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湖北省隨州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2月月考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考試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單元、第二單元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制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對應的答題區(qū)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qū)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初期將京師之地稱為“中國”,后該詞的指稱范圍擴大到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諸侯國,常以“中國”稱“華夏”,同時具有了族類的含義。這些做法A.實現(xiàn)了對地方直接控制 B.有利于華夏民族的形成C.促進了邊遠地區(qū)的開發(fā) D.擴大了西周的統(tǒng)治區(qū)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材料中"中國"的范圍擴大,并具有族類的含義,這有利于華夏民族的形成,B項正確;西周時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是間接控制,排除A項;材料中的做法與邊遠地區(qū)的開發(fā)無關,排除C項;材料中的做法與擴大西周的統(tǒng)治區(qū)域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董仲舒曾經指出:“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學A.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 B.倡導以教化管理民眾C.迎合了大一統(tǒng)的需要 D.開創(chuàng)了皇權神化的局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jù)材料可知,董仲舒的意思是君主應上承天意,下教化萬民,并正法度,區(qū)分上下尊卑,以節(jié)制人的欲望,防止人的欲望發(fā)展,只要做到了這些就可以很好地統(tǒng)治天下。他認為君主行教化就是執(zhí)行天的命令,這樹立了君主的絕對權威,迎合了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需要,C項正確;新儒學有助于中央集權強化,但在材料中沒有關于中央集權的信息,排除A項;B項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項;D項錯在“開創(chuàng)”,皇權神化在漢之前就存在,排除D項。故選C項。3.(南朝)梁初無中正制,“州置州重,郡置郡崇,鄉(xiāng)置鄉(xiāng)豪,各一人,專典搜薦,無復膏粱寒素之隔”“隨才試吏”。北周武帝選官“不限資蔭,唯在得人”“罷門資之制”。據(jù)此可知,南北朝后期A.寒士獲得同等入仕機會 B.科舉取士初顯成效C.調整中央選官標準D.中央集權有所強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后期。材料“隨才試吏”體現(xiàn)的是南朝后期選官重視個人才能,“罷門資之制”表明北周擴大選人范圍,改變以門第選官的標準,C項正確;材料中(南朝)梁與北周統(tǒng)治者是基于門閥政治衰落下對九品中正制度的局部調整,材料無法說明寒士獲得同等入仕機會,排除A項;科舉制確立是在隋朝,排除B項;材料與強化中央集權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D項。故選C項。4.北宋時期,在士大夫們的參與設計和更革下,官、職、差遣分離,主民政的中書門下、主軍政的樞密院、主財政的三司,形成事任分立的相互維系態(tài)勢;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官制改革及此后的三省體制改革中,中書門下體制中決策過程出令與審核逐漸分離。這些調整A.降低了中央決策與行政效能 B.反映出體制變動具有隨意性C.加劇了地方冗官冗員的現(xiàn)象 D.適應了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材料表明北宋時期中書門下、樞密院和三司各自管理民政、軍政和財政,并且在宋神宗時期中書門下體制中決策過程出令與審核逐漸分離,這都能體現(xiàn)相勸的分散,最終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D項正確;相勸三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央決策與行政效能,排除A項;材料中的體制變得是適應了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不是隨意變動的,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中央官職的變化,不是地方冗官冗員的現(xiàn)象,排除C項。故選D項。5.雍正朝開辟貴州東南苗疆后,當?shù)厝碎_始以漢族“六禮”的程序來實現(xiàn)婚姻的締結,且逐漸形成“文字憑據(jù)”的觀念。地方政府在基層社會的代理人,積極參與人們婚姻的締結與變動,婚姻監(jiān)督與監(jiān)管權從親屬向政府地方代理人轉換。這一現(xiàn)象表明A.朝廷重視改土歸流成效 B.政府行為推動民族融合C.國家權力滲入邊疆治理 D.儒家思想強化婚姻觀念【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jù)材料可知,雍正朝開辟貴州東南苗疆后,漢族的“六禮”等觀念滲入苗疆,地方政府在基層社會的代理人也積極參與邊疆社會,體現(xiàn)了國家權力滲入邊疆治理,C項正確;材料現(xiàn)象表明國家權力滲入邊疆治理,A項和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現(xiàn)象表明國家權力滲入邊疆治理,材料沒有體現(xiàn)民族融合,排除B項;材料現(xiàn)象表明國家權力滲入邊疆治理,材料和儒家思想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廣東虎門之戰(zhàn)后,省城各官家眷,先行逃避,人心惶惶。御史駱秉章奏曰:“城鄉(xiāng)內外民鋪戶十遷八九,內地匪徒肆行劫掠,難民有被搶去財貨者,有擄去婦女勒贖者,傷心慘目,不可言狀。各處會匪乘機擾害,或千人,或數(shù)百人,白晝搶劫村莊。”這能夠說明A.政府職責缺位加劇了戰(zhàn)亂 B.英法聯(lián)軍引發(fā)社會危機C.政府腐敗造成了內憂外患 D.階級矛盾導致民族危機【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由材料信息可知,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國侵略者進攻廣州虎門,廣東地方政府官員紛紛逃離,引發(fā)的匪患,給民眾帶來更大的危害,這能夠說明政府職責缺位加劇了戰(zhàn)亂,A項正確;材料中虎門之戰(zhàn)是英國發(fā)動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而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的腐敗與內憂外患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導致民族危機的是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并非階級矛盾,排除D項。故選A項。7.戊戌政變后,保守派官員陳夔龍認為慈禧“并無仇視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國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會就此斷送。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則將政變視為改革的“漸進”與“激進”路線之爭。這反映出當時A.維新派擁有廣泛的變法基礎 B.保守勢力并未真正反對新法C.變法革新的思想是大勢所趨 D.維新派的改良措施過于激進【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8年(中國)。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當時中外政客多認為慈禧發(fā)動戊戌政變是為了奪權,并非仇視變法,保守派和維新派的斗爭只是改革路線和進程的分歧等,反映出當時變法革新的思想是大勢所趨,C項正確;據(jù)所學,維新派擁有的社會基礎并不廣泛,排除A項;據(jù)所學,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發(fā)動了戊戌政變,廢除了大部分新法,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維新派的改良措施過于激進,排除D項。故選C項。8.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實行總統(tǒng)制,《臨時約法》改總統(tǒng)制為責任內閣制,袁世凱正式就任大總統(tǒng)后,又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tǒng)制。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中國A.專制傳統(tǒng)被徹底根除 B.責任內閣制行不通C.民主法制觀念的強烈 D.政治轉型艱難曲折【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jù)本題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中華民國建立初期。根據(jù)材料信息,中華民國政體出現(xiàn)頻繁變動的情況,結合所學可知,這一系列的變化發(fā)生在短短3個月的時間里,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封建專制力量強大,中國政治轉型艱難曲折,D項正確;根據(jù)所學可知,“徹底根除”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責任內閣制并沒有在中國長期踐行,無法說明其在中國行不行得通,排除B項;政體頻繁變動說明當時民主法制觀念薄弱,排除C項。故選D項。9.1938年2月,偽中國聯(lián)合準備銀行在北平成立并在淪陷區(qū)發(fā)行偽幣。日偽通過宣揚戰(zhàn)場形勢、強調兌換截止日期,以及制造緊迫感和恐慌情緒,加快民眾舊幣兌換速度。這表明日偽A.加緊掠奪中國的財富和物資 B.擾亂國統(tǒng)區(qū)與邊區(qū)經濟秩序C.維護華北地區(qū)金融穩(wěn)定安全 D.破壞國共兩黨團結合作抗日【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8年2月(中國)。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發(fā)行偽幣是對中國人民財富赤裸裸的掠奪,A項正確;偽幣是在淪陷區(qū)發(fā)行,排除B項;發(fā)行偽幣對中國人民財富赤裸裸的掠奪,不是為了穩(wěn)定金融秩序,排除C項;發(fā)行偽幣與國共兩黨的合作也沒有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0.抗美援朝時期,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群眾紛紛以村寨、聚居點為單位,訂立愛國公約,內容包括宣傳動員、增產捐獻、擁軍優(yōu)屬、團結互助等。這說明抗美援朝A.推動了一五計劃的開展 B.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促進了民族團結與認同 D.沖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設問可知,這是影響類題目,時空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根據(jù)材料“抗美援朝時期,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群眾紛紛以村寨、聚居點為單位,訂立愛國公約,內容包括宣傳動員、增產捐獻、擁軍優(yōu)屬、團結互助等?!笨芍姑涝瘧?zhàn)爭增強了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愛國意識,這有助于民族團結和增強少數(shù)民族對新中國的政治認同,C項正確;一五計劃發(fā)生于1953年至1957年,此時抗美援朝戰(zhàn)爭已經結束,排除A項;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沖擊了美國的霸權主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1.陳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國營和集團為主,個體為補充;按計劃生產為主,市場生產為補充;國家市場為主,自由市場為補充”的設想。毛澤東在1956年12月同工商屆代表談話時說:“國家投資有困難,社會有需要,私人也可以開廠……這叫新經濟政策?!边@反映出當時黨和國家A.確立了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措施 B.對非公有制經濟進行思考與探索C.充分認識了國情和社會主義內涵 D.大力支持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中國)。根據(jù)材料可知,毛澤東和陳云二人都認為在發(fā)展國營經濟的同時,以自由市場、私人開廠為補充,說明他們未完全否定非公有制經濟,認為非公有制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重要補充,反映出當時黨和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思考與探索,B項正確;當時國家采用計劃經濟體制,并未確立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措施,排除A項;1959—1961年,我國經濟發(fā)生了嚴重困難,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并未充分認識國情和社會主義內涵,排除C項;材料中二人僅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可以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而非大力支持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世紀80年代初,在的重視和領導下,“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廣泛開展起來,對促進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起了積極作用,涌現(xiàn)出羅健夫、“活雷鋒”朱伯儒等模范員。據(jù)此可知,當時的工作A.推進了社會經濟體制改革 B.兼顧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C.解決了社會的不文明問題 D.彰顯了模范人物的引領作用【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由“在的重視和領導下,‘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廣泛開展起來……涌現(xiàn)出羅健夫、‘活雷鋒’朱伯儒等模范員”可知,20世紀80年代初,注重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結合這一時期我國正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可知,當時兼顧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B項正確;材料中并非單純推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排除A項;“解決了”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道德建設活動中涌現(xiàn)出先進模范人物,未涉及模范人物的引領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13.公元313年《米蘭敕令》后,基督教界逐步在羅馬帝國中形成國中之國,羅馬逐步變成上帝之城的對立面和被拋棄的對象,古典傳統(tǒng)文化的信仰者被視為“異教徒”。從長時段看,這種歷史趨勢A.導致羅馬帝國走向分裂滅亡 B.形成基督教權一家獨大局面C.使宗教世俗力量斗爭復雜化 D.不利于古典文化的長期保存【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后期,基督教通過《米蘭敕令》成為國教,其與王權、古典傳統(tǒng)文化的斗爭和沖突,經過長期發(fā)展,使中世紀后期的宗教世俗力量斗爭復雜化,C項正確;導致羅馬帝國走向分裂滅亡并非該現(xiàn)象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排除A項;基督教權一家獨大局面不是基督教與世俗政治、古典文化斗爭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排除B項;不利于古典文化的保存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14.12世紀以后、西歐的一些國王利用城市的經濟實力,反對封建貴族的地方離心傾向;市民為了與封建領主相抗衡,尋求國王的中央集權庇護,以營造經濟活動所必需的和平環(huán)境。國王與市民階層的聯(lián)合斗爭A.成為了西歐城市復興的根本前提B.推動了等級君主制度的形成C.結束了封建貴族地方割據(jù)的局面D.奠定了文藝復興的階級基礎【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世紀之后的西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西歐王權和城市的興起。隨著西歐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大批新興城市不斷崛起,商業(yè)貿易日益興盛,在對抗地方封建主的斗爭中,國王和市民階層形成了緊密的聯(lián)系,他們互有需求,攜手合作,推動13世紀等級君主制形成,B項正確;西歐城市復興的根本前提是經濟的發(fā)展不是國王與市民階層的聯(lián)合斗爭,排除A項;國王與市民階層的聯(lián)合斗爭時期還是有封建貴族地方割據(jù)的局面,排除C項;文藝復興的階級基礎是早期資產階級,其登上政治舞臺是在14、15世紀,排除D項。故選B項。15.笈多王朝滅亡后,印度在7世紀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國有,分配給臣屬和封國。臣屬的封地稱采邑。各封國也把土地分給下級貴族作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祿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轉為世襲領地。這表明當時的印度A.雅利安進入北部地區(qū) B.奴隸制王朝開始興起C.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D.進入到封建社會形態(tài)【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印度。根據(jù)材料可知,戒日王朝時宣布土地國有,由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臣屬和封國,但后來封地轉為世襲領地,即土地由國有變?yōu)樗接校砻鳟敃r的印度進入到封建社會形態(tài),D項正確;雅利安人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進入印度,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印度進入封建社會,不是奴隸社會,排除B項;材料反映印度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未涉及中央集權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唐朝的初期,征收賦稅的辦法稱作租、庸、調,在玄宗當政末期,戶籍逐漸遭到破壞,大多已經與實際不符。到了至德年間,戰(zhàn)事四起,到處征收賦斂,逼迫催促,再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征收部門增加了,可是互相沒有隸屬關系而是各自隨意增加課稅,巧立名目,新老名目相互重復,毫無限度。富足人家人丁多,大抵作官當僧人得以免除賦役;而貧困人家人丁多,全無隱瞞逃避的去處,所以上等戶優(yōu)游而下等戶勞瘁。征稅的吏員又乘機侵吞,百姓.經受不了如此困窘,大抵都逃亡流徙成為浮戶,那些留下來的本地百姓,不足百分之四五。至此,楊炎建議實行兩稅法:首先計算州縣每年所需費用和上交朝廷的數(shù)額,并以此數(shù)額向百姓征稅,通過對支出的估量來制定收入的數(shù)額。無論主戶、客戶,都按現(xiàn)在的居地制訂簿冊;無論成丁、中男,都按貧富狀況劃為等級;流動經商的人,在所居州縣納稅三十分之一,使他們與定居民戶一同納稅,不能僥幸獲利。定居百姓的賦稅,在秋天和夏天兩次征收。那些租、庸、調以及雜徭等全部省去,整個征稅事務由度支統(tǒng)一掌管?!栋自捹Y治通鑒》請回答:(1)據(jù)材料指出兩稅法實行的社會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內容。(2)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兩稅法實行的積極作用?!敬鸢浮浚?)社會背景:戶口不實;賦稅名目繁多;農民負擔沉重;官吏巧取豪奪;貧富分化嚴重。內容:量出制入;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2)積極作用: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稅收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從以人丁為主到以財產為主,賦稅負擔相對公平。17.政治妥協(xié)是沖突雙方通過政治談判、協(xié)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讓步,以緩解矛盾并達成共識一種行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概括地說,美國憲政發(fā)展與政治妥協(xié)的密切關系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國憲法所設定的政治體制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政治妥協(xié)機制;第二,從憲法的產生過程看,它是一個多元利益相互妥協(xié)的產物;第三,從憲政發(fā)展過程看,許多關鍵性的、重大的問題往往是通過政治妥協(xié)緩解并進而一步步解決的?!幾札?zhí)墩撜瓮讌f(xié):以價值為中心的分析》材料二1911-1912年間以南北議和、清帝遜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構成“大妥協(xié)”……傳統(tǒng)的主流歷史敘事否認這場“大妥協(xié)”具有任何積極意義,認為它恰恰體現(xiàn)了革命的不徹底性;大批舊官僚和立憲派“投機”革命,“篡奪”了革命果實;“大妥協(xié)”中優(yōu)待清朝遜帝的做法,也為民國時的君主復辟埋下了伏筆。但近年來已有學者試圖對這場“大妥協(xié)”作出不同的評價。喻大華即指出,《清室優(yōu)待條件》并非由袁世凱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雙方經過協(xié)商達成一致意見。這一妥協(xié)避免了列強干涉、內戰(zhàn)和國家分裂,維護了民族團結,具有積極意義。——摘編自章永樂《論清王朝與中華民國的“大妥協(xié)”》(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憲法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是如何實現(xiàn)“多元利益相互妥協(xié)”的?(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辛亥革命這場“大妥協(xié)”?!敬鸢浮浚?)妥協(xié):確立聯(lián)邦制原則,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相結合;確立三權分立原則,總統(tǒng)、國會、最高法院彼此分權制衡;國會選舉中,各州參議員、眾議員人數(shù)按不同比例分配;允許保留黑人奴隸制等。(任答三點)。(2)評價:積極:妥協(xié)加快了清王朝和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保存了革命力量;避免了列強干涉、內戰(zhàn)和國家分裂,維護了民族團結;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任答兩點)。消極:妥協(xié)是資產階級軟弱性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革命的不徹底;導致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民主共和名存實亡,為袁世凱復辟帝制埋下伏筆。(任答一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3年8月,周恩來提出了改進財政管理體制的方針和指導思想:“在中央統(tǒng)一領導和計劃下,確定財政制度,劃定職權范圍,分級管理,層層負責?!?954年,鄧小平概括了財政預算工作的“六條方針”,一方面強調統(tǒng)一領導和逐級負責;另一方面又給予地方一定的機動財力和管理權限。1954年國家對央地財政關系做了調整:財政支出屬于中央的列入中央預算,屬于地方的列入地方預算;將國家的財政收入劃分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調劑收入三類;地方預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財政的年終結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繳。1955—1957年,央地財政關系每年都有一定的變化,主要根據(jù)當年的財政工作情況進行局部調整。黨和政府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保證了新中國央地財政關系能夠基本適應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國家建設的需要。——摘編自劉曉泉、吳焱軍《新中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探析(1949—1959年)》(1)根據(jù)材料,概括20世紀50年代我國財政體制調整的主要特點。(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50年代我國財政體制調整的影響?!敬鸢浮浚?)特點:堅持中央集中統(tǒng)一領導,央地分級管理;地方有一定的財政自主權;財政收入分類管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任答3點即可)(2)影響:保證了國家集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