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 課時作業(yè)10_第1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 課時作業(yè)10_第2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 課時作業(yè)10_第3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 課時作業(yè)10_第4頁
高中語文人教版第三單元 課時作業(yè)1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課時作業(yè)10游褒禪山記第一課時基礎(chǔ)鞏固一、積累運用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廬冢(zhǒnɡ)梵語(fàn)退避三舍(shě)舍己為人(shě)B.禪院(chán)封禪(shàn)何可勝道(shènɡ)無物以相之(xiànɡ)C.謬誤(miù)窈然(yǎo)咎其欲出者(jiù)瑰怪(ɡuī)D.訃告(fù)慧褒(bāo)春華秋實(huá)王回深父(fǔ)解析:“退避三舍”中“舍”讀“shè”。(審音表已統(tǒng)讀“勝”為“shènɡ”。)答案:A2.與“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中“傳”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C.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D.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E.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F.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G.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解析:例句與F項均為動詞活用作名詞,A、B項屬于名詞作動詞,C項形容詞作動詞,D、E項“險遠”“幽暗”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G項“側(cè)”為名詞作狀語。答案:F3.下列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B.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C.此余之所得也。D.然力足以至焉。解析:A、B、C項均為判斷句,D項為省略句,句末處省略了“而未至”。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B.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C.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D.于是余有嘆焉E.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F.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解析:古義:A項非常:不同尋常;B項至于:到達;D項于是:對于這種情況;E項學者:求學的人;F項十一:十分之一。答案:C5.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B.有志矣,不隨以止也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D.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解析:例句及C項中的“以”都當“因為”講;A項以:而、又,連詞,表并列;B項以:而、就,連詞,表承接;D項以:用來,連詞,表目的。答案:C6.下列對下面文字解說錯誤的一項是()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A.“廬陵”、“長樂”、“臨川”都是籍貫。B.“君圭”、“君玉”前者為名,后者為字。C.“父”通“甫”,多用于男子名字。D.作者自稱為“某”,表自謙。解析:“某”不是自謙,王某指王安石自己。答案:D7.下列加點字理解全部正確的一項是()A.以其乃華山之陽(北面)名(命名)之也后世之謬(弄錯)其傳而莫能名(說清楚)者,何可勝道(說)也哉B.其下平曠(平坦空曠),有泉側(cè)(從旁邊)出不得極(盡情享受)夫游之樂也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平常)之觀(景觀)D.以其求思(探究問題)之深而無不在也則其好游者不能窮(走到盡頭)也解析:A.陽,南面;C.明,動詞,照亮;D.求思,探究、思考。答案:B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全對的一項是()①始舍于其址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③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④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A.①房屋②十分之一③獲得④景象B.①筑舍定居②十分之一③能夠④景象C.①筑舍定居②十一③得到④觀察D.①房屋②十分之一③取得④觀察解析:本題考查實詞的釋義。①“舍”,動詞,筑舍定居;②“十一”文言文表達分數(shù)的特定形式,即“十分之一”;③“得”,能夠;④“觀”,景象,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贝鸢福築9.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eq\b\lc\{\rc\(\a\vs4\al\co1(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②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eq\b\lc\{\rc\(\a\vs4\al\co1(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A.①和②句相同,③與④句也相同B.①和②句相同,③與④句不同C.①和②句不同,③與④句相同D.①和②句不同,③與④句不同解析:①②都是“景觀”,③④“以”都是“因為”的意思。答案:A10.下列各組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b\lc\{\rc\(\a\vs4\al\co1(①何可勝道也哉,②刑人如恐不勝))\b\lc\{\rc\(\a\vs4\al\co1(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兒已薄祿相))\b\lc\{\rc\(\a\vs4\al\co1(而卒葬之,卒起不意,群臣盡失其度))\b\lc\{\rc\(\a\vs4\al\co1(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解析:A項“勝”均有“盡”之意。B項“相”意思分別是幫助/相貌。C項“卒”的意思分別是去世/通“猝”,突然。D項“然”的意思分別是然而/……的樣子。答案:A11.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組是()A.于eq\b\lc\{\rc\(\a\vs4\al\co1(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B.以eq\b\lc\{\rc\(\a\vs4\al\co1(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②夫夷以近))C.焉eq\b\lc\{\rc\(\a\vs4\al\co1(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D.故eq\b\lc\{\rc\(\a\vs4\al\co1(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解析:A項①于:介詞,在;②于:介詞,對。B項①以:連詞,因為,表因果關(guān)系;②以:連詞,且,表并列關(guān)系。C項兩個“焉”都是代詞,相當于“哪里”。D項①故:名詞,緣故;②故:連詞,表結(jié)果,所以。答案:C二、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題。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12.“華山之陽”指的是()A.華山東面 B.華山西面C.華山南面 D.華山北面解析:古代山南為陽。答案:C13.和例句中“者”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例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A.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B.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解析:A、B、D三項全是判斷句,“者”表停頓。C項“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答案:C14.下列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b\lc\{\rc\(\a\vs4\al\co1(①君爾妾亦然,②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b\lc\{\rc\(\a\vs4\al\co1(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②北山愚公,年且九十))\b\lc\{\rc\(\a\vs4\al\co1(①其孰能譏之乎,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b\lc\{\rc\(\a\vs4\al\co1(①于是余有嘆焉,②然力足以至焉))解析:B項“且”均有“將要,將近”之意。A項分別是代詞,這樣/然而;C項分別是難道/我自己;D項分別是句末語氣助詞,不譯/代詞。答案:B15.翻譯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1)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現(xiàn)在把“華”念作“華實”的“華”,大概是由于讀音錯誤。(2)出洞以后,就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而我又后悔自己盲從他們,以致不能盡情享受那游覽的樂趣。三、語言表達16.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寫道:“余于仆碑,________,________,何可勝道也哉!”(2)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志與力,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5)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2)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3)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4)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5)常在于險遠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17.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闡釋了“志”“力”“物”這三個方面的重要性,請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造三個句子,形象地揭示這三個條件的作用。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志)是指引輪船航行的燈塔,有了燈塔的指引,就能到達理想的彼岸。(力)是牽引巨輪前進的發(fā)動機,沒有強勁的動力,巨輪就會擱淺。(物)是照亮人類前進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們就會迷路。18.把下面的一組句子整合成一個長單句,可以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队伟U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記,寫于宋仁宗至和元年,當時他34歲。王安石與兩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禪山后,寫成此文記游,并抒發(fā)自己的感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他34歲時,與兩位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禪山后寫的一篇抒發(fā)自己的感想的重要游記。第二課時能力拓展一、基礎(chǔ)提升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每對都不相同的一項是()A.禪讓/慧空禪院奢華/華而不實廬冢/篳路藍縷B.公仆/前仆后繼懈怠/感恩戴德究竟/咎由自取C.懿淑/化險為夷懺悔/誨人不倦詭計/雄偉瑰麗D.哂笑/深思慎取規(guī)范/奉為圭臬渙然冰釋/精神煥發(fā)解析:A項,分別讀:shàn/chán,huá/huá,lú/lǚ;B項,分別讀:pú/pū,dài/dài,jiū/jiù;C項,分別讀:yì/yí,huǐ/huì,guǐ/guī;D項,分別讀:shěn/shèn,guī/guī,huàn/huàn。答案:C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b\lc\{\rc\(\a\vs4\al\co1(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b\lc\{\rc\(\a\vs4\al\co1(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②此余之所得也))\b\lc\{\rc\(\a\vs4\al\co1(①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②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b\lc\{\rc\(\a\vs4\al\co1(①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②此世所以不傳也))解析:A項①命名,②說出;B項①能夠,②得到;C項①觀察,②景象;D項均為流傳。答案:D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b\lc\{\rc\(\a\vs4\al\co1(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然視其左右))\b\lc\{\rc\(\a\vs4\al\co1(①于是余有嘆焉,②然力足以至焉))\b\lc\{\rc\(\a\vs4\al\co1(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②險以遠,則至者少))\b\lc\{\rc\(\a\vs4\al\co1(①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②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解析:D項,而:但是,表轉(zhuǎn)折。A項,①形容詞詞尾,……的樣子。②然而,表轉(zhuǎn)折。B項,①語氣詞,無義。②代詞,那里。C項,①連詞,表修飾。②連詞,并且。答案:D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于”字,從意義和用法角度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③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⑤托遺響于悲風⑥于今無會因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⑧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①⑧/②③④/⑤⑥/⑦B.①⑧/②③/④⑥/⑤/⑦C.①⑧/②③/④⑤/⑥/⑦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解析:①~⑧句中“于”均為介詞,但意義不同,①⑧句意思是“在”,②③④句中“于”意思是“對”,⑤意思是“給”,⑥意思是“從”,⑦表被動,意思是“被”。答案:D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b\lc\{\rc\(\a\vs4\al\co1(夫夷以近,化險為夷))\b\lc\{\rc\(\a\vs4\al\co1(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b\lc\{\rc\(\a\vs4\al\co1(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游目騁懷))\b\lc\{\rc\(\a\vs4\al\co1(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復前行,欲窮其林))解析:D.窮:走到盡頭。A.平坦/平安。B.錯誤/弄錯。C.表示原因/憑借、用來。答案:D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④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⑤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⑥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⑦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譏之乎⑨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A.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B.①③④⑤⑥⑦/②/⑧/⑨C.①③④⑤⑥/②/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解析:②中“其”為句中助詞,不譯。⑧中“其”為語氣副詞,表反問。⑨中“其”為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自己”。其余均為代詞,放在一起。答案:B7.下列加點詞語詞性變化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入之甚寒,問其深②火尚足以明也③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④往往有得⑤有泉側(cè)出⑥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⑦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⑧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⑨則其至又加少矣A.①③⑧/②⑥/④⑨/⑤⑦B.①②⑥/③⑧/④⑨/⑤⑦C.①③⑧/②⑥/④⑦/⑤⑨D.①②⑥/③⑦/④⑤/⑧⑨解析:①③⑧均為形容詞作名詞,②⑥為形容詞作動詞,④⑨為動詞作名詞,⑤⑦為名詞作狀語。答案:A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lc\{\rc\(\a\vs4\al\co1(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b\lc\{\rc\(\a\vs4\al\co1(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b\lc\{\rc\(\a\vs4\al\co1(①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b\lc\{\rc\(\a\vs4\al\co1(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解析:A項兩個“乃”分別是“表判斷,是”和“才”;B項兩個“而”分別是“而且”和“卻”;C項兩個“其”分別是“那個”和“自己”;D項兩個“以”都是“因為”。答案:D9.下列對加點詞語解說有誤的一項是()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圖:梵語(古印度語)音譯,也寫做“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和尚。B.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廬冢:也叫做“廬墓”,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C.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古時稱山的南面,水的北面。D.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學者:此文“學者”與《師說》中古之“學者”的意義相同,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學者”也相同。解析:D項“學者”為古今異義詞,在文中“學者”意為“求學的人”。答案:D二、課外拓展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神宗在穎邸,(韓)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shù)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shù)為先?!钡墼唬骸疤铺诤稳??”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钡墼唬骸扒淇芍^責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上ひ廨o朕,庶同濟此道?!倍甓?,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jīng)術(shù)正所以經(jīng)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jīng)術(shù)不可施于世務爾?!鄙蠁枺骸叭粍t卿所施設(shè)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鄙弦詾槿?。于是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lǐng)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遣提舉官四十余輩,頒行天下。御史中丞呂誨論安石過失十事,帝為出誨,安石薦呂公著代之。韓琦諫疏至,帝感悟,欲從之,安石求去。司馬光答詔,有“士夫沸騰,黎馬騷動”之語,安石怒,抗章自辯,帝為巽辭謝,因為上言中外大臣、從官、臺諫、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勝天下流俗,故與天下流俗相為重輕;流俗權(quán)重,則天下之人歸流俗;陛下權(quán)重,則天下之人歸陛下。權(quán)者與物相為重輕,雖千鈞之物,所加損不過銖兩而已。今奸人欲敗先王之正道,以阻陛下之所為,于是陛下與流俗之權(quán)適爭輕重之時,加銖兩之力,則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權(quán),已歸于流俗矣,此所以紛紛也。”上以為然。安石乃視事,琦說不得行。(選自《宋史·王安石傳》)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shù)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B.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shù)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C.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shù)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D.及為太子/庶子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shù)月/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解析:“太子庶子”為官職,排除A、D,“其人”指“王安石”,是“想見”的賓語。答案:C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神宗”“太宗”是皇帝去世后的廟號,而“熙寧”是皇帝在位時的年號。B.“通知”與現(xiàn)代漢語中“把該辦的事或該知道的事告訴人”的意思相同。C.“銖兩”在古代是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于舊制的一兩,“銖兩”是言極輕的分量。D.“視事”在古代專指官吏到職辦公,大多指政事方面。解析:“通知”在這指“全部知道”。答案:B12.對本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評說有誤的一項是()A.王安石主張治理國家應該以堯、舜為榜樣,認為堯、舜的治國之道非常簡略而不繁雜,精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煩難,并不是高不可攀的。B.王安石認為研究經(jīng)書是為了處理世間的事務;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是最急迫的事,于是說服宋神宗制定并推行新法。C.王安石以秤錘和重物相為輕重的關(guān)系作比,論述了皇權(quán)與天下流俗相為重輕的道理,勸說宋神宗要加強自己的權(quán)力,不要放權(quán)流俗。D.王安石推行變法,遭到呂誨、韓琦、司馬光等官僚和士大夫的反對,而并非真正使“黎民騷動”;王安石寄變法成功的希望于宋神宗是極不穩(wěn)妥的。解析:C項中論述了“先王之道”與天下流俗相為輕重的道理,勸說宋神宗要大力加強新法的力度,以戰(zhàn)勝流俗。答案:C13.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曉世務。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譯時要注意:(1)第一句中“以為”是“認為”的意思,古今相同;(2)第二句是判斷句,“急”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答案:(1)人們都不了解你,認為你只知道書本理論,不知道治理世事。(2)改變世俗風氣,樹立新的法律,是當今最急迫的事情。參考譯文:宋神宗當年在穎邸的時候,韓維擔任秘書郎,每次所提的建議都得到皇上的表揚。這時候,(韓維)就說:“這不是我的意見,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意見?!钡鹊巾n維擔任太子舍人的時候,他又極力推薦(王安石)。就這樣皇上非常想見王安石,剛即位就任命他為江寧知府。幾個月后,又提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他才開始進入朝廷?;噬蠁栔螄钕葢獜氖裁撮_始,(王安石)回答說:“應最先選擇治國的榜樣?!被噬险f:“唐太宗怎么樣?”回答說:“陛下應仿效堯、舜,怎么能以唐太宗為楷模呢?堯、舜治政之道,非常簡略而不繁雜,精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煩難。但是,后來的人不能完全知道,以為高不可攀。”皇上說:“你真是要求我做難事,我看自己很渺小,恐怕不能符合你的意思。你可以盡心地輔助我,讓我們共同完成此事?!蔽鯇幎甓拢醢彩瘬螀⒅??;噬蠈λf:“人們都不了解你,以為你只知道書本知識,不知道治理世事?!蓖醢彩卮鹫f:“書本知識正是用來治理世事的東西,但是后世的讀書人大多是平庸的人,所以淺陋的人都認為書本知識不能用來治理世事罷了?!被噬蠁枺骸凹热贿@樣,你提出的措施中以什么為重?”王安石說:“改變世俗風氣,樹立新的法律,是當今最急迫的事情?!被噬险J為很對。于是設(shè)置三司制定新法,命王安石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一起負責。王安石又讓他的同僚呂惠卿起草。農(nóng)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法等相繼出臺,稱為新法,派提舉官四十多人,頒布推行。御史中丞呂誨彈劾王安石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