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三節(jié)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宋明時期的巴蜀城市居民服飾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巴蜀服飾:寬衣博帶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長期分裂的時代,同時也是出于一個非常中要的承上啟下的時期。晉書五行志記載:“晉末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放,輿臺成俗?!痹S輝、邱敏、胡阿祥主編:六朝文化,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509頁。 而這種寬衣博帶瀟灑風流的形象為以后隋唐的服飾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冠的名稱和種類基本承襲秦漢,主要有:通天冠、進賢冠、武冠、鹖冠、法冠、高山冠、委猊冠、樊噲冠等。 張承宗,魏向東著:魏晉南北朝卷(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第75頁?!皾h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 三國志卷1,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傅子。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最明顯的區(qū)別是袍袖端應當收斂,并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并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施有緣邊。褲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可以說是發(fā)展為現(xiàn)代上衣下褲形式的轉折時期。在此前人們著褲主要是為腿部保暖,其形制類似于今天的套褲。而合襠褲從北方傳入后收到下層勞動人民及軍隊的接受,并逐漸向社會的各階層擴展朱大渭等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修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第67頁。 。另有褲褶、裲襠、半袖衫等。半袖是一種穿在外面的短袖服裝,在魏晉時為居家便服,記載不多,但是到隋唐時期頗為流行,稱為“半臂”。頭冠沿襲秦漢但稍有改動,流行小冠、籠冠和巾。巴蜀自被秦統(tǒng)一,就漸漸融入中原文化。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國的服裝史融合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精華。其中,漢民族的服裝文化對其他民族都有深刻的影響,從秦統(tǒng)一巴蜀,到巴蜀融入中原文化,巴蜀服飾都深受中原文明的影響,比如秦漢時期的寬衣博袖,魏晉時代的寬博灑脫,隋唐時期的庸容富麗,宋朝的質樸保守等等。巴蜀在被中原統(tǒng)一以后,其服飾也受時代文明的影響,逐漸融入中原服飾潮流之中,體現(xiàn)出時代特色。魏晉南北朝時期,四川漢族男子的首飾,有冠、巾之別。通常是朝服才有冠,其中州刺史以下的文官服“進賢冠”,將軍以下的武官則服“武冠”。據(jù)晉書輿服志,進賢冠“前髙七寸,后髙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冠上“梁”之多少與品階相關,品階越髙,“梁”就越少。而武冠又稱武弁,即古之惠文冠。巾,本為庶人首服。在晉代,國子太學生都戴角巾;劉宋沿其制,到了隋代,國子生依然服白紗巾。同時,鄉(xiāng)村農夫也戴“巾”。北周武帝自創(chuàng)“折上巾”,即將頭巾的四角裁成帶狀,以兩帶系于腦后,垂之成飄帶狀,另兩帶反系于頭上。唐高祖時,下令只有軍人才能戴“折上巾”四川省文聯(lián)組織編寫:四川民俗大典(中華民俗大典四川卷)1999年10月第一版第48頁。 。在這一時期,漢族男子的衣服,主要有袍和衣裳兩類。袍為內衣,衣裳為外衣,其上為衣,其下為裳四川省文聯(lián)組織編寫:四川民俗大典(中華民俗大典四川卷)1999年10月第一版第48頁。從四川地區(qū)的道教石刻造像來看,當時人們穿的鞋子,其樣式與近代四川的草鞋差不多。不過,有錢人穿的是絲履、麻履,而勞動者穿的是草鞋。不過,也有隱士穿草鞋者 四川省文聯(lián)組織編寫:四川民俗大典(中華民俗大典四川卷)1999年10月第一版第48頁。在這一時期,四川漢族女子的首服多與男子相同,也是以幅巾裹頭。不過,在隋代,婦女的巾幅較大,竟至于可以遮住全身。其常服,基本上是短襦長裙:上穿小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綢帶系扎。此外,唐代還規(guī)定:士庶女子在室者搭披帔子四川省文聯(lián)組織編寫:四川民俗大典(中華民俗大典四川卷)1999年10月第一版第48頁。 。南朝時,蜀中生產的單絲碧羅籠裙,非常有特色:“縷金如花鳥,細如發(fā)絲,鳥子大如黍米,眼鼻嘴甲組成,明目者方見之?!?全蜀藝文志卷56下。二、隋唐時期巴蜀服飾:雍容富麗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最終走向統(tǒng)一 ,由戰(zhàn)亂而穩(wěn)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是雍容富麗百美競呈。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幞頭,百姓著短衫。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qū)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搬ヮ^紗帽和圓領袍衫”是隋唐男子最主要的服飾。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時的常服。幞頭是隋唐五代時期男子首服中最為普遍的樣式,是漢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融合所產生的一種服裝樣式,配穿圓領袍衫和烏皮六合靴,既灑脫飄逸,有不失英武之氣。傳統(tǒng)的冠冕衣裳,只是在隆重的場合才穿。其他則以“幞頭袍衫”為尚,上至帝王,下至百官,禮見宴會均可穿著,甚至將其用作朝服。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無官的地主階級的隱士、野老,則喜歡穿高領寬緣的直綴,表示承襲寬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開衩到腰際的奇膝短衫和褲,服裝色彩上不許用鮮明顏色,多為素色,因此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而且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圖表 1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展出的唐代男裝 圖片來源:自己拍攝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唐初婦女服飾,仍以小袖短襦及長裙為主,裙腰束至腋下。舊唐書五行志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笔⑻埔院?,胡服不再盛行,服裝突破了胡服的緊身窄袖,向寬服大袖發(fā)展。到了中晚唐就出現(xiàn)前引沈從文所說的現(xiàn)象:“衣袖竟大過四尺,衣長拖地四五寸?!币路念I子有各種形式,如圓領、方領、斜領、直領和雞心領等。特別是在盛唐以后還流行過一種袒領,大膽地露出半個胸脯。婦女的日常服飾名目繁多,有襖、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靴等等。多見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束裙子,腰束的極高,甚至高過胸部。同時流行半臂、披帛、幕籬與帷帽回鶻裝以及胡服新裝。在加上織品的發(fā)展,許多輕薄細柔的布料被開發(fā)出來,因此透明的、多層次的穿著開始引領風騷。婦女服飾展現(xiàn)性感魅力,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屬禮服的中單,是用透明的薄紗制成。在以往只當作內衣穿著,但是在盛唐時期,明衣被拿來當作外衣,并成為盛裝。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裝特色有:袒胸(“慢束羅裙半露胸”的理解,其實在唐代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于統(tǒng)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高腰、披巾、明衣、男裝、胡服和所謂的“時世裝”等。婦女的發(fā)髻,在沿襲古式上,推陳出新,不拘一格。唐代婦女的鞋子多將鞋頭作鳳形,尺碼同男子相似。宮人侍左右者均著紅棉靴,歌舞者也都著靴。女扮男裝也是唐代的服飾特點之一。身著窄袖圓領長袍、配腰帶、穿長褲,另外可以穿胡服、戴胡帽,女扮男裝的模樣;這些服裝有寬袖、窄袖,有圓領、翻領,以及烏皮六合靴,是當時很有特色的服飾。著名詩人韋莊在他的詞里寫到巴蜀地區(qū)的女裝“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霧薄云輕”。“蜀國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語, 地繡羅金縷?!笨梢姲褪衽b服飾的華麗。圖表 2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展示的唐代女裝 圖片來源:自己拍攝 勞動者的服飾仍然以短衣短褐為主,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壁畫上,再現(xiàn)了唐代勞動人民的服飾。如圖:圖表 3 唐代巴蜀勞動人民服飾 圖片來源:自己拍攝三、前蜀后蜀時期巴蜀服飾:珠翠羅綺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先后建立前蜀后蜀政權。服飾上也與唐朝有所不同,具有特色。上層貴族的奢侈之風在一定程度上推斷了服飾的發(fā)展。前蜀后蜀的蜀王都喜愛出游,“(乾德)五年(923年)四月,(王衍)游浣花溪,龍舟彩舫,十里綿亙,自百花譚至萬里橋,游人士女,珠翠夾岸?!彼螐?zhí)朴⑹駰冭痪砩稀V政十二年(949年)八月,孟昶游浣花溪,也是“都人士女傾城游玩,珠翠羅綺,名花異卉,馥香十里。” 十國春秋卷49后主本紀。服飾從整體上來看,“珠翠羅綺”是上層人士的喜愛的服飾。在王建墓,我們可以看到前蜀的服飾在唐代服飾基礎上的繼承和發(fā)展。圖表 4 王建墓前石像 王建墓石刻的樂伎也很有特色。二十四樂伎有著不同的發(fā)式:圖表 5 二十四樂伎發(fā)式圖表 6 二十四樂伎發(fā)式四、宋明時期巴蜀服飾:質樸雅致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時期,他們崇尚自然,審美觀趨于平和淡雅,穿著寬松樸素。宋代服飾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其服飾特性為莊嚴肅穆、單調呆板?!盎謭蛩粗?,總夏商之禮”“仿虞周漢唐之舊”,即維護封建道德傳統(tǒng)為目的的聶崇義三禮圖湯一介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黃能福,陳娟娟撰:服飾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第一版,第300頁。 。新制頒發(fā)后,才逐漸將其服飾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稱為常服)、時服(按季節(jié)頒賜文武朝臣的服飾)、戎服以及喪服。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tǒng)服飾式樣。宋代婦女的穿著與漢代婦女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顏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邊再穿長袖對襟褙子,褙子的領口及前襟繪繡花邊,時稱“領抹”。 宋代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其褲子的形式特別,除了貼身長褲外,還外加多層套褲。宋代婦女有纏足的習俗,因此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宋代的服飾主要的特點是清新、樸實、自然、雅致。男子服裝以袍衫為主。朝服仍然免冠;文武官員祭祀時戴梁冠,穿赤羅衣裳;冠上的梁數(shù)及所佩戴的綬分別等級;職官公服穿袍,盤領、右衽、袖寬三尺,用絲或紗等制成。袍服的顏色有所定制:一至四品用緋,五至七品用青,八至九品用綠,并按照級別繡織各種紋飾,服飾文化表現(xiàn)出更嚴格的階級性。常服比較的簡便,一般由烏紗帽、團領衫及革帶等組成。明代的婦女主要穿著衫、襖、霞披、裙子等等,云肩、比甲(長背心)的使用最有特色。這一時期,明代仕女穿著崇尚窄瘦合身,一般是對襟的窄袖羅衫與貼身的百褶裙;明代婦女喜歡將比甲當作外出服穿著,并配以瘦長褲或大口褲。在明代還盛行一種用各色布拼織的“水田衣”,本是下層婦女所穿,但是后來也在上層社會流行,這是封建社會少有的以下至上的流行趨向。明代的纏足之風盛行,并以此為美。宋明時期(因元代是蒙古入主中原,故不予考慮),四川民間男子有裳(長短至膝)、袍(尚未有官職者穿白袍,庶人穿布袍)、襖(有袖頭,作為襯在里面的衣著)、短褐(粗布或麻布所織,為一般貧苦人所穿)、衫(沒有袖頭的上衣,一般為單衣)等四川省文聯(lián)組織編寫:四川民俗大典(中華民俗大典四川卷),1999年10月第一版。宋代以后,四川女子上衣趨向于緊身狹窄,前后左右開四縫,用帶扣約束之。褲子一般都不露在外面,外面加束以裙子,束裙大多長至腳面,勞動婦女稍短。婦女的裙子開始打褶。勞動婦女多穿蒲鞋,以便于勞作。第四節(jié) 清代巴蜀服飾變革:從崇尚節(jié)儉到款式的頻繁變化中華服飾歷時數(shù)千年,以漢唐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為特色。而清代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滿裝的服飾衣身修長、衣袖短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與交領、右衽、無扣的漢唐服飾形成鮮明的對比。改冠易服在清初遭到人民強烈抵制,后來清政府采取“十從十不從”緩和民族矛盾,繼承了明朝服飾的一些特色,同時又因為滿族旗裝用料節(jié)省,制作簡便和實用方便,沒有古代的衣裙的繁復,后人也漸漸接受了滿族服飾,并融合漢族服飾特色,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風格。清朝男子服裝有袍、褂、襖、衫、褲等,其中袍與褂為主要禮服。袍的樣式在漢服傳統(tǒng)的服上加以變化,并吸收了滿族服裝特點,禮服袍都是箭袖,箭袖因其袖口形似馬蹄故又稱“馬蹄袖”。平日袖口向上翻起,行禮時則放下 白東升主編:服飾文化,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79頁。 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婦女服飾由于清朝采納“十從十不從”(婦、儒、隸、伶、婚、喪等不受限制)。婦女服飾在清代是滿、漢服飾相互并存相互影響。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于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漢族婦女則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和明朝服飾差不多。清代中期始,滿漢服飾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到了清代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盛行,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在達官貴婦中流行。影響深遠的旗袍也在這個時候形成。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后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特別是隨時代發(fā)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涵,甚至至今被世界公認為漢民族的服飾代表。一、清初巴蜀服飾的特點崇尚節(jié)儉經濟的發(fā)達程度直接影響服裝的發(fā)展程度,無論在哪一個發(fā)展時期,服飾和經濟都密切相關。秦漢至唐宋,四川地區(qū)一直在全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中居于前列。所以唐代中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才會避難南逃四川,成都成為臨時行宮。成都在唐朝被被喻為“揚一益二” 資治通鑒卷。 ,北宋被譽為“天下藩鎮(zhèn)之冠”,南宋時期仍然“繁盛與京師同” 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卷。 。但是宋末元初的這一時期,巴蜀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史出現(xiàn)了明顯的轉折點,從一千多年來的繁盛期轉入幾百年的衰退期。當巴蜀大地經過了明代兩百多年的辛勤勞作,讓社會生產稍有一些復蘇的時候,又在明末清初再次遭遇了前后年的多次戰(zhàn)亂:先有土司楊應龍與奢崇明的大規(guī)模叛亂,圍成都,使成都“半沒于荒煙茂草中矣” 康熙成都府志卷。 ;攻重慶,使重慶“一夜盡成焦土” 道光綦江縣志卷。 。然后是席卷全川的轟轟烈烈的以“除五蠹”為中心的農民暴動。然后明末農民戰(zhàn)爭中的李自成兩次入川、張獻忠的三次入川,和張獻忠在成都建國,特別是張獻忠與明軍以及地方武裝進行了極其嚴酷的長期戰(zhàn)爭。然后又是清軍入川,張獻忠北上抗清,清軍與張獻忠軍、與明軍以及地方武裝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清軍將全川攻占以后,又爆發(fā)了吳三桂反清的戰(zhàn)爭,四川又是主戰(zhàn)場之一。就這樣,連續(xù)長達年的戰(zhàn)亂,使得巴蜀大地人口銳減,四野荒蕪,殘垣遍地,千里無煙,“人相食,草木俱盡”之類的記載比比皆是。由于經濟的衰落,巴蜀服飾也從秦漢至唐宋時期的“袨服靚妝”,變?yōu)椤俺缟袃€樸”。增修崇慶州志中記載“衣服,近城男女衣著,類皆冬裘夏葛,楚楚鮮明,仿佛有省垣風度。惟少遠村莊及西北山中,取足敝體御寒而已” 增修崇慶州志(十二卷清光緒三年刻本)。 。這是巴蜀城市和周邊城鎮(zhèn)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在民間服飾中,賀琛認為“蜀地服飾表現(xiàn)出寬松、簡潔、質樸的風格,這種風格兩千多年來可以說已成定勢,雖然其間多種因素形成的服飾屢經演變,但千變萬化仍不失本色”賀琛著:民間服飾背景: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23頁。,在清初,巴蜀很多縣城和鄉(xiāng)村都崇尚節(jié)儉,據(jù)名山縣新志記載,“清代服制,道、咸以前,縣民儉樸,少文飾,亦狹??;同、光之前,尚寬大;光、宣之末,又極狹小” 名山縣新志(十六卷民國十九年刻本)。 清初服飾的儉樸在各地方志中有很多記載,即使是富貴之家也少有文飾。比如邛州“士民之家,稱家有無。大抵衣冠樸素,荊釵裙布者十之八九,俗之勤儉,可想見矣” 邛州直隸州志(四十六卷清嘉慶二十三年刻本)。 。新津距成都較近,也是“夏葛冬裘,古之常服,而尚樸素者多著棉布,修邊幅者好衣絲羅” 新津縣志(四十卷清道光九年刻本)。 。綿州“夏葛冬裘,惟適之安。綿俗節(jié)儉,盛夏猶服棉布單衫,近多績麻代葛;冬惟布衣裝綿,借以卒歲,間有服羊裘者,不過十之一二。至于錦衣狐貉,非縉紳高年鮮有用之者,風氣猶為近古云” 直隸綿州志(五十卷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江油“久安樸素。富者夏細葛羽纓,冬裘綿絨緯;貧者草笠氈帽,終歲布衣,色尚藍。婦女亦儉約。惟宴會則盛華飾,亦稱家之有無,絕不崇尚侈云” 江油縣志(四卷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德陽“衣服,則夏葛、冬裘少有具者,夏惟苧布短衫,冬惟棉布小襖,雖中人之家亦然,至有到老不識羅綺、彀紋為何物者。惟紳衿富戶頗具葛裘,亦只取其廉價而工省,不求美備,其習尚使然也” 德陽縣新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峨嵋“俗尚儉樸,惟用布衣,有廣布、大布不等。平家紡織成衣。若彩緞之屬,惟嫁娶間用之耳” 峨眉縣志(十卷清嘉慶十八年刻本)。 。閬中“富貴之家,裘葛以時,其余則夏苧冬棉,即極貧者,終年一粗布衫,能自蔽其體。他處多有嚴寒時一絲不掛者,此地較少,未始非儉之效也” 閬中縣志(八卷清咸豐元年刻本)。 。直到清中后期,城鎮(zhèn)間服飾仍然很儉樸。同治十年刻本的儀隴縣志中記載“衣服不飾華美,衫履以布,各適其宜。夏則或苧或葛;冬則棉襖,老者著羊裘一襲,即稱富翁也。紳耆殷實之家,單夾多以細布為之,遇宴會則襲以羽毛、寧綢等褂,若著紗羅及狐裘,鮮有不議其靡者 儀隴縣志(六卷清同治十年刻本)。 ”。清光緒元年的定遠縣志也有類似記載,“民間皆用布帛,惟紳士及仕宦家時或有用綢緞者,貧女類著花草,貴家女亦只著翠花一二朵,尚素妝,不聞有飾金玉者,有之群笑其奢靡而褚之 定遠縣志(六卷清光緒元年刻本)。 ”。雖然現(xiàn)存地方志中大多崇尚儉樸,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審美觀的變化,有的地方服飾也多姿多彩,被記載為“奢侈之風”?!翱h廠(場)衣冠頗稱整齊,常服布帛相間,夏葛冬裘,惟紳商則然,婦女裝束頗尚華麗,雖布衣亦加緣飾,釵釧率用金銀,小戶間亦效尤,其風漸侈矣。鄉(xiāng)民衣服皆布為之,冬用棉襖;婦女多用手巾纏頭,首飾亦多銀質 大寧縣志(八卷清光緒十一年刻本)。 ?!倍?、清中后期巴蜀服飾的頻繁變化清代男子,服式寬短,形態(tài)龍鐘 西昌縣志(十二卷民國三十一年鉛印本)。 。在清朝,“服飾有制,除大禮服袍褂外,皆便衣” 安縣志(六十卷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禮服袍長三尺八寸,褂短五寸,富貴始用裘帛,皆短襟窄袖。紳衿用靴。有短袿,長二尺以表上衣,曰“馬袿”,取便乘馬也。又有緊身,袖小與衣齊,長僅二尺一,曰“臥龍袋” 廣安州新志(四十三卷民國十六年重印本)。在大波第二部里,李劫人也曾提到臥龍袋:阿儂袋一寫作“臥龍袋”,一寫作“阿娘袋”,來源如何,各說不同。這種衣著辛亥革命以后,業(yè)已名實并亡了。它是男子服用的一種衣著,穿在長袍上面,類似馬褂,而又大襟、小袖口、底襟有袋,可以盛物,不但比馬褂方便,并且不擇材料和顏色。僅止不能用來代替馬褂在正式場所穿它而已。自從小袖對襟帶高領的馬褂(后來一稱短褂)興起,阿儂袋固然無形廢除,即對襟大袖無高領的馬褂和大襟大袖可以帶高領的馬褂,也逐漸地沒人穿了 大波第二部李劫人著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38頁。便衣長的有長衫,夾衣,綿襖,皮襖;短的有馬褂,緊身,腰襖,皮襖,領架,也有叫背心的;其下裝曰褲,曰套,近則變?yōu)閱窝?、夾褲、棉褲矣 安縣志(六十卷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在清初,男子服飾是較寬的。“在前清,服飾有制,除大禮服袍褂外,皆便衣。長曰長衫,曰夾衣,曰綿襖,曰皮襖;短曰馬褂,曰緊身,曰腰襖,曰皮襖,曰領架,又呼為背心;其下裝曰褲,曰套,近則變?yōu)閱窝?、夾褲、棉褲矣。婦女飾頭者多銀飾,衣服則好各種異色 安縣志(六十卷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 ”。 “女子纏足挽髻,短服寬裳,首飾盈頭;清末放足長服” 西昌縣志(十二卷民國三十一年鉛印本)。 ?!耙路茫诼牟⒅?,州之城鄉(xiāng),習尚樸素。康、雍時,冬夏禮冠,制圓而小,士庶皆布衣稱身,以青藍為正色。禮服袍長三尺八寸,褂短五寸,富貴始用裘帛,皆短襟窄袖。紳衿用靴。有短袿,長二尺以表上衣,曰“馬袿”,取便乘馬也。又有緊身,袖小與衣齊,長僅二尺一,曰“臥龍袋”。有軍機坎,袖大八寸,而短僅二尺。有背身,古曰“半臂”,以雜色覆中身,無袖,長尺八。貴者始絲履。乾、嘉中,冬冠前后橢,夏冠形如盔頭,靴皆高底。小帽,冬尚氈帽,即唐羊毛渾脫帽。故里巷先輩布素袍冠,雖宴居出游,無敢褻服,猶古風焉。道、咸中,冬夏冠皆尚圓,靴皆薄底,履皆絢頭為飾,曰“云頭”,曰“條鑲”。同治中,衣服尚寬大,外褂視袍僅短三寸,馬袿長二尺四寸。光緒初,袖寬八寸或尺,腳褲大一尺,緣以藍青雜錦,其里用紅綠色布,曰“洋式”,曰“成都樣”。小帽皆絨纓大結,賤隸皆絲絹裘狐,下品皆儹用大紅雨帽” 廣安州新志(四十三卷民國十六年重印本)。 。清光緒初,渠人率冠氈帽,年少者其檐甚高,絣金(新方言云:“以金線作繡曰絣金?!保┚壷?,具諸間色。年老者其檐差低,廑黑白二色,或戴小帽(俗稱“瓜皮帽”),上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筒,日知錄謂明太祖所制,義取六合一統(tǒng)也”?!捌タV為帶,青黃其色,履有單梁,雙梁之別,以錦繒為之,率復下”。年少者絺花鳥,被服半臂,比馬袿為多。婦女挽高髻,足纏邪幅躡弓鞋,徑三寸;衣則“低領”、“緄緣繁彩”頭橫金釵,耳綴珠珰,項釧牙杖,以銀為之,垂于胸前,指環(huán)、手鐲間有以黃金為之者;裙幅襞衤責,上襲韜袿,為當時之盛服。至若平民嫁女,大氐冠風冠,綴花鈿,被蹙金霞帔,以為禮。相傳出于明馬后之特典,至今仍率行無廢也 渠縣志(六十六卷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 ?!皨D女舊買編他發(fā),曰“假髻”,古之剃也。道光末,忽尚假纂,編發(fā)膠漆,兩題翹起如船,中通以挽髻釵鈿,簪珥皆骨角,首飾皆用銀翠,或代白銅,花用剪采,或通草,或膠絲,成片染色。同治中,錦衣緣四周以花邊或雜色,寬四寸,又加欄桿三道,飾以錦牙鋸齒,曰“蘇鑲”。滾腳褲緣邊五寸,曰“彩褲”,底用木底,近又變?yōu)檠バ?,如男皂靴式。光緒末,簪珥、手鐲、搔頭更雕嵌金玉,窮工極巧,亦服飾之極變也” 廣安州新志(四十三卷民國十六年重印本)。 。清代服飾變化頻繁,以至于名山縣新志中記載“反正以還,服色不定,時節(jié)慶吊,士子率襲舊日便服,而市井游民放效異服,長短無度,闊狹靡常。十余年中,更變奇袤,不堪臚列,有識羞之,而逐時尚者恬不知怪” 名山縣新志(十六卷民國十九年刻本)。 ,認為“此敝俗也” 名山縣新志(十六卷民國十九年刻本)。 。27第三章 中西并存:清末民國時期巴蜀城市居民服飾清朝中后期政府腐敗無能,外憂內患,為了挽救滿清覆沒的命運,清廷乃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為指導,先后派遣留學生到西歐留學,軍隊也以西式操練法改練新軍。從此西式的學生操衣、操帽和西式的軍裝軍帽,開始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出現(xiàn),由于西式服裝功能合理,故一經引進,就對近代中國服裝結構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湯一介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黃能福,陳娟娟撰:服飾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第一版,第508頁。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中華服飾從此朝向平民化、現(xiàn)代化的進程,展現(xiàn)風采。這一時期從封建社會結束后到現(xiàn)在僅僅只有一百多年,但是這一百多年服飾沒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民國時期對禮服有所規(guī)定,但是對于各個階級服飾沒有硬性的規(guī)定,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一時間中西服飾并存。這一階段服飾雖然沒有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淡化了其社會功能,但是由于布料的質地服裝的款式仍然可以看出個人的生活狀況。第一節(jié) 清末巴蜀服飾的變化清朝中后期政府腐敗無能,外憂內患,為了挽救滿清覆沒的命運,清廷乃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為指導,先后派遣留學生到西歐留學,軍隊也以西式操練法改練新軍。從此西式的學生操衣、操帽和西式的軍裝軍帽,開始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出現(xiàn),由于西式服裝功能合理,故一經引進,就對近代中國服裝結構的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湯一介主編: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黃能福,陳娟娟撰:服飾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第一版,第508頁。不僅僅學生開始穿西式服裝,一些為了表示“維新”的人士也開始受西式服裝的影響。而隨著外國人到中國的增多,洋人的打扮也影響到中國人民的審美觀。清末巴蜀服飾,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描寫。特別是李劫人先生的小說中有很多展示了巴蜀城市居民的服飾特點。在離成都不遠的天迴鎮(zhèn),在清末的時候只是算“鄉(xiāng)下”,但是是沿街而設的雜貨攤上應有盡有,李劫人先生為我們再現(xiàn)了當時最流行的物品:“小市上主要貨品,是家機土布。這全是一般農家婦女在做完了粗活之后,借以填補空虛時光,自己紡出紗來,自己織成,錢雖賣得不多,畢竟是他們在空閑時拾來的私房,并且有時還賴以填補家繳之不足的一種產物。但近來已有外國來的竹布,洋布,那真好,又寬又細又勻凈,白的雪白,藍的靛藍,還有印花的,再洗也不脫色,厚的同呢片一樣,薄的同綢子一樣,只是價錢貴得多,買的人少,還賣不贏家機土布。其實,就是男子戴的瓜皮帽,女子戴的蘇緞帽條,此際已有燕氈大帽與京氈窩了,涼帽過了時,在攤上點綴的,惟有極尋常的紅纓冬帽,瑞秋帽。還有男子們穿的各種鞋子,有云頭,有條鑲,有單梁,有雙梁,有元寶,也有細料氈底,塗了鉛粉的。靴子只有半靴快靴,而無厚底官靴。關于女人腳上的,只有少數(shù)的紙花樣,零剪鞋面,高蹬木底。鞋之外,還有專是男子們穿著的漂白布琢襪,各色的單夾套褲,褲腳帶,以及搭發(fā)辮用的絲縚,絲辮 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56頁。小市攤上,也有專與婦女有關的東西。如較粗的洗臉土葛巾,時興的細洋葛巾;成都桂林軒的香肥皂,白胰子,桃圓粉,朱紅頭繩,胭脂片,以及各種各色的棉線、絲線、花線、金線、皮金紙;廖廣東的和爛招牌的剪刀、修腳刀、尺子、針、頂針。也有極惹人愛的洋線、洋針,兩者之中,洋針頂通行,雖然比土針貴,但是針鼻扁而有槽,好穿線,不過沒有頂大的,比如衲鞋底,綻被蓋,便沒有它的地位;洋線雖然均凈光滑,只是太硬性一點,用的人還不多。此外就是銅的、銀的、包金的 、貼翠的、簪啊、釵啊,以及別樣的首飾,以及假玉的耳環(huán),手釧。再次,還有各色各樣的花辮,繡貨,如挽袖裙幅之類;也有蘇貨,廣貨,京料子花,西洋假珍珠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57頁?!睆倪@小鎮(zhèn)的雜貨攤,加上李劫人先生對其他人物的描寫,以及參考各地方志,清末巴蜀居民的服飾,各階層之間依然有很大差別,而同時隨著西方文化逐漸流入內地,巴蜀人民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影響。一、飾品的種類繁多(一)包頭在四川自古就有白頭巾纏頭的習俗,至清末也未改變,但主要是在農村盛大行,不僅男性如此,女性也有此習慣,特別是“一些鄉(xiāng)下女人都喜歡包一條白布頭巾,一則遮塵土,二則保護太陽經,鄉(xiāng)下女人頂害怕的是太陽經痛?!崩罱偃耍核浪?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12頁。但城市中的女收較少有包頭的習慣。男人們也包頭,而且在百姓中非常普遍。最多的是白布包頭。在辛亥革命前參加同志軍的隊伍里就有全打白包頭的隊伍,“別的隊伍雖然零亂嘈雜,不整齊,不嚴肅,也有整齊劃一的地方,那便是連發(fā)辮一并裹在里面的布包頭,一律時白布,只有新舊之制,卻沒有第二種顏色,也沒有光著腦袋不打包頭的”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91頁。,而學生軍中“有的打著包頭,有的戴著操帽,有的什么也沒戴,只把一條又黑又粗的發(fā)辮盤在額腦上”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91頁。也有其他細紗包頭或者藍布包頭的。在大波第二部中學生軍攻打郫縣縣衙門時,有袍哥出來阻止,其中就“一個打著青細紗包頭其余有打藍布包頭,有打白布包頭”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100頁。,“(顧天成)打著青皺紗包頭、敞胸亮懷披著一件褐色摹本緞夾襖”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131頁?!埃▽W生彭家麒)打著藍布包頭”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293頁。包頭的傳說是為了紀念諸葛亮,所以白帕包頭比較多。因為包頭“既能防風御寒,又起裝飾作用,男子還可以把煙桿抽在帕內;婦女則把針線卷在帕中,出門在外,可用帕子包東西;干重活時,則可把頭帕扎在腰中保護腰背,甚至爬山時可以用頭帕當繩索應急賀琛著:民間服飾,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第124頁。”,所以包頭的習俗一直延續(xù),成為巴蜀地區(qū)的一大特色。(二)帽子清代雖然規(guī)定男性必須剃頭,但戴帽子則是城里人的習慣。小說死水微瀾開篇寫有清季成都小孩子戴的帽子就有“青緞潮金邊的瓜皮小帽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6頁?!?,“野娃娃卻戴了頂青料子做的和尚帽”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6頁。,野娃娃“埋到只看得見一片狹窄的額頭,和一片圓的而當中有個小孔的青料子和尚帽的帽頂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9頁。”。而在雜貨攤上可以看到各種時興的帽子:男子戴的瓜皮帽,女子戴的蘇緞帽條,此際已有燕氈大帽與京氈窩了,涼帽過了時,在攤上點綴的,惟有極尋常的紅纓冬帽,瑞秋帽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56頁。,而在成都東大街新年看花燈時人山人海,常有被小偷趁熱鬧抓去的帽子則有“鄉(xiāng)下人頭上的燕氈大帽,生意人頭上的京氈窩,老年人頭上加了皮耳朵瑞秋帽,老酸公爺們頭上的潮金邊子耍鬚蘇緞棉瓜皮帽”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123頁。, 可見帽子的樣式很多。而官員的頂子是按級別分的,在大波中寫著“長纓玉草涼帽上是五品級的水晶頂子戴水晶頂子的極多。也有三品亮籃頂子,四品暗藍頂子,甚至有二品粉紅頂子加花翎的。也有少數(shù)七品鍍金頂子。卻沒有六品白石頂子”李劫人:大波(上)第33頁。也有紳士官員戴“緯帽”、“紅纓緯帽或玉草帽”李劫人:大波(上)第32頁。官員在平常便裝不帶頂子時則戴帽子,一般是“紗瓜皮帽”李劫人:大波(上)第17頁。,在葛寰中、黃瀾生等人的日常穿戴中曾經多處提到。(三)頭型與頭飾女子的頭飾向來很多,“銅的、銀的、包金的 、貼翠的、簪啊、釵啊,以及別樣的首飾”,也有各種發(fā)纂,還有受了西方女子的影響,改變包頭做頭巾的:蔡大嫂“梳了個分分頭,腦后挽留個圓纂,不戴絲線網(wǎng)子,沒一根亂發(fā)紛披;纂心扎的是粉紅洋頭繩,別了根碧玉簪子。別一些鄉(xiāng)下女人都喜歡包一條白布頭巾,一則遮塵土,二則保護太陽經,鄉(xiāng)下女人頂害怕的是太陽經痛。而她卻只用一塊印花布手巾頂在頭上,一條帶子從額際勒到纂后,再一根大銀針將手巾后幅斜別在纂上;如此一來,既可以遮塵土,而又出眾的俏麗”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12頁。這樣的打扮,就是“到教堂里做外國冬至節(jié)時,看見一個洋婆子是這樣打扮的。”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12頁。 后來她進城打看消息時,也是頂了“幅白絲線挑花、白絲線鎖狗牙的藍布帕子,用一根長銀針撇在牛屎纂上,既可以遮太陽,又可以遮灰塵”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210頁。蔡大嫂在天迴鎮(zhèn)做老板娘的時候,?!笆嵋粋€扎紅絲腰線的牡丹頭,精精致致纏一條窄窄的漂白洋布包頭巾,頭上是白銀簪子,手腕上是白銀手釧”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59頁。而女學生和官家小姐則流行留劉海。女學生“腦后拖著短髪辮,額前打著長劉海,” 李劫人:大波(上)第179頁。,香荃“頭上烏金似的頭發(fā),打了長長一條辮子,像男子樣拖在項脖上,所不同的是,男子發(fā)際周遭都要剃光,而女學生是滿頭頭發(fā)。當年的女學生的資格限定了要未出嫁的女子,出嫁必須退學,所以女學生都不打拱劉海,而蓄著長鬢角”李劫人:大波(上)第230頁。;郝家大小姐在逛青羊宮的時候“頭上,當額一道很整齊的長劉海,腦后則是一條絕嫵媚的發(fā)辮”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163頁。,而黃太太在接待客人時細心打扮,“額腦上的拱劉海還是那么齊整著纖細而彎曲的眉毛高高拱起。叫人看去,仿佛那髙廣部分乃是真的額腦,而非假的短髪”“ 新式的愛斯發(fā)髻梳得那么藝術,低低地拖在有四個密扣、幾乎上齊耳根的月白紡綢衫子的髙領上?!崩罱偃耍捍蟛ǎㄉ希┑?7頁。清末時,男子均為發(fā)辮,也有留學生剪了發(fā)辮但是卻不敢公開承認的,日本留學回來的姓柳的小胡子,“這人也和張物理一樣,一回到上海,便全身換穿了中國衣服,并且還戴上一片頭發(fā)網(wǎng)子,腦后拖一條油光水滑的假發(fā)辮,生怕被人誤認為染了革命黨的習氣”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254頁。直到辛亥革命后,巴蜀城市居民才漸漸有人開始剪發(fā)辮。(四)襪子當時成都乍穿洋線襪子的風尚,是兩雙同穿。即是說,一雙之外,再套穿一雙。據(jù)說,洋襪子的底子太薄,不如布琢襪的底厚,兩雙套上穿,經事一些。當時對襪子的選色,也仿佛有一種不成文法的規(guī)定。即男襪只能是白色,女襪只能是粉紅色或緋色,此外便無別的顏色,當然更不作興花花綠綠的了。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336頁。二、男子禮服與便裝清代的禮服與便裝有嚴格的區(qū)分。在地方志里記載:“衣服之用,冠履并重,州之城鄉(xiāng),習尚樸素???、雍時,冬夏禮冠,制圓而小,士庶皆布衣稱身,以青藍為正色。禮服袍長三尺八寸,褂短五寸,富貴始用裘帛,皆短襟窄袖。紳衿用靴。有短袿,長二尺以表上衣,曰“馬袿”,取便乘馬也。又有緊身,袖小與衣齊,長僅二尺一,曰“臥龍袋”。有軍機坎,袖大八寸,而短僅二尺。有背身,古曰“半臂”,以雜色覆中身,無袖,長尺八。貴者始絲履。乾、嘉中,冬冠前后橢,夏冠形如盔頭,靴皆高底。小帽,冬尚氈帽,即唐羊毛渾脫帽。故里巷先輩布素袍冠,雖宴居出游,無敢褻服,猶古風焉。道、咸中,冬夏冠皆尚圓,靴皆薄底,履皆絢頭為飾,曰“云頭”,曰“條鑲”。同治中,衣服尚寬大,外褂視袍僅短三寸,馬袿長二尺四寸。光緒初,袖寬八寸或尺,腳褲大一尺,緣以藍青雜錦,其里用紅綠色布,曰“洋式”,曰“成都樣”。小帽皆絨纓大結,賤隸皆絲絹裘狐,下品皆儹用大紅雨帽” 廣安州新志(四十三卷民國十六年重印本)。 。即使是禮服與便裝的搭配也有規(guī)定的,“盛暑時候,官場照例免穿袍褂。但今天趙爾豐仍然在紗花衣上面套了件青紗大褂,仍然懸著朝珠;緯帽官靴、紅頂花翎,那更不要說了。從冠戴穿著上便表示出他對于頭一天開會的特別股東大會是很重視的”李劫人:大波(上)第234頁。在黃瀾生從他當差事的地方下班回府時,“洗臉水、茶、干凈水煙袋、便衣、便鞋出來;紗馬褂、紗瓜皮帽、紗袍子、絲板帶、青緞靴、眼睛盒子、表褡褳、鼻煙壺、玉扳指進去”李劫人:大波(上)第117頁。,“尹良從制臺衙門回來,剛剛由兩個大丫頭服侍著把緯帽揭去,袍褂脫下,還沒有換官靴,小跟班就拿著一幅梅紅紙手本進來” 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170頁。,也可以看出紗瓜皮帽、緯帽、紗馬褂、紗袍子、絲板帶、青緞靴、眼睛盒子、表褡褳、鼻煙壺、玉扳指這些是屬于禮服搭配。在大波里葛寰中說“頭上纓帽翎頂,腰上是忠孝帶、檳榔荷包、眼鏡盒、表搭褳、扇插子等全套行頭,那叫行裝。穿行裝便須按品級坐四人轎”李劫人:大波(上)第17頁。,而自己“穿一件玉色接綢衫,外罩一件一裹的深藍實地紗袍子,系上玉扣絲板帶。袍子的款式裁縫得很好,腰肢上扎了兩道寬褶,一下子就顯得細腰之下擺衩撒開,很像一把剛收起的統(tǒng)傘,所以這種袍子又叫作一口鍾。上身還罩了件小巧精致的元青鐵線紗馬褂,腳上一雙在北京買的,薄粉底雙梁青緞官靴,手上拿著一柄檀香骨子折扇” 李劫人:大波(上)第17頁。頭上戴一頂在北京買的紗瓜皮帽,認為“不是正經拜會”,“只戴小帽,這叫作便裝” 李劫人:大波(上)第17頁。而小說里常出現(xiàn)紳士們在家穿的對襟汗衣、緊身、套褲等等就是典型的便衣,郝達三在家“穿了一件江西白麻布對襟漢衣,下路雪青仿綢散腳褲,漂白洋布琢襪,也沒有扎,腳上是馬尾涼鞋”李劫人:死水微瀾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55,第189頁。黃瀾生在家栽菊花時“只穿了件蝦青緞夾緊身,下面是扎腳的雪青寧綢套褲”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315頁。三、女子服飾清朝“婦女飾頭者多銀飾,衣服則好各種異色 安縣志(六十卷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 ”。 同治中,錦衣緣四周以花邊或雜色,寬四寸,又加欄桿三道,飾以錦牙鋸齒,曰“蘇鑲”。滾腳褲緣邊五寸,曰“彩褲”,底用木底,近又變?yōu)檠バ缒性硌ナ?。光緒末,簪珥、手鐲、搔頭更雕嵌金玉,窮工極巧,亦服飾之極變也” 廣安州新志(四十三卷民國十六年重印本)。 。鑲邊滾邊成為一時風尚。清末服飾上還是保持著上衣下裙的形式,上穿衫襖,下著長裙,袖口窄小且縫制很短,以方便活動李秀蓮:中國化妝史概說,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第130頁。早期的旗袍風格樸素,形制嚴格,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滿人服飾的特點。經過清代200余年的歷史,旗袍和漢族服飾的進一步融合,使其在造型及裝飾手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觀鄭嶸,張浩:旗袍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設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8頁。但是總體上來看還是比較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裙都滾有圓闊的花邊。在大波里作者這樣描述來自日本的女人張細小“發(fā)髻高聳、脂粉滿臉”“穿了一件時興的、在成都尚不多見的翠藍軟緞旗袍。兩片圓角高領,高得幾乎把臉巴都掩了一半。通身滾了一道鵝黃緞邊。比成都女滿巴兒身上穿的,窄一些,長一些,袖口也小一些。不但樣式受看,并且把穿衣服的人也顯窈窕了。腳上是一雙高跟尖頭乳色皮鞋。一望而知,這鞋不是東洋貨,也是西洋貨” 李劫人:大波第二部 北京 : 作家出版社, 1960年5月第一版第247頁??梢钥闯銮迥┢炫坶_始有改良的出現(xiàn),但是還沒有普及改良后的旗袍。四、布料由自織到購買的變化在明清時代,女服上衣一直勢崇尚寬大,女性穿著沒有腰身、長近膝部的長襖、大褂,人體的微妙曲線變化完全被襖褂的簡潔外形抹煞掉了。至清代末年,西方以表現(xiàn)人體為美的服飾觀念漸漸影響了國人,中國服飾上最激蕩的一場革命開始萌動了。女性的長襖一變而為緊窄裹體,緊緊圍匝在身上,袖管也窄窄地貼裹住手臂,清代中期后,女服上曾經流行飾滿令人目眩的層層花邊,這一風氣至此也消失了,襖上的文飾趨于素雅,服裝開始為表現(xiàn)人體的形象服務孟暉:潘金蓮的發(fā)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01頁。清初以前,各地布料多為本地紡織。彭山縣“衣飾近古,民間多以本地紡織,俗名家機布為常服。婦女荊釵裙布者十之八九,惟嫁娶間常華麗,然綢綾而外,無他服色 彭山縣志(六卷清嘉慶十九年刻本)。 ”。大足縣“麻與葛固竹產,織為布,皆精潔。竹人至夏,貧富皆衣之,冬日地氣少暖,富者、老者或衣裘,其余中人一棉已足。地廣柴炭,閉門圍爐,貧乏之人雖單布衣,不至寒栗” 大竹縣志(四十卷請道光二年刻本)。 。鄰水縣“婦女勤于紡織,寒暑無間,并能手自制衣,供一家之用,衣兼黃潤,不以錦繡害女紅 鄰水縣志(六卷清道光十五年刻本)。 ”。 即使在民國時期,也有城鎮(zhèn)很少購買布料,多為自制。在南江縣,“富貴之家,裘葛以時,其余則大布之衣蔽體而已。間有衣文錦者,用之賓客、祭祀,不常服也。男女多以青布、白布裹頭。農民終歲草履,士族襪履,恒由婦女自制,鮮有購自坊間者 南江縣志(四編民國十一年鉛印本)。 ”。也有城市由于交通的便利,多從鄰近城市采購布料,“俗不織布”。加上清末通商口岸的增多,近代商業(yè)的發(fā)展,“洋紗”進入巴蜀各地,各個城市布料“自制者”漸少, 雅安縣“前此好著楚布,來自沙市,近則多尚洋布,或購仁壽、夾江諸布,價較廉而質亦薄。俗以楚布為廣布,蜀布為土布。鄉(xiāng)村尚儉約,贏余之家禮冠服往往不備,偶一需之,輒假諸鄰,相延日久,頗不為怪。婦女不親蠶織,操井臼,課針黹,終歲布裳。農家夫耕婦馌共作息,不知有化妝品。(徐景軾竹枝詞:“樸素邊風少綺羅,村莊不解畫雙蛾,較量金粉南朝事,留得人心古處多?!保┏侵袐D女裝束喜仿吳下,間衣綺羅,時妝推行,感應最速,越雅則否,殆一水相通之故” 雅安縣志(六卷民國十七年石印本)。 。第二節(jié) 民國時期巴蜀服飾的演變民國初,滿清政權制度被廢,沒有服飾方面的制度要求。士宦也開始穿短褂,后來漸漸穿布袍短服。城市婦女習染艷裝,日竟奢侈,鄉(xiāng)村仍舊 。“議定禮服,采用西洋式革履,常服分甲乙兩種:甲種仍西洋式,博士帽、革履。乙種用中國式,袍色藍,外掛色青襟對,靴高及脛,帽與甲種同。女禮服,長與膝齊,下用裙。近年服公務者多用西裝短制、中山服,年老者猶用中國式之服焉” 新繁縣志(三十四卷民國三十六年鉛印本)。 。在推翻清政府后,封建的遺老遺少仍以長袍馬褂為正統(tǒng)服裝,上層社會人物穿著十分奢侈。而通商口岸的主要城市則流行西方服飾。中山服和改良后的旗袍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一時間出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現(xiàn)象。服飾結構形成了中西交叉、新舊交叉、窮富分明的局面。一、男子服飾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原有的服裝過于陳舊,而西服不能代表我國文化。于是,他以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設計新裝。他在企領加上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又將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衣袋上再加上軟蓋,使袋內的物品不易丟失。這樣的服裝既尊重了勞動人民習慣穿短衣的風俗,又吸收了南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TR 24716:2007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rogramming languages,their environment and system software interfaces - Native COBOL Syntax for XML Support
- 【正版授權】 IEC TR 63162:2025 EN Electric components - Reliability - Failure rates at reference conditions
- 2025至2030中國電腦式微波爐行業(yè)發(fā)展研究與產業(yè)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評估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電影院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分析及競爭格局與投資發(fā)展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電子煙與抽氣行業(yè)產業(yè)運行態(tài)勢及投資規(guī)劃深度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電子臨床試驗行業(yè)產業(yè)運行態(tài)勢及投資規(guī)劃深度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玉米剝殼機行業(yè)市場深度研究及發(fā)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
- 專業(yè)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教育大數(shù)據(jù)分析中的倫理與隱私問題探討
- 消防中級培訓課件下載
- (高清版)DB13(J)∕T 295-2019 既有住宅建筑綜合改造技術規(guī)程
- 打包設備轉讓協(xié)議書
- 信用社2025年風險管理工作計劃
- 藝術測評服務合同協(xié)議
- 非盜搶車輛協(xié)議合同協(xié)議
- 2024年09月江蘇宿遷市泗陽縣農村訂單定向醫(yī)學畢業(yè)生定向招聘30人筆試歷年專業(yè)考點(難、易錯點)附帶答案詳解
- 兒童福利機構兒童成長檔案記錄與管理規(guī)范
- YS/T 3045-2022埋管滴淋堆浸提金技術規(guī)范
- 2025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古代詩歌散文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光伏發(fā)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辦法(試行)-GD-003-2025
- 新能源車輛充電樁建設和運營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