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物采訪與寫作2009-08-05杜涌濤 王堯 桂杰杜涌濤:寫好人物的十四點提示一星期前謝湘找到我,希望冰點和周刊作座談會。周刊中心有很多人物報道,冰點也有人物專版,非常愿意做這次交流。稍微做了一些準備,最大的遺憾就是案例太少,時間太短,只能就編人物版和寫人物報道說一下,點到為止。大家下一步可以就我提到的進行互動。人物報道是本報的長項,本報例來就是以人物報道見長的。從五十年代到一直到八十年代,每個時代的重大典型都能看到本報的身影。本報確實出現(xiàn)了不少人物報道的高手。從最高的王石、李海燕、馬役軍等等,都是本報在人物報道方面非常有建樹的老記者。但不可否認,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們的人物報道始終沿用的是一種典型人物的報道模式。八十年代末我寫過一組人物報道,四篇,寫完后在報社上下確實引起很好的反響。這組報道寫完后,我寫過一篇這方面的總結性的東西,當時題目叫“寫人還是塑造”。我第一次提出人物報道的非典型性,想從對人物的典型報道轉到非典型報道。我在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這個觀點,想盡量讓人物報道回到人的本身,不再重復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和政治功能。這組報道我個人今天回過頭來看,對本報的人物寫作的走向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一定的作用的。今天我講人物報道就是講“非典型人物報道”,不適合典型人物報道。寫好人物的基本要素是謝湘給我的題目,我想到哪寫哪,今天講“寫好人物的十四點提示”,但大部分都沒有案例。一是寫人物就是寫個性。這還是針對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讓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載人物本身以外的東西。為什么要寫這個人?我認為之所以寫這個人,往往是因為這個人身上的某種個性吸引我們,成功也罷,失敗也罷,或者這個人做出某種非同尋常的事也罷,都和這個人的個性有關。一個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記者在采訪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們采訪到了,哪些事情能進入我們文中,大有講究。我認為一個人在重大關口所做出的選擇最能體現(xiàn)這個人的個性。就拿一些創(chuàng)業(yè)英雄來說,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這個人的個性決定的,是他和別人不一樣的個性在起作用。我們現(xiàn)在寫作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把他的業(yè)績寫出來,采訪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這些故事和這個人的個性有何關聯(lián)。我們不是在表現(xiàn)個性,而是羅列事跡。二是寫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個側面。這和第一個問題還是有關聯(lián)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復雜,有矛盾。每個人都有一個很樸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這個人的底色展開。比如冰點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兩千字的篇幅。我們能否設想一下,在這樣的篇幅里概括一個人的個性。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嘗試。像張建偉寫的,一個四十六歲的團干部不轉業(yè),卻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體到寫這篇報道,怎么組織材料?怎么讓主題不散?作者就圍繞著一個“癡”字,所有的材料主體性非常強,就圍繞這個字,他寫出來就不會散。冰點周刊還有叢玉華寫的“摳門謝老太”。這個人省吃儉用,摳到一個常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報道寫她一生的“摳”和死之前的“不摳”。我在組織材料時始終圍繞著謝老太怎么摳,怎么省這一個點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兩個字或一個字來概括,你寫的東西才不會散亂。我曾經(jīng)寫過的一個公務員,就寫他兩個字本份。他身上可能還有其他個性,但我就圍繞著他的本份寫。像劉元寫的“傻得出奇的紅娘”,一輩子無償給人當紅娘,不收費。上述幾個人物我認為可以概括的幾個字都是這個時代稀少的品質(zhì)。他們身上的這種品質(zhì)非常稀少。寫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個側面。三是人物報道切忌寫成人物小傳。這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最多。我們冰點也有這種問題。人物報道人人能寫,寫好最不易。其中一個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報道寫成人物小傳。大家生怕漏掉這個人的某一時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時怎樣,童年時怎樣,就寫成了小傳。這是我們最常犯的錯誤。我把這種人物概括為履歷式人物。凡是這樣寫人物報道的,都是采訪時自己腦子里的主題意識非常弱,自己沒有很成型的想法,讓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錄。當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寫,關鍵是怎么找到早年發(fā)生的事情和今天報道之間的關聯(lián),找到與主題的關聯(lián)。我特別怕改稿時看到一寫上了點年紀的人,就是初中時怎樣,青年時怎樣,文革時受了什么委屈等等,這是人物報道最常見的毛病。四是學會用故事和細節(jié)刻畫。一個人的行為和語言構成他的性格。我們寫一個人不能讓記者自己出來,這是常見的毛病。比如這人怎么勇敢、堅強或懦弱,都是記者給貼的標簽,其實即便是寫,也應該用他自己的行為來寫,記者不要自己站出來說這個人怎樣,跳出來給人物貼標簽,像“這個勇敢的漢子”,“這個柔弱的婦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和他的語言。記者采訪時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說,要注重他的行為,研究行為,因為行為才能表現(xiàn)出他的個性。五是人物報道切忌仰視被采訪對象。比如采訪有權有勢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諱的是仰視,當然也不能俯視。最好的是平視。只有平視才能和他平等對話平等交流,這樣寫出來的東西心態(tài)才健康。仰視不可能做到客觀。特別是采訪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識的解構或打破他在公眾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冰點傳奇欄目是寫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寫有名望的人的時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點,這種東西往往最代表一個人的本質(zhì)。六是我們不要做被采訪對象的傳聲筒。他說什么我們也說什么,我認為這是最偷懶的人物報道模式。我最厭惡的是“他說”,“他說”,“他又說”,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訪對象的話,甚至連這人說早年是從哪哪畢業(yè)的都引進來。并不是說訪談這種體裁不可用。訪談體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訪談體,用的是夠份兒的,只有在恰當?shù)臅r候找到恰當?shù)娜苏f恰當?shù)脑挘@時才可以用訪談體。像徐百柯寫過“何謂大國,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訪談體。恰當?shù)臅r候恰當?shù)脑掝}出來了。七是一個好的人物報道通常用三種方式交叉寫作來完成。一種是陳述,一種是描寫,一種是和被采訪對象之間的言語。我最怕的是記者在寫作時一陳到底,這樣的報道容易特別沉悶。如果你能用描寫、陳述和引語三種方式交叉出現(xiàn),文章就不容易沉悶。談到描寫,一種是記者直接采訪時目睹的,另一種是找到目擊者請他描述當時的情景,然后再還原場景,還原場景然后陳述。一般新聞主要是敘述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寫和引語。特別是你的報道很長時,更要交叉用。一陳到底就簡直使人無法讀下去。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場景中去表現(xiàn)。特殊場景構成特殊的人,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場景。江菲寫過一個修鋼筆的人,一個老的手藝人的職業(yè)倫理。記者寫他時就把他放在他的鋼筆鋪里。包麗敏寫的“通往功名之路”,一個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識和法律知識,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貴州山區(qū)普及法律常識,他的舉動很有象征意義。他平常做了大量的這方面的事情。這稿子我細講一下,對大家以后會有啟發(fā)。我們把他貴州之行做為整篇文章的重軸。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為背景,在敘述貴州之行時不時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為背景,而新發(fā)生的有象征意義的鄉(xiāng)村之旅作為重軸。既有新聞意義又不是很孤立的行為。冰點大量嘗試了這樣一種報道手法。九是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使用。這看起來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確是在人物或其他報道中用得最爛而且是最不恰當?shù)?。什么東西能成為引語?不是這個人說了什么話都能成為引語。首先能作為引語的必須是這個人說的具有個性化的話,只有他才會說這話,帶著他身上明顯的個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萬不能一引幾百字。甚至幾十字都長。第二,引語當然不排除陳述和表達他的觀點,必須是非常鮮明地表達被采訪人的觀點。第三可能大家意識不到,引語還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銜接時可起到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讓文章一陳到底。陳述時讓被采訪人自己出來說,使整個文章發(fā)生了節(jié)奏上的變化,銜接起上下兩段。十和十一更小,我覺得在寫人物方面要追求細節(jié)。這里想說一下人物稱謂的變化。寫一個人物不要用同一稱謂,要不斷地變。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夠代表她職業(yè)特點的稱謂,總之要不斷的變化稱謂,讓你的敘述不沉悶。不要通篇都是“她”,稱謂要靈活轉換。第十一就是引語后面一般會有“他說”或前面有“他說”?!八f”這個講究很多,這都是細節(jié),但對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時會“津津樂道的說”,有時會“突然跳起來說”。這里有的會把稱謂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這個變化要在采訪過程中觀察被采訪對象,要細致觀察。我認為這對提升你的寫作很有用處。十二是盡量少用小標題。冰點寫人物五六百字時,我不用小標題,小標題是一種偷懶的表現(xiàn)。當無法駕馭瑣碎的材料把它變成整體時才會用。一個好記者會根據(jù)性格邏輯或其他因素組織材料,不是沒辦法把這幾段融和起來時就用小標題。好的記者應該是一個縫制高手。十三我認為很重要。采訪一個人物要采訪二十個人,最少應該采訪十個人。 我們不可能設想寫一個人,不采訪他周圍的人。被采訪人經(jīng)常意識不到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圍人提供的關于被采訪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實的人物。當然冰點也很難做到這點。只能做到采訪兩三個人。美聯(lián)社記者為了寫紐約市長,他首先把市長傳記看了,所有報道這個市長的看了,然后根據(jù)材料采訪市長底下的市政廳的人和他的競爭對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訪了六十多個人,然后他要求跟著市長走一個星期,一直把這個星期走完,他才坐下來跟市長談。談完后材料無限龐大,他自己覺得挺滿足,開始整理材料,寫出一個六千多字的報道,題目叫“抓住大樹”。冰點好多人物也做不到這點,但最少應該采訪四五個人,不能采訪一個人就開始寫。很多東西寫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訪不到位,問題就出在采訪上。最后一個問題,也是最難的問題,但還是要說。好的記者要培養(yǎng)自己獨特的風格,找到適合自己的文體。這只能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冰點給記者提供一個范圍,提供十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報道,讓他們根據(jù)這個東西來悟,究竟為什么好,講不出來,只能揣摩它,這當中有敘事的節(jié)奏、語言等等,這種說不出來的東西只能靠悟。當然,你把前面講到的都做到了,好記者寫完東西不署名大家都知道是你寫的。新聞這種東西就是手工作坊,不是流水線,一對一。好,我就說這么多。王堯:簡單的幾個寫作原則今天是一個分享的會,我正在兩會上,準備不是很充分。先匯報簡單的幾個寫作原則,可能跟杜老師有重復的地方,因為我是杜老師的弟子。第一是采訪經(jīng)濟人物別一屁股坐在企業(yè)家的腿上,一味說“他說”是得不到尊重的。一篇好的東西出來后應該是雙方互贏,被采訪人本身會學到東西,同時你也會學到東西。在這里一種客觀的距離感是比較重要的。二是人物報道有遠學和近學。近學杜老師,冰點的人物特別是點評,三百字,濃縮了很多,是公共材料,從語言組織方面,有自己的觀點在里面。遠學隨時在網(wǎng)絡上可以找得到的,像“共進午餐”欄目,是跟企業(yè)家對話的東西,人物寫得很符合杜老師的標準。采訪時如果你問有質(zhì)量的問題,你就會贏得對方的尊重。和采訪人物的平等對話很重要,包括場景選擇上。一個人坐在老板椅上你要把他拉下來。如果采訪企業(yè)家,他準備在辦公室談,你是否可以拉著他帶你參觀一個廠,他可能很放松,你能觀察到很多東西。一定要做好準備作業(yè),看很多相關資料,前三個問題問完后讓他覺得這個記者不一般,采訪就成功了一半。三是多個視角。采訪一個人需要采訪十個人,在現(xiàn)有情況下,很多人做不到,時間太短,需要多幾個視角,幾個人同時問可能好一些。我寫“希勒,美國的吳敬鏈”時,我問邀請他到中國訪問的林毅夫,以及跟他一起來北大的一個教授,多了這兩個角度就會好一點。同時我還會問他別人的反應。我寫亞洲之星,我就問他,當上了“星”以后,太太從什么角度來評價你。通過他的轉述,可能會好一些。還有一點,提問不要代表自己來提問。我們?nèi)蓵蠹覝蕚漕}目,我就問司機都關心什么問題,他說關心教育問題。我想采訪之前問問非相關的人,可能會得到許多東西。我采訪時有個習慣,對話時看到某個細節(jié)有意思,就在本上記下來,不是對話本身,而是眼睛看到的東西,這樣能做個提醒。下面進入寫作過程。小觀點之一:把最好看的寫在前邊。用新的東西把舊的激活。我喜歡把資料打碎,不喜歡成段的引入沒有價值在文章里。我希望把資料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四是報道中直接引語的作用,在這方面我盡量說人話,不說字話。最后一點就是用事實說話。別太主觀。有一次接受培訓時,講報道中不要用形容詞,我當時感覺不很深刻,現(xiàn)在感覺到形容詞對文章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下面我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過去的報道。桂杰:堅持文化立場,才能寫文化人物人物寫作在報紙上獨具魅力,是最吸引讀者眼球的題材之一。而在這其中,文化人物寫作又是報紙版面的黃金題材??v觀眾多報紙,尤其是都市報的文化版或者是娛樂版,更多的是歌星、影星或者超級女生這樣的人物占據(jù)主要位置,但是對于一個有品味的報紙來說,文娛版讀書版,同時也需要重量級的學術泰斗和文壇巨擘。這些年來,作為一名文化記者,我采訪并撰寫了一批文化人物和知名人士,在采寫這些人的過程中,有欣喜、有收獲、也有遺憾和文章背后的許多不滿足。堅持文化立場 才能寫文化人物重視文化人物的寫作是一家報紙堅持文化操守,有文化責任心的體現(xiàn)。但是在當下,真正的文化人物不是顯文化。趙本山九年連續(xù)上春節(jié)晚會。但是趙本山、范偉這樣的人不是文化人物,而只能歸結到娛樂人物或明星這一類。因為在我看來,文化不是拿來娛樂的,但娛樂卻缺少不了文化。其次,盡管文化人物是有含金量的,但是這類人物對于人們的閱讀還是提出了很多要求,這類題材也顯然不如娛樂性強的八卦味兒濃的內(nèi)容讀起來更爽,尤其是在紙媒背負生存壓力的時候。但是,紙媒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使命感,從這一點上看,每一個文字記者應該想要做文化王國的子民,而不是經(jīng)濟王國的斗士。寫文化人物要和文化人物共生要想寫出一流的文化人物,就對記者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眼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上,很多文化名人最初的身份都是記者,比如海明威、馬克.吐溫,富蘭克林,國內(nèi)的鄧拓、陳香梅、鄒韜奮等人,這些人的個人素質(zhì)和文化儲備決定了他們能夠?qū)懗鰞?yōu)秀的文章來。我記得在2005年和2006年出版有關季羨林書的時候,閱讀版曾經(jīng)報道過,我和本報其他記者都寫過,我采訪的主要是哈爾濱出版社,當時推出的是季老的全集,我發(fā)了一個消息,而那位記者采訪的是季老的秘書。后來看了北京日報記者那篇洋洋灑灑6000字的文章,我的感覺是挺遺憾,一是沒有通過各種關系爭取到親自采訪他,還有就是我們的兩篇文章顯然都沒有人家寫的深入和獨特。其實北京日報記者在采訪之前曾經(jīng)告訴我,要去采訪季老這么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他覺得壓力很大,覺得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是個挑戰(zhàn)。他為了能夠?qū)懞眠@個人物買了很多季老的書回來讀,他見到的寫季老的傳記就有十幾本之多。他說,寫這樣一個泰斗級的人物不能回避的是評價他的一生,包括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只有對他的學問和生平了解得越多,才能夠更好的把握他的人物個性。我覺得在文化和閱讀版面,如果偶爾能有一兩篇本報記者和這樣重量級的人物和面對面,并且不惜版面進行報道,一定能夠提升版面的品味和中國青年報的影響力。也正是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認為寫文化人物的記者和文化人物是共生的。你的靈魂、見解、精神、趣味、價值取向應該和筆下的文化人物有溝通,甚至你的心靈節(jié)奏和脈搏律動和他也是一致的,你的狀態(tài)和他是渾然一體沒有錯位的,你們的生命在這一刻有了共生關系。只有這樣,文章才能夠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如果不是如此,我們的文章只能是拼貼式的,和文化人物是疏離的。因此,我覺得,一個好記者在外出采訪的時候,自己的口袋是向采訪對象熱情敞開的,但是敞開的同時,里面絕對不能空空如也,而是要帶著自己的很多觀點去碰撞和交流。因為專家不愿意把對自己的一次采訪變成授課,記者需要有和人物對話的高度,甚至對于他在文化和學術上的貢獻要有評價能力。文化人物寫作還缺少什么現(xiàn)在,版面上很多文化人物的寫作,我稱之為“亞人物”寫作。也就是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物寫作,或者缺少人物寫作應有的魅力。這里缺少的首先就是現(xiàn)場感。我在有幸采訪臺灣著名女作家羅蘭之后,曾經(jīng)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已經(jīng)86歲的羅蘭依然像少女一樣的怕羞和愛美,她對記者說:“千萬不要提我的年齡呦!”而當旁邊的攝影記者要給她拍照的時候,羅蘭趕緊起身照鏡子整理衣服,并向我們詢問:“這襯衣領子是翻在外套外面好還是塞進去好一些!”談話中的羅蘭始終面帶微笑,偶爾含一顆小話梅,聲音輕柔且美好。“這是我第十七次來大陸,我小時在天津念書長大,抗戰(zhàn)時在天津,所有的成長和青春時期大部分在天津,天津比我真正的老家關系還要密切?!绷_蘭每次回來都要去天津市,那種感覺讓她覺得像回家。這篇采寫羅蘭的文章雖然不長,但是很多人都對我描寫她的這樣一段文字印象頗深,作家文摘等報刊還轉載了這篇文章。寫出和人物會面的現(xiàn)場感在人物寫作中十分重要,沒有現(xiàn)場感,人物就不能從紙上走到讀者心里去,就不能鮮活和光彩起來。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很多記者或者作者是做不到的。還有一些記者把新聞發(fā)布會當成現(xiàn)場來寫,其實會削弱人物的個性,新聞發(fā)布會的現(xiàn)場永遠不是真正的現(xiàn)場,采訪任何一個成功人士或者文化名流都必須爭取是專訪,爭取單獨和他面對面。其次,人物寫作不缺觀點但是缺少精辟、精彩的觀點。尤其是在很多文化人物的采寫上,記者們挖掘的最主要東西就是人物的觀點或看法。但是很多采訪看過之后卻讓人印象不深,因為沒有一兩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氫能制備新方法-洞察及研究
- 多模態(tài)情感識別技術:表情、語音與語言的綜合應用綜述
- 基于雙層路徑規(guī)劃的智能導盲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
- 檢查督導整改管理辦法
- 藝術生產(chǎn)理論在當代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實踐啟示研究
- 出具收入證明管理辦法
- 辦公樓保潔技術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 美學自學考試筆記重點解讀
- 游覽車運營調(diào)度方案設計
- 導電材料對厭氧消化性能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進展
- 新華書店讀者問卷調(diào)查表
- GB/T 20946-2007起重用短環(huán)鏈驗收總則
- GB/T 18391.3-2009信息技術元數(shù)據(jù)注冊系統(tǒng)(MDR)第3部分:注冊系統(tǒng)元模型與基本屬性
- GB/T 10610-2009產(chǎn)品幾何技術規(guī)范(GPS)表面結構輪廓法評定表面結構的規(guī)則和方法
- 熠搜家庭戶用光伏電站推介
- 濟源幼兒園等級及管理辦法
- 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全流程培訓講義課件
- DB44-T 2163-2019山地自行車賽場服務 基本要求-(高清現(xiàn)行)
- 云南省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收費標準
- DB15T 933-2015 內(nèi)蒙古地區(qū)極端高溫、低溫和降雨標準
- 工傷責任保險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