因素。

三、病理:

1.胎盤的病理變化有兩種類型。

(1)胎盤功能正常。

(2)胎盤功能減退。

2.羊水的病理變化。

3.胎兒的病理變化:臨床上分為3期:

第I期過度成熟期。

第n期胎兒急性缺氧期。

第IH期胎兒全身因糞染歷時較長而廣泛著色,此期胎兒預后反較第II期好。

四、對母嬰影響。

五、診斷:

1.確定預產期,根據(jù)以下幾點來判斷:

(1)末次月經。

(2)排卵日。

(3)B超檢查測量胎頭雙頂徑(BPD)。

(4)早孕反應開始日期。

(5)胎動開始時間。

(6)宮底高度。

2.明確胎盤功能是否減退:

(1)尿E3、E/C比值測定。

(2)血清胎盤生乳素(HPL)。

(3)血清酶測定。

(4)羊水量的測定。

3.明確胎兒有無宮內窘迫:

(1)胎動記數(shù)。

(2)胎心監(jiān)護。

(3)胎心率。

(4)B超監(jiān)測。

六、治療:

1.產前處理:

(1)終止妊娠指征。

(2)引產指征。

2.產時處理:

(1)剖宮產指征。

(2)分娩時注意事項。

第十二章羊水量異常

第一節(jié)羊水過多

目的要求:

一、掌握羊水過多的概念。

二、熟悉羊水過多的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方法。

三、掌握羊水過多的處理方法和原則。

四、了解羊水過多的的病因、對母兒的影響。

教學內容:

一、概述:羊水過多(polyhydramnios)定義,發(fā)病率為0.5%~1%。

二、病因:

1.胎兒畸形:

(1)神經管畸形。

(2)消化道畸形。

(3)腹壁缺陷、先天性甲狀腺囊腫等。

2.染色體異常。

3.多胎妊娠。

4.孕婦和胎兒的各種疾?。?/p>

(1)妊娠期糖尿病。

(2)妊娠合并腎功能不全。

(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母兒ABO血型不和等。

5.原因不明的羊水過多。

三、對母嬰影響。

四、臨床表現(xiàn):重點講授以區(qū)分急性和慢性:

I.急性羊水過多多在妊娠20?24周發(fā)病,有呼吸困難、心悸、不能平臥等癥狀。

2.慢性羊水過多多發(fā)生在妊娠28?32周,二者均有子宮張力大,子宮大于正常孕周,

胎位不清或容易變化,胎心音較遙遠或聽不清。

五、輔助檢查:

1.B型超聲檢查。

2.其他診斷方法:

(1)羊水甲胎蛋白測定(AFP),

(2)孕婦血糖、血型檢查。

(3)胎兒染色體檢查。

六、診斷:

1.臨床表現(xiàn)。

2.B型超聲檢查。

3.其他診斷方法:

(1)羊水甲胎蛋白測定(AFP),

(2)孕婦血糖、血型檢查。

(3)胎兒染色體檢查。

七、鑒別診斷:

1.雙胎。

2.巨大胎兒。

3.妊娠合并卵巢囊腫。

4.葡萄胎、胎兒水腫。

八、治療:

1.病因治療。

2.羊水過多合并胎兒畸形者,一旦確診應及時終止妊娠。

3.羊水過多合并正常胎兒者應根據(jù)其程度與孕周決定處理方法:

(1)孕周不足37周、壓迫癥狀嚴重時,應穿刺放羊水以緩解癥狀,延長孕周。

(2)放羊水時應注意事項。

(3)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消炎痛。引味美辛)的應用。

(4)孕周己滿37周,確定胎兒已成熟的情況下,可行人工破膜終止妊娠。

第二節(jié)羊水過少

目的要求:

一、掌握羊水過少的概念。

二、熟悉羊水過少的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方法。

三、掌握羊水過少的處理方法和原則。

四、了解羊水過少的的病因、發(fā)病機理、對母兒的影響。

教學內容:

一、概述:羊水過少(oligohydramnios)定義和發(fā)病率。

二、病因:

1.胎兒泌尿道畸形。

2.胎盤功能異常。

3.孕婦血容量不足、脫水等。

4.羊膜病變。

三、臨床表現(xiàn):

1.宮高、腹圍增長緩慢,胎動時常常感到腹痛,腹部檢查能明顯觸及肢體,有子宮緊

裹胎兒感,子宮受刺激時易發(fā)生宮縮。

2.臨產后陣痛劇烈,宮縮多不協(xié)調,宮頸擴張緩慢,易致產程延長。

3.人工破膜時發(fā)現(xiàn)羊水糞染〉I度,量少。

4.分娩過程中發(fā)現(xiàn)總羊水量W300ml。

5.妊娠早期羊水過少可造成胎兒畸形,妊娠中晚期羊水過少可造成胎兒肌肉骨骼畸形。

6.胎心監(jiān)護常見胎兒窘迫表現(xiàn)。

四、輔助檢查:B超檢查。

五、對母嬰影響:羊水過少是胎兒危險的信號:

1.胎兒處于強制性體位,胎膜可與肢體粘連,造成胎兒肌肉及骨骼嚴重畸形。

2.羊水過少時,F(xiàn)GR、胎位異常、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死胎、死產及新生兒

死亡率明顯升高,因而母體剖宮產率也升高。

六、診斷:

1.宮高、腹圍增長緩慢,孕婦對胎動感覺清楚,胎動時常常感到腹痛,腹部檢查能明

顯觸及肢體,有子宮緊裹胎兒感,子宮受刺激時易發(fā)生宮縮。

2.B超檢查測量AFVW2cm,AFI〈5cm,胎兒肢體明顯聚集,且對先天性腎缺如、

尿路梗阻、宮內發(fā)育遲緩有診斷價值。

3.臨產后陣痛劇烈,宮縮多不協(xié)調,宮頸擴張緩慢,易致產程延長。

4.胎心監(jiān)護常見胎兒窘迫表現(xiàn)。

七、鑒別診斷:

1.胎兒生長受限。

2.早產。

八、治療:

1.終止妊娠。

2.期待療法:

(1)適應癥。

(2)注意事項。

(3)增加羊水量的治療。

第十三章多胎妊娠與巨大胎兒

第一節(jié)多胎妊娠

目的要求:

一、掌握雙胎妊娠分類。

二、熟悉雙胎妊娠的臨床特點及診斷方法,雙胎妊娠的并發(fā)癥,處理原則。

三、了解雙胎妊娠的病因、發(fā)病機理。

教學內容:

一、類型及特點:

1.雙卵雙胎:

(1)兩個胎兒血型、性別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胎盤多為分離的兩個,也可融合成一個,血液循環(huán)各自獨立。

(3)胎盤胎兒面見兩個羊膜腔,中間隔有兩層羊膜、兩層絨毛膜。

2.單卵雙胎:分4種類型:

(1)雙羊膜囊雙絨毛膜單卵雙胎。

(2)雙羊膜囊單絨毛膜單卵雙胎。

(3)單羊膜囊單絨毛膜單卵雙胎。

(4)聯(lián)體雙胎。

二、診斷:

1.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

(1)雙卵雙胎多有家族史,孕前曾用過促排卵藥或體外受精多個胚胎移植。

(2)早孕反應重,中孕起體重增加快,腹部增大明顯,下肢腫、靜脈曲張等壓迫癥狀

出現(xiàn)早而重,晚孕有呼吸困難,活動不便。

2.產科檢查:

(1)子宮大于孕周。

(2)中晚孕期腹部可觸及多個小肢體或三個以上胎極。

(3)胎頭較小,與子宮大小不成比例。

(4)不同部位可聽到兩個胎心,其間有無音區(qū),或1分鐘兩個胎心率相差10次以上。

3.B超檢查:

(1)孕6~7周時可見兩個妊娠囊。

(2)孕9周時見到兩個原始心管搏動。

三、常見并發(fā)癥:

1.孕婦的并發(fā)癥:

(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2)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

(3)貧血。

(4)羊水過多及胎膜早破。

(5)宮縮乏力。

(6)產前、產后出血。

2.圍生兒并發(fā)癥:

(1)早產。

(2)胎兒生長受限。

(3)雙胎輸血綜合征是單絨毛膜雙羊膜囊單卵雙胎的并發(fā)癥,兩個胎兒體重相差》

20%、血紅蛋白相差>5g/L,提示雙胎輸血綜合征。

(4)臍帶異常。

(5)胎頭交鎖及胎頭碰撞。

(6)胎兒畸形。

四、處理要點及注意事項:

1.妊娠期:

(1)補充足夠營養(yǎng)。

(2)防治早產。

(3)及時防治妊娠期并發(fā)癥。

(4)監(jiān)護胎兒生長發(fā)育情況及胎位變化。

2.終止妊娠的指征:

(1)孕婦合并急性羊水過多,壓迫癥狀明顯,呼吸困難,嚴重不適。

(2)胎兒畸形。

(3)母親有嚴重并發(fā)癥,不允許繼續(xù)妊娠者。

(4)預產期已到尚未臨產,胎盤功能減退者。

3.分娩期處理:

(1)經陰道分娩:

①保證產婦足夠的攝入量及睡眠。

②嚴密觀察胎心變化。

③注意宮縮及產程進展,及時處理。

④第二產程以及第二胎兒的處理。

(2)剖宮產指征:

①胎位異常。

②宮縮乏力致產程延長,經處理效果不佳。

③胎兒宮內窘迫,短時間內不能經陰道結束分娩。

④聯(lián)體雙胎孕周>26周。

⑤嚴重妊娠并發(fā)癥需盡快終止妊娠。

(3)積極防治產后出血:

①臨產時應備血。

②胎兒娩出前需建立靜脈通路。

③在第二胎兒娩出后立即使用宮縮劑,并使其作用維持到產后2小時以上。

第二節(jié)巨大胎兒(自學)

目的要求:

一、了解巨大胎兒的定義、診斷要點、處理原則。

二、了解巨大胎兒的病因、發(fā)病機理。

教學內容:

一、定義:胎兒體重達到或超過4000克。

二、診斷要點:根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腹部檢查,B超檢查診斷。

第十四章妊娠特有性疾病

第一節(jié)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目的要求:

一、掌握分類、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方法;掌握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治療原則和產科處理原

則;掌握應用解痙藥硫酸鎂的注意事項及并發(fā)癥的處理方法。

二、熟悉妊娠高血壓疾病基本病理生理變化;熟悉鑒別診斷及預防措施、對母嬰的危害。

三、熟悉妊娠高血壓疾病母兒的主要并發(fā)癥。

四、了解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病因。

教學內容:

一、病因:至今尚未闡明,目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fā)病機理研究的熱點仍是妊娠期高血

壓疾病與胎兒及其附屬物一一胎盤的關系;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全身小動脈痙攣的原因。有如

下幾種學說:

1.胎盤或滋養(yǎng)細胞缺血學說。

2.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學說。

3.免疫學說。

4.胰島素抵抗。

5.遺傳因素。

6.營養(yǎng)缺乏。

二、病理:全身小動脈痙攣,導致重要臟器供血不足,造成組織細胞缺血缺氧,并呈現(xiàn)

相應臟器功能損害,涉及腦、腎臟、肝臟、心血管、血液、內分泌及代謝、子宮胎盤血流灌

注等方面。

三、臨床表現(xiàn)及分類:重點講授。以高血壓、蛋白尿、水腫為主的表現(xiàn),常自覺頭痛、

頭昏癥狀,甚至出現(xiàn)抽搐與昏迷,可分為妊娠期高血壓、輕度或重度的子癇前期、子癇、慢

性高血壓并發(fā)子癇前期和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等類別。

四、并發(fā)癥:

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腦病。

2.HELLP綜合征。

3.胎盤早剝。

4.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心臟病并心力衰竭。

5.產后血循環(huán)衰竭。

6.DIC。

7.其它:急性腎功能衰竭,妊娠期腎病綜合征,胎兒生長受限,胎死宮內,妊娠期高

血壓疾病性視力障礙等。

五、輔助檢查:

1.基本輔助檢查:

(1)血液檢查。

(2)尿液檢查。

(3)肝腎功能檢查,包括尿酸檢查。

(4)凝血功能檢查,必要時行3P試驗,F(xiàn)DP測定等。

(5)血電解質鉀、鈉、氯、鈣、鎂檢查。

(6)心電圖檢查。

(7)血氣分析。

2.疑及HELLP綜合征時,應加做乳酸脫氫酶(LDH)檢查,外周血涂片尋找異形紅

細胞檢查。

3.眼底檢查。

4.胎兒監(jiān)護:

(1)胎心監(jiān)護。

(2)產科B超檢查。

(3)其他必要時行胎兒成熟度檢查,腦血流圖檢查,肝脾B超檢查等。

六、診斷:根據(jù)停經20周以后發(fā)病,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如高血壓、蛋白尿、浮腫三

大主征,診斷并不困難。依據(jù)如下:

1.病史:

(1)有易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高危因素。

(2)產前常規(guī)檢查,發(fā)現(xiàn)血壓升高、蛋白尿。

2.主要臨床表現(xiàn):

(1)高血壓。

(2)蛋白尿。

(3)水腫。

(4)自覺癥狀。

(5)抽搐與昏迷。

3.輔助檢查見上述。

七、鑒別診斷:

1.需與原發(fā)性高血壓早期及隱匿性腎炎相鑒別。

2.子癇患者應與癲癇、腦出血、瘤病、糖尿病所致的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低血

糖昏迷相鑒別,根據(jù)既往病史,體檢檢查及輔助檢查等鑒別診斷并不困難。

八、治療。

九、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處理處理原則如下:

1.鎮(zhèn)靜、解痙:

(1)鎮(zhèn)靜劑:常用有地西泮(安定)和冬眠合劑。

(2)解痙治療:5%硫酸鎂,其治療目的主要是防治抽搐而不是降低或控制血壓。重點

講授硫酸鎂的作用機制、應用指征、用藥方案、用藥前及用藥過程中定時監(jiān)測內容。

2.有指征的降壓、擴容、利尿:注意適應癥。

3.適時終止妊娠:掌握終止妊娠指征,選擇合適的分娩方式終止妊娠,是徹底治療妊

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手段。

4.子癇的處理:重視處理原則,加強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并發(fā)癥。

[附]HELLP綜合征(自學)。

自學內容:

一、定義及發(fā)病情況(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fā)病率國外4%?12%,我國2.7%)。

二、臨床表現(xiàn)。

三、實驗室檢查診斷標準:

1.溶血:

⑴外周血涂片鏡檢,可見異形紅細胞。

(2)LDH2600IU/L。

⑶血清總膽紅素上升超過1.2mg/dl(20.5|imo/L)?

2.肝酶升高:AST>70IU/L.

2.血小板減少:BPCW10萬/mm'。

第二節(jié)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

目的要求:

一、掌握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治療措施。

二、熟悉病理變化、輔助檢查、對母嬰的危害。

三、了解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病因。

教學內容:

一、概述: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1CP)是最常

見的妊娠期特發(fā)性疾病之一,發(fā)病率3%?5%之間。但其圍產兒病死率可高達63%。?133%。,

胎兒宮內缺氧10.2%?33.3%,早產10%?40%,羊水糞染27%?54%,是目前公認的對胎

兒極具威脅的高危妊娠。有報道不明原因的圍產兒死亡,有很大一部分是因未被診斷出的

ICP所致。

二、病因:尚未定論。從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其具有重復性、家族性、地區(qū)性特。

三、病理生理:

1.膽汁酸可通過細胞毒作用引起流產、早產。

2.胎兒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四、臨床表現(xiàn):

1.部分患者有不良孕產史如流產、早產、死胎、死產史或家族性妊娠黃疸史。

2.皮膚瘙癢。

3.黃疸。

4.消化道癥狀不明顯,偶見納差、乏力。

五、輔助檢查:可見ALT、AST、TBA、TBihDBi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