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239-2024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標準_第1頁
DB11∕T 2239-2024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標準_第2頁
DB11∕T 2239-2024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標準_第3頁
DB11∕T 2239-2024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標準_第4頁
DB11∕T 2239-2024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地方標準

編號:DB11/T2239—2024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

系統設計標準

Designstandardforsignagesystemofurban

comprehensivepassengertransferhub

2024-04-01發(fā)布2024-10-01實施

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聯合發(fā)布

北京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DB11/T2239—2024

北京市地方標準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標準

Designstandardforsignagesystemofurban

comprehensivepassengertransferhub

DB11/T2239—2024

主編單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批準部門: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北京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實施日期:2024年10月01日

2024北京

DB11/T2239—2024

前言

根據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規(guī)劃和

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規(guī)劃(2021年-2025年)》和北京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

局《2021年北京市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第一批)》(京市監(jiān)發(fā)

〔2021〕19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在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

經驗,參考國內外相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本標準。

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3.基本規(guī)定;4.分類分

級;5.標識系統規(guī)劃;6.設置要求;7.標識要素及本體;8.專項標識。

本標準由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和北京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共同負責管理,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歸口,組織編制單位對具

體技術內容進行解釋并組織實施,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標準化中心負

責標準日常管理。

本標準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至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

源標準化中心,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電話:55595000,郵箱:

bjbb@)。

本標準主編單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本標準參編單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北建大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天津大學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

公司

北京市公聯交通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DB11/T2239—2024

北京廣遠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趙新華、高翔、王曉群、張登科、王京輝

張慧敏、朱絢絢、徐文、徐然、李志陽

周嗣恩、賈巍楊、施一石、馬國旗、朱炬

張東東、袁緋、杜瑤、王一粟、毛洋

李兵、茹祥輝、王小榮、袁喜偉、章蓓

李志剛、李星星、蘭亞京、曲翠萃、曹鳳

高玉娟、焦旻、張繼、張野、楊正航

劉夢晗、常向征、彭博、鄭猛、程秀峰

白金睿、張詠梅、張健、謝曉波、劉立軍

劉海艦

本標準參與起草人員:張亞芹、馬哲軍、王穎娟、張林、丁寧

李亮、王婧、孟維舉、白同宇、陳一唱

張嘉慧、董方、邵姜達、劉延超、陳浩然

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莫飛、童英姿、張亮、邱蓉、杜恒

馬改芝、李寧

DB11/T2239—2024

目次

1總則................................................................................................1

2術語................................................................................................2

3基本規(guī)定........................................................................................3

4分類分級........................................................................................4

4.1分類.....................................................................................4

4.2分級.....................................................................................5

5標識系統規(guī)劃................................................................................7

5.1規(guī)劃策略.............................................................................7

5.2規(guī)劃布局...........................................................................12

6設置要求......................................................................................15

6.1人行標識系統...................................................................15

6.2車行標識系統...................................................................17

7標識要素及本體..........................................................................18

7.1版面...................................................................................18

7.2色彩...................................................................................23

7.3材料...................................................................................23

7.4照明與顯示.......................................................................24

8專項標識......................................................................................26

8.1智能信息標識...................................................................26

8.2無障礙標識.......................................................................26

附錄A常用信息英文譯法............................................................28

附錄B常用安全標識....................................................................29

附錄C常用圖形符號....................................................................33

附錄D常用無障礙設施符號........................................................41

本標準用詞說明................................................................................45

引用標準名錄....................................................................................46

附:條文說明....................................................................................48

1

DB11/T2239—2024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2

3BasicRequirements........................................................................3

4CategorizationandHierarchy..........................................................4

4.1Categorization......................................................................4

4.2Hierarchy.............................................................................5

5SignageSystemPlanning...............................................................7

5.1PlanningStrategy.................................................................7

5.2PlanningLayout.................................................................12

6SettingRequirements...................................................................15

6.1PedestrianSignageSystem................................................15

6.2VehicularSignageSystem..................................................17

7SignageElementandNoumenon.................................................18

7.1Layout................................................................................18

7.2Color..................................................................................23

7.3Material.............................................................................23

7.4LightingandDisplay..........................................................24

8SpecialSignage............................................................................26

8.1IntelligentInformationSignage.........................................26

8.2Accessiblesignage.............................................................26

AppendixAEnglishTranslationforCommonInformation............28

AppendixBCommonSafetySignages...........................................29

AppendixCCommonGraphicalSymbols......................................33

AppendixDCommonSymbolsforAccessibleFacilities...............41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45

ListofQuotedStandards....................................................................46

2

DB11/T2239—2024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8

3

DB11/T2239—2024

1總則

1.0.1為適應首都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打造安全、順暢、便捷、高效的

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促進空間功能與交通組織的有序銜接,推進面

向使用者的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標準化和精細化設計,制定

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

及周邊影響區(qū)域標識系統的設計。

1.0.3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應布局合理、系統協同、安

全高效、清晰易懂、連貫一致、融合共享、便于維護、綠色低碳。

1.0.4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標識系統的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

應符合國家和北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DB11/T2239—2024

2術語

2.0.1人行標識系統pedestriansignagesystem

設置在人行環(huán)境中,供行人觀看和使用的標識系統。

2.0.2車行標識系統vehicularsignagesystem

設置在車行環(huán)境中,供駕駛員和乘客觀看和使用的標識系統。

2.0.3位置標識locationsignage

由圖形標志和(或)文字構成,標明服務功能或公共設施所在位置

的標識。

2.0.4導向標識directionsignage

由圖形標志和(或)文字與方向符號構成,指示通往預期目的地行

進方向的標識。

2.0.5綜合信息標識integratedinformationsignage

由文字和(或)圖形等形式構成,顯示標明平面示意圖、街區(qū)導向

圖、信息索引標志、客運服務信息、乘客須知等信息的標識。

2.0.6智能信息標識intelligentinformationsignage

以電子屏幕、投影機等為載體,通過網絡化管理,提供信息動態(tài)發(fā)

布、綜合信息查詢、電子地圖導航等功能的動態(tài)標識。

2.0.7關鍵決策點keydecisionpoint

在行進路線上需要對方向、區(qū)域等進行引導或確認的重要點位,含

起終點、分流點、合流點、交匯點、樓層轉換處、區(qū)域轉換處等。

2.0.8輔助決策點supplementarydecisionpoint

除關鍵決策點外,在行進路線上需要對方向、區(qū)域等進行輔助引導

或確認的點位。

2.0.9標識本體signagenoumenon

標識的基礎、支撐、面板等構成傳遞信息載體的實體總稱。

2

DB11/T2239—2024

3基本規(guī)定

3.0.1城市綜合客運交通樞紐(以下簡稱“樞紐”)標識系統規(guī)劃設計

應包含樞紐用地紅線區(qū)域及周邊影響區(qū)域。周邊影響區(qū)域宜包括樞紐人

行入口500m半徑范圍內的行人步行區(qū)域,樞紐非機動車入口1km半徑

范圍內的非機動車騎行區(qū)域,樞紐機動車入口3km~5km半徑范圍內的

機動車行駛區(qū)域。

3.0.2樞紐標識系統的規(guī)劃、設計應與樞紐主體工程設計同步,并應預

留標識系統發(fā)展和更新的條件。

3.0.3樞紐標識系統規(guī)劃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包含交通設施的標識設計及與交通設施密切相關的服務設施

的標識設計;

2人行標識系統和車行標識系統應各自獨立進行規(guī)劃設計;

3應在人行、車行交通流線上合理確定決策點,并設置標識,逐

級引導人流、車流;

4樞紐交通功能設施與城市功能設施銜接部位,標識系統設計應

體現城市功能設施信息;

5樞紐同一功能設施內,標識系統設計標準應統一;

6樞紐各交通功能設施內的標識信息設置,應遵循交通出行信息

為主,其他功能信息為輔的原則。

3.0.4樞紐標識系統規(guī)劃設計應考慮全部使用者的需求,并應包含無障

礙標識系統設計。

3.0.5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應根據使用需求合理設置動態(tài)標識。

3.0.6樞紐標識系統設計應保證標識系統的優(yōu)先性和主導性,應統籌裝

修、廣告、商業(yè)、藝術、景觀等視覺元素,宜兼顧地域文化及區(qū)域特征。

3

DB11/T2239—2024

4分類分級

4.1分類

4.1.1樞紐標識系統應分為人行標識系統和車行標識系統。

4.1.2按照傳遞信息的屬性,人行標識可分為位置標識、導向標識、綜

合信息標識、安全標識。車行標識可分為位置標識、導向標識、道路交

通標志和標線。

4.1.3按照標識載體的安裝方式,人行及車行標識可分為吊掛式、懸挑

式、落地式、立柱式、移動式、附著式、嵌入式、涂刷式(圖4.1.3)。

(a)吊掛式(b)懸挑式

(c)落地式(d)立柱式

4

DB11/T2239—2024

(e)移動式(f)附著式

(g)嵌入式(h)涂刷式

圖4.1.3標識安裝方式示意圖

4.1.4按照信息顯示方式,人行及車行標識可分為靜態(tài)標識及動態(tài)標識,

其中動態(tài)標識可分為智能信息標識及非智能信息標識。

4.1.5按照信息感知方式,人行標識可分為視覺標識、聽覺標識、觸覺

標識、感應標識、交互式標識;車行標識可分為視覺標識、聽覺標識、

感應標識。

4.2分級

4.2.1樞紐人行標識信息應根據使用者對各種交通功能設施及服務設

施的使用需求重要程度進行分級,并應符合表4.2.1的規(guī)定。

5

DB11/T2239—2024

表4.2.1人行標識信息分級表

分級信息內容

一級信息出入口、鐵路、地鐵、公交等交通信息、安全信息

自動扶梯、電梯、樓梯、衛(wèi)生間、母嬰室、警務室、售票室、商業(yè)、餐飲等

二級信息

服務設施信息

三級信息綜合資訊、宣傳等其它信息

4.2.2樞紐車行標識信息應根據標識指引范圍,由大到小,采用逐層遞

進的原則進行分級,并應符合表4.2.2的規(guī)定。

表4.2.2車行標識信息分級表

分級信息內容

一級信息樞紐信息

二級信息上落客、停蓄車區(qū)域進出口信息

三級信息停蓄車區(qū)域內部信息

6

DB11/T2239—2024

5標識系統規(guī)劃

5.1規(guī)劃策略

5.1.1標識系統的規(guī)劃策略應包括環(huán)境分析、流程分析、空間分區(qū)、信

息分層分級、命名及編號。

5.1.2標識系統規(guī)劃應首先對標識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綜合分析,包括樞紐

功能布局、建筑形式、空間規(guī)劃、交通條件、照明條件、使用者需求等,

結合環(huán)境分析,確定與環(huán)境相符的標識樣式、規(guī)格、材質、安裝方式等,

并統籌考慮信息內容、排版設計、文字種類等因素。

5.1.3樞紐標識系統規(guī)劃應根據各交通方式的乘客換乘流程及車輛進

出流程進行流線分析,通過分析確定關鍵決策點。當難以確定方向或行

進路線較長時,應進一步明確輔助決策點。

5.1.4樞紐各交通方式乘客的換乘流程及車輛進出樞紐的流程應覆蓋

樞紐及其周邊影響區(qū)域內的全部流程(圖5.1.4-1)。各交通方式區(qū)域包含

的標識系統及主要流程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7

DB11/T2239—2024

圖5.1.4-1樞紐區(qū)域乘客換乘流程示意圖

1鐵路區(qū)域標識系統應包括人行標識系統。乘客進入樞紐的主要

流程可包括到達、檢票、進入換乘廳;乘客離開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

進站、安檢、候車廳候車、檢票、站臺候車、出發(fā)(圖5.1.4-2);

圖5.1.4-2鐵路區(qū)域乘客換乘流程示意圖

2地鐵區(qū)域標識系統應包括人行標識系統。乘客進入樞紐的主要

流程可包括到達、檢票、進入換乘廳;乘客離開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

安檢、進站、檢票、站臺候車、出發(fā)(圖5.1.4-3);

8

DB11/T2239—2024

圖5.1.4-3地鐵區(qū)域乘客換乘流程示意圖

3長途車區(qū)域標識系統應包括人行標識系統和車行標識系統。乘

客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到達、檢票、安檢、進入換乘廳;乘客離

開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進站、安檢、候車廳候車、檢票、出發(fā)(圖

5.1.4-4)。車輛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駛入樞紐、駛入落客區(qū)落客、

駛入周轉區(qū)停放;車輛離開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駛入上客區(qū)載客、駛

離上客區(qū)、駛離樞紐;

圖5.1.4-4長途車區(qū)域乘客換乘流程示意圖

4公交車及旅游車區(qū)域標識系統應包括人行標識系統和車行標識

系統。乘客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到達、進入換乘廳;乘客離開樞

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上客區(qū)候車、出發(fā)(圖5.1.4-5)。車輛進入樞紐的主

要流程可包括駛入樞紐、駛入落客區(qū)落客、駛入周轉區(qū)停放;車輛離開

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駛入上客區(qū)載客、駛離上客區(qū)、駛離樞紐;

9

DB11/T2239—2024

圖5.1.4-5公交車區(qū)域乘客換乘流程示意圖

5出租車區(qū)域標識系統應包括人行標識系統和車行標識系統。乘

客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到達、進入換乘廳;乘客離開樞紐的主要

流程可包括上客區(qū)候車、出發(fā)(圖5.1.4-6)。車輛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

包括駛入樞紐、駛入落客區(qū)落客、駛入蓄車區(qū)排隊;車輛離開樞紐的主

要流程可包括駛入上客區(qū)載客、駛離上客區(qū)、駛離樞紐;

圖5.1.4-6出租車區(qū)域乘客換乘流程示意圖

6社會車區(qū)域標識系統應包括人行標識系統和車行標識系統。乘

客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到達、進入換乘廳;乘客離開樞紐的主要

流程可包括進入停車場(庫)、出發(fā)。車輛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

駛入樞紐、駛入停車場(庫)、駛入停車位;車輛離開樞紐的主要流程

可包括駛離停車場(庫)、駛離樞紐;

7非機動車區(qū)域標識系統應包括人行標識系統和車行標識系統。

乘客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括到達、進入換乘廳;乘客離開樞紐的主

要流程可包括進入停車場(庫)、出發(fā)。車輛進入樞紐的主要流程可包

括駛入樞紐、駛入停車場(庫)、停放車輛;車輛離開樞紐的主要流程

10

DB11/T2239—2024

可包括駛離停車場(庫)、駛離樞紐。

5.1.5當關鍵決策點位于多個方向的分流點、合流點、交匯點時,應根

據人行或車行路線的多樣性,確定標識版面的朝向,如單向、雙向或者

多向。

5.1.6為使標識、裝修、廣告、商業(yè)、藝術、景觀等視覺元素有序統一,

應結合空間布局和現場環(huán)境,對樞紐不同視覺元素進行空間分區(qū),防止

互相干擾,特別是應避免梁、柱、墻體等建筑構件及其他設施對標識的

遮擋。

5.1.7標識信息不應與其他視覺元素信息混合設置,如需相鄰設置,其

他視覺元素信息載體與標識載體的間距不應小于1m。

5.1.8規(guī)劃標識信息時,應結合樞紐的路徑指引、空間布局、流程設計、

使用者需求等因素,分級設置、逐級遞進,以避免標識信息不足、不當

或過量,導致識別困難。

5.1.9樞紐人行標識信息的分級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一級信息應優(yōu)先于二、三級信息,二級信息應優(yōu)先于三級信息;

2當一級信息與二級信息組合設置時,可分層設置;

3當動態(tài)標識包含一、二級信息時,一、二級信息內容不應頻繁

翻轉、滾動。

5.1.10樞紐車行標識信息的分級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一級信息宜結合市政道路指路標志設置,也可獨立設置;

2指引路徑前方可通往所有二級信息設施時,標識信息應設置一

級信息;指引路徑前方僅能通往部分二級信息設施時,標識信息應設置

二級信息;

3二、三級信息包含停車信息時,宜設置實時顯示剩余車位的信

息。

5.1.11標識信息的命名及編號應遵循名地相符、指示明確、用字規(guī)范、

詞語簡潔的原則,并結合公眾習慣制定。

5.1.12樞紐標識系統宜采用中、英雙語,當采用中、英雙語時,中文

11

DB11/T2239—2024

和英文應一一對應。英文譯法應符合現行地方標準《公共場所中文標識

英文譯寫規(guī)范通則》DB11/T334及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

5.1.13使用中文命名及編號時,中文應采用簡體漢字,不應使用國家

相關規(guī)定中未收錄的漢字和標點符號,并避免同音、近音、歧義。使用

英文、數字命名及編號時,應避免視覺相似、近音、歧義。

5.1.14樞紐同質化功能或設施的命名應一致,并宜采用編號進行區(qū)分,

以保證命名的唯一性。編號應依次連續(xù)編制,不應間斷。

5.2規(guī)劃布局

5.2.1樞紐人行標識系統規(guī)劃布局應根據不同區(qū)域的使用要求進行設

置,并應符合表5.2.1的規(guī)定。

表5.2.1各區(qū)域人行標識類別規(guī)劃布局一覽表

綜合信息智能信息

設置區(qū)域導向標識位置標識

標識標識

人行道路●○○○

室外區(qū)域

入口廣場●◎◎○

出入口●●◎○

換乘通道●○○○

換乘廳●○●○

鐵路、長途車候車區(qū)●●◎◎

交通換乘

區(qū)域

公交車、長途車上客區(qū)●●●◎

公交車、長途車落客區(qū)●◎◎○

出租車上客區(qū)●●○○

出租車、小汽車落客區(qū)●◎◎○

12

DB11/T2239—2024

售票處●●◎◎

檢查區(qū)(安檢、防疫)●●◎○

電梯(含無障礙電梯)◎●●○

自動扶梯●○◎○

交通服務

設施

自動人行道○○○○

換乘樓梯●○◎○

衛(wèi)生間○●○○

母嬰室○●○○

公共服務

設施

問詢○●○○

商業(yè)、餐飲服務●●◎○

小汽車停車區(qū)●●◎◎

停車區(qū)域

非機動車停車區(qū)●●○○

注:●應設置◎宜設置○可設置

5.2.2距離樞紐用地人行入口500m范圍內的人行道路路段、路口及公

交車站處宜設置引導前往樞紐的人行導向標識,該導向標識的設置間距

不宜超過200m。

5.2.3樞紐車行標識系統的位置標識設置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樞紐上落客區(qū)位置標識應設置在接送乘客車輛??康奈恢茫?/p>

2樞紐停蓄車場(庫)位置標識應設置在停蓄車場(庫)入口處。

5.2.4樞紐車行標識系統的導向標識設置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距離樞紐3km~5km范圍內的城市快速路指路系統中,通往樞

紐的道路出口前應設置指引樞紐的導向標識,導向信息可結合出口預告

標志、告知標志設置;

2距離樞紐500m以外至距離樞紐3km~5km范圍內的一般城市

13

DB11/T2239—2024

道路指路系統中,所有通往樞紐方向的主干路上,與干路相交的道路路

口前應設置指引樞紐的導向標識;

3距離樞紐上落客區(qū)、機動車停蓄車場(庫)入口500m~1km范

圍內的各主干路路口前應設置指引上述區(qū)域的導向標識;

4距離樞紐上落客區(qū)、機動車停蓄車場(庫)入口200m~500m

范圍內的支路(含)以上各相交路口前應設置指引上述區(qū)域的導向標識;

5距離樞紐非機動車停車場(庫)入口1km范圍內的各道路路口

前應設置指引上述區(qū)域入口的導向標識。當周邊道路路段長度大于1km

時,距離非機動車停車場(庫)入口最近的道路路口應設置導向標識;

6樞紐用地內通往上落客區(qū)、停蓄車場(庫)的道路上應設置指

引上述區(qū)域的導向標識;

7樞紐上落客區(qū)、停蓄車場(庫)內應設置指引停車區(qū)域及出口

的導向標識;

8樞紐上落客區(qū)、停蓄車場(庫)出口處、內部道路分流處宜設

置周邊道路導向標識。

14

DB11/T2239—2024

6設置要求

6.1人行標識系統

6.1.1標識類型的選擇應首先滿足使用需求,同時兼顧美觀要求。

6.1.2標識載體的尺寸規(guī)格應根據標識所要傳遞信息的內容、觀察距離

及標識所設置的環(huán)境條件綜合確定。同一區(qū)域內的標識載體高度、長度

規(guī)格宜盡量統一。

6.1.3標識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在標志的最大觀察距離上,導向標識中心點與視線正方向間的

水平和垂直偏移角宜在5°以內;靜態(tài)觀察情況下,最大偏移角不應大

于15°;動態(tài)觀察即人的頭部轉動情況下,最大偏移角不宜大于45°;

2同一空間內吊掛式、懸挑式、立柱式標識載體的設置高度宜各

自統一;

3吊掛式、懸挑式、立柱式標識載體的下邊緣與地面之間的垂直

距離不應小于2.2m;

4位置標識采用附著式、嵌入式或涂刷式安裝時,標識載體的下

邊緣與地面之間的垂直距離不宜小于2.0m;

5導向標識采用附著式、嵌入式或涂刷式安裝時,標識載體的下

邊緣與地面之間的垂直距離不宜小于1.8m;

6安全標識宜采用附著式標識,標識載體的上邊緣與地面之間的

垂直距離宜為1.6m~2.0m,或設置在需要注意安全的設施上。

6.1.4與地面之間垂直距離小于2.2m的附著式標識,凸出附著面的厚

度不宜大于3cm。

6.1.5樞紐名稱的位置標識應設置在建筑顯著位置,位置標識的色彩應

與建筑環(huán)境的背景色有明顯的對比度,以便于識別。

6.1.6各功能區(qū)域及設施的位置標識應設置在區(qū)域或設施的上方或附

15

DB11/T2239—2024

近位置。

6.1.7樞紐建筑內的導向標識版面應優(yōu)先垂直于乘客的行進方向設置。

6.1.8同一空間內的導向標識中心線宜對齊設置。

6.1.9樞紐建筑內傳遞同一信息的導向標識設置間距不應大于50m。

6.1.10導向標識可表達朝向方位信息及距離信息,以便滿足使用者的

多樣化需求。

6.1.11綜合信息標識可包含平面示意圖、街區(qū)導向圖、信息索引標志、

客運服務信息、乘客須知等,設置位置應符合本標準第5.2.1條的規(guī)定,

設置內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設置在室外廣場的綜合信息標識宜包含街區(qū)導向圖、樞紐內所

含交通方式的客運服務信息等;

2設置在出入口、公交車、長途車、出租車、小汽車落客區(qū)處的

綜合信息標識宜包含平面示意圖、街區(qū)導向圖、乘客須知等;

3設置在換乘廳內的綜合信息標識宜包含平面示意圖、街區(qū)導向

圖、客運服務信息、乘客須知等;

4設置在公交車、長途車上客區(qū)、售票處的綜合信息標識應包含

相關交通方式的客運服務信息等;

5設置在檢查區(qū)的綜合信息標識應包含乘客須知等;

6設置在電梯、自動扶梯、換乘樓梯處的綜合信息標識應包含樓

層信息索引標志等;

7設置在商業(yè)、餐飲服務區(qū)的綜合信息標識宜包含平面示意圖、

信息索引標志等。

6.1.12平面示意圖應包含圖名和主圖。主圖中應標注圖例、觀察者位

置、指北符號,且應標注樞紐交通換乘區(qū)域、服務設施分布等信息。

6.1.13街區(qū)導向圖應包含圖名、主圖和圖例。主圖中應標注樞紐位置、

觀察者位置和指北符號,且宜標注樞紐周邊1km半徑范圍內公共設施、

街區(qū)信息及與交通出行相關的重要信息等。當樞紐周邊范圍需標注的信

息內容較多時,覆蓋范圍可縮小,反之,覆蓋范圍可擴大。

16

DB11/T2239—2024

6.1.14安全標識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圖形符號安全色和安全

標志》GB/T2893和《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GB2894的有關規(guī)定。

常用安全標識應符合本標準附錄B的規(guī)定。

6.1.15應急避難標識的設計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防災避難場所

設計規(guī)范》GB51143的有關規(guī)定。

6.2車行標識系統

6.2.1樞紐車行標識系統應能指引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安全、快速、有序

的進出樞紐,并應設置相應的交通標志和標線。

6.2.2車行標識設計應與樞紐的交通組織設計、建筑設計、道路設計、

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協調一致。

6.2.3車行道路標志和標線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道路交通標志

和標線》GB5768及其它國家、行業(yè)和北京市地方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6.2.4機動車停蓄車場(庫)內標識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

信息導向系統設置原則與要求第11部分:機動車停車場》GB/T15566.11

及其它國家、行業(yè)和北京市地方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6.2.5樞紐用地紅線內的道路建筑限界應根據通行車輛確定;標識及其

支撐物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車行道鄰近人行通道時,標識設置不得

影響行人通行及緊急疏散。

6.2.6樞紐用地紅線內機動車道路的車行交通標志宜采用統一的設置

高度,當道路建筑限界高度小于4.5m時,標志板面下緣距離路面應符

合道路建筑限界要求,并應設置限制高度標志;當道路建筑限界高度不

小于4.5m時,板面下緣距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5m。

6.2.7標識設置在人行道路側時,標志板面下緣距離地面高度不應小于

2.1m,標識設置在非機動車道路側時,標志板面下緣距離地面高度不應

小于2.3m。

17

DB11/T2239—2024

7標識要素及本體

7.1版面

7.1.1人行導向標識版面圖形符號、中文和英文的高度尺寸應根據設計

的最大觀察距離確定,并不應小于表7.1.1的規(guī)定。

表7.1.1標識版面圖形符號、漢字和英文最小高度尺寸的規(guī)定

圖形符號高度中文文字高度英文文字高度

設計最大觀察距離(m)

(mm)(mm)(mm)

11042

5502010

101004020

151506030

202008040

3030012060

4040016080

50500200100

7.1.2中文字體應使用等線體,宜使用黑體,英文及數字字體宜使用

Arial。

7.1.3圖形符號構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圖7.1.3):

1圖形符號的符號區(qū)域為圖形符號邊線內側的正方形區(qū)域或者符

號襯底色形成的正方形區(qū)域。符號區(qū)域的四角為圓角,其邊長為圖形符

號尺寸,用字母a表示;

2在使用邊線形成符號區(qū)域時,圖形符號邊線的線寬不應小于

0.015a,且不應大于0.03a。

18

DB11/T2239—2024

圖7.1.3圖形符號構成示意圖

7.1.4圖形符號組合使用時宜橫向排列,組合中圖形符號外緣的間距宜

為0.2a,且不應大于0.3a(圖7.1.4)。

圖7.1.4圖形符號組合示意圖

7.1.5圖形符號與輔助文字組合使用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輔助文字應位于圖形符號一側,文字應向圖形符號對齊;

2輔助文字橫向排列時,應中文在上,英文在下,左對齊或右對

齊;

3輔助文字縱向排列時,應中文在右,英文在左,向上對齊;

4中文字高宜為0.54a,英文字高宜為0.27a,文字的間距應保持

一致;

5組合中文字與圖形符號外緣的間距宜為0.2a,且不應大于0.3a

(圖7.1.5-1);

19

DB11/T2239—2024

圖7.1.5-1圖形符號與輔助文字組合示意圖

6當輔助文字中含有數字,且數字作為編號出現在標識版面中時,

數字的高度宜為0.9a。當兩個以上的數字為并列關系時,兩兩之間應用

符號“■”居中分隔;當兩個數字表示一個數字范圍時,數字之間應用

符號“▃”居中分隔。符號“■”應為正方形,邊長為數字筆畫寬度

的1.2倍;符號“▃”應為長方形,長高比為3∶1,高度與數字的筆

畫寬度相同(圖7.1.5-2)。

圖7.1.5-2標識中數字作為編號使用的示意圖

7.1.6兩個或多個圖形符號都帶有輔助文字時,由圖形符號及其輔助文

字構成的信息單元之間的間距宜為0.3a,且應大于圖形符號與輔助文字

間的間距(圖7.1.6)。

20

DB11/T2239—2024

圖7.1.6圖形符號及其輔助文字構成的信息單元組合示意圖

7.1.7導向標識的方向符號、圖形符號與輔助文字構成的組合設計應符

合下列規(guī)定:

1方向符號與圖形符號及其輔助文字橫向排列時,方向符號應與

圖形符號相鄰;方向符號與圖形符號及其輔助文字縱向排列時,方向符

號應與最上方的圖形符號相鄰并對齊;

2方向符號與圖形符號的間距宜為0.2a(圖7.1.7-1);

圖7.1.7-1方向符號、圖形符號與輔助文字組合示意圖

3方向符號與圖形符號及其輔助文字橫向排列時,一個導向標志

中由圖形符號及其輔助文字構成的信息單元數量不應超過三個;

4同一方向符號指示的信息應按所示對象的空間位置從緊臨方向

符號起由近及遠排列;

5如果圖形符號含有方向性,則應在不改變含義的前提下對圖形

符號進行調整,使其方向性與方向符號的指向一致(圖7.1.7-2)。

21

DB11/T2239—2024

圖7.1.7-2含有方向性的圖形符號與方向符號組合示意圖

7.1.8導向標識的組合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導向標識不宜與位置標識組合;

2組合在一起的導向標識應具有相同的基準尺寸a。兩個不同指

向的導向標識左右組合時,導向標識間的空白距離不應小于a(圖

7.1.8-1)。如兩個導向標識的間距小于a,應通過分隔線區(qū)分兩個導向

標識。各個導向標識與分隔線的間距不應小于0.2a。分隔線的長度應為

a,寬度應為0.05a(圖7.1.8-2)。當無法滿足以上要求時,應精簡導向

標識信息或更改牌體;

圖7.1.8-1不同指向導向標識組合示意圖(無分隔線)

圖7.1.8-2不同指向導向標識組合示意圖(有分隔線)

3多個不同指向的導向標識組合時,方向符號指向為向前、左前、

向左、左下和向下的導向標識應靠左布置,方向符號指向為右前、向右、

右下的導向標識應靠右布置。

22

DB11/T2239—2024

7.1.9標識常用圖形符號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的規(guī)定。

7.2色彩

7.2.1標識方向符號及文字信息顏色與版面底色應有明顯對比,其搭配

方案應始終保持一致。

7.2.2標識圖形符號中圖形信息的顏色與襯底色應有明顯對比,避免使

用臨近色,并應確保信息能被清晰讀取。正常視力人群使用的標識,兩

者之間的明度對比度不應低于30%,視力障礙人群使用的標識,兩者之

間的明度對比度不宜低于60%。

7.2.3安全標識的顏色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安全色》GB2893的有關

規(guī)定。

7.3材料

7.3.1標識本體應使用性能良好、易于加工的材料,且材料自身應安全

可靠、無毒、不燃或阻燃,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標識系統

技術規(guī)范》GB/T51223、《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及《建筑內部

裝修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222的有關規(guī)定。

7.3.2標識本體的設計應易于安裝、清潔、檢查和維護。

7.3.3標識材料選擇應滿足可再生或可再利用化的綠色環(huán)保要求。

7.3.4電光源型標識的電氣設備及導體材料應選用散熱及阻燃性良好

的材料,并應根據所處環(huán)境條件要求,具備防潮、防水、防蟲、防侵蝕

等功能。

7.3.5室外標識的基材宜選擇具有防潮、防水、防褪色、防腐、防銹等

具有耐候、耐久性能的材料。

7.3.6標識面板的材質工藝應避免使其表面產生眩光。

7.3.7落地式電光源型標識應設置漏電保護裝置,牌體內外所有金屬零

配件應設置重復接地及漏電保護裝置,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公共建

23

DB11/T2239—2024

筑標識系統技術規(guī)范》GB/T51223的有關規(guī)定。

7.3.8室外標識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