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手冊_第1頁
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手冊_第2頁
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手冊_第3頁
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手冊_第4頁
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手冊TOC\o"1-2"\h\u5465第1章綠色農產品概述 34841.1綠色農業(yè)的概念與意義 3149401.2綠色農產品的分類與標準 39630第2章種植環(huán)境選擇與優(yōu)化 4145982.1土壤環(huán)境選擇與改良 414582.1.1土壤類型選擇 4142592.1.2土壤改良 450082.2水質與空氣質量要求 5155002.2.1水質要求 554552.2.2空氣質量要求 5132052.3種植區(qū)域規(guī)劃與布局 5133142.3.1種植區(qū)域規(guī)劃 5251352.3.2種植布局 517852第3章種子與種苗選擇 570523.1品種選擇原則 5308853.1.1適應性原則:根據(jù)當?shù)貧夂?、土壤類型、病蟲害發(fā)生情況等因素,選擇適應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品種。 6260933.1.2優(yōu)質高產原則:優(yōu)先選擇品質優(yōu)良、產量高、抗逆性強的品種。 6286253.1.3環(huán)保原則:選擇對環(huán)境友好,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的品種。 6324143.1.4市場需求原則:根據(jù)市場需求,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市場前景的品種。 6101703.1.5資源利用原則: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和傳統(tǒng)品種,兼顧引進國內外優(yōu)良品種。 6233103.2種子質量鑒別與處理 6265003.2.1種子質量鑒別: 6305883.2.2種子處理: 6280263.3種苗繁育技術 620463.3.1苗床準備: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苗床,進行深翻、施肥、消毒等處理。 6144403.3.2播種: 617883.3.3苗期管理: 77350第4章種植模式與茬口安排 7134004.1間作與套作模式 729324.1.1間作模式 7293854.1.2套作模式 7252754.2輪作與連作模式 774914.2.1輪作模式 766624.2.2連作模式 8318334.3茬口安排與優(yōu)化 8293044.3.1茬口安排 810254.3.2茬口優(yōu)化 821031第6章病蟲害防治技術 810566.1病蟲害分類與特點 8273636.1.1真菌性病害 927576.1.2細菌性病害 941136.1.3病毒性病害 9279086.1.4線蟲病害 9318966.1.5昆蟲害 9214456.1.6螨類害 943356.2生物防治方法 10215206.2.1天敵昆蟲防治 1048036.2.2病原微生物防治 1057776.2.3植物源農藥防治 107396.2.4昆蟲信息素誘殺 10287806.3物理與化學防治方法 108336.3.1物理防治 1080996.3.2化學防治 1022093第7章農藥使用規(guī)范 10121737.1農藥種類與選擇 1125627.1.1作物種類與生育期:根據(jù)不同作物種類及其生育期,選擇合適的農藥類型,以保證防治效果。 11282157.1.2防治對象:明確防治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農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農藥使用量。 11133877.1.3農藥特性:了解農藥的毒性、殘留、分解途徑等特性,選擇低毒、低殘留、環(huán)保型農藥。 11250017.1.4農藥劑型:根據(jù)作物生長環(huán)境和防治需求,選擇適宜的農藥劑型,如乳油、可濕性粉劑、懸浮劑等。 1150427.2農藥使用原則與要求 11256937.2.1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綜合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防治方法,降低農藥使用頻率和用量。 11159967.2.2合理用藥:根據(jù)農藥使用說明,嚴格遵循推薦劑量,避免過量或不足用藥。 1126707.2.3安全間隔期: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保證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降至最低。 1170647.2.4交替使用:合理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降低害蟲、病菌的抗藥性。 11156927.2.5精準施藥:采用精準施藥技術,減少農藥流失,提高防治效果。 11317547.3農藥殘留控制技術 11107397.3.1農藥替代技術:采用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等替代化學農藥,降低農藥殘留。 1183827.3.2農藥減量技術:通過改進施藥方法、優(yōu)化防治策略等途徑,減少農藥使用量。 11158657.3.3農藥降解技術:采用光降解、生物降解等技術,加速農藥在環(huán)境中的分解,降低農藥殘留。 1261197.3.4清潔生產:加強農業(yè)生產過程管理,減少農藥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 1245917.3.5殘留監(jiān)測:建立健全農藥殘留監(jiān)測體系,對農產品進行定期檢測,保證農藥殘留符合國家標準。 1230290第8章水分管理技術 12214808.1灌溉水源選擇與處理 12215908.1.1水源選擇 1269538.1.2水源處理 12295168.2灌溉制度與方式 1256988.2.1灌溉制度 12224468.2.2灌溉方式 12202718.3排水與保水技術 13177458.3.1排水技術 13238498.3.2保水技術 1313914第9章收獲與儲藏技術 13231159.1收獲時間與方式 13273519.1.1確定收獲時間 13254169.1.2選擇合適的收獲方式 13241019.2預處理與包裝 13229639.2.1預處理 1362839.2.2包裝 1396469.3儲藏條件與保鮮技術 14181019.3.1儲藏條件 14230409.3.2保鮮技術 143567第10章質量檢測與追溯體系 143017210.1質量檢測方法與標準 14290010.1.1檢測方法 14662510.1.2檢測標準 15749610.2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152921210.2.1追溯體系構建 152098310.2.2追溯體系應用 152587310.3綠色農產品認證與標識 152731910.3.1認證流程 152254910.3.2標識管理 16第1章綠色農產品概述1.1綠色農業(yè)的概念與意義綠色農業(yè)是指在農業(yè)生產過程中,遵循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采用環(huán)境友好型技術,保護和改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證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的農業(yè)生產方式。綠色農業(yè)的實施,有助于緩解農業(yè)生產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yè)、農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1.2綠色農產品的分類與標準綠色農產品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綠色蔬菜:指在種植過程中嚴格遵守綠色農業(yè)生產規(guī)范,未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產品中農藥殘留限量符合國家標準的蔬菜。(2)綠色水果:指在種植過程中遵循綠色農業(yè)生產規(guī)范,未使用禁用農藥和激素,產品中農藥殘留限量符合國家標準的水果。(3)綠色糧食:指在種植過程中采用綠色農業(yè)生產技術,未使用化學合成肥料、農藥,產品中農藥殘留限量符合國家標準的糧食。(4)綠色畜禽產品:指在養(yǎng)殖過程中遵循綠色農業(yè)生產規(guī)范,未使用違禁藥物和激素,產品中藥物殘留限量符合國家標準的畜禽產品。(5)綠色水產品:指在養(yǎng)殖過程中采用綠色農業(yè)生產技術,未使用化學合成飼料和藥物,產品中藥物殘留限量符合國家標準的水產品。綠色農產品的標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產地環(huán)境標準:要求產地環(huán)境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保證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免受污染。(2)生產過程標準:規(guī)定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允許使用的投入品種類、使用方法、使用量等,保證農產品質量與安全。(3)產品質量標準:規(guī)定農產品中農藥、獸藥殘留限量,重金屬、有害物質等指標,保證農產品符合國家標準。(4)包裝與標識標準:要求農產品包裝材料安全、環(huán)保,標識清晰、真實,便于消費者識別。(5)運輸與儲存標準:規(guī)定農產品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保證農產品新鮮、安全。第2章種植環(huán)境選擇與優(yōu)化2.1土壤環(huán)境選擇與改良土壤是綠色農產品種植的基礎,選擇適宜的土壤環(huán)境對提高農產品品質。以下是關于土壤環(huán)境選擇與改良的一些建議:2.1.1土壤類型選擇(1)優(yōu)先選擇有機質含量較高、排水功能良好的土壤類型,如砂壤土、壤土和黏壤土。(2)避免選擇重黏土、鹽堿土等不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2.1.2土壤改良(1)增施有機肥:通過施用農家肥、綠肥、堆肥等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2)調整土壤酸堿度:根據(jù)作物生長需求,采用石灰、硫磺等物質調整土壤酸堿度,使之適宜作物生長。(3)改善土壤排水功能:對于排水不良的土壤,可通過深翻、開溝、鋪設排水管道等措施改善土壤排水功能。2.2水質與空氣質量要求2.2.1水質要求(1)灌溉水質量:灌溉水應達到農田灌溉水質標準,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質的水源。(2)地下水質:地下水應滿足綠色農產品種植要求,不得含有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有害物質。2.2.2空氣質量要求(1)空氣質量:種植區(qū)域空氣質量應符合國家二級標準,避免位于污染源附近。(2)防止大氣污染:加強周邊環(huán)境管理,防止大氣污染物質對種植區(qū)域的影響。2.3種植區(qū)域規(guī)劃與布局2.3.1種植區(qū)域規(guī)劃(1)根據(jù)地形、土壤、氣候等條件,合理劃分種植區(qū)域,保證各區(qū)域適宜不同作物的生長。(2)充分考慮作物生長周期和茬口安排,合理規(guī)劃作物種植布局。2.3.2種植布局(1)根據(jù)作物生長習性和對環(huán)境的需求,合理搭配作物種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采用輪作、間作、套作等種植方式,減少病蟲害發(fā)生,提高農產品品質。(3)合理設置作物種植密度,保證作物生長空間,提高光合效率。第3章種子與種苗選擇3.1品種選擇原則選擇適宜的品種是保證綠色農產品種植成功的關鍵。品種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3.1.1適應性原則:根據(jù)當?shù)貧夂颉⑼寥李愋汀⒉∠x害發(fā)生情況等因素,選擇適應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的品種。3.1.2優(yōu)質高產原則:優(yōu)先選擇品質優(yōu)良、產量高、抗逆性強的品種。3.1.3環(huán)保原則:選擇對環(huán)境友好,有利于生態(tài)平衡的品種。3.1.4市場需求原則:根據(jù)市場需求,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和市場前景的品種。3.1.5資源利用原則:合理利用本地資源和傳統(tǒng)品種,兼顧引進國內外優(yōu)良品種。3.2種子質量鑒別與處理為保證種子質量,種植者需掌握以下鑒別和處理方法:3.2.1種子質量鑒別:(1)外觀鑒別:觀察種子顏色、形狀、大小、飽滿度等,剔除異形、破損、病蟲害和霉變的種子。(2)發(fā)芽率測試:通過種子發(fā)芽試驗,檢測種子發(fā)芽率,保證達到國家規(guī)定標準。(3)種子純度檢測:對種子進行品種純度檢測,保證種子純度達到要求。3.2.2種子處理:(1)曬種:將種子置于陽光下晾曬,以提高種子活力。(2)消毒:用適當?shù)南緞┨幚矸N子,殺滅病菌和蟲卵。(3)浸種:根據(jù)需要,采用適宜的溫度和時間進行浸種,促進種子吸水、發(fā)芽。3.3種苗繁育技術為提高種苗質量,以下繁育技術:3.3.1苗床準備: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塊作為苗床,進行深翻、施肥、消毒等處理。3.3.2播種:(1)播種時間: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和作物生長周期,選擇適宜的播種時間。(2)播種方式:根據(jù)種子特性和種植需求,采用撒播、點播、條播等方式。(3)播種密度:合理控制播種密度,保證種苗生長空間。3.3.3苗期管理:(1)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干旱或積水。(2)肥料管理:根據(jù)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狀況,適時施用有機肥和化肥。(3)病蟲害防治:加強病蟲害監(jiān)測,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4)間苗、定苗:適時進行間苗、定苗,保證種苗均勻生長。(5)煉苗:在移栽前進行適度煉苗,提高種苗抗逆能力。第4章種植模式與茬口安排4.1間作與套作模式4.1.1間作模式間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同時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作物。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光、熱、水等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有利于綠色農產品的生產。(1)作物選擇:選擇對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態(tài)條件要求不同的作物進行間作。(2)配置方式:采用寬窄行或等距種植,保證作物之間相互獨立,減少競爭。(3)管理措施:根據(jù)各種作物需求,合理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4.1.2套作模式套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種植后季作物。這種模式有利于延長土地生產周期,提高土地產出。(1)作物選擇:選擇生長周期相近的作物進行套作。(2)配置方式:采用前矮后高或前高后矮的搭配,合理利用空間資源。(3)管理措施:注意前后季作物之間的生育期銜接,合理調控水肥、病蟲害防治。4.2輪作與連作模式4.2.1輪作模式輪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按照一定順序輪換種植不同作物。這種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蟲害,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1)輪作組合:根據(jù)作物生態(tài)習性和土壤條件,合理搭配輪作作物。(2)輪作周期:確定合理的輪作周期,一般為23年。(3)管理措施:針對不同作物需求,調整施肥、澆水等管理措施。4.2.2連作模式連作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xù)種植同一種作物。雖然連作可能導致土壤養(yǎng)分失衡、病蟲害加重,但合理調控仍可獲得較高產量。(1)品種選擇:選用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2)土壤管理:加強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3)病蟲害防治:采用生物、化學、物理等方法,綜合防治病蟲害。4.3茬口安排與優(yōu)化4.3.1茬口安排茬口安排是指根據(jù)作物生態(tài)習性和市場需求,合理安排各種作物種植季節(jié)和面積。(1)季節(jié)安排: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確定各種作物適宜的播種期。(2)面積安排:結合市場需求和種植效益,合理配置作物種植面積。4.3.2茬口優(yōu)化茬口優(yōu)化是指在現(xiàn)有茬口安排基礎上,通過調整作物種類、種植模式等,提高土地產出和農產品質量。(1)作物種類調整:根據(jù)市場需求,適當增加或減少某一作物的種植面積。(2)種植模式優(yōu)化:采用間作、套作、輪作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產量。(3)技術集成:結合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提高作物生產水平。第6章病蟲害防治技術6.1病蟲害分類與特點病蟲害是影響綠色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根據(jù)病蟲害的分類,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線蟲病害、昆蟲害和螨類害等。各類病蟲害具有以下特點:6.1.1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點:(1)侵染速度快,易大面積傳播;(2)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較大,濕度、溫度等氣候因素對其發(fā)生和流行有重要作用;(3)病部常出現(xiàn)霉層、斑點、腐爛等癥狀。6.1.2細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是由細菌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點:(1)侵染途徑多,可通過傷口、自然孔口等進入植物體內;(2)病害發(fā)展迅速,病部常見黏液、水浸狀等癥狀;(3)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fā)生和流行。6.1.3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點:(1)傳播方式多樣,可通過昆蟲、嫁接等途徑傳播;(2)病部常見花葉、皺縮、畸形等癥狀;(3)難以防治,無特效藥物。6.1.4線蟲病害線蟲病害是由線蟲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點:(1)體型微小,難以發(fā)覺;(2)破壞植物根部,導致植株生長不良;(3)易在土壤中傳播,防治困難。6.1.5昆蟲害昆蟲害是由各種昆蟲引起的,具有以下特點:(1)種類繁多,生活習性各異;(2)繁殖速度快,易造成大面積危害;(3)可危害植物的不同部位,如葉片、莖干、果實等。6.1.6螨類害螨類害是由螨蟲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點:(1)體型微小,不易被察覺;(2)吸食植物汁液,導致植株生長不良;(3)繁殖速度快,易在短時間內造成嚴重危害。6.2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資源,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控制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種:6.2.1天敵昆蟲防治利用天敵昆蟲捕食或寄生病蟲害,降低病蟲害種群密度。如:捕食性瓢蟲、草蛉等。6.2.2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細菌、病毒等)感染病蟲害,使其死亡。如:蘇云金桿菌、核多角體病毒等。6.2.3植物源農藥防治利用植物源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具有環(huán)保、無殘留等特點。如:苦參堿、魚藤酮等。6.2.4昆蟲信息素誘殺利用昆蟲信息素誘捕或干擾病蟲害的交配行為,降低病蟲害種群密度。6.3物理與化學防治方法6.3.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包括以下方法:(1)人工捕殺:人工捕捉病蟲害成蟲、卵塊等,降低種群密度;(2)誘殺:利用誘殺劑、燈光、顏色等誘集病蟲害,進行集中消滅;(3)高溫處理:利用高溫殺死病蟲害,如土壤消毒、種子處理等。6.3.2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利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進行防治,應遵循以下原則:(1)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2)適時、適量、精準用藥;(3)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農藥,以延緩病蟲害抗藥性產生;(4)嚴格執(zhí)行農藥安全使用規(guī)定,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第7章農藥使用規(guī)范7.1農藥種類與選擇農藥是綠色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農業(yè)生產資料,其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等。在選擇農藥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因素:7.1.1作物種類與生育期:根據(jù)不同作物種類及其生育期,選擇合適的農藥類型,以保證防治效果。7.1.2防治對象:明確防治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農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農藥使用量。7.1.3農藥特性:了解農藥的毒性、殘留、分解途徑等特性,選擇低毒、低殘留、環(huán)保型農藥。7.1.4農藥劑型:根據(jù)作物生長環(huán)境和防治需求,選擇適宜的農藥劑型,如乳油、可濕性粉劑、懸浮劑等。7.2農藥使用原則與要求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和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農藥使用應遵循以下原則與要求:7.2.1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綜合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防治方法,降低農藥使用頻率和用量。7.2.2合理用藥:根據(jù)農藥使用說明,嚴格遵循推薦劑量,避免過量或不足用藥。7.2.3安全間隔期: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保證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降至最低。7.2.4交替使用:合理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農藥,降低害蟲、病菌的抗藥性。7.2.5精準施藥:采用精準施藥技術,減少農藥流失,提高防治效果。7.3農藥殘留控制技術為降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保障消費者健康,應采取以下控制技術:7.3.1農藥替代技術:采用生物農藥、微生物農藥等替代化學農藥,降低農藥殘留。7.3.2農藥減量技術:通過改進施藥方法、優(yōu)化防治策略等途徑,減少農藥使用量。7.3.3農藥降解技術:采用光降解、生物降解等技術,加速農藥在環(huán)境中的分解,降低農藥殘留。7.3.4清潔生產:加強農業(yè)生產過程管理,減少農藥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7.3.5殘留監(jiān)測:建立健全農藥殘留監(jiān)測體系,對農產品進行定期檢測,保證農藥殘留符合國家標準。第8章水分管理技術8.1灌溉水源選擇與處理合理選擇灌溉水源是保證綠色農產品生長的關鍵。灌溉水源應滿足以下條件:水質清潔,無污染;水量充沛,能滿足作物生長需求;運輸方便,減少能耗。8.1.1水源選擇(1)優(yōu)先選擇地面水,如河流、湖泊、水庫等。(2)地下水作為輔助水源,應符合國家地下水質量標準。(3)雨水收集利用,適用于多雨地區(qū)。8.1.2水源處理(1)過濾:采用物理過濾方法,如砂石過濾、網式過濾等,去除水中懸浮物。(2)消毒:采用紫外線消毒、臭氧消毒等方法,殺滅水中的病原微生物。(3)調節(jié)水質:根據(jù)作物生長需求,調整水的酸堿度、硬度等,保證適宜作物生長。8.2灌溉制度與方式合理的灌溉制度與方式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水資源浪費。8.2.1灌溉制度(1)根據(jù)作物生長周期和需水量,制定灌溉計劃。(2)實行分階段灌溉,如苗期、花期、果實成熟期等。(3)根據(jù)天氣、土壤、作物長勢等因素,適時調整灌溉水量。8.2.2灌溉方式(1)地面灌溉:適用于大多數(shù)作物,如溝灌、畦灌等。(2)噴灌:適用于蔬菜、花卉等需水量較大的作物。(3)滴灌:適用于干旱地區(qū)或需水量較小的作物,如果樹、葡萄等。8.3排水與保水技術合理的排水與保水技術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8.3.1排水技術(1)明排:通過排水溝、排水管道等設施,將多余水分排出田塊。(2)暗排:利用地下排水管道,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狀況。8.3.2保水技術(1)覆蓋保水:利用地膜、秸稈等覆蓋物,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2)深耕松土: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3)施用保水劑:利用保水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減少灌溉次數(shù)。(4)合理輪作:根據(jù)不同作物的水分需求,合理安排輪作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第9章收獲與儲藏技術9.1收獲時間與方式9.1.1確定收獲時間綠色農產品的收獲時間對其品質和營養(yǎng)價值具有重要影響。應根據(jù)作物種類、成熟度、氣候條件及市場需求等因素確定適宜的收獲時間。收獲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產品質量。9.1.2選擇合適的收獲方式針對不同作物,選擇合適的收獲方式,包括人工收獲、機械收獲等。在收獲過程中,應注意減少機械損傷和農殘,保證農產品品質。9.2預處理與包裝9.2.1預處理收獲后的農產品應及時進行預處理,包括去除雜質、剪掉病殘枝葉、分級等。預處理過程中要注意衛(wèi)生條件,防止農產品受到污染。9.2.2包裝采用環(huán)保、透氣、防潮、抗壓的包裝材料,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包裝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保持農產品新鮮度,防止擠壓和損傷;(2)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保證食品安全;(3)提高包裝的美觀度,提升產品價值。9.3儲藏條件與保鮮技術9.3.1儲藏條件合理控制儲藏條件對保持農產品品質。主要儲藏條件包括:(1)溫度:根據(jù)不同作物,設定適宜的儲藏溫度;(2)濕度:保持相對濕度在適宜范圍內,避免農產品失水或霉變;(3)氧氣:適當降低氧氣濃度,抑制呼吸作用,延長農產品保鮮期;(4)二氧化碳:適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減緩農產品新陳代謝。9.3.2保鮮技術采用現(xiàn)代保鮮技術,延長農產品的儲藏期和貨架期。常用的保鮮技術包括:(1)冷藏保鮮:利用低溫抑制農產品的新陳代謝,延長保鮮期;(2)氣調保鮮:通過調節(jié)儲藏環(huán)境中的氣體成分,降低氧氣濃度,減緩農產品呼吸作用;(3)保鮮劑處理:使用安全、高效的保鮮劑,如1甲基環(huán)丙烯(1MCP)等,延緩農產品衰老;(4)生物保鮮: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