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下).doc_第1頁
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下).doc_第2頁
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下).doc_第3頁
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下).doc_第4頁
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下).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章來源:中顧法律網上網找律師 就到中顧法律網 快速專業(yè)解決您的法律問題侵權責任法應與物權法相銜接(下)崔建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 教授 關鍵詞: 侵害物權/一般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侵權責任法/物權法內容提要: 我國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不是物權請求權,也不宜作為物權請求權的從請求權,而應作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有時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場合,有時適用于特殊侵權行為場合,有時單獨作為侵權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有時須與有關規(guī)定一起作為請求權基礎。我國物權法第 242條、第244條關于無權占有場合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的規(guī)定,可作為第37條的特別規(guī)定。我國制定侵權責任法必須注意與物權法第37條、第242條和第244條的規(guī)定相銜接。四、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是物權請求權的從請求權嗎?有學者采取德國民法關于“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的模式解釋中國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的規(guī)定,認為在無權的自主占有人、無權的他主占有人不法損害物權客體的情況下,這種類型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為附屬于物權請求權的從請求權,不再單獨地適用侵權責任的規(guī)定。對此,筆者回應如下:必須注意,德國民法及其學說承認存在著例外,如善意的無權他主占有人,在超越其假想的占有權界限時,也可適用德國民法典第823條關于侵權損害賠償的規(guī)定。 1在創(chuàng)設“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的德國尚且承認有些侵害無權占有所生損害賠償屬于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把中國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律作為物權請求權的從請求權,顯然缺乏充分的理由。更為關鍵的是,把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律作為物權請求權的從請求權,且一律不要求過錯這個構成要件,是不適當的,其表現在如下方面:其一,它不符合物權法第242條、第244條關于因無權占有人善意、惡意的不同而承受不同后果的設計思路,此處所謂惡意,從另一個層面觀察就是故意、重大過失,表明這兩條的規(guī)定考慮了侵權人(無權占有人)的主觀狀態(tài)。其二,從請求權且不要求過錯的觀點,不符合這樣的事實:無權占有人侵害其占有的物權常常屬于一般侵權行為,而一般侵權行為以過錯為構成要件。其三,從請求權說增大了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制度的困惑度,因為物權請求權大多不適用訴訟時效制度,按照主權利和從權利相互關系的規(guī)則及理論,很容易得出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也隨之不適用訴訟時效制度的結論。但是,該結論是不適當的,因為該損害賠償請求權宜適用訴訟時效制度。其四,基于主權利和從權利相互關系的規(guī)則及理論,采用從請求權說,容易得出物權及其請求權轉讓,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也隨之轉讓的結論??墒?這種模式僵硬,不利于物權人(受侵害人)審時度勢地決定哪種財產權流轉,哪種財產權不轉讓,人為地限制了物權人(受侵害人)單獨將該損害賠償請求權轉讓或單獨轉讓物權及其請求權的自由,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權人(受侵害人)保有財產權的價值。其五,從請求權說不利于物權人之點還表現在:在物權人將受侵害的物權質押(動產場合)或抵押(動產、不動產場合)給他人的場合,物權請求權作為物權的從權利,應為質權或抵押權的效力所及,除非另有規(guī)定或約定;同理,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作為物權請求權的從權利,亦為質權或抵押權的效力所及,除非另有規(guī)定或約定。這顯然限制了物權人處分該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權利,不利于物權人依實際情況而將該損害賠償請求權自己實現或轉讓與他人,以獲取最佳的經濟效益。還有,無權占有場合適用“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有權占有場合適用侵權行為法規(guī)則,這種分裂適用法律的思路,在我國現行法的規(guī)定下,難以發(fā)現有何積極價值;德國民法的“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是僅僅適用于無權的自主占有人,還是也適用于無權的他主占有人,存在著疑問,在我國現行法上就更加疑惑不解;我國現行法亦未像德國民法典那樣設計“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規(guī)則,民法人對該規(guī)則及其理論是陌生的;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請求權何時作為附屬于物權請求權的從請求權,適用“所有權人占有人關系”的規(guī)則,何時作為獨立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適用侵權行為法的規(guī)定,較為復雜,不宜把握,很少有立法例及其理論沿襲;按照侵權行為法處理個案,尚未發(fā)現或想象到有何不妥。有鑒于此,筆者堅持通說,把物權法第37條及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解釋為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屬于侵權行為法的范疇。五、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地位和作用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的請求權,畢竟包括無權占有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而對于無權占有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物權法于第242條、第244條也作了特別規(guī)定。所以,欲全面、準確地把握物權法第37條的規(guī)定,不可不聯系該法第242條、第244條的規(guī)定。物權法第242條規(guī)定的責任構成,如同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在客觀要件方面需要具有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在主觀要件方面需要無權占有人有惡意。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責任構成,在客觀要件方面與物權法第242條的相同,在主觀要件方面也不同,有時需要行為人具有過錯,有時無需有過錯,究竟如何,需要結合個案和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或第3款等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生效后,則為過錯責任原則或無過錯責任的規(guī)定)、物權法的其他規(guī)定才能最后確定。所謂物權法的其他規(guī)定,包括第242條。至于責任的方式,物權法第242條與物權法第37條相同,即均為侵權損害賠償。在損害賠償的范圍方面,符合物權法第242條規(guī)定的,該規(guī)定優(yōu)先于物權法第37條而適用;符合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法生效后為過錯責任原則的規(guī)定),貫徹完全賠償原則;符合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及有關特殊侵權的具體規(guī)定的(侵權責任法生效后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條文及具體的特殊侵權的規(guī)定的),為限制賠償。第244條不是對第242條的否定,只是對它的補充,即第242條未涉及的善意占有人、惡意占有人是否應將因其占有的不動產或動產被毀損、滅失而取得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補償金返還給不動產、動產的權利人,第244條作了肯定的回答。換言之,第244條規(guī)定的惡意占有人的賠償責任,與第242條規(guī)定的相同;規(guī)定的善意占有人的賠償責任,與第242條規(guī)定的不同,即第242條未規(guī)定善意占有人的賠償責任,而第244條規(guī)定了善意占有人應在其獲得的(由占有物被毀損、滅失轉化而來的)保險金、賠償金或補償金的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以免發(fā)生不當得利,并且,無論善意占有人有無過錯均應如此。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在構成要件方面,若個案符合物權法第244條的規(guī)定,首先適用于該規(guī)定;若符合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生效后為過錯責任原則的條文),則適用該規(guī)定;若符合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及有關特殊侵權的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生效后為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條文及具體的特殊侵權的規(guī)定),則適用它們。在賠償范圍方面,需要根據個案和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或第3款等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生效后,則為過錯責任原則或無過錯責任的規(guī)定)、物權法的其他規(guī)定才能最后確定。所謂物權法的其他規(guī)定,包括第244條。既然如此,把物權法第242條、第244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責任,作為該法第37條的特別規(guī)定,其實它們也是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117條的特別規(guī)定(侵權責任法生效后為相關條文的特別規(guī)定),這樣就能妥當地解決問題了。斷言物權法第244條規(guī)定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有時完全相同于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117條等規(guī)定的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侵權責任法生效后為過錯責任原則下的損害賠償,還可從比較法的角度加以說明。德國民法及其通說認為,在他主占有人臆想其享有占有權,但實際上超越了臆想的占有權的界限,有過錯地使占有物毀損的情況下,應適用侵權行為法的規(guī)則。故意以違背善良風俗的方法侵害他人的規(guī)則(德國民法典第826條),適用于所有人類型的無權占有人的情況,即適用侵權損害賠償規(guī)則處理無權占有人毀損占有物的賠償案件。 2借鑒此說,解釋我國物權法第244條的規(guī)定,可知該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責任至少在若干情況下屬于一般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至于物權法第37條可否作為請求權基礎,有觀點認為,該條主要起宣示和指引的作用,表明物權遭受侵害的要產生損害賠償請求權,溝通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或第3款和侵害物權所生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具體規(guī)定。 3因而它不是完全法條,不能單獨作為請求權基礎,需要與其他條文一起作為請求權基礎。 4這有其道理,值得重視。不過,筆者認為,在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履行職務時損害了物權、高度危險作業(yè)損害了物權、飼養(yǎng)的動物損害了物權等情況下,物權法第37條可以作為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規(guī)范基礎。就該損害賠償請求權與訴訟時效之間的關系而言,它適用訴訟時效制度。Abstract: The damage claim stipulated in 37th article of Chinas Property Law which come out of tort on property is not a property claim and should not be a sub-claim of property claim bu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damage claim based on tort It applies to general tort context as well as some special tort context and some-times it can be applied as independent base of tort damage claim and in other cases can be a base combined with other stipulations. The 242nd and 244th articles of the said law can be considered as special regulation of37th article. The promulgation of tort liability law must be reconciled with above-mentioned articles.注釋:1 參見前引5,第204頁。2 參見前引,第204頁;王洪亮:論所有權人與占有人關系論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及其從請求權,載王洪亮、張雙根、田士永主編:中德私法研究(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