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地球的形狀_第1頁
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地球的形狀_第2頁
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地球的形狀_第3頁
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地球的形狀_第4頁
六年級科學上冊第二單元地球的形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怎樣逐步認識地球?第1頁地球形狀第2頁古代人對地球形狀猜測

在亙古荒涼年代,人類活動范圍狹小,只能憑直覺認識世界,當初人們眼中地球是什么樣子呢?請聽公元前十世紀我國周朝一對農(nóng)家父女對白。第3頁(烈日下父女耕地)父:(邊耕地邊擦汗自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女:(望頭頂烈日說)父親,太陽又當頭照了,擦擦汗吧,它天天在天上東升西落,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著大鍋啊。父:聰明吾兒,那你再看這平坦大地又像什么?女:(略思索)像方正木板。父:對,正如書中所云:“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迸杭偃缣焓且粋€罩著大地圓蓋,而地是一個方正木板,那圓蓋與地四個角怎么合得攏呢?父:這……第4頁一、地球形狀

古代中國人猜測:天圓地方第5頁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臘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和他弟子們,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構(gòu)想。他們主張用數(shù)學來解釋宇宙,認為在全部立體圖形中,球形是最美好。猜測古人對地球形狀

古代印度人認為,大地被四頭大象馱著,站在一只巨大海龜身上……

古代埃及人認為高高大山支撐著天空,而星星則從天上垂懸著。第6頁猜測古人對地球形狀張衡:看上去,天上太陽、月亮是球體,我們所在大地是不是球體呢?(踱步語)大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如同蛋殼,地如同蛋黃,且地浮在水面上,而天浮在空氣上。觀眾問題2:請問張衡先生:“渾天說”與“蓋天說”主要區(qū)分是什么,張衡:主要區(qū)分在于天之形狀是整球形天體還是半球形天蓋?蓋天說認為天總在地上方,不會沒于地下,天上地下。渾天說認為天是包著地圓球,天外地內(nèi)。

中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認為:渾天如雞卵,地如卵黃,居于內(nèi)。天表有水,水包地,如同卵殼裹黃。(渾天說)第7頁猜測古人對地球形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分析認為地球是球體或近似球體第8頁

為何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我國古代張衡提出地球是圓形,而后人們卻還是不相信他們呢?第9頁模擬試驗第10頁用地球儀代表我們地球,小紙船代表進出港航船試驗過程:1、讓小船在地球儀上模擬進出港航行,觀察你有什么發(fā)覺?2、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你又有什么發(fā)覺?3、比較兩次試驗,觀察到現(xiàn)象有什么不一樣?你得出什么結(jié)論?第11頁應注意問題1、船在地球儀上航行時視線要與地球儀頂端保持水平。2、船在桌面上航行時視線要與桌面保持水平。3、重點觀察桅桿和船身改變。4、船速不能太快第12頁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故事159月20日,麥哲倫率5艘船,265人從西班牙圣盧卡港出發(fā),沿巴西東海岸南下,于第二年10月抵達南美洲南端,這里有一條波濤洶涌海峽,一些船員對前途感到畏怯而嘩變,一艘船觸礁淹沒,另一艘載有大部分給養(yǎng)船背叛離去。在這種情況下,麥哲倫也毫不動搖,堅持前進,聲稱即使是吃船上帆和皮革,也決不回頭。經(jīng)過五星期航行后,他們終于繞出了這個海峽,日后人們稱之為麥哲倫海峽,走出海峽后,展現(xiàn)在他們眼前是浩瀚無垠大海,這里風平浪靜,連續(xù)航行3個月,竟沒碰到過一次大風大浪,人們稱之為太平洋。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后,153月,抵達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因與島上居民沖突而被殺死,其余船只繼續(xù)航行。159月,抵達今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時,又損失2艘船。最終一艘船,滿載著歐洲人酷愛香料,駛過印度洋,繞過非洲,于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船只僅剩18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歷時3年,以無可反駁事實,證實地球是個球體。從此,人們無須再擔心走到地球另一端時會掉人無底深淵,這無疑是人類認識史上重大突破。第13頁西班牙

麥哲倫船隊環(huán)球航行路線圖第14頁加加林告訴你:加加林:地球上朋友們,大家好!此時此刻我懷著萬分激動心情向大家匯報,我們居住地球原來是一個如此蔚藍渾圓球體,地表大都是海洋,不如稱之為水球,地球像我們看到太陽、月亮一樣,高高懸掛在充滿星斗太空中,發(fā)出藍光。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想象、探索地球形狀原來面目,我是站在先輩們肩膀上來到太空,我要感激他們,感激他們細心觀察,大膽想象,勇敢實踐,我要代表全人類對探索地球形狀奧妙全部些人致以最高尚敬意。第15頁終于看到了地球1961年前蘇聯(lián)“東方一號”飛船繞地球飛行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

阿波羅11號拍攝到地球照片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拍攝到地球照片第16頁終于看到了地球年我國宇航員楊利偉搭載“神舟五號”飛船繞地球飛行14圈,用攝像機拍攝下在太空看地球精彩畫面第17頁

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經(jīng)歷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