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方言研究.doc_第1頁
福建方言研究.doc_第2頁
福建方言研究.doc_第3頁
福建方言研究.doc_第4頁
福建方言研究.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福建方言研究方言是一種語言的地方變體。在語音、詞匯、語法上各有其特點,是語言分化的結(jié)果。如漢語的北方話、吳語、粵語、閩南話等。方言在部落語和部族語里不斷產(chǎn)生和發(fā)展,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發(fā)展成為獨立的語言。在民族語言里,方言的作用逐漸縮小,隨著共同語影響的擴大而趨向消失。漢語言內(nèi)部的大區(qū)域方言可分為北方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北話、閩南話和粵語等方言區(qū)。福建省志方言志“關于福建方言的分區(qū)”把福建分為七個主要方言區(qū):閩東方言區(qū)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寧州,明代的福州、福寧二府;又大體按這兩個府分為南北兩片。南片是閩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舊府城福安音較有代表性。莆仙方言區(qū)分布在宋代的興化軍,明清的興化府,全境為木蘭溪流域,以莆田城關音為代表。又按莆田、仙游二縣,分為南北兩片口音。閩南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龍巖二州。南北兩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晉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分別以明清的泉州、漳州兩個府城的口音為代表。原龍巖州二縣由于受客方言影響成為西片口音,后起的城市廈門則集南北片的特點(泉、漳口音)成為全區(qū)的代表方言。閩北方言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寧府,全境屬建溪流域,以舊府城建甌音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陽溪兩支流正好把閩北方言分為東西兩片口音。東片以建甌音為代表,西片以建陽音為代表。閩贛方言區(qū)就是宋代的邵武軍、明清的邵武府,屬于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為代表。其附屬的過度片(將樂等縣)原是南劍州及后來的延平府,屬于金溪流域。閩中方言區(qū)是原來的南劍州、延平府、沙溪貫穿其中。永安、沙縣分別為南北兩種不同口音的代表。閩客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南片口音分布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則處于沙溪上游的九龍溪兩岸,寧化音較有代表性。整個區(qū)可以舊城府長汀音為代表。此外,福建境內(nèi)還有一些小區(qū)域的邊界方言和方言島,大致有以下數(shù)種:浦城縣北的吳方言,戴云山區(qū)的閩方言土語群,官話方言島,其他方言“飛地”。一、紀事(一)明清方言研究明清時期的語言學家們根據(jù)福建不同方言區(qū)的語音系統(tǒng),編撰出許許多多的便于廣大民眾學習的方言韻書。這些反映閩方言的韻書,其數(shù)量、種類可以說居全國首位。其種類多的原因,與閩方言特別復雜有著直接的關系。1.反映閩東方言韻書的問世。福建方言研究始于明末。較早的一部著名方言著作便是假名于戚繼光所著的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反映的是福州話音韻系統(tǒng)。戚繼光是明末名將,四川定遠人(又說山東濟中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追擊倭寇,至連江。第二年任福建總兵,鎮(zhèn)福州。在駐閩時,為了讓士卒盡快學好福州話而編寫此書。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的例言中說:“是篇之理先宜熟讀春花香三十六字母,次則凡一字母均以柳邊求氣低三句定出一類十五聲,然后每聲文順口調(diào)為清濁高下平上去入各四聲,則字隨唇喉齒舌而得矣?!北热缭诖鹤帜赶拢纫粤致暷概c之相拼,列出隴、倫、律等字;再以邊字聲母與之相拼,列出枋、畚等字,直到第十五喜字聲母為止。何謂“每字又順口調(diào)成清濁下平上去入各四聲”,“譬如八音第一字是公字,則調(diào)之八音曰公滾谷群滾郡握。公滾貢谷之平上去是清四聲,為高;群滾群掘之平上去入是濁四聲。為上也”。若要查找某字,“須要先調(diào)八字,次尋字母”。在每個字下都注明字義。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之后,有林碧山仿該書著珠玉同聲,也是供人學習福州話的方言書。林碧山是明末清初福州人,精通音韻。珠玉同聲的編纂體例與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基本相同,取字之法也是先調(diào)八音,次尋字母,每字下注有字義。后來,清代的晉安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將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與林碧山的珠玉同聲合刻,合成一書名為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每頁上半截為戚書,下半截為林書。樸素對照,但都大同小異。戚林八音對福建、廣東兩省影響很大。后代有不少人模仿此書撰寫了一批反映各地方言的韻書。閩東方言韻書還有:福安陳登昆和陸尚琳合著安腔八音、古田鐘德明的加訂美全八音、美國教會編的福州方言辭典等。2.反映閩北方言韻書的問世。建甌林瑞材撰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刊行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書序中說:“方言將音覓字者則莫便于閩中戚公之八音。碧翁之字義吾輩雖同志趨向,惜建屬地異語殊。難以習學省音,今特因其音韻,仿其體格,將原譜春花香秋山開三十六字母改為時年稼梅兒黃三十六字母,亦用以梓里鄉(xiāng)談,匯成是集,俾得互參便閱不至傷於脫略,其以開字學捷徑,殆亦補爾雅所未備歟,至三十六字母與夫一字調(diào)出上下各四聲,以及十五音韻”可知所反映的是閩中建州一帶的方音。閩北方言韻書還有:教會羅馬字辭典建寧方言詞典等。3.反映閩南方言韻書的問世。泉州黃謙著匯音妙語,以通俗韻圖的形式反映泉州一帶的方音,仿戚林八音。此書成于清嘉慶五年(1800年),今傳于世。匯音妙語對后來一些反映閩南方音的書有較大影響。如漳州人謝秀嵐所著的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即是在改編此書的基礎上寫成的反映漳州音系的方言通俗韻書。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共八卷。表現(xiàn)漳州音系。此書沒有序例,書的封面題為硃字十五首。“硃字”與其書兼收文白音有關。書中文讀音用紅字,白話音用黑字。但可能因為套色手續(xù)繁復,輾轉(zhuǎn)翻刻以后,發(fā)生了許多混亂?,F(xiàn)在已知的反映漳州音的方言韻書,除上述的謝秀嵐的匯集雅俗通十五音之外,還另有兩部書,一是渡江書十五音,一是增補匯音。增補匯音的版本很多,但都沒有注明作者。書中有序:“凡音由心生也。切音之起,肇自西域婆羅門,而類隔反紐等式自是備矣。夫聲韻之學惟中州最厚,中氣而中聲,又無日不存于人心者也。自魏晉有李登聲類、呂靜韻集,是時音有五,而聲未有四也。迨梁沈休文撰四聲一卷宗,而聲韻始有傳訣,但地囿南北,方言各異。遐敝僻壤,難以悉通。廣韻、唐韻、集韻,愈出而彌詳,然其書浩繁,農(nóng)工商賈不盡合於取資焉。唯匯集雅俗通十五音一書出于天地自然之聲,一呼應而即得于唇齒,又切于尋常日用之事。一檢閱而可藏于巾箱。昔經(jīng)付梨棗,流傳已廣,中或有所未備者,因詳加校易其錯。至于解釋,雖間用方言,而字畫確遵字典。斯又足見海濱自有鄒魯,而曰降書文,必至大同也。是為序,時嘉慶庚辰仲秋朔?!毕率鹈麨椤皦芈粗魅祟}”。由這篇序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著此書的原因、目的,也知道此書是根據(jù)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改編的,它增補匯集雅俗通十五音中所不全備的又修改它有所多錯的地方。主要收的是文讀音的韻,稱為“字祖”。刪去匯集雅俗通十五音中只有話音而沒有讀書音的韻目,但這所收韻中并非全部文讀音,間有白話音?!凹螒c庚辰”應是1820年,這應是此書成書刊行的時間。增補匯音也是將聲母分為十五類:柳邊求去地,頗他曾入時,鶯門語出喜,又將“莫”字改為戚林八音中的“鶯”,其余都與匯集雅俗通十五音相同。增補匯音之后是渡江書十五音。渡江書十五音目前只見抄本,未見刻本刊行。書名見于涵芬樓燼余書目,注說:“為閩人方言而作”。閩南方言韻書還有:葉開恩的八音定訣(漳泉腔),無名氏的擊掌知音(泉州音)、張世珍的潮聲十五音(潮州音)、崇川馬梓丞改編的擊木知音(全名匯集雅俗十五音全本,潮州音)、潮安蕭云屏編的潮語十五音(潮州音)、澄海姚弗如改編的潮聲十七音(潮州音)、劉繹如改編的潮聲十八音(潮州音)、李新魁的新編潮汕十八音(潮州音)等。4.切音新字法著作的問世。盧戇章著一目了然初階。此書刊行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反映的是廈門音系,用切音新字的方法標讀廈門音,標志著中國漢字改革運動的開端。力捷三著閩腔快字。此書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刊行于武昌。這是清朝末年陸續(xù)出版的幾部關于拼音文字的方案和著作之一。這個方案實際上是傳音快字的“閩音譜”。這個方案的特點是以北京音的官話作為拼寫標準。而力捷三的閩腔快字也就是把傳音快字的原方案在聲韻方面加以增刪,來拼寫福建方言的。書中凡例說:“是書以聲韻制字,亦本反切而變通之,反切以兩字成一音,此則以兩筆切一音,間有一筆自成一音者,簡捷便用無逾于此?!庇终f:“是書仿照蔡毅若觀察,取八方弧矢之式,參以戚參軍一十五字母為聲,每聲一筆,無可再簡,又是繩尺圈點橫斜曲直分為三十三韻。一聲一韻兩筆相配,切成一音,掇列一表於后。聲韻橫直相值,得四百九十五音,逐音注字,其有音無字者,空其格以待補訂,加以上下平仄八字,除上聲同音外,實只七音,乘得三千四百六十五音,傳音語言可以取用不窮矣?!贝藭奶攸c是“傳音達意以音不以字,既得其音貫串成句,其意自達”。無名氏所著閩腔快字千字文,也是以拼音切音新字法記錄福建方言的一部書。5.為閩人學習官話而撰的韻書問世。此類研究成果在清末至民國初期比較多。如:潘逢禧所撰正音通俗表,雖不是純粹的方言著作,但是為閩人“正音”而作的等韻圖。贊善社著閩音千字文集字,此書刊行于光緒八年(1882年),是義塾的課本。書中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為韻目,所以其字概為文讀音。無名氏輯注新刻閩音匯解千字文,所見的光緒十年(1881年)瓊水養(yǎng)正義塾刻本。郎興俊著閩省官話捷中捷二卷,刊行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所見的是福州宏文閣書局石印本。王惠霖著官音千字文直解,此書也是一部為閩人學習當時的普通話(官話)而撰的書,里面匯集官音,只是旁注福州十邑土音。(二)民國方言研究民國以后的方言研究不限于韻書的輯注,多從各個角度撰文論述。大致表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1.有對福建方言的來源加以考證或?qū)δ撤揭暨M行考證的,如林語堂閩粵方言之來源(1928年),吳曾祺閩方言考敘(1926年),許篤仁閩語證詁(1934年),葉長青閩侯方言考證(1926年),林同福州城語言之起源及其遞變(1933年),邱立表閩南方言考(1929年),黃君坦閩中方言合于古音考(1945年)等。2.有從微觀的角度,對具體方言中存在的具體現(xiàn)象加以論述的。如陳三蘇閩粵方言中形容詞的襯字(1940年),郭毓麟福州方言小拾(1932年),董作賓閩音雜記之一:“唐晡”與“諸娘”(1925年)、閩音雜記之二:說“畬”(1926年)、閩音雜記之三:“語十八名”(1926年);高名凱福州語之語叢聲母同化(1947年)等。3.有從宏觀系統(tǒng)的角度或?qū)δ硞€方言的音系作描述,或?qū)δ撤窖缘奶刭|(zhì)作闡述的。如葉長青論閩音(1926年),趙振紀福建語言之成分(1934年),翁國棟閩北方言述(1929年),陶燠民閩音研究(1930年),許鈺十五音研究(1940年),羅常培廈門音系及廈門音系序(1930年),陳必恒福州方音的特質(zhì)(1945年),周辨明廈語音韻聲調(diào)之構(gòu)造與性質(zhì)及廈語音韻聲調(diào)構(gòu)造與性質(zhì)及其與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系(1934年)等。4.有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方言的。如葉國慶閩南方音與十五音(1929年),薛澄清十五音與漳泉讀書音(1929年)等。5.有從實用的角度加以研究的。如周辨明廈語入門(1949年),周辨明廈語拼音“字母標音”法等。(三)當代方言研究1978年以后,隨著閩方言研究的逐步深入,除了出現(xiàn)大量的研究成果,閩方言研究也逐漸走向國際化,也展開一些重大的學術活動。1.首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于1988年3月19日至22日在福州舉行。會議由福建師范大學主辦。出席會議的有國內(nèi)外學者32人,列席的有青年學者9人。提交會議的論文22篇。從所研究的方言種類說,有閩東方言、閩南(包括臺灣、潮汕、雷州和海南)方言、閩北方言、閩中方言和莆仙方言;從論文的內(nèi)容說,有語音的描寫、音位音交的分析、本字的考證、詞匯的匯釋和語法特點的描寫;此外還有新舊方言志,韻書的研究和方言研究方法論,方言與地方音樂關系的探討等。2.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于1990年8月9日至12日在汕頭舉行。參加會議的有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省、香港地區(qū)和美國的閩語學者,共有正式代表60多人,列席代表8人。提交會議的論文50多篇。本屆研討會由汕頭大學、汕頭市社聯(lián)和汕頭市語言學會主辦。會上宣讀40多篇論文,其中以討論閩南方言的論文居多。代表們從音系、詞匯、語法等不同方面陳述近年來閩方言研究的成果。二、成果(一)明清方言研究1.假名于戚繼光著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分韻母為36類,以一首詩的36字作為韻目?!按夯ㄏ悖锷介_。嘉賓歡歌頌金杯,孤燈光耀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焙笥肿ⅰ皟?nèi)金同賓,梅同杯,遮同奇,實只三十三字母”。聲母分為15類,也用一首詩表示:“柳邊求氣低,波他曾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贝嗽娗叭?5個字即代表15個聲母,聲調(diào)分為8類。平上去入各清濁分為上下兩類,而實際只有7個聲調(diào),因為其中上下聲的上下兩類相同,此書編排時以36個韻母為統(tǒng)攝,每韻分別以15聲類相配,即“字母定出十五聲”。2.林碧山仿戚書著珠玉同聲,分韻為35類,將戚書的金、賓兩韻合并。奇、遮兩韻合并,梅、杯兩韻合并,將開韻分為栽、兩韻,又新增一個韻。作者盡量采用聲母同是“求”母的字作為韻目,但有些韻明顯有“求”母字的,卻又不用,并且用了幾個難字。聲母仍是15類,但將聲母詩改為:“柳邊求美女,波面鳥亦之。雅音風出邊,聲授惡皆知”。仍取前三句15個字為聲母。聲調(diào)分8類,平上去入各分清濁,上聲的上下兩類也相同。3.清晉安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將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與林碧山的珠玉同聲合刻,合成一書名為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每頁上半截為戚書,下半截為林書。4.黃謙著匯音妙語,是以通俗韻圖的形式反映泉州一帶的方音。此書用“十五切音”表示15個聲母:柳邊求去地波他爭入時英文語出喜。韻類分為50類,用“五十字母”表示:春朝飛花香歡高卿杯商東郊開居珠嘉賓莪嵯思西軒三秋箴江關丹金鉤川乘兼營生基貓刀科梅京雞毛青燒風箱三熊。聲調(diào)分為平上去和四類又各分清濁,共8個聲調(diào)。匯音妙語書中兼收文白音,在表示白話音的字旁注“土”、“土俗”、“俗”、“土解”、“解”等字。5.謝秀嵐著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共八卷?!笆逡簟眲t是漳州音系有15個聲母的緣故。作者列出“切音十五字字頭”:“柳邊求去地,頗他曾入時,英門語出喜。”這十五字母與黃謙的匯音妙語大體相同,只是將“波”改為“頗”,“爭”改為“曾”,“文”改為“門”。此書的韻母分為50類,作者沿用林碧山珠玉同聲盡量采用“求”母字為韻目的做法,非不得已,不用他母字。有些韻部收字極少。漳州音有七個聲調(diào),但謝秀嵐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凡例中有“十五字母分八音”。如“君滾棍骨群滾郡滑”、“嘉假嬋骼枷假下逆”,可見謝書也是沿用在此之前的一些韻書如戚林八音、匯音妙語等將聲調(diào)分為平上去入又各分清濁而成8類的做法,其中陽上與陰上相同,實為一類。這點從上面所舉例子便可看出。所不同的是,戚林八音、匯音妙語將八音并列于聲母之下,而謝秀嵐的匯集雅俗通十五音則先將每一字母分為八音。再按每一音并列各聲母,此書的編排體例仍是以韻目為統(tǒng)攝,下配十五聲母。此種編排與此前的一些韻書有所不同,一目了然。6.成書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增補匯音的韻母有三十類,書中稱之為“三十字祖”。此書刪除了所有的鼻化韻,而實際上這些鼻化韻中保存了許多文讀音。增補匯音處理八音缺少一音的方式也與其他方言韻書不同。一般都認為“濁上歸去”,但此書作者認為漳州音是“濁去歸上”,所以缺陽去,而以陰去補缺,例如君韻的八音為“君滾棍骨、群郡棍滑”,書中把“下去”全部歸入“下上”,而“下去”就不另設空欄。7.渡江書十五音。此書韻母分為四十三韻,把原增補匯音的三十字祖稱“字祖三十字”,另補上十三韻,稱之為“附音十三字”,合稱“四十三字母”。8.廖綸璣著拍掌知音切音調(diào)平仄圖,簡稱拍掌知音,現(xiàn)有梅刊書屋刊本。廖綸璣,清人,生平不詳。此書刊行年代不詳。此書分聲母為十五音,韻母分三十六類,聲調(diào)則將平上去入各分上下兩類共八聲,其中上去聲與下去聲沒有區(qū)別,實際是七個調(diào)類。全書按三十六韻分為三十六圖,每圖縱列十五聲母。橫列八聲,上去聲的位置上有時列與下去聲同音的字,有時以“匕”為記號。有音無字的則以圈“”表示。此書音系與匯音妙語比較接近,也是表現(xiàn)閩南話語音系統(tǒng)的。比較特別的是,此書韻目概用合體字表示,其中多數(shù)是一個來母字加上一個“平”字,如“平連”、“平卵”、“平里”等,若此韻沒有來母字,則用一個其他聲母前加一個“首”字表示,如“首巴”、“首巾”等。9.無名氏著擊掌知音,此書與匯音妙語、拍掌知音相近,也是反映閩南方音的韻圖,此書將韻母定為二十八韻,聲母字為十五類,聲調(diào)分平上去入,又各分陰陽,共八類,編排體例是:橫列十五個聲母,縱按聲調(diào)各分八格,一格之中列同韻、同聲、同調(diào)之字,字下略加注釋。10.林瑞材撰建州八音字義便覽,刊行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此部韻書所反映的是閩北建州一帶的方音。11.葉開恩撰八音定訣,年代不詳。書中定韻母為四十二類,稱“字母法式”;又定聲母為十五類,稱“十五音字母”。其編排體例與前方言韻書大體相同。12.鐘德明撰加定美全八音。鐘德明,清代古田人。所見加定美全八音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書中定韻母為三十類,聲母定為十五類,聲調(diào)定為七調(diào)。此書的編排體例與前面介紹的幾本方言韻書大體相同,先列韻母,再配以聲類,所列的字下都有注釋。此書較特別的是,在每個音的前面用羅馬字標明,若無字有音的也用羅馬字標明。13.盧戇章撰一目了然初階。14.力捷三著閩腔快字。此書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刊行于武昌。這是清朝末年陸續(xù)出版的幾部關于拼音文字的方案和著作之一。這個方案的特點是以北京音的官話作為拼寫標準。而力捷三的閩腔快字也就是把傳音快字的原方案在聲韻方面加以增刪,來拼寫福建方言的。15.潘逢禧,清代閩縣(即今福建閩侯縣)人。他的正音通俗表刊行于同治九年(1870年)。此書分聲母21類,韻母32部,聲調(diào)5類。聲調(diào)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作者在書中指出了閩語有入聲,而北音無入聲。此書的體例是按韻列圖,每韻列一圖,橫列聲母,縱按聲母分五欄列字。16.贊善社著閩音千字文集字。此書刊行于光緒八年(1882年),是義塾的課本。17.無名氏著閩腔快字千字文,刊行于光緒年間,具體年代不詳,也是以拼音切音新字法記錄福建方言的一部書。18.富知園著閩音必辨。此書現(xiàn)在不傳,內(nèi)容如何,不得而知。但黃謙在其匯音妙語一書的自序中有提到富知園及這本書:“富知園先生少熟等韻之書,壯游燕遼之地,諸任既該,群音悉解,爰輯為閩音必辨一書,於唇喉齒舌分別然,鄉(xiāng)里后生熟復之,可無為方言之所域矣?!?9.無名氏著安腔八音七卷。年代不詳,所見到的是1981年根據(jù)福安陳祖蔚抄本的復印本。韻母分為四十七韻。聲母分為十七類。體例乃是以韻統(tǒng)聲、以聲配韻。20.方羽中輯注方音釋嚨。方羽中,清代晉江人。此書年代不詳。所見的是清二宜亭藏版(刻本)。全書分為十卷:讀平不讀仄第一,讀仄不讀平第二,平仄通而平為常用可讀平第三,平仄通而仄為常用可讀仄第四,一字易音異義不可借用第五,平仄同義可通用第六,雖同平當隨韻見義第七,雖同仄當隨聲見義第八,同平同義第九,同仄同義第十。21.刊行于光緒七年(1881年)由無名氏輯注的新刻閩音匯解千字文。凡例說:“是書以千字文為綱。取同音者逐字附之,如以小注,俾一開卷而音義曉然?!庇终f:“字有正音與本地土音不合,茲為便蒙起見,皆取土音之同者不以正音拘?!笨梢姶藭嬩浀幕臼前自捯簟?2.郎興俊著閩省官話捷中捷二卷(1911年),此書并非純粹的方言書,而是為閩人學國語(京語)而撰的一部書,以福州話注京語。作者自序中說:“甚矣,教授國語不易也。以閩粵之人而學燕趙之話,腔口各異,音甚聱牙,茍無善法以授之,則仿佛依稀之弊在所不免遂取黃君敬齋之官話捷訣,注以切音及福州土話,以便學者一覽而知。”23.王惠霖著官音千字文直解,此書也是一部為閩人學習當時的官話而撰的書,里面匯集官音。例如先列出官話中“地、弟、娣、第、帝”等字下注福州土音“知上去”,即福州話“知”的上去聲即可表示官話的“地、弟、娣、第、帝”等字。24.龍溪蔡錫勇著傳音快字。25.長樂謝章鋌著說文閩音通。(二)民國方言研究有對福建方言的來源加以考證或?qū)δ撤揭暨M行考證的,如:1.林語堂撰閩粵方言之來源,發(fā)表于貢獻民國十七年(1928年)第9期。2.吳曾祺撰閩方言考敘,發(fā)表于國學專刊民國十五年(1926年)第1卷第1期。3.許篤仁撰閩語證詁,發(fā)表于三江學報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第4期。4.葉長青撰閩侯方言考證,發(fā)表于國學專刊民國十五年(1926年)第1卷第1期。5.林同鉥撰福州城語言之起源及其遞變,發(fā)表于福建文化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2卷第11期。文章先從普通語言學的角度,談了語言的定義、起源而談到福州語言的特色,又從民族遷移的角度談到福州原始之語言即起源于蛇種土人,并談到福州現(xiàn)行語言的分類。6.邱立表撰閩南方言考,發(fā)表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85、86、87期。7.黃君坦撰閩中方言合于古音考,發(fā)表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學叢刊第15期。有從微觀的角度,對具體方言中存在的具體現(xiàn)象加以論述的,如:1.陳三蘇撰閩粵方言中形容詞的襯字,發(fā)表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西南研究第1號。2.郭毓麟撰福州方言小拾,發(fā)表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福建文化第1卷第6期。3.董作賓撰閩音雜記之一:“唐晡”與“諸娘”、閩音雜記之二:說“畬”,閩音雜記之三:“語十八名”三篇論文,于民國十四年和十五年(1925、1926年)相繼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周刊第1卷、第2卷上發(fā)表。4.高名凱撰福州語之語叢聲母同化,發(fā)表于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燕京學報第33期。文章主要是討論福州話實際讀音中連續(xù)變調(diào)的現(xiàn)象問題。較早地指出詞語單獨發(fā)音與語叢發(fā)音的不同。有從宏觀系統(tǒng)的角度或?qū)δ硞€方言的音系作描述,或?qū)δ撤窖缘奶刭|(zhì)作闡述的,如:1.甘為霖編廈門音新字典,民國二年(1913年)初版,臺灣教會公報社1952年第2版。2.葉長青撰論閩音,發(fā)表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學???卷第2期。3.趙振紀撰福建語言之成分,發(fā)表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華年周刊第3卷第41期上。4.翁國棟撰閩北方言述,民國十八年(1929年)發(fā)表于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19集第110期上。5.陶燠民撰閩音研究,民國十九年(1930年)發(fā)表在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閩音研究所研究的范圍限于閩縣(即福州城)城內(nèi)之語,且是中流社會以上所操之語。文章著眼于福州話的音系,分別對聲韻調(diào)進行描述,并分析聲母變化聲調(diào)變調(diào)的現(xiàn)象,列入羅馬字標音法,并將福州話與古音、國音(即當時的北京語)相比較。6.許鈺撰十五音研究,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發(fā)表于南洋學報第1卷第1期。7.羅常培著廈門音系,最早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由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56年由科學出版社再版。此書分七章,運用現(xiàn)代語音學的方法細致地分析廈門音系,并以廈門音與廣韻及方言韻書十五音作了相當精密的比較分析,指出了區(qū)別單音字和說話音的重要性。另收有五篇標音舉例。附有多種表格,頗有實用價值。8.陳必恒撰福州方音的特質(zhì),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發(fā)表于華南文理學院文史???。9.周辨明撰廈語音韻聲調(diào)構(gòu)造與性質(zhì)及其與中國音韻學上某項問題之關系,發(fā)表于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廈門大學學報第2卷2期;廈語音韻聲調(diào)之構(gòu)造與性質(zhì),民國二十三年由廈門大學出版。有用比較的方法研究方言的,如:1.葉國慶撰閩南方音與十五音,民國十八年(1929年)發(fā)表于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第8集85、86、87期上。2.薛澄清撰十五音與漳泉讀書音,民國十八年(1929年)發(fā)表于歷史語言研究所周刊第8集上。有從實用的角度加以研究的,如:1.周辨明著廈語入門,20世紀30年代初期出版,此書修訂本又于1949年由廈門大學書同文社再版。2.周辨明撰廈語拼音“字母標音”法,收入中英會話三用教本一書中。(三)當代方言研究1.專著。(1)張振興著臺灣閩南方言記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出版。(2)張振興著漳平方言研究。此書共分導論、漳平永福方言的特點、漳平永福方言音系、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表、漳平永福方言音系和北京音系比較、漳平永福方言與古音比較、漳平永福方言標音舉例、漳平永福方言詞匯表八章,對福建省漳平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作了可靠、詳細的記錄和描寫。特別是詞匯部分,列舉漳平方言富有特色的詞匯5000多條。注音釋義周詳,并按意義分類,頗有價值。(3)林連通、陳章太著永春方言志,語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導言”,第二章“語音”,第三章“同音字表”,第四章“永春語音和北京語音的比較”,第五章“分類詞表”,第六章“語法特點”,第七章“標音舉例”。(4)福建省漢語方言調(diào)查組,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編寫組編寫的福建省漢語方言概況(討論稿)。(5)林獻璋著福建語法序說,1950年東京南風書局出版。(6)林金鈔著閩南語研究,1975年新竹竹一出版社出版;又著閩南話探源,1980年竹一出版社出版。(7)王天昌著福州語音研究,1969年臺北世界書局出版。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福建方言詞(字)典。(1)廈門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編寫的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徐金松編中國閩南廈門音字典,1980年臺北南天書局出版。(3)中島干起編閩語東山島方言基礎語匯集(另索引一冊),1977年東京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出版。(4)村上嘉英編現(xiàn)代閩南語辭典,1979年奈良天理大學出版。2.論文。論文的成果也很多,所涉及的范圍、領域和角度都大大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進行總的論述的論文有:(1)持平撰復雜的福建方言,發(fā)表在語文知識1955年第7期。(2)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撰福建漢語方言分區(qū)略說,在中國語文1963年第6期發(fā)表。(3)羅杰瑞撰閩語里的“詒”字、閩語詞匯的時代層次、閩語里的古方言字,分別在方言1979年第3期、1974年第4期、1983年第3期發(fā)表;閩語人字的本字發(fā)表于中國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4期;閩語的特征,發(fā)表于方言1984年第3期。(4)趙日和撰閩音斟疑與李如龍等同志商榷,在中國語文1980年第3期發(fā)表。(5)鄧曉華整理福建人種的來源與福建方言的形成,發(fā)表在龍巖師專學報1983年第1期。(6)張振興撰閩語的分區(qū)及閩語的分布和人口,分別發(fā)表于方言1985年第3期和1989年第1期。(7)陳哲三撰閩粵方言之來源及其所保存的古音古語,發(fā)表于幼獅月刊1978年第2期。(8)陳章太、李如龍撰論閩方言的一致性,發(fā)表于中國語言學報1983年第1期;論閩方言內(nèi)部的主要差異,發(fā)表于中國語言學報1985年第2期。(9)周法高撰閩語,1955年發(fā)表于臺北中國語文研究。(10)郭一舟撰福建語的古語研究,1953年發(fā)表于臺南南瀛文獻。(11)丁邦新撰閩語臺語音分支時代者,收入1983年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本第4分;從閩語白話音論上古四聲別義的現(xiàn)象,收入1985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鄭騫先生八秩榮慶紀念論文集。(12)張琨撰的論比較閩方言,收入1985年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3分。(13)施其生撰閩、吳方言持續(xù)貌形式的共同特點,發(fā)表于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14)李如龍撰自閩方言證四等韻無-i-說,收入音韻學研究第1輯;閩方言和苗、壯、傣、藏諸語言的動詞特式重選發(fā)表于民族語文1984年第1期。(15)王育德撰福建的開發(fā)和福建話的成立,發(fā)表于1969年日本中國學會報上;福建話中的“著”的若干語法現(xiàn)象,發(fā)表于中國語學1969年第7期上。(16)松本一男、王育德撰福建語的音系,收入東京江南書院1958年出版的中國語學事典。(17)松本一男撰從聲母方面看廣東話和福建話,發(fā)表于1959年第1期中國語學(東京)。(18)平山久雄撰中國語閩南閩北祖方言的聲調(diào)調(diào)查,1974年發(fā)表于文史哲學(東京)。(19)中島干起撰福建話中的若干語音特征、關于福建話的聲調(diào)交替、關于福建話的頭子音、福建漢語方言基礎語匯集、關于福建話中的“有”、“無”的語法范疇,分別發(fā)表于亞非言語文化研究1971年第4期、1972年第5期、1973年第6期、1979年上。(20)口靖所撰關于福建話的否寫詞bo和m發(fā)表于1977年中國語學(東京)。(21)張光宇撰閩方言古次濁聲線的白讀h-和s-,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9年第4期。研究閩南方言的論文有:(1)王爾康撰早期漢字改革運動與閩南方言,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3年第4期。(2)黃典誠撰閩南話,發(fā)表于語文知識1954年第10-11期;閩南方言和漢民族語的比較,發(fā)表在1954年第5期、1955年第2期的廈門大學學報(文史版);閩南方言拼音化的傳統(tǒng)與經(jīng)驗,發(fā)表于1980年第1輯語文現(xiàn)代化;閩南方言中的上古音殘余,發(fā)表于1982年第2期語言研究。(3)李如龍撰廈門話務員交調(diào)和輕聲,發(fā)表于廈門大學學報1962年第3期;廈門話的文白異讀,發(fā)表于廈門大學學報1963年第2期。(4)李如龍、陳章太撰碗窯閩南方言島二百多年間的變化,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2年第5期。(5)李如龍撰閩南方言的“相”和“廝”,發(fā)表于方言1989年第4期;閩南話中的“有”和“無”,發(fā)表于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6)周長楫撰廈門話文白異讀構(gòu)詞手段和方法、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分別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1年第5期和1983年第5-6期;略論廈門話的構(gòu)詞手段和方法,發(fā)表于廈門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福建境內(nèi)閩南方言的分類,發(fā)表于語言研究1986年第2期;廈門方言同音字匯,發(fā)表于方言1991年第2期;中古全濁聲母在廈門話里的讀法再證發(fā)表于廈門大學學報1981年第4期。(7)黃丁華撰閩南方言的虛字眼“阿”和“仔”、閩南方言的虛字眼“在、著、里”、閩南方言里的常用否定詞、閩南方言里的人稱代詞、閩南方言里的指示代詞、閩南方言里的疑問代詞,分別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58年第1-2期、第4期。(8)陳法今撰閩南方言的兩種比較句、閩南方言里的平比句、福建惠安話的動態(tài)助詞“者、咧”,分別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2年第1期、1984年第1期、1991年第5期;閩南方言“來去”句,發(fā)表于語言研究1989年第2期。(9)林寶卿撰廈門話的常用詞尾,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2年第3期;廈門話的音變,發(fā)表于1983年廈門大學學報(增刊)。(10)葛德純撰廈門聲調(diào)與句子結(jié)構(gòu)及英語教學的關系,發(fā)表于廈門大學學報1957年第2期。(11)鄭溢撰閩南話和北方話在詞匯上的差別,發(fā)表于語文知識1955年第5期。(12)子實撰閩南話中的“仔”字,發(fā)表于語文知識1956年第8期。(13)張兆基撰閩南話的“仔”字并不那樣簡單,在語文知識1956年第8期上發(fā)表。(14)陳垂民撰閩南話和普通常用量詞的比較,在中國語文1958年第12期上發(fā)表。(15)李熙泰撰廈門方言的一種構(gòu)詞法、廈門方言的“熊”字及廈門方言陰平和陽平的變調(diào),在方言1981年第4期、1982年第1期及1983年第2期上發(fā)表。(16)林連通撰永春話單音形容詞表程度的幾種形式、永春話物量詞的主要特點、福建永春方言的“仔”尾、福建永春方言詞匯概說,分別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2年第4期、1985年第3期、1988年第2期、1991年第3期;永春話單音節(jié)詞的重疊,發(fā)表于中國語文通訊1985年第6期;福建永春方言詞匯,分別發(fā)表于方言1987年第4期、1988年第1期。(17)張振興撰漳平(永福)方言同字匯、漳平(永福)方言的單字調(diào)、漳平(永福)方言的連續(xù)變調(diào)、福建省龍巖市境內(nèi)閩南話與客家話的分界及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分別在方言1982年第3期、1982年第4期、1983年第3期、1984年第3期、1989年第3期、1989年第4期、1990年第1期上發(fā)表。(18)鄭再發(fā)撰閩南話古聲調(diào)的音韻特征,在語言研究1983年第2期上發(fā)表。(19)黃景湖撰大田縣后路話的特殊音變,發(fā)表于1983年廈門大學學報(增刊)。(20)李榮撰渡江書十五音序,于方言1988年第1期發(fā)表。(21)董同和撰四個閩南方言及廈門方言的音韻,收入195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22)張雙慶撰董同和(四個閩南方言)晉江部分訂補,發(fā)表于香港聯(lián)合書院學報1972年第10期。(23)江文種撰閩南語小考,收入東京大東文化大學紀要文獻編(1975年)。(24)丁南川撰廈門方言調(diào)查,發(fā)表于屏東女子中學學報1975年第1期。(25)藤堂明保撰閩方言和廈門話,收入中國語音韻論(1957年)。(26)吳槐撰閩南語古音考,1974年發(fā)表于臺灣風物(臺北);閩南語語音之研究,發(fā)表于1976年臺灣文獻。(27)許成章撰閩語的音與字問題,1969年發(fā)表于臺灣風物(臺北)。(28)董昭輝撰閩南話的兩條次要變調(diào)規(guī)劃,發(fā)表于1973年臺灣師范大學學報。(29)朱兆祥撰廈門音韻的檢討、漳泉廈語語音的定性描述,分別發(fā)表于新加坡南洋大學學報1963年第2期、1973年第7期;廈門聲調(diào)理論的辯證,發(fā)表于臺北國語日語語文乙刊(1950年)。(30)王育德撰泉州方言的音韻體系,收入1970年東京明治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紀要。(31)古元撰廈門話“雪文”的源頭,發(fā)表于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4期。(32)吳仲平撰廈門話的語法特點,發(fā)表于方言與普通話集刊1958年第1期。(33)黃幼蓮撰閩南方言“錄”字小議,發(fā)表于中國語文1981年第5期。(34)畢長樸撰閩南方言疑問句研究,收入1983年臺灣文獻(臺北)。(35)村上嘉英撰關于閩南方言的人稱代詞,發(fā)表于1975年奈良天理大學學報。研究閩東方言的論文有:(1)陳天泉、李如龍、梁玉璋撰福州話語音演變概說、福州話聲母類化音變的再探討,于中國語文1979年第4期、1981年第3期上發(fā)表。(2)梁玉璋撰福州方言的“切腳詞”、福州方言連續(xù)音變與語義分別、福州方言“囝”字,在方言1982年第1期、1983年第3期、1989年第3期發(fā)表;福州方言重疊式名詞、福州話的文白異讀、福州話的“給”字,分別在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1984年第6期、1990年第4期上發(fā)表;福州方言的語流音變、福州話“著”的詞性與語法功能,分別發(fā)表于語言研究1986年第2期、1990年第1期。(3)鄭懿德撰福州方言單音動詞重疊式、福州方言“”的詞性及其用法、福州話形容詞重疊式的音變方式及其類型,分別在中國語文1983年第1期、1988年第6期、1990年第5期上發(fā)表;福州方言的“有”字句、福州方言形容詞重疊式,在方言1985年第4期、1988年第4期上發(fā)表。(4)馮愛珍撰福清話名詞性后綴“囝”,在中國語文1991年第6期上發(fā)表;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語言的語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