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課時48理解文言實詞(二)
善于推斷,代入比較
【復(fù)習(xí)任務(wù)】1.掌握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方法。2.掌握兩類實詞題型的答題方法。
【考情微觀】見課時47
■知識圖要
d語境推義1代義人句
以熟推生法T比較詞義異同題卜
辿f--菖----公--(一法對稱推推義
,
言推斷
—選擇_法
方
題型實
一TJ巴匯4推義從)「成鄰語字推推義義
了解設(shè)謨豐注一,、詞
兩次代入法
T音形推義£字:推義(通假推義)
活動一掌握推斷文言實詞含義的方法
(一)語境推義
語境推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根據(jù)一個多義詞在句子中的上下文來確定該詞在這一
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利用語境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⑴(馬文升)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里也(《明史?馬文升傳》):朝官/
望其項背
(2)崔杼與慶封謀殺齊莊公。莊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慶
封相景公,景公苦之。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譯封。封以其屬斗,不勝,
走如魯(《呂氏春秋?慎行》):討伐
(3)前守滕宗諒大興學(xué)校,費錢數(shù)十萬。宗諒去,通判、僚吏皆疑以為欺,不肯書歷。宿(指傳
主胡宿)逍之曰:“君輩佐滕侯久矣,茍有過,盍不早正?乃陰拱以觀,俟其去而非之,豈昔
人分謗之意乎?”(《宋史?胡宿傳》):責(zé)備
解析(1)“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又可指“朝廷”或“朝官”,這里根據(jù)上下文可譯
為“朝官”?!巴弊鳛閯釉~,有“看”“期望”等義,聯(lián)系前文“帝亦推心任之”,諸大
臣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因此在這里“望”是“望其項背”義。
(2)“誅”是“殺”義,單看它在這個句中很恰當(dāng),但結(jié)合大語境,尤其是結(jié)合下文看,解釋
為“殺”講不通,因為慶封逃到魯國了,因此“誅”在這里應(yīng)解釋為“討伐”。
(3)將“請”解釋為“譏消,諷刺”,仿佛順理成章。之所以給人這種感覺,一是因為“請”
的常用義為“譏諧”;二是因為將“譏消”義代入句中,說通判、僚吏處事不當(dāng),使得胡宿
“譏諧”他們,似乎也未嘗不可。但全面聯(lián)系語境,特別是準(zhǔn)確把握下文胡宿所說的一番話,
就可以判定“請”解釋為“譏謫,諷刺”是否正確了。揣摩胡宿話語的意思,是直接指出通
判、僚吏的錯誤,這不是在“譏諧,諷刺”,而是在“責(zé)備”。因此,“請”在這里應(yīng)解釋
為“責(zé)備”。
n方法點撥
理解實詞含義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語境原則。需要強調(diào)的是,語境有小大
之分。最小的語境即詞語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語境就是詞語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語境
即詞語所在句子的所有相關(guān)文句。有時候,對詞語的解釋符合小語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構(gòu)成
的語境,但不一定符合完整的大語境。這種符合局部語境,但與整體語境不符的情況極具迷
惑性。所以,結(jié)合語境來辨析詞語解釋時,絕不能只將解釋代入句中,看其在本句中是否恰
當(dāng),也不能只滿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必須找到所有相關(guān)語句,在完整語境中
進行揣摩。
(二)句法推義
i.對稱推義
充分利用句子中加“△”的字來推斷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
⑴閭閻外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蒙津,青雀黃龍之軸(《滕王閣序》):滿
(2)則思慎始而敬終(《諫太宗十思疏》):慎重
(3)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九章?涉江》):任用
(4)人機車?yán)?,萬物殷富(《史記?南越列傳》):眾多
(5)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論衡咱紀(jì)篇》):責(zé)備
(6)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非國語》):邊際
n方法點撥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并列詞句對舉的語言現(xiàn)象很多。在對舉句中,位置對稱
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近、相反或相對,因此,通過對已知詞語的詞性、詞義的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2.語法推義
利用語法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1)狗鎮(zhèn)江、丹陽、丹徒、金壇,皆克之(《明史?花云傳》):掠取
(2)太祖將取滁州,率數(shù)騎前行,云(指傳主花云)從。猝遇賊數(shù)千,云翼太祖,拔劍躍馬沖陣
而進(《明史?花云傳》):保護
(3)諸山越(指偏遠(yuǎn)地方)不容,有寇難之縣,輒用蓋(指傳主黃蓋)為守長(《吳書?黃蓋傳》):歸
順,服從
(4)天下之勢,譬猶病者,陛下既得良醫(yī)矣,信任不疑,非徒竄病,而又奉民(《宋史?蔡襄傳》):
愈,使...痊愈;壽,使....長壽
n方法點撥
句子的結(jié)構(gòu)是固定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詞在句中所處的語法位置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
了依據(jù)。如主語、賓語常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dāng),狀語大多由副
詞充當(dāng)?shù)取?/p>
(1)劃分句子成分法
①軍義著于四海(“信義”作主語,可判斷“信”是名詞,作“信用”講)
②煙濤微茫停難求(狀語,確實)
③楚王貪而停張儀(謂語,相信)
(2)看搭配
“輟耕M壟上”,“之”后接表地點的“壟上”,很明顯,“之”在這里只能譯成動詞
“到”才能與之搭配。
“自放驢,取根炊爨”,“樵”前面有動詞“取”,后面有動詞“炊爨”,聯(lián)系上下文,
不難推斷出它處于賓語的位置,是名詞,應(yīng)該是“木柴”的意思。
(三)語匯推義
i.鄰字推義
利用鄰字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⑴百姓怨孥而海內(nèi)叛矣(《過秦論》):與“怨”同義,怨恨
(2)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陳情表》):與“拔”同義,提拔
(3)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蘭亭集序》):與“短”反義,長
(4)雖蒙寬官,猶執(zhí)謙退(《后漢書?王梁傳》):與“寬”同義,寬恕
(5)議檢亂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潤州謝上表》):與“亂”反義,安定
(6)消后盈虛,終則有始(《莊子?秋水》):與“消”反義,生長
⑺今主上幼迪,賊臣虎據(jù),華夏震慷,雄才奮用之秋也(《三國志?常林傳》):與“幼”同義,
年幼
⑻益近(tu6)弛,不問生產(chǎn),遂大困,尋死富陽(《周維城傳》):與“弛”同義,放縱
(9)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顏氏家訓(xùn)》):與“劾”同義,檢舉、告發(fā)
n方法點撥
在文言文中,兩個詞連用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鄰字連用表達(dá)同一個意思,這時可以
借助其中一個實詞的意義來推斷另一個較為生疏的實詞的意義。如“前代圣君,博思咨
課”(《后漢書?章帝紀(jì)》),“謨”與“咨”同義,意為“咨詢”。另一種是鄰字連用表達(dá)相
反或相對的意思,這時可以借助其中一個實詞的意義來推斷另一個實詞的意義。如“陟罰臧
否,不宜異同”(《出師表》),“陟”與“罰”反義,意為“提拔”;“臧”與“否”反義,
意為“善”。鄰字推義法在翻譯中運用較廣。如2021年新高考I卷文言文閱讀中,“乖謬已
多”中的“乖”“謬”為鄰字,“乖”字不易理解,那么可由熟悉的“謬”推知“乖”意為
“錯誤”,該句譯為“犯的錯誤已經(jīng)很多了”。
-微積累
同義復(fù)詞(同義組合)
儕(chai)輩:同輩褫(chi)奪:剝奪
蠲(judn)免:免除畋(tiAn)獵:打獵
央海(m6i):央求,請求
2.成語推義
借助成語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1)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詩經(jīng)?氓》):接近、到。聯(lián)系成語“若即若離”
(2)趙奢之修制其兵(《過秦論》):類。聯(lián)系成語“不倫不類”
(3)腥臊并御,芳不得厚兮(《九章?涉江》):迫近、接近。聯(lián)系成語“日薄西山”
(4)每費一頭,輒傾數(shù)家之產(chǎn)(《促織》):要求。聯(lián)系成語“求全責(zé)備”
n方法點撥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使用的、簡潔精辟的固定短語。成語,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漢語的烙
印,是古漢語留給現(xiàn)代漢語的“活化石”。一些成語的含義并未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這
就為我們推斷文言實詞含義提供了方便,我們可以根據(jù)已掌握的成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求文
言實詞的含義。
-微積累卜
實詞推斷常常聯(lián)想到的成語
十名采譽(求?。┬斡跋嗟酰ㄎ繂枺?/p>
嚴(yán)懲不?。▽捤。╉瞾韱栍崳▽掖危?/p>
既往不等(責(zé)備)細(xì)大不捐(拋棄)
映荊斬棘(撥開)不期而遇(約定)
不逮之客(邀請)毀家爭難(解救)
冠蓋相屬(連接)屢試不善(差錯)
不贊一詞(佐助)垂簾多政(管理)
求全為備(要求)口誅筆名(討伐)
(四)音形推義
利用音形推義法推斷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1)引壺觴以自酌,心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并序》):<
(2)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哼(《歸去來兮辭并序》):田地
(3)生而眇者不識日(《眇者識日》):昵直
(4)平民雖平價不能氽(《徐九思傳》):買進糧食
n方法點撥
漢字是一種表意性質(zhì)的文字,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雖歷經(jīng)演變,但漢字表意的功能并
沒有喪失,漢字本身即為理解詞義的已知條件之一。因此,分析漢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主要是象形
字、會意字和形聲字)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如2020年全國I卷譯句“又減價果常平
米,多作像粥藥劑,遣使挾醫(y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其中“粢”是個疑難詞語,我們可以
根據(jù)其形旁“出”“米”推測它可能與“賣出糧食”有關(guān),再結(jié)合后文,就可以翻譯為“出
售”。
字音推義法也叫通假推義法,針對文言字詞,有時還可以從語音上著眼,選擇文意翻得
通的同音字進行替換。參見課時47活動一“11.(一)通假字”部分。
-微積累
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
4(金)、木、>(水)、方(火)、土:與五行有關(guān)。
火刀)、弓、矛、戈、斤(斧”殳:與兵器有關(guān)。
馬、牛、羊、4、鳥、蟲、隹:與動物有關(guān)。
i(言)、之、I(心)、彳(行):與行為有關(guān)。
2:與絲麻有關(guān)。貝:與金錢有關(guān)。
尸:與身體有關(guān)。女:與婦人有關(guān)。
L:與籠罩有關(guān)。系:與捆綁有關(guān)。
求:與毛皮有關(guān)□旨:與美味有關(guān)。
頁:與首有關(guān)。目:與眼有關(guān)。
皿:與器具有關(guān)。戶:與房舍有關(guān)。
支:與敲擊有關(guān)。辛:與刑具有關(guān)。
歹:與死亡有關(guān)。片:與文書、文件有關(guān)。
做題時要按照“語境推義f句法推義一語匯推義一音形推義”的順序來進行,注意綜合
運用。
活動二掌握兩類實詞題型的答題方法
(一)比較詞義異同題
這種題型是指2022、2023兩年新高考卷所采用的實詞考查題,即把考試材料中的一個實
詞與教材內(nèi)的同一個實詞進行詞義異同比較,進而形成正確判斷。
這種題型重視與教材的聯(lián)系,考點設(shè)置直接關(guān)聯(lián)教材內(nèi)容,突出了“以考促學(xué)”的理念,
加大了教考銜接的力度。答題的主要方法是以熟推生法:把教材內(nèi)實詞的詞義代入所給例句
中去,再把該例句代入上下文中,看是否合適。因此,在備考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回歸教材,有的放矢
對教材中的每一個篇章,都要做到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用心體會,舉一反三。尤其是
對多義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要列出詳盡實用的知識清單,確保重點突破,
不留盲區(qū)。熟練掌握了課本知識,在備考或應(yīng)試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考題,都能夠通過知識
遷移和合理聯(lián)想,游刃有余,輕松解答。
2.深入語境,善于遷移
將課內(nèi)掌握、積累的知識和方法,靈活、巧妙地運用到練習(xí)和考試中去。特別是對實詞
含義的理解,要善于運用知識遷移,在明了詞語不同義項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句內(nèi)語
境、上下文語境),進行精準(zhǔn)理解和判斷,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課內(nèi)積累
和課外運用有機聯(lián)系起來,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2023?全國甲)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周堯卿,字子余。執(zhí)母喪,倚廬三年,蔣期名”,雖疾病不飲酒食肉。(居官)所至稱治,
民有去思。嘗知汀州寧化縣,提點刑獄楊絨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絨就詢
其故。對日:“貧以利故,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現(xiàn)名?”其學(xué)《詩》,以
孔子所謂“《詩》三百,一言以酸之,日思無邪”,孟子所謂“說《詩》者,以意聿志,是
謂得之”,考經(jīng)指歸,而見毛、鄭之得失。(節(jié)選自《隆平集?儒學(xué)行義》)
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席薪枕塊,文中指居喪時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以表示悲傷哀苦之意。
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兩者結(jié)構(gòu)相同。
C.蔽,有涵蓋、概括之義,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jīng)》。
D.逆,意為揣度、預(yù)料,與《送東陽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義相同。
答案D
解析D項要求理解“逆”的意義?!澳妗?,《漢語大詞典》列有“預(yù)測;揣度”義項。文章
中的“以意逆志”引自《孟子》?!睹献?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睏畈睹献幼g注》:“逆,揣測之意?!币虼?,選項說“逆,意為
揣度、預(yù)料”是正確的?!端蜄|陽馬生序》中的“寓逆旅”,九年級下冊的注釋是:“寄居在
旅店。逆旅,旅店。”《漢語大詞典》“逆旅”的釋義是“客舍;旅館”。很明顯,“以意
逆志”“寓逆旅”中的兩個“逆”字意義不同,而D項表述為“意義相同”,是錯誤的。
【參考譯文】
周堯卿,字子余。操持完母親的喪事,居廬守喪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塊上,即使
生病也不喝酒吃肉。他所赴任的地方都說治理得好,百姓有前去(投奔)的想法。曾經(jīng)做汀州
寧化縣知縣,提點刑獄楊幼;進入縣境,暗中窺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著刑具給莊稼
鋤草,楊絨走過去詢問他原因。那人回答說:“我因為家貧貪利,給別人作假證,縣令是不
能欺騙的,可我欺騙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他學(xué)習(xí)《詩經(jīng)》,按照孔子所說的“《詩經(jīng)》
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沒有邪念”,孟子所說的“解說《詩經(jīng)》的人,要用自
己的心思來揣測作者的心志,這才叫有所收獲”,來推求《詩經(jīng)》的主旨,從而發(fā)現(xiàn)了毛氏、
鄭玄的得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佟齊,齊、楚之交善,惠王中之,謂張儀日:“吾欲伐
齊,齊、楚方歡,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手,臣請試之?!睆?/p>
儀南見楚王,日:“今齊王之罪其于呼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可能
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
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洋,宣言之于朝廷日:“不轂得商於之田,方
六百里?!比撼悸勔娬弋呝R,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曰:“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
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目:“臣
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事必至也?!蓖跞眨骸昂我玻俊睂θ眨骸胺蚯厮灾赝跽?,以王有齊
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竺,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勇地,必受欺于張儀。
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辱必至矣。"楚王不聽,目:“吾事善矣!子卷弭口無言,
以待吾事?!背跏谷私^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
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勺六里?!笔拐叻磮蟪?,楚王大怒,
欲興師伐秦。陳軫日:“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勺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
取償于齊也。"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楚之主軍士民非削
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幣,指禮物,與我國法定貨幣“人民幣”中的“幣”含義不同。
B.“惠王患之”中的“患”指擔(dān)憂,與文中“而患必至也”中的“患”含義相同。
C.茍,指如果,與“茍以天下之大”(《六國論》)中的“茍”含義相同。
D.畢,指都,與“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中的“畢”含義不同。
答案B
解析B項二者含義不同,擔(dān)憂/禍患。A項禮物/錢幣。D項都/完結(jié)。
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敝,指謙辭,與“因人之力而敝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敝”含義相同。
B.伐,指攻打,與“平伐其功”(《屈原列傳》)中的“伐”含義不同。
C.“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指國土,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土壤”含義不同。
D.從,同“縱”,與“約從離衡”(《過秦論》)中的“從”含義不同。
答案A
解析A項二者含義不同,謙辭/損害。B項攻打/自夸、炫耀。D項同“縱”,南北方向/同
“縱”,指合縱,戰(zhàn)國時六國聯(lián)合對抗秦國的同盟。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王大說”與“秦伯說”(《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說”字含義相同。
B.責(zé),指要求,與成語“求全責(zé)備”中的“責(zé)”字含義相同。
C.“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與“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兩句中的“絕”字含義相同。
D.“則兩國兵必至矣”與“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六國論》)兩句中的“兵”字含義不同。
答案C
解析C項二者含義不同,斷絕/橫渡。A項均同“悅”,高興。D項軍隊/兵器。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與“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過秦論》)兩句中的
“亡”字含義相同。
B.“吾事善矣”與“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兩句中的“善”字含義不同。
C.“子其弭口無言”與“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兩句中的“其”字含義
不同。
D.“與之伐齊”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不同。
答案A
解析A項二者含義不同,丟失/使……滅亡。B項好、完美/友善、交好。C項還是/副詞,
表示祈使語氣,一定、千萬。D項和/親附、親近。
【參考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秦地)曲沃。后來秦想要進攻齊國,由于齊、楚友好,
秦惠王為此憂慮,對張儀說:“我想要發(fā)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guān)系正密切,請你為我考
慮一下,怎么辦呢?”張儀說:“請大王為我準(zhǔn)備車馬和金錢,讓我試試看?!庇谑菑垉x去
南方楚國見到楚懷王,說:“現(xiàn)在對于秦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yán)重的,秦國準(zhǔn)備征討齊國,
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guān)起國門跟齊斷絕邦交,讓我勸說秦王獻上商於的土地,
方圓六百里。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
得了商於六百里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策?!背淹醴浅8吲d,在朝堂上宣布說:“我
已經(jīng)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聽見這話的群臣都向懷王道賀,陳軫最后晉見,唯獨他不向懷
王道賀。懷王說:“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我自認(rèn)
為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陳軫回答
說:“我認(rèn)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懷王問:“為什么?”
陳軫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的盟邦。如今還沒有得到
秦國的割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態(tài)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
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張儀欺騙。
結(jié)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后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會進攻楚
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jīng)妥當(dāng)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
吧?!睉淹跖墒拐吒R國斷絕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秦、齊的
盟約暗中締結(jié)成功。楚國于是派遣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
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士)使臣說:“從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背钩?/p>
回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準(zhǔn)備發(fā)兵去攻打秦國。陳軫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
大王不如趁此機會將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土
地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懷王沒有采納,于是發(fā)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合兵,楚
軍在杜陵慘敗??梢?,楚國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軟弱,之所以會幾乎亡國,是由于
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忠告,而過于聽信張儀。
(二)實詞釋義題
這種題型是指過去考查實詞所用的傳統(tǒng)題型,即從四個釋義選項中選出解釋不正確或正
確的一項。答這種題,要注意兩點:
1.了解設(shè)誤手法
(1)不辨詞義:主要是針對一詞多義現(xiàn)象,命題者常用甲義項代替乙義項的方式來設(shè)置錯
誤選項。
(2)忽略活用:命題者有意忽略某一詞的活用現(xiàn)象,用活用現(xiàn)象前的詞義解釋它,設(shè)置答
題陷阱。
(3)以今釋古:命題者常用以今義釋古義的方式來考查考生對實詞的掌握情況,這種設(shè)誤
角度多針對古今異義詞。
(4)不看語法:命題者會通過故意忽略詞間搭配,造成詞性錯誤的方式來命題。
(5)不明單雙:命題者常把兩個連用的單音節(jié)詞當(dāng)成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雙音節(jié)詞來解釋,
設(shè)置錯誤選項。
2.兩次代入法
理解文言實詞時,要讓詞回原句,句回原文。首先把所給釋義放回原句中,再把整個句
子翻譯一下,一般情況下,句意通順,說明該釋義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誤的。如果把詞放
回原句還不能斷定釋義正誤,就要把整個句子放到原文中,結(jié)合上下句,根據(jù)語境來判斷。
這樣,基本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了。
(2023?北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漢)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境數(shù)千里。自見功大威行,遂名嗜欲。用度不足,
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
眾??制湔D,則擇便巧史書、習(xí)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完不勝,則取勇猛
能卷如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于朝,
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嗚呼,今日之變,有甚于此!自(明)神宗以來,.季貨之風(fēng)日甚一
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壞,數(shù)十年于此矣。(取材于顧炎武《日知錄》)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廣:寬廣
B.遂叢嗜欲從:放縱
C.則取勇猛能牌切百姓者操切:脅迫
D.卷貨之風(fēng)日甚一日覲貪求
答案A
解析廣:使……廣,開拓。
【參考譯文】
漢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賢才,任用士人,開拓疆域數(shù)千里。他認(rèn)為自己功績盛大,威望
很高,于是開始奢侈縱欲。費用不足,就變更各種舊有規(guī)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錢物來贖罪,
交納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補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風(fēng)盛行,吏治混亂,百姓貧困,盜賊蜂
起,亡命之徒眾多。各郡國害怕禍殃及身,就選擇精通掌故、長于為文、熟悉賦稅簿籍、善
于巧言蒙騙上級官府的人為高官;奸邪之事層出不窮,便舉用兇狠而能控制百姓、能以苛刻
暴虐手段脅迫人屈服的人,讓他們身居要職。因此無義而有財者顯赫于世間,欺詐而善書者
尊貴于朝廷,逆亂狂妄而兇狠無畏者位居高職?!?!當(dāng)今的社會形勢比漢武帝時期還要
嚴(yán)峻。從明神宗皇帝以來,社會上貪財好利的風(fēng)氣越來越嚴(yán)重。國家綱紀(jì)制度形同虛設(shè),社
會風(fēng)氣徹底變壞,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數(shù)十年了。
對點練習(xí)20
一、名句默寫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離騷》中,屈原對投機取巧、違背規(guī)矩的世風(fēng)痛心疾首,對自己懷才不遇的處境嘆息不
己,但他依然表示“,!”
體現(xiàn)出自己信念之堅定。
(2)《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有很多帝王都不能做到善始善終這一普遍現(xiàn)象的
句子是“,”。
(3)“管弦”本是中國傳統(tǒng)樂器中的管樂和弦樂的統(tǒng)稱,古代詩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樂,
例如“,"。
答案(1)寧磕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2)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3)主人下
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二、專項訓(xùn)練
2.綜合運用各種推斷實詞的方法,推斷下面文段中加點字的意思。
張廷珪,河南濟源人。第進士,補白水尉。累遷監(jiān)察御史,按劾平直。武后稅天下浮屠錢,
厚佛祠于白司馬坂,廷珪諫,后晉之。召見長生殿,賞慰良厚,因是罷役。神龍初,詔白司
馬坂復(fù)營佛祠。廷珪方奉詔抵河北,道出其所,見營筑勞亟,懷不能已。上書切爭,且言:
“今土木復(fù)興,不稱前詔。愿罷之,以紗窮乏?!钡鄄皇?。(節(jié)選自《新唐書?張廷珪傳》)
⑴武后稅天下浮屠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背佛祠于白司馬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后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稱前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號窮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稅”可運用語法推義法,“稅”處于謂語動詞位置,應(yīng)該是名詞作動詞,征收。
⑵“營”可運用語法推義法,“營”處于動詞位置,應(yīng)譯為動詞“營建”。
(3)“善”可運用語境推義法和語法推義法,前句“廷珪諫”,后句是結(jié)果,“善”應(yīng)該是形
容詞的意動用法,認(rèn)為……說得好。
(4)“稱”可運用語境推義法,結(jié)合上文張廷珪勸諫后“因是罷役”,這次又要重建,明顯和
以前的詔令不符合,所以“稱”應(yīng)是“符合,相符”“和……相符”。
(5)“紓”可運用成語推義法,聯(lián)系成語“毀家紓難”,“紓”是“解除”的意思。
【參考譯文】
張廷珪,河南濟源人。考中進士科,補任白水尉。幾經(jīng)升官后任監(jiān)察御史,按察糾舉公
正。武后征收天下僧人的錢,在白司馬坂營建佛寺,張廷珪上書勸諫,武后認(rèn)為他說得好。
在長生殿召見他,賞賜慰勉很豐厚,建佛寺之事也就因此停止。神龍初年,詔令在白司馬坂
再次營建佛寺。張廷珪正好奉詔令到達(dá)河北,路經(jīng)那里,見百姓營造勞役十分辛苦,心中不
能平靜。上書懇切諫錚,并且說:“如今又興起土木,和前詔不相符。希望能停止這些做法,
以解除百姓的窮困?!被实鄄焕頃?。
3.綜合運用各種推斷實詞的方法,推斷下面文段中加點字的意思。
漢明帝永平三年春二月甲子,立貴人馬氏為皇后。后既正位宮闈,愈自謙肅,好讀書,
常冬大練,裙不加寫。朔望諸姬朝請,望見后袍衣疏粗,以為紗卷,就視,乃笑。后曰:“此
饗特宜染色,故用之耳?!彼哪晗乃脑拢兴具B據(jù)舊典,請封諸舅。帝以天下豐稔,方事無
事,癸卯,遂封衛(wèi)尉廖為順陽侯,車騎將軍防為潁陽侯,執(zhí)金吾光為許侯。太后聞之,目:
“吾少壯時,但慕竹帛,志不顧命。今雖已老,猶戒之在得,故日夜惕藥,思自降損,冀乘
此道,不負(fù)先帝。所以化導(dǎo)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無所復(fù)恨,何意老志復(fù)不從哉,
萬年之日長峰矣!"(節(jié)選自《通鑒紀(jì)事本末?馬后抑外家》)
⑴常衣大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裙不加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為緲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此緡特宜染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帝以天下豐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季無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故日夜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萬年之日長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衣”可運用語法推義法,“衣”作謂語,在此處是名詞作動詞,穿。
⑵“緣”可運用字形推義法,由“名”可知“緣”的意思為“衣服的邊飾”,即“包住衣服
邊的狹長布帛”。
(3)“綺轂”可先運用字形推義法,由“綺”字偏旁“當(dāng)”及“毅”字結(jié)構(gòu)要素“系”推知,
“綺毅”應(yīng)指帶有精細(xì)花紋的紿紗;再運用鄰字推義法,可以推知“毅”義同“綺”,意思
是細(xì)紗或絲織品。
(4)“緡”可先運用字形推義法,由偏旁'年”可知,“緡”與紡織品有關(guān);再運用語境推義
法,由前文“以為綺毅”和句中“染色”可知,“緡”是“衣料”的意思。
⑸“稔”可先運用字形推義法,由偏旁“禾”可知,“稔”與“莊稼”有關(guān);再運用鄰字推
義法,可知‘'稔"義同“豐”,指“莊稼成熟”。
(6)“垂”可運用字音推義法,“垂”在此處為通假字,同“陲”,意為“邊陲,邊境”。
(7)“厲”可先運用鄰字推義法,“厲”應(yīng)與“惕”同義;再運用語境推義法,由前句“猶戒
之在得”可推知“厲”是“警惕”的意思。
(8)“恨”可運用語境推義法,前句是“何意老志復(fù)不從哉”,意為“沒想到我這一愿望卻難
以遂從“,故根據(jù)語境,這里的“恨”不應(yīng)是“仇恨”“憤恨”“記恨”等義,而是“遺憾”
義。還可運用聯(lián)想推義法,聯(lián)系課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此三者,吾遺恨也”加以印
證。
【參考譯文】
漢明帝永平三年春天二月甲子這一天,明帝立貴人馬氏為皇后。馬皇后正式做了皇后之
后,更加謙謹(jǐn)恭敬,她喜歡讀書,經(jīng)常穿粗帛制的裙子,裙子不加邊飾。每月初一、十五,
各位嬪妃朝見,看見皇后穿的袍子織法稀疏、粗糙,以為是帶精細(xì)花紋的紿紗,走近后看了
才知道是粗帛所制,于是相視而笑。馬皇后說:“這種絲綢衣料最適合染色,因此才用它?!?/p>
章帝建初四年夏四月,有關(guān)部門接連根據(jù)舊典,請求封章帝諸位舅父侯爵爵位。章帝因天下
豐收,邊疆無戰(zhàn)爭,在癸卯(十九日),封衛(wèi)尉馬廖為順陽侯,車騎將軍馬防為潁陽侯,執(zhí)金
吾馬光為許侯。太后聽聞此事,說:“我年輕的時候,只羨慕古人能夠在史冊上留名,不顧
惜性命?,F(xiàn)在雖已年老,還警惕自己不要貪得無厭,因此日夜警惕,并自我貶損,是希望能
夠堅持此道,不辜負(fù)先帝。因此,我勸導(dǎo)兄弟們,共同堅守此志,想在我死去之日,沒有遺
憾,沒想到我這一愿望卻難以遂從,讓我在九泉之下長懷遺憾!”
4.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對目:“不也,夔
非一足也。夔者忿戾宇心,人多不說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日:
'獨此一,尺矣。'夔非一尺也,一而足也。"哀公日:”審而是,固足矣?!币蝗眨喊Ч?/p>
問于孔子日:“吾聞夔一足,停乎?”目:“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
聲。堯日:'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日'夔有一足',非一足也?!?/p>
(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二》)
A.惡,指令人厭惡,與“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諫太宗十思疏》)中的“惡”字含義不
同。
B.審,指真實、確實,與“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審”字含義不同。
C.信,指真實,與“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促織》)中的“信”字含義相同。
D.通,指精通,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師說》)中的“通”字含義不同。
答案A
解析A項“指令人厭惡”錯,形容詞,兇狠、兇猛/形容詞作名詞,奸惡小人。B項“審容
膝之易安”的“審”指深知。D項“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的“通”指全面。
【參考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說:“我聽說古代有個叫夔的(樂官)只有一只腳,他果真只有一只腳嗎?”
孔子回答:“不是的,夔并不是只有一只腳。夔這個人殘暴狠心,人們多半不喜歡他。雖然
如此,他之所以能夠避免被別人傷害,是因為他守信用。人們都說:'只要有這一點,也就
足夠了。'所以夔并不是只有一只腳,而是說他只要有這一個優(yōu)點就足夠了?!濒敯Чf:
“確實是這樣的話,自然足夠了?!绷硪环N說法,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我聽說夔僅一足,
可信嗎?”孔子說:“夔是人,怎么會僅有一只腳呢?他和別人沒有什么差別,唯獨能精通
音律。堯說:'這種人有一個就足夠了。'于是派他做主管音樂的官。所以君子說‘夔有一
個就足夠了',并不是只有一只腳?!?/p>
5.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高)從誨既襲位,謂僚佐日:“唐近而吳遠(yuǎn),舍近臣遠(yuǎn),非計也?!蹦巳粘跻笠灾x罪
于唐,帝許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侍中。高從誨性明達(dá),親禮賢士,
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日:“先王待我如在冬交,以嗣王用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墜其
業(yè),吾老矣,不復(fù)事人矣?!边B固請退居。從誨不能留,乃為之筑室于土洲,從誨時過其家,
四時賜與甚厚。(節(jié)選自《通鑒紀(jì)事本末?高氏據(jù)荊南》)
A.“乃因楚王殷以謝罪于唐”與“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兩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B.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后也以“布衣”稱沒做官的平
民。
C.“以嗣王屬我”與“屈平屬草稿未定”(《屈原列傳》)兩句中的“屬”字意思相同。
D.“遂固請退居”與“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兩句中的“遂”字意思不同。
答案C
解析C項二者意思不同,托付/撰寫。A項通過/趁機。D項于是/成、養(yǎng)好。
【參考譯文】
高從誨繼位后,對僚佐們說:“后唐離我們近而吳國離我們遠(yuǎn),舍棄近的國家而臣服于
遠(yuǎn)的國家,這不是好計策?!庇谑峭ㄟ^楚王馬殷向后唐謝罪,后唐明宗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天
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侍中。高從誨性情通達(dá),禮賢
下士,重用梁震,把他當(dāng)作兄長來對待。梁震說:“先王待我如同貧賤之交,他將您托付給
我?,F(xiàn)在您已經(jīng)能夠自立,沒有荒廢先王遺業(yè),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堅決請
求告老還鄉(xiāng)。高從誨沒能留住他,于是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從誨時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
一年四季的賞賜極為豐厚。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貞觀初,(唐)太宗多搴謂侍臣日:“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
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根若也?”尚書右仆射蕭璃進目:“紂為無道,天下苦
之,故八百諸侯不幫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售彳,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
則異。"太宗日:“不然,周既克殷,務(wù)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
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辯興亡》)
A.從容,即隨口,與《屈原列傳》中“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的“從容”意思不同。
B.相懸,指彼此差距大,其中“懸”與成語“懸而未決”的“懸”意思相同。
C.期,指約定,與《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帝鄉(xiāng)不可期”的“期”意思不同。
D.智力,指智謀和力量,與《六國論》中“可謂智力孤?!钡摹爸橇Α币馑枷嗤?/p>
答案B
解析A項“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的“從容”指委婉得體。B項二者意思不同,“懸而
未決”的“懸”意為“無著落,沒結(jié)果”。C項“帝鄉(xiāng)不可期”的“期”意為“期求”。
【參考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隨口問身邊的大臣說:“周武王平定了商紂王的亂局,才取得了天下;
秦始皇趁著周王室衰微,就吞并了六國。他們?nèi)〉锰煜聸]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國運長短卻如
此懸殊呢?”尚書右仆射蕭璃進言說:“商紂王暴虐無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諸
侯不約而同地來與周武王會師,討伐紂王。雖然周王室衰微,但是六國沒有罪過,秦始皇是
全靠智謀和武力,像蠶吃桑葉一樣逐漸吞并諸侯的。雖然同是平定天下,人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
度卻不一樣?!碧谡f:“這樣的說法不對,周滅殷以后,努力推行仁義;秦國達(dá)到目的以
后,卻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們不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別,而且守護天下的方式
也不相同。國運之所以有長有短,道理大概就在這里吧!”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
建安四年,揚州賊帥鄭寶欲略居民以赴江表,以淮南劉曄,高族名人,欲吵‘使唱此謀,
曄鼻專。會曹操讀傻詣州,有所零丹,曄婁與歸家。寶來候使者,曄留與宴飲,手刃殺之,
斬其首以令寶軍,其眾數(shù)千人皆服,推曄為主。曄以其眾與廬江太守劉勛,勛怪其故。曄目:
“寶無法制,其眾素以鈔略為利。仆蔣無資,而整齊之,必懷怨難久,故以根與耳!”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jì)》)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劫之”指脅迫劉曄,“劫”與《紅樓夢》第一回中“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的“劫”
字含義不同。
B.“患之”指對此憂慮,“患”與《六國論》中“諸侯之所大患”的“患”字含義相同。
C.“遺使”指派遣使者,“遺”與《蘇武傳》中“置幣遺單于”的“遺”字含義相同。
D.“案問”指查辦審問,“案”與《促織》中“成妻納錢案上”的“案”字含義不同。
答案C
解析A項“又不知過了幾世幾劫”的“劫”是梵語“劫波”的省稱。C項二者含義不同,
“置幣遺單于”的“遺”指贈送。D項“成妻納錢案上”的“案”指桌子。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曄要與歸家”與“便要還家”(《桃花源記》)兩句中的“要”字含義相同。
B.“曄以其眾與廬江太守劉勛”與“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兩句中的“與”字含義相
同。
C.“仆宿無資”與“謝公宿處今尚在”(《夢游天姥吟留別》)兩句中的“宿”字含義不同。
D.“故以相與耳”與“會不相從許”(《孔雀東南飛并序》)兩句中的“相”字含義不同。
答案D
解析D項二者含義相同,均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可譯為“你”。A項均為“約請、邀請”。
B項均為“給”。C項平素、一向/住宿。
【參考譯文】
建安四年,揚州地區(qū)叛匪首領(lǐng)鄭寶打算裹脅百姓到長江以南,因為淮南人劉曄出身皇族,
本人名望又高,他準(zhǔn)備脅迫劉曄,以劉曄的名義來發(fā)動此事,劉曄對此很憂慮。正好曹操派
遣使者到揚州查辦審問一件事情,劉曄就邀請使者同自己一道回家。鄭寶前來拜見使者,劉
曄留他參加宴會,親手用刀殺死鄭寶,砍下他的頭顱來命令鄭寶的部下,鄭寶幾千個部下都
被鎮(zhèn)服,推舉劉曄做首領(lǐng)。劉曄把鄭寶的部下交給廬江郡太守劉勛,劉勛對他這樣做的原因
感到奇怪。劉曄說:“鄭寶軍中沒有紀(jì)律,部眾向來靠搶掠百姓取利。我一向沒有資才,而
又要對他們進行整編,必然會引起怨恨,局面難以持久,所以把這些人交給你管理!”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題目。
安磐,字公石。弘治十八年進士。嘉靖元年,主事霍韜言,科道官年限受詔,大不敬。
磐偕同官論韜先以議禮得罪名教,恐言官發(fā)其奸,故摭拾細(xì)事,意在傾排。帝置不問。錦衣
千戶張儀以附中官張銳用革,御史楊百之忽為冷冤,言:“儀當(dāng)宸濠逆謀時,首倡大義,勸
銳卻其號遵。今銳以是免死,儀功不錄,無以示報。”磐疏言:“百之奸邪,叩為儀游說,
而陰與銳交關(guān),為銳再起地?!卑僦榈?,乃誣磐因請屬不行,挾私行謗。吏部尚書喬宇等
議黜百之,刑部謂情狀未明,宜俱建治。帝兩年之,奪百之俸三月,磐一月。
(節(jié)選自《明史?安磐傳》)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儀以附中官張銳耨革黜:罷免
B.御史楊百之忽為畛冤訟:申訴
C.而陰與銳卒去交關(guān):串通勾結(jié)
D.帝兩有之宥:責(zé)罰
答案D
解析宥:寬恕。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科道官藜眼受詔
B.勸銳卻其像遵
C.陽為儀游說
D.宜俱速治
答案D
解析D項一般實詞,無活用現(xiàn)象。A項名詞作動詞。B項動詞作名詞。C項名詞作狀語。
【參考譯文】
安磐,字公石。弘治十八年考中進士。嘉靖元年,主事霍韜進言,科道官穿著便服接受
詔書,是對皇上的大不敬。安磐與同僚們認(rèn)為霍韜之前因為議論禮儀而冒犯了禮教,擔(dān)心諫
官揭發(fā)他干的壞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圖排擠(科道官)?;噬蠑R置沒有過問。錦衣千戶
張儀因為依附宦官張銳而被免除職務(wù),御史楊百之忽然替他申冤,說:“張儀在朱宸濠謀反
的時候,首先倡導(dǎo)大義,勸張銳拒絕朱宸濠的禮物?,F(xiàn)在張銳因此免死,張儀的功勞不被記
錄,無法顯示出恩報。"安磐上書說:“楊百之狡猾,表面上替張儀游說,卻暗中與張銳串
通勾結(jié),為張銳東山再起做鋪墊?!睏畎僦@悉,就誣蔑安磐因為請求托付沒被應(yīng)允,挾私
憤施行誹謗。吏部尚書喬宇等人建議罷免楊百之,刑部認(rèn)為情況不明,應(yīng)該都抓起來治罪。
皇帝寬恕了他們倆,罰楊百之三個月俸祿,罰安磐一個月俸祿。
三、綜合訓(xùn)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材料一:
(晉)文公出亡,(晉)獻公使寺人披①攻之蒲城,披斬其祛②,文公奔翟。(晉)惠公即位,又
使攻之惠竇,不得也。及文公反國,披求見。(文)公日:“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
惠竇之難,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對日:“君令不二。除君之惡,惟恐不堪。
蒲人、翟人,余勺杏焉?今公即位,其無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鉤而相管仲。“君乃見之。
或日:齊、晉絕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文公能聽寺人之言而
棄斬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賢不如二子。
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則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賊;知之,則以管仲、寺人自解。
君必不誅而自以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燭,多假之資自必為賢而丕戒則重?zé)o后颯
丕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再飾君令而不貳者,則是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為
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貳何如?(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三》)
材料二:
馮立,武德中為布宮率,甚被隱太子親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嘆日:“豈有
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于是率兵犯玄武門,苦戰(zhàn),殺屯營將軍敬君弘。謂其徒日:“微
以報太子矣?!彼旖獗萦谝?。俄而來請罪,太宗藜之日:“汝昨者出兵來戰(zhàn),大殺傷吾兵,
將何以逃死?”立飲泣而對日:“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當(dāng)戰(zhàn)之日,無所顧憚?!币颢I欷
悲不自勝,太宗慰勉之,授左屯衛(wèi)中郎將。立謂所親日:“逢莫大之恩幸而獲免,終當(dāng)以死
奉答。”未幾,突厥至便橋,率數(shù)百騎與虜戰(zhàn)于咸陽,殺獲甚眾,所向皆披靡。太宗聞而嘉
嘆之。時有齊王元吉府左車騎謝叔方率府兵與立合軍拒戰(zhàn),及殺敬君弘、中郎將呂衡,王師
不振,秦府護軍尉遲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馬號泣,拜辭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日:
“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個人合同擔(dān)保協(xié)議書
- 勞務(wù)公司合同協(xié)議書
- 鋁礦銷售合同協(xié)議書
- 紡織品設(shè)計師考試與市場需求的聯(lián)系試題及答案
- 合同協(xié)議書與合作協(xié)議書
- 轉(zhuǎn)崗協(xié)議書格式
- 車庫買賣正規(guī)合同協(xié)議
- 車用尿素購銷合同協(xié)議
- 退房訂金協(xié)議書范本
- 車輛取走協(xié)議書范本
- 2024年計算機軟考(初級)程序員考試題庫大全(含真題等)
- 思辨與創(chuàng)新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復(fù)旦大學(xué)
- 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第一課第一節(jié)課件市公開課一等獎省賽課微課金獎?wù)n件
- 部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教案(全冊)
- 2024春期國開電大思政課《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在線形考(專題檢測一至八)試題及答案
- 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wù)項目管理服務(wù)方案
- 復(fù)方氨基酸注射液(17AA-II)-臨床用藥解讀
- 貧血中醫(yī)辨證分析
- PLC的故障排除與維護技巧與方法
- 2019版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選擇性必修共7冊詞匯表匯總(帶音標(biāo))
- 跨行業(yè)合作與創(chuàng)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