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診黑熱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_第1頁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診黑熱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_第2頁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診黑熱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_第3頁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診黑熱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_第4頁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診黑熱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5-2019年四川省疾控就診黑熱病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預防醫(yī)學門診部2015-2019年就診并診斷為黑熱病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為加強四川地區(qū)黑熱病的防控提供依據(jù)。方法采用黑熱病快速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或骨髓涂片對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5年-2019年就診的黑熱病疑似病例進行診斷,并對確診病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2015年-2019年診斷黑熱病疑似病例583人,共確診90例,男女發(fā)病性別比為5.9:1;職業(yè)主要以30-70歲農(nóng)民和10歲以下兒童為主,分別占總發(fā)病數(shù)的64.4%和17.8%。疫區(qū)病例中九寨溝縣、黑水縣、北川縣、汶川縣、茂縣,分別占發(fā)病人口的23.3%,21.1%,12.2%,12.2%,11.1%;非疫區(qū)病例中廣元、都江堰、綿陽城區(qū)和成都城區(qū)共占20.0%。90例病例中初次就診僅18例在當?shù)蒯t(yī)療機構(gòu)確診為黑熱病,誤診和漏診率為80%。結(jié)論2015年-2019年就診并診斷為黑熱病患者多來自四川九寨溝縣、北川縣、黑水縣等黑熱病疫區(qū),農(nóng)民和兒童患者多;非疫區(qū)患者均有疫區(qū)務工史或旅游史?;鶎俞t(yī)療機構(gòu)醫(yī)務人員診斷和治療黑熱病的技術較為缺乏,容易誤診和漏診?!娟P鍵詞】黑熱?。涣餍蕴卣?;四川地區(q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Kala-azarpatientsinSichuanProvincefrom2015[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withKala-azardiagnosedbytheoutpatient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ofSichuanCDCfrom2015to2019,andtoprovideevidenceforstrengthening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kala-azarinSichuan.MethodAnalyzetheinformationofpatientswhocametotheoutpatient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ofSichuanCDCfrom2015to2019andwerediagnosedaskala-azar.Rapid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orbonemarrowsmearwereusedtodiagnose.ResultsFrom2015to2019,583suspectedpatientswerediagnosedand90positivecasesidentified.Themaletofemaleratiowas5.9:1.Theoccupationsweremainlyfarmersandchildren,accountingfor64.4%and17.8%ofthetotalnumberofcases,respectively.ThecasesintheepidemicareascamefromSichuanJiuzhaigou,Heishui,Beichuan,WenchuanandMaoxiancounties.Thecasesinnon-epidemicareasweremainlyfromGuangyuan,MianyangandChengdu,mainlymigrantworkersandfarmerswhohadworkedintheepidemicareas,followedbytouristsintheepidemicareas.Among90cases,only18caseswerediagnosedasKalaAzarinlocalmedicalinstitutionsforthefirsttime,andthemisdiagnosisandmisseddiagnosisratewas80%.ConclusionFrom2015to2019,mostofthepatientsdiagnosedaskala-azarcamefromtheepidemicareasincludingJiuzhaigou,Beichuan,Heishui,etc.,andthepositiverateoffarmersandchildreninepidemicareasishigh.Themisdiagnosisrateofprimarymedicalinstitutionsishigh,andtheabilityofdiagnosisandtreatmentofkala-azarisinsufficient.[KeyWords]Kala-azar;epidemiologicalcharacteristics;SichuanArea黑熱病(Kala-azar)學名內(nèi)臟利什曼原蟲病(VisceralLeishmaniasis,VL),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復合體(Leishmania(L).donovani)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人畜共患傳染病,臨床上以肝脾腫大為典型特征。該病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國主要集中于長江流域以北,包括四川、新疆在內(nèi)的16個?。ㄊ校1],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2]。新中國成立后,在各流行區(qū)建立專門的防治機構(gòu),發(fā)動群眾從治病、消滅病犬和白蛉子三方面進行防治[3],現(xiàn)在全國范圍內(nèi)已基本控制了黑熱病的流行[4]。目前,我國主要在中西部地區(qū),如新疆、甘肅、四川時有發(fā)現(xiàn)[5-6]。本文對2015年-2019年在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預防醫(yī)學門診部就診并診斷為黑熱病患者信息進行描述分析,以期為有效防控提供參考。1材料與方法1.1病例資料黑熱病人資料來源于2015年-2019年在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預防醫(yī)學門診部就診并診斷為黑熱病患者。1.2方法回顧分析2015年-2019年前來就診疑是病例583人,對診斷為黑熱病的90例病例的年齡、性別、職業(yè)、季節(jié)和地區(qū)等方面進行收集整體。使用EXCEL2007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1.3病例診斷診斷標準和方法參照《黑熱病診斷標準》(WS258-2006)。疑似患者有黑熱病流行地區(qū)居住史,臨床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發(fā)熱,呈雙峰熱,中毒癥狀輕,盜汗消瘦、發(fā)冷、全身不適、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中度或輕度肝大、全血細胞減少、血清球蛋白增加,或有鼻出血及牙齦出血等癥狀。實驗室檢查RK39陽性者為臨床診斷病例,骨髓、脾或淋巴結(jié)等穿刺涂片查見利什曼原蟲無鞭毛體為確診病例[7]。2結(jié)果2.1患者的基本人口學特征2015年-2019年疑似患者583例中,臨床診斷并確診黑熱病為90例,男性77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5.9:1,見表1。確診陽性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見表2。表12015-2019黑熱病男女分布情況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總?cè)藬?shù)男性151216181677女性2531213男性占比88.2%70.6%84.2%94.7%88.9%85.6%表22015-2019黑熱病陽性率分布情況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總?cè)藬?shù)疑似病例數(shù)67109125129153583臨床診斷病例數(shù)171719191890確診病例數(shù)171719191890確診陽性率(%)25.415.615.214.711.815.4患者年齡最小11/12歲,最大72歲。其中0-10歲16例,占17.8%,11-20歲4例,占4.4%。21-30歲11例,占12.2%。31-40歲例18,占20%。41-50歲21例,占23.3%。51-60歲15例,占16.7%。61-70歲4例,占4.4%。70歲以上1例,占1.1%。見表3.表32015-2019黑熱病年齡分布情況年齡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總?cè)藬?shù)占比<=10334331617.8%11-201201044.4%21-30221421112.2%31-40214381820.0%41-50645422123.3%51-60125431516.7%61-701300044.4%>701000011.1%發(fā)病者中農(nóng)民占65.6%,10歲以下兒童占17.8%,尤以3歲以下幼兒居多,占14.4%。2.2患病時間分布全年均有病例出現(xiàn),二月、十一月的患者分別占總患者數(shù)的26.7%和25.0%,如圖1?;颊邚陌l(fā)病到初次就診時間中位數(shù)為1天,最早為0天,最長為115天,發(fā)病后當天就診35例,占38.9%,發(fā)病后1-3天就診23例,占25.6%,發(fā)病后4-7天就診為10例,占11.1%,8-30天就診為20例,占22.2%,超過30天就診為2例,占2.2%。圖1患病時間分布情況2.3患者地區(qū)分布來自四川九寨溝縣、黑水縣、北川縣、汶川縣、茂縣疫區(qū)的病例分別為21例,19例,11例,11例,10例,分別占發(fā)病人口的23.3%,21.1%,12.2%,12.2%,11.1%;非疫區(qū)發(fā)病18例,共占20%,如圖2。圖2患者地區(qū)分布情況2.4感染來源分布90例患者中,疫區(qū)的常住居民占72例,非疫區(qū)的18例病例中,新疆輸入5例,占5.6%;九寨溝縣輸入8例,占8.9%;甘肅地區(qū)輸入2例,占2.2%;其它地區(qū)輸入3例,占3.3%?;颊呔胁』己筒∪佑|史,或曾被白蛉叮咬。2.5病例的誤診、漏診情況確診的90例病例均在當?shù)蒯t(yī)療機構(gòu)初次就診,僅18例在當?shù)蒯t(yī)療機構(gòu)確診為黑熱病,另72例通過四川省疾控中心血清RK39檢查并結(jié)合骨髓涂片報告作出診斷,初診的誤診和漏診率為80%。2.6治療情況采用5價銻制劑葡萄糖酸銻鈉治療,90例陽性病例經(jīng)治療后均痊愈,痊愈后分別于一月、三月、半年復查血清RK39陽性率為100%。3討論黑熱病傳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由白蛉傳播。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nèi),發(fā)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10]。四川是全國黑熱病發(fā)病率最高的三個省之一,患者主要來自茂縣、汶川、九寨溝縣等疫源地,這與川西地區(qū)家犬飼養(yǎng)廣泛和中華白蛉盛行有關[11]。10歲以下兒童為疫區(qū)主要發(fā)病人群,符合犬源性黑熱病流行區(qū)發(fā)病主要為兒童的特點[12];30-60歲之間農(nóng)民為另一高發(fā)人群,與其勞動時間長,預防措施差,易受白蛉叮咬有關?;疾∪巳褐幸阅行跃佣?,考慮與家庭分工,男性外出務工務農(nóng),長期戶外暴露感染幾率升高有關。黑熱病全年均有發(fā)生,無明顯季節(jié)變化,以春秋季居多。起病緩慢,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僅10天左右,最長可達數(shù)年。黑熱病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長期不規(guī)則發(fā)熱、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全血細胞減少、血漿球蛋白增高為其主要表現(xiàn)。癥狀較輕者常誤診為普通感冒,重者與白血病、淋巴瘤、結(jié)核病、傷寒等病癥臨床表現(xiàn)相似。上述72例漏診病例中,初診因發(fā)燒等癥狀診斷為感冒44例,占比61%;診斷為其它癥狀25例,占比35%;無診斷結(jié)果3例,占比4%。四川地區(qū)黑熱病的診斷主要由市級醫(yī)院和縣級疾控中心診斷報告,基層醫(yī)療機構(gòu)醫(yī)務人員診斷和治療黑熱病的技術較為缺乏,醫(yī)療機構(gòu)的實驗室人員對杜氏利什曼原蟲的鏡下識別能力較弱,誤診和漏診率較高。而黑熱病的確診主要通過骨髓涂片或活檢,查找利什曼原蟲,對醫(yī)療條件和醫(yī)技人員業(yè)務水平要求較高??稍诨鶎俞t(yī)療機構(gòu)推廣血清rk39試紙條檢查,此方法簡單、快速,檢測黑熱病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8]。如黑熱病及時正確診斷,可以治療且愈后良好。采用5價銻制劑葡萄糖酸銻鈉治療,90例陽性病例經(jīng)治療后均痊愈。若誤診則會延誤病情甚至造成死亡[9]。而黑熱病39ku蛋白重組抗原可在患者體內(nèi)長期存在。2015-2019年就診黑熱病疑似患者陽性率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與疫區(qū)政府負責組織、衛(wèi)生和農(nóng)牧部門負責技術與實施、采取全面滅犬、捕殺漏滅和新養(yǎng)家犬與禁養(yǎng)家犬3~5年的犬只管理,以及殺蟲劑浴犬措施有關[13]。但陽性率仍然較高,黑熱病預防控制工作仍需長期進行,尤以疫區(qū)白蛉的防治、對兒童和農(nóng)民感染的預防,以及至疫區(qū)務工和旅游人群的檢測為重點。疫區(qū)黑熱病的防治,必須持續(xù)殺滅病犬,降低家犬密度,減少病源;同時做好滅蛉、防蛉措施,降低感染風險。非疫區(qū)患者多與至疫區(qū)務工或旅游感染有關,有關部門需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加強對前往疫區(qū)務工人員的健康教育,對非疫區(qū)疑似黑熱病患者診斷時應仔細詢問病史、工作史和生活史,減低誤診和漏診?!緟⒖嘉墨I】[1]亞里昆·買買提依明,張海亭,張松,etal.2004—2014年新疆黑熱病疫情調(diào)查分析[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5(3):5-8.[2]張芳,尚文杰.甘南藏族自治州黑熱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6(7):765-765.[3]管立人,高春花.利什曼病及其防治[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8,v.36(04):108-114+118.[4]玉蘇布江·塞提瓦爾,依馬木·阿布都熱西提,伊斯拉音·烏斯曼.2005—2015年新疆克州內(nèi)臟利什曼病流行的回顧分析[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6(06):36-38.[5]余大為,丁國武,格鵬飛,etal.2005-2014年甘肅省內(nèi)臟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