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其效力依據_第1頁
淺析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其效力依據_第2頁
淺析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其效力依據_第3頁
淺析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其效力依據_第4頁
淺析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其效力依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理學研討結課論文淺析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其效力依據摘要法律效力是法律權威的根本來源,也是西方法學家一直爭論不休的法理學核心問題。探討這個問題,其中最值得我們研究的就是法律為什么有效的問題,即法的效力依據。各個法學派也都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效力來源觀,這三種觀點又各自有所局限和不足,并且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其中凱爾森的純粹法學的法律效力論最具有典型意義。關鍵詞:法律效力概念法的實效效力依據凱爾森目錄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區(qū)分…………………2(一)法律效力的概念…………………2(二)法的實效…………3二、法的效力依據……………3(一)法律實證主義的邏輯效力觀及其不足…………5(二)自然法學派的倫理效力觀及其不足……………6(三)社會主義法學派的事實效力觀及其不足………7(四)三種效力的區(qū)分與聯(lián)系…………7三、結語………………………8法律效力的概念及區(qū)分說到法律效力,我們就不得不提到這兩類主體,一個是法律規(guī)范的頒布者,一個是對法律規(guī)范的接受者。法律效力是從頒布者的角度去理解的,對于接受者來講則是服從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所要區(qū)分的法的效力與實效的問題。(一)法律效力的概念凱爾森代表的實證主義法學派認為,法律效力就是指法律規(guī)范具有約束力,人們應當像法律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那樣行為,應當適用和服從法律規(guī)范。摘自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摘自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法的實效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通常,只有在公民的行為受到法律否定的評價的時候,他們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對于接受者來講是服從的問題。每個公民服從法律的原因都不盡相同。有的基于宗教信仰,有的肯定法律的內在價值,并基于對法律的尊重,有的不認可法律的內在價值,甚至希望作出違法的事,但基于法律的威懾力而服從法律。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148頁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148頁法的效力依據法的效力依據,顧名思義,解決的就是法的效力來源的問題,即法為什么有效的問題。這也是法律效力的核心問題。雖然歷史上幾大法學派,包括實證法學派、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都對這個問題有各自特殊的見解,但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各個學說總是將某一個法的形成因素視為主導的效力基礎,出發(fā)點被絕對化了,導致學說的片面性。他們既不是具有真實的全部,也不是具有約束力的科學認知。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274頁法律實證主義的邏輯效力觀及其不足法律實證主義在探討法的效力來源時,有這樣幾個出發(fā)點:第一,法是國家制定的(實證)的法律規(guī)范。國家的立法意志是唯一的法律淵源。第二,任何符合憲法而頒布的法都是具有約束力的法,不需要進行其他說明。第三,立法者頒布法律時不受實質性的法律原則、道德的基本價值或者倫理原則的約束,也不需要監(jiān)督國家法律在內容上是否具備實質正義。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209頁凱爾森認為,“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是一個“應然”,所以,規(guī)范效力的根據不能到現實中去找,而應當到原規(guī)范所賴以產生的其他規(guī)范中去尋找。他認為,一個共同體的法律規(guī)范構成一個體系,在該規(guī)范的體系內,一個規(guī)范的效力來源于另一個較高的規(guī)范,最終,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來自一個基本規(guī)范。這個基本規(guī)范是最高的規(guī)范,其效力不是從更高的效力中派生的。因為它不是立法的產物,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被預定為有效力的,而它之所以是被預定為有效力的,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一預定,個人的行為就無法被解釋為一個法律行為,尤其是創(chuàng)造規(guī)范的行為。”摘自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他認為,一個效力規(guī)范的來源依舊是規(guī)范,并不到現實中去尋求,不求助于倫理與道德,而是在法律體系中尋找,并得到證明。他所堅持的純粹法學,旨在維護法律體系統(tǒng)一性、確定性,堅持法律與道德、事實分離,在法律體系內尋找法律規(guī)范的效力理由。一個規(guī)范的效力理由來自另一個更高位階的規(guī)范,終止于一個最高的規(guī)范,凱爾森將他稱之為“基礎規(guī)范”摘自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基礎規(guī)范”是一個預設的邏輯起點,跳出了法律規(guī)范的集合,顯示為一個“外在于”所有法律規(guī)范,保證法律規(guī)范有效的基礎。它本身的效力不需要再被追問,它是一個法律秩序中所有法律規(guī)范的最終效力理由,或者說,它是我們得以認識法律規(guī)范效力必不可少的條件。凱爾森曾解釋,“基本規(guī)范”不是實在法意義上的憲法,它不是一個實在法規(guī)范,亦即不是由法律機構的意志的現實行為所創(chuàng)制的規(guī)范,而是在法律思維中預設的規(guī)范。它位于法律體系之外還是之內完全取決于法律體系這一概念的含義。參見DavidSchiff,ModernPositivism:Kelsen’sPureTheoryofLaw,inJamesPenner,DavidSchiffandRichardNobles(ed.),IntroductiontoJurisprudenceandLegalTheory:CommentaryandMaterials,Butterworths,2002,pp.218-220.基礎規(guī)范的內容大體上由歷史事實、政治經濟現實、文化傳統(tǒng)和習慣等諸多因素確定。但是對于基礎規(guī)范的具體內容,以及它是由“誰”參見DavidSchiff,ModernPositivism:Kelsen’sPureTheoryofLaw,inJamesPenner,DavidSchiffandRichardNobles(ed.),IntroductiontoJurisprudenceandLegalTheory:CommentaryandMaterials,Butterworths,2002,pp.218-220.參考印月《凱爾森的法的效力與實效理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其實凱爾森對實在法理論的論述可以被看作是對法的基本特征的一種未完成的研究。這種研究的目的不是找出法律應當是什么,或者法律可能是什么,而是法律是什么。凱爾森在其許多著作中都提到了自己理論的未完成性:“由于自然科學的任務是在一個自然規(guī)則的體系中去描述其客觀現實性,那么法理學的任務就是在一個法律規(guī)則的體系中去了解所有的人類法。純粹法學理論盡管在細節(jié)上可能不完美、不精確,但是畢竟向這個任務的完成邁進了重要的一步。”轉引自DavidSchiff,ModernPositivism:Kelsen’sPureTheoryofLaw,inJamesPenner,DavidSchiffandRichardNobles(ed.),IntroductiontoJurisprudenceandLegalTheory:CommentaryandMaterials,Butterworths,2002,p.191.但是,我們不禁要問,拋開法律規(guī)范的具體內容,只在既定的法律體系內從邏輯推理上談論法的效力,會導致人們淡化對法的內容關注。實證主義的方程式沒有在法律上對極權主義的嬗變作出限制。關于”基本規(guī)范”,凱爾森試圖將法的中心要素(價值實現)從法律概念中排除出去,成為形而上的肆意。自然法學派的倫理效力觀及其不足自然法學派的觀點是最傳統(tǒng)的思考法的效力的觀點。在他們看來,道德,即建立在文化、宗教或者哲學觀念基礎上的調整人們行為的體系。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178頁法律效力是一個“倫理的觀念”。他們認為,法的效力的淵源和標準歸于法之外的某種正義或道德準則。當人們說到一個規(guī)則有約束力時,意指它是現行法的組成部分,又指它是值得尊重的,人們有道德義務去遵守它。因此法的效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與公認的道德價值的聯(lián)系。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178頁參考楊春?!墩摲尚ЯΑ?,法律科學期刊,97年第一期但問題在于由誰來確定一個特定的“法律”是否是正義的或符合道德的?倫理觀本身就可以是競爭的甚至是矛盾的。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的人有不同的道德和正義標準。盡管有一些是文明社會所公認的非正義行為,如滅絕種族、民族,屠殺無辜平民和兒童等,但除此之外呢?任何人可以以某一法律是不符合自己的正義或道德標準為借口而隨意否定法的效力、踐踏法的尊嚴。美國法哲學家莫里斯·科恩也憂心忡忡地指出:如果每個人都拒絕遵守在他看來是不道德的法律,那么,一個法治國家將喪失對無政府狀態(tài)的優(yōu)勢。確實一些法律效力的倫理論者給我們提供的一般是些模糊不清、不能精確的、抽象的觀念和原則,往往缺乏法所具有的那種準確性和客觀性,所以在現實層面上有時很難操作,而且現實中由于人們世界觀、道德觀的不同,導致了他們正義觀的差異,所以世間很難有一部這樣的法律:其所體現在其中的正義的理念能使所有人對其產生完全認伺。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其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即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沒有心肝的法律的出現?,F實是法律保障了道德也保障了不道德。社會主義法學派的事實效力觀及其不足社會法學派認為法律效力是一個“事實的觀念”。法律效力就是法律對社會成員的實際的或事實上的約束力,亦即“實效”,因而那些從不對或不繼續(xù)對社會生活起實際控制和引導作用的法律則不能被看作是真正有效的法。他們把法律規(guī)則的實效作為其效力的基礎和重要標志。我們之前已經對法的效力和實效加以區(qū)分了,我同意凱爾森的觀點,實效只是法的效力發(fā)揮功能的表現,也是效力的條件,但是條件不等同于產生事務的原因,也不等同于效力本身。三種效力依據的區(qū)分和聯(lián)系在我看來,這三種學說都有值得肯定的價值,但同時又都局限在某一個因素上挖掘法的效力依據。邏輯的效力觀和道德的效力觀之所以產生分歧,在于前者認為對法的內容的論爭應當在國家立法程序的范圍內進行。它正確的認識到,法是實施政治的形成目標的權力工具。只要能借助國家權力實施,法就有效。法要發(fā)揮其功能,尤其是獲得安定性和確定性,就必須明確概念。法以一個構思完整且著眼于統(tǒng)一性的概念與原則的體系為前提。主張應然與實然的分野。而道德的效力觀將公平、正義、理性的道德觀視作絕對的,客觀的,主張應然與實然的結合。參考李長山《試論法律效力的概念及效力依據》,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其實,這三種效力是相輔相成的,道德效力遭到懷疑,法律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法的實際效力也面臨危機。喪失道德效力,危及法的效力的存在和法的穩(wěn)定性。法的持續(xù)生機不是靠強制力來保障實施的,法律秩序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是,達到被認為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guī)范的最低限度。具有約束力的社會道德對于法,不是充分的,也是必要的基礎和條件。參考李長山《試論法律效力的概念及效力依據》,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150頁結語法的效力問題一直都是研究法理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它解決的是法為何物,法為什么有效的問題。各個法學派關于這個問題也都有他們自己的見解。實證主義的功績在于將法的概念僅限于國家法律規(guī)范,使得關于法內容的法政治學斗爭集中在國家規(guī)范制定的過程當中。任何國家的法律秩序在今天都需要是“實證主義”的。但是,否認存在前法律和超法律的基本價值。實證主義的方程式沒有在法律上對極權主義的嬗變作出限制。任何法律規(guī)范都與價值有關,凱爾森試圖將法的中心要素(價值實現)從法律概念中排除出去,成為形而上的肆意。從現代法律思想的歷史演進這一緯度上看,盡管法律一直在試圖擺脫道德系統(tǒng),表現為對于自然法的拒斥,表現為將主權的觀念排出法律體系之外(諸如凱爾森和哈特),而尋求自身的自主性,但是在最終意義上,它仍然需要政治系統(tǒng)為它提供暴力以便成為一個排他性的權威,同時它也需要道德系統(tǒng)為它提供合法性的證明以便成為合法的權威。在現今社會,很多法律仍然以最初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價值觀為依據。造物秩序,自然秩序是預先為立法者規(guī)定好的,自然法強調的:法是以最初建立在世界觀基礎上的廣泛的秩序關系與思想關系為前提。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274頁在這個意義上,法律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它必須通過外部獲得它的存在和效力。參考魏德士《法理學》,P274頁摘自舒國瀅《法哲學沉思錄》參考文獻一、著作類1.魏德士《法理學》2.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3.舒國瀅《法哲學沉思錄》4.哈特《法律的概念》論文類5.DavidSchiff,ModernPositivism:Kelsen’sPureTheoryofLaw,inJamesPenner,DavidSchiffandRichardNobles(ed.),IntroductiontoJurisprudenceandLegalTheory:CommentaryandMaterials,Butterworths,2002,pp.218-220.6.印月《凱爾森的法的效力與實效理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7.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