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備考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備考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備考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備考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備考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備考文言文閱讀(含答案)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備考: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先君嘗言: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稱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亂,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nèi)娶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因適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與桓公為身后之計,知諸子之必爭,乃屬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

《傳》曰:“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唬骸籽篮稳??’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唬骸_方何如?’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唬骸畧缘蠛稳??’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苤偎?,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禍作?!狈蚴牢磭L無小人也,有君子以間之,則小人不能奮其智。《語》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

內(nèi)既不能治身,外復(fù)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節(jié)選自蘇轍《管仲》)

材料二:

嘗讀《周官》《司馬法》,得軍旅什伍之?dāng)?shù),其后讀管夷吾書,又得管子所以變周之制。蓋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勝敵也故其為法要以不可敗而已。至于桓文,非決勝無以定霸,故其法在必勝。繁而曲者,所以為不可敗也;簡而直者,所以為必勝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謂截然而易曉矣。三分其國,以為三軍,萬人為一軍,三軍三萬人,疏暢洞達,雖有智者無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國猶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諸侯,威震天下而其軍壘陣法,不少概見者,何哉?蓋管仲欲以歲月服天下,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

(節(jié)選自蘇軾《管仲論》)

1.材料二面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勝E敵也F故其為法G要H以不可敗而已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通“霸”,文中的齊桓公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倍,指背棄,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殆,指危險,與《項脊軒志》中“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的“殆"意思不相同。

D.制,指統(tǒng)領(lǐng),統(tǒng)率,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贏得了孔子的稱許,但孔子也認為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致使齊桓公死不得葬。

B.在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就繼任的人選征詢他的意見,管仲認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齊桓公后來沒有聽從。

C.蘇轍認為,世間并非沒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勢的最好辦法是重用君子,讓小人無法逞其奸計,舜帝和商湯就是這樣做的。

D.“什伍”是周朝軍隊的建制,這種編制方式較為繁瑣,管仲沒有采用這種方式,而采取了“三軍"制,使軍隊運作非常流暢。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僖公二十八年,晉侯①侵曹伐衛(wèi)。子玉②使宛春告于晉師曰:“請復(fù)衛(wèi)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毕容F曰:“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zhàn)乎?不如私許復(fù)曹、衛(wèi)以攜之,執(zhí)宛春以怒楚,既戰(zhàn)而后圖之。"公說,乃拘宛春于衛(wèi),且私許復(fù)曹、衛(wèi)。曹、衛(wèi)告絕于楚。

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夏四月戊辰,晉侯次于城濮。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惫裳?。子犯曰:“戰(zhàn)也。戰(zhàn)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zé)o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枝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zhàn)也。"

子玉使斗勃請戰(zhàn),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dāng)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晉車七百乘,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晉師陳于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dāng)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zé)o晉矣?!弊游鲗⒆?,斗勃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guī)煗?。狐毛設(shè)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先軫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榮季曰:“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及連谷而死。

(節(jié)選自《左傳》)

【注】①晉侯:指晉文公。文章后面的先軫、子犯、欒枝、胥臣、狐毛都是晉國的大臣。②子玉:指成得臣,子玉是他的字,楚國令尹。文章后面的宛春、斗勃、子西、榮季都是楚國的大臣。

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狐毛設(shè)二旆A而退之B欒枝C使與曳柴D而偽遁E楚師F馳之G先軫H以中軍公族橫擊之。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請復(fù)衛(wèi)侯而封曹"和《燭之武退秦師》“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意思相同。

B.“師直為壯,曲為老”和《勸學(xué)》“木受繩則直"中的“直”意思不同。

C.“戒爾車乘"與《孔雀東南飛》“君爾妾亦然”中的“爾"意思不同。

D.“胥臣以下軍之佐當(dāng)陳、蔡”與成語“螳臂當(dāng)車"中的“當(dāng)”意思相同。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侯在討伐曹衛(wèi)兩國時,子玉派遣宛春到晉國軍隊提出解除宋國包圍的條件,晉文公聽從了先軫的建議,把宛春拘禁在衛(wèi)國。

B.晉軍與子玉對壘時后退,晉軍軍官不解,認為晉侯是國君但避讓了楚國的臣子,是羞恥,子犯認為這是在報答楚國。

C.晉侯聽到軍中對土地的渴望后,不再膽怯猶豫,派出七百輛戰(zhàn)車,砍伐樹木增加兵器,在莘北擺陣來迎戰(zhàn)子玉。

D.子玉與晉侯作戰(zhàn)失敗不只是謀略的問題,榮季早先就認為他不以百姓為重會導(dǎo)致失??;后來戰(zhàn)敗,楚國國君也不能原諒他。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2)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閱讀下面文本,完成各題。

材料一:

壬子,尹子奇復(fù)征兵數(shù)萬,攻睢陽。先是,許遠于城中積糧至六萬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給濮陽、濟陰二郡,遠固爭之,不能得;既而濟陰得糧,遂以城叛,而睢陽城至是食盡。將士人廩米日一合①雜以茶紙樹皮為食而賊糧運通兵敗復(fù)征。睢陽將士死不加益,諸軍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斗,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賊為云梯,勢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臨城,欲令騰入。巡預(yù)于城潛鑿三穴,候梯將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鐵鉤,鉤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進;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鐵籠,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盡燒死。賊又造木驢攻域,巡熔金汁灌之,應(yīng)投銷鑠。賊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積柴為磴道,欲登城。巡不與爭利,每夜,潛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積十馀日,賊不之覺,因出軍大戰(zhàn),使人順風(fēng)持火焚之,賊不能救,經(jīng)二十馀日,火方滅。巡之所為,皆應(yīng)機立辦,賊伏其智,不敢復(fù)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柵以守巡,巡亦于其內(nèi)作壕以拒之……

(《資治通鑒》,有刪改)

【注】①合:十分之一升。

材料二:

始,肅宗詔中書侍郎張鎬代賀蘭進明節(jié)度河南,率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節(jié)度犄角救睢陽,巡亡三日而鎬至,十日而廣平王收東京。時議者或謂:巡守睢陽,眾六萬,既糧盡,不持滿按隊出再生之路,與夫食人,寧若全人?于是張浚、李紆、董南史、張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咸謂巡蔽遮江、淮,沮賊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節(jié)選自《新唐書》)

材料三:

《新唐書》記載:“眾議東奔,巡、遠議以睢陽江、淮保障也,若棄之,賊乘勝鼓而南,江、淮必亡。"贊曰:“張巡大小數(shù)百戰(zhàn),雖力盡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財用,以濟中興,引利償害,以百易萬可矣?!?/p>

(節(jié)選自《新唐書》)

9.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將士A人廩米B日一合C雜以茶紙D樹皮為食E而賊糧運F通G兵敗H復(fù)征。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yīng),意為應(yīng)該,與《陳情表》中“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的“應(yīng)”意義不同。

B.穿,意為開鑿,與《孔雀東南飛》中“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的“穿”意義不同。

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牽制或夾擊敵人。文中表示為救睢陽而采取的用兵陣法。

D.濟,意為幫助,援助,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的“濟”意義不同。

11.下列對材料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睢陽守城的將士得不到援兵,諸軍糧食救應(yīng)不至,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賊兵圍困,張巡便準備守城戰(zhàn)具抵御敵人。

B.面對敵軍制作的各種進攻武器,張巡隨機應(yīng)變,巧妙設(shè)置各種機關(guān)予以破解,保護城的同時也得到叛軍的佩服。

C.張巡經(jīng)歷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力量用盡后死去。張巡死后廣平王用十天收復(fù)洛陽,有人認為天下不亡有張巡的功勞。

D.面對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軍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議向東轉(zhuǎn)移保存實力,但張巡、許遠等死守睢陽城,挫敗敵軍氣焰。

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虢王李巨以其半給濮陽、濟陰二郡,遠固爭之,不能得。

(2)巡、遠議以睢陽江、淮保障也,若棄之,賊乘勝鼓而南,江、淮必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既而契丹圍瀛州,中外震駭,準遂請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帝遂渡河。相持十余日,其統(tǒng)軍撻覽出督戰(zhàn)。時威虎軍頭張瑰守床子弩,弩撼機發(fā),矢中撻覽額。撻覽死,乃密奉書請盟。準不從,而使者來請益堅,帝將許之。準欲邀使稱臣,且獻幽州地。有譖準幸兵以自取重者,準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準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河北罷兵,準之力也。王欽若深嫉之。一日會朝,欽若因進曰:“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節(jié)選自脫脫《宋史·寇準傳》)

材料二: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陳堯叟、王欽若避寇之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zhàn)。而日與楊大年飲博歌呼于帳中。故王欽若譖之曰:“準以陛下為孤注。"嗚呼!盈宋之庭,錚錚自命者充于班序,曾無一人能知準之所恃,而驚魂喪魄,始撓其謀,終妒其功。

觀其形勢,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萬之賂,遂無一矢之加,歷之?dāng)?shù)十年,而無南牧之馬。豈蕭撻覽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給辯言,遂足戢其戎心哉?兵甫一動,而議和之使先至,利用甫歸,而議和之使復(fù)來,則其且前且卻、徜徉無斗志者,概可知也。契丹之滅王從珂也,石敬瑭為之內(nèi)主;其滅石重貴也,杜威、趙延壽為之內(nèi)主。契丹不能無內(nèi)應(yīng)而殘中國,其來舊矣,此內(nèi)之可恃者也。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國人得志于衣錦食粱,而共習(xí)于恬嬉。至是而習(xí)戰(zhàn)之將如休哥輩者,亦已骨朽。宋之君臣,可以虛聲恐喝而坐致其金繒。姑以是脅之,而無俟于戰(zhàn)也。則挾一索賂之心以來,能如其愿而固將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戰(zhàn)也不怒。兵一動而使頻來,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無難。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謀尚密不欲昌言于眾以啟嘵嘵之辯論耳。使乘其不欲戰(zhàn)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制之,寧我薄人,必勝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無事?!狈翘撜Z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唯欽若之流,挾雕蟲之技,安于醉夢。羽書洊至,驚于迅雷;金鼓乍聞,茫如黑霧。已而虜兵忽退,和議無猜,且不知當(dāng)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則其云“孤注"者,雖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億其必然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宋論·真宗》)

13.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平仲知之A深B持之C定D特兵謀E尚密F不欲昌言于眾以啟G嘵嘵之辯論耳

14.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邀,謀取,謀求,與《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的“邀"意思不同。

B.“乃罄所有出之”與《師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C.折,駁倒,與《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折”意思不同。

D.退,使……退兵”,與《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的“舞"用法相同。

15.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來犯之?dāng)车膬疵蜌鈩?,寇準力排眾議,堅決勸請真宗來到前線戰(zhàn)場澶州北城,希望借此鼓舞宋軍士氣。

B.雖然讓契丹使者稱臣且獲取幽州地區(qū)的愿望未能實現(xiàn),但寇準仍通過努力,極大地維護了大宋的國家利益。

C.脫脫的記述里,張瑰射殺撻覽后契丹就請求結(jié)盟退兵,可知其有功,但王夫之認為張瑰的功勞是小有所得。

D.脫脫借用“深嫉”一詞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王欽若的態(tài)度,王夫之則用“抑心所未喻"駁斥了脫脫的看法。

16.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及至南城,固請曰:“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p>

(2)已而虜兵忽退,和議無猜,且不知當(dāng)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

17.王夫之對王欽若關(guān)于“陛下,寇準之孤注也"的言論進行了批駁,認為寇準并未將陛下作為“孤擲”,而是在對外部形勢綜合考慮后作出的戰(zhàn)術(shù)部署。請結(jié)合材料二王夫之對“可恃之情形"的分析,概括寇準“力勸真宗渡河決戰(zhàn)”的理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王天下者,其資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劉漢是也。至于項羽之爭天下也,其所執(zhí)者為何資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資又皆兩亡焉。而后世之議乃曰:項羽其亦不幸遇敵于漢而遂失之。嗟夫!雖微漢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將失之也。漢王之于智蓋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項羽之于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彼項羽以百戰(zhàn)百勝之氣蓋于一時手裂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nèi)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zhàn),足以吞敵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據(jù)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yè)之固,遺后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guān)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以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qū)區(qū)之故楚,而甚榮其歸。乃曰:“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能知者?"此特淺丈夫之量,安足為志天下者道哉!

后之?dāng)?shù)羽之罪者皆曰:“奪漢王之關(guān)中,負信義于天下,此所以亡?!编捣?!使項氏無意于王,而徒奪漢王之關(guān)中,則謂其得罪于區(qū)區(qū)之信義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奪之,是得計也。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韓信未釋垓下之甲,而高祖奪其兵,不旋踵而又奪其齊。然而智者不非而義者不罪者,以其為天下者重,而負人者輕故也。是以不顧意氣之微恩,而全社稷之大計也。漢高祖挾其在己之智術(shù),固無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歸之者,蓋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則天下之智皆其資也,此所謂真智者也。又其所負者,帝王之度,故于其西遷也,則曰:“吾亦欲東耳,安能悒悒久居此乎?"此其與項羽異矣。

(節(jié)選自何去非《楚漢論》)

18.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彼項羽A以百戰(zhàn)B百勝之氣C蓋D于一時E手裂天下以王F豪杰G而宰制之H自以天下I莫能抗也

1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無,非,與《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微"意思相同。

B.遺,遺留,與《過秦論》中“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的“遺"意思不同。

C.榮,感到光榮,與成語“引以為榮”的“榮"用法相同。

D.因,介詞,憑借,與《鴻門宴》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的意思不同。

2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稱王天下的人有三種,有的憑借道德,有的依仗武力,有的依靠智謀,漢高祖取得天下,就是依靠智謀。

B.項羽自身勇猛,部眾強勁,占據(jù)了優(yōu)勢戰(zhàn)略地位,擁有俯首東視、君臨天下的機會,卻無意于稱王,只想衣錦還鄉(xiāng)。

C.有后世議論者認為,項羽之所以沒能取得天下,原因就在于他奪取了漢王的關(guān)中,背棄了信義。作者對此持不同見解。

D.漢高祖剝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和他在齊國的封地卻不被有智慧和講道義的人怪罪,這是因為漢高祖顧全國家之大計。

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漢王之于智蓋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

(2)然天下卒歸之者,蓋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諸葛亮至,軍于渭水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謂諸將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亮果屯五丈原。相守百余日,亮數(shù)挑戰(zhàn),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zhàn)。帝使衛(wèi)尉辛毗杖節(jié)為軍師以制之。于是令軍中傳說:魏主命辛毗持節(jié),傳諭司馬懿,勿得出戰(zhàn)。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jié)而到,賊不復(fù)出矣。"亮曰:“彼本無戰(zhàn)情,所以固請戰(zhàn)者,以示武于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zhàn)邪!今又播傳此言,欲懈我軍心也?!绷燎彩拐咧淋曹?,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shù)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是月,亮卒于軍中。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材料二:

仲達、孔明皆所謂人杰者也。渭南之役,人皆惜亮之死,以為不見夫二人者決勝負于此舉也。亮之僑軍利在速戰(zhàn),仲達持重不應(yīng)以老其師,而求乘其弊。嗟夫!謂仲達之請戰(zhàn)以示武于眾者,則或有之;謂其有所終畏,而無意于一決者,亦非也。雖然,使辛毗不至,則仲達固將不戰(zhàn)也。仲達之所求者,克敵而已。今以一辱不待其可戰(zhàn)之機乃悻然輕用其眾為忿憤之師安足為仲達也?故其策亮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此仲達之志也。亮之趨原,蓋銳氣已奪,固將畏而避人,不足為人之所畏避。亮常歲之出,其兵不過數(shù)萬,不以敗還,輒以饑退。今千里負糧,餉師十萬,坐而求戰(zhàn)者,十旬矣。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yīng)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于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蛘咧^仲達之權(quán)詭,不足以當(dāng)孔明之節(jié)制,此腐儒守經(jīng)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

(節(jié)選自何去非《司馬仲達論》)

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寫在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

今以一辱A不待B其可戰(zhàn)之機C乃悻然D輕用E其眾為忿憤之師F安足G為仲達也?

23.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引,率領(lǐng)、帶領(lǐng),與《蘭亭集序》“引以為流觴曲水”的“引"意思不同。

B.壘,軍營的墻壁或工事,與《赤壁懷古》“故壘西邊”的“壘"意思相同。

C.懈,使松懈,使動用法,與《論語·先進》“端章甫”的“端"用法相同。

D.以為,認為,與《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的“以為"意思不同。

24.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蜀魏兩軍對峙之際,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沿著山往東進軍,會對魏軍不利;而若向西去五丈原,那么形勢就會對魏軍有利。

B.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多次挑戰(zhàn)魏軍,魏軍堅守不出,諸葛亮就把女人的頭巾衣服等送給司馬懿,以此來羞辱他,司馬懿上表魏主請求出戰(zhàn)。

C.何去非認為,蜀軍長途跋涉到異地作戰(zhàn),糧草物資運輸不便,希望能速戰(zhàn)速決,而司馬懿打算用持久作戰(zhàn)來消耗蜀軍,等待時機一舉制敵。

D.諸葛亮去世后蜀軍撤退,司馬懿懷疑諸葛亮假裝死亡,偽裝退卻設(shè)埋伏引誘魏軍深入,因此他沒有乘勢追擊,喪失了消滅蜀軍的有利時機。

2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shù)升。

(2)亮之趨原,蓋銳氣已奪,固將畏而避人,不足為人之所畏避。

26.何去非是否贊同諸葛亮對司馬懿上表請戰(zhàn)一事的看法?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

貞觀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賜宴于兩儀殿,謂房玄齡曰:“高昌若不失臣禮,豈至滅亡?朕平此一國,甚懷危懼,惟當(dāng)戒驕逸以自防,納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賢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議君子,以此慎守,庶幾于獲安也。"魏征進曰:“臣觀古來帝王撥亂創(chuàng)業(yè),必自戒慎,采芻蕘之議,從忠讜之言。天下既安,則恣情肆欲,甘樂諂諛,惡聞?wù)G。張子房,漢王計畫之臣,及高祖為天子,將廢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爭也?!K不敢復(fù)有開說。況陛下功德之盛,以漢祖方之,彼不足準。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屢以安危系意方欲納用忠良開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飲,桓公謂叔牙曰:‘盍起為寡人壽乎?’叔牙奉觴而起曰:‘愿公無忘出在莒時,使管仲無忘束縛于魯時,使寧戚無忘飯牛車下時。’桓公避席而謝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社稷不危矣!’”太宗謂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時,公不得忘叔牙之為人也。"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論君臣鑒戒第六》)

材料二:

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務(wù)為善以先下,則是代下負任蒙勞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為善以先下,則下不敢與君爭為善以先君矣,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有過,則臣反責(zé)君,逆亂之道也。

(節(jié)選自《慎子·民雜》)

27.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屢以安危A系意B方C欲納用D忠良E開直言F之路G天下H幸甚

28.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幾,指希望、有望,與《陳情表》中“庶劉僥幸”的“庶"意思相同。

B.芻蕘,割草采薪之人,或作自謙之辭、指淺陋的見解,這里指百姓平民。

C.畫,指謀劃,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江山如畫”的“畫"意思不同。

D.謝,指感謝、感激,與《鴻門宴》中“乃令張良留謝”的“謝"意思相同。

29.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征認為,漢高祖比不上唐太宗的功德卓越。高祖創(chuàng)業(yè)時,采納忠臣意見,天下安定后,厭惡逆耳忠言;而唐太宗即位十五年,仍能采納忠言,廣開言路。

B.當(dāng)漢高祖還是漢王時,張良就已經(jīng)是肱骨之臣,他對廢掉嫡太子另立庶公子一事雖有不同想法,但由于漢高祖厭惡逆耳忠言,從來不敢談及此事。

C.慎子認為,君主如果事必躬親,臣下就會安逸,并把他們的聰明才智都隱藏起來,君主就應(yīng)該不參與具體事務(wù),坐享其成。

D.唐太宗將君臣合契作為治國安邦的重要方法,而慎子認為真正的君臣之道應(yīng)該是臣子多做實事,盡心盡力,君主不要和臣子搶著做事。

3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天下既安,則恣情肆欲,甘樂諂諛,惡聞?wù)G。

(2)故事無不治,治之正道然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東坡先生職臨錢塘江日,有陳訴負綾絹二萬不償者。公呼至詢之,云:“某家以制扇為業(yè),適父死,而又自今春已來,連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負之也?!惫煲暰弥唬骸肮萌∪晁粕葋?,吾當(dāng)為汝發(fā)市也。"須臾扇至,公取白團夾絹二十扇,就判筆隨意作行書草圣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償所負也?!逼淙吮绕x而出。始逾府門,而好事者爭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勝而去。遂盡償所逋,一郡稱嗟,至有泣下者。

(節(jié)選自何薳《春渚紀聞·東坡事實》)

材料二:

公為宰時,至鄰邑。早旦,經(jīng)郭外,見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發(fā),發(fā)上簪鳳釵一股,側(cè)眠床上。有三四健男夾隨之,時更番以手擁被,令壓身底,似恐風(fēng)入。少頃,息肩路側(cè),又使二人更相為荷。于公過遣隸回問之云是妹子垂危將送歸夫家。公行二三里,又遣隸回,視其所入何村。隸尾之,至一村舍,兩男子迎之而入。還以白公。公謂其邑宰:“城中得無有劫寇否?"宰曰:“無之?!睍r功令嚴,上下諱盜,故即被盜賊劫殺,亦隱忍而不敢言。公就館舍,囑家人細訪之,果有富室被強寇入家,炮烙而死。公喚其子來,詰其狀。子固不承。公曰:“我已代捕大盜在此,非有他也。"子乃頓首哀泣,求為死者雪恨。公叩關(guān)往見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詰其病婦何人,盜供:“是夜同在勾欄,故與此女合謀,置金床上,令抱臥至窩處始瓜分耳?!惫卜诠??;騿査阅苤?,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關(guān)心耳。豈有少婦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其勢甚重,交手護之,則知其中必有物矣。若病婦昏憒而至,必有婦人倚門而迎;止見男子,并不驚問一言,是以確知其為盜也。"

(節(jié)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于中丞》)

材料三:

世之折獄者,非悠悠置之,則縲系數(shù)十人而狼藉之耳。堂上肉鼓吹①,喧闐旁午,遂顰蹙曰:“我勞心民事也。”云板三敲,則聲色并進,難決之詞,不復(fù)置念,專待升堂時,禍桑樹以烹老龜②耳。嗚呼!民情何由得哉!余每曰:“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則必智,蓋用心苦則機關(guān)出也。"隨在留心”之言,可以教天下之宰民社者矣。

(節(jié)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折獄》)

注:①肉鼓吹:指體罰犯人的聲音。②禍桑樹以烹老龜:比喻胡亂判案,濫施刑罰使眾多無辜者牽累受害。

3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于公過A遣隸B回C問之D云E是妹子F垂危G將送H歸夫家

3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適,恰逢,與《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的“適”意思不同。

B.“尾"與《鴻門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C.服,佩服,與《過秦論》“強國請服”的“服"意思不同。

D.“昏憒而至”與《赤壁賦》“客喜而笑"中的“而”用法相同。

3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欠債人剛出了府門,就有人爭著花千錢的高價買扇,拿的扇子馬上賣完了,來得晚的人想買也買不到,只能非常懊悔地離開,甚至有人傷心得流下眼淚。

B.由于考核嚴厲,地方上下對盜賊之事避而不談,即使家人被賊殺害,百姓也不敢報官。在這種情況下,于公在縣令那里問不到情況,只得親自派人仔細查訪。

C.被害人的兒子請求于公為父報仇雪恨。于公入關(guān)求見縣令,派強壯的差人四更出城追至村舍捕獲八人,得以破案,眾人佩服于公的神明。

D.蒲松齡強調(diào)判案要“隨在留心”,指責(zé)有些判案的人在公堂上喜歡用刑,拷打聲不斷,喧鬧紛雜,假裝盡心辦事,實則退堂后沉湎聲色,讓很多人無辜受害。

3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東坡先生職臨錢塘江日,有陳訴負綾絹二萬不償者。

(2)公喚其子來,詰其狀。子固不承。

35.材料三強調(diào)“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則必智,蓋用心苦則機關(guān)出也”,請結(jié)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談?wù)勌K軾和于中丞判案的“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孝公發(fā)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八年,孝公令國中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庇谑切l(wèi)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衛(wèi)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shù)。公大悅,與議國事。十年,衛(wèi)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wèi)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公曰:“善?!币孕l(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

材料二:

善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伊尹以堯、舜之道為殷國基,子孫紹位,百代不絕。商鞅以重刑峭法為秦國基,故二世而奪。刑既嚴峻矣,又作為相坐之法,造誹謗,增肉刑,百姓齋栗,不知所措手足也。賦斂既煩數(shù)矣,又外禁山澤之原,內(nèi)設(shè)百倍之利,民無所開說容言。崇利而簡義,高力而尚功,非不廣壤進地也,然猶人之病水,益水而疾深。知其為秦開帝業(yè),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狐刺之鑿,雖公輸子不能善其枘。畚土之基,雖良匠不能成其高。譬若秋蓬被霜,遭風(fēng)則零落,雖有十子產(chǎn)①,如之何?故扁鵲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國也。

(節(jié)選自桓寬《鹽鐵論·非鞅》)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強國,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為聲色畋游之所敗。雖微商鞅,有不富強乎!秦之所以富強者,孝公敦本力穡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見疾于民,如豺虎毒藥,一夫作難,而子孫無遺種,則鞅實使之。

(節(jié)選自蘇軾《論商鞅》)

【注】①子產(chǎn):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3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于是A太子B犯法C衛(wèi)鞅D曰E法之F不行G自上H犯之。

3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通過、經(jīng)由,與《蘇武傳》中“君因我降"的“因”意思相同。

B.茍,如果,與《赤壁賦》中“茍非吾之所有"的“茍”意思不同。

C.肉,使長出肉,與《過秦論》中“云集響應(yīng)"的“云”用法不同。

D.見,表被動,與成語“見笑大方"中的“見”字用法相同。

3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孝公廣施恩德,招納賢才,想要使秦國強大起來,于是商鞅從西面來到秦國,向秦孝公陳述了自己的治國方略。

B.商鞅想在秦國實行變法,秦人不悅,商鞅認為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不必與百姓商議開創(chuàng)之計,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C.材料二認為,伊尹和商鞅不同,他用堯舜的治國之道作為商朝治國的基礎(chǔ),使商朝王位承續(xù)百代而沒有斷絕。

D.蘇軾認為,秦國的強大與秦孝公關(guān)系密切。秦孝公有遠大志向,能夠長期堅持修治政教和刑律,不沉溺于享樂。

3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2)譬若秋蓬被霜,遭風(fēng)則零落,雖有十子產(chǎn),如之何?

40.三則材料對商鞅變法的評價不盡相同,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景初二年,(宣帝司馬懿)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fā)自京都。經(jīng)孤竹,越碣石,次于遼水。文懿果遣步騎數(shù)萬,阻遼隧,堅壁而守。帝盛兵多張旗幟,出其南,賊盡銳赴之。乃泛舟潛濟以出其北,與賊營相逼,沉舟焚梁,傍遼水作長圍,棄賊而向襄平。諸將言曰:“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帝曰:“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計。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nèi)懼,懼而求戰(zhàn),破之必矣?!彼煺嚩^。賊見兵出其后,果邀之。帝謂諸將曰:“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縱兵逆擊,大破之。賊保襄平,進軍圍之。

會霖潦,大水,賊恃水,樵牧自若。諸將欲取之,皆不聽。司馬陳圭曰:“昔攻上庸,八部并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钡墼唬骸懊线_眾少而食支一年,吾將士四倍于達而糧不淹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今賊眾我寡,賊饑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shè),雖當(dāng)促之,亦何所為?自發(fā)京師,不憂賊攻,但恐賊走。今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qū)之走也。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賊憑眾恃雨,故雖饑困,未肯束手,當(dāng)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既而雨止,遂合圍。起土山地道,發(fā)矢石雨下,晝夜攻之。文懿攻南圍突出,帝縱兵擊敗之,斬于梁水之上。

(選自《晉書·宣帝》,有刪節(jié))

材料二:

孫子曰:凡先處戰(zhàn)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zhàn)地而趨戰(zhàn)者勞。故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zhàn),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zhàn)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zhàn)雖畫地而守之?dāng)巢坏门c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選自《孫子兵法·虛實篇》,有刪節(jié))

4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我不欲A戰(zhàn)B雖畫地而守C之D敵不得E與我戰(zhàn)者F乖G其所之也。

4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次,臨時駐扎,與《蘭亭集序》“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相同。

B.邀,邀請,與《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的“邀"意思相同。

C.而,表轉(zhuǎn)折,與《赤壁賦》“侶魚蝦而友麋鹿”的“而"用法不相同。

D.雨,像雨一樣,與《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yīng)”的“響"用法相同。

4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宣帝先部署大量兵力,大張旗鼓地出擊敵軍南面,待敵軍精銳兵力轉(zhuǎn)移到南面,他又大張旗鼓地出擊敵軍北面,顯示了宣帝“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能力。

B.面對諸將對于“不攻賊而作圍"的困惑,宣帝作了精辟解說,他一方面識破了敵軍堅營高壘背后的詭計,一方面制定了巧妙的應(yīng)敵之策,可謂知彼知己。

C.面對司馬陳圭“昔急攻今安緩”的困惑,宣帝從敵我雙方的軍力、糧草對比以及當(dāng)下的天氣等方面作了細致分析,體現(xiàn)了孫子“兵無常勢"的軍事思想。

D.材料二從理論上強調(diào)掌握作戰(zhàn)主動權(quán)、避實擊虛、因勢而變等的重要性,材料一從實踐上成功運用了這些理論,可見宣帝和孫子都對作戰(zhàn)規(guī)律洞若觀火。

4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會霖潦,大水,賊恃水,樵牧自若。

(2)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45.材料一中宣帝司馬懿“棄賊而向襄平”的做法,體現(xiàn)了材料二中哪些作戰(zhàn)原則或策略?請簡要說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nèi)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節(jié)選自《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

材料二:

凡與敵戰(zhàn),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法曰:見可則進。

唐,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擊破突厥,頡利可汗走保鐵山,遣使入朝謝罪,請舉國歸附,以靖往迎之。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nèi)懷遲疑,靖揣知其意。時詔遣鴻臚卿唐儉等慰諭之。靖謂副將張公謹曰:“詔使到彼,彼必自安。若萬騎赍二十日糧,自白道襲之,必得所欲。"公謹曰:“上已與約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機不可失,韓信所以破齊也。如唐儉輩何足惜哉?"督兵疾進,行至陰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隨軍。頡利見使者大悅,不虞官兵。李靖前鋒乘霧而行,去其牙帳七里,頡利始覺,列兵未及陣,靖縱兵擊之。斬首萬余級,俘男女十余萬,擒其子迭羅施,殺義成公主,頡利亡去,為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以獻。于是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矣。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進戰(zhàn)》)

4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其用戰(zhàn)A也勝B久C則鈍兵D挫銳E攻城F則力屈G久暴師H則國用I不足。

4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賓客,指各國諸侯使者,與《傷仲永》“稍稍賓客其父”中的“賓客"用法不同。

B.司,文中指執(zhí)掌、掌管,與《陳情表》中“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的“司"意思相同。

C.不虞,文中指不防備、沒有戒備,其中的“虞”與成語“爾虞我詐"中的“虞”意思不同。

D.牙帳,文中指將帥所居的營帳;中國古代邊境少數(shù)民族的“首都"也可稱為牙帳。

4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孫子認為,率領(lǐng)軍隊打仗,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其中包括戰(zhàn)車、運輸車、糧草等;將領(lǐng)要取得勝利,就要了解作戰(zhàn)的弊端。

B.善于用兵的人,不會第二次征調(diào)軍隊、多次轉(zhuǎn)運糧草,他們會在敵國獲取糧食,以滿足軍隊需要;他們的行動關(guān)系到國家安危。

C.朝廷派鴻臚卿唐儉等人去安撫頡利可汗,李靖認為此時敵人必定會放心無疑,如果趁機對其發(fā)動突然襲擊,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D.李靖指揮唐軍大敗頡利可汗,活捉了頡利可汗和他的兒子迭羅施,并殺死了義成公主,使唐朝的疆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4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2)頡利雖外請朝謁,而內(nèi)懷遲疑,靖揣知其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fù)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想,逢彼之怒。"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當(dāng)至講時,輒竊聽?wèi)舯陂g。既知不能踰(越過)己,稍共諸生敘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覺驚應(yīng),遂相與友善。

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fù)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shù)番,皆一坐所不及。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迺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xùn),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xùn)其所不足。”

5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何A晏B為C吏D部E尚F書G有H位I望J時K談L客M盈N坐O王P弼Q未R弱S冠T往U見V之。

5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嘗使一婢,不稱旨。稱旨:符合心意。

B.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參考同異:想要參考不同版本的異同。

C.既定,畏其難:已經(jīng)決定好了,但害怕嵇康提出難題。

D.弼便作難:王弼便開始提出反駁意見。

5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玄因婢女不合心意而欲責(zé)罰,后該婢女以《詩經(jīng)》中的句子回應(yīng),體現(xiàn)了鄭玄家中奴婢的文化素養(yǎng)。

B.服虔為了給自己的《春秋》注解尋找參考,化名混入崔烈門生中偷聽講解,最終因被崔烈識破而與之友善。

C.鐘會完成《四本論》后,非常希望嵇康能看到,但又因害怕嵇康提出難題而不敢直接出示,最終選擇遠程投擲給嵇康。

D.王弼年少時去見何晏,何晏提出自己對某個道理的見解并認為很完善,但王弼卻能多次反駁并闡述自己的觀點,令在座的人都無法企及。

5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54.根據(jù)材料,說說服虔的求學(xué)態(tài)度。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文本一: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①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fā)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推曰:“獻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開之,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祿。"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隱,安用文之?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此乎?與汝偕隱?!敝了啦粡?fù)見。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②欲上天,五蛇③為輔。龍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笔谷苏僦?,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于是文公環(huán)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從亡賤臣壺叔曰:“君三行賞,賞不及臣,敢請罪?!蔽墓珗笤唬骸胺?qū)乙匀柿x,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賞。輔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賞。矢石之難,汗馬之勞,此復(fù)受次賞。若以力事我而無補吾缺者此復(fù)受次賞三賞之后故且及子。"晉人聞之皆說。

——《史記·晉世家》

文本二:

以貴富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今晉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窮矣,賤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國有萬乘,而介子推去之,無以有之也。能其難,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懸書公門,而伏于山下。文公聞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避舍變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萬?!被蛴鲋街?,負釜蓋簦,問焉,曰:“請問介子推安在?"應(yīng)之曰:“夫介子推茍不欲見而欲隱,吾獨焉知之?”遂背而行,終身不見。

人心之不同,豈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干嗌,日夜思之,猶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務(wù)疾逃之,介子推之離俗遠矣。

——《呂氏春秋·季冬紀》

【注】①帶:又稱“叔帶"王子帶”“太叔”,惠王之子,襄王之弟。②龍:喻重耳。③五蛇:指狐偃、趙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

5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若以力事A我B而無補C吾D缺者E此復(fù)受F次賞G三賞H之I后J故K且及子。

5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尤而效之”的“尤"是犯過錯意思,與《離騷》的“忍尤而攘詬”中的“尤"的含義不同。

B.“上下相蒙”的“蒙"是蒙受、承受的意思,與《屈原列傳》的“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中的“蒙"的含義相同。

C.“早朝晏退”的“晏"是晚、遲的意思,與《詩經(jīng)·氓》的“言笑晏晏”中的“晏"的含義不同。

D.庶人:泛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統(tǒng)治族居住在國中(城內(nèi))及國郊,稱為國人。國人中的上層為卿、大夫、士,下層為庶人。

5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介子推攜母歸隱的想法是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的,他認為晉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決定的,而非人力。

B.晉文公到處尋找介子推,但最后也沒有找到,后來在綿上設(shè)祭田用來警示自己并來緬懷像介子推一樣的人。

C.晉文公返回晉國后,雖擁有了萬輛兵車,但是介子推卻離開了他,這是由于晉文公已經(jīng)沒有受他擁戴的德行了。

D.晉文公當(dāng)上國君之后,介子推的母親極力勸他向晉文公邀功,但介子推意志堅定,堅決不受祿。

5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2)能其難,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陳平謝病。上問之,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讓勃。"上乃徙平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論誅諸呂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戶、賜金各有差。絳侯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諫曰:“諸呂悖逆,大臣相與共誅之。是時丞相為太尉,本兵柄,適會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莊,丞相益畏。居頃之,人或說勃曰:“君既誅諸呂,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賞,處尊位,久之,即禍及身矣。"勃亦自危,乃謝請歸相印。后詔曰:“前遣列侯之國,或辭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為朕率列侯之國!”十二月,免丞相勃,遣就國。絳侯周勃既就國,每河?xùn)|守行縣至絳,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其后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辭。吏稍侵辱之。薄太后以為勃無反事。帝朝太后,太后以冒絮提帝曰:“絳侯始誅諸呂,綰皇帝璽,將兵于北軍,不以此時反,今居一小縣,顧欲反邪!"帝既見絳侯獄辭,乃謝曰:“吏方驗而出之。”于是使使持節(jié)赦絳侯。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周勃平諸呂,迎立文帝,而有德色;非有罔上行私之慝①也,不學(xué)無術(shù)而忘其驕耳。袁盎與俱北面事君,尊卑雖殊,固有同僚之義,規(guī)而正之,勃豈怙而不改?藉其不改而后廷折之,勃過不掩而文帝之情亦釋矣。乃弗規(guī)弗折而告文帝曰:“丞相驕,陛下謙讓,臣主失德。"斯言出而釁忌生,勃之禍早伏而不可解,險矣哉!

帝之謙,非失德也,尊有功而禮大臣,亦何非太甲、成王之盛心②?而導(dǎo)之以猜刻,此之謂不忠。諒其心之無他,弗與規(guī)正,而行其讒間,此之謂不信。

乃抑有奸不如盎者,淺而躁,褊迫③而不知大體,擊④于目即騰于口,貽禍臣主,追悔而弗及,非盎類而害與盎等。故人主之宜遠躁人,猶其遠奸人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注]①慝(tè),邪惡。②盛心,深厚美好的情意。③褊迫,見識狹小。④擊,接觸,這里指目擊。

5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絳侯朝A罷趨B出C意得D甚E上禮之F恭G常H目送之。

6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執(zhí)掌,與《伶官傳序》中“抑本其成敗之跡”的“本"意思相同。

B.稍,漸漸,與《蘇武傳》中“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的“稍"意思相同。

C.北面,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時是面向北的。

D.藉,假使,與《赤壁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的“藉"意思不同。

61.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帝即位后,陳平認為周勃平定呂氏叛亂時立下的戰(zhàn)功超過了自己,主動要求將右丞相之位讓給周勃,皇上同意了陳平的意見。

B.周勃被逮捕入獄,薄太后認為周勃當(dāng)初在誅滅呂氏時,手持皇帝玉璽掌握兵權(quán)都沒有謀反,如今身在小小的絳縣更不會謀反。

C.袁盎與周勃同為朝臣侍奉君王,雖尊卑懸殊,但并不影響兩人應(yīng)有的同僚之義,所以王夫之肯定了袁盎向文帝進諫的行為。

D.王夫之認為,有些小人淺薄急躁,見識偏狹又不識大體,一旦看見什么就會迫不及待地宣揚出來,結(jié)果給君臣都帶來了災(zāi)禍。

6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

(2)固有同僚之義,規(guī)而正之,勃豈怙而不改?

63.針對袁盎向文帝諫阻周勃一事,王夫之對三個人有怎樣的評價?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沛公西入咸陽,見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意欲留居之。樊噲諫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凡此奢麗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還霸上,無留宮中!”沛公不聽。張良曰:“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沛公乃還軍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諸縣父老、豪杰,謂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約,先入關(guān)者王之,吾當(dāng)王關(guān)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蹦耸谷伺c秦吏行縣、鄉(xiāng)、邑,告諭之。秦民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貲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有天下者而有私財,業(yè)業(yè)然守之以為固,而官天地、府萬物之大用,皆若與己不相親,而任其盈虛。鹿橋、鉅臺之愚,后世開創(chuàng)之英君,皆習(xí)以為常,而貽謀不靖,非僅生長深宮、習(xí)奄人污陋者之過也。滅人之國,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則據(jù)之以為天子之私。嗚呼!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儉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寶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懷握之金貲而已矣。禍切剝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為盜資,夫亦何樂有此哉!漢王之入秦宮而有艷心,見不及此。樊噲曰:“將欲為富家翁邪?”英達之君而見不及噲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豈徒一時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訓(xùn)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盡免天下田租而國不憂貧,數(shù)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天子而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貧必在國;士大夫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敗必在家;庶人斤斤然以積聚貽子孫,則后世必饑寒以死。周有大賚,散之唯恐不速,故延及三十世,而亡之日,上無覆宗之慘,民亦無凍餒攘奪之傷。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

64.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秦A為無道B故沛公得C至D此E夫為天下F除殘賊G宜縞素H為資

6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苦,以……為苦,意動用法,與《過秦論》中“會盟而謀弱秦”的“弱"字用法相同。

B.乃,于是,與《石鐘山記》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的“乃"字意思不相同。

C.垂訓(xùn)后嗣的意思是流傳教訓(xùn)給后人,其中“垂”與成語“名垂青史"的“垂”意思相同。

D.貽,遺留,與《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的“貽”字意思不同。

66.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邦向西進入咸陽,看見秦宮室、珍寶和美女?dāng)?shù)以千計,想要留下來居住。樊噲勸諫無效,后經(jīng)張良勸說,劉邦回心轉(zhuǎn)意,回駐霸上。

B.劉邦與民眾約法三章,廢除秦其余律法,讓官吏和百姓都各安其位,還明確表示自己來到關(guān)中是為了替父老們除害,獲得了民眾的擁戴。

C.王夫之認為,紂王修筑鹿橋和鉅臺這類愚蠢行為,被后世的開國明君都視為正常的事,而這些君王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不安寧的隱患。

D.王夫之指出,周王室賞賜時心懷恐懼,希望盡快散財,所以周延續(xù)三十代,而當(dāng)錢財散盡,宗族沒有覆滅的悲慘,百姓沒有飽受凍餓之苦。

67.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民。"

(2)至于盡免天下田租而國不憂貧,數(shù)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68.對“沛公欲留居咸陽”這件事,樊噲、張良、王夫之三人的看法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chǎn)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擬者并舉而爭起矣。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節(jié)選自賈誼《論積貯疏》)

文本二:

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慕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②。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神農(nóng)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wù)。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

(節(jié)選自晁錯《論貴粟疏》)

【注】①孅(zhí):細致。②渫(xiè):流通。

69.文本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兵旱相乘A天下B大屈C有勇力者D聚徒E而衡擊F罷夫羸老易子G而咬其骨

7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賊”,意為禍害,與《兼愛》中“視人身若其身,誰賊"的“賊”含義不同。

B.“蹶”,文中意為竭盡,枯竭,與成語“一蹶不振”的“蹶"含義相同。

C.“固”,意為鞏固,與《過秦論》中“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的“固”含義不同。

D.“而”,意為卻,與《勸學(xué)》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而"含義相同。

7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誼認為,如果一個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凍。

B.西漢建國以來,公家和個人的積貯缺乏,賈誼認為如果遇到自然界常有的災(zāi)荒,國家就無法去救濟災(zāi)區(qū)。

C.晁錯認為,應(yīng)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nóng)民就可以得到錢財。

D.晁錯擔(dān)憂邊塞駐軍的糧食不足,讓天下屯糧大批流入邊塞。如果邊塞積糧足夠用五年,就可讓百姓向內(nèi)地各郡縣輸送糧食。

7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2)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73.兩篇文章都反映了西漢時期缺糧的社會狀況,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試分析當(dāng)時糧食短缺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xí)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豈惟胡亥之性惡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qū)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

(節(jié)選自賈誼《治安策》)

材料二:

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富有天下。人跡所至,舟楫所通,莫不為郡縣。然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fā)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dāng)?shù)。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響應(yīng)。當(dāng)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伐棘棗而為矜,周錐鑿而為刃,剡摲荼,奮儋,以當(dāng)修戟強弩,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為之糜沸蟻動,云徹席卷,方數(shù)千里。勢位至賤,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應(yīng)之者,積怨在于民也。

(節(jié)選自《淮南子·兵略訓(xùn)》)

74.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故胡亥今日A即位B而明日射人C忠諫者D謂之E誹謗F深計者G謂之H妖言I其視J殺人K若艾草L菅然。

75.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獄,案件,與《曹劌論戰(zhàn)》中“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獄"意思相同。

B.亡,通“無”,沒有,與《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的“亡”意思相同。

C.兵,武器,與成語“紙上談兵"調(diào)兵遣將”“兵貴神速"中的“兵”意思都不同。

D.席,像卷草席般,與《孔雀東南飛》中“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席”意思不同。

76.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秦二世生性并不邪惡,只因趙高用不正確的道理來教育他,才使他成為暴君。

B.材料一認為,商湯和周武王因靠德行治理天下,所以他們的統(tǒng)治才能夠延續(xù)到子孫幾十代。

C.材料二認為,雖然秦二世的統(tǒng)治范圍非常廣大,但他的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徭役賦稅繁重。

D.材料二認為,陳勝勇于反抗暴政,很有號召力。他在大澤鄉(xiāng)向秦朝發(fā)難,振臂一呼,天下響應(yīng)。

77.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

(2)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dāng)?shù)。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梁中大同元年十月,東魏丞相高歡攻玉壁,晝夜不息,西魏韋孝寬隨機拒之。城中無水,汲于汾,歡使移汾,一夕而畢。歡于城南起土山,欲乘之以入。城上先有二樓,孝寬縛木接之,令常高于土山以御之。乃鑿地為十道,又用術(shù)士李業(yè)興“孤虛法”,聚攻其北,北,天險也。孝寬掘長塹,邀其地道,選戰(zhàn)士屯塹上;每穿至塹,戰(zhàn)士輒禽殺之。又于塹外積柴貯火,敵有在地道內(nèi)者,塞柴投火,以皮排吹之,一鼓皆焦爛。敵以攻車撞城,車之所及,莫不摧毀,無能御者。孝寬縫布為幔,隨其所向張之,布既懸空,車不能壞。敵又縛松、麻于竿,灌油加火以燒布,并欲焚樓。孝寬作長鉤,利其刃,以鉤遙割之,松、麻俱落。城外盡攻擊之術(shù),而城中守御有余。歡無如之何,乃使倉曹參軍祖珽說之曰:“君獨守孤城,而西方無救,恐終不能全,何不降也?”孝寬報曰:“我城池嚴固,兵食有余。攻者自勞,守者常逸。豈有旬朔之間已須救援!"珽復(fù)謂城中人曰:“韋城主受彼榮祿,或復(fù)可爾;玉壁軍民,何事相隨入湯火中!”乃射募格于城中云:“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賞帛萬匹。"孝寬手題書背,返射城外云:“能斬高歡者準此?!睎|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戰(zhàn)及病死者共七萬人,共為一冢。歡智力皆困,因而發(fā)疾。有星墜歡營中,士卒驚懼。十一月庚子,解圍去。先是歡別使侯景將兵趣齊子嶺魏建州刺史楊檦恐其寇邵郡帥騎御之。景聞檦至,所木斷路六十余里,遂還河陽。歡之自玉壁歸也,軍中訛言韋孝寬以定功弩射殺丞相;西魏人聞之,因下令曰:“勁弩一發(fā),兇身自隕。"歡聞之,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78.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先是A歡別使B侯景將C兵趣齊子嶺D魏建州刺史E檦制恐F其寇G邵郡H帥騎御之。

79.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畢,意為完成。與《鴻門宴》“壽畢,請以劍舞”中的“畢"意思不同。

B.乘之,指登上土山,其中“乘”與《氓》“乘彼垝垣"中的“乘”意思相同。

C.利,使動用法,與《勸學(xué)》“非利足也"中的“利”用法相同,意思不同。

D.旬朔之間,十天或一個月,文中指時間并不長。十日為一旬,農(nóng)歷每月初一稱朔。

8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歡攻打玉壁,用了多種的攻城方法,先是改水道,后是筑土山,兼施鑿地之術(shù)、攻車之技和火攻之法,但都被韋孝寬隨機一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