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0課興賢1.通假字踐五帝、三皇之涂同“途”,治世的境界。2.古今異義(1)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古義:俗人,世俗之人。今義:一般的風俗習慣(含貶義)。(2)魏、晉而下,至于李唐。古義:直到。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3.一詞多義(1)邇(2)軼(3)踐(4)以4.文言句式(1)有賢而用,國之福也:判斷句。(2)不責人以細過:狀語后置句。(3)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省略句。一、結構圖解二、中心主旨本文通過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分析,論證了中心論點國家的興盛、衰亡,能否任用賢能之人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得賢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難,而行之難矣。結合文章,暢談千古英雄懷才不遇的原因。答:_答案千古英雄懷才不遇,原因諸多,結合本文,從統(tǒng)治者方面來看,有以下幾點:統(tǒng)治者閉目塞聽,甚至剛愎自用,不能廣開言路,虛心接納意見;統(tǒng)治者求全責備;統(tǒng)治者忠奸不分,親小人,遠賢臣;統(tǒng)治者墨守成規(guī),擠壓了人才發(fā)揮的空間。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漢之興也有蕭、曹、寇、鄧之徒徒:一類人B.博詢眾庶庶:平民,百姓C.不邇小人 邇:遠離D.跨兩漢、軼三代 軼:超過,超越答案C解析邇:親近,偏信。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以任賢使能而興以:介詞,因為B.以母憂去職 以:介詞,因為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詞,拿、用D.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以:介詞,表時間的界限答案C解析以:憑借,依靠。3.下列各項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A.有賢而用,國之福也B.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C.猶有賢能若是之眾D.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答案A解析A項為判斷句,B、C、D三項為倒裝句。4.下列對加點字的解釋判斷正確的一項是()魏、晉而下,至于李唐被創(chuàng)流血,至難也猶有賢能若是之眾覺今是而昨非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答案D解析至:到達。至:極。是:代詞,代指前文提到的賢能之士。是:與“非”相對,正確的、對的。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58題。國以任賢使能而興,棄賢專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勢,古今之通義,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商之興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興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謀父、內(nèi)史過。兩漢之興也有蕭、曹、寇、鄧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陳蕃、李固之眾。魏、晉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舉,然其間興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觀之,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可不慎歟?今猶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猶古之士民。古雖擾攘之際,猶有賢能若是之眾,況今太寧,豈曰無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詢眾庶,則才能者進矣;不有忌諱,則讜直之路開矣;不邇小人,則讒諛者自遠矣;不拘文牽俗,則守職者辨治矣;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茍行此道,則何慮不跨兩漢、軼三代,然后踐五帝、三皇之涂哉!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棄賢專己而衰 專己:自負專斷B.古雖擾攘之際 擾攘:紛擾C.博詢眾庶 詢:咨詢D.則讜直之路開矣 直:正直答案D解析直:直言進諫。6.下列句中加點的“之”字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B.商之興也有仲虺、伊尹C.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陳蕃、李固之眾D.在君上用之而已答案B解析B項為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C、D三項均為代詞。7.下列對“商之興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一句中的人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A.仲虺、伊尹、“三仁”都是賢者B.仲虺、伊尹是賢者,“三仁”是奸人C.仲虺、伊尹是奸人,“三仁”是賢者D.仲虺、伊尹、“三仁”都是奸人答案A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可不慎歟?譯文:有人才卻不能任用,就和沒有一樣,能夠不慎重對待嗎?(2)不責人以細過,則能吏之志得以盡其效矣。譯文:不求全責備,那么官吏就能放開手腳,大展宏圖了。文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讀江南錄王安石故散騎常侍徐公鉉奉太宗命撰江南錄,至李氏亡國之際,不言其君之過,但以歷數(shù)存亡論之。雖有愧于實錄,其于春秋之義,箕子之說,徐氏錄為得焉。然吾聞國之將亡必有大惡,惡者無大于殺忠臣。國君無道,不殺忠臣,雖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紂為君,至暴矣,武王觀兵于孟津,諸侯請伐紂,武王曰:“未可?!奔奥勂錃⑼踝颖雀桑缓笾鋵⑼鲆?,一舉而勝焉。季梁在隨,隨人雖亂,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宮之奇之言,晉人始有納璧假道之謀。然則忠臣國之與也,存與之存,亡與之亡。予自為兒童時,已聞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見殺,當時京師因舉兵來伐,數(shù)以殺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諫李氏表現(xiàn)之,詞意質(zhì)直,忠臣之言。予諸父中舊多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頗詳,聞佑所以死則信。然則李氏之亡,不徒然也。今觀徐氏錄言佑死,頗以妖妄,與予舊所聞者甚不類。不止于佑,其它所誅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紂及隨、虞二君論之,則李氏亡國之君,必有濫誅,吾知佑之死信為無罪,是乃徐氏匿之耳。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毀生于嫉,嫉生于不勝,此人之情也。吾聞鉉與佑皆李氏臣,而俱稱有文學,十余年爭名于朝廷間。當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諫,鉉獨無一說,以佑見誅,鉉又不能力諍,卒使其君有殺忠臣之名,踐亡國之禍,皆鉉之由也。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觀之其它所誅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謂鉉不惟厚誣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選自新選新注唐宋八大家書系(王安石卷),有刪改注歷數(shù):指帝王繼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說法,認為帝位相承和天象運行次序相應。春秋之義:臣子為君親諱,禮也?;又f:周武王滅商后,問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講商的惡,只講存亡之理。晉國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宮之奇勸諫,虞君不聽,為晉回軍時所滅。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徐氏錄為得焉得:感恩B.然則忠臣國之與也 與:同盟C.數(shù)以殺忠臣之罪 數(shù):列舉D.然則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僅僅答案A解析得:中意,適合。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觀之其/它所誅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謂鉉不惟厚誣/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B.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觀之其它/所誅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謂鉉不惟厚/誣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C.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觀之/其它所誅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謂鉉不惟厚誣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D.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觀之/其它所誅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謂鉉不惟厚誣/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答案C解析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觀之,其它所誅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謂鉉不惟厚誣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徐鉉的江南錄在評論李煜亡國這件事時,并沒有言及李煜的過錯,這有悖于歷史創(chuàng)作的“實錄”原則。B.作者直言國君的最大惡行是殺害忠臣,有此惡行必然會導致國破家亡,作者列舉歷史上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很有說服力。C.作者以小時候聽到過的潘佑直言被殺的相關事實,來說明李氏亡國與殺害忠臣不無關系。D.作者擺事實、講道理,指出徐鉉的江南錄歪曲史實,誣陷忠良,欺瞞君主,是為了達到彈劾同僚的目的。答案D解析“是為了達到彈劾同僚的目的”表述有誤,原文是“鉉懼此過,而又恥其善不及于佑”。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知佑之死信為無罪,是乃徐氏匿之耳。譯文:我確信潘佑是無罪而被殺的,這一定是徐鉉隱瞞了事實的真相。(2)大凡毀生于嫉,嫉生于不勝,此人之情也。譯文:一般說來詆毀是由嫉妒產(chǎn)生的,嫉妒是由己不如人產(chǎn)生的,這是人之常情啊。參考譯文已故的散騎常侍徐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寫江南錄,當寫到李煜亡國的時候,他不談君主的過錯,只按歷代存亡的舊例來談論這件事。這雖然愧于實錄,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過之大義上,徐氏的寫法算是恰當?shù)?。但我聽說國家將要滅亡時,(國君)一定有大的惡行,惡行沒有比殺害忠臣更大的。國君即使無道,但如果不殺害忠臣,(那么)雖然不會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國。商紂王做國君,殘暴到了極點。周武王在孟津巡視軍隊時,諸侯都請他去討伐紂王,武王說:“還不行?!钡鹊铰犝f紂王殺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商紂王要滅亡了,所以一發(fā)兵就取得了勝利。季梁在隨國當政的時候,隨國雖然十分混亂,但楚國卻不敢攻打它。虞侯因為沒有采納宮之奇的意見,晉國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裝借路的計策。這樣說來,忠臣和國家命運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則國在,忠臣被殺則國家也跟著滅亡。我從小時起,就聽說過南唐的臣子潘佑因為直言進諫而被殺,當時大宋趁機派兵前來征討,歷數(shù)南唐后主殘殺忠臣的罪過。等得到潘佑上諫李后主的表章,拿來看,言辭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這是忠臣的言論呀。我的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過南唐的官員,他們說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詳細,我(從他們那兒)聽到的關于潘佑的死因應該是可信的。既然這樣,那么李煜的滅亡,就不是平白無故的?,F(xiàn)在看徐鉉的江南錄中寫潘佑的死,極像是胡編亂說,與我過去聽說的很不相同。不止是對潘佑的死,其他被殺的人,(江南錄認為)都是因為犯罪而被處死,為什么呢?我感到很奇怪。如果用商紂王和隨國國君的舊事來衡量這件事,那么李煜作為亡國之君,一定有濫殺忠臣之事,由此我確信潘佑是無罪而被殺的,這一定是徐鉉隱瞞了事實的真相。憑什么知道它一定是這樣的呢?我是根據(jù)人之常情推知的。一般說來詆毀是由嫉妒產(chǎn)生的,嫉妒是由己不如人產(chǎn)生的,這是人之常情啊。我聽說,徐鉉和潘佑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學問被稱道,十余年間在朝廷爭奪名位。在李氏王朝危機之時,潘佑直言相諫,徐鉉卻不上一句諫言。在潘佑被殺時,徐鉉又不能極力勸諫,最終使自己的國君落了個殺忠臣的罪名,遭到滅國之禍,這都是徐鉉的緣故啊。徐鉉害怕這個過失被人知道,又為賢能比不上潘佑而羞恥,所以隱瞞了潘佑的忠臣行為而用其他的罪名誣蔑他。從(對待)潘佑的事來看,其他被殺的人,也能夠推知(其他原因)了。唉,如果真有這樣的事的話,我認為徐鉉不只是大大地誣蔑了忠臣,他對我們大宋君主的欺騙不也是很嚴重嗎?(2016山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題。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晏子對曰:“法其節(jié)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諸侯也。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天下懷其德而歸其義,若其衣服節(jié)儉而眾說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古者常有處橧巢窟穴而不惡,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歸其仁。及三代作服,為益敬也。服之輕重便于身,用財之費順于民。其不為橧巢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濕潤,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鏤,示民知節(jié)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過足以敬,宮室之美過避潤濕,用力甚多,用財甚費,與民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節(jié)儉也,則雖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務于刻鏤之巧、文章之觀而不厭,則亦與民而仇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本肮撽套右云疥幣c藁邑。晏子辭曰:“吾君好治宮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盤游玩好,以飭女子,民之財竭矣;又好興師,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嬰之所以不敢受也?!惫唬骸笆莿t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晏子曰:“嬰聞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國而度家,宗君而處身,曷為獨不欲富與貴也!”公曰:“然則曷以祿夫子?”晏子對曰:“君商漁鹽,關市譏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若此三言者,嬰之祿,君之利也?!惫唬骸按巳哉?,寡人無事焉,請以從夫子?!惫刃腥羧?,使人問大國,大國之君曰:“齊安矣?!笔谷藛栃唬骸褒R不加我矣?!?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有刪改)注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湯、周文王(或周武王)。橧(zn)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關市:指集市。譏:稽查,盤問。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若其衣服節(jié)儉而眾說也說:同“悅”,高興B.土事不文,木事不鏤 文:花紋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D(zhuǎn).宗君而處身 宗:尊崇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B項“文”應為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繪上紋飾”。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B.C.D.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其、于、以、而”四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A項副詞,表推測,大概/代詞,他們。B項介詞,對于/介詞,從。C項介詞,拿,用/連詞,表目的,來。D項均為連詞,表轉(zhuǎn)折,卻。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B.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C.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D.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給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可以根據(jù)標志詞或句式等進行斷句?!肮谧阋孕蘧础迸c“衣足以掩形御寒”結構相似,“不務其飾”與“不務其美”結構相同,“身服不雜彩”與“首服不鏤刻”結構相同,由此可知應選A。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晏子認為,古代圣王誠心誠意地愛護百姓,實實在在地對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義而歸附他們。B.晏子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們的節(jié)儉風尚。C.面對景公的封賞,晏子并不領情,他毅然決然地予以拒絕,并且指出了景公窮奢極欲與窮兵黷武的危害性。D.本文采用對話的方式,批評了景公治理國家的錯誤觀點和做法,表達了晏子減少賦稅、減輕刑罰等政治主張。答案B解析本題從曲解文意的角度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把握。“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理解錯誤。原文中“不法其制”的意思是“不效法他們服飾宮室的形制”,而非“制度”。故選B。1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其不為橧巢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譯文:他們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為了避風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為了避潮濕。(2)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譯文: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3)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譯文:這樣做是可以的。雖然這樣,難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貴嗎?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其”,代詞,他們;“為”,搭建,建造;“以”,連詞,為了。(2)“乃”,副詞,卻;“致”,使動用法,使到來,這里應翻譯為“使歸附”;“過”,錯誤。(3)“是”,這樣;“雖然”,雖然這樣;“獨”,難道。參考譯文景公詢問晏子說:“我想穿上古代圣賢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賢之王的宮室,這樣,那么諸侯們大概會來歸附嗎?”晏子回答說:“效法古代圣賢之王的節(jié)儉就可以;效法穿圣賢之王的衣服,居住在圣賢之王的宮室,沒有益處。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統(tǒng)一天下,不是憑借衣服招致諸侯。誠心地愛護人民,堅決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們的德行而歸向他們的道義,如果他們的衣服節(jié)儉人民大眾也會喜歡他們。帽子足夠用來培養(yǎng)恭敬,不必致力于裝飾;衣服足夠用來遮蔽身體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華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色彩雜陳,頭上戴的帽子不鏤刻花紋。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而不厭惡的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們的宮室,而是共同歸附于他們的仁愛。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為了增加莊重恭敬。衣服的輕重便于身體,使用錢財?shù)亩嗌夙樣诿褚?。他們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為了避風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為了避潮濕。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預防兒童疾病課件
- 汽車美容洗車培訓
- 音視頻工程師課件
- 油田開發(fā)項目建設管理方案(參考模板)
- 電網(wǎng)側(cè)獨立儲能示范項目質(zhì)量管理方案(模板)
- xx片區(qū)城鄉(xiāng)供水一體化項目人力資源管理方案(參考)
- 2025年礦業(yè)開采模塊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耐侯鋼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年物流倉儲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地震數(shù)字遙測接收機項目發(fā)展計劃
- 融資合作協(xié)議模板(2篇)
- 數(shù)字時代的商務英語寫作知到章節(jié)答案智慧樹2023年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 檢驗科溝通技巧及其它
- 2022年安徽大學科研助理(校聘)招聘60人筆試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四年級閱讀訓練概括文章主要內(nèi)容(完美)
- YY/T 0995-2015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用醫(yī)療器械術語和定義
- GB/T 19352.1-2003熱噴涂熱噴涂結構的質(zhì)量要求第1部分:選擇和使用指南
- 智護訓練講解學習課件
- 母乳喂養(yǎng)自我效能量表(BSES) (1)附有答案
- 2023年鹽城市阜寧縣人民醫(yī)院醫(yī)護人員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畢業(yè)論文答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