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_第1頁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_第2頁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_第3頁
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 )句容市行香中學江花蘭郵編: 212402【教材簡解】阿里山紀行是蘇教版語文教材八上“江山多嬌”單元的一篇游記散文,本文通過移步換景, 形象地描繪阿里山迷人的風光, 抒發(fā)了作者獨特的感受, 由衷地贊美了“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含蓄地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會起來的共同愿望。 而作為美學家的作者吳功正在語言上的深厚造詣在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那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讀來讓人沉醉。【目標預設】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略阿里山的美麗風光,激發(fā)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學習課文融情于景、移步換景的寫法。3、品味文章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局攸c、難點】1、學

2、習課文融情于景、移步換景的寫法。2、品味文章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驹O計理念】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為此,本課設計遵循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與文本充分對話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學習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對話,采用學生自主、 小組合作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性,在讀、品、悟、寫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驹O計思路】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游記散文,語言生動傳神,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阿里山的風景如畫,

3、品味文章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的語言,設計以下教學思路: 1、導入新課,感知阿里山,課前播放歌曲高山青和阿里山的風光圖,初步感知阿里山的風光如畫。 2、理清行蹤,游玩阿里山,這篇課文運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因此理清作者的行蹤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在理行蹤的過程中, 讓學生概括出阿里山的美景。 3、朗讀美文,情滿阿里山,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精彩片斷,體會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感情,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適當的指導。4、品味佳句,感悟阿里山,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文章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的語言。 5、播放歌曲,回味阿里山,引導學生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結構美。 6、拓展延伸,學以致用,通過課外的小練筆

4、,鞏固所學到的寫景方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感知阿里山課前先播放歌曲高山青,大屏幕滾動播放阿里山的風光,創(chuàng)設情景,營造氛圍。導入語:同學們,一首高山青讓我們感受到了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而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讓我們欣賞到了怎樣的阿里山風光呢?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概括出你眼中的阿里山。 (學生自由回答)阿里山鏈接資料:“ 1、2、3,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明年我們回大陸。”身為臺灣中部地區(qū)的“山老大” ,阿里山可說是名聞遐邇,它并非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座大山組成。最高處海拔米,以其神木、櫻花、云海、日出四大勝景而聞名天下,而每年

5、 3、 4 月間的花季期間,絡繹不絕的“尋芳客”更是將山上擠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下面就讓我們隨著當代作家、 文藝評論家、美學家吳功正一起去領略那 “美如畫”的阿里山。(課前播放歌曲高山青和阿里山的風光圖,為新課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很好的情景,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而阿里山的資料鏈接, 更是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二、理清行蹤,游玩阿里山1、從課題入手,“阿里山紀行” 中的“紀行” 指的是“記載旅行見聞的文字、圖畫”,由此可見,這是一篇記錄作者游玩行蹤的游記散文。2、走進課文,自由地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出作者表明作者行蹤的詞句,并畫

6、出作者游玩阿里山的路線圖。 (學生獨立完成)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徒步穿過進口處峰回路轉,迂回穿過一片林區(qū)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3、一路前行,一路景。我們隨著作者一路上欣賞到阿里山的哪些景色?請用“修飾詞 +景點”的形式加以概括。明確:古式的火車清澈的姊妹潭靜謐的森林厚密的青苔無邊的林海古老的神木4、同學們,像作者這樣邊走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這叫什么寫法?明確:移步換景?;脽舫鍪靖拍睿?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 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運用這種寫法時, 要注意兩點: 要把立足

7、點的變換交代清楚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同樣運用移步換景手法的兩篇課文老山界 和小石潭記,加深理解。5、結合所學過的課文,思考: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有怎樣的好處?(這里可以進行小組討論)明確:通過“移步換景”的方法可以把一幅幅富有鮮明特征的畫面舒展自如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既能把線索交代得很清楚, 又給人一種移動感, 使讀者從中感受到一種動態(tài)美、整體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的方式初步感知課文, 理清作者的行蹤,并進一步理解移步換景這種寫作手法在游記散文中的好處, 完成教學目標二。)三、朗讀美文,情滿阿里山過渡語:“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作者用他

8、那飽含深情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了阿里山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請大家再次走進課文, 找出你覺得最美的畫面,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出來的感情。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精彩片斷。2、指名學生朗讀,教師給配上背景音樂和相應的畫面。3、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教師根據學生的點評進行適當的點撥和補充。如: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氣,仿佛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這段突出的是森林的靜謐、凈潔的特點, “舍不得”、“深深的吸

9、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作者對阿里山的深深的愛意。 朗讀的時候要把這種喜愛和陶醉之情讀出來。即令受此重創(chuàng),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神木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依然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這里作者連用了四個四字詞語,充分表現了神木昂揚向上、生機勃勃、不折不撓的精神, 而神木的這種精神正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之所在。因此,在朗讀時,我們要讀出氣勢,讀出對神木的贊美,讀出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師小結:同學們,“一切景語皆情語” ,作者在描繪阿里山美如畫的風景時,無不流露出自己對阿里山的喜愛和贊嘆之情, 這種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中的方法就是“融情于景

10、” 。(朗讀教學依然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而這樣的一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游記散文, 更應該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同時在美讀中體會融情于景的寫作方法。)四、品味佳句,感悟阿里山過渡語:沉浸在阿里山風光如畫的自然風光中, 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那么,作為美學家的作者吳功正又是以怎樣的生花妙筆將這一切呈現在我們讀者面前的呢?下面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品味文章的語言美。1、自由地朗讀課文, 用波浪線畫出你認為寫的優(yōu)美的語句,并用批注的形式在旁邊做批注。教師點撥:語言美主要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語言的美,美在運用修辭;語言的美,美在用詞的精當;語言的美,美在節(jié)奏聲韻。2、小組內進行交流,小組成員

11、之間可以互相的補充。3、教師指名學生進行賞析, 并對學生的賞析做適當的點撥和補充,同時和學生一起歸納出本文的語言美點。如:修辭美,這潭猶如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與水潭鑲嵌在一起, 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作者把姊妹潭比作一面明鏡, 突出了潭水的清澈透亮; 把山林倒映潭中的美景比作一幅倒置的水墨畫,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潭和山林融為一體的獨特景觀,給人以美的體驗。節(jié)奏美,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這段文字作者除了運用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外,還交錯使用整句和

12、散句,形成了輕松、舒展、迂曲、鮮明的節(jié)奏,富有音樂美。用詞美,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一個“染”字給人一種動態(tài)感,仿佛青苔有了靈性,融入了對青苔、對森林的喜愛之情。而三個疊詞的使用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青苔的形狀, 而且增加了語言的音樂美,讀起來富有節(jié)奏感。(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時,教師應該放慢腳步, 帶領學生慢慢地去讀佳句、 品味佳句,進而感受作者的語言魅力, 同時幫助學生歸納讓語言優(yōu)美的方法,以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五、播放歌曲,回味阿里山過渡語:一路陶醉在阿里山的懷抱中,沉醉于作者的字里行間,不知不覺,我們神游阿里山也到了尾聲。作者下山的路上,又聽

13、到高山青這首歌。 (多媒體播放高山青的音樂)思考:作者為什么還要在文末再次提起這首歌呢?(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明確:高山青這首歌是一條內在線索,不僅串起全文,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而且讓兩岸學者的心融會在了一起, 含蓄地表達兩岸人們的心融會起來的共同愿望。(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結構美,另一方面去體會作者含蓄表達兩岸人們的心融合起來的共同愿望。)六、拓展延伸,學以致用過渡語:同學們,“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阿里山的風光確實令人沉醉, 但是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 你會發(fā)現我們的身邊也有不少的美景。請同學們,選擇你生活中欣賞到的美景,并用自己的生花妙筆把它描繪出來。溫馨提示:1、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