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論語》十二章+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高中語文++《論語》十二章+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高中語文++《論語》十二章+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高中語文++《論語》十二章+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高中語文++《論語》十二章+課件+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hù葫蘆《兼愛》《論語》《禮記》《孟子》《老子》《莊子》《墨子》道家儒家墨家選自《論語譯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鬃邮俏覈糯乃枷爰?、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鬃娱_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孔子思想核心是仁

禮,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宣揚自己的思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理想破滅后,著書立說。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玖私饪鬃印靠鬃诱?,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柳詒徵yízhēng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祆淅钯梲hì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柳詒徵(1880年-1956年,)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儒學宗師。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詩人??鬃邮沁@樣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墩撜Z·為政》【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就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了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達到了知識的頂點,也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能聽進去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為人處世可以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了解論語】“論”,編寫,編纂;“語”,言論,對話?!墩撜Z》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關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全書共二十篇。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體式主要有(1)語錄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而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

“顏淵問仁”。(3)敘事體:其中多少具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齊人歸女為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睔w:同饋,贈送?!八臅薄拔褰?jīng)”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jīng)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jīng)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jīng)過儒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秦始皇“焚書坑儒”,據(jù)說經(jīng)秦火一炬,《樂經(jīng)》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jīng)》,共七經(jīng);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jīng);宋時加《孟子》。“十三經(jīng)”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墩撜Z》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春秋末期,周朝的禮制日漸崩潰,名存實亡,社會處于一種大的動蕩組合階段,在社會呈現(xiàn)“禮崩樂壞”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旨在建立和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其重要觀點記錄在《論語》之中。禮的目的是為了區(qū)別人與人之間的貴賤和長幼?!玖私庹撜Z】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學而》)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食:n做v吃飯②敏:勤勉特殊句式:敏于事而慎于言(狀語后置句)——于事敏而于言慎(正常語序)③就:接近,靠近(到)

金就礪則利。就車。

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順承

⑤有道:有才藝或者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

焉:代詞“自己”;語氣助詞

已:同“矣”,句尾語氣詞,相當于“了”。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文本探究學習第一章文言句式“狀語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對于工作勤勞敏捷,對于說話要小心謹慎狀語謂語謂語

狀語后置中,最重要的是“介詞”。1.【介詞“于”+賓語】以其無禮于晉2.【介詞“以”+賓語】申之以孝悌之義。3.【介詞“乎”+賓語】異乎三子者之撰。狀語君子“好學”要做到哪幾條?每條的側重點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發(fā)?1.“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克制物欲2.“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說話謹慎謹言慎行3.“就有道而正焉”不斷向有道德的榜樣人物學習,及時匡正自身的行為虛心請教本章從好學的角度出發(fā),講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第一條說不要做什么,后兩條說要做什么。在物質條件上要安貧樂道,克制物質享受的欲望,人活著不僅僅求得保暖安逸,還應該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①,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用一個竹筐盛飯,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能照樣快活。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簡要概括“樂”什么?樂雖然物質清貧但內心堅守了義,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管仲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譯文: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禮制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樂制呢?而:表假設,如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币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如…何:“對…怎么樣”“拿…怎么辦”奈…何

若…何“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項羽

奈何:怎樣;怎么辦。奈若何:拿你怎么辦。若,你。奈何

若何

如何:怎么樣,怎么辦,怎樣對付??鬃又^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第二章】八佾:古代樂舞的行列,一行八個人叫一佾。按照禮的規(guī)定,天子用八佾,即64人的舞蹈隊伍;諸侯用六佾,即48人;大夫用四佾,即32人。在孔子看來,“禮、樂、仁”是什么關系?在孔子看來,“禮、樂、仁”是什么關系?

周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諸侯國林立。為維護其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統(tǒng)治,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禮,指各種禮儀規(guī)范。樂,包括音樂和舞蹈。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仁是人們內心的道德與情感的要求。所以,禮樂必須反應人們的仁德,即禮與樂都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仁是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

的問題。禮:區(qū)分等級,使各階層有序,有序則不亂;樂:抒發(fā)情感,使情緒得以紓解,促進社會和諧。

禮、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內心的道德規(guī)范,是人文的基礎。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xiàn),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镜谌隆孔釉唬骸俺劦?,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鳡?在早上,在晚上譯文: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在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既然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wèi)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反映了孔子一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精神。道:道理,真理。這里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朝聞夕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譯文:品德高尚的人明白大義,人格卑鄙的人只知道利益。本章從義利觀的角度出發(fā),指出了君子與小人在人生價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義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為君子,行私欲者為小人?!本樱河械赖碌娜恕P∪耍喝烁癖氨傻娜?;普通人,一般人。喻:通曉,明白,懂得。不言而喻:用不著解釋就可以明白。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镜谖逭隆孔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巫髅?有德行的人。兼詞:“于之”向他形作動,向…看齊名作狀,在心里賓前,“省自”譯文:孔子說:“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見到?jīng)]有德行的人,就應該在心里反省自己有沒有相類似的錯誤。”見賢思齊

從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角度,點明人要虛心學習,以人為鑒,取長補短。通過不斷地自我反省來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叭诵校赜形?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六章】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質樸、樸實華美、文采粗野、鄙俗虛飾、浮夸配合恰當?shù)臉幼幼g文:孔子說:“質樸(內容)超過文采(形式),就會顯得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顯得虛飾浮夸。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之后才可以成為君子?!蔽馁|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這樣以后如何理解本章所說的“質”與“文”?為何說君子要“文質彬彬”?

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理解,;“質”指質樸的品質,即人內在的仁德。“文”指文采,即人的衣著裝飾,談吐舉止等文化修養(yǎng),要合乎“禮”的外在表現(xiàn);“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浮夸和虛偽,注重繁文縟節(jié)而不切實際。

孔子提倡“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也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1.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探討文與質的關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談到君子不要求吃飽,不要求居住舒適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早晨懂得仁義之道,當晚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4.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的句子是: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里仁》中的

,

。

【課堂鞏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讀書人志向遠大,意志堅強把…作為停止譯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使命(責任重大),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責任,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很遙遠嗎?”任重道遠: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士:(1)古代男子的美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2)四民之一,指讀書人,知識分子。士農工商(3)先秦時期貴族的最低等級,位次于大夫。(4)古代指掌管刑獄的官員,泛指官員。(5)對品德好,有學識,有技藝的人的美稱。志士勇士謀士武士

在這里,曾子所言之“士”應當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讀書人。士畢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本章闡釋了士人要有責任擔當意識。曾子認為,士人要有宏大的襟懷、剛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進而兼濟天下。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要為國家、為社會挑起重擔,走完未來的路?!叭沃亍币筘熑胃幸獜姡粡娋蜁诎氲乐С植蛔?;“道遠”要求意志要堅定,不堅定就會在半途消沉下去,放棄追求。士要以“仁”為己任從這章中你感受到曾子怎樣的思想感情?曾子,名參,字子輿,被后世尊為“宗圣”。曾子的這番話,表達了士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那種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國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盡管曾子已經(jīng)故去了兩千多年,但后世卻有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繼承了這種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為了這份堅定的信念,他們寧愿櫛風沐雨,就算是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鐵肩擔道義?!薄斑@個世界破破爛爛,但總有人在縫縫補補。”“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p>

北宋思想家張載【第八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比如。堆土成山盛土的竹筐填平洼地即使。傾倒。譯文: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這時)繼續(xù)前進,是我自己要前進的?!惫μ澮缓垼禾?,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有完成。判斷句【第八章】本章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說明了什么道理?比喻論證??鬃舆\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人,做事,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否則就會功敗垂成。當然,功虧一簣也好,持之以恒也罷,是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個人的主觀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斑M,吾往也”?!镜诰耪隆孔釉唬骸爸卟换?,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ā蹲雍薄罚┩爸恰保腔勐敾鄣娜瞬粫苫螅ū幻曰螅?,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為什么?“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疇,說說你對它們的理解。有智慧的人因為知道事情的大小、輕重、緩急、本末,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通透,判斷力強,所以不會迷惑。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愛人”則“人恒敬之,人恒愛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站穩(wěn),也要讓別人站穩(wěn),自己要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則會招人感激。人我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梁啟超認為:成敗得失,功名利祿是讓人憂慮的,有仁德的人不計較這些,所以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為壯烈,而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在憂患來臨時,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氣,所以不會畏懼??鬃酉M约旱膶W生能夠具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镜谑隆款仠Y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额仠Y》)邇之事父:侍奉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一旦稱贊,贊許條目,細則名作動,合乎禮聰慧實踐,從事判斷句代詞,這依靠顏回,字子淵難道,表反問請允許我【第十章】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贊你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條目?!笨鬃诱f:“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聰慧,請允許我去實踐您說的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额仠Y》)從孔子的回答看,達到“仁”的境界的綱領是什么?具體怎么做?

1、綱領: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思簩?,復禮對外,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就是用禮來規(guī)定仁,人們通過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內容,這就是仁。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必生追求。

2、達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體做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看、不聽,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同化;不說、不做,就是要用禮的準繩嚴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樣示范作用。為什么要恢復周禮?周武王建立周朝,周公姬旦制定周禮,來維護社會秩序,維護周王朝的統(tǒng)治。但是后來戰(zhàn)亂頻發(fā),禮崩樂壞。司馬遷《史記》:“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計其數(shù)?!薄俺紡s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钡赖聹S喪,民生凋敝,周朝禮制名存實亡。在這種局面下,為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必須要恢復周禮。【第十一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喝缧?。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理解和對待他人。推己及人寬恕,原諒字可以用來定語后置句“有可以終身行之者一言乎?”大概,表推測譯文:子貢問道:“有可以用來終身奉行(它)的一個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睆男袨闇蕜t出發(fā),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推己及人,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xiàn)?!镜谑隆孔釉唬骸靶∽雍文獙W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蛾栘洝罚┕潭ň涫?,表反問,“為什么不…呢?”指示代詞,那激發(fā)人的感情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諷刺時政近音節(jié)助詞,不譯譯文:同學們,為什么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fā)熱情,可以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諷刺時政。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

這一章從學習角度點出《詩經(jīng)》的重要價值?!对娊?jīng)》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孔子很重視《詩經(jīng)》的教化作用。1.“興”指詩歌的具體藝術形象可以激發(fā)人們的廣泛聯(lián)想,調動內在情感,引發(fā)人們的感情共鳴,在感情的涌動中獲得審美享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疤抑藏玻谱破淙A。之子于歸,宜其室家。”2.“觀”,“觀風俗之得失”,

《詩經(jīng)》是有感而發(fā)的產物,因而必然是對它所誕生的時代的真實反應,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我們學習《詩經(jīng)》,有助于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各種風俗民情。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p>

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3.“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們聚積起來,也就是說《詩經(jīng)》具有團結民眾的作用。《詩經(jīng)》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4.“怨”就是不滿,《詩經(jīng)》可以幫助人們抒發(fā)對社會政治以及上級統(tǒng)治者的不滿。有人認為“怨”是“諷刺上政”,既對社會政治以及上級統(tǒng)治者的不滿。其實,并不局限于此,還有其他不滿情緒。如《氓》,表達的是棄婦的不滿?!按T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許吃我種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卻對我不照顧。發(fā)誓定要擺脫你,去那樂土有幸福。那樂土啊那樂土,才是我的好去處!)“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了君主,何必還在露水中勞作!

)【第十二章】如何理解“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事父、事君”是從人之大倫上說的。這就是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確保整個社會安定有序,而學習《詩經(jīng)》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的這種精神,在家則孝,在外則忠,忠孝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礎,而學習《詩經(jīng)》就是培養(yǎng)人們這種品德的最佳方法。強調了“詩”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6.青年擔當著國家興盛的重責,應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