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_第1頁
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_第2頁
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_第3頁
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_第4頁
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z.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桂枝:發(fā)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紫蘇:發(fā)汗解表解魚蟹毒——行氣寬中順氣安胎

生姜:發(fā)汗解表解魚蟹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荊芥:發(fā)表散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

防風:發(fā)表散風——勝濕止痛止痙止瀉

白芷:散風寒濕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細辛:散風寒濕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蒼耳子:散風寒通鼻竅止頭痛——散風除濕

辛夷:散風寒通鼻竅止頭痛

羌活:祛風寒濕痹解表——氣雄而烈上行達表

獨活:祛風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寒濕痹解表——氣淡而緩下行入里

香薷: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薄荷:疏散風熱透疹利咽——清利頭目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風熱透疹利咽——滑利通便解毒散腫

蟬蛻:疏散風熱透疹利咽——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桑葉:疏散風熱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潤燥涼血止血

菊花:疏散風熱平肝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柴胡:發(fā)表升陽——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升麻:發(fā)表升陽——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

葛根:發(fā)表升陽——解肌退熱發(fā)表透疹升陽止瀉生津止渴

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驅風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煩

浮萍:發(fā)汗解表透疹止癢利水消腫

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

知母: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滋陰潤燥

蘆根:清熱生津——祛痰排膿清胃止嘔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排膿散腫

竹葉:清心除煩清常用中藥加脈象口訣熱利尿——生津止渴

淡竹葉:清心除煩清熱利尿——滲濕泄熱

夏枯草:清肝明目降血壓——散郁結

決明子:清肝明目降血壓——潤腸通便

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煩止嘔

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燥濕止瀉清熱利尿

白鮮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解毒祛風痛痹

龍膽草:清肝瀉火清熱燥濕

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痢

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散結清心利尿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清肝明目通經下乳利濕通淋

紫地?。呵鍩峤舛鞠b散結——清肝明目解蛇毒

野菊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瀉火解毒利咽明目

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散腫——涼血消斑

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散腫——利咽散結

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散腫——清肝瀉火息風定驚

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射干:清熱解毒利咽——降氣祛痰

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瀉火散腫

馬勃:清熱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涼血止血

鴉膽子: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截瘧腐蝕贅疣

熊膽:清熱解毒涼肝息風定驚——清肝明目

牛黃:清熱解毒涼肝息風定驚——化痰開竅

穿心蓮: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消癰

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

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涼血止血

玄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瀉火解毒消癰散結

丹皮:清熱涼血散瘀消癰——退虛熱

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消癰——瀉肝火

紫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青蒿:清熱除蒸涼血——解暑截瘧

白薇:清熱除蒸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地骨皮:清熱除蒸療疳——清肺降火涼血止血除煩止渴

銀柴胡:清熱除蒸療疳——

胡黃連:清熱除蒸療疳——解毒除濕

大黃:瀉火通便清火消腫——解毒祛瘀除濕

芒硝:瀉火通便清火消腫——潤燥軟堅

大黃:瀉火通便解毒祛瘀除濕退黃——降火止血

虎杖:瀉火通便解毒祛瘀除濕退黃——祛痰止咳

番瀉葉:瀉下通便導滯——行水消腫

蘆薈:瀉下通便導滯——清肝瀉火

火麻仁:潤腸通便——滋養(yǎng)補虛

郁李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甘遂:瀉水逐飲——善行經髓痰涎

大戟:瀉水逐飲——善瀉臟腑水濕

芫花:瀉水逐飲——善除胸脅伏飲痰癖殺蟲療瘡

牽牛子: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巴豆: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

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消骨哽行痰水

羌活:祛風寒濕痹解表——氣雄而烈上行達表

獨活:祛風寒濕痹解表——氣淡而緩下行入里

蘄蛇: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烏梢蛇: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木瓜:舒筋活絡除濕和胃

秦艽:祛風濕熱痹舒筋絡退虛熱清濕熱

防己:祛風濕痹痛——祛風清熱利水消腫

防風:祛風濕痹痛——祛風卻寒止痙止瀉

五加皮: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藿香:芳香化濕解暑發(fā)表——和中止嘔

佩蘭:芳香化濕解暑發(fā)表——化內濕

白術:燥濕健脾——補脾益不足固表利水安胎

蒼術:燥濕健脾——運脾瀉有余祛風發(fā)汗明目

厚樸:燥濕運脾行氣消積下氣平喘

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溫脾止泄安胎

白蔻:化濕行氣溫中——溫胃止嘔

草蔻:燥濕溫中——止嘔

草果:燥濕溫中——截瘧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豬苓:利水滲濕——

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澤瀉:利水滲濕——瀉熱

車前: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熱解暑清熱收濕

木通:利水通淋泄熱通乳——入血分利血脈

通草:利水通淋泄熱通乳——入氣分清肺熱

瞿麥:利水通淋——活血通經

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腫

石韋:利水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萹蓄:清熱利水殺蟲止癢

地膚子:清熱利水殺蟲止癢

萆薢:祛風除濕利濕去濁

茵陳蒿:清熱除濕退黃——

金錢草:清熱除濕退黃——通淋排石解毒消腫

附子: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引火歸元溫通經脈

附子:回陽救逆散寒止痛——補火助陽

干姜: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溫肺化飲

吳茱萸:疏肝下氣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小茴香:疏肝下氣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青皮:行氣除脹——降肝胃之氣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陳皮:行氣除脹——升脾肺之氣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枳實:行氣化痰消積脹滿——破氣除痞除有形之實滿

厚樸:行氣化痰消積脹滿——燥濕運脾除無形之濕滿

沉香:行氣調中散寒止痛——溫中降逆溫腎納氣

檀香:行氣調中散寒止痛——寬胸利膈

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宣滯

香附:行氣止痛——疏肝調經

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川楝子:行氣止痛——疏肝泄熱殺蟲療癬

荔枝核:行氣止痛——疏肝祛寒散結行滯

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山楂:消食化積和中助運——善消肉食油膩之積活血散瘀

神曲:消食化積和中助運——善消酒谷陳腐之積

麥芽:消食化積和中助運——善消面麥痰氣之積疏肝回乳

檳榔:驅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

大薊: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小薊: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利尿

地榆:涼血止血功擅下焦——解毒斂瘡

槐花:涼血止血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側柏葉:涼血止血——收斂止血祛痰止咳

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三七:化瘀止血——性溫又善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經

蒲黃: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收斂止血——止痢殺蟲

炮姜:溫經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艾葉:溫經止血——暖下焦散寒調經

元胡:活血止痛——行氣止痛

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郁金:活血行氣止痛——性寒能涼血清心退黃

姜黃:活血行氣止痛——性溫能祛風散寒除濕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行氣活絡

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散血化瘀

川芎:活血祛瘀調經止痛——辛溫行氣祛風止痛

丹參:活血祛瘀調經止痛——苦寒涼血清心安神

桃仁:活血祛瘀通經——降泄下焦瘀滯潤腸通便

紅花:活血祛瘀通經——通利血脈瘀滯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苦寒清熱

澤蘭:活血調經利水消腫——辛散溫通

穿山甲:活血通經下乳——通絡搜風消腫排膿散結消癥

王不留:活血通經下乳——利尿通淋

牛膝:活血通經補益肝腎利水通淋引血下行

自然銅:活血療傷散瘀止痛

蘇木:活血療傷散瘀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虻蟲:破血逐瘀消癥

半夏:燥濕化痰消腫止痛——化脾胃濕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南星: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祛經絡風痰祛風止痙

桔梗:祛痰——升宣開痰利咽能排膿

旋覆:祛痰——下氣消痰行水能降逆

白前:降氣化痰——溫化寒痰

前胡:降氣化痰——清化熱痰宣散風熱

川貝:清熱化痰散結消腫——潤肺止咳

浙貝:清熱化痰散結消腫——清肺止咳

瓜皮: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清肺而利氣

瓜仁: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肺而通便

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竹瀝:清熱化痰——定驚利竅

天竹黃: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海藻: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昆布: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蘇子:降氣行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白芥子:暢膈行痰溫肺利氣散結通絡

萊菔子:消食行痰

杏仁:止咳平喘潤暢通便——宣降肺氣

桃仁:止咳平喘潤暢通便——活血祛瘀

百部: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紫菀: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款冬: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枇杷葉: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熱降胃氣止嘔

馬兜鈴: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熱降肺氣平喘

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瀉肺火

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瀉肺水

白果:斂肺定喘止帶縮尿

朱砂:鎮(zhèn)驚安神——清心安神清熱解毒

磁石:鎮(zhèn)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琥珀:鎮(zhèn)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龍骨:平肝潛陽收斂固澀——鎮(zhèn)驚安神

牡蠣:平肝潛陽收斂固澀——軟堅散結

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主心肝血虛又能斂汗

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主心腎不交由能潤腸

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合歡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腫

石決明:清肝明目——平肝潛陽

草決明: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龍骨:平肝潛陽收斂固澀——鎮(zhèn)驚安神

牡蠣:平肝潛陽收斂固澀——軟堅散結

代赭石:平肝潛陽——石屬能重鎮(zhèn)降逆而涼血

刺蒺藜:平肝潛陽——草屬能疏肝祛風而明目

珍珠:鎮(zhèn)心定驚清肝明目——收斂生肌

珍珠母:鎮(zhèn)心定驚清肝明目——平肝潛陽

天麻:平抑肝陽息風止痙——通絡

鉤藤:平抑肝陽息風止痙——清熱

羚羊角:平肝熄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一)體象,主病,兼脈歌

浮脈:浮統五脈(濡、革、洪、微、散)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脈為陽,其病在表。寸浮傷風,頭痛鼻塞;

左關浮者,風在中焦;右關浮者,風痰在膈;

遲脈得之,下焦風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澀。

無力表虛,有力表實。浮緊風寒,浮遲中風;

浮數風熱;浮緩風濕。浮芤失血,浮短氣??;

浮洪虛熱,浮虛暑憊;浮澀血傷,浮濡氣敗。

洪脈

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

洪為盛滿,氣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煩舌破;

右寸洪大,胸滿氣逆。左關見洪,肝木太過;

右關見洪,脾土脹熱。左尺洪兮,水枯便難;

右尺洪兮,龍火燔灼。

蘄蛇:祛風通絡定驚止痙微脈

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

微脈模糊,氣血大衰。左寸驚怯,右寸氣促。

左關寒攣,右關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

右尺得微,陽衰命絕。

濡脈

濡脈細軟,見于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

濡主陰虛,髓絕精傷。左寸見濡,健忘驚悸;

右寸見濡,腠虛自汗。左關逢之,血不營筋;

右關逢之,脾虛濕侵。

左尺得濡,精血枯損;右尺得之,火敗命乖。

革脈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

革主表寒,亦屬中虛。左寸之革,心血虛痛;

右寸之革,金衰氣壅。左關遇之,疝瘕為崇;

右關遇之,土虛為疼。左尺診革,精空可必;

右尺診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

散脈

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

散為本傷,見則危殞。左寸之散,怔忡不寐;

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關之散,當有溢飲;

右關之散,脹滿蠱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

右尺得之,陽消命絕。

(二)體象,主病,兼脈歌

沉脈:沉含四脈(伏、細、牢、弱)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舉之不足。

沉脈為陰,其病在里。寸沉短氣,胸痛引肋;

或為痰飲,或水與血。關主中寒,因而痛結;

或為滿悶,吞酸筋急。遲主背痛,亦主腰膝;

陰下濕癢,淋濁痢泄。

無力里虛,有力里實。沉遲痼冷,沉數內熱;

沉滑痰飲,沉澀血結;沉弱虛衰,沉牢堅積;

沉緊冷痛,沉緩寒濕。

牢脈

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牢主堅積,病在于內。左寸之牢,伏梁為病;

右寸之牢,息賁可定。左關見牢,肝家血積;

右關見牢,陰寒痞廦。左尺牢形,奔豚為患;

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有力積冷,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里寒;

遲澀血少,遲緩濕寒;遲滑脹滿,遲微難安。

細脈

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于微。

細主氣衰,諸虛勞損。細居左寸,怔忡不寐;

細在右寸,嘔吐氣怯。細入左關,肝陰枯竭;

細入右關,胃虛脹滿。左尺若細,泄痢遺精;

右尺若細,下元冷憊。

弱脈

弱脈細小,見于沉分;舉之則無,按之乃得。

弱為陽陷,真氣衰弱。左寸心虛,驚悸健忘;

右寸肺虛,自漢短氣。左關木枯,必苦攣急;

右關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

右尺弱見,陽陷可驗。

伏脈

伏為隱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伏脈為陰,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癥;

伏居右寸,氣郁之疴。左關值伏,肝血在腹;

右關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見,疝瘕可驗;

右尺伏臧,少火消亡。

(三)浮中沉里四脈焉(虛、實、芤、長)

虛脈

虛合四形,浮大遲軟;及乎尋按,幾不可見。

虛主血虛,又主傷暑。左寸心虧,驚悸怔忡;

右寸肺虧,自汗氣怯。左關肝傷,血不營筋;

右關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痹;

右尺火衰,寒癥蜂起。

實脈

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侯皆然。

血實脈實,火熱壅結。左寸心勞,舌強氣涌;

右寸肺病,嘔逆咽痛。左關見實,肝火肋痛;

右關見實,中滿氣疼。左尺見之,便閉腹疼;

右尺見之,相火亢逆。

實而且緊,寒積稽留。實而且滑,痰凝為崇。

數脈

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

數脈主腑,其病為熱。寸數喘咳,口瘡肺癰;

關數胃熱,邪火上攻;尺數相火,遺濁淋癃。

有力實火,無力虛火。浮數表熱,沉數里熱。

陽數君火,陰數相火。右數火亢,左數陰戕。

長脈

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

長主有余,氣逆火盛。左寸見長,君火為病;

右寸見長,滿逆為定。左關見長,木實之殃;

右關見長,土郁脹悶。

左尺見之,奔豚沖兢;右尺見長,相火專令

芤脈

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

芤脈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喪血;

右寸呈芤,相搏陰傷。芤入左關,肝血不藏;

芤現右關,脾血不攝。

左尺如芤,便紅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遲脈

遲脈屬陰,象為不及;往來遲慢,三至一息。

遲脈主臟,其病為寒。寸遲上寒,心痛停凝;

關遲中寒,癥結攣筋;尺遲火衰,溲便不禁,

或病腰足,疝痛牽陰。

有力積冷,無力虛寒。浮遲表冷,沉遲里寒;

遲澀血少,遲緩濕寒;遲滑脹滿,遲微難安。

(四)

動脈

動無頭尾,其動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

動脈主痛,亦主于驚。左寸得動,驚悸可斷;

右寸得動,自汗無疑。左關若動,驚及拘攣;

右關若動,心脾疼痛。左尺見之,亡精為病;

右尺見之,龍火奮迅。

促脈

促為急促,數時一止;如趨而蹶,進則必死。

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見促,心火炎炎;

右寸見促,肺鳴咯咯。促見左關,血滯為殃;

促居右關,脾宮食滯。左尺逢之,遺滑堪憂;

右尺逢之,灼熱為災。

結脈

結為凝結,緩時一止;徐行而怠,頗得其旨。

結屬陰寒,亦由凝積。左寸心寒,疼痛可決;

右寸肺虛,氣寒凝結。左關結見,疝癖必現;

右關結形,痰滯食停。左尺結兮,躄之疴;

右尺結兮,陰寒為楚。

緊脈

緊脈有力,左右彈指;如絞轉索,如切緊繩。

緊主寒邪,又主諸痛。左寸逢緊,心滿急痛;

右寸逢緊,傷寒喘嗽。左關人迎,浮緊傷寒;

右關氣口,沉緊傷食。左尺見之,臍下痛極;

右尺見之,奔豚疝疾。

代脈

代為禪代,止有常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

代主臟衰,危惡之候。脾土敗壞,吐利為咎;

中寒不食,腹疼難救。兩動一止,三四日死;

四動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經旨。

疾脈

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疾為陽極,陰氣欲竭;脈號離經,虛魂將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