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_第1頁
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_第2頁
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_第3頁
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_第4頁
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V:1.0精細(xì)整理,僅供參考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日期:20xx年X月高中18個文言虛詞用法及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一.【而】

(一)用作連詞.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

①縵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戰(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dāng)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qū)區(qū)(《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

《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鴻門宴》)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jìn)乎技矣.(《庖丁解?!罚ê酰罕龋?/p>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qiáng)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jì)》)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rèn)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jì),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lǐng)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fù)數(shù)).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yīng)譯為"他""它"(包括復(fù)數(shù)).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4.指示代詞,表示遠(yuǎn)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zhàn)》)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qiáng)祈使語氣,相當(dāng)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2.加強(qiáng)揣測語氣,相當(dāng)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莊暴見孟子》)

3.加強(qiáng)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難道”、“怎么”.

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如果”.

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四)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jìn)關(guān)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2.遞進(jìn)關(guān)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3.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4.并列關(guān)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jìn)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二)用作代詞.

1.表對稱,相當(dāng)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2.表近指,相當(dāng)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shè),相當(dāng)于"如果""假設(shè)"等.

①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dāng)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jì)》)

3.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shù),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

《崤之戰(zhàn)》)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dāng)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2.“所”和動詞結(jié)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jié)構(gòu),則所字結(jié)構(gòu)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后序》)

【為……所】“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dāng)”“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2.以為,認(rèn)為.

①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ā犊兹笘|南飛》)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

《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dāng)""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論語》)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

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莊暴見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qiáng)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觸龍說趙太后》)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頗藺相如列傳》)

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dāng)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rèn)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jīng).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rèn)為,把……當(dāng)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shè)為.)

【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鴻門宴》)

十三.【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jù).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2.原因,緣由,機(jī)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十四.【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jìn)學(xué)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

1.相當(dāng)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十五.【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2.結(jié)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3.對付.

①龐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十六.【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可譯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qiáng)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①《論語》六則.

2.準(zhǔn)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dāng)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