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山水游記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山水游記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山水游記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山水游記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山水游記 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中考語文二輪文言文復習:山水游記專題練習題

山水游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以描寫山川勝景和自然風物為主,作者描繪自己在旅途中

所見的自然風景,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教材中的《山峽》《記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記》

《小石潭記》等都是游記作品。這些情感豐富多樣,有對自然美景的喜愛贊美,對人生境遇

的感慨思考,也有對理想的向往追求。

山水游記的興起與發(fā)展

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隱逸文化盛行,士大夫們仰慕老莊思想,為逃避現(xiàn)實而寄情山水,

開始將自然山水作為獨立審美對象,描寫山水景物的游記散文開始出現(xiàn)。課本中《三峽》《答

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是魏晉山水游記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

以“高峰入云,清流見底”等句展現(xiàn)對自然之美的純粹欣賞,標志著山水游記的雛形。此時

作品還多與隱逸思想結合,如《與朱元思書》通過“鶯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表達超脫世俗

的追求。

唐宋時期興古文運動,游記散文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山水游記類散文便大量涌現(xiàn)?!疤?/p>

宋八大家”描寫山水、記敘游歷的作品極為豐富,成為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個亮點,影響所及

直至明清而不衰。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記》以“移步換景”手法細膩描繪自然,并融入貶

謫后的孤寂情感,通過自然意象寄托個人際遇,實現(xiàn)情景交融。宋代山水游記尤重理趣,如

《醉翁亭記》借山水抒寫“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石鐘山記》則以游記為媒介闡發(fā)“事

必目見耳聞”的哲理,賦予山水游記說理性;《記承天寺夜游》雖屬短章,卻以詩情畫意引

人入勝。

明代公安派袁宏道提倡“性靈說”,一批文人在文章中獨抒性靈,尚真、尚俗、尚趣,

使晚明小品與徐霞客的學者游記成為明代游記散文復興的重要標志。晚明小品文注重性靈與

生活情趣,如張岱《湖心亭看雪》以極簡筆法勾勒雪夜孤寂,暗含遺世獨立的情懷;袁宏道

《滿井游記》展現(xiàn)市井生活與自然景色的交融。學者游記則科學考察與文學性并重,如《徐

霞客游記》兼具地理價值與文學價值。

第1頁共109頁

清代游記散文走向衰變,桐城派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記》是清代游記散文的最高成就。

在清代散文的發(fā)展中,講求義理、考據(jù)、辭章三者合一的桐城派獨領風騷,方苞、劉大槌、

姚鼐被視為桐城三祖,姚鼐《登泰山記》寫日出景象氣象萬千,動人心魄。清中期袁枚的山

水游記如《游桂林諸山記》《游丹霞記》《游黃山記》等,有一股瀟灑脫俗的韻致。

山水游記的特點

1.以游蹤為線索,移步換景,展現(xiàn)自然景色的變化。

2.注重對山水景色的描寫,常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使景物更加生動。

3.作者在寫景時常以情入景,情景交融,或表達自己對自然的喜愛和贊美,或抒發(fā)人生感

慨。

4.游記中游蹤串聯(lián)全文,繪景抒情是寫作重點。

山水游記的閱讀方法

--梳理游蹤,理清結構

1.明確寫作順序:山水游記多采用移步換景(如《小石潭記》)、定點觀察(如《湖

心亭看雪》)、時間順序(如《三峽》四季變化)等寫景方式。

2.抓關鍵詞句:通過方位詞(“自”“至”“由”等)或時間詞(“朝”“暮”“春”

“冬”等)梳理游蹤,分析段落層次。例如《醉翁亭記》以“環(huán)滁皆山”起筆,按“山一亭

一景一人”的線索展開。

-分析景物特點,把握寫景手法

1.語言品析:關注景物描寫的關鍵詞,如《記承天寺夜游》中“積水空明”以比喻寫

月光之澄澈,《三峽》以“素湍綠潭”動靜結合展現(xiàn)四季水勢。

2.手法歸納:

正側面結合:如《與朱元思書》正面寫水“千丈見底”,側面以“游魚細石”襯托清澈。

虛實相生:《桃花源記》虛構理想社會,表達對現(xiàn)實的批判。

感官描寫:調動視覺、聽覺(如《小石潭記》的“如鳴佩環(huán)”)、觸覺等多角度寫景。

體悟情感與哲理

第2頁共109頁

1.情感分類:

寄情山水:如《與朱元思書》的“望峰息心”,表現(xiàn)超脫功利的隱逸情懷。

政治抱負:如《岳陽樓記》借景抒“先憂后樂”的家國理想。

貶謫之思:如《小石潭記》的“凄神寒骨”暗喻柳宗元的孤寂心境。

2.哲理升華:

關注文末議論句,如《游褒禪山記》借探洞經(jīng)歷闡發(fā)“志、力、物”的治學之理。

--結合背景,理解創(chuàng)作意圖

1.作者處境:如蘇軾被貶黃州作《赤壁賦》,借江月之變探討人生豁達。

時代特征:如《岳陽樓記》反映北宋士大夫的濟世精神,《湖心亭看雪》暗含明亡后的遺民

情懷。

【練習題】山水游記

文言文閱讀(共22小題)

1.(2025?建湖縣一模)古詩文閱讀。

班級開展“跟著古代名人去春游”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

【甲】春日游湖

(北宋?范仲淹)

湖邊多少游湖者,半在斷橋①煙雨間,

盡逐春風看歌舞,幾人著眼到青山。

【注】①斷橋:在杭州西湖白堤上,為西湖名勝之一。

【乙】游岳陽樓記

(明?袁中道)

游之日,風日清和,湖平于熨,時有小舫往來,如蠅頭細字,著白溪練①上。取酒共

酌意致閑淡亭午風漸勁湖水汩汩有聲。千帆結陣而來,亦甚雄快。日暮,炮車云生,猛

風大起,湖浪奔騰,雪山?jīng)坝?,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慘淡,投箸而起,瞅然以悲,落鏤

不能自己也。

昔滕子京以慶帥車江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樓為岳陽樓。既成,賓僚請大合樂落

之,子京曰:“直須憑欄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憂后樂”之語,蓋亦有為而發(fā)。夫

第3頁共109頁

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慰死犒生,邊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國議其后。朝廷用人如

此,誠不能無懈于心。第以束發(fā)②登朝,入為名諫議,出為名將帥,已稍稍展布其才;而

又有范公為知己,不久報政最③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為毛錐子④所窘,一往四十余

年,不得備國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鬢已皤,壯心目灰。近來又遭知己骨肉之變,寒雁一

影,飄零天末,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①練:白色絲絹。②束發(fā):年紀輕。③政最:政績考核第一等。④毛錐子:毛筆

的別稱。

(1)閱讀《春日游湖》,完成下面兩道題目。

①請適當想象,補充環(huán)境,用生動的語言簡潔地描繪“湖邊多少游湖者,半在斷橋煙雨

間”的畫面。

②詩歌后兩句運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2)請你根據(jù)表格中的方法明晰詞義。

方法借鑒文言語句加點字釋義

課內遷移法:3江龍標遙有此寄昔滕子京以慶帥左迂此地①_____________.

組詞法:“誠不能無慨于心”的“慨”已稍稍展布其才②__________

可以用組詞法翻譯為“感慨”

字形、語境推測法:“里鏤以悲”咨然不能自己也③________________

中的“愀然”,根據(jù)后面的“悲”

字可知心情,又從偏旁“小”可知

是表達心情的,可以推測“愀然”

的意思就是憂愁悲傷的樣子

成語遷移法:目積月累壯心目灰④____________

(3)用斜線(/)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

取酒共酌意致閑淡亭午風漸勁湖水汩汩有聲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時有小舫往來,如蠅頭細字,著白溪練上。

(5)【甲】詩中的“多數(shù)游湖者”的情懷、【乙】文中袁中道的情懷以及課文《岳陽樓

記》(范仲淹)中“古仁人”的情懷,有什么不同之處?請結合三篇文章內容分別加以

第4頁共109頁

分析。

2.(2025?達州模擬)文言文閱讀。

虎丘記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

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蒂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

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囊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

霞鋪江上,雷輻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姨自別。

未幾而搖首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

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fā),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

深,月影橫斜,存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fā),響徹云際,

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1)文中劃波浪線處有三處需要添加標點,請完成問題。

分曹部署[A]競以[B]歌喉[C]相斗[D]雅俗[E]既陳[F]妍婕[G]自別。

(2)關于對文中相關字詞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葡屋(bUwu):本指草席蓋頂之屋,文中用此來代指貧民。

B.雷輻電霍:原本是“如雷轟鳴、電光閃爍”的意思,文中用此來形容聲勢浩大。

C.瓦釜:原指陶制炊具,喻粗俗歌聲,其典出《楚辭》“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D.若藻:指水生植物,與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水中藻、薦交橫”一句用法相同。

(3)下面對于本文的分析與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點明虎丘因“近城”而游人不絕,以“月夜、花晨、雪夕”三時概括日常之

景,引出“中秋尤勝”的描寫重點。

B.文章中段以鋪陳手法極寫中秋盛況?!皟A城闔戶”可見規(guī)模,”雁落平沙”等比喻動

靜結合,將人流、樂聲轉化為視覺畫面。

C.文章視聽結合,例如“檀板丘積”(視覺)、“聲若聚蚊”(聽覺)等句多感官聯(lián)動。

同時以人襯景,通過游人之眾、歌樂之盛反襯虎丘魅力,而非直接摹山范水。

D.文章駢散相間,“櫛比如鱗”“樽囊云瀉”等四字句節(jié)奏明快,符合晚明小品文”獨

抒性靈”的特點。反映了晚明江南市民文化繁榮,士庶同游打破階級界限。

第5頁共109頁

(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囊云瀉。

②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行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

(5)本文與張岱《湖心亭看雪》同寫江南名勝,一喧一寂,各臻其妙。請結合文章簡要

分析二者的異同之處。

3.(2025?翁源縣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

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芍變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俚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選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

崇禎七年閏中秋,仿虎丘故事,會各友于酸山①亭。

每友攜斗酒、五霞、十蔬果、紅氈一床,席地鱗次坐。在席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

同聲唱“澄湖萬頃”,聲如潮涌,山為雷動。諸酒徒轟飲②,酒行如泉。夜深客饑,借戒珠

寺齋僧大鍋煮飯飯客,長年③以大桶擔飯不繼。

命小篌④齊竹、楚煙⑤,壬山亭演劇十余出妙人情理擁觀者壬人無蚊虻聲,四鼓⑥方散。

月光潑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⑦如新出浴。

(節(jié)選自張岱《陶庵夢憶》)

【注釋】①敲(ji)山:山名。②轟飲:鬧酒,痛飲。③長年:浙江方言稱長工為“長

年”。④小傻:童仆。⑤界竹、楚煙:均為人名。⑥四鼓:四更時分。⑦濯濯:清朗,

明凈。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水中藻、若交橫/與朋友姿而不信乎(《〈論語〉十二章》)

B.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木蘭詩》)

C.同聲中“澄湖萬頃”/為天下唱(《陳涉世家》)

D.四鼓方散/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②聲如潮涌,山為雷動。

第6頁共109頁

(3)請用三條“/”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于山亭演劇十余出妙入情理擁觀者千人無蚊虻聲

(4)小粵讀完【甲】文后,不太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中“閑人”的意思,

請你為他解惑。

(5)“月夜相聚”是古人的浪漫,小語計劃用一副對聯(lián)展現(xiàn)兩位文壇大家的月夜浪漫,

請你根據(jù)【甲】【乙】兩文內容,幫他將下面的對聯(lián)補充完整。

上聯(lián):蘇軾月夜欲睡,欣然起行,,步中庭,=

下聯(lián):張岱,高聲吟唱,品酒肴,,暢快怡然。

4.(2025?前郭縣校級二模)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

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

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

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

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

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

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

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

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材料二: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顧常?、倨鋵W門之外,即阻高墉,無以

宣暢郁湮,導迎清曠。乃直其南鑿門通道,以臨白河,而取旁近廢門舊額以榜之,且為樓觀

以表其上。

第7頁共109頁

敬夫一日與客往而登焉,則大江重湖,縈纖渺彌;而西陵諸山,空濠腌②靄,又皆隱見

出沒于云空煙水之外。敬夫于是顧而嘆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昔公去

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臨賦詠,蓋皆脩然④有出塵之想。至其傷時感事,寤嘆隱憂,

則其心未嘗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⑤惟恐其道之終不行也。悲夫!”乃書其扁曰“曲江

之樓”,而以書來屬予記之。

(節(jié)選自朱熹《江陵府曲江樓記》,有刪改)

【注釋】①?。簱模瑧n慮。②畸(an):日光昏暗。③曲江公:張九齡,唐玄宗開元

年間任宰相,后被李林甫誣陷,貶為荊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樓記》。④脩(xiao)

然:自在超脫的樣子。⑤汲汲然:急切的樣子。

(1)材料一的作者是(人名),字希文,(朝代)政治家、文

學家。

(2)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至若春和暈明

②更異二者之為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旭酒臨風

④以書來展予記之

(3)用“/”給材料二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廣漢張侯敬夫守荊州之明年歲豐人和幕府無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此亦曲江公所謂江陵郡城南樓者邪?

(5)“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材料一第五段主要運用

了、的表達方式;材料二第一段主要運用了的表達

方式。

(6)記樓,離不開記景。請你分析兩則材料中寫景的作用。

5.(2025?沛縣一模)閱讀古詩文語段,完成問題。

【甲】

天平山中

(明?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第8頁共109頁

【乙】

游天平山

(宋?王疏)

勝景奇蹤爛漫游,歸鞍欲上重回頭。

山禽于我情何厚,逐馬聲聲似見留。

【丙】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則舍舟就輿①,經(jīng)平林淺塢間,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予

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至白云寺,憩遠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村②以上。山多怪石,若臥若立,

若搏若噬,蟠孥③撐拄,不可名狀。復有泉出亂石間,曰白云泉,下墜于沼,舉瓢酌嘗,名

與泉同。草木秀潤,可蔭可息。過此,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若合而通,至于龍門,兩崖并

峙,若合而通,窄險深黑,過者側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空洞,

廣石覆之如屋。既入,則慎然若將壓者,遂相引而出。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

于是采菊泛酒,樂飲將半,言于眾曰:“今天下板蕩,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

夫不能保其家,奔走離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撫佳節(jié)之

來臨,舉觴一醉,豈易得哉!”

(節(jié)選自明?高啟《游天平山記》)

【注釋】①輿:車。②狙村(juyi):像雅猴攀登小木樁一樣。③蟠孥:盤曲,牽引。

(1)用“/”給下面句子劃分停頓。(斷三處)。

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可名狀有仙則名

B.至則舍舟旗輿蒙乃始就學

C.委曲加上則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D.遂相引而出舉與外人間隔

(3)翻譯下列句子。

①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見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

②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

(4)【甲】【乙】兩詩寫“樂”手法獨特,【甲】詩中“一路鶯啼送到家”和【乙】詩

中“逐馬聲聲似見留”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說說它們是怎樣表現(xiàn)詩人之“樂”的。

第9頁共109頁

(5)【丙】文所寫之“樂”內涵豐富,請說說你的理解。

6.(2025?連云港一模)閱讀【甲】【乙】兩個語段,回答問題。

【甲】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哪也。山行六七里,漸聞

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

修之來此①,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

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亥心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

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故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

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③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④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節(jié)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

注:①此:指滁州。②刻:清晰地。③宣:宣揚;上:皇上。④刺史:官名,寫此文時,

歐陽修任滁州刺史。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樹林陰罐

②醉翁之幸不在酒

③談幽芳而蔭喬木

④遂書以名其亭焉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3)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少而寓之酒也/此之謂失其本心

B.畫不知人之樂/掇幽芳畫蔭喬木

C.林壑芯美/水尤清冽

第10頁共109頁

D.遂書以名其亭焉/學迷,不復得路

(4)請用“/”給下列句子斷句。(斷兩處)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5)兩文都緊扣一個“樂”字來寫,請說說你從【乙】文中讀出了哪些“樂”?(用文

中詞句或自己的話回答均可)

7.(2025?思明區(qū)一模)聯(lián)讀古詩文,完成以下任務。

【甲】望江南?暮春

宋?蘇軾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wěn),舞零①風軟絲羅輕。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鶉鵑鳴。春色屬蕪菁。

【注釋】①舞雪(yu):魯國祭天求雨的土壇,在今山東曲阜。此處借指春游的亭臺。

【乙】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①

風回云斷雨初晴,返照湖邊暖復明。亂點碎紅山杏發(fā),平鋪新綠水頻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舌澀黃鵬語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減心情。

【注釋】①這首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當時作者被貶謫為江州司馬。

【丙】極樂寺紀游

明?袁宗道①

高粱橋水從西山深澗中來,道此入玉河。白練千匹,微風行水上若羅紋紙。堤在水中,

兩波相夾。綠楊四行,樹古葉繁,一樹之蔭,可覆數(shù)席,垂線長丈馀。

岸北佛廬道院甚眾,朱門組殿②,亙數(shù)十里。對面遠樹,高下攢簇,間以水田,西山如

螺髻,出于林水之間。

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馬行綠蔭中,若張蓋。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

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

暇日,曾與黃思立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錢塘蘇堤?!彼剂⒁嘁詾槿弧S?/p>

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何日掛進賢冠③,作六橋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④乎?是日

分韻,各賦一詩而別。

【注釋】①袁宗道,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肮?/p>

安派”詩人,崇尚本色,反對摹擬,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而著稱。②綃殿(gandi

an):指佛寺。③掛進賢冠:進賢冠是古時儒者所戴的一種表示身份的緇布冠,“掛進

第11頁共109頁

賢冠”的意思是掛起官帽,讓給賢能的人。④情障:情感郁結在心頭而不能消,謂之情

障。

(1)下列對【丙】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p>

A.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

B.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

C.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

D.殿前剔牙松數(shù)株/松身鮮翠/嫩黃斑剝若大魚鱗/大可七八圍許。

(2)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文言詞句方法解釋

A網(wǎng)以水田查閱詞典法:①表示房屋的量詞;②間或,

斷斷續(xù)續(xù);③秘密,暗中;④夾雜,參雜。(填漢字)

B限日參考成語法:目不暇接

C思立亦以為然語境推斷法:結合上下文語境推斷詞義

D星日分韻課內遷移法:星日更定矣

(3)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

①極樂寺去橋可三里,路徑亦佳。

②余因嘆西湖勝景,入夢已久。

(4)聯(lián)讀三篇詩文,師生們展開了以下討論。請你參與討論,補全對話內容。

老師:袁宗道欽慕白居易、蘇軾,將自己的書齋取名為“白蘇齋”,讓我們一起探尋詩

人的寫作秘密吧。

小A:優(yōu)秀的古詩文作者就像高明的攝影師,可以定點觀察,如【乙】詩中,詩人立足

“湖邊”,欣賞南湖春光;也可以移步換景,不斷變換拍攝的方位、角度和距離,如【甲】

詞中,詞人以①、亭臺兩個景點為中心,寫自己的酣詠場面;又如【丙】文

作者從高梁橋騎馬至②。

小B:優(yōu)秀的古詩文用詞也很講究,如【乙】詩"翅低白雁飛仍重”中的“重”字應該

讀③,原因是④。

我:要成為古人的知音,還需要抓住關鍵語句,領會言外之意,面對明媚春光,三位作

者的心情各有不同。蘇軾面對大好春光,透露出游春的滿足感和游興的濃酣,表現(xiàn)了他熱愛

自然、寄情山水田園的情懷;白居易⑤;袁宗道

第12頁共109頁

⑥o

8.(2025?金州區(qū)模擬)閱讀選文,完成問題。

【甲】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但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嶼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

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

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huán),

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

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

表;暮則俵①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②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

南面之君③,未可與易也?!兑住吩唬?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

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鄙饺诵芒苋欢υ唬骸坝惺窃?!”

(節(jié)選自蘇軾《放鶴亭記》,有刪減)

【注釋】①俅(su):向著、沿著。②挹(yi):同“揖”,作揖。③南面之君:指君

主、帝王。君主臨朝聽政時通常面向南方而坐,以顯示其尊貴和權威,所以用“南面”

來代指君主之位。④忻(xm):喜悅、高興。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臉溪而漁故臉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B.醒能述弘文者"中有足樂者(《送東陽馬生序》)

C.得異境焉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第13頁共109頁

D.故名之曰"放鶴亭”有仙則名(《陋室銘》)

(2)請把選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郡守蘇軾,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

(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

(4)甲乙兩文的文眼均是“樂”字。其情感內涵有何異同?請簡要闡述。

9.(2025?花溪區(qū)模擬)古代詩文閱讀。

游龍洞記

[明]王守仁

貴陽龍洞,在城西北隅。予聞其勝@,與二三友往游焉。始入,洞稍窄,僅容一人側身

而入。行數(shù)十步,洞漸寬,豁然開朗,若別有天地。四壁皆石,其色青黑,光潤如玉。中有

石乳②下垂,形如鐘乳,或如蓮蓬,或如珊瑚,千姿百態(tài),不可名狀③。洞中寒氣凜冽,雖

盛夏,亦覺清涼逼人。洞之深處,有水聲潺潺,循聲而往,見一溪橫貫洞中。溪水清澈見底,

中有游魚往來,歷歷可數(shù)。溪邊有石,可坐而息。予等解衣坐石上,濯足于溪,頓覺神清氣

爽,塵慮皆消。

洞之出口,有巨石當門,僅留一縫,僅容一人彳區(qū)僂而過。出洞,回首望之,但見洞口如

天開一竅,而洞中之景,若隱若現(xiàn),如夢如幻。予嘆曰:“天下之奇觀,多藏于幽遠險僻之

處,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此洞雖小,然其景致之奇,足以發(fā)人深省。惜乎世人多趨易而避難,

故奇景常為人所忽略。”

【注釋】①勝:風景優(yōu)美。②石乳:洞頂?shù)嗡Y的碳酸鈣礦物,形如乳頭。③名狀:

用語言描述。

(1)請根據(jù)選文內容判斷作者在游龍洞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正確的一項是

A.欣喜一好奇一感慨一沉醉

B.好奇一欣喜一沉醉一感慨

C.好奇一沉醉一欣喜一感慨

D.欣喜一感慨一好奇一沉醉

(2)作者游龍洞后寫到:“天下之奇觀,多藏于幽遠險僻之處,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此

洞雖小,然其景致之奇,足以發(fā)人深省。惜乎世人多趨易而避難,故奇景常為人所忽略?!?/p>

第14頁共109頁

請結合原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僅容一人低僂而過人恒過,然后能改(《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雖盛夏,亦覺清涼逼人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

《三峽》)

C.予等解衣坐石上等死,死國可乎?(司馬遷《陳涉

世家》)

D.洞之出口,有巨石當門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10.(2025?岳麓區(qū)校級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喜雨亭記

[北宋]蘇軾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歲之

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

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懷

①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道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②?!薄盁o麥無禾,歲且薦饑③,獄訟繁興,而

盜賊滋熾④。則吾與二三子⑤,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

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相得與優(yōu)游⑥以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耳又可忘耶?”

(有刪改)

【注】①懷(bian):歡喜,歡樂。②禾:水稻。③薦饑:連年饑荒。④滋熾:更加猖

獗。⑤二三子:你們諸位。⑥游:悠閑自在。

(1)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理解和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是歲之春”中的“是”與“斯是陋室”(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是”意思相同。

B.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推斷“彌月不雨”中的“雨”是動詞,意思是“下雨”。

C.“吾亭適成”中的“適”與成語“適逢其會”中的“適”意思不同。

D.“其”在文言文中可加強祈使、推測或反問語氣?!捌溆挚赏敝械摹捌洹北硎就?/p>

測語氣。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第15頁共109頁

A.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B.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C.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D.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

(4)蘇軾為何將這座亭子命名為“喜雨亭”?請結合文章內容,嘗試從不同角度進行分

析。

11.(2025?長沙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

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橫,蓋竹

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

書上元夜游

蘇軾

己卯上元①,予在僧州②,有老書生數(shù)人來過,曰:“良月賽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沽紛然。歸舍己三鼓矣。舍中掩關熟

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過③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④釣魚

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注釋】①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②僧州:蘇軾被貶之地,今屬海南。③過:指蘇軾的

兒子蘇過。④韓退之釣魚:韓愈曾在詩中借釣不著大魚,埋怨水太淺,要另覓垂釣之處,

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理解或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與《賣油翁》“但微頷之”中的“但”都可以理解為“只

是”的意思。

B.“過”有四個常見義項:①經(jīng)過;②超過;③拜訪;④過失?!坝欣蠒鷶?shù)人來過”

中的“過”是“超過”的意思。

第16頁共109頁

C.“良月嘉夜”與成語“嘉肴美饌”中的“嘉”意思相同,都是“美好”的意思。

D.“鼓”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多用作名詞,是一種打擊樂器;而在“歸舍已三鼓矣”中,“鼓”

應理解為“擊鼓”,是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

B.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

C.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

D.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

(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語句的大意。

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也。

(4)小寧:【甲】【乙】兩文描寫了蘇軾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夜游”所見,【甲】文

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橫”,寫出了月色的①;【乙】文中

“②,③”,寫出了僧州上元之夜的熱鬧景象。

④不同的月夜之景表現(xiàn)了蘇軾相同的心境,請你結合【甲】【乙】兩文說說蘇軾的心境。

12.(2025?東平縣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滿井游記

(明)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jié)①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

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②,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

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

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酷面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

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④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爨⑤而歌者,紅裝而蹇⑥者,亦

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淡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⑦

之間皆有喜氣o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

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注】①花朝節(jié):指中國百花的生日,相傳是農(nóng)歷二月十五。②東直:北京東直門,在

舊城東北角。滿井在東直門北三四里。③罐(hui)面:洗臉。④淺鬣(1通):鬣獸頸

上的長毛,一說馬鬃,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⑤囊(lei):端著酒杯。⑥蹇:指騎驢。

第17頁共109頁

⑦毛羽鱗鬣:泛指各種動物。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一致的是

A.欲方其林泉而茗者

B.漁人甚號之作則飛沙走礫

C.復前行紅裝而搴者

D.更年事雪,并怡然自樂豐田鱗砥之間皆有喜氣

(2)下面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文以出游探春為線索,從城居不見春寫起,接著寫郊外探春,逐層寫出了郊外早春

的誘人春色,抒發(fā)了作者對春色的眷戀珍惜之情。

B.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

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

C.本文語言清麗有生氣,比喻新鮮貼切。如“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一句就運用

了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后春山的無限美好。

D.本文雖為游記,但并非單純記游之作,它還通過寫景有所寄托,即文中所說的“始知

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給下面句子斷句,僅限三處。

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4)請將文中劃線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此文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13.(2025?安徽模擬)閱讀回答問題。

【甲】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

擁鑫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硒,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

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

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第18頁共109頁

(選自張岱《湖心亭看雪》)

【乙】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草,即棹小舟

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

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

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

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fā),尤為奇觀。石賽數(shù)為余言:“傅

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

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汁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

極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

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選自袁宏道《西湖游記二則》)

[注]①夕嵐:傍晚的山光。

(1)下面選項中錯誤的一項是

A.《陳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安”與乙文段“安可為俗食道哉”的“安”

都是“怎么,哪里”的意思。

B.“更上一層樓”的“更”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更”意思用法完全相同,都是

“還”的意思。

C.“絕”有窮盡,斷絕,獨特等義項,“湖中人鳥聲俱絕”的“絕”和“不絕如縷”的

“絕”一樣。

D.甲文的“余孥一小舟”的“挈”和乙文“棹小舟入湖”的“棹”意思一樣,都是“劃

(船),撐(船)”的意思。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3)請用“/”給文中劃線句子斷句(斷兩處)。

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4)【甲】【乙】兩個語段都是游覽西湖美景,但所寄情感有何不同。

14.(2025?蕭山區(qū)模擬)挖掘兩篇虎丘相關作品,從古人對虎丘的勾勒與情思傾訴里,破

第19頁共109頁

譯他們的精神密碼,完成以下任務。

【甲】

虎丘記①

[明]袁宏道

虎丘寺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且無之。凡月之夜,花之

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無勝。

A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②,寂然停聲。屬③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

寸管,一人緩板而歌,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存藻凌亂,則蕭、板亦

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fā),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⑤,飛鳥為之

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⑥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

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⑦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

者,如月⑧!”

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

(選自《袁中郎全集》)

【注釋】①作者曾任吳縣知縣,萬歷二十四年,解職離吳前,流連虎丘勝景,寫下此文,

虎丘,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②瓦釜:用黏土燒制的鍋,這里比喻粗俗的歌聲。③

屬:跟隨。④度:吐。⑤幾盡一刻:幾乎拖長達一刻之久。⑥遲月:等待月出。⑦皂隸:

衙役。⑧如月:以月為證。

【乙】

虎丘月下送子任①赴湖廣憲副②

[明]文嘉

奉使遠持三楚③節(jié),乘春同作夜山行。

B月浮皓彩天中見,塔繞紅燈樹里明。

山色溪聲終古在,賞心樂事幾人并。

酒闌不盡相違意,愁見江頭春水生。

【注釋】①子任:詩人的好友。②憲副:官職名,按察副使。③三楚:楚地疆域廣闊,

秦漢時分為西楚、東楚、南楚,合稱三楚。

(1)參考下面表格的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并復盤思路。

第20頁共109頁

文言語句方法釋義復盤思路

虎丘寺城可七詞典查閱法:a.離?_.⑤以上釋義你是

八里開;b.距離;c.過去(填序號)如何得出的?請

的。選擇其中一個字,

而中秋為尤勝課內遷移法:水才清②—簡要說明思路。

冽(《小石潭記》)(運用表格中的

方法或其他方法)

今余幸得解官古今異義③一

不知尚不余言語境推斷法:聯(lián)系上@—

否耶下文

(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

(3)在A、B兩句中選擇其中一句,展開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

(4)從語氣、語速兩方面分析【甲】文中袁宏道“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一句

表達效果,并據(jù)此闡釋作者寄托的人生追求。

(5)【甲】【乙】兩文均以“虎丘月”為載體,但體現(xiàn)的心境是否相同?請結合兩文景

物特點及注釋闡述理由。

15.(2025?浙江一模)閱讀下面內容,回答問題。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先賢的智慧與情感。讓我們以青春的熱情,走進古詩

文的世界,開展古詩文品鑒活動。

材料一:

游桃花澗(節(jié)選)

[明]徐霞客

巧樹皆垂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