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試驗報告全部教材_第1頁
土力試驗報告全部教材_第2頁
土力試驗報告全部教材_第3頁
土力試驗報告全部教材_第4頁
土力試驗報告全部教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土力試驗室守則 一、試驗前必須預習所需試驗內容, 掌握了解有關儀器的使用操 作規(guī)程。 二、試驗室內必須保持肅靜、整潔,禁止吸煙、勿隨地吐痰和大 聲喧嘩。 三、嚴格遵守操作規(guī)程,發(fā)現(xiàn)儀器有不正常現(xiàn)象應立即停止使用, 并報告指導老師或管理人員,否則由此引起的后果自負。 四、聽從指導,愛護儀器、設備,不準動用與試驗無關的儀器設 備。 五、認真記錄試驗數(shù)據(jù),并整理計算,按時提交試驗報告。 六、試驗完畢,由組長負責,各組應擦洗整理所用儀器,并按原 布局存放,打掃室內衛(wèi)生,經驗收無誤后,方可離開。離室前應關好 門窗,切斷電源、水源。 七、破壞儀器應登記,并照價賠償。 八、不聽指揮,不聽勸告及有意破壞儀器設

2、備者, 除賠償損失外, 可停止其試驗并報學校給予處理 試驗一 顆粒分析試驗 一般規(guī)定 1、顆粒分析試驗是測定土中粒組及各粒組干土質量占該土總質量的質量分數(shù), 以百分數(shù)表示。 2、本試驗應根據(jù)土的顆粒粒徑大小采用下列試驗方法 ( 1)篩析法適用于粒徑小于或等于60mm大于 0.075mm 的土。 ( 2)密度計法和移液管法適用于粒徑小于0.075mm 的土。 ( 3)當土中含有粒徑大于和小于 0.075mm 的顆粒,各超過總質量的 10時,應聯(lián)合使用 篩析法及密度計法或移液管法。 篩析法(篩分法) (一)試驗目的 測定干土各粒組占該土總質量的百分數(shù),以便了解土粒的組成情況。供砂類土的分類、 判斷

3、土的工程性質及建材選料之用。 (二)試驗原理 土的顆粒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的性質, 工程上常依據(jù)顆粒組成對土進行分類, 粗 粒土主要是依據(jù)顆粒組成進行分類的,細粒土由于礦物成分、顆粒形狀及膠體含量等因素, 則不能單以顆粒組成進行分類, 而要借助于塑性圖或塑性指數(shù)進行分類。 顆粒分析試驗可分 為篩析法和密度計法,對于粒徑大于 0.075mm 的土??捎煤Y析法測定,而對于粒徑小于 0.075mm 的土粒則用密度計法來測定。篩析法是將土樣通過各種不同孔徑的篩子,并按篩 子孔徑的大小將顆粒加以分組,然后再稱量并計算出各個粒組占總量的百分數(shù)。 (三)儀器設備 1標準篩:孔徑 10、5、2、1.0、0

4、.5、0.25、 0.075mm; 2天平:稱量 1000g ,分度值 0.1g; 3臺稱:稱量 5kg ,分度值 1g; 4其它:毛刷、木碾等。 (四)操作步驟 1、無粘聚性土的試驗 1)視土樣顆粒大小,用四分對角線法按下表的規(guī)定取樣數(shù)量,取代表性風干試樣。當 稱量小于 500g 時應準確至 0.1g;當稱量大于 500g 時應準確至 1g。 2)將試樣過 2mm 篩 ,稱篩上或篩下的試樣質量。當篩下的試樣質量小于試 樣總質量的 10時,不作細篩分析;當篩上的試樣質量小于試樣總質量的10時,不作 粗篩分析。 3)取過 2mm 篩上的試樣倒入依次疊好的粗篩最上層篩中;篩下的試樣倒入依次疊好 的

5、細篩最上層篩中,進行篩析。細篩宜置于篩析機上震篩,震篩時間為1015min 。 4)按由上而下的順序將各篩取下 ,于白瓷盤上用手拍叩搖晃,檢查各篩,直 至篩凈為止。 篩下的試樣應收放人下一級篩內, 最后稱各級篩上及底盤內試樣的質量, 應準 確至 0.1g。 5)篩后各級篩上和底盤內試樣質量的總和與篩前試樣總質量的差值不得大于試樣總質 量的 10。 2、含有黏土粒的砂類土的試驗 1)先將土樣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充分碾散黏結的土團塊,然后按要求稱取試樣,置 于盛有清水的容器內充分攪拌。使試樣中的粗細顆粒完全分離。 2mm 2)將容器中的試樣懸液通過 2mm篩, 邊翻動、邊沖洗、邊過篩,直到篩上僅留

6、大于 的土粒為止。取篩上的試樣風干后稱量,準確至 0.1g, 然后按上述第 35 各步驟進行粗篩 分析。 3)取過 2mm篩下的懸液,用帶橡皮頭的研杵研磨,使通過0.075 mm篩 , 篩上土粒反復 加清水研磨過篩 , 直至懸液澄清為止。將篩上的試樣烘干稱量,準確至 0.1g, 然后按上述第 35 各步驟進行細篩分析。 4)當小于 0.075 mm 試樣質量超過試樣總質量的 10時,應按本規(guī)程密度計法或移液 管法測定小于 0.075 mm 的顆粒組成。 篩析法的取樣數(shù)量應符合下表 取樣數(shù)量 土粒粒徑( mm) 取樣數(shù)量( g) 2 100 300 10 3001000 20 1000 2000

7、 40 2000 4000 60 4000 以上 五)試驗注意事項 1將土樣倒入依次疊好的篩子中進行篩析。 2篩析法采用振篩機,在篩析過程中應能上下振動,水平轉動。 3稱重后干砂總重精確至2g。 六)計算及制圖 1按下列計算小于某顆粒直徑的土質量百分數(shù): mA X A 100% mB 式中: X小于某顆粒直徑的土質量百分數(shù),; mA小于某顆粒直徑的土質量, g; mB所取試樣的總質量( 500g )。 mm)的對數(shù)值為橫坐標,繪 試驗者 陳炳崇 校核者 黃國怡 2用小于某粒徑的土質量百分數(shù)為縱坐標,顆粒直徑( 制顆粒大小分配曲線。 七)試驗記錄(見附表 附表 1 1 土樣編號 14 2 土樣說

8、明 粗砂 11) 顆粒分析試驗記錄表(篩析法) 干土質量 500g 試驗日期 2006 年 5 月 20 日 孔徑 留篩土質量 累積留篩 土質量 小于該孔徑 的土質量 小于該孔徑的 土質量百分數(shù) (mm) (g) (g) (g) () 20 0.0 0.0 500.0 100.0 10 17.0 17.0 483.0 96.6 5 45.0 62.0 438.0 87.6 2 65.5 127.5 372.5 74.5 1 85.0 212.5 287.5 57.5 0.5 100.5 313.0 187.0 37.4 0.25 122.0 435.0 65.0 13.0 0.075 60.0

9、 495.0 5.0 1.0 底盤總計 5.0 500.0 密度計法(比重計法) (一)試驗目的 測定小于某粒徑的顆粒占土總質量的百分數(shù), 以便了解土粒的大小分配情況, 并作為粘 性土分類的依據(jù)及土工建筑選材之用。 (二)試驗原理 密度計法, 是將一定量的土樣 (粒徑 0.075mm)放在量筒中, 然后加蒸餾水, 經過攪拌, 使土的大小顆粒在水中均勻分布, 當土粒在液體中靠自重下沉時, 較大的顆粒下沉較快, 而 較小的顆粒下沉則較慢。 讓土粒沉降過程中, 用密度計測出在懸液中對應于不同時間的不同 懸液密度,根據(jù)密度計讀數(shù)和土粒的下沉時間,就可計算出粒徑小于某一粒徑d( mm)的 顆粒占土樣的百

10、分數(shù)。 (三)儀器設備 1密度計:目前通常采用的密度計有甲、乙兩種,現(xiàn)介紹甲種密度計。甲種密度計 刻度自 060,最小分度單位為 1.0;如附圖 11 所示。 2量筒:容積 1000ml ; 3天平:稱量 200g ,分度值 0.01g; 4攪拌器:輪徑 50mm ,孔徑 3mm; 5煮沸設備:電熱器、三角燒瓶等; 6分散劑: 4 六偏磷酸鈉或其它分散劑; 7其它:溫度計、蒸餾水、燒杯、研缽和秒表等。 附圖 1 1 甲種比重計 (四)操作步驟 1稱取試樣:取有代表性的風干或烘干土樣100 200g,放入研缽中,用帶橡皮頭的研棒研散,將研散后的土 過 0.075mm 篩,均勻拌和后稱取試樣 30

11、g 。 2浸泡試樣:將稱好的試樣小心倒入燒瓶中,注入 200ml 蒸餾水對試樣進行浸泡,浸泡時間不少于 18 小時。 3煮沸分散:將浸泡好后的試樣稍加搖蕩后,放在電 熱器上煮沸。煮沸時間從沸騰時開始,粘土約需要 1 小時, 其它土不少于半小時,對教學試驗,浸泡試樣及煮沸分散均由實驗室準備。 4制備懸液:土樣經煮沸分散冷卻后,倒入量筒內。然后加4濃度的六偏磷酸鈉約 10ml 于溶液中,再注入蒸餾水,使筒內的懸液達到1000ml 。 5攪拌懸液:用攪拌器在懸液深度上下攪拌1 分鐘,往復各 30 次,使懸液內土粒均 勻分布。 6定時測讀:取出攪拌器,立即開動秒表,測定經過1、 5、 30、 120、

12、1440 分鐘時 的密度計數(shù)讀。每次測讀完后,立即將密度計取出,放入盛水量筒中,同時測記懸液溫度, 準確至 0.5。 (五)試驗注意事項 1 5分鐘時的讀數(shù)是包括 1 分鐘讀數(shù)的時間,其余 30、 120、 1440 分鐘的讀數(shù)時間也 是如此累加。 2讀數(shù)后甲種密度計必須立即從量筒里取出,否則會阻礙土粒下沉速度。 (六)計算及制圖 1由于刻度、溫度與加入分散劑等原因,密度計每一次讀數(shù)須先經彎液面校正后,由 實驗室提供的 RL 關系圖, 查得土粒有效沉降距離, 計算顆粒的直徑 d,按簡化公式計算: d K L t 式中: d顆粒直徑, mm ; K粒徑計算系數(shù)(由實驗室提供的資料查得) ; L某

13、時間 t 內的土粒沉降距離(由實驗室提供的資料查得) ; t沉降時間, s。 2將每一讀數(shù)經過刻度與彎液面校正、溫度校正、土粒比重校正和分散劑校正后,按 列計算小于某粒徑的土質量百分數(shù): X % 100Cs R mt n CD ms 式中: X小于某粒徑的土質量百分數(shù),; ms試樣干土質量( 30g); Cs土粒比重校正系數(shù),可查甲種密度計的土粒比重校正值表(由實驗室提供的資 料查得); R甲種密度計讀數(shù); mt溫度校正值,可查甲種密度計的溫度校正值表(由實驗室提供的資料查得) n刻度及彎液面校正值(由實驗室提供的圖表中查得) CD 分散劑校正值(由實驗室提供資料) 。 d( mm)的對數(shù)為橫

14、坐標, 3用小于某粒徑的土質量百分數(shù)X()為縱坐標,粒徑 繪制顆粒大小級配曲線。 (七)試驗記錄(見附表 12) 顆粒分析試驗記錄表(密度計法) 附表 1 2 土樣編號 18 干土質量 ms 30g 密度計號 甲 2 量 筒 號 3 試 驗 者 黃麗娟 校 核 者 黃國怡 下沉 時間 懸液 溫度 密度計 讀數(shù) 溫度 校正值 刻度彎液 面校正值 分散劑 校正值 Rm=R+m t +n-CD RH= RmCs 土粒 落距 粒徑 小于某孔 徑的土質 量百分數(shù) t ( min) T() R mt n CD L ( cm) d ( mm) () 1 18.0 29.0 -0.5 1.0 1.0 28.5

15、 27.902 13.821 0.05 93.01 5 18.0 24.5 -0.5 1.0 1.0 24.0 23.496 15.069 0.024 78.32 30 18.0 19.5 -0.5 1.0 1.0 19.0 18.601 16.455 0.010 62.01 120 18.5 14.0 -0.4 1.0 1.0 13.6 13.314 17.979 0.0052 44.38 1440 19.0 8.5 -0.3 1.0 1.0 8.2 8.028 19.504 0.0015 26.76 比 重 計 校 正 值 CS=0.979 試 驗 日 期 2006.5.8 土 粒 比 重

16、 GS=2.75 試驗二 密度試驗 一般規(guī)定 土的密度是土的單位體積質量。 本試驗的目的是測定土的密度, 用于計算土的干密度, 孔隙比、 孔隙度和飽和度等指標。 本試驗應根據(jù)土的類別采用下列方法 1)環(huán)刀法適用于粉土和黏性土。 2)蠟封法適用于環(huán)刀難以切削并易碎裂的土。 3)灌砂法、氣囊法適用于現(xiàn)場測定最大粒徑小于20mm 的土的密度。 4)灌水法適用于現(xiàn)場測定最大粒徑小于60mm 的土的密度。 5)核子射線法適用于現(xiàn)場測定填料為細粒土、砂類土的壓實密度。 環(huán)刀法 (一)試驗目的 測定土的濕密度, 以了解土的疏密和干濕狀態(tài), 供換算土的其它物理性質指標和工程設 計以及控制施工質量之用。 (二)

17、試驗原理 土的濕密度 是指土的單位體積質量, 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質指標之一, 其單位為 g/cm3 。 環(huán)刀法是采用一定體積環(huán)刀切取土樣并稱土質量的方法, 環(huán)刀內土的質量與體積之比即為土 的密度。 密度試驗方法有環(huán)刀法、 蠟封法、 灌水法和灌砂法等。 對于細粒土, 宜采用環(huán)刀法; 對于易碎裂、難以切削的土,可用蠟封法;對于現(xiàn)場粗粒土,可用灌水法或灌砂法。 (三)儀器設備 1環(huán)刀:內徑 6 8cm,高 23cm。 2天平:稱量 500g ,分度值 0.01g。 3其它:切土刀、鋼絲鋸、凡士林等。 (四)操作步驟 1量測環(huán)刀:取出環(huán)刀,稱出環(huán)刀的質量,并涂一薄層凡士林。 2切取土樣:將環(huán)刀的刀口向下

18、放在土樣上,然后用切土刀將土樣削成略大于環(huán)刀直 徑的土柱, 將環(huán)刀垂直下壓, 邊壓邊削使土樣上端伸出環(huán)刀為止, 然后將環(huán)刀兩端的余 土削平。 3土樣稱量:擦凈環(huán)刀外壁,稱出環(huán)刀和土的質量。 (五)試驗注意事項 1稱取環(huán)刀前,把土樣削平并擦凈環(huán)刀外壁; 2如果使用電子天平稱重則必須預熱,稱重時精確至小數(shù)點后二位。 (六)計算公式 按下列計算土的濕密度: mm1m 2 V V 式中: 密度,計算至 0.01g/cm 3; m濕土質量, g; m1環(huán)刀加濕土質量, g ; m2環(huán)刀質量, g; 3 V環(huán)刀體積, cm 。 密度試驗需進行二次平行測定,其平行差值不得大于0.03g/cm 3 ,取其算術

19、平均值。 (七)試驗記錄(見附表 2 1) 密度試驗記錄表(環(huán)刀法) 附表 2 1 試驗者 張芳枝 校核者 黃國怡 試驗日期 2006 年 3 月 18日 土樣編號 環(huán)刀號 環(huán)刀加濕土質量 環(huán)刀質量 濕土質量 環(huán)刀體積 密度( g/cm3) m1(g) m2(g) m(g) V(cm3) 單值 平均值 11 136.00 142.95 34.65 108.30 64.40 1.68 1.67 138.00 141.70 34.68 107.02 64.40 1.66 試驗三 含水率試驗(烘干法) (一)試驗目的 測定土的含水率,以了解土的含水情況, 是計算土的孔隙比、 液性指數(shù)、飽和度和其它

20、物理力學性質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指標。 (二)試驗原理 含水率反映土的狀態(tài), 含水率的變化將使土的一系列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隨之而異。這種 影響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如反映在土的稠度方面,使土成為堅硬的、 可塑的或流動的;反映在 土內水分的飽和程度方面,使土成為稍濕、很濕或飽和的;反映在土的力學性質方面,能使 土的結構強度增加或減小, 緊密或疏松, 構成壓縮性及穩(wěn)定性的變化。 測定含水率的方法有 烘干法、酒精燃燒法、炒干法、微波法等等。 (三)儀器設備 1烘箱:采用溫度能保持在 105110的電熱烘箱。 2天平:稱量 500g ,分度值 0.01g。 3其它:干燥器、稱量盒等。 (四)操作步驟 1濕土稱量

21、: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試樣1520g,放入盒內,立即蓋好盒蓋,稱出盒與 濕土的總質量。 2烘干冷卻:打開盒蓋,放入烘箱內,在溫度105110下烘干至恒重后,將試樣 取出, 蓋好盒蓋放入干燥器內冷卻, 稱出盒與干土質量。 烘干時間隨土質不同而定,對粘質 土不少于 8h;砂類土不少于 6h。 (五)試驗注意事項 1剛剛烘干的土樣要等冷卻后才稱重; 2稱重時精確至小數(shù)點后二位。 (六)計算公式 按下式計算土的含水率: m 100% m1 m2 100 % msm2 m 0 式中: 含水率,計算至 0.1% mo盒質量, g; m1盒加濕土質量, g ; m2盒加干土質量, g ; m1m2土中水質量,

22、g; m1mo干土質量, g 含水率試驗需進行二次平行試驗,其平行差值不得大于2,取其算術平均值。 (七)試驗記錄(見附表 3 1) 含水率試驗記錄表(烘干法) 附表 3 1 試驗者 吳煌峰 校核者 黃國怡 試驗日期 2006年 3月 20日 土樣 編號 盒號 盒質量 盒加濕土質 量 盒加干土質量 水質量 干土質量 含水率() mo m1 m2 m1- m2 m2- mo 單值 平均值 (g) (g) (g) (g) (g) 12 123 23.58 43.32 38.63 4.69 15.05 31.2 31.3 124 23.56 43.13 38.45 4.68 14.89 31.4 試

23、驗四 比重試驗(比重瓶法) (一)試驗目的 測定土的比重, 為計算土的孔隙比、 飽和度以及土的其它物理力學試驗 (如顆粒分析的 密度計法試驗、固結試驗等)提供必需的數(shù)據(jù)。 (二)試驗原理 根據(jù)土粒粒徑不同, 土的比重試驗可分別采用比重瓶法、 浮稱法或虹吸筒法, 對于粒徑 小于 5mm 的土,采用比重瓶法進行。比重瓶法就是由稱好質量的干土放入盛滿水的比重瓶 的前后質量差異,來計算土粒的體積,從而進一步計算出土粒比重。 (三)儀器設備 1比重瓶:容重 100ml 或 50ml ; 2天平:稱量 200g ,分度值 0.001g; 3其它:烘箱、蒸餾水、溫度計、篩、漏斗、滴管等。 (四)操作步驟 1

24、取樣稱量:取通過 5mm 篩的烘干土樣約 15g(如用 50ml 的比重瓶,可取干土約 12g)用玻璃漏斗裝入洗凈烘干的比重瓶內,稱瓶與土的質量。 2煮沸排氣:將蒸餾水注入比重瓶內,約至瓶的一半高處,搖動比重瓶,并將比重瓶 放在砂浴上煮沸,使土粒分散排氣。煮沸時間自懸液沸騰時算起,砂及砂質粉土不少于 30 分鐘;粘土及粉質粘土應不少于 1 小時。煮沸時不要使土液從瓶內溢出。 3注水稱量:將蒸餾水注入比重瓶內至近滿,待瓶內懸液溫度穩(wěn)定后及瓶內土懸液澄 清時,蓋緊瓶塞,使多余的水分從瓶塞的毛細管中溢出,擦干瓶外的水分,稱出瓶、水、土 總質量。稱量后立即測定瓶內水的溫度。 4查取瓶、水質量:根據(jù)測得

25、的溫度,從已繪制的溫度與瓶、水質量關系曲線(由實 驗室提供)查取瓶、水質量。 (五)試驗注意事項 1稱重前比重瓶的水位要加滿至瓶塞的毛細管; 2稱重時精確至小數(shù)點后三位。 (六)計算公式 按下列計算土粒的比重: Gs 式中: Gs土粒比重,計算精確至 0.001; ms干土質量, g; m1瓶、水質量,可查瓶、水質量關系曲線(由實驗室提供); m2瓶、水、土質量, g; Gwt t時蒸餾水的比重,準確至 0.001,查下表(不同溫度時水的比重) 比重試驗需進行二次平行測定,其平行差不得大于 0.02,取其算術平均值。 不同溫度時水的比重(近似值) ? ? 4.0 ? 12.5 12.5 ? 1

26、9.0 19.0 ? 23.5 23.5 ? 27.5 27.5 ? 30.5 30.5 ? 33.0 ? ? ? 1.000 0.999 0.998 0.997 0.996 0.995 七)試驗記錄(見附表 4 1) 比重試驗記錄表(比重瓶法) 附表 4 1 工程名稱龍江口試驗者 黃麗娟 土樣說明粘土計算者 陳炳崇 試驗日期 2006 年 4 月 10 日 校核者 黃國怡 土 樣 編 號 比重 瓶 號 溫度 () 液體的 比重 G t 瓶質量 (g) 瓶、土 質量 (g) 土質量 ms (g) 瓶、液 體質量 m1(g) 瓶、液體 、土質量 m2(g) 與干土同 體積的液 體質量 (g) 比

27、重 Gs 平均 比重 查上表 - +- 58 2 13 112 26.0 0.997 36.344 51.272 14.928 138.124 147.626 5.426 2.743 2.74 113 26.0 0.997 34.243 49.169 14.926 134.124 143.622 5.428 2.742 試驗五 界限含水率試驗 液限、塑限聯(lián)合測定法 (一)試驗目的 測定粘性土的液限 L 和塑限 p,并由此計算塑性指數(shù) I p 、液性指數(shù) I L,進行粘性土 的定名及判別粘性土的軟硬程度。 (二)試驗原理 液限、塑限聯(lián)合測定法是根據(jù)圓錐儀的圓錐入土深度與其相應的含水率在雙對數(shù)坐標

28、上 具有線性關系的特性來進行的。 利用圓錐質量為 76g 的液塑限聯(lián)合測定儀測得土在不同含水 率時的圓錐入土深度,并繪制其關系直線圖,在圖上查得圓錐下沉深度為 17mm 所對應得 含水率即為液限,查得圓錐下沉深度為 2mm 所對應的含水率即為塑限。 (三)試驗設備 1液塑限聯(lián)合測定儀:如附圖 51,有電磁吸錐、測讀裝置、升降支座等,圓錐質 量 76g,錐角 30 ,試樣杯等; 2天平:稱量 200g ,分度值 0.01g; 3其它:調土刀、不銹鋼杯、凡士林、稱量盒、烘箱、干燥器等。 (四)操作步驟 1土樣制備:當采用風干土樣時,取通過0.5mm 篩的代表性土樣約 200g,分成三份, 分別放入

29、不銹鋼杯中,加入不同數(shù)量的水,然后按下沉深度約為45mm,9 11mm,15 17mm 范圍制備不同稠度的試樣。 2裝土入杯:將制備的試樣調拌均勻,填入試樣杯中,填滿后用刮土刀刮平表面,然 后將試樣杯放在聯(lián)合測定儀的升降座上。 3接通電源:在圓錐儀錐尖上涂抹一薄層凡士林,接通電源,使電磁鐵吸住圓錐。 4測讀深度:調整升降座,使錐尖剛好與試樣面接觸,切斷電源使電磁鐵失磁,圓錐 儀在自重下沉入試樣,經 5 秒鐘后測讀圓錐下沉深度。 5測含水率:取出試樣杯,測定試樣的含水率。重復以上步驟,測定另兩個試樣的圓 錐下沉深度和含水率。 (五)試驗注意事項 1土樣分層裝杯時,注意土中不能留有空隙。 2每種含

30、水率設三個測點,取平均值作為這種含水率所對應土的圓錐入土深度,如三 點下沉深度相差太大,則必須重新調試土樣。 (六)計算公式 1計算各試樣的含水率: m 100% m1 m2 100% ms m2 m0 式中符號意義與含水率試驗相同。 附圖 5 1 光電式液塑限儀結構示意圖 1水平調節(jié)螺絲; 2控制開關; 3指示燈; 4零線調節(jié)螺釘; 5反光鏡調節(jié)螺釘; 6屏幕 7機殼; 8物鏡調節(jié)螺釘; 9 電池裝置; 10 光源調節(jié)螺釘; 11光源裝置; 12圓錐儀; 13 升降臺; 14水平泡; 15盛土杯 A線 B線 10 20 30 40 50 60 70 90 80 100 含水率() 09876

31、5 4 3 )m (h度深沉下錐圓 附圖 5-2 圓錐入土深度與含水率關系圖 2以含水率為橫坐標,圓錐下沉深度為縱坐標,在雙對數(shù)坐標紙上繪制關系曲線, 三點連一直線(如附圖 5 2 中的 A 線)。當三點不在一直線上,可通過高含水率的一點與 另兩點連成兩條直線,在圓錐下沉深度為 2mm 處查得相應的含水率。當兩個含水率的差值 2時,應重做試驗。當兩個含水率的差值0.075mm) 土的 分類 細粒土( 60% 礫( %) 砂(%) Cu dd6100 Ccdd30d d60 d10 0.075 0.005 0.005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篩析法的定義? 2篩析法中振篩時間為

32、幾分鐘? 3篩析法適用于什么土? 附 12 密度計法(比重計法) 、數(shù)據(jù)記錄 濕土質量 土樣編號 含水率 土樣說明 干土質量 密度計號 土粒比重 量筒號 燒瓶號 試驗處理說明 比重校正系數(shù) Cs 彎液面校正值 n 小于 0.075mm 顆粒質量 克,占總土質量的百分數(shù) 試 驗 時 間 下沉 時間 t (min) 懸 液 溫 度 T () 密度計讀數(shù) 土 粒 落 距 L (cm) 粒徑 d (mm) 小于某 孔徑的 土質量 百分數(shù) () 小于某 孔徑的 總土質 量百分 數(shù)() 密度 計讀 數(shù) R 溫度 校正 值 mt 刻度彎 液面校 正值 n 分散 劑校 正 CD Rm R+n+mt -CD R

33、H Rm? Cs 1 2 5 30 60 120 1440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密度計法是依據(jù)什么定律進行測定的? 2密度計法一般分為哪幾種? 3制備的懸液最終不得超過多少毫升? 4為什么讀數(shù)后要取出密度計放入盛有純水的量筒中? 試驗二 密度試驗(環(huán)刀法) 、數(shù)據(jù)記錄 土樣編號班 組 試驗日期姓 名 環(huán)號 環(huán)加土質量 (g) 環(huán)刀質量 (g) 濕土質量 (g) 環(huán)刀體積 (cm3) 密度 ( g/cm3) 平均 密度 (g/cm3) 備注 - 34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進行室內密度試驗時,一般選用環(huán)刀直徑和高度各為多少? 2測定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哪幾種

34、? 3環(huán)刀法適用于什么土類? 試驗三 含水率試驗 、數(shù)據(jù)記錄 土樣編號班 組 試驗日期姓 名 土樣 編號 盒號 盒質量 (g) 盒加濕 土質量 (g) 盒加干 土質量 (g) 水質量 (g) 干土 質量 (g) 含水率 () 平均含 水率 () 備注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含水率的計算公式? 2烘干法使用的儀器有哪些? 3對于不同的土烘干的時間是否相同,為什么? 試驗四 比 重 試 驗(比重瓶法) 、數(shù)據(jù)記錄 土樣編號班 組 試驗日期姓 名 試 樣 編 號 比 重 瓶 號 溫度 () 液體 的比 重 Gwt 瓶 質量 (g) 瓶、干 土質 量 (g) 干土 質量 (g) 瓶

35、、 液總 質量 (g) 瓶、 液、土 總質 量 (g) 與干土同 體積的液 體質量 (g) 比重 Gs 平 均 比 重 查表 582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比重試驗根據(jù)什么基本原理來進行試驗的? 2試驗中為什么土溶液要煮沸或進行抽氣? 3根據(jù)土粒粒徑的不同,土的比重試驗可分別采用哪幾種方法? 試驗五 界限含水率試驗 、數(shù)據(jù)記錄 土樣 試驗 編號 日期 班組 姓名 土樣說明 天然含水率 圓錐下 沉深度 h (mm) 盒號 盒質量 mo (g) 盒加濕 土質量 m1 (g) 盒加干 土質量 mo (g) 水質量 mw (g) 干土 質量 ms (g) 含水率 () 液限 L (

36、) 塑限 p () = 45 100 % 塑性指數(shù) Ip 土的分類 液性指數(shù) IL 土的狀態(tài)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什么是液限、塑限、塑性指數(shù)和液性指數(shù)? 2界限含水率試驗適用于什么土? 3請簡述液限、塑限聯(lián)合測定法的全過程? 試驗六 擊實試驗 、數(shù)據(jù)記錄 土樣編號土粒比重班 組 土樣說明試驗儀器姓 名 土樣類別每層擊數(shù)試驗日期 風干含水率 ,估計最優(yōu)含水率 試 驗 點 號 1 2 3 4 5 6 7 干 密 度 筒濕土質量 ( g) 筒 質 量( g) 濕土質量( g) 筒 體 積( cm3) 濕密度 (g/cm3) 干密度 (g/cm3) 含 水 率 盒號 盒加濕土質量

37、 (g) 盒加干土質量 (g) 盒 質 量( g) 水 質 量( g) 干土質量( g) 含 水 率() 平均含水率 () 含水率 () 最大干密度g/cm3最優(yōu)含水率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什么是最優(yōu)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2在試驗中碰到哪些問題以及對本次試驗的意見和建議。 試驗七 滲透試驗 附 7 1 常水頭滲透試驗 、數(shù)據(jù)記錄 班組 姓名 工程名稱試樣高度干土重 土樣名稱試樣面積土粒比重 土樣說明 測壓孔間距 孔隙比 試驗日期 試 驗 次 數(shù) 經 過 時 間 (s) 測壓管 水位 (cm) 水位差 (cm) 水 力 坡 降 滲透 水量 Q (cm3) 滲透 系數(shù) kT

38、(cm/s) 平 均 水 溫 () 校正 系數(shù) T 20 滲透 系數(shù) k20 (cm/s) 平均滲 透系數(shù) k20 (cm/s) 備 注 管 管 管 H1 H2 平均 H - - 526 7 A 1 8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滲透系數(shù)方法應根據(jù)土類的不同,一般采用哪兩種試驗方法? 2影響土的滲透性的因素主要有幾種? 3為什么進行常水頭滲透試驗前,要先檢查測壓管水位是否齊平? 附 7 2 變水頭滲透試驗 一、數(shù)據(jù)記錄 土樣編號 測壓管斷面積 a 班組 儀器編號 試樣高度 L 姓名 孔隙比 試樣面積 A 試驗日期 開始 時間 t1 終了 時間 t2 經過 時間 t 開 始 水

39、頭 h1 終 了 水 頭 h2 2.3 aL At h1 lg h 1 h2 水溫 T 時的 滲 透系數(shù) kT 水 溫 T 校 正 系 數(shù) T2 滲透 系數(shù) k20 平均 滲透 系數(shù) k20 日時 分 日時 分 s cm cm 10-4 10-2 (cm/s) (cm/s) (cm/s) - lg 5 、結果評定 三、誤差分析 四、回答問題 1變水頭滲透試驗適用于哪種土類? 2變水頭滲透試驗使用什么儀器? 3為什么安裝儀器時環(huán)刀與滲透容器之間必須密封? 試驗八 固 結 試 驗 (快速法) 、數(shù)據(jù)記錄 土樣編號 密 度班 組 說明土樣含水率姓 名 初始孔隙比 比 重 試驗日期 荷重 時間 壓力 (kPa) 量表讀數(shù) (0.01mm) 總變形量 (mm) 儀器變形 量(mm) 土樣變形 量(mm) 單位沉降量 壓縮后 孔隙比 T P hi Si= hi/Ho ei=eo- Si(1+eo) e ep 關系曲線 壓縮系數(shù) -1 a 1-2=Mpa 屬 壓縮性土 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