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學年第一學期階段性檢測高三語文(練習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紙上)一、積累運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________________。(《蘭亭集序》)(2)________________,謠諑謂余以善淫。(________《離騷》)(3)《陳情表》在結尾運用典故表達對晉武帝的報答與感激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按要求完成小題。(1)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理性經(jīng)濟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是西方經(jīng)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傾向于暫時獲得產(chǎn)品或服務,或與他人分享產(chǎn)品或服務。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經(jīng)濟最簡潔的表述。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種合作分享的思維方式②不再注重購買、擁有產(chǎn)品或服務③但在分享經(jīng)濟這一催化劑的作用下④人們不再把所有權看作獲得產(chǎn)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興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⑧這個利已主義的假設發(fā)生了變化A.
③⑥⑥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2)下面是某雜志社征訂啟事的片段,有一處畫線部分語言表達不得體,請找出并修改。【甲】敝刊設有“探索與爭鳴”“書刊評介”“動態(tài)信息”等特色鮮明的欄目,內(nèi)容新穎,報道及時,信息量大,可讀性強?,F(xiàn)征訂在即,【乙】希望讀者踴躍訂閱?!颈空堅谟唵紊蠈懨魇謾C號碼,【丁】以便我們隨時垂詢。【】處,修改:二、閱讀70分(一)(17分)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題“無用的”知識羅素①在開始謀生之前,人們沒有時間什么都去學習,無疑“有用的”知識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當代世界。沒有它,我們就沒有機器、鐵路、飛機?,F(xiàn)代知識已帶來人們普遍健康狀況的大大改善,與此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如何使用毒氣去毀滅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來,我們今日世界最明顯的特點在于“有用的”知識。②同樣必須承認許多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兒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法,而終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讀希臘文或拉丁文著作。從各方面考察,現(xiàn)代語言比拉丁文和希臘文更可取。它們不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時間內(nèi)給予更多的文化知識。文明的進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識在解釋當今問題上,比起現(xiàn)代國家和關于這些國家的最近歷史的知識更少得到運用。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實用目的外,還應有其他目的。④現(xiàn)代城市居民的娛樂方式愈來愈趨向于被動,趨于懶散地觀看他人的技藝和表演。這些人的娛樂方式雖然無可厚非,但總比不上那些受過教育而且具有與工作無關的廣泛的智力興趣的人。由于技術進步,機器代替了人類勞動,人們的閑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動和興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樂中。所以,普通人必須去接受提高自己心靈涵養(yǎng)的,當然也包括實用技術知識的教育。⑤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忽視了人的理想訓練與技術訓練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經(jīng)訓練的人性中存在許多野蠻因素,它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或輕或重地表現(xiàn)出來。如一些人背后說長道短,令人厭煩。當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時也是殘忍野蠻的,但他們比起那些心靈未經(jīng)開化的人,較少如此。行兇斗毆的人在學校學習很少能達到中等水準,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沒有其他快樂。最為人們普遍向往的兩件事是權力和頌揚。一般來說,無知的人只能訴諸粗野的方式來獲得這兩者,包括體力上的征服。文化教養(yǎng)提供給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權力形式和較多使自己受到稱贊的有價值的方式。⑥也許“無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優(yōu)點是能促進心靈沉思的習慣?,F(xiàn)在世界上有許多人遇事過分輕率,不僅行動之前沒有經(jīng)過周密考慮,而且對有的行動從智謀上加以考慮也難以進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以各種奇異方式表現(xiàn)出他們的偏見。⑦心靈的沉思習慣具有遍及從最淺薄到最高深之處的優(yōu)點。例如從被跳蚤咬、火車誤點或與同行爭吵等這些小苦惱開始。這樣的煩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義行為的反應,或者像對待人類暫時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樣無可奈何,然而它們對人的影響卻破壞了許多人的善良習性和生活樂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從一些奇特的知識中找到不少安慰,這類知識與這種現(xiàn)時的苦惱有著確實或空想的關系;即使沒有這種安慰,也能從人們的思想中當下消除這種苦惱。當我們受到氣得臉色發(fā)白的人攻擊時,想想笛卡爾《論情感》中題為“為何那些氣得臉發(fā)白的人比那些臉發(fā)紅的人更為可怕”的一章,就會感到欣慰。⑧雖然文化上粗淺的快樂足以解除實際生活中的一般苦惱,而沉思更為重要的功用則關乎生命的災難、死亡、痛苦、殘忍以及國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慘狀況。獨斷的宗教已不能再帶來慰藉,為了使生活不趨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滿膚淺的自我肯定,必須尋求某種可以代替的東西,現(xiàn)今世界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憤怒群體,其中沒有一個能具備全人類的整體眼光,每個群體都寧可文明毀滅,與不愿作絲毫的讓步。對于這種偏狹,任何專門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辦法。因為它屬于個人心理上的問題,解毒良方應求之于歷史學、天文學以及一切無礙自尊心,相反能讓個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學科,需要的不是這樣或那樣的特殊的片段知識,而是足以激發(fā)整體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識:藝術與歷史,對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對人類在宇宙中極其偶然而短暫的地位的了解——所有這些都同人類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聯(lián)系。從廣闊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感情結合中最易產(chǎn)生出智慧來。⑨在所有時代,人生充滿著苦痛,在我們今天較前兩個世紀人生苦痛更甚,個人與公眾的不幸只能靠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絕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認識它,如果能補救則尋求補救的辦法;如果不能補救則根據(jù)對它的關系的看法,將它視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記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區(qū)、其他時代和星空的深遠之處,使得它變得可以忍受。(選自作者寫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刪節(jié))3.
下列有關“‘無用
’知識”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
“‘無用的’知識”能提高心靈涵養(yǎng),讓人沉浸在高尚的快樂中。B.
“‘無用的’知識”重視理想訓練,幫助人開化心靈、提升教養(yǎng)。C.
“‘無用的’知識”更能促進人的心靈沉思,促進人的完善發(fā)展。D.
“‘無用的’知識”能切實消除人現(xiàn)時的苦惱,讓人得到些安慰。4.
與原文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A.
“‘有用的’知識”是利于謀生的、直接而實用的知識。B.
功利主義教育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蠻而忽視其他快樂。C.
心靈沉思的習慣可以減少過分輕率和各種奇異的偏見。D.
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認識和接納。5.
能夠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做出的一項推斷是()A.
現(xiàn)今世界宗教不能給人帶來安慰,需要尋找東西代替它。B.
現(xiàn)今世界充斥的自我中心沒有解決辦法,它是心理問題。C.
“‘無用的’知識”是能激發(fā)人的整體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識。D.
藝術、歷史學科能矯正人類的自傲,較其他學科更具智慧。6.
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7.
羅素在本文強調(diào)了“無用的”知識對人類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則認為,真正的學術必須是有用的知識。結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從寫作意圖的角度評析二人的觀點??萍疾亢徒逃柯?lián)合發(fā)文破除論文至上的文件,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這個話題的熱議。中央黨校丁元竹教授撰文指出,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是如何界定學術的目標和治學目的。文章以費孝通為例,說在中國學術史上,費孝通研究的問題緊緊貼近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20世紀40年代以后,他開始以流暢的文筆使學術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世紀70年代后期,他繼續(xù)用雅俗共賞的文筆展示一些重大命題,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決策成果,推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據(jù)此,丁元竹認為:真正的學術必須是有用的知識。(二)(16分)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蓱z的牧羊人周濤①可憐的牧羊人!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難道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轉(zhuǎn)場時從城市走過的牧羊人是可憐的,但不一定是愚蠢的。也許你認為只要有道路的地方都可以通過,除了太高的山和太深的河,你和你的羊群都可以通過。②但是這次你錯了,你有些愚蠢。③你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城市是什么。④你不知道比高山更險峻、比河流更湍急的,是一座城市。穿越它,既是一種妄念也是一種蠢行,它很可能摧毀你。⑤可憐的牧羊人?、弈愫芸赡苁菑哪仙降木栈ㄅ_一帶出來的,也很可能是想把你的幾百只羊趕往古牧地或是北塔山,這都可以,但是你為什么要從城市穿過呢?⑦現(xiàn)在,你體會到難堪和尷尬了吧?你嘗到硬著頭皮繼續(xù)前行的窘迫了吧?⑧這時正是秋天,城市還相當炎熱。城里人還穿著短袖衣裙,光鮮漂亮。城里人在街上看著你,他們的目光仿佛在看一個野生動物。⑨你穿著皮襖皮褲,頭上頂著那個標志性的防御暴風雪的狐皮帽子,你太不合時宜了。你穿得太厚了,你不出汗嗎?就像一只企鵝突然出現(xiàn)在炎熱的非洲草原,你完全走錯了地方。⑩還有你騎著的那匹馬,無精打采,低垂著頭頸,鬃毛和尾巴上粘著干刺球。這可不是人家閱兵式上排列整齊的清一色駿馬,這是一匹骯臟可憐的老馬,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水泥路面上,它腳下踩出的聲響就像一個農(nóng)婦第一次穿上高跟鞋那樣。馬很明白,在這里自己很卑微,和騎在它背上的主人一樣找不到感覺。?羊群更是慌亂、緊張,像一群衣衫襤褸的難民,擁擠在一起不知怎么辦才好。有時互相呼喚幾聲,聲音微弱,底氣不足,在草場上那個勁兒全沒了。它們從來沒見過這種地面,沒有一根草,也嗅不到土壤的氣味,連一塊石頭都沒有,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巨大的屠宰場,末日的預感在羊群中傳遞。?兩只碩大的牧羊犬,像兩堆亂毛在自己行走,它們跟在羊群邊上,完全不敢行使自己牧羊的職責。更多的時候,它們躲避街道上的人,順著墻根低頭溜走。盡管它們非常低調(diào),還是引起城里少年的注意,他們喊它們,朝它們?nèi)邮^,它們連叫也不敢叫一聲頭也不抬,匆匆躲避扔過來的石頭,像過街的老鼠。它們偶爾抬頭看一眼馬背上的主人,它們發(fā)現(xiàn),主人這陣子比它們還可憐。?可憐的牧羊人。?他就是這樣帶領著自己的部屬通過城市,像一群戰(zhàn)俘,毫無尊嚴。沒有經(jīng)過任何一場戰(zhàn)役,就已完全潰敗。城市不發(fā)一槍一彈,不派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句話都懶得說,就使牧羊人的內(nèi)心像春洪攜卷過的土崖那樣坍塌了。?他的那張被烈日和暴風雪涂染而成的青銅色的臉,顯得有些過于夸張,和目前的現(xiàn)實有些距離,使他更像一個古董或過去年代的遺物。他瞇著眼,所以看起來就像沒有眼。他的稀疏的黃胡子也未經(jīng)修飾、不倫不類,絲毫不具美感。?在這座城市無所不在的審視中,他自慚形穢,無地自容。不僅如此,他和他的羊群、馬匹、狗,攜帶著過于明顯、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強烈腹腥氣和山野氣。這氣味在牧場上并不明顯,似不存在,但是一到這里,立即膨脹、爆炸,令城里人面露厭惡,掩鼻而過。?城市正是這樣,它會讓你感到自己卑賤,在它面前,你會覺得自己連奴仆都算不上。它聳立在那里,是一座用金錢堆砌起來并精雕細刻的崇山峻嶺,像一座皇帝的迷宮。它比它的統(tǒng)治者更直觀、更讓人敬畏。它在遠處閃閃發(fā)光,宛如地平線上的一個夢境,吸引你誘惑你;一旦走近,你才能感到它巨大的排斥力,你會被震懾住,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此刻牧羊人就像一只剛從洞穴里爬出來的小動物,迎頭碰上了這頭巨獸,他一入迷陣,無處可逃,他找不到任何參照物,也找不到敵手和對手。他原本在曠野、山林間熟識最隱秘的路徑,暴風雪也迷不住他;他還有一雙金雕般銳利的眼睛,一雙分得清密林深處野豬還是兔子腳步聲的耳朵,還有百步之外指什么打什么的槍法,可是在這里全都沒用了。他只能這么瞇著眼睛茫然地向前挪動,不知什么時候穿過這座冷漠無情的迷宮。?他原來出發(fā)的時候是幾天前的事了,順著一處峽谷出來向北拐過來,那塊地方林木茂盛,背陰的山坡上立滿了黑松林。那些松樹認識他,他回轉(zhuǎn)頭望那些松樹的時候,感覺到了那些筆挺高大的松樹也正凝望著自己。他點點頭,向這些高貴的巨人表示感謝,沿著峽谷,一條小河一直追隨他和他的羊群,河不寬,水卻非常清澈,他看見一只野兔子跳過去,隱入灌木叢中。還看到幾只旱獺,半坐在半邊堆起松土的洞口旁,啁啾地叫著,叫聲和它們的長相不太符合,像是禽類的鳴叫聲。在那種地方,他隨時可以選擇居留之地,他停下腳步,用鐵锨翻土,土質(zhì)松軟,是千百年的枯葉朽枝培育出來的沃土。然后他支起帳包,從小河里提一桶水,撿一些落地的干枯松枝生起火來,不一會兒,奶茶的香味就彌散開了。?晚上他睡在花氈上,枕頭旁邊和身體周圍是青草和野花,鼻孔里充滿了新鮮的草味和野花的香氣。他躺在那兒,望著氈包頂上的天窗,深藍的夜空近在眼前,星星還有月亮,也正在夜空里望著他……他耳畔是馬嚼夜草的聲音,牛噴響鼻的聲音,羊群走動的聲音,狗偶爾吠叫幾聲……?那時候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可憐過,相反,他很充實,也很自信,他是這空曠山野叢林草原河流的主人,也是這里所有的小獸小鳥的帝王。他精力旺盛,他兒子女兒成群,而且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美男子。?但是現(xiàn)在,他陷入城市的困局,像個傻瓜一樣找不到出路,他和他的羊群變得一文不值。?哎,可憐的牧羊人,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選自《南方周末》)8.
分析文章首尾兩段中“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的用意。9.
聯(lián)系上下文,賞析畫線句中“松樹”這一意象的妙處。10.
本文敘事中有“你”和“他”的人稱轉(zhuǎn)變,分析這種轉(zhuǎn)變的表達效果。11.
評析本文的思想情感。(三)(7分)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樓前【中唐】王建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過勤政樓【晚唐】杜牧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咀ⅰ竣偾铮禾崎_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jié)、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馬廄里的馬。這一天,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huán)底座。12.
從題材上看,兩首詩歌
________。13.
以下對兩首詩歌風格評價貼切的一項是()A.
雄渾豪放 B.深沉內(nèi)斂 C.清雅委婉 D.高古淡遠14.
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四)(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于謙傳(明)王世貞①于謙,字廷益,其先河南人。謙生而頎皙,美容止。七歲,僧蘭古春善相,見而大奇之,曰:“所相人,無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倍龤q舉進士,拜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謙風骨秀俊,音吐鴻鬯,每奏對宣廟前,上必為傾聽。②久之,議增補各部右侍郎,治諸鎮(zhèn)糧稅,兼練卒撫民。上手書謙姓名付吏部,遂超拜兵部右侍郎,兼治河南、山西。奉璽書以往,年僅三十三,時人榮之。謙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訪父老,以便益病苦。歲饒則多出官鏹,糴民粟歸庾;儉則吐庾粟,減直以糶。公私得相贍,而于下尤利。③謙既在官久,威惠流聞。嘗輕騎自河內(nèi)歷太行而盜有窺者謙厲聲叱之皆大驚散走。曰:“不知為我公,死罪,幸赦我?!敝t異。④數(shù)當入朝議事,人謂即不橐金往,寧無一二土物,如合薌、干菌、裹頭之類,足以充內(nèi)交際耶?謙笑而兩舉其袖,曰:“吾惟有清風而已。且交際物之幾何,而閭閻短長可畏也?!币蛸x詩見志。⑤郕王①既即大位,益賢謙,虛己委焉。入對,慷慨泣奏曰:“虜?shù)弥荆瑨段掖篑{,勢必長驅(qū)而南。今六軍實力、武庫、兵器盡矣。凡兵皆出營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倉欲守之或不能,委以與敵則可惜,宜令官軍皆給一歲祿奉,聽其自運。”上皆嘉納之。⑥虜報益急,諸中貴人之鼠竄者、戀土者相軋未定,而縉紳士人多遣其私重歸。謙乃慟哭,廷諍曰:“京師,天下本。宗廟、社稷、山陵,寧此百官萬姓帑藏庾廩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動,明日大事去矣。且虜乘勝驕,實不足畏也?!鄙下勚唬骸吧啤!逼湟宦犞t處分。(選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刪節(jié))【注】①郕王:朱祁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15.
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意思。(1)人謂即不橐金往()(2)委以與敵則可惜()16.
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遂超拜兵部右侍郎()A
高超B.擢升C.超凡D.跳上(2)聽其自運()A.判斷B.聽信C.治理D.任憑17.
把第②段畫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謙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訪父老,以便益病苦。18.
第③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嘗輕騎自河內(nèi)歷太行而盜有窺者謙厲聲叱之皆大驚散走19.
第④段寫于謙入朝議事,《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也有記載,相關文字如下:“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兩文的語言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請加以比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20.
第⑥段于謙的諫諍很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請加以分析。(五)(1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荷塘詩集序(清)姚鼐①古之善為詩者,不自命為詩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廣矣,遠矣;而偶發(fā)之于詩,則詩與之為高廣且遠焉,故曰善為詩也。曹子建、陶淵明、李太白、杜子美、韓退之、蘇子瞻、黃魯直之倫,忠義之氣,高亮之杰,道德之養(yǎng),經(jīng)濟天下之才,處而儀謂之一詩人□,此數(shù)君子豈所甘哉?②志在于為詩人而已,為之雖工,其詩則卑且小矣。余執(zhí)此以衡古人之詩之高下,亦以論今天下之為詩者。使天下終無曹子建、陶淵明、李、杜、韓、蘇、黃之徒則已,茍有之,告以吾說,其必不吾非也。③適來江寧,識涇陽張君①,君以累世同居義門②之子,負剛勁之氣,兼治煩③之才,雖為一令,廿余年屢經(jīng)躓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詩,該事道途之閑,不輟于詠。出其詩示余,余以為君之詩,君之為人也。取君詩與比之子逑、淵明、李、杜、韓、蘇、黃之美,則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氣遠韻,見胸中之高亮,而無世俗脂書之概,則與古人近,而于今人遠矣。④夫詩之至善者,文與質(zhì)備、道與藝合;心手之運,貫徹萬物,而盡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載中數(shù)人而已。其余不能無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質(zhì)焉。就二者而擇之,愚誠短與識、以為所尚者蓋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為人之重于詩者,其詩重矣。張君殆其倫歟?。ㄟx自《惜抱軒集》)注:①張君:張五典,字敘百,號荷塘,荷塘詩集的作者。②義門:仁義之門,封建社會特指以孝義著稱,數(shù)代同堂而和睦相處的家庭。③治煩:治理政事。21.
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虛詞最恰當?shù)氖牵ǎ〢.
也 B.耳 C.矣 D.乎22.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姚鼐首先提出了他對詩人的看法,認為真正的詩人不應自命為詩人,而是那些胸中有高遠境界的人。B.
作者多次提及曹子建、陶淵明、李太白、杜子美、韓退之、蘇子瞻、黃魯直這些人,目的是為了寫張五典。C.
這篇序文不僅表達了姚鼐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對文人的道德要求和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視。D.
姚鼐認為張五典的詩歌清新脫俗,風格和技巧上都比得上歷史上的大家。23.
賞析第③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24.
結合這篇序文,概述姚鼐
詩學觀念。三、作文(70分)25.生活中,人們常常通過“反思”權衡是非對錯,決定行事準則。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和思考?要求:(1)題目自擬;(2)不少于800字。一、積累運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1)固知一死生為虛誕,________________。(《蘭亭集序》)(2)________________,謠諑謂余以善淫。(________《離騷》)(3)《陳情表》在結尾運用典故表達對晉武帝的報答與感激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鸢浮竣?
齊彭殤為妄作②.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③.
屈原④.
臣生當隕首⑤.
死當結草【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和準確識記常見文學常識的能力。本題易錯字:彭、殤、作、嫉、蛾、隕。2.
按要求完成小題。(1)將下列編號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理性經(jīng)濟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是西方經(jīng)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傾向于暫時獲得產(chǎn)品或服務,或與他人分享產(chǎn)品或服務。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經(jīng)濟最簡潔的表述。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種合作分享的思維方式②不再注重購買、擁有產(chǎn)品或服務③但在分享經(jīng)濟這一催化劑的作用下④人們不再把所有權看作獲得產(chǎn)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興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⑧這個利已主義的假設發(fā)生了變化A.
③⑥⑥①④② B.
③⑥⑤④②① C.
⑤⑥③①④② D.
⑤⑥③④②①(2)下面是某雜志社征訂啟事的片段,有一處畫線部分語言表達不得體,請找出并修改。【甲】敝刊設有“探索與爭鳴”“書刊評介”“動態(tài)信息”等特色鮮明的欄目,內(nèi)容新穎,報道及時,信息量大,可讀性強?,F(xiàn)征訂在即,【乙】希望讀者踴躍訂閱。【丙】請在訂單上寫明手機號碼,【丁】以便我們隨時垂詢?!尽刻?,修改:【答案】(1)B(2)丁以便我們隨時咨詢(回訪)?!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排序的能力。本語段談的是分享經(jīng)濟,語段第一句談的是理性經(jīng)濟,追求的是個人經(jīng)濟最大化,是西方經(jīng)濟學的基本假設之一,是利己主義的假設,它要向分享經(jīng)濟轉(zhuǎn)變必須有條件,且前面說到“利己”“假設”,從語意連貫的角度來看,⑥“這個利己主義的假設發(fā)生了變化”中“利己主義”“假設”與前面內(nèi)容關聯(lián)性很強,此處的“變化”相對于前面的內(nèi)容,在語意上發(fā)生了轉(zhuǎn)折,故與上文應該構成轉(zhuǎn)折關系,但⑥中沒有表轉(zhuǎn)折的關聯(lián)詞,這就可找到③中的“但”,故③⑥應排在前面,所以排除CD。根據(jù)“不再……”“不再……”這兩個相似的句式,可以推測②緊承④,這兩句都是說人們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應是發(fā)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這就說明⑤應放在④②前面,而橫線后面說“更……”,這在句式上與①“……更多地……”接近,故①應放在最后,所以排除A。故選B?!拘?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得體的能力。丁處,“垂詢”是敬辭,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舊稱上對下有所詢問。此處用來指自己問別人情況,不得體,應改為“咨詢”或“回訪”。二、閱讀70分(一)(17分)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題?!盁o用的”知識羅素①在開始謀生之前,人們沒有時間什么都去學習,無疑“有用的”知識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當代世界。沒有它,我們就沒有機器、鐵路、飛機?,F(xiàn)代知識已帶來人們普遍健康狀況的大大改善,與此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如何使用毒氣去毀滅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來,我們今日世界最明顯的特點在于“有用的”知識。②同樣必須承認許多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兒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法,而終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讀希臘文或拉丁文著作。從各方面考察,現(xiàn)代語言比拉丁文和希臘文更可取。它們不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時間內(nèi)給予更多的文化知識。文明的進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識在解釋當今問題上,比起現(xiàn)代國家和關于這些國家的最近歷史的知識更少得到運用。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實用目的外,還應有其他目的。④現(xiàn)代城市居民的娛樂方式愈來愈趨向于被動,趨于懶散地觀看他人的技藝和表演。這些人的娛樂方式雖然無可厚非,但總比不上那些受過教育而且具有與工作無關的廣泛的智力興趣的人。由于技術進步,機器代替了人類勞動,人們的閑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動和興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樂中。所以,普通人必須去接受提高自己心靈涵養(yǎng)的,當然也包括實用技術知識的教育。⑤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忽視了人的理想訓練與技術訓練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經(jīng)訓練的人性中存在許多野蠻因素,它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或輕或重地表現(xiàn)出來。如一些人背后說長道短,令人厭煩。當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時也是殘忍野蠻的,但他們比起那些心靈未經(jīng)開化的人,較少如此。行兇斗毆的人在學校學習很少能達到中等水準,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沒有其他快樂。最為人們普遍向往的兩件事是權力和頌揚。一般來說,無知的人只能訴諸粗野的方式來獲得這兩者,包括體力上的征服。文化教養(yǎng)提供給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權力形式和較多使自己受到稱贊的有價值的方式。⑥也許“無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優(yōu)點是能促進心靈沉思的習慣?,F(xiàn)在世界上有許多人遇事過分輕率,不僅行動之前沒有經(jīng)過周密考慮,而且對有的行動從智謀上加以考慮也難以進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以各種奇異方式表現(xiàn)出他們的偏見。⑦心靈的沉思習慣具有遍及從最淺薄到最高深之處的優(yōu)點。例如從被跳蚤咬、火車誤點或與同行爭吵等這些小苦惱開始。這樣的煩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義行為的反應,或者像對待人類暫時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樣無可奈何,然而它們對人的影響卻破壞了許多人的善良習性和生活樂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從一些奇特的知識中找到不少安慰,這類知識與這種現(xiàn)時的苦惱有著確實或空想的關系;即使沒有這種安慰,也能從人們的思想中當下消除這種苦惱。當我們受到氣得臉色發(fā)白的人攻擊時,想想笛卡爾《論情感》中題為“為何那些氣得臉發(fā)白的人比那些臉發(fā)紅的人更為可怕”的一章,就會感到欣慰。⑧雖然文化上粗淺的快樂足以解除實際生活中的一般苦惱,而沉思更為重要的功用則關乎生命的災難、死亡、痛苦、殘忍以及國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慘狀況。獨斷的宗教已不能再帶來慰藉,為了使生活不趨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滿膚淺的自我肯定,必須尋求某種可以代替的東西,現(xiàn)今世界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憤怒群體,其中沒有一個能具備全人類的整體眼光,每個群體都寧可文明毀滅,與不愿作絲毫的讓步。對于這種偏狹,任何專門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辦法。因為它屬于個人心理上的問題,解毒良方應求之于歷史學、天文學以及一切無礙自尊心,相反能讓個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學科,需要的不是這樣或那樣的特殊的片段知識,而是足以激發(fā)整體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識:藝術與歷史,對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對人類在宇宙中極其偶然而短暫的地位的了解——所有這些都同人類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聯(lián)系。從廣闊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感情結合中最易產(chǎn)生出智慧來。⑨在所有時代,人生充滿著苦痛,在我們今天較前兩個世紀人生苦痛更甚,個人與公眾的不幸只能靠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絕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認識它,如果能補救則尋求補救的辦法;如果不能補救則根據(jù)對它的關系的看法,將它視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記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區(qū)、其他時代和星空的深遠之處,使得它變得可以忍受。(選自作者寫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刪節(jié))3.
下列有關“‘無用的’知識”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
“‘無用的’知識”能提高心靈涵養(yǎng),讓人沉浸在高尚的快樂中。B.
“‘無用的’知識”重視理想訓練,幫助人開化心靈、提升教養(yǎng)。C.
“‘無用的’知識”更能促進人的心靈沉思,促進人的完善發(fā)展。D.
“‘無用的’知識”能切實消除人現(xiàn)時的苦惱,讓人得到些安慰。4.
與原文觀點不一致的一項是()A.
“‘有用的’知識”是利于謀生的、直接而實用的知識。B.
功利主義教育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蠻而忽視其他快樂。C.
心靈沉思的習慣可以減少過分輕率和各種奇異的偏見。D.
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認識和接納。5.
能夠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做出的一項推斷是()A.
現(xiàn)今世界宗教不能給人帶來安慰,需要尋找東西代替它。B.
現(xiàn)今世界充斥的自我中心沒有解決辦法,它是心理問題。C.
“‘無用的’知識”是能激發(fā)人的整體人生目的概念的知識。D.
藝術、歷史學科能矯正人類的自傲,較其他學科更具智慧。6.
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7.
羅素在本文強調(diào)了“無用的”知識對人類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則認為,真正的學術必須是有用的知識。結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從寫作意圖的角度評析二人的觀點??萍疾亢徒逃柯?lián)合發(fā)文破除論文至上的文件,引發(fā)了社會各界對這個話題的熱議。中央黨校丁元竹教授撰文指出,這個問題的實質(zhì)是如何界定學術的目標和治學目的。文章以費孝通為例,說在中國學術史上,費孝通研究的問題緊緊貼近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20世紀40年代以后,他開始以流暢的文筆使學術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世紀70年代后期,他繼續(xù)用雅俗共賞的文筆展示一些重大命題,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決策成果,推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據(jù)此,丁元竹認為:真正的學術必須是有用的知識。【答案】3.A4.B5.C6.作者首先承認“有用的知識”對當代世界的重要作用,進而從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給人們有用知識達成實用目的之外,還要重視無用的知識這個論題;接著分析無用的知識更能訓練人的理想,改變?nèi)说臍埲桃靶U,更重要的是促進心靈沉思,減少偏見,讓人具有全人類的整體眼光;最后得出面對當今個人與社會的不幸,唯有心靈沉思的智慧能幫助人們認識、直面和忍耐不幸這一結論。7.
羅素肯定有用的知識建立了當代世界,但無用的知識更能促進人的沉思,對拯救人類災難與國家不幸有更深遠的意義。推測其意圖是針對當時技術進步并未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災難的有感而發(fā)。丁元竹認為真正的學術必須是有用的知識,是強調(diào)學術研究對國家現(xiàn)實決策的作用,推測其意圖是針對當下某些學術研究與現(xiàn)實的脫離,因此倡導學術的現(xiàn)實意義?!哚槍Φ纳鐣F(xiàn)象不相同,觀點并不矛盾?!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章探討了“無用的”知識的價值,羅素認為,盡管“有用的”知識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基礎,但“無用的”知識通過促進心靈沉思、提升心靈涵養(yǎng)和開化情感在提高個人素質(zhì)和生活質(zhì)量方面同樣重要。這種知識能幫助人們從狹隘的功利主義中解放出來,培養(yǎng)心靈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對人生的更全面理解。文章強調(diào)教育不應僅關注實用性,也要關注心靈與理想的培養(yǎng),以實現(xiàn)更全面的人類發(fā)展。【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讓人沉浸在高尚的快樂中”錯誤,原文為“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動和興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樂中”,沒有說“‘無用的’知識”能讓人沉浸在高尚的快樂中。選項于文無據(jù)。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
“只能滋生出人性中的野蠻而忽視其他快樂”錯誤,原文為“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忽視了人的理想訓練與技術訓練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經(jīng)訓練的人性中存在許多野蠻因素,它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或輕或重地表現(xiàn)出來”,文章強調(diào)的是功利主義教育容易忽視人的理想訓練以及由此導致文化教養(yǎng)的欠缺,并非只能滋生野蠻。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判斷推理的能力。A.“現(xiàn)今世界宗教不能給人帶來安慰”錯誤,原文為“獨斷的宗教已不能再帶來慰藉,為了使生活不趨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滿膚淺的自我肯定,必須尋求某種可以代替的東西”,是“獨斷的宗教”已不能再帶來慰藉,選項擴大范圍。B.“沒有解決辦法”錯誤,原文為“對于這種偏狹,任何專門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辦法。因為它屬于個人心理上的問題,解毒良方應求之于……”,是在專門教育上不能解決,可以有其它途徑解決。選項曲解文意。D.“較其他學科更具智慧”錯誤,原文為“藝術與歷史,對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對人類在宇宙中極其偶然而短暫的地位的了解——所有這些都同人類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聯(lián)系。從廣闊的認知能力和無私的感情結合中最易產(chǎn)生出智慧來”,沒有比較哪些學科更具智慧,選項無中生有。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文章開門見山指出,“在開始謀生之前,人們沒有時間什么都去學習,無疑‘有用的’知識是最有用的”,即作者首先承認“有用的知識”對當代世界的重要作用;接著將話題轉(zhuǎn)移到教育方面,現(xiàn)代語言相比拉丁文和希臘文法似乎更有用,古代知識在解決當今問題上也更少用得到,但是作者說“教育除了直接的實用目的外,還應有其他目的”,認為“普通人必須去接受提高自己心靈涵養(yǎng)的,當然也包括實用技術知識的教育”,這是從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給人們有用知識達成實用目的之外,還要重視無用的知識這個論題;接下來作者分析了無用的知識的意義,“狹隘的功利主義教育忽視了人的理想訓練與技術訓練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經(jīng)訓練的人性中存在許多野蠻因素”,無用的知識更能訓練人的理想,改變?nèi)说臍埲桃靶U;“也許‘無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優(yōu)點是能促進心靈沉思的習慣”“人們以各種奇異方式表現(xiàn)出他們的偏見”,無用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心靈沉思;“現(xiàn)今世界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憤怒群體,其中沒有一個能具備全人類的整體眼光”,無用知識讓人具有全人類的整體眼光;最后作者得出結論,“個人與公眾的不幸只能靠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絕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認識它,如果能補救則尋求補救的辦法;如果不能補救則根據(jù)對它的關系的看法,將它視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記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區(qū)、其他時代和星空的深遠之處,使得它變得可以忍受”,面對當今個人與社會的不幸,唯有心靈沉思的智慧能幫助人們認識、直面和忍耐不幸?!?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寫作意圖、概括作者在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我們首先看羅素對于“有用知識”的看法,“沒有它,我們就沒有機器、鐵路、飛機?,F(xiàn)代知識已帶來人們普遍健康狀況的大大改善,與此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如何使用毒氣去毀滅大城市的方法”;然后再看他對于“無用知識”的觀點,“也許‘無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優(yōu)點是能促進心靈沉思的習慣”“雖然文化上粗淺的快樂足以解除實際生活中的一般苦惱,而沉思更為重要的功用則關乎生命的災難、死亡、痛苦、殘忍以及國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慘狀況”“個人與公眾的不幸只能靠意志與智力的交互作用來控制……使得它變得可以忍受”;再看他流露出的對于當時社會的看法,“現(xiàn)今世界充斥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憤怒群體,其中沒有一個能具備全人類的整體眼光,每個群體都寧可文明毀滅,與不愿作絲毫的讓步”“在所有時代,人生充滿著苦痛,在我們今天較前兩個世紀人生苦痛更甚”。由此推測其寫作意圖是:針對當時技術進步并未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災難的有感而發(fā)。而丁元竹則認為“真正的學術必須是有用的知識”,他得出這一結論是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科技部和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文破除論文至上的文件”,他舉出費孝通的正面例子,認為“費孝通研究的問題緊緊貼近中國發(fā)展現(xiàn)實”“0世紀40年代以后,他開始以流暢的文筆使學術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0
世紀70年代后期,他繼續(xù)用雅俗共賞的文筆展示一些重大命題,努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為決策成果,推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由此推測其寫作意圖:是針對當下某些學術研究與現(xiàn)實的脫離,因此倡導學術的現(xiàn)實意義。二者針對的社會現(xiàn)象不相同,觀點并不矛盾。(二)(16分)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可憐的牧羊人周濤①可憐的牧羊人!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難道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轉(zhuǎn)場時從城市走過的牧羊人是可憐的,但不一定是愚蠢的。也許你認為只要有道路的地方都可以通過,除了太高的山和太深的河,你和你的羊群都可以通過。②但是這次你錯了,你有些愚蠢。③你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城市是什么。④你不知道比高山更險峻、比河流更湍急的,是一座城市。穿越它,既是一種妄念也是一種蠢行,它很可能摧毀你。⑤可憐的牧羊人!⑥你很可能是從南山的菊花臺一帶出來的,也很可能是想把你的幾百只羊趕往古牧地或是北塔山,這都可以,但是你為什么要從城市穿過呢?⑦現(xiàn)在,你體會到難堪和尷尬了吧?你嘗到硬著頭皮繼續(xù)前行的窘迫了吧?⑧這時正是秋天,城市還相當炎熱。城里人還穿著短袖衣裙,光鮮漂亮。城里人在街上看著你,他們的目光仿佛在看一個野生動物。⑨你穿著皮襖皮褲,頭上頂著那個標志性的防御暴風雪的狐皮帽子,你太不合時宜了。你穿得太厚了,你不出汗嗎?就像一只企鵝突然出現(xiàn)在炎熱的非洲草原,你完全走錯了地方。⑩還有你騎著的那匹馬,無精打采,低垂著頭頸,鬃毛和尾巴上粘著干刺球。這可不是人家閱兵式上排列整齊的清一色駿馬,這是一匹骯臟可憐的老馬,在完全陌生的城市水泥路面上,它腳下踩出的聲響就像一個農(nóng)婦第一次穿上高跟鞋那樣。馬很明白,在這里自己很卑微,和騎在它背上的主人一樣找不到感覺。?羊群更是慌亂、緊張,像一群衣衫襤褸的難民,擁擠在一起不知怎么辦才好。有時互相呼喚幾聲,聲音微弱,底氣不足,在草場上那個勁兒全沒了。它們從來沒見過這種地面,沒有一根草,也嗅不到土壤的氣味,連一塊石頭都沒有,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巨大的屠宰場,末日的預感在羊群中傳遞。?兩只碩大的牧羊犬,像兩堆亂毛在自己行走,它們跟在羊群邊上,完全不敢行使自己牧羊的職責。更多的時候,它們躲避街道上的人,順著墻根低頭溜走。盡管它們非常低調(diào),還是引起城里少年的注意,他們喊它們,朝它們?nèi)邮^,它們連叫也不敢叫一聲頭也不抬,匆匆躲避扔過來的石頭,像過街的老鼠。它們偶爾抬頭看一眼馬背上的主人,它們發(fā)現(xiàn),主人這陣子比它們還可憐。?可憐的牧羊人。?他就是這樣帶領著自己的部屬通過城市,像一群戰(zhàn)俘,毫無尊嚴。沒有經(jīng)過任何一場戰(zhàn)役,就已完全潰敗。城市不發(fā)一槍一彈,不派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句話都懶得說,就使牧羊人的內(nèi)心像春洪攜卷過的土崖那樣坍塌了。?他的那張被烈日和暴風雪涂染而成的青銅色的臉,顯得有些過于夸張,和目前的現(xiàn)實有些距離,使他更像一個古董或過去年代的遺物。他瞇著眼,所以看起來就像沒有眼。他的稀疏的黃胡子也未經(jīng)修飾、不倫不類,絲毫不具美感。?在這座城市無所不在的審視中,他自慚形穢,無地自容。不僅如此,他和他的羊群、馬匹、狗,攜帶著過于明顯、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強烈腹腥氣和山野氣。這氣味在牧場上并不明顯,似不存在,但是一到這里,立即膨脹、爆炸,令城里人面露厭惡,掩鼻而過。?城市正是這樣,它會讓你感到自己卑賤,在它面前,你會覺得自己連奴仆都算不上。它聳立在那里,是一座用金錢堆砌起來并精雕細刻的崇山峻嶺,像一座皇帝的迷宮。它比它的統(tǒng)治者更直觀、更讓人敬畏。它在遠處閃閃發(fā)光,宛如地平線上的一個夢境,吸引你誘惑你;一旦走近,你才能感到它巨大的排斥力,你會被震懾住,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此刻牧羊人就像一只剛從洞穴里爬出來的小動物,迎頭碰上了這頭巨獸,他一入迷陣,無處可逃,他找不到任何參照物,也找不到敵手和對手。他原本在曠野、山林間熟識最隱秘的路徑,暴風雪也迷不住他;他還有一雙金雕般銳利的眼睛,一雙分得清密林深處野豬還是兔子腳步聲的耳朵,還有百步之外指什么打什么的槍法,可是在這里全都沒用了。他只能這么瞇著眼睛茫然地向前挪動,不知什么時候穿過這座冷漠無情的迷宮。?他原來出發(fā)的時候是幾天前的事了,順著一處峽谷出來向北拐過來,那塊地方林木茂盛,背陰的山坡上立滿了黑松林。那些松樹認識他,他回轉(zhuǎn)頭望那些松樹的時候,感覺到了那些筆挺高大的松樹也正凝望著自己。他點點頭,向這些高貴的巨人表示感謝,沿著峽谷,一條小河一直追隨他和他的羊群,河不寬,水卻非常清澈,他看見一只野兔子跳過去,隱入灌木叢中。還看到幾只旱獺,半坐在半邊堆起松土的洞口旁,啁啾地叫著,叫聲和它們的長相不太符合,像是禽類的鳴叫聲。在那種地方,他隨時可以選擇居留之地,他停下腳步,用鐵锨翻土,土質(zhì)松軟,是千百年的枯葉朽枝培育出來的沃土。然后他支起帳包,從小河里提一桶水,撿一些落地的干枯松枝生起火來,不一會兒,奶茶的香味就彌散開了。?晚上他睡在花氈上,枕頭旁邊和身體周圍是青草和野花,鼻孔里充滿了新鮮的草味和野花的香氣。他躺在那兒,望著氈包頂上的天窗,深藍的夜空近在眼前,星星還有月亮,也正在夜空里望著他……他耳畔是馬嚼夜草的聲音,牛噴響鼻的聲音,羊群走動的聲音,狗偶爾吠叫幾聲……?那時候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可憐過,相反,他很充實,也很自信,他是這空曠山野叢林草原河流的主人,也是這里所有的小獸小鳥的帝王。他精力旺盛,他兒子女兒成群,而且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美男子。?但是現(xiàn)在,他陷入城市的困局,像個傻瓜一樣找不到出路,他和他的羊群變得一文不值。?哎,可憐的牧羊人,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選自《南方周末》)8.
分析文章首尾兩段中“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的用意。9.
聯(lián)系上下文,賞析畫線句中“松樹”這一意象的妙處。10.
本文敘事中有“你”和“他”的人稱轉(zhuǎn)變,分析這種轉(zhuǎn)變的表達效果。11.
評析本文的思想情感。【答案】8.①首尾呼應,文章結構嚴謹。②表達對牧羊人的不解和同情。③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城市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沖擊和鄉(xiāng)村人在城市中的無助與迷茫。9.
①烘托牧羊人的人物形象。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的中松樹的描寫,塑造了在城市中被嫌棄、被排斥的牧羊人的可憐形象。②豐富了文章的畫面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引發(fā)人們對自然與城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關系的思考。10.
①增強情感共鳴。使用
“你”
的人稱時,作者仿佛在與牧羊人直接對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更容易代入到牧羊人的處境中,增強了情感共鳴。②豐富敘事視角。當人稱轉(zhuǎn)變?yōu)?/p>
“他”
時,作者又以一種較為客觀的視角來敘述牧羊人的故事。③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人稱的轉(zhuǎn)變凸顯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沖突。11.
①對牧羊人的同情和憐憫。作者以
“可憐的牧羊人”
開篇并多次重復,直接表達了對牧羊人的同情。②對城市與鄉(xiāng)村沖突的思考。文章通過牧羊人的經(jīng)歷,深刻地揭示了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巨大差異和沖突,引發(fā)讀者對城市與鄉(xiāng)村關系的思考。③對自然和傳統(tǒng)生活的向往。作者在描寫牧羊人在自然中的生活時,充滿了贊美和向往之情。④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文章批判了現(xiàn)代社會的冷漠無情和金錢至上?!窘馕觥俊緦дZ】周濤的《可憐的牧羊人》通過描繪牧羊人及其牲畜在現(xiàn)代城市中迷失、困惑和自慚形穢的狀態(tài),揭示了傳統(tǒng)生活方式在現(xiàn)代化洪流中顯得格格不入的主題。文章采用獨特的視角,以“你”和“他”在人稱上的轉(zhuǎn)變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喚起對牧羊人生存困境的同情和反思。文中巧妙運用了城市與自然環(huán)境的對比,映射出在現(xiàn)代文明壓力下傳統(tǒng)身份的錯位與無奈,對文化碰撞有著深刻的探討?!?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語句含義和作用
能力。開頭提出“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的疑問,結尾再次以同樣的問題作結,使得文章首尾形成呼應,結構更嚴謹,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作者通過這個疑問,表達了對牧羊人選擇從城市經(jīng)過這一行為的不理解。在通過牧羊人在城市中遭遇了各種尷尬、窘迫和被排斥的情況,作者對他的處境感到同情,這個疑問也反映了這種同情的情感。所以,首尾兩段中“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表達對牧羊人的不解和同情。文章通過描述牧羊人的城市遭遇,展現(xiàn)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沖突。“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這個問題強調(diào)了牧羊人與城市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城市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沖擊和鄉(xiāng)村人在城市中的無助與迷茫,深化了主題。【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賞析重要意象的能力。文中寫到“那些松樹認識他”“他回轉(zhuǎn)頭望那些松樹的時候,感覺到了那些筆挺高大的松樹也正凝望著自己”,說明牧羊人能與松樹交流互動。而牧羊人從城市中經(jīng)過的時候,是被嫌棄、被排斥的。二者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的中松樹的描寫,塑造了在城市中被嫌棄、被排斥的牧羊人的可憐形象。背陰山坡上立滿的黑松林,為讀者營造出一種寧靜、深邃的自然意境。并且牧羊人在凝視那些松樹的時候,那些松樹也凝視著他,體現(xiàn)了牧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與后文城市的喧囂、冷漠形成強烈反差,使文章的畫面感更加豐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松樹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代表著自然的美好與力量。它與城市的“崇山峻嶺”(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城市)形成對比,引發(fā)人們對自然與城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關系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題。【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事人稱表達作用的能力。使用“你”的人稱時,作者仿佛在與牧羊人直接對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讀者更容易代入到牧羊人的處境中,增強了情感共鳴。例如開頭“可憐的牧羊人!你為什么非要從城里過呢?”這種直接的質(zhì)問,讓讀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對牧羊人的關切、不解和同情,更容易引發(fā)讀者對牧羊人的命運的關注和思考。當人稱轉(zhuǎn)變?yōu)椤八睍r,作者以一種較為客觀的視角來敘述牧羊人的故事。這種視角可以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牧羊人的形象、行為和心理變化,也豐富了小說的敘述視角。例如,“他就是這樣帶領著自己的部屬通過城市,像一群戰(zhàn)俘,毫無尊嚴”,這里用“他”來描述牧羊人在城市中的遭遇,使讀者能夠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牧羊人的處境,更加清晰地看到城市對牧羊人的沖擊。人稱的轉(zhuǎn)變凸顯了城市與鄉(xiāng)村、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的沖突?!澳恪钡姆Q呼強調(diào)了牧羊人的個體性和特殊性,使讀者更加關注他在城市中的孤獨和無助;而“他”的人稱則將牧羊人的故事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讓讀者看到城市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影響和沖擊。這種對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題,即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在面對不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時的困惑與掙扎。【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以“可憐的牧羊人”開篇并多次重復,直接表達了對牧羊人的同情。牧羊人帶著羊群、馬匹和狗從城市經(jīng)過時,遭遇了種種尷尬和窘迫。他的穿著與城市人格格不入,被城里人視為野生動物般看待。羊群慌亂緊張,如衣衫襤褸的難民;馬匹無精打采,卑微可憐;牧羊犬被城里少年扔石頭,不敢反抗。作者通過這些細節(jié)描寫,生動地展現(xiàn)了牧羊人的可憐處境,讓讀者對他產(chǎn)生深深的憐憫之情。文章通過牧羊人的經(jīng)歷,深刻地揭示了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巨大差異和沖突。城市炎熱、光鮮亮麗,充滿了現(xiàn)代氣息,而牧羊人來自鄉(xiāng)村,穿著皮襖皮褲,帶著山野氣息。城市的水泥路面、高樓大廈與牧羊人的草原、山林形成鮮明對比。文章通過牧羊人的經(jīng)歷,深刻地揭示了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巨大差異和沖突,引發(fā)讀者對城市與鄉(xiāng)村關系的思考。作者在描寫牧羊人在自然中的生活時,充滿了贊美和向往之情。在峽谷中,有黑松林、清澈的小河、野兔子和旱獺,牧羊人可以隨時選擇居留之地,支起帳包,享受奶茶的香味和自然的寧靜。晚上,他睡在花氈上,周圍是青草和野花,耳畔是各種動物的聲音,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描寫讓讀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傳統(tǒng)生活的寧靜與充實,充滿了贊美和向往之情。文章批判了現(xiàn)代社會的冷漠無情和金錢至上。城市像一座用金錢堆砌起來的崇山峻嶺,充滿了排斥力,讓牧羊人感到卑賤和無助。城市人對牧羊人的冷漠和厭惡,也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和缺乏關愛。體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代社會的批判。(三)(7分)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樓前【中唐】王建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過勤政樓【晚唐】杜牧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②?!咀ⅰ竣偾铮禾崎_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jié)、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馬廄里的馬。這一天,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huán)底座。12.
從題材上看,兩首詩歌是________。13.
以下對兩首詩歌風格評價貼切的一項是()A.
雄渾豪放 B.深沉內(nèi)斂 C.清雅委婉 D.高古淡遠14.
分析兩首詩后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敬鸢浮?2.詠史懷古13.B14.
情感不同:①王詩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
②杜詩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
寫法不同:①王詩運用細節(jié)描寫,寫出老馬“總舉頭”這一習慣性動作,生動傳神;
②杜詩運用擬人手法寫紫苔“偏稱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營造荒涼氛圍?!窘馕觥俊緦дZ】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詩人對勤政樓的吟詠,反映出不同時期感受的變化。王建的《樓前》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天寶年間勤政樓的繁華熱鬧場景,充滿歷史感與懷舊之情。杜牧的《過勤政樓》則展現(xiàn)了晚唐時期世事變遷后的寂寥和無奈,用紫苔的鋪陳象征時代的嬗變,兩首詩通過對勤政樓的描述,表露了詩人對盛唐逝去的惋惜與對現(xiàn)實的感慨。【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題材的能力。兩首詩都以“勤政樓”為題材,結合歷史背景描述和感懷,屬于詠史懷古。王詩描繪出天寶年間勤政樓的繁華熱鬧場景,充滿歷史感與懷舊之情;杜詩寫詩人臨古地,想起古人古事,抒發(fā)自己的情志。【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A.雄渾豪放的詩歌常常描繪宏大的場景和磅礴的氣勢,氣勢磅礴、場景宏闊,想象奇特,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B.深沉內(nèi)斂的詩歌風格在表達上常常不直接敘述,而是通過意象和象征來傳達深層的意義和情感。這兩首詠詩史都借對勤政樓的描述,表露了詩人對盛唐逝去的惋惜與對現(xiàn)實的感慨,深沉內(nèi)斂。C.清雅委婉?則強調(diào)清新雅致,語言優(yōu)美,意境幽雅。這種風格通常通過優(yōu)美的語言和委婉的表達方式來傳達情感和意境,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D.高古淡遠?是一種詩歌風格,強調(diào)高雅古樸,意境沖淡高遠,這種風格以自然淡遠為審美基礎,追求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強調(diào)意境的深遠和古樸。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解答時先理解全詩的內(nèi)容,然后分析找到表達情感,鑒賞其藝術手法,分條作答即可。情感不同:王詩后兩句通過寫曾表演過飛龍舞的老馬來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帮w龍舞馬”是唐玄宗慶生時的節(jié)目,玄宗賞百匹飛龍舞馬在勤政殿前賀壽,可以想見當年慶生場面是多么熱鬧繁華,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驕侈佚樂。而今“飛龍老馬曾教舞”,老馬還記得當年唐玄宗做壽時的音樂,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擁有過的盛世江山早已繁華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當年的驕奢淫逸。王建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杜詩后兩句寫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長著,因雨水澆灌它長得很旺很盛,直長得上了那門扉上的銅座銅環(huán)。此時紫苔之盛,實際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樓”此時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對比鮮明,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寄寓鑒戒之意。寫法不同:王詩后兩句借助老馬“總舉頭”的細節(jié)傳情達意。寫老馬“聞著音聲總舉頭”,聽到音樂的老馬還記得當年曾經(jīng)受過的訓練,“舉頭”是老馬習慣性動作,這一細節(jié)刻畫生動傳神,暗含著對昔日繁華盛世的懷念。杜詩寓情于景,通過擬人手法寫紫苔“稱意”,暗示王朝繁華不再。“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營造荒涼的氛圍,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深沉內(nèi)斂,令人回味。(四)(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于謙傳(明)王世貞①于謙,字廷益,其先河南人。謙生而頎皙,美容止。七歲,僧蘭古春善相,見而大奇之,曰:“所相人,無若此兒者,異日救時宰相也?!倍龤q舉進士,拜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謙風骨秀俊,音吐鴻鬯,每奏對宣廟前,上必為傾聽。②久之,議增補各部右侍郎,治諸鎮(zhèn)糧稅,兼練卒撫民。上手書謙姓名付吏部,遂超拜兵部右侍郎,兼治河南、山西。奉璽書以往,年僅三十三,時人榮之。謙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訪父老,以便益病苦。歲饒則多出官鏹,糴民粟歸庾;儉則吐庾粟,減直以糶。公私得相贍,而于下尤利。③謙既在官久,威惠流聞。嘗輕騎自河內(nèi)歷太行而盜有窺者謙厲聲叱之皆大驚散走。曰:“不知為我公,死罪,幸赦我?!敝t異。④數(shù)當入朝議事,人謂即不橐金往,寧無一二土物,如合薌、干菌、裹頭之類,足以充內(nèi)交際耶?謙笑而兩舉其袖,曰:“吾惟有清風而已。且交際物之幾何,而閭閻短長可畏也?!币蛸x詩見志。⑤郕王①既即大位,益賢謙,虛己委焉。入對,慷慨泣奏曰:“虜?shù)弥?,挾我大駕,勢必長驅(qū)而南。今六軍實力、武庫、兵器盡矣。凡兵皆出營郭外,毋令避而示弱。通州倉欲守之或不能,委以與敵則可惜,宜令官軍皆給一歲祿奉,聽其自運。”上皆嘉納之。⑥虜報益急,諸中貴人之鼠竄者、戀土者相軋未定,而縉紳士人多遣其私重歸。謙乃慟哭,廷諍曰:“京師,天下本。宗廟、社稷、山陵,寧此百官萬姓帑藏庾廩萃此?此而不守,去欲安之?今日足一動,明日大事去矣。且虜乘勝驕,實不足畏也?!鄙下勚唬骸吧??!逼湟宦犞t處分。(選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刪節(jié))【注】①郕王:朱祁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15.
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意思。(1)人謂即不橐金往()(2)委以與敵則可惜()16.
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遂超拜兵部右侍郎()A.高超B.擢升C.超凡D.跳上(2)聽其自運()A.判斷B.聽信C.治理D.任憑17.
把第②段畫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謙感上知遇,夙夜拊循郡邑,延訪父老,以便益病苦。18.
第③段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嘗輕騎自河內(nèi)歷太行而盜有窺者謙厲聲叱之皆大驚散走19.
第④段寫于謙入朝議事,《明史·列傳第五十八》也有記載,相關文字如下:“而謙每議事京師,空橐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眱晌牡恼Z言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請加以比較并探究可能的原因。20.
第⑥段于謙的諫諍很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請加以分析。【答案】15.①.用口袋裝②.拋棄16.①.
B②.
D17.于謙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撫郡縣百姓,延請訪問父老鄉(xiāng)親,以便有益于有疾苦的人。18嘗輕騎自河內(nèi)歷太行/而盜有窺者/謙厲聲叱之/皆大驚散。19.①本文是文人撰寫的歷史人物傳記,屬于文學作品,語言生動、細膩;列舉土物,用語通俗;描寫人物時用“笑”“舉”等詞,生動描繪于謙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刻畫其兩袖清風的形象;②《明史列傳》是紀傳體正史中的人物傳記,語言客觀、克制;“空橐以入”“諸權貴人不能無望”等用語,采用春秋筆法,冷靜節(jié)制的敘述中暗寓褒貶。20.(1)于謙的諫諍是針對朝廷官員在京師危難之際,攜私回鄉(xiāng),棄京鼠竄的行為。(2)于謙的諫諍很有說服力:①于謙先指出,京師是天下的根本,宗廟社稷在此,百姓官員的財富都藏于此;②接著指出今日棄京師而去的后果,即明日便是亡國之勢了;③最后補充,敵人此時是驕兵,沒什么可怕的。【解析】【導語】這篇文章概述了明代大臣于謙
生平事跡。作者通過幾個關鍵場景,如僧人預言、管理地方事務、入朝議事等,展示了于謙在不同階段的品德與才干。他的清廉剛正、為民請命,以及在軍國大事上的果敢決斷,特別是在“土木之變”后的諫諍,都體現(xiàn)出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文章通過人物事跡,表達了對忠臣賢士的贊美之情?!?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
意義和用法的能力。①橐:用口袋裝。句意:有人說,即使不用口袋裝些銀子去。
②委:拋棄。句意:拋棄它把它給了敵寇就十分可惜。
【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1)結合原文“升任兵部右侍郎”,可知“超”是“擢升,破格提拔”的意思。句意:于是破格提拔為兵部右侍郎。故選B。(2)結合原文“把通州倉的糧食給了官軍,讓他們自己處理”,可知“聽”是“任憑,聽任”的意思。句意:任憑他們自己運輸。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案小?,感激;“夙”,早;“拊循”,亦作“拊巡”,安撫,撫慰;“延訪”,延請訪問;“益”,有益于、對……有好處;“病苦”,疾苦,形容詞作名詞,有疾苦的人?!?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曾經(jīng)輕裝騎馬從河內(nèi)路過太行,有攔路搶劫的盜賊,于謙厲聲呵斥他們,盜賊都大驚失色離散逃走。“自……歷……”即“從某地經(jīng)過某地”,在“太行”后斷開;“盜有窺者”是定語后置句,在“者”后斷開;“謙”是主語,“叱之”是謂語和賓語,句子結構齊全,句意清晰,在“之”后斷開。故標識為“嘗輕騎自河內(nèi)歷太行/而盜有窺者/謙厲聲叱之/皆大驚散”?!?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語言特色的能力。①文學作品的寫人記事,力求生動形象,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本文在記述于謙入朝議事時,通過列舉土特產(chǎn)的名稱,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充實;并且在刻畫人物時,運用“笑而兩舉其袖”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再加上“吾惟有清風而已”的語言,綜合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于謙兩袖清風的人物形象,鮮明深刻。②作為紀傳體的史書《明史》,寫人記事敘事穩(wěn)妥,語言簡潔、客觀、克制,重在史料價值?!翱臻乙匀搿庇谜Z極簡,寫出于謙不帶禮物入朝言事的一貫作風;“諸權貴人不能無望”一語,表明于謙的做法讓權貴們感到失望,采用春秋筆法,于冷靜節(jié)制的記述之中,寄寓對于謙的贊美?!?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評價文本特色的能力。(1)由原文“虜報益急,諸中貴人之鼠竄者、戀土者相軋未定,而縉紳士人多遣其私重歸。謙乃慟哭,廷諍曰”可知,于謙是就朝廷官員在京師危難之際,攜私回鄉(xiāng),棄京鼠竄的行為諫諍的,針對性很強。(2)“廷諍”很有說服力:①先針對“京師,天下本”,表明京師的重要地位,是天下的根本,宗廟社稷在此,百姓官員的財富都藏于此,關乎官民的切身利益;②接著針對棄京亡國的嚴重后果,用“今日足一動,明日大事去矣”表明如果離開,明日便是亡國之勢了,后果不堪設想;③最后針對敵軍“且虜乘勝驕,實不足畏也”,說明驕兵不可懼,以此提振士氣。于謙以理力爭,層次分明,說服力很強。參考譯文:于謙,字廷益,他的祖先是河南人。于謙生來就膚白貌美,沒有比他更漂亮的了。七歲的時候,僧人蘭古春善于相面,看見他后也驚奇于他的相貌,說:“我所相過面的人,沒有人能趕得上這個孩子,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庇谥t二十三歲時考中了進士,被授予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之職。于謙氣宇軒昂,聲音洪亮,每次在朝廷上奏對時,皇上一定會用心的傾聽。過了很久,皇上想要增設各部右侍郎,掌管各鎮(zhèn)的糧稅,兼管訓練士兵安撫百姓。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破格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奉朝廷之命前去為官,年僅三十三歲,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很榮耀。于謙感激皇上的知遇之恩,日日夜夜安撫郡縣百姓,延請訪問父老鄉(xiāng)親,以便幫助有疾苦的人。年成好的時候,就多拿出官銀,從百姓手里買來糧食存入官倉;年成歉收的時候,就拿出官倉的糧食,降價賣給百姓。官府和百姓都能夠互相供給,而對百姓更加有好處。于謙為官日久,威嚴恩惠到處流傳。曾經(jīng)輕裝騎馬從河內(nèi)路過太行,路遇攔路搶劫的盜賊,于謙厲聲呵斥他們,盜賊都大驚失色,紛紛逃走。說:“不知道是我們于公啊,我們犯了死罪,希望赦免了我?!庇谥t也感到十分詫異。在他多次入朝議事時,有人(勸他)說,即使不用口袋裝些銀子去,難道沒有一兩樣土產(chǎn)品,像合薌、干菌、裹頭之類的物品,用來作為與朝內(nèi)官員交往的禮物嗎?于謙笑著舉起他的衣袖說:“我只有清風罷了。況且交往的禮物有什么用呢,里巷中百姓的議論才是最可怕的?!庇谑菍懥艘皇自妬肀砻髯约旱闹鞠?。郕王登基之后,更加的認為于謙賢能,虛心委任他。于謙入朝答對皇上時,情緒激動哭著上奏說:“現(xiàn)在敵寇正得意,扣留并挾持我們太上皇(指英宗),勢必要長驅(qū)南下。如今六軍的軍力,武庫里的兵器,都快用完了。所有的士兵都到外城的外面駐扎,不要讓他們退縮而向敵人示弱。想要守住通州糧倉或許不能守住,拋棄通州糧倉把它給了敵寇就可惜了,應該下令給官軍一年的俸祿,任憑他們自己運輸?!被噬隙己苜澰S并采納了他的建議。敵情更加的緊急了,許多抱頭鼠竄、貪戀故土的宦官,互相傾軋,驚魂未定,縉紳士大夫大多都攜私回鄉(xiāng)。于謙乃痛哭流涕,在朝廷上諫諍說:“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宗廟、社稷、山陵,在這里不是聚集著文武百官普通百姓的錢財糧倉嗎?此地不能守護,離開了又能到哪里去呢?今天抬腳棄京而去,明天國家就大勢已去了。況且敵寇趁著取勝而驕傲自滿,的確不值得畏懼呀。”皇上聽到后說:“好吧?!币磺卸悸犎斡谥t處理。 (選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刪節(jié))(五)(1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荷塘詩集序(清)姚鼐①古之善為詩者,不自命為詩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廣矣,遠矣;而偶發(fā)之于詩,則詩與之為高廣且遠焉,故曰善為詩也。曹子建、陶淵明、李太白、杜子美、韓退之、蘇子瞻、黃魯直之倫,忠義之氣,高亮之杰,道德之養(yǎng),經(jīng)濟天下之才,處而儀謂之一詩人□,此數(shù)君子豈所甘哉?②志在于為詩人而已,為之雖工,其詩則卑且小矣。余執(zhí)此以衡古人之詩之高下,亦以論今天下之為詩者。使天下終無曹子建、陶淵明、李、杜、韓、蘇、黃之徒則已,茍有之,告以吾說,其必不吾非也。③適來江寧,識涇陽張君①,君以累世同居義門②之子,負剛勁之氣,兼治煩③之才,雖為一令,廿余年屢經(jīng)躓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詩,該事道途之閑,不輟于詠。出其詩示余,余以為君之詩,君之為人也。取君詩與比之子逑、淵明、李、杜、韓、蘇、黃之美,則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氣遠韻,見胸中之高亮,而無世俗脂書之概,則與古人近,而于今人遠矣。④夫詩之至善者,文與質(zhì)備、道與藝合;心手之運,貫徹萬物,而盡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載中數(shù)人而已。其余不能無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質(zhì)焉。就二者而擇之,愚誠短與識、以為所尚者蓋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為人之重于詩者,其詩重矣。張君殆其倫歟!(選自《惜抱軒集》)注:①張君:張五典,字敘百,號荷塘,荷塘詩集的作者。②義門:仁義之門,封建社會特指以孝義著稱,數(shù)代同堂而和睦相處的家庭。③治煩:治理政事。21.
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虛詞最恰當?shù)氖牵ǎ〢.
也 B.耳 C.矣 D.乎22.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姚鼐首先提出了他對詩人的看法,認為真正的詩人不應自命為詩人,而是那些胸中有高遠境界的人。B.
作者多次提及曹子建、陶淵明、李太白、杜子美、韓退之、蘇子瞻、黃魯直這些人,目的是為了寫張五典。C.
這篇序文不僅表達了姚鼐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對文人的道德要求和人格修養(yǎng)的重視。D.
姚鼐認為張五典的詩歌清新脫俗,風格和技巧上都比得上歷史上的大家。23.
賞析第③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24.
結合這篇序文,概述姚鼐的詩學觀念?!敬鸢浮?1.B22.D23.
本句運用精妙的排比和襯托技巧,加之整散結合的句式,塑造了一位才華橫溢、品格高潔的“今世奇士”。24.
姚鼐的詩學觀念“重質(zhì)輕文”,強調(diào)詩歌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價值,主張詩歌應當具備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和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解析】【導語】姚鼐在《荷塘詩集序》中闡述了詩人的標準和理想的詩歌創(chuàng)作境界。他認為,真正的詩人不自命為詩人,而是在高遠情懷的激發(fā)下自然流露出優(yōu)秀詩作。姚鼐高度推崇歷代著名詩人,以他們?yōu)闃藴屎饬繌埼宓涞淖髌?,認為盡管有所不及,但其詩歌清新遠韻,距離古人近而今人遠。文中強調(diào)詩歌應文質(zhì)兼?zhèn)?,并表現(xiàn)出對詩人道德與人格的重視,體現(xiàn)了姚鼐的詩學觀念?!?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原文“處而儀謂之一詩人□,此數(shù)君子豈所甘哉?”的意思是如果只把他們當作一般的詩人,這幾位君子怎么可能甘心呢?原文方框中需要一個強調(diào)輕蔑或者不屑情感的虛詞。A.“也”,通常用于陳述句尾,表示肯定或確認。B.“耳”,在古代漢語中,可以表示輕微的貶低或輕視,相當于“罷了”“而已”,符合這里要表達的對僅僅被稱為“詩人”的輕視不屑態(tài)度。C.“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語氣。D.“乎”用于疑問或反問句末,表示疑問語氣。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nèi)容概括與賞析的能力。D.“風格和技巧上都比得上歷史上的大家”錯誤。原文第③段“取君詩與比之子逑、淵明、李、杜、韓、蘇、黃之美,則固有不逮者”,意思是說如果將張五典的詩與歷史上這些大家的作品相比,確實有不及之處。但并未明確表示張五典的詩歌在風格和技巧上能與歷史上的大家相提并論。故選D。
2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語句理解和賞析的能力。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累世同居義門之子,負剛勁之氣,兼治煩之才”三個短語并列,強調(diào)了張君的出身、氣質(zhì)和才能,突出了他不僅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還具備剛強堅韌的性格和處理繁雜事務的能力,展現(xiàn)了其全面的個人魅力。排比的使用使得語言節(jié)奏感強,音韻和諧,增強了句子的表現(xiàn)力?!半m為一令,廿余年屢經(jīng)躓起,而志不可抑”采用了襯托的手法,通過描述張君在官場上的起伏經(jīng)歷,“雖為一令”表明他的職位并不顯赫,“廿余年屢經(jīng)躓起”說明他在仕途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京農(nóng)大動物生物化學課件
- 《現(xiàn)代物理發(fā)展概述》課件
- 教師培訓課件:語文學習的理論探討
- 焊接技術入門課件:基礎理論及實踐操作
- 中醫(yī)養(yǎng)生與保健淺談
- 2025年浙江省公務員行測B類真題及答案
- 3.LTE系統(tǒng)關鍵技術:MIMO
- 3G WCDMA核心網(wǎng) (分組域)介紹
- 《合作伙伴激勵》課件
- 《建筑施工中的鋁模技術》課件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yè)生二月調(diào)研考試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
- 揚州酒店行業(yè)分析
- 護理亞??乒ぷ鲄R報
- 動態(tài)血糖管理-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CGM
- 2023年江蘇無錫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地理試卷真題(答案詳解)
- GB/T 4744-2013紡織品防水性能的檢測和評價靜水壓法
- 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膠
- 2022年陜西省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政治題(原題)
- 一帶一路論文參考文獻(70個范例參考),參考文獻
- 銷售談判技巧課件
- 無錫黿頭渚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