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06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命題趨勢解讀核心知識脈絡重點難點突破重難點一植被重難點二土壤重難點三地域分異規(guī)律素養(yǎng)檢測提升(建議用時45分鐘)按住ctrl鍵,同時點擊目錄,即可跳轉到對應內容課程標準三年考情分析2025考向預測1.1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2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1.3運用圖表并結合實例,分析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guī)律。2024天津卷:地域分異規(guī)律;2024海南卷: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2024江西卷:土壤;2024重慶卷:植被的影響因素;2024浙江卷:土壤;2024河北卷:土壤形成;【高考命題】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是自然地理的熱門命題方向,在考察的過程,往往會運用地理現(xiàn)象來進行原理的分析與運用,需要考生重點把握如何運用整體性和差異性的思維去思考地理問題。【高考預測】可以預測,今后的高考命題對整體性與差異性的考察依然熱門,尤其是差異性的考察。借助一定的地理背景、地理問題、地理現(xiàn)象的產生,去運用整體性與差異性的思維分析其過程。考生需要重點培養(yǎng)自己的地理思維。2023重慶卷:土壤形成;2023遼寧卷:土壤的形成;2023江蘇卷:地域分異規(guī)律;2023廣東卷:植被對環(huán)境的影響;2022天津卷:土壤的形成;2022北京卷:植被類型;2022江蘇卷:地域分異規(guī)律;重難點一植被與環(huán)境1.影響植被分布和類型的因素熱量影響植被的分布,生長速度和植物形態(tài)(低熱量區(qū)的墊狀植被)。熱量條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現(xiàn)出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光照有機質的積累有關降水迎風坡降水隨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背風坡降水少;焚風效應。同一緯度,降水從沿海到內陸減少,植被呈現(xiàn)出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地形海拔海拔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因此山區(qū)植被呈現(xiàn)垂直分異特征坡向受地形的阻擋,山脈兩側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脈南部大陸西岸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東岸為溫帶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則沒有坡度坡度越大,面積越小,植被越少水源山麓地區(qū)水資源豐富。水文條件影響生物的數(shù)量、種類土壤陡坡土壤侵蝕嚴重,土層薄。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響植被生長,如茶樹耐酸怯堿,喜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風力使植被矮化,傾倒和旗形人類活動城市化占用耕地;自然保護區(qū)等2.環(huán)境對植被的影響生長在該地區(qū)的植被具備適應該地區(qū)環(huán)境的能力。主要從根、葉、莖分布特點、植被形態(tài)、生長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尤其是惡劣環(huán)境)特點的。根系發(fā)達可耐旱、耐貧瘠和抵抗強風葉子葉片厚,有蠟質層,反射陽光,減少蒸發(fā),可抗旱;葉子細小可防蒸發(fā)、防熱量散失莖粗壯,儲水量大;傾斜,說明當?shù)仫L力大分布特點簇狀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花色鮮艷可吸引動物為其傳播花粉生長速度快可適應當?shù)貧鉁嘏径袒蛴昙径?.植被對環(huán)境的影響植被概況類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衡量疏密的指標:植被覆蓋率植被是自然帶的重要指標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防風固沙、減少侵蝕地貌的形成調節(jié)溫差、增加蒸騰、調節(jié)大氣成分植被豐富,保持水土:植被稀疏,侵蝕加劇涵蓄水源,影響含沙量、下滲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提供木材、草場4.生物多樣性的分析思路氣候熱量和降水地形類型復雜多樣;海拔高,氣候垂直差異顯著生存空間面積大,且自然條件差異大封閉程度獨特物種必用天敵情況、災害及污染情況人類活動影響開發(fā)早晚;距人類活動地遠近優(yōu)勢物種(2024·重慶·高考真題)花粉日歷可以反映一年內不同時期空氣傳播的花粉數(shù)量,常用于指導花粉過敏癥的預防。某游客8月在西班牙南部濱海城市加的斯(36°32'N,6°18'W)度假時,出現(xiàn)了對油橄欖花粉過敏癥狀。治愈后在該地區(qū)內陸山地又出現(xiàn)對該花粉的過敏癥狀。如圖為加的斯油橄欖科植物花粉日歷。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加的斯油橄欖科植物花粉季天氣狀況為(
)A.低溫少雨 B.高溫少雨 C.低溫多雨 D.高溫多雨2.該游客再次出現(xiàn)花粉過敏癥狀,可能是因為內陸山地油橄欖科植物(
)A.花粉更易傳播 B.植株更加高大 C.附生植物更多 D.開花日期更晚【答案】1.B2.D【解析】1.讀圖可知,加的斯油橄欖科植物花粉季約為4-8月,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地為地中海氣候,4-8月受副高影響,降水少,出現(xiàn)高溫少雨天氣,B正確,ACD錯誤,故選B。2.讀圖可知,加的斯油橄欖科植物花粉季約為4-8月,該游客8月花粉過敏治愈后在內陸山地又出現(xiàn)對該花粉的過敏癥狀,說明當時該山地正值油橄欖的花期。原因可能是與濱海地區(qū)相比,內陸山地海拔高,氣溫較低,油橄欖開花日期較晚,D正確;材料沒有信息體現(xiàn)內陸山地油橄欖科植物的花粉更易傳播、植株更加高大、附生植物更多,ABC錯誤。故選D。(2024·新課標卷·高考真題)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qū)(22.5°N附近),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峰叢洼地內為雨林,其頂層多被望天樹(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占據(jù)。2023年3月,調查人員在該地一個峰叢洼地內發(fā)現(xiàn)了高達72.4米的望天樹(如圖),打破了我國喀斯特地區(qū)“最高樹”的記錄。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3.與我國同緯度多數(shù)地區(qū)相比,該地區(qū)峰叢洼地內發(fā)育雨林主要得益于()A.冬季氣溫較高 B.夏季氣溫較高 C.冬季降水較多 D.夏季降水較多4.該地區(qū)峰叢頂部多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A.氣溫低 B.土層薄 C.降水少 D.土壤黏重5.圖中所示“最高樹”出現(xiàn)的必備條件是該峰叢洼地()①生物多樣性高 ②地形相對封閉 ③太陽輻射強 ④相對高差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3.A4.B5.D【解析】3.結合我國氣候類型分布規(guī)律可知,位于22.5°N附近的我國廣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帶性植被應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因水土易在峰叢洼地內匯聚,該地土壤水分條件好,加上受地形阻擋,冬季風難以深入,該地冬季氣溫較同緯度其他地區(qū)高,因而發(fā)育了熱帶雨林,A正確;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的特點,C錯誤;與同緯度其他地區(qū)相比,該地夏季的氣溫和降水狀況并沒有太大差異,B、D錯誤。4.峰叢頂部面積狹小且坡度較大,水土易流失,土層薄,水分含量少,因而植被多為旱生型矮林,B正確。氣溫低,蒸發(fā)弱,土壤水分較多,可以生長耐低溫型樹種,但不會形成旱生型矮林,A錯誤;當?shù)貫閬啛釒Ъ撅L氣候,降水較多,C錯誤;土壤黏重,蓄水、保水性較強,不會形成旱生型矮林,D錯誤。5.生物多樣性高是熱帶雨林的主要特點之一,但不是熱帶雨林樹木高的原因,因而不是圖示“最高樹”出現(xiàn)的必備條件,①錯誤;峰叢洼地周邊地勢較高,地形相對封閉,再加上洼地相對高度較大,光線主要從上部照射洼地,望天樹充分利用頂部光照豐富的優(yōu)勢向上生長,形成“最高樹”,②④正確;位于22.5°N附近的其他喀斯特地區(qū),所受太陽輻射強度與該峰叢洼地的差異較小,但沒有形成“最高樹”,③錯誤。故選D。重難點二土壤1.土壤的構成作用關系礦物質①土壤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風化殼或風化堆積物)風化形成的土壤固體顆粒;②經風化分解,釋放一些養(yǎng)分元素(鉀、磷、鈣、鎂等),供植物吸收主要成分,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①彼此間有密切聯(lián)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②肥力高低取決于水、有機質(腐殖質)①多集中在表層;②釋放氮,直接影響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發(fā)育要標志空氣空氣提供熱量;水分供應養(yǎng)分和水分;貯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動性,使土壤能通氣透水,蓄水保溫影響土壤的熱量狀況2.土壤形成成土母質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fā)育的物質基礎;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yǎng)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顆粒較細→含粉粒和黏粒較多含砂粒較少;顆粒較粗→含砂粒較多,含粉粒和黏粒較少殘積物、坡積物→含石塊較多;洪積物、沖積物→明顯分層特征基性巖母質→鐵、錳、鎂、鈣含量高;酸性巖母質→硅、鈉、鉀含量高氣候高寒環(huán)境凍融風化為主,土壤發(fā)育程度低、土層薄、植被少,土壤貧瘠、多凍土濕熱環(huán)境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強,生物生長快,有機質分解快,淋溶作用強,有機質含量少,土壤貧瘠、黏重、偏酸性,但土層厚干旱環(huán)境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弱,土壤發(fā)育程度低,土壤水分少,土壤貧瘠,土質疏松、偏堿性冷濕環(huán)境(中緯)森林、草原有機質積累多,高溫期短,分解慢,大量累積在表土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生物植物草類根系、樹木的枯枝落葉為土壤提供有機質;動物動物排泄物、分泌物、殘體提供有機質;動物攪動土體,改變土壤結構、孔隙度;微生物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植物吸收營養(yǎng)元素,儲存在生物體內,微生物分解生物殘體釋放到土壤表層地形山地、山脊坡度較大,地表物質的遷移速度快,土層薄。山谷河流發(fā)育,下滲多,土層厚,有機質較豐富,土壤肥沃。高海拔太陽輻射強,低溫,地下水位高,凍土廣布山前沖積扇礦物養(yǎng)分含量高,土層厚,水氣組合較好,地下水位低,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土層深厚,氣候、生物條件穩(wěn)定,外力侵蝕速率慢坡向陽坡:太陽輻射多,氣溫高,蒸發(fā)旺盛,土壤含水率低(祁連山);迎風坡:降水多,下滲多,含水量大,土質粘重。時間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人類活動在人類的耕作下,形成了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耕作土壤合理的改造一一改善土壤的結構與性狀,提高土壤生產能力,比如水稻土;不合理的改造一一破壞土壤的結構與性狀,導致土地退化3.土壤性質土壤性質土壤含水量②“支”:蒸發(fā)、植物吸收和蒸騰、水分滲漏和徑流(壤中流)。③"儲":最大儲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間大小制約土壤透氣性①土質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透氣性好(但水分不足時,植物會凋萎);②土質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透氣性差(水分充足易導致空氣受到排擠,土壤溫度下降,透氣性減弱,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最終取決于水、肥、氣、熱的協(xié)調程度。①“收”:外力搬運輸入;自身有機質、礦物質產出(巖石風化、生物分解);人類活動補充(施肥)等。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徑流侵蝕;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等土壤溫度①“收”:直接來源為太陽輻射。②“支”:地面輻射、蒸發(fā)。③“調”:土壤含水量增加導致土壤溫度變化減小、人類活動(如覆蓋黑膜可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使土壤溫度降低;覆蓋透明膜可減少地面輻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溫度)(2024·江西·高考真題)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對土壤有機碳密度影響顯著。云南省表層(0~20cm)土壤有機碳密度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現(xiàn)象。下圖示意1986年和2010年該省不同海拔范圍的表層土壤有機碳密度。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導致該省表層土壤有機碳密度隨海拔呈單峰變化的直接因素是(
)A.降水 B.溫度 C.地形 D.植被2.1986—2010年,該省以下海拔范圍中,當?shù)厝祟惢顒右鸬谋韺油寥烙袡C碳密度變化量最大的是(
)A.<1000m B.3000~4000m C.4000~5000m D.>5000m3.1986—2010年,氣候變暖對該省海拔5000m以上表層土壤有機碳密度變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
)A.植被增多,有機碳來源增加 B.溫度升高,有機碳分解加快C.冰川退縮,有機碳侵蝕減弱 D.降水增加,有機碳侵蝕增強【答案】1.D2.B3.A【解析】1.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不同的植被類型,有不同的養(yǎng)分歸還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也是不同的,導致該省表層土壤有機碳密度隨海拔呈單峰變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確。山地上植被的演替受降水、溫度和地形影響,降水、溫度和地形是間接因素,ABC錯誤,故選D。2.1986—2010年,海拔小于1000m和4000~5000m的地區(qū)表層土壤有機碳密度變化量很小,AC錯誤;海拔3000~4000m的地區(qū)有機碳密度明顯變小,是受當?shù)厝祟惢顒右鸬?,B正確;海拔大于5000m的地區(qū)有機碳密度變大,是因為氣候變暖,有機碳來源增加所引起的,D錯誤。綜上所述,ACD錯誤,故選B。3.氣候變暖,會導致植被增多,有機碳來源增加,使土壤有機碳密度增加,A正確;溫度升高,有機碳分解加快,會導致土壤有機碳密度減少,B錯誤;冰川退縮,會使土壤失去冰川覆蓋,且冰川融水增多,有機碳侵蝕增強,土壤有機碳密度減少,C錯誤;降水增加,有機碳侵蝕增強,土壤有機碳密度減少,D錯誤。綜上所述,BCD錯誤,故選A。(2024·浙江·高考真題)有機土在我國分布廣泛,其有機質累積量超過分解量,有機質含量極高。下圖為青藏高原有機土主要分布區(qū)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4.圖示有機土的成土環(huán)境特征是(
)A.冷濕 B.冷干 C.暖濕 D.暖干5.圖示有機土分布區(qū)的主要植被是A.稀樹草原 B.沼澤草甸 C.山地針葉林 D.荒漠草原【答案】4.A5.B【解析】4.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有機土的形成需要有機質積累量超過分解量,分解較慢的環(huán)境為寒冷的氣候,且在長期積水和漬水的情況下,土壤處于嫌氣狀態(tài),有機質分解十分緩慢,因此其成土環(huán)境特征應為冷濕環(huán)境,故A正確;圖示區(qū)域為青藏高原,海拔較高,氣溫較低,不會出現(xiàn)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故CD錯誤;干燥環(huán)境將導致有機質分解速度較快,故B錯誤。答案選擇A。5.結合所學知識,閱讀圖文材料可知,圖示有機質分布區(qū)內位于青藏高原之上,海拔較高,氣溫較低,多為草甸分布,針葉林分布在海拔較低的區(qū)域,故C錯誤;且有機土形成環(huán)境需要長期積水和漬水,且圖示區(qū)域內因海拔較高,氣溫低,蒸發(fā)弱,多凍土分布,地表水難以下滲,容易形成沼澤地,多沼澤草甸帶分布,B正確;此處海拔偏高,氣溫較低,不利于生長樹木,且稀樹草原是熱帶草原氣候等季節(jié)性干旱氣候下的植被類型,A錯誤;因此處氣候冷濕,不易出現(xiàn)干旱區(qū)的植被荒漠草原,D錯誤。答案選擇B。重難點三地域分異規(guī)律水平分異規(guī)律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①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延伸方向: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③自然帶變化: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④主導因素:熱量。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線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線方向。③看自然帶變化: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④看主導因素:水分。垂直分異規(guī)律分異原因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降水隨海拔先增多后減少;自然帶譜基帶與當?shù)厮阶匀粠б恢拢挥绊懸蛩睾0?、相對高度、坡向、坡度、水熱條件、人類活動等雪線含義永久積雪與季節(jié)性積雪分界線影響因素氣溫與氣溫成正相關降水與降水量呈負相關坡度與坡度呈正相關火山噴發(fā)、地震、火災也有相關性林線含義上限為針葉林帶最高海拔;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也有下限影響因素氣溫、降水、坡度等地方性分異規(guī)律受地形、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較小的地域分異。(2024·天津·高考真題)下圖是澳大利亞地形和氣候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如果只考慮緯度地帶性,那么25°S的植被類型應當是(
)A.荒漠 B.低矮灌木叢 C.泰加林 D.苔原2.下列關于澳大利亞東、西兩岸水熱條件不同的原因最準確的是(
)A.相對海拔高度差異大 B.大氣環(huán)流和海陸位置不同C.兩側洋流性質相同 D.盛行風不同【答案】1.B2.B【解析】1.緯度地帶性是指自然地理現(xiàn)象沿緯度方向有規(guī)律的更替。在南半球,從赤道向兩極的植被依次為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熱帶荒漠、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苔原、冰原。25°S大致處于熱帶荒漠和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的過渡地帶,其植被類型多為低矮灌木叢而不是荒漠,B正確,A錯誤;泰加林主要分布在較高緯度,C錯誤;苔原分布在高緯度地區(qū),D錯誤。故選B。2.澳大利亞東部受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影響,形成溫暖濕潤的氣候;西部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且在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下,氣候干燥少雨,因此澳大利亞東、西兩岸水熱條件不同的原因最準確的是大氣環(huán)流和海陸位置不同,B正確;相對海拔高度差異大不是主要原因,A錯誤;兩側洋流性質不同,東岸是暖流,增溫增濕;西岸是寒流,降溫減濕,C錯誤;盛行風不是導致東西兩岸水熱條件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大氣環(huán)流的整體作用以及海陸位置的差異更為關鍵,D錯誤。故選B。(2024·浙江·高考真題)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欽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1802年該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溫度有所升高。完成下面小題。3.從受熱過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輻射減少 B.大氣輻射減少C.太陽輻射增加 D.地面吸收增加4.植被上限上升后,該山地垂直帶譜中(
)A.雪線海拔高度下降 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帶的數(shù)量減少 D.森林帶向高海拔擴展【答案】3.D4.D【解析】3.地面吸收的輻射量增多,增溫幅度加大,導致土壤溫度上升,D正確;地面吸收增加,土壤溫度升高,地面輻射增多,大氣輻射也增多,AB錯誤;太陽輻射量沒有明顯變化,C錯誤。故選D。4.隨著熱量條件改善,植被上限上升后,雪線海拔高度上升,A錯誤;植被分布上限上升到5185米,但該山峰海拔為6310米,因此上限植被不是高山草甸,海拔更高處還有高寒荒漠和冰川積雪,自然帶的數(shù)量并沒有減少,BC錯誤;由于土壤溫度有所升高,植被上限上升后,森林帶也向高海拔擴展,D正確。(2025·湖南長沙·一模)造礁珊瑚生活在熱帶淺海中,在生長的過程中會一層層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珊瑚對水溫變化敏感,有一定的溫度適應范圍??茖W家常鉆取珊瑚骨骼巖芯樣品,重建古代氣候狀況。2015年南海東沙環(huán)礁近四成珊瑚在厄爾尼諾事件中死亡。下圖示意世界某區(qū)域珊瑚礁分布情況。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1.造成圖示范圍東西部珊瑚礁數(shù)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 B.洋流 C.緯度 D.光照2.科學家重建古代氣候狀況需要測量珊瑚礁的(
)A.面積大小 B.顏色類型 C.生長速率 D.水域深度3.導致2015年南海東沙環(huán)礁近四成珊瑚死亡的機制是(
)A.熱帶太平洋西部水溫偏高-南海云量增多-南海水溫降低B.熱帶太平洋西部水溫偏高-南海云量減少-南海水溫升高C.熱帶太平洋西部水溫偏低-南海云量增多-南海水溫降低D.熱帶太平洋西部水溫偏低-南海云量減少-南海水溫升高【答案】1.B2.C3.D【解析】1.珊瑚生長環(huán)境為熱帶淺海,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qū)的大陸東岸。由圖可知,圖中所示海區(qū)主要為太平洋,東部主要為太平洋東部海域,西部為太平洋西部海域,東部受寒流影響水溫低,西部受暖流影響水溫高,故珊瑚礁東少西多,影響的主要因素是洋流,B正確,主要位于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區(qū)域,東西部降水差異不大,A錯誤;緯度相差小,光照差別不大,CD錯誤;故選B。2.根據(jù)材料可知,珊瑚生長狀況對水溫變化敏感,在生長的過程中一層層分泌碳酸鈣形成外骨骼,且是通過鉆取珊瑚巖芯樣品,重建氣候特征。測量生長速率可以反推水溫變化,推測氣候變化,C正確。鉆取珊瑚骨骼巖芯無法測量面積、水深,顏色也不能全面反映珊瑚與氣候變化的關系,ABD錯誤。故選C。3.厄爾尼諾年份,信風減弱,熱帶太平洋西部水溫偏低,上空出現(xiàn)異常的反氣旋活動。在反氣旋活動所控制的地區(qū),氣流輻散下沉,南海上空的云量減少,抵達南海表面的太陽輻射量增加,導致南海表層水溫升高,進而導致珊瑚死亡,D正確,ABC錯誤,故選D。(2025·重慶·一模)植物在冬季經過接近或低于0℃的低溫環(huán)境后,能減少春季開花發(fā)芽始期積溫需求,這種逆境下的低溫效應稱為植物的"冷激效應"。植物開花發(fā)芽始期積溫需求與冷激呈顯著負相關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東北地區(qū)植物開花發(fā)芽始期積溫需求低且多年變化不顯著,與我國東北同緯度的歐洲西部植物“冷激效應”敏感度更高。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4.我國東北地區(qū)植物開花發(fā)芽始期積溫需求低且多年變化不顯著,是因為(
)A.冬季降雪總量大 B.冬季低溫時間長C.春季氣溫回升快 D.春季降水總量小5.歐洲西部植物“冷激效應”敏感度更高是因為冬季(
)A.氣溫更高 B.降水更多 C.光照更強 D.風力更大6.根據(jù)"冷激效應"原理,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北方地區(qū)植物開花發(fā)芽始期(
)A.消失 B.提前 C.延遲 D.延長【答案】4.B5.A6.C【解析】4.雖然降雪量大可能影響冬季的低溫環(huán)境,但降雪量并不直接決定植物開花發(fā)芽始期的積溫需求或其多年變化的顯著性,A錯誤;長時間的低溫環(huán)境可能使植物經歷更充分的“冷激”,從而減少春季開花發(fā)芽所需的積溫。同時,長時間的穩(wěn)定低溫環(huán)境可能解釋了為何多年變化不顯著,B正確;根據(jù)材料“植物在冬季經過接近或低于0℃的低溫環(huán)境后,能減少春季開花發(fā)芽始期積溫需求,這種逆境下的低溫效應稱為植物的"冷激效應"”可知開花發(fā)芽始期積溫需求與冬季氣溫有關,受春季氣溫回升速度快慢影響較小,C錯誤;春季降水總量與植物開花發(fā)芽始期的積溫需求無直接關聯(lián),D錯誤。故選B。5.歐洲西部冬季普遍較溫暖,低溫環(huán)境不明顯,因此對有限的低溫更為敏感,所以當溫度稍高時便會激發(fā)植物的“冷激效應”,從而表現(xiàn)出更高的敏感度,A正確。歐洲西部受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降水季節(jié)變化小,B錯誤。歐洲西部氣候濕潤,降水天氣較多,光照較弱,C錯誤。歐洲西部常年受到盛行西風帶影響,風力變化不顯著,D錯誤。故選A。6.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氣溫升高,冬季低溫期縮短。依據(jù)“冷激效應”的原理,當氣溫升高,植物會增加春季開花發(fā)芽期的積溫需求,因此,當春季積溫達到一定數(shù)量后植物方能開花發(fā)芽,始期將延遲,開花發(fā)芽期將縮短,C正確,ABD錯誤。故選C。(2025·湖南長沙·一模)某中學開展地理野外考察,在考察過程中觀察到考察點1植被茂密,為闊葉林,考察點2植被相對稀疏,為針闊混交林。同學們采集了兩考察點典型樹木的葉片制作植物標本,發(fā)現(xiàn)同種植物葉片存在差異。查詢資料了解該地針葉樹為馬尾松,是20世紀50年代當?shù)刂矘湓炝诌x取的先鋒樹種。下圖示意此次考察的路線及主要考察點。據(jù)此完成下列小題。7.造成考察點1和考察點2植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 B.熱量 C.水分 D.土壤8.兩考察點同種植物葉片的特征可能為(
)A.考察點1葉片為肉質B.考察點1葉片內卷C.考察點2葉片面積更大D.考察點2葉片革質層更厚9.經過自然演替,未來該區(qū)域兩考察點植被將會(
)A.以針葉林為主,差異不斷縮小B.以闊葉林為主,差異不斷縮小C.植被類型不變,差異不斷擴大D.植被類型改變,差異不斷擴大【答案】7.C8.D9.B【解析】7.由圖可知,考察點1和考察點2都位于東坡,A錯;兩地海拔差異小,熱量條件差異小,B錯;考察點1位于谷地,流水匯集水分條件好;考察點2位于山脊,水分條件差,C對;區(qū)域差異小,土壤類型一樣,D錯。故選C。8.考察點1水分好,考察點2水分差,所以考察點2植被具有耐旱的特征。肉質葉片、葉片內卷、革質層厚均為耐旱特征,D對,AB錯;葉片面積大利于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強,應為考察點1的植物葉片特征,C錯。故選D。9.由材料可知,馬尾松是人工植樹造林的先鋒樹種,據(jù)圖可判斷該地位于我國南方季風氣候區(qū),海拔不高,兩地條件差異不大,所以自然演替應該向當?shù)氐貛詠啛釒С>G闊葉林演變,所以以闊葉林為主,差異不斷縮小,B對,ACD錯。故選B。(2025·云南·模擬預測)石灰?guī)r被溶蝕后,不溶性組分積累轉化為巖溶殘積層,該層可成為成土母質。殘積層及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分解和生物呼吸,能產生巖溶作用所需的大量二氧化碳。如圖是我國西南巖溶區(qū)一處類型石灰?guī)r風化殼剖面。下表為采樣點的部分元素測試教據(jù)(元素百分含量以氧化物形式表示)。完成下面小題。采樣點編號Fe2O3(%)TiO2(%)CaO(%)MgO(%)①15.541.240.511.30②0.870.1730.2918.0710.讀表測試數(shù)據(jù)表明,在石灰?guī)r溶蝕過程中(
)A.鐵、鈦元素流失 B.鈣、鎂元素流失 C.鎂、鐵元素富集 D.鈦、鈣元素富集11.圖中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xiàn)的顏色是(
)A.紅褐色 B.灰白色 C.暗黑色 D.青灰色12.根據(jù)剖面結構,推測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的層位是(
)A.旱地耕作層 B.巖溶殘積層 C.巖粉及碎裂巖層 D.基巖層【答案】10.B11.A12.C【解析】10.在石灰?guī)r溶蝕過程中,土壤中的元素會隨著水體淋溶下滲流失,對比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鈣和鎂在②處的含量遠高于①處,而鐵和鈦元素并沒有出現(xiàn)②處較①處多的現(xiàn)象,因此,在石灰?guī)r溶蝕過程中,鈣、鎂元素大量被淋溶流失,而鐵和鈦元素流失較少,A錯誤,B正確;溶蝕過程是一個侵蝕過程,一般不會導致元素富集,CD錯誤。故選B。11.①靠近圖中巖溶殘積層,讀表格中信息可知,①處Fe2O3含量高,鐵氧化后會呈現(xiàn)紅色,因此巖溶殘積層最可能呈現(xiàn)的顏色是紅褐色,A正確,BCD錯誤。故選A。12.巖溶殘積層由不溶性組分積累而成,不易被溶蝕,因此不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B錯誤;耕作層中的有機質含量較高,可溶性物質也較少,不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A錯誤;基巖層還未經風化,裂隙少,透水性差,不易被溶蝕,不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D錯誤;巖粉及碎裂巖層裂隙多,利于水體下滲,且?guī)r石風化強度高,較為破碎,容易溶于水中,因此最有利于巖溶作用發(fā)生,C正確。故選C。(2024·重慶北碚·一模)重慶萬州的長江江畔因三峽水庫水位漲落形成了23km2的消落帶,在此引種了1500畝耐水濕、耐鹽堿、抗風性強的中山杉后,每年特定季節(jié)都可以看到紅綠相交的“水中彩林”。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3.“水中彩林”景觀最可能出現(xiàn)的季節(jié)是(
)A.春末夏初 B.夏末秋初C.秋末冬初 D.冬末春初14.萬州區(qū)引種大量中山杉的主要目的是(
)A.減緩水土流失 B.防治河岸鹽堿化C.抵御生物入侵 D.防水體富營養(yǎng)化【答案】13.C14.A【解析】13.中山杉屬于落葉樹種,春季萌芽,夏季青翠,秋末冬初紅葉落葉,冬末無葉。讀圖可知,圖中“水中彩林”顯示中山杉的樹葉已經變紅,即將落葉凋零,因此“水中彩林”景觀最可能出現(xiàn)的季節(jié)是秋末冬初,C正確,ABD錯誤。故選C。14.三峽庫區(qū)消落帶由于水位周期性的大幅度漲落,導致消落帶內植被生長條件差,當降水量較大的時候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中山杉耐水濕、耐鹽堿、抗風性強,能適應水位的漲落,在消落帶存活,涵養(yǎng)水土,減緩該地的水土流失,A正確;該地位于濕潤氣候區(qū),鹽堿化并不嚴重,B錯誤;消落帶植被生長條件差,抵御生物入侵不是引種大量中山杉的主要目的,C錯誤;消落帶水體富營養(yǎng)化現(xiàn)象不嚴重,D錯誤。故選A。(2025·四川·模擬預測)某山地位于我國季風區(qū),山麓海拔約250m,年降水量550~790mm,年均溫10.8℃。海拔1000m以下受人為活動干擾,當前為次生植被。表為該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機碳含量(即土壤有機質中的碳元素含量)。完成下面小題。海拔(m)植被類型土壤剖面有機碳含量(g·kg-1)0~10cm10~20cm20~40cm250灌草叢6.74.53.9700疏林灌叢10.15.44.31000落葉闊葉林11.77.55.01400針闊混交林18.113.610.11800針葉林24.420.617.22000草甸51.738.423.715.該山地草甸分布區(qū)土壤有機碳含量高的氣候原因,是草甸所在地帶(
)A.氣溫低 B.降水少 C.風速大 D.光照強16.若不受人為干擾,該山地海拔250~700m植被演替到成熟階段的地帶性植被是(
)A.疏林灌叢、疏林灌叢 B.疏林灌叢、亞熱帶常綠闊葉林C.溫帶落葉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答案】15.A16.C【解析】15.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草甸分布區(qū)主要位于海拔2000m以上,該山地山麓海拔約250m,年均溫10.8℃,隨著海拔高度升高,氣溫降低,則草甸所在海拔高度氣溫較低,微生物活性較弱,土壤有機碳分解較慢,有機碳含量高,A正確;無法判斷該地降水的相關信息,B錯誤;風速和光照不是影響土壤有機碳含量的主要因素,CD錯誤。故選A。16.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海拔1000m以下受人為活動干擾,當前為次生植被。海拔1000m為落葉闊葉林,海拔250~700m熱量條件優(yōu)于1000m,但該地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qū),年均溫較低,為溫帶季風氣候,地帶性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所以若不受人為干擾,該山地海拔250~700m植被演替到成熟階段的地帶性植被都會成為溫帶落葉闊葉林,C正確,ABD錯誤。故選C。(2025·內蒙古·模擬預測)加密造林指在已經存在樹木的區(qū)域增加株數(shù)。某類植被分布區(qū)的加密造林潛力與該區(qū)內的植被覆蓋度和裸地覆蓋度關系密切。如圖示意青藏高原各類植被分布區(qū)內的植被覆蓋度和裸地覆蓋度。完成下面小題。17.推斷圖中甲、乙、丙、丁植被類型分別是(
)A.針葉林、闊葉林、荒漠、草原 B.闊葉林、針葉林、草原、荒漠C.針葉林、闊葉林、草原、荒漠 D.闊葉林、針葉林、荒漠、草原18.與闊葉林分布區(qū)相比,針葉林分布區(qū)適宜加密造林的原因可能是(
)①占地面積大②生物多樣性低③分層較簡單④植被覆蓋度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17.C18.D【解析】17.由圖可知,丙丁裸地覆蓋度較高,且丁裸地覆蓋度更高,故丁為荒漠,丙為草原;結合選項,甲和乙均為森林,根據(jù)所學知識,針葉林,植物群落結構簡單,植被覆蓋度小于闊葉林,故甲為針葉林,乙為闊葉林,C正確ABD錯誤。故選C。18.結合上題,針葉林分布區(qū)群落結構簡單,分層較簡單,植被覆蓋度較低,適宜加密造林,③④正確;根據(jù)材料可知,加密造林潛力與該區(qū)內的植被覆蓋度和裸地覆蓋度關系密切,與占地面積、生物多樣性關系不大,故占地面積大、生物多樣性低不是適宜加密造林的原因,①②錯誤。故選D。(2024·江蘇連云港·模擬預測)2024年11月28日,新疆于田縣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沙地栽上了玫瑰、紅柳等,實現(xiàn)“鎖邊合攏”,極大強化了生態(tài)屏障功能,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堅實保障。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19.該區(qū)域天然植被的特征是(
)A.有革質葉 B.莖面光滑 C.根系短小 D.葉片較小20.綠色阻沙防護帶“鎖邊合攏”對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利影響是(
)A.保障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 B.改善城鎮(zhèn)人居環(huán)境C.保障基礎設施安全 D.提高了生物多樣性【答案】19.D20.D【解析】19.葉片多呈革質,表面光滑、無絨毛,質地較硬一般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的特征,新疆于田縣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屬于干旱大陸性氣候,AB錯誤;在沙漠邊緣,水分是植物生存的關鍵限制因素。為了獲取地下深處的水源,植物根系通常會很發(fā)達,而不是短小,C錯誤;葉片較小可以減少植物的蒸騰面積,從而減少水分的散失。在沙漠邊緣這種干旱環(huán)境下,天然植被為了適應缺水的環(huán)境,往往會進化出葉片較小的特征,以保存水分,D正確。故選D。20.保障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主要側重于對農業(yè)經濟活動的影響,確保農作物免受風沙侵害,更偏向于生產層面,而非生態(tài)環(huán)境,A錯誤;改善城鎮(zhèn)人居環(huán)境主要關注的是減少沙塵對居民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B錯誤;保障基礎設施安全重點在于防止風沙對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物理損壞,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無關,C錯誤;綠色阻沙防護帶本身就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植被的種植為許多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和繁衍的場所增加該區(qū)域的生物種類和數(shù)量,豐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從而提高生物多樣性,D正確。故選D。(2024·河北邯鄲·二模)與同區(qū)域的熱帶季雨林相比,西雙版納喀斯特森林的植物具有更強的葉片保水能力和更高的光合水分利用率,下圖示意2020年西雙版納喀斯特地區(qū)多花白頭樹樹干徑向變化,圖中“o”表示某日的監(jiān)測結果。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21.西雙版納喀斯特森林與同區(qū)域熱帶季雨林的主要環(huán)境差異是(
)A.熱量 B.降水 C.光照 D.土壤22.西雙版納喀斯特地區(qū)多花白頭樹主要生長期在(
)A.3~5月 B.6~8月 C.9~11月 D.12~次年2月23.影響西雙版納喀斯特地區(qū)多花白頭樹生長期內生長速度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氣溫②降水③光照④土壤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21.D22.B23.C【解析】21.據(jù)材料可知,西雙版納喀斯特森林的植物具有更強的葉片保水能力和更高的光合水分利用率,說明環(huán)境的主要差異是水分,AC錯誤;喀斯特地貌土壤薄,不利于水分保持,D正確;同區(qū)域降水差別小,B錯誤。故選D。22.讀圖可知,一年內多花白頭樹在日序120天以后樹干出現(xiàn)徑向變化正值,說明從5月開始進入生長期,約150天以后即6月變化增大,說明生長加速,約240天左右即9月及其以后變化不再明顯,說明生長已經基本停止,排除ACD,故選B。23.讀圖可知,6月中下旬-7月中上旬多花白頭樹生長速度最快,是因為生長期內,6-7月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光照充足,加上降水迅速增加,因此生長速度最快,②③正確;當?shù)貫闊釒?,全年氣溫高,氣溫對植被生長速度的影響不大,且圖中顯示并不是溫度最高的7月生長速度最快,①錯誤;土壤在生長期的月際變化不大,④錯誤。故選C。24.(2025·全國·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侵蝕模數(shù)是指單位時段內單位水平投影面積上的土壤侵蝕總量,是土壤侵蝕強度分級的主要指標。影響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因素有降水、土壤可蝕性、地形坡度、植被及耕作方式等。白沙河是岷江上游支流,白沙河流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流域內山高坡陡,降雨集中且強度大。白沙河流域距離2008年汶川地震震中不足50km,地震對該流域土壤侵蝕產生了較強影響。下表為白沙河流域2020年不同海拔梯度的土壤侵蝕情況統(tǒng)計表。海拔/m面積/km2年侵蝕量/104t侵蝕模數(shù)/(t·km-2·a-1)面積比例/%侵蝕量比例/%<100013.220.60450.973.671.061000-2000148.1517.251164.4841.1430.742000-3000142.9423.581649.4839.6942.013000-400052.2312.892467.6814.5022.96≥40003.591.815036.411.003.22(1)描述白沙河流域土壤年侵蝕量隨海拔的變化特征。(2)不同海拔梯度相比,白沙河流域海拔≥4000m地區(qū)土壤侵蝕模數(shù)最大,但年侵蝕量較小。對此作出合理解釋。(3)說明地震對白沙河流域土壤侵蝕的影響。【答案】(1)土壤年侵蝕量隨著海拔的升高先迅速增大后又迅速減??;海拔2000-3000m處土壤年侵蝕量最大;海拔1000m以下和4000m以上地區(qū)土壤年侵蝕量較小。(2)海拔高,地形坡度大,且降雨強度大,土壤易被侵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氣管切開吸痰試題及答案
- 休克醫(yī)學考試題及答案
- 國際商業(yè)美術設計師學術成果試題及答案
- 哈爾濱??荚囶}及答案
- 環(huán)境可靠性試題及答案
- 教師心理健康試題及答案
- 如何通過實戰(zhàn)提升國際商業(yè)美術設計師考試成績與試題及答案
- 掌握助理廣告師考試核心內容試題及答案
- 審計知識測試題及答案
- 監(jiān)委面試題目及答案
- 文書檔案整理課件
- 《水滸傳》讀書匯報課
- 梅毒與hiv職業(yè)暴露及防護-圖文
- 鯉科魚類八亞科檢索表(新)
- 烙鐵頭的壽命一般有多長
- GB∕T 37370-2019 中國常見色色名和色度特性
- Continual Improvement持續(xù)改進程序(中英文)
- 10x2000對稱式三輥卷板機設計機械畢業(yè)設計論文
- RCA應用于給藥錯誤事情的分析結果匯報
- 申論答題紙-方格紙模板A4-可打印
- 土石方測量方案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