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特色針法.ppt_第1頁
各種特色針法.ppt_第2頁
各種特色針法.ppt_第3頁
各種特色針法.ppt_第4頁
各種特色針法.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材 針灸學,貴陽中醫(yī)學院 針推系 基礎針灸教研室,各種針法,各種針法,三棱針 皮膚針 皮內(nèi)針 鍉針 火針 芒針,三棱針療法,用三棱針刺破人體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針法(three-edged needle therapy)。 古人稱之為“刺血絡“或“刺絡“(puncturing collateral ),現(xiàn)代稱為“放血療法“(bleeding therapy)。,三棱針是一種用不銹鋼制成,針長約6厘米左右,針柄稍粗呈圓柱形,針身呈三棱狀,尖端三面有刃,針尖鋒利的針具。,三棱針古稱“鋒針“。古人對此十分重視,如靈樞九針論談到九針中的鋒針主要就用于“瀉熱出血“;靈樞九針十二原則提出了“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的治療原則;靈樞官針中更有“絡刺“、“贊刺“、“豹紋刺“等法的記載。由此可見,古人在刺絡放血方面具有豐富的經(jīng)驗,也表明三棱針刺絡放血法是一種十分重要而又常用的針刺法。,(一)操作方法 三棱針的針刺方法一般分為點刺法、散刺法、刺絡法、挑刺法四種。,1點刺法(速刺法) 針刺前,在預定針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繼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針刺時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緊被刺部位,右手持針,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毫米。對準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毫米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頭面部的攢竹、上星、太陽等穴。,2散刺法 又叫豹紋刺,是對病變局部周圍進行點刺的一種方法。根據(jù)病變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由病變外緣環(huán)形向中心點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除,達到祛瘀生新,通經(jīng)活絡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腫或水腫、頑癬等。,3刺絡法 先用帶子或橡皮管,結扎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針刺時左手拇指壓在被針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準針刺部位的靜脈,刺入脈中(23毫米),立即將針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當出血時,也可輕輕按壓靜脈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瀉。此法多用于曲澤、委中等穴,治療急性吐瀉、中暑、發(fā)熱等。,4挑刺法 用左手按壓施術部位兩側,或捏起皮膚,使皮膚固定,右手持針迅速刺入皮膚12毫米,隨即將針身傾斜挑破皮膚,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將針身傾斜并使針尖輕輕挑起,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然后出針,復蓋敷料。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頸椎綜合征、失眠、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等。,(二)適應范圍,三棱針放血療法具有通經(jīng)活絡、開竅瀉熱、消腫止痛等作用。其適應范圍較為廣泛,凡各種實證、熱證、瘀血、疼痛等均可應用。較常用于某些急癥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熱、中暑、中風閉證、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頑癬、癤癰初起,扭挫傷、疳證、痔瘡、頑痹、頭痛、丹毒指(趾)麻木等。,(三)注意事項,1對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釋工作,以消除思想顧慮。 2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3點刺時手法宜輕、穩(wěn)、準、快,不可用力過猛,防止刺入過深,創(chuàng)傷過大,損害其他組織。一般出血不宜過多,切勿傷及動脈。 4體質虛弱者、孕婦、產(chǎn)后及有出血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患者體位要舒適,謹防暈針。 5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3次為1療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數(shù)滴至35毫升為宜。,(四)關于出血量,1 在刺絡療法中,出血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治療效果的好壞。原則上是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同情況而定。 體質:一般外輕力壯,氣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體弱,小兒婦女則出血偏少。 部位:頭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病情:陽證、實證、熱證、新病刺血量偏多;陰證,虛證、久病則出血量宜少。,2 在具體操作時,對刺絡出血量一般分為四種不同類型: 微量:出血量在滴左右,包括局部充血,滲血以及內(nèi)經(jīng)中所載“出血如大豆“、“見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況。微量放血主要用于較大面積淺表疾患如神經(jīng)性皮炎,下肢慢性潰瘍,銀屑病,白癜風,末梢神經(jīng)炎,頑癬以及慢性軟組織勞損,頭痛,不寐等,常使用皮膚針散刺。 少量:出血量一般在10滴左右,(大約半毫升),少量血主要用于頭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熱性病如盛冒,急性結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瘧疾等。常使用三棱針速刺法。, 中等量:中等量出血是指放血量在10毫升左右。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患以及部分急癥如疔,癤, 癰疽,乳腺炎和急性軟組織扭傷,中暑,各種痛證,精神系統(tǒng)疾病等。常在四肢部用三棱針點刺法。 大量:出血量超過15毫升,達幾十或者上百毫升,甚至更多者的大量出血。這種方法多用于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證實證,如中風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癲狂等。放血時可以用三棱針緩刺加罐或注射器抽吸。,皮膚針,皮膚針,又稱“梅花針“、“七星針“、“羅漢針“,是以多支短針組成,用來叩刺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種針具。皮膚針法源于古代的“半刺“、“毛刺“、“揚刺“等刺法,靈樞官針篇記載:“半刺者,淺內(nèi)而疾發(fā)針,無針傷內(nèi),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揚刺者,正內(nèi)一,傍內(nèi)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懊陶?,刺浮痹皮膚也“。上述諸法同屬淺刺皮膚的針刺方法。素問皮部論篇說:“凡十二經(jīng)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說明十二皮部與經(jīng)絡、臟腑的密切聯(lián)系,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激發(fā)、調節(jié)臟腑經(jīng)絡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運用皮膚針叩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激發(fā)經(jīng)絡功能,調整臟腑氣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膚針法(skin needle therapy)。,皮膚針的針頭呈小錘形,針柄一般長1519厘米,一端附有蓮蓬狀的針盤,針盤下面散嵌著不銹鋼短針。根據(jù)所嵌不銹鋼短針的數(shù)目不同,可分別稱為梅花針(五支針)、七星針(七支針)、羅漢針(十八支針)等,針尖不宜太銳,呈松針形,針柄要堅固具有彈性,全束針平齊,防止偏斜、鉤曲、銹蝕和缺損?,F(xiàn)代又發(fā)明了一種滾刺筒,是用金屬制成的筒狀皮膚針,具有刺激面廣、刺激量均勻、使用簡便等優(yōu)點。,(一)操作方法,1叩刺部位 皮膚針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經(jīng)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三種。 (1)循經(jīng)叩刺:是指循著經(jīng)脈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常用于項背腰骶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脈為陽脈之海,能調節(jié)一身之陽氣;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經(jīng),故其治療范圍廣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經(jīng)絡,因其分布著各經(jīng)原穴、絡穴、郄穴等,可治療各相應臟腑經(jīng)絡的疾病。,(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根據(jù)穴位的主治作用,選擇適當?shù)难ㄎ挥枰赃荡讨委?,臨床常用的是各種特定穴、華佗夾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如扭傷后局部的瘀腫疼痛及頑癬等,可在局部進行圍刺或散刺。,2刺激強度與療程 刺激的強度,是根據(jù)刺激的部位、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的不同而決定的,一般分輕、中、重三種。 (1)輕刺:用力稍小,皮膚僅現(xiàn)潮紅、充血為度。適用于頭面部、老弱婦女患者,以及病屬虛證、久病者。 (2)重刺:用力較大,以皮膚有明顯潮紅,并有微出血為度。適用于壓痛點、背部、臀部、年輕體壯患者,以及病屬實證、新病者。 (3)中刺:介于輕刺與重刺之間,以局部有較明顯潮紅,但不出血為度,適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叩刺治療,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可間隔35日。,3操作,(1)叩刺:針具和叩刺部位用乙醇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無名指握住針柄,食指伸直按住針柄中段,針頭對準皮膚叩擊,運用腕部的彈力,使針尖叩刺皮膚后,立即彈起,如此反復叩擊。叩擊時針尖與皮膚必須垂直,彈刺要準確,強度要均勻,可根據(jù)病情選擇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強度。,(2)滾刺:是指用特制的滾刺筒,經(jīng)乙醇消毒后,手持筒柄,將針筒在皮膚上來回滾動,使刺激范圍成為一狹長的面,或擴展成一片廣泛的區(qū)域,(二)適應范圍,皮膚針的適應范圍很廣,臨床各種病證均可應用,如近視、視神經(jīng)萎縮、急性扁桃體炎、感冒、咳嗽、慢性腸胃病、便秘、頭痛、失眠、腰痛、皮神經(jīng)炎、斑禿、痛經(jīng)等。,(三)注意事項,1針具要經(jīng)常檢查,注意針尖有無毛鉤,針面是否平齊;滾刺筒轉動是否靈活。 2叩刺時動作要輕捷,正直無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潰瘍或損傷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傳染性疾病和急腹癥也不宜使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應進行清潔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5滾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滾動,以免產(chǎn)生疼痛或出血。,皮內(nèi)針法,是將特制的小型針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內(nèi)作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方法,又稱“埋針法”。它是古代針刺留針方法的發(fā)展,素問離合真邪論篇有“靜以久留”的刺法。針刺入皮膚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時間,給皮膚以長時間的刺激,可調整經(jīng)絡臟腑功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刺部位多以不妨礙正常的活動處腧穴為主,一般多選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皮內(nèi)針的針具有兩種。一種呈顆粒型,或稱麥粒型,一般長1厘米,針柄形似麥粒;一種呈撳釘型,或稱圖釘型,長約0.20.3厘米,針柄呈環(huán)形。前一種針身與針柄成一直線,而后一種針身與針柄呈垂直狀。,(一)操作方法,皮內(nèi)針、鑷子和埋針部皮膚嚴密消毒后,進行針刺。 1顆粒式皮內(nèi)針 用鑷子挾住針柄,對準腧穴,沿皮下橫向刺入,針身可刺0.50.8厘米,針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膠布順著針身進入的方向粘貼固定。 2撳釘式皮內(nèi)針 用鑷子挾住針圈,對準腧穴,直刺撳入,然后用膠布固定。也可將針圈貼在小塊膠布上,手執(zhí)膠布直壓撳入所刺穴位。,皮內(nèi)針可根據(jù)病情決定其留針時間的長短,一般為35天,最長可達1周。若天氣炎熱,留針時間不宜過長,以12日為好,以防感染。在留針期間,可每隔4小時用手按壓埋針處12分鐘,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二)適應范圍,皮內(nèi)針法臨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針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證,如神經(jīng)性頭痛、面神經(jīng)麻痹、膽絞痛、腰痛、痹證、神經(jīng)衰弱、高血壓、哮喘、小兒遺尿、痛經(jīng)、產(chǎn)后宮縮疼痛等。,(三)注意事項,1關節(jié)附近不可埋針,因活動時會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時會活動,亦不宜埋針。 2埋針后,如患者感覺疼痛或妨礙肢體活動時,應將針取出,改選穴位重埋。 3埋針期間,針處不可著水,避免感染。熱天出汗較多,埋針時間勿過長,以防感染。,鍉針,又稱推針,是通過對經(jīng)絡穴位的皮膚表面進行按壓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具有疏導氣血、通調經(jīng)絡的作用。,鍉針長約34寸,以粗鋼絲制成,也可采用骨質或硬木制成。針頭鈍圓,不致刺入皮膚,用于穴位表面的推壓。柄部或用鋁絲纏繞,在推壓時可以用指甲沿上下方向刮動,以增強感覺。,【操作方法】,將鍉針按壓在經(jīng)脈及穴位表面,不刺入皮膚,以得氣為度。亦可指導病人自己使用。 鍉針按壓的輕重程度可分為強弱二類: 1. 弱刺激:將針輕輕壓在經(jīng)脈穴位上,待局部皮膚周圍發(fā)生紅暈或癥狀緩解時,緩慢起針,起針后局部稍加揉按。 2. 強刺激:將針重壓在經(jīng)脈及穴位上,動作宜快,待病人感覺疼痛或酸脹感向上下擴散時,迅速起針。 3. 取穴及療程: 針取穴可根據(jù)辨證、循經(jīng),或“以痛為俞”的原則取穴,單獨或結合運用。一般以10次為1療程。,【適用范圍】 本法具有疏通經(jīng)絡,補益氣血的作用,可廣泛應用于各種寒證及虛證,尤其是對害怕針刺、年老體弱、孕婦及兒童更為適宜。 【注意事項】 局部皮膚感染、有疤痕者不宜施用此法,火針法,是將特制的金屬粗針,用火燒紅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具有溫經(jīng)散寒,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臨床常用于治療風濕寒痹、癰疽、瘰疬等疾病。,火針針體較粗,質堅韌,一般采用員利針或24號、26號2寸長的不銹鋼針。也有應用特制的針具,如彈簧或火針、三頭火針,以及鎢合金制成的火針。彈簧式火針進針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頭火針用于體志、疣的治療;鎢合金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溫、不退火、變形少、不易折、高溫下硬度強等特點。 火針根據(jù)粗細不同,分為細火針(針尖直徑0.5mm)、中火針(針尖直徑0.75mm)、粗火針(針尖直徑1.2mm),針柄套上木柄,以防燙手(見圖),【操作方法】,1. 選穴與消毒 根據(jù)不同病癥辨證取穴,或以“以痛為腧”的局部取穴法選穴?;颊邅砣『线m的體位。針刺前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脫碘。 2. 燒針 火針燒灼的程度有三種,根據(jù)治療需要,可將針燒至白亮、通紅,或微紅。若針刺較深者,需燒至白亮,速進疾出,否則不易刺入,也不易拔出,而且劇痛。如屬較淺的點刺法,可以燒至通紅,速入疾出,輕淺點刺。如屬淺表皮膚的烙熨法,則將針燒至微紅,在表皮部位輕而稍慢地烙熨。 燒針用的燈火以乙醇燈比較方便,一般左手持燈,右手持針,靠針施術部位,燒針后迅速針刺。燒針的次序是先燒針身,后燒針尖,若針身發(fā)紅而針尖變冷者則不宜進針。,3. 針刺的深度 應根據(jù)病情、體質、年齡,以及穴位所在部位肌肉厚薄、血管深淺而定,要求既能劫部,又不傷皮肉為佳。一般四肢及腰腹部可稍深,刺至25分深,胸背部宜淺,可刺12分深;顏面部除了面部痣及扁平疣外一般不用火針,尤其靠近五官的穴位不宜火針針刺。 火針刺后,立即用棉球或指按壓針孔,可以減少疼痛,但不可揉搓,以免出血。針孔的處理,視針刺深淺而定,如果針刺13分深,可不作特殊處理,若針刺45分深,可用消毒紗布敷貼,膠布固定12天,以防感染。,【適用范圍】 主要用于痹證、胃下垂、慢性泄瀉、痢疾陽萎、癰疽、痔瘡、瘰疬、腱鞘囊腫、象皮腿、月經(jīng)不調、小兒疳積,以及某些皮膚病如疣、痣、癬、瘡節(jié)等。 【注意事項】 (1)對于血管及主要神經(jīng)分部位不宜針刺。 (2)針刺后局部呈現(xiàn)紅暈或紅腫未完全消退時,應避免洗?。痪植堪l(fā)癢,不能用手抓,以防感染。 (3)注意檢查針具,發(fā)現(xiàn)有剝蝕或缺損時,則不宜使用,以防意外。 (4)對初次接受火針治療的患者,應作好解釋工作,消降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芒針,是一種特制的長針、由較細而富有彈性的不銹鋼絲制成,因其形狀細長如麥芒,故稱為芒針。芒針法具有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人體臟腑經(jīng)絡功能等作用。,芒針采用不銹綱絲制成,光滑堅韌,富于彈性,不易生銹。芒針的結構分為五個部分: 針尖:又稱針芒,針的前端鋒銳部分。要求圓利而不銳,形如松針。 針身:針尖與針柄之間的部分。要求圓骨、粗細均勻。 針根:針身與針柄交界處。要求牢固,如有剝蝕、損傷或彎曲,則容易折斷,要注意。 針柄:針根與針尾之間部分。一般用銅絲或銀絲繞成,呈圓筒狀,是執(zhí)針用力的部位。 針尾:指針柄未端。,芒針的長度以58寸為,也有在1尺以上者,臨床上以5寸、6寸、7寸長度和26號、28號粗細的用途較廣。8寸以上的芒針,除針刺帶脈穴外,以般應用甚少。,【操作方法】,芒針的針刺操作必須兩手協(xié)作,靈活配合。針刺的基本步驟如下: 1. 進針 針刺前常規(guī)消毒,然后刺手執(zhí)針,使針尖抵觸穴位,然后押手配合,固定針體下端,利用指力和腕力,壓捻結合,迅速刺透表皮,根據(jù)不同穴位,緩慢運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