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翻譯的性質(zhì)和標準_第1頁
第一課翻譯的性質(zhì)和標準_第2頁
第一課翻譯的性質(zhì)和標準_第3頁
第一課翻譯的性質(zhì)和標準_第4頁
第一課翻譯的性質(zhì)和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課翻譯的性質(zhì)和標準第1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CourseIntroductionContent:translationtheoriestranslationtechniquescomparativestudiesofC&EApproach:comparison&discussionAssessment:writtenwork&sit-intest第2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ConstitutionPreparation

(concepts&examples)Comparison/Discussion/Appreciation

(pair&group)Oral&WrittenPractice

(in-class&after-class)第3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TeachingObjectivesAcomprehensiveapplicationoftwolanguagesAspeedof250-300words/hour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ccurateandfluenttranslation第4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AssessmentNon-test--40%

attendance,classperformance,homework,etc.Test--60%phrasetranslation;sentencetranslation;passagetranslation,etc.第5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Whatistranslation?廣義的翻譯1.簡言之,無論是在一種語言之內(nèi)或是在不同語言之間,人們的交際就等于翻譯。(Steiner)2.理解即解碼,領會重要含義即翻譯。(Steiner)3.解釋(即翻譯)可是任何一個文本,它使得本來難以理解的東西變得易于理解,這不僅指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而且還指評論、詞語解釋、注解、意譯、直譯(不管這些翻譯是離原文更近或是更遠)。這個術語還可拓展,包括對深奧學科的闡釋、對夢和神諭的闡釋、對隱含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及對所有尚未知的事物所作的說明等。(Lefevere)第6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Whatistranslation?狹義的翻譯兩種不同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問題語言層面超越語言層面強調(diào)雙方的溝通、相互滲透與互動從藝術的角度出發(fā)第7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UnderstandingTranslationDefinitionsofpropertranslatingarealmostasnumerousandvariedasthepersonswhohaveundertakentodiscussthesubject.Thisdiversityisinasensequiteunderstandable;fortherearevastdifferencesinthematerialstranslated,inthepurposeofthepublication,andintheneedsoftheprospectiveaudience.Moreover,livelanguagesareconstantlychangingandstylisticpreferencesundergocontinualmodification.Thusatranslationacceptableinoneperiodisoftenquiteunacceptableatalattertime.(Nida)第8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給恰當翻譯下的定義可謂五花八門,多得幾乎不可勝數(shù),有多少人參與對此討論,便會生出多少個定義來。這種定義的多樣性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所翻譯的材料之間區(qū)別很大,出版翻譯物的目的又不相同,而且針對的讀者群需求也不一致。另外,活生生的語言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語體風格的去向也總是有所修正,因而在一個時期被接受的譯本會在后來的一個時期變得很不可接受。(奈達)第9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獨立宣言》漢譯本

(以“前言”的部分內(nèi)容為例)Weholdthesetruthstobeself-evident,thatallmenarecreatedequal,thattheyareendowedbytheirCreatorwithcertainunalienableRights,thatamongtheseareLife,Liberty,andthepursuitofHappiness.第10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美理哥合省國志略》(1838,ElijahColemanBridgeman裨治文)天下之人皆此同心,心同此理。上帝生民,大小同體,生以性命,各安其分。第11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大美聯(lián)邦志略》(1861,ElijahColemanBridgeman裨治文)蓋以人生受造,同得創(chuàng)造者之一定之理,己不得棄,人不得奪,乃自然而然,以保生命及自主、自立者也。(《自衛(wèi)主治之示》)第12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大美國史略》(1899,MyronC.Wilcox蔚利高、黃乃裳)夫人皆受造而成,故同具有造之者之定理。其理己不能棄,人不能奪,自然而然,用以保其生命,而自主強立于天地之間。(《美脫英軛為自主之布告》)第13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美國治法要略》(1902,YoungJohnAllen林樂知、范祎)凡人皆受造而生,同具有大造所賜之理,既當同享平等之生命、自由與幸福也,此等定理,于人不能奪,皆出于自然,行乎當然,人之所以能各保其生命,各得其自由,各享其幸福者,皆賴乎是。(《美國脫英自立布告檄文》)第14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美國獨立檄文》(《國民報》1901年5月10日)以下各條之真理,皆明若觀火,允宜遵守,萬世無替。一、凡為國人一律平等,無貴賤上下之分。一、各人不可奪之權(quán)利皆由天授。一、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屬天賦之權(quán)利。第15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美利堅宣告獨立文》(警醒社、林剛主編《民心》1911年5月)造物生人,均賦有一定之天職。無男女之別,無貴賤之分。人人皆有自有之權(quán)利,如生命也,財產(chǎn)也,幸福也。第16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現(xiàn)行漢譯本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nèi)舾刹豢蓜儕Z的權(quán)利,其中包括生命權(quán)、自由權(quán)和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第17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ReligiousIntendedforrevolutionNeutral第18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因出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同樣的原文,會因為不同的譯者,不同的目的或引導性,會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影響力。第19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TheCriteriaofTranslationYetAh,thatspringshouldvanishwiththeRose!ThatYouth’ssweet-scentedmanuscriptshouldclose!Thenightingalethatinthebranchessang.Ahwhence,andwhitherflownagain,whoknows.第20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但是,啊,奈陽春要和薔薇消亡!甘芳的青年時代的簡篇要掩閉!花枝里唱著歌的黃鶯兒,啊,誰知他飛自何來,又將飛向何去!(郭沫若譯)第21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墓里古人渾不語,楊花謝后飄香絮。子規(guī)啼盡一春心,飛到天涯何處去。(黃克孫譯)第22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TheBallnoquestionmakesofAyesandNoes,ButHereorThereasstrikesthePlayergoes;AndHethattoss’dyoudownintotheField,Heknowsaboutitall---Heknows---Heknows!第23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皮球啊也只有惟命是從,一任那打球者到處拋弄;就是“他”把你拋到地來,一切的原由只有他懂—他懂(郭沫若譯)第24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眼看乾坤一局棋,滿秤黑白子離離。鏗然一子成何劫,惟有蒼蒼妙手知。(黃克孫譯)第25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關于翻譯標準的基本共識

中西方譯論關于翻譯標準的熱議一直以來未曾消停,當下有以下兩點看法是基本上已經(jīng)達成共識的:翻譯標準是翻譯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絕對的對等或忠實是不可能的。第26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翻譯標準問題上的基本分歧就實質(zhì)而言,有關翻譯標準的討論集中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展開:到底怎樣才算忠實(即忠實的內(nèi)涵:忠實是相對于什么而言的,在哪些方面,包括哪些要素,等等);忠實的限度(即可譯性translatability問題,而這個問題又與可讀性或通順、流暢、明白可解等行文方面的問題相關)。第27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翻譯標準的討論中幾個重要的元素翻譯標準往往在兩端之間游移ST原作TR/ReceptorReader目的語讀者/接受者author-orientedorreceptor-oriented?第28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翻譯標準的典型論述EugeneNidaAlexanderTytler東晉道安嚴復郭沫若魯迅曾虛白林語堂朱光潛傅雷錢鐘書許淵沖第29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EugeneNidaNida對翻譯標準的典型表述是:Totranslateistoproduc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closest是向原文的傾斜natural是可讀性的問題,雖要以原文為依據(jù),但主要還是為讀者理解提供方便,可視為向接受者的傾斜equivalent以原文為基準第30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AlexanderTytler泰特勒認為:忠實與否不能根據(jù)詞語是否在形式上與原文排列一致來判斷,而只能從功能上看譯文是否為預期的讀者所接受。Fidelityisnottobepositionallyjudgedbyformallymatchingwordsandexpressions,butbythefunctionalapproachofwhetherthetranslationisacceptabletothepublictowhichitisdirected.第31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道安由佛經(jīng)翻譯總結(jié)出“五失本”、“三不易”,即佛經(jīng)翻譯在五種情況下會失去本來面目,有三件事決定了翻譯是很不容易的。對翻譯標準的論述:遂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游字——盡量向原作靠攏。第32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嚴復20世紀初對中國譯論貢獻最大的就是嚴復提出的“信、達、雅”。這一“三字”標準影響之大,可以說是“世界之最”,因為20世紀的中國譯者幾乎沒有不受這三個字影響的。嚴復對“信達雅”的關系的論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薄靶胚_而外,求其爾雅?!币簿褪钦f翻譯應求其信,但如不達,那等于沒譯,所以在信之外還得求“達”,而所謂“爾雅”,就是要講究“文采”,以期“行遠”(流傳)。第33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嚴復也有人對“雅”提出了異議,認為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是這個三字標準從本體論(What?信)、方法論(How?達)、目的論(Why?雅)這三方面對翻譯標準進行了論述,兼顧了原作和譯文的接受者,自有其道理所在。第34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嚴復(譯例)Forneverwasastoryofmorewoe,ThanthisofJulietandherRomeo.人間的故事不能比這個更悲慘,像幽麗葉和她的柔密歐所受的災難。(曹禺譯)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ㄖ焐雷g)第35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嚴復(譯例)莎士比亞原作很“雅”。兩個譯文中,曹譯既信又達,但如以雅而論,曹譯第一行13個字,第二行15個字,比起原作每行10個音節(jié)來說就不夠雅了。朱譯以信而論,形似派可能認為不信,而神似派則認為信,以達雅而論,朱譯既達又雅,如果認為朱譯好,就不能說雅是沒有道理的。第36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郭沫若郭沫若最突出的翻譯觀點之一:“好的翻譯等于創(chuàng)作”,他本人的譯作往往把原作的精神實質(zhì)和藝術風格溶注在自己的筆端,進行思想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以原作為指導,同時突顯了譯者的主體能動性。第37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郭沫若(譯例)Fainter,dimmer,stillereachmoment,Nownight.(MaxWeber)愈近黃昏,暗愈暗,靜愈靜,每刻每分,已入夜境。(郭沫若譯)一刻比一刻縹緲,晦暗,安寧,于是夜來臨。

(辜正坤譯)第38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郭沫若(譯例)比較看來,辜譯更形似,郭譯更神似。“愈近黃昏”表示越來越模糊,比“縹緲”好,“愈暗”、“愈靜”也比“晦暗”、“安寧”更能傳達原詩的視覺和聽覺的意美,“每刻每分,已入夜境”更說明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暗、越來越靜的夜不知不覺就來臨了,使模糊感溶入了全詩,這就是郭沫若進行了思想與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第39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魯迅魯迅堪稱嚴復之外,20世紀第二個對中國譯論有重大影響的人。關于翻譯的標準,魯迅曾一度提出“寧信而不順”的偏頗說法,但1935年,他自己更正了這一說法,指出: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是求其易解,另一是保存原作的豐姿。后人將這一主張概括為:以信為主,以順為輔。第40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魯迅“寧信而不順”的主張以原文為主要指導,其影響至今仍未消除,直到現(xiàn)在,“信而不順”的譯文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翻譯腔”,且受到部分譯者和讀者的歡迎。其實,魯迅在更正自己的“寧信而不順”的說法之后,還提出了“三美”的觀點,即“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論: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美”標準對詩歌翻譯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第41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曾虛白1929年,曾虛白提出:“我以為翻譯的標準······只是一端,那就是把原書給我的感應忠實地表現(xiàn)出來。我決不夸張地說,這就是原書,我只說,這是我所見到的原書。”基本上是author-oriented,但是加進了譯者這一中介。第42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林語堂魯迅之后,林語堂把“三美”擴大成“五美”。在林語堂看來,文字有“音美、意美、神美、氣美、形美”,“譯者或顧其義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體,絕不能把文義、文神、文體、及聲音之美完全同時譯出”,還提出“譯書無所謂絕對最好之譯句;同一句原文,可有各種譯法,······翻譯所以可稱為藝術”。第43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林語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原文14個字,譯文14個單音詞,形美做到了。原文7對疊字,譯文重復了7個so,用了7個雙聲詞,音美也部分做到了,但是意美卻欠佳。至于林語堂所說的氣美和神美,事實上均可歸入“意美”之中,所以,魯迅所提的“三美”似已足夠。Sodim,so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

(林語堂譯)第44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朱光潛朱光潛是郭沫若和林語堂的同代人,他認為:“好的翻譯仍是一種創(chuàng)作”,譯者“須設身處在作者的地位,透入作者的心竅,和他同樣感,同樣想,同樣地努力使所感所想凝定于語文”,“從心所欲,不逾矩”。以原作為基礎,譯者根據(jù)原作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結(jié)果就有可能超過原作。第45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傅雷朱光潛之后,傅雷提出了著名的“神似”說,認為: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是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第一要求將原作(連同思想、感情、氣氛、情調(diào)等等)化為我有,方能談到移譯。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卻是綜合的、詩的。這兩個不同的美學原則使雙方的詞匯不容易湊合。而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譯文,其韻味較之原文不免過或不及。翻譯時只能盡量縮短這個距離,過則求其勿太過,不及則求其勿過于不及。第46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錢鐘書錢鐘書是傅雷的同代人,提出了“化境”說:文學翻譯的最高理想可以說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成為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譯文對原作應該忠實得以至于讀起來不像譯本,因為作品在原文里決不會讀起來像翻譯出來的東西。第47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錢鐘書(譯例)吃一塹,長一智。

Afallintoapit,againinyourwit.(等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深化)第48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許淵沖許淵沖提出了“美化之藝術”、“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的翻譯標準,認為:最好的原文變成對等的譯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譯文。翻譯時應揚長避短,發(fā)揮譯文語言的優(yōu)勢,以達到“神似”的目的。第49頁,課件共54頁,創(chuàng)作于2023年2月結(jié)語奈達在1991年提出:出色的翻譯是創(chuàng)造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