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學總復習 第二篇 物質(zhì)科學(一) 階段練習(一)課件.ppt_第1頁
中考科學總復習 第二篇 物質(zhì)科學(一) 階段練習(一)課件.ppt_第2頁
中考科學總復習 第二篇 物質(zhì)科學(一) 階段練習(一)課件.ppt_第3頁
中考科學總復習 第二篇 物質(zhì)科學(一) 階段練習(一)課件.ppt_第4頁
中考科學總復習 第二篇 物質(zhì)科學(一) 階段練習(一)課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科學 階段練習 一 一 選擇題1 2013 天津 某同學站在豎直放置的平面鏡前1m處 他在鏡中的像與他相距 a 0 5mb 1mc 2md 3m答案 c 2 2013 杭州市學軍中學月考 2012年3月 某市大部分地區(qū)空氣異常潮濕 家中墻壁 出汗 地板濕漉漉的 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水這種物質(zhì)發(fā)生了 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凝固答案 b 3 關于粒子和宇宙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太陽是宇宙的中心b 原子核是由質(zhì)子和中子構成的c 固體的分子是靜止不動的d 分子間只存在吸引力答案 b 4 2013 南京 下列事例屬于平面鏡成像應用的是 答案 c 5 2013 廣州 圖中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 縮小的像 下列哪一操作可能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 放大的像 a 透鏡不動 蠟燭 光屏靠近透鏡b 透鏡不動 蠟燭 光屏向右移動c 透鏡 光屏都不動 蠟燭向右移動d 蠟燭 光屏都不動 透鏡靠近光屏答案 b 6 2013 福州 小華讓激光筆發(fā)出的激光束通過不均勻的蜂蜜水 會看到如圖所示現(xiàn)象 這是由于發(fā)生了 a 光的直線傳播b 光的反射c 光的折射d 光的色散答案 c 7 2013 長春 下列自然現(xiàn)象的形成 屬于凝固的是 a 露b 霧c 冰d 霜答案 c 8 關于密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固體的密度一定比液體的密度大b 質(zhì)量越大的物體 它的密度越大c 體積越小的物體 它的密度越大d 密度是表示物質(zhì)的一種特性 跟質(zhì)量和體積無關答案 d 9 2013 沈陽 電影院放映電影過程中涉及很多光學知識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光射到銀幕上發(fā)生了鏡面反射b 銀幕上的像是正立 放大的虛像c 從放映機射向銀幕的光是沿直線傳播的d 白色的銀幕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 解析 光射到銀幕上發(fā)生了漫反射 所以人們從各個角度都能看清銀幕上的圖像 a選項錯誤 銀幕上的像是倒立 放大的實像 b選項錯誤 從放映機射向銀幕的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c選項正確 白色的銀幕可以反射所有的色光 d選項錯誤 答案 c 10 2013 山西 下列詞語中涉及的光現(xiàn)象與 小孔成像 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 鑿壁偷光b 海市蜃樓c 猴子撈月d 杯弓蛇影解析 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現(xiàn)象 a項中的鑿壁偷光涉及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b項中的海市蜃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現(xiàn)象 c項中的猴子撈月與d項中的杯弓蛇影都涉及平面鏡成像 都是光的反射現(xiàn)象 答案 a 11 2013 蘇州 根據(jù)你對生活中物理量的認識 下列數(shù)據(jù)中最接近生活實際的是 a 人體的密度約為1 0 103kg m3b 中學生的課桌高約為1 5mc 一個中學生的質(zhì)量約為5kgd 人的正常體溫為38 解析 人體的密度和水的密度近似相等 a說法正確 中學生的課桌高大約為1m b說法錯誤 中學生的質(zhì)量大約50kg c說法錯誤 人的正常體溫為37 d說法錯誤 正確選項為a 答案 a 12 2013 烏魯木齊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平面鏡成放大的像b 平面鏡成縮小的像c 凸透鏡可以矯正近視眼d 凹透鏡可以矯正近視眼解析 平面鏡成等大的虛像 a b錯 凸透鏡可以矯正遠視眼 c錯 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可以用來矯正近視眼 d正確 答案 d 二 簡答題13 2013 南寧 課堂上 教室里各個位置的同學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 這是因為光在黑板上發(fā)生 選填 漫 或 鏡面 反射的緣故 個別同學被前方高個子同學擋住 看不到黑板上的一些字 這是因為光 的緣故 答案 漫沿直線傳播 14 2013 長春 小明用照相機拍照時 想使底片上的像大一些 應使照相機離物體 一些 小紅走近平面鏡 她在鏡中像的大小將 解析 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 縮小的實像的原理制成的 要使像變大些 應減小物距 即物體應靠近照相機 平面鏡成等大的虛像 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無關 故小紅走近平面鏡 像的大小不變 答案 近不變 15 2013 成都 小涵站在平面鏡前0 5m處觀察自己在鏡中的像 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是 m 她向后退的過程中 像的大小 選填 變大 變小 或 不變 答案 0 5不變 17 2013 廣東 下表列出了幾種物質(zhì)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熔點和沸點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回答 若要測量萘的熔點 溫度計的玻璃泡里應選 做測溫物質(zhì) 若要測量固態(tài)甲苯的溫度 溫度計的玻璃泡里應選 做測溫物質(zhì) 若要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 溫度計的玻璃泡里不能選 做測溫物質(zhì) 解析 萘的熔點為80 5 因此溫度計玻璃泡內(nèi)的測溫液體的沸點要高于它的熔點 必須選擇水銀或者甲苯做測溫物質(zhì) 甲苯的熔點是 95 要測固態(tài)的甲苯 因此測溫物質(zhì)的熔點要低于它的熔點 所以必須選擇酒精做測量物質(zhì) 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 而酒精在78 就開始沸騰 因此不能選擇酒精做測溫物質(zhì) 答案 水銀或甲苯酒精酒精 18 2013 貴陽 如圖所示 清晨的河面平靜如鏡 倒映著綠樹青山 水面彌漫的白霧 如曼妙的輕紗悠然飄舞 給美麗的大自然平添了幾分神秘 請你用所學知識解釋這美景中兩處物理現(xiàn)象 解析 平靜如鏡的水面相當于平面鏡 綠樹青山在水中的倒影相當于平面鏡成像 綠樹是因為樹葉只反射了綠光 霧是由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 液化成小水滴 并懸浮在空氣中形成的 答案 清晨的河面平靜如鏡 倒映著綠樹青山 光的反射現(xiàn)象 水面彌漫的白霧 水蒸氣液化現(xiàn)象 19 2013 杭州 小張將一瓶礦泉水在冰箱中放較長時間后取出 一會兒發(fā)現(xiàn)瓶外壁出現(xiàn)小水珠 用干毛巾擦凈 等一會兒又出現(xiàn)小水珠 于是他與小吳一起對此現(xiàn)象進行研究 但觀點不一致 小張認為這是礦泉水瓶內(nèi)的水往外滲透后 附著在礦泉水瓶外壁上 而小吳則認為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礦泉水瓶外壁上 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他倆的結(jié)論是否正確 答案 常溫下 稱量一瓶礦泉水的質(zhì)量 記作m1 將其放入冰箱中較長時間后取出 靜置一段時間后 觀察到瓶壁上出現(xiàn)小水珠 待到室溫后稱量其質(zhì)量 記作m2 用布擦干礦泉水瓶壁上的小水珠 再次稱量其質(zhì)量 記作m3 若m1 m2 則說明瓶壁上的小水珠是瓶內(nèi)的水往外滲透后 附著在礦泉水瓶外壁上的 小張正確 若m1 m3 則說明瓶壁上的小水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礦泉水瓶外壁上的 小吳正確 其余符合題意的答案均可 三 實驗探究題20 2013 武漢 某同學利用兩支同樣的蠟燭等實驗器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 實驗時 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 紙上豎立一塊 作為平面鏡 在紙上記下平面鏡的位置 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鏡前 可以看到它在鏡后的像 再拿一支 的蠟燭 豎立著在鏡后移動 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 2 他在白紙上記下了兩支蠟燭的位置 如圖所示 a b分別表示兩支蠟燭 請畫出該同學在s處看到蠟燭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光路圖 保留作圖痕跡 解析 1 我們選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 既可以像平面鏡一樣成像 也可以透過玻璃板觀察到對面的蠟燭 便于觀察到像的位置 玻璃板后的蠟燭不要點燃 要移動到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為止 這樣可以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 平面鏡所成的虛像是射入人眼的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的 因此 先用虛線連接ab 作出ab的中垂線 即平面鏡所在的位置 連接sb 從sb與平面鏡的交點指向s的射線為反射光線 交點即為入射點 連接光源a和入射點即為入射光線 答案 1 玻璃板沒有點燃完全重合 2 如圖所示 21 2013 江西 科學家發(fā)現(xiàn)從空氣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 2572kg m3 從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 2505kg m3 數(shù)據(jù)的細微差異引起科學家的注意 在進一步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新的氣體 氬 這一實驗說明密度是物質(zhì)的一種 應用密度可以 物質(zhì) 小姬同學像科學家一樣去探索水的密度 設計實驗與進行實驗 1 用調(diào)節(jié)好的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zhì)量m1 2 向燒杯中倒入適量的水 測出它們的總質(zhì)量m2 則這些水的質(zhì)量為 3 再將燒杯中的水倒入右圖所示的量杯中 測出水的體積v 4 計算出水的密度 評估 請找出實驗中的兩個不足之處 1 2 提出問題 改進實驗后 小姬同學測得這些水的密度為1g cm3 水常見的形態(tài)有固態(tài) 液態(tài) 氣態(tài) 她想水在固態(tài)和液態(tài)時的密度是一樣的嗎 設計實驗與進行實驗 將這些水凝固成冰進行實驗 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分析與論證 分析數(shù)據(jù)得到的結(jié)論是 解析 密度是物質(zhì)的一種特性 不同的物質(zhì)密度一般不同 故可以應用密度來鑒別物質(zhì) 該實驗的不足之處 一是在測量過程中用了量杯 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