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屆考題整理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屆考題整理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屆考題整理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屆考題整理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屆考題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下一、辨析題1.馬克思主義學說獲得完全勝利和廣泛傳播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馬克思主義學說獲得完全勝利并廣泛傳播開來是在第一國際結束的時候。在第一國際存在整個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同國際內部的各種機會主義派別進行了原則性的斗爭。在第一國際結束時,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以前的社會主義已奄奄一息”,“馬克思學說獲得了完全的勝利,并且廣泛傳播開來?!?9世紀70年代后,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歐美地區(qū)在民族國家范圍內建立起社會主義政黨。2.“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對立的,它們的分歧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的根本分歧。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前者是辯證法聯系的、全面的觀點,后者是形而上學孤立的、片面的觀點。兩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事物內在矛盾及其運動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3.規(guī)律是變化的、發(fā)展的。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同樣如此。它隨著條件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條件是影響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影響規(guī)律存在的條件有兩類:一類是構成規(guī)律存在基礎和前提的條件,這類條件不存在了,規(guī)律就不起作用或退出歷史舞臺。另一類是只影響規(guī)律起作用的范圍、形式和特點的條件,這類條件發(fā)生了變化,規(guī)律仍起作用,但作用的范圍、形式和特點發(fā)生了變化。4.真正使政治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真正使政治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的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歐資本主義處在反封建專制及其殘余時期和產業(yè)革命初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說,這個學說在英國由威廉·配第創(chuàng)始,由亞當·斯密集其大成,大衛(wèi)·李嘉圖最后完成。5.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有價格的東西也一定具有價值。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但是,商品經濟條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價值的東西,卻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買賣,從而具有價格。盡管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但有價格的東西并不一定具有價值。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醫(yī)患換位體驗”活動中蘊含著何種哲理?(2)從人的本質屬性說明為什么“醫(yī)生不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3)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類似醫(yī)患關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辯證法該如何對待和處理?參考答案要點:(1)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們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直接經驗;從辯證法的角度看,換位思考反映了對立面的統(tǒng)一,在對立中把握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2)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體,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人類一切活動在本質上都體現著人與人的關系。因此醫(yī)生在治病的過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3)矛盾是客觀、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2.你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可以稱為“實踐唯物主義”?參考答案要點:實踐唯物主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相當多的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呼。這個名稱強調了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及其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說明了科學的實踐觀既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又是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本體論、認識論、自然觀、歷史觀、價值觀等)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一名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的批判的本性,展示了無產階級通過共產主義運動創(chuàng)造未來新社會的美好理想。3.“我們從小麥的滋味中根本無法判斷它是封建農民生產的,還是資本主義制度下農業(yè)工人生產的”?!耙磺猩唐穼λ鼈兊乃姓呤欠鞘褂脙r值,對它們的非所有者是使用價值。”這兩句話分別說明了怎樣的觀點?參考答案要點:(1)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內容,而這個內容最初同這種形式無關,或一種物品具有的使用價值并不反映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2)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價值有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或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一、辨析題1.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參考答案要點:正確。首先,意識不是人腦中固有和自生的東西,而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它的內容是客觀的;其次,意識也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機械翻造,而是經過人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它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tǒng)一。2.度是事物變化的關節(jié)點。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錯誤。這是一種沒有搞清度的含義,把度與關節(jié)點相混淆的觀點。(1)度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質的量的活動范圍和限度。在一定的范圍內,量的變化不會影響事物的質,超出了這個范圍,事物就會發(fā)生質變,是否超出度是區(qū)別事物的變化是量變還是質變的根據。(2)關節(jié)點也叫臨界點,是事物度的界限或極限。一般說來,事物的度往往有兩個極限,即所謂的上限和下限。事物的量變到了這個極限,就意味著要超出度了,要引起質變了。度包含了臨界點或關節(jié)點。3.在辯證思維中,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就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從抽象到具體是辯證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從一個抽象的邏輯起點開始,經過一系列邏輯中介,一步步揭示思維對象的內在矛盾,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這是思維的發(fā)展和深化。從理論到實踐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二次飛躍,是將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再回到實踐中去,用以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檢驗的過程,它已經超出思維的領域。二者是不能等同的。4.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這是馬克思對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分析,可以從社會基本矛盾辯證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參見教材267頁。5.資本有機構成就是資本的技術構成。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從自然形式看資本家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的資本,總是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取決于生產發(fā)展的技術水平,這種由生產發(fā)展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看,資本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部分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資本的有機構成。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人們的意識決定于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簡單,但是仔細考察下也會立即發(fā)現,這個原理的最初結論就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給最隱蔽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關于一切歷史的東西的全部傳統(tǒng)的和習慣的觀點都被這個原理否定了?!闭埛治鲆幌逻@段話的內涵。參考答案要點:⑴在對待社會歷史問題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物史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占據統(tǒng)治地位。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是馬克思主義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唯物史觀。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地發(fā)生變化和發(fā)展。社會意識是具體的、歷史的。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有其獨特的內容和特點,具有不斷進步的歷史趨勢,但不管怎樣變化、發(fā)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經濟的事實之中。⑶正如達爾文發(fā)現了有機界的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2.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為我們提供了哪些基本結論?參考答案要點: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這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基本經驗的總結。3.簡述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的區(qū)別和聯系。參考答案要點: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基本矛盾而采取的一種社會變革方式。但是二者又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第一,社會革命是通過根本制度的變革來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而社會改革一般都不會觸動根本的社會制度。第二,社會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而社會改革一般都是由統(tǒng)治者發(fā)動的、自上而下的變革。第三,社會革命一般都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以推翻反動的統(tǒng)治來解決社會基本矛盾,而社會改革一般都不會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通過自我調節(jié)的辦法來解決社會基本矛盾。4.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所以應當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運用相關知識對該觀點加以評析。參考答案要點:(1)以上觀點是錯誤的。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2)知識是人們對世界的知曉和認識;知識可以影響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進而影響價值的創(chuàng)造。知識對價值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其一,它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素質和勞動能力,使勞動者從事復雜程度更高的勞動,進而在單位時間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其二,知識可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使單位時間里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產品。(3)總之,知識可以推動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財富的生產,但它不能替代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13上一、辨析題(請先判斷下列命題正確與否,再簡單說明理由。每小題8分,共40分)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實際上任何哲學都可以說是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正確表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暗戰(zhàn)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如題中所說,就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及其與一般哲學的本質區(qū)別。2.人在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該觀點揭示了意識的作用,意識可以超越特定時空的限制。意識是能動的,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的活動的整個過程,就是圍繞著“觀念地存在著”的目標和藍圖而進行的。為此,在意識中,不僅預先規(guī)定了活動的目標,而且為實現這一目標又預先規(guī)定了活動的方式和步驟,即計劃性。意識反映對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動地創(chuàng)造。意識既有對當前的反映,又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測。意識能動性不限于從實踐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動的目的、計劃、方法等觀念的東西,更重要的在于以這些觀念的東西為指導,通過實踐把“觀念地存在著”的模型、藍圖實現出來,變?yōu)榭陀^現實。3.部分質變也是質變的一種形式。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質變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飛躍,是整個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它有兩種基本形態(tài):爆發(fā)式飛躍和非爆發(fā)式飛躍。部分質變則不是整個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它只是事物個別、次要性質的變化或事物局部性質的變化。部分質變屬于事物總的量變過程,不屬于質變過程,因此,是表示量變的一種形式。4.勞動本身沒有價值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這里關鍵是要區(qū)分勞動力與勞動的概念。勞動力是存在于人體中的一種勞動能力,即腦力和體力的總和。勞動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是人們運用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是勞動能力的耗費和發(fā)揮。勞動的存在必須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結合為條件。所以,勞動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成為商品。勞動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但勞動本身沒有價值??茖W地區(qū)分勞動力和勞動,是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工資本質的關鍵,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5.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堅持認為,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階級性決定了它只能通過暴力革命來推翻資本主義統(tǒng)治。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正確的說法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階級性決定了它必然要通過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確實非常強調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這是因為,當時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爭取自由的革命幾乎都給予無情鎮(zhèn)壓。后來,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無產階級爭取到了合法斗爭的權利。所以,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無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爭取統(tǒng)治權的可能性。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的發(fā)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qū)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fā)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fā)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在上述材料中,馬克思闡述了哪些重要思想?請予以簡要概括。參考答案要點:首先,社會革命或社會變革的終極動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它與現存生產關系的矛盾。其次,我們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最后,社會變革需要一定的物質前提和條件,這就是舊的社會形態(tài)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的徹底發(fā)揮和新的生產關系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胎胞里的成熟。只有當這種物質前提和條件已經具備或正在生成時,社會變革的任務才有可能提出并得到解決。2.簡述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的區(qū)別與聯系。參考答案要點:主觀唯心主義把精神,即人的感覺、經驗、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而客觀世界反而是這個主觀精神的產物。它夸大了主觀精神的地位和作用??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質世界、獨立于物質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這種客觀精神稱作“理念”或“絕對觀念”等,認為這種客觀精神是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產生的,并最后歸結為這種外在于物質的精神。它的錯誤是把本來屬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經過抽象變成一種離開人而客觀獨立的神秘的精神實體。這種精神實體從根本上說是虛構的,甚至會成為上帝的代名詞。它們都否定了物質第一性。3.為什么不能簡單地認為地理環(huán)境越是優(yōu)越富饒對社會發(fā)展就越是有利?參考答案要點:不能簡單地認為地理環(huán)境越是優(yōu)越富饒對社會發(fā)展就越是有利,而是地理環(huán)境的多樣化和具有差異性,才更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馬克思指出:“過于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fā)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并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于多樣化。”馬克思的話既形象又深刻地揭示了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4.為什么說“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是商品的驚險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參考答案要點:貨幣是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fā)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貨幣的出現,使整個商品世界分成了兩極:一極是商品,它們都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價值;另一極是貨幣,它是一切商品價值的代表。這樣,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發(fā)展為商品與貨幣的外部對立。一切商品,只有換成貨幣,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會轉化為社會勞動,具體勞動才會還原為抽象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一、辨析題1.馬克思主義只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馬克思主義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產生、發(fā)展起來的,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馬克思說過:“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第一次闡明了現代無產階級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建設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是革命最徹底最有前途的階級。它使無產階級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從而使無產階級由自在的階級發(fā)展為自為的階級,自覺組織起來為本階級和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從這樣的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立場的理論表現,是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理論概括。2.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因此物質就是運動,運動就是物質。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但是,由此得出物質就是運動,運動就是物質的結論則是錯誤的。物質是標明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運動則是表明這個客觀實在是怎么樣的一個哲學范疇;運動是物質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它是一切變化的主體;運動不過是作為物質的根本屬性而存在著。由此可見,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同物質與運動是否等同是兩個問題,不容混淆,不能把物質的屬性,即使是根本屬性同物質本身等同起來。猶如我們說金屬具有導電性,但不能說具有導電性的就是金屬。3.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1)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本質上實踐的,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因此,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社會,把社會生活當作實踐去理解,這是合乎邏輯的。(2)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它以濃縮的形式包含著人們的全部社會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3)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正是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才得以形成社會的三大基本領域。(4)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們是在改造自然、處理相互關系和科學實驗等活動中創(chuàng)造歷史、推動歷史的變遷和進步的,實踐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4.勞動力價值就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產、發(fā)展、維持和延續(xù)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它包括三個部分:⑴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⑵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⑶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指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它能創(chuàng)造比它自身更大的價值,即剩余價值。5.馬克思、恩格斯從來都堅持認為,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階級性決定了它只能通過暴力革命來推翻資本主義統(tǒng)治。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正確的說法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階級性決定了它必然要通過各種形式的階級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確實非常強調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這是因為,當時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爭取自由的革命幾乎都給予無情鎮(zhèn)壓。后來,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無產階級爭取到了合法斗爭的權利。所以,馬克思、恩格斯也不排除無產階級通過和平手段爭取統(tǒng)治權的可能性。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在由國家有關部門舉辦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個別具匠心的設計:三扇門上各有一個問題:“污染環(huán)境的是誰?”“飽受環(huán)境惡化之苦的是誰?”“保護環(huán)境的是誰?”拉開門,里面各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參觀者自己。結合上述材料請回答:(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了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什么基本關系?(2)如何理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3)用辯證法關于度的觀點說明:“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婪?!眳⒖即鸢敢c:(1)這一精巧的設計反映的是人類實踐活動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這三個問題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都直指人類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人類能夠認識和遵循自然規(guī)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人類不能不顧自然規(guī)律,為所欲為。否則,最后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度的辯證原理要求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應當掌握“適度”原則。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可以而且應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無節(jié)制地過度索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的全面發(fā)展。2.馬克思說:“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東西,只有由于某種運動才得以生存、生活。”簡述這段話中的哲學道理。參考答案要點:這段話揭示了物質與運動的相互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一方面,世上不存在無運動的物質,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中。否則會陷于形而上學。另一方面,運動總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和承擔者,不存在無物質的運動。否則會陷入唯心主義。3.為什么不能簡單地認為地理環(huán)境越是優(yōu)越富饒對社會發(fā)展就越是有利?參考答案要點:不能簡單地認為地理環(huán)境越是優(yōu)越富饒對社會發(fā)展就越是有利,而是地理環(huán)境的多樣化和具有差異性,才更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馬克思指出:“過于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像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fā)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并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于多樣化。”馬克思的話既形象又深刻地揭示了地理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4.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影響利潤率下降,為什么資本家還努力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參考答案要點:(1)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決定著可變資本部分在總資本中的比例大小,從而同量資本使用勞動力多少的不同,剩余價值量也就不同,最終影響到利潤率的高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利潤率越低;反之,利潤率越高。(2)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使利潤率下降,資本家之所以還要努力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原因在于:①資本家為了追求超額利潤;②競爭規(guī)律的強制作用;③資本家努力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歸根到底是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即剩余價值規(guī)律決定的。12下一、

辨析題1.哲學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即世界觀。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1)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世界觀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社會、人類思維)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但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自發(fā)形成的世界觀還不是哲學,哲學是對世界觀問題所作的系統(tǒng)的回答,并給以理論上的論證。(2)就哲學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來說,它就是世界觀,而就哲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來說,它又是方法論。2.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立之后,才開始出現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立之前,在一切舊哲學那里,社會歷史觀上唯心主義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雖然某些哲學家也試圖或曾經用某種物質因素來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但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剝削階級的偏見、認識的局限,不可能提出系統(tǒng)科學的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在于創(chuàng)立唯物主義歷史觀,即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立,不僅在于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高度統(tǒng)一,更重要的在于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fā)現”之一。3.假定一切物質都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反應特性。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這是列寧的話,符合有關意識起源的論述。見教材30頁。4.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來看,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邦A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這里說的“創(chuàng)造”,就是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因為實踐不僅是認識的來源、動力,還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和認識的目的。簡言之,實踐高于認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檢驗對未來預測的真理性,才能實現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的目的。實踐是人類進行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一切活動,特別是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認識則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5.在今天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本身也能創(chuàng)造價值。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盡管科學技術在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增加使用價值和價值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但科學技術本身并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科學技術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勞動價值理論的基本觀點。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zhàn)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讀這段話。參考答案要點:科學技術特別是科技創(chuàng)新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創(chuàng)新,就有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fā)展。事實證明,我國制定并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鼓勵自主創(chuàng)新,推進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事業(y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是正確的戰(zhàn)略決策??梢娊滩?23-125頁等。2.“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蹦闳绾卫斫膺@段話的含義?參考答案要點:這個論斷的含義是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立場的理論表現,是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理論概括,它使無產階級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從而為使無產階級由自在的階級發(fā)展為自由階級,自學組織起來為本階級和人類推解放而奮斗。3.廣大農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要富口袋,先富腦袋”。試用相關的哲學原理分析這一說法。參考答案要點:“富口袋”指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富腦袋”指學習和掌握科學理論、知識、技術和黨的方針政策等?!案荒X袋”對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腦袋”體現了精神對物質能動的反作用,說明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4.為什么說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來源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參考答案要點:在某些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里,機器人之類的自動化裝置和機器體系代替了人的一部分體力勞動甚至腦力勞動,但是剩余價值的來源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這是因為:(1)機器人之類的自動化裝置和機器體系再先進也仍然是機器,在生產過程中它們只能作為勞動資料發(fā)揮作用,而勞動資料的價值是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不可能發(fā)生價值增殖。(2)機器人之類的自動化裝置和機器體系,不能改變勞動者在生產中的主體地位,機器再先進也是由工人的勞動制造出來并由工人的勞動進行控制的。使用自動化裝置和機器體系的企業(yè),雖然在生產現場直接操縱機器的工人大量減少,但在現場以外為自動化生產設計產品型號、規(guī)格及工藝過程,編制生產程序向計算機輸送信號等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增加了,他們是“總體工人”的一部分,他們的勞動屬于復雜勞動。在“總體工人”中,勞動的復雜程度大大提高。復雜勞動是自乘或倍加的簡單勞動,因此,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和剩余價值。這更多的剩余價值是“總體工人”更多的剩余勞動共同創(chuàng)造的。(3)個別企業(yè)的資本家首先采用自動化裝置和機器體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該企業(yè)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超額剩余價值。而這更多的超額剩余價值的來源是勞動生產率特別高的工人的勞動。(4)如果自動化裝置和機器體系在全社會得到普及,導致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則全體資本家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這更多的相對剩余價值的來源是工人相對延長了剩余勞動時間,也是工人的剩余勞動創(chuàng)造的。B一、辨析題1.舊唯物主義是一種錯誤的世界觀。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唯物主義是和唯心主義對立的世界觀,它堅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世界在本質上是與科學相一致的。舊唯物主義即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產生的。它以自然科學為依據,力圖用自然科學論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在歷史上起過進步作用。但舊唯物主義是和形而上學結合在一起的,它的缺點是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根本缺陷是不了解實踐活動在人與世界關系中的作用。2.“在大風揚起的塵土旋渦中,沒有任何一粒塵土分子的發(fā)布是偶然的?!眳⒖即鸢敢c:錯誤(2分)。這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見教材49頁。3.歷史的發(fā)展最終會通過人民的意志表現出來。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人們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和順應程度。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形態(tài)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歷史選擇,正是在遵循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參與社會變革實現的。4.馬克思主義之前的一切認識論都是非科學的根本原因是否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馬克思主義之前的一切認識論,即唯心論的先驗論和唯物主義反映論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得實踐在認識論中的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最大貢獻就是把實踐觀和辯證法引入認識論,引起認識論的偉大變革。5.資本可以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不變資本就是生產資料,可變資本就是勞動力。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1)雖然不變資本的存在形式是生產資料,可變資本的存在形式為勞動力,但顛倒過來邏輯關系卻并不能成立。(2)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作為基本的勞動要素是伴隨勞動過程而存在的,而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作為資本屬于一個歷史的范疇,開始存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

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為《共產黨宣言》所寫的序言中寫道:“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彼麄冇终f:“由于最近25年來大工業(yè)有了巨大發(fā)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fā)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論述包含了什么哲學原理?并運用該原理論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參考答案要點:(1)以上論述所包含的是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及其相互關系的原理。(2)真理的絕對性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著同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客觀內容,都同謬誤有原則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則,就不成其為真理,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真理的相對性即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由于條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對認識對象的反映只能是相對正確的,即在認識的深刻程度上、精確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性的。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條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第一,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其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3)在對待真理的問題上,必須反對割裂絕對真理、相對真理二者辯證關系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傾向。絕對主義,就是只看到真理的絕對性,無視其相對性;而相對主義則相反。(4)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論述,體現了他們堅持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辯證統(tǒng)一的立場,也啟發(f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反對教條主義、思想僵化;同時也要反對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而是應當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根據新形勢新條件,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

2.如何理解“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參考答案要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xù)性、順序性,時間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性質。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具有三維性的特點。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時間一維性的特點,要求人們珍惜時間、熱愛時間,因為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3.為什么錯誤的思想也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參考答案要點: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包括正確的意識或思想,也包括錯誤的意識或思想,它們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內容都來自客觀世界,只不過錯誤思想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顛倒的反映罷了。錯誤思想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錯誤思想有其產生的客觀“原型”,如神、鬼等錯誤觀念的“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這一“原型”的主觀變形。第二,錯誤思想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有其產生的客觀物質根源,在階級社會有階級根源。第三,錯誤思想也隨客觀存在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在分析和克服錯誤思想時,就要分析這種錯誤思想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前提和根源。4.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區(qū)分的依據是什么?這種區(qū)分有何意義?參考答案要點:區(qū)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是資本的不同組成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的不同作用。因為:不變資本(c)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自己的使用價值并轉移自己的價值,不發(fā)生價值增殖??勺冑Y本(v)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不僅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并且生產出剩余價值,價值量發(fā)生了變化,即發(fā)生了價值增殖。區(qū)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為確定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的依據。12上一、

辨析題1.靜止是生命的產生條件。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恩格斯的這一觀點說明相對靜止是物質運動的特殊形式。相對靜止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只有承認相對靜止,才能說明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姿百態(tài),是物質世界自身運動變化的結果。但是,只有在物質世界的永恒運動中存在著相對靜止的一面,各種各樣的事物才有可能因區(qū)別而存在,并且由此而獲得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蓞⒁娊滩腜32。2.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物質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這一命題正確揭示了哲學物質范疇的特點,哲學的范疇是對一切實物共性、普遍性的概括。哲學物質范疇與具體實物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哲學物質范疇不是直接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東西;而各種實物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東西。哲學物質范疇與具體實物又是有聯系的。它是從各種實物中抽象出來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一切實物的共同特點,即客觀實在性,因此,哲學物質范疇與具體實物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3.“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也是屬于社會革命的范疇。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社會革命適用于解決現存的社會進步制度問題,把生產力從已不能容納它的舊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社會改革則適用于解決舊的社會體制,在不改變社會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環(huán)節(jié)進行變革,從而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蓞⒁娊滩腜121。4.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為構成的。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這是列寧關于個人歷史作用的論述。請具體參見教材PP127-128。5.“貿易使產品增添價值,因為同一產品在消費者手里比在生產者手里具有更大的價值,因此,嚴格來說,貿易應看做是一種生產活動?!眳⒖即鸢敢c:錯誤(2分)。這是美國經濟學家紐曼的觀點。這種觀點混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因為在商品交換中,在實現商品價值的同時也就讓渡了使用價值。人們購買商品并不是兩次付錢:一次是為了它的使用價值,一次是為了它的價值??蓞⒁娊滩腜144。

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材料1“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的矛盾”?!笆菍嶋H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即辯證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辈牧?“矛盾的東西是一個范疇。這個范疇只能歸屬于思想組合,而不能歸屬于現實。”材料3“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陳述中才可能有矛盾?!保?)材料1的觀點是什么?是否正確?(2)對比材料1與材料2,指出材料2的錯誤。(3)對比材料1與材料3,分析材料3的錯誤。參考答案要點:(1)材料1的第一句話是說辯證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對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觀自生的,而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們思維中的矛盾不過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強調辯證矛盾就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即實際客觀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觀字面的或頭腦臆造出來的矛盾。這兩段話突出一點,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2)材料2把矛盾歸結為一個范疇,當作純粹是主觀的思想的東西:認為它不是現實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組合。它與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對象自身中、實際生活中的矛盾的觀點是完全對立的。其根本錯誤在于否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把矛盾當作是由思想臆造的。(3)材料3公然否認自然界中有矛盾,認為矛盾只存在于陳述中,即只存在于語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確指出矛盾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材料3的錯誤在于:一是公開否認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當作字面上的、語句上的,同樣是否認了矛盾存在的客觀性。(具體可參見教材PP43-50。)2.“白馬非馬”說違反了唯物辯證法的什么原理?參考答案要點:違反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或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具體可參見教材P45-46。3.“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边@段話包含了什么哲理?參考答案要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規(guī)律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guī)律,其特點表現在,其一,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其二,只有通過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才能體現出來,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載體。其三,主要表現為統(tǒng)計學規(guī)律。盡管社會規(guī)律有其特殊性,但與自然規(guī)律一樣有其客觀性,這種客觀性表現在它是無數創(chuàng)造歷史的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而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具體可參見教材PP54-56。4.為什么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領域產生,但又離不開流通領域。參考答案要點:剩余價值的生產離不開流通過程,即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剩余價值生產做準備。但剩余價值生產是在生產領域中由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相結合而產生的。這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具體可參見教材PP156-158。B一、辨析題1.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經濟、社會的歷史條件,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根源。2.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tǒng)一的關鍵是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以往舊哲學在哲學內容上的不同就在于,它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tǒng)一,引起了哲學上的偉大變革。而實現這兩個“統(tǒng)一”的關鍵就是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統(tǒng)一的關鍵是把實踐理解為對象性活動。3.度是事物變化的關節(jié)點。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這是一種沒有搞清度的含義,把度與關節(jié)點相混淆的觀點。理由如下:(1)度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是事物保持自己的質的量的活動范圍和限度。在一定的范圍內,量的變化不會影響事物的質,超出了這個范圍,事物就會發(fā)生質變,是否超出度是區(qū)別事物的變化是量變還是質變的根據。(2)關節(jié)點也叫臨界點,是事物度的界限或極限。一般說來,事物的度往往有兩個極限,即所謂的上限和下限。事物的量變到了這個極限,就意味著要超出度了,要引起質變了。度包含了臨界點或關節(jié)點。4.“求知欲”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扒笾睂θ说恼J識有一定的作用,但把它說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則是錯誤的。理由如下:(1)“求知欲”可以引起人們的學習興趣,對認識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把它說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際上是把精神因素看做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從而陷入唯心主義。(2)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只有社會實踐才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因為實踐的發(fā)展不斷向人們提出新的課題,推動人們從事新的認識和探索,實踐也為認識提供了必要的經驗材料和日益完備的科學技術手段,并且鍛煉和提高人們的思維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向前發(fā)展。5.資本積累必然帶來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在資本積累進程中,個別資本不斷增大,從而促使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之所以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呈現出不斷提高的趨勢,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和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必然不斷改進企業(yè)的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的技術水平越高,每個勞動力使用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也就越多,結果在全部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比重增大,可變資本所占比重相對縮小,從而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梢?,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

恩格斯在《神靈世界中的自然科學》一篇文章中,舉了大量的例證。例如,英國經驗主義的始祖弗蘭西斯·培根,曾經渴望應用他的新的經驗歸納法來首先達到延年益壽,返老還童,改變容貌,創(chuàng)造新種,呼風喚雨,并開出了制造黃金和完成各種奇跡的正式方子;又如牛頓在晚年埋頭于解釋圣經中的約翰啟示錄,……英國生物學家華萊士和化學家克魯克斯則又成了招魂術和請神術的俘虜。于是,恩格斯指出:“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薄敖涷炛髁x者輕視辯證法便受到這樣的懲罰,連某些最清醒的經驗主義者也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陷入現代降神術中去了?!闭垎枺簽槭裁茨切﹤ゴ蟮目茖W家也會由于蔑視辯證法,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最終走向了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參考答案要點:經驗和感性認識很重要,是我們認識的起點,但狹隘經驗主義夸大經驗而忽視理性認識和辯證思維,把認識停留在感性階段,看不到理性認識的真實性和重要作用,這就必然使他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本質,或者否認事物內在規(guī)律的客觀實在性,最終只看到一些表象的、零碎的、片面的、虛無飄渺的東西。2.“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比绾卫斫膺@一段話?參考答案要點:這個論斷的含義是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立場的理論表現,是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理論概括,它使無產階級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從而為使無產階級由自在的階級發(fā)展為自由階級,自學組織起來為本階級和人類推解放而奮斗。3.如何理解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參考答案要點: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xù)性、順序性,時間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性質。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具有三維性的特點。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時間一維性的特點,要求人們珍惜時間、熱愛時間,因為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4.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边@包含什么意義。參考答案要點: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進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積累的一個重要方式。資本積累的事實表明,資產階級的發(fā)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暴力手段進行的。11年下1.物質范疇所標志的客觀實在性,就是指人們認識中的客體。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蓞⒁娊滩?0頁和63頁。2.“你的第一個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別人幸福。幸福的人但愿在自己周圍只能看到幸福的人”。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這是費爾巴哈的幸福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的幸福和價值實現,應該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即他人優(yōu)先的前提中。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幸福觀??蓞⒁娊滩?3頁。3.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xù)性、順序性,時間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性質。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伸張性,廣延性,空間具有三維性的特點。時間和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時間一維性的特點,要求人們珍惜時間、熱愛時間,因為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蓞⒁娊滩?2-33頁。4.經濟基礎的發(fā)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1)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因而是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變化的決定力量。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又引起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推動人類社由低級到高級的向前發(fā)展,因而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最終決定力量。(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最終也是由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的??蓞⒁娊滩?05頁。5.感亦須待有物,有物則有感,無物則無感。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此觀點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認識;“物”是指客觀事物或客觀世界。該論斷的意思是說,感知也依賴于客觀事務,有了客觀事物才有對客觀事物的感知。此觀點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感知依賴于外界客觀事物;二是感知是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在認識論上,該論斷反映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傾向??蓞⒁娊滩?8-69頁。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絕對理念可以比作老人,老人講的那些宗教真理,雖然小孩子也會講,可是對于老人來說,這些宗教真理包含著他全部生活的意義。即使這小孩也懂宗教的內容,可是對他來說,在這個宗教真理之外,還存在著全部生活和整個世界?!焙诟駹柕倪@段話,對我們今天堅持在實踐的基礎上認識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有何啟示?參考答案答案: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離不開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并且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真理都是絕對和相對的統(tǒng)一,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真理的絕對性,防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相對主義;另一方面要看到真理的相對性,反對思想僵化,陷入教條主義。2.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勞動創(chuàng)造人”的觀點?參考答案要點: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客觀需要和可能,在人們的勞動和交往中形成的語言促進了意識的發(fā)展。(鼓勵學生發(fā)揮)。3.英國的皮爾先生購置了5萬英鎊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打算到澳大利亞的斯旺河一帶去創(chuàng)辦工廠。他還非常有遠見地帶去了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墒?,他沒有料到,英國工人一到地廣人稀、物產豐富、極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無影無蹤,結果連一個替他鋪床或到河邊打水的仆人都沒有了。馬克思因此打趣地寫道:“不幸的皮爾先生,他什么都預見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國的生產關系輸出到斯旺河去?!备鶕鲜霾牧希喪鲞@一案例說明了什么問題?參考答案要點:在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和物品,如機器、設備材料、制成品等。但是,這些物品本身并不就是資本,它們作為物,其自然屬性并不能使它們成為資本,只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們擔負特殊的社會經濟職能時,才成為資本。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或貨幣之所以是資本,是因為它被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勞動。生產資料成為資本,勞動力成為商品,不能擺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條件。因此,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即被物的外殼掩蓋的資本和雇傭勞動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生產關系。4.“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fā)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边@段話包含了什么哲理?參考答案要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規(guī)律是人的實踐活動的規(guī)律,其特點表現在,其一,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其二,只有通過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才能體現出來,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載體。其三,主要表現為統(tǒng)計學規(guī)律。盡管社會規(guī)律有其特殊性,但與自然規(guī)律一樣有其客觀性,這種客觀性表現在它是無數創(chuàng)造歷史的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而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移。B1.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一的特點。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而不是唯—特點。(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tǒng)—的無產階級哲學,它具有實踐性、階級性、科學性和革命性特點。(2)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點。它以實踐為基礎,來自實踐,為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實踐服務,并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觀點。(3)階級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另一顯著特點。其他哲學都掩蓋自己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公然申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哲學。(4)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基礎上實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它的科學性是指它正確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它的革命性是指它把變革舊世界作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東西,它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證,革命性是科學性的必然結論和歸宿。2.意識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動。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意識固然從非生命的機械,物理,化學反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和動物的感覺及動物心理長期演化而來,但它和其他物質反映形式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人的感覺不同于動物的感覺心理活動,它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的,人的感知能力在個別方面不如某些動物,但在整體水平上卻是任何動物不能比擬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識的本質是抽象思維,能運用語言文字符號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預見事物發(fā)展的方向趨勢,提出改造世界的目的和藍圖,并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世界,這是動物所沒有的。如果認為動物,甚至一切非生命物質都具有意識,那會犯“物活論”的錯誤。3.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也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死亡的理解。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正確。這是馬克思論述的辯證法的發(fā)展觀,辯證的否定觀。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它的否定方面,肯定與否定對立統(tǒng)一,推動事物的矛盾運動。世界永遠處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它遲早是要被否定的。辯證的否定是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聯系的環(huán)節(jié),是揚棄。它使新事物不斷代替舊事物,即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4.經濟基礎就是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1)同一社會中往往存在著多種生產關系,各種生產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構成該社會的經濟基礎,不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則不屬于該社會的經濟基礎。(2)經濟基礎概念中所謂“總和”是指占統(tǒng)治地位的那一種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系、分配和消費關系三方面的總和,而不是多種生產關系的總和。(3)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一般稱為社會的經濟結構或經濟制度。5.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增加單位時間生產的商品數量和價值量。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生產某種產品的能力或效率。它用單位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或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商品的價值量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勞動生產率提高可以增加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但不能增加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價值量。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他把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稱為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把封建社會的貴族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幫助資產階級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近代分工、蒸汽機和機器的應用,成為“18世紀中葉起工業(yè)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運用唯物史觀的相關原理對馬克思的以上觀點加以論述。參考答案答案:(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該矛盾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是其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生產關系)決定上層建筑。所以馬克思說,“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而在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不僅包括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勞動者,也包含了科學技術。(2)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強大杠桿。其作用具體體現在,第一,科學技術改變了生產方式: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yè)結構發(fā)生變革。第二,科學技術改變生活方式。第三,科學技術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2.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所以應當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運用相關知識對該觀點加以評析。參考答案答案:(1)以上觀點是錯誤的。價值的唯一源泉是勞動。(2)知識是人們對世界的知曉和認識;知識可以影響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進而影響價值的創(chuàng)造。知識對價值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其一,它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素質和勞動能力,使勞動者從事復雜程度更高的勞動,進而在單位時間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其二,知識可以推動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使單位時間里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產品。(3)總之,知識可以推動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財富的生產,但它不能替代勞動,成為價值的源泉。3.“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這一觀點說明了什么?參考答案答案: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的起點,但是,感性認識具有局限性,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毛澤東這句話主要是談感性認識的局限性。4.怎樣理解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參考答案要點:(1)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先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所決定的。(2)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先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并不違背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在薄弱環(huán)節(jié)突破,在歷史上具有普遍性??傊洕幕鄬β浜蟮膰衣氏冗M入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作用的結果,那種把首先在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看作是“反?,F象”,把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看作是“畸形的早產兒”的觀點是錯誤的。11上一、辨析題1.馬克思主義只為無產階級服務。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馬克思主義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產生、發(fā)展起來的,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鮮明的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性。馬克思說過:“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第一次闡明了現代無產階級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掘墓人”、建設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是革命最徹底最有前途的階級。它使無產階級真正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從而使無產階級由自在的階級發(fā)展為自為的階級,自覺組織起來為本階級和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從這樣的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就是無產階級立場的理論表現,是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理論概括。2.假定一切物質都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這是合乎邏輯的。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這是列寧在意識起源問題上的正確論斷。

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質形態(tài)都具有的屬性,它是物質形態(tài)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復制、再現他物屬性并留下"痕跡"的屬性和能力。非生命物質的反映特性表現為機械、物理和化學的反應,包含著發(fā)展出生物反映形式的可能性。生物出現后,則具有了刺激感應性這種反映特性,動物則先后產生了各種感覺和動物心理這種反映形式。高等動物的長期進化則產生了人類和人的意識。人的意識這種高級反映形式不是憑空突然產生的,而是自然界長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列寧的上述論斷不僅是合乎邏輯的,而且是合乎事實的。3.沒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壞的見證人。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礎,理性是感性的指導。感性之解決現象問題,理性才解決本質問題。古希臘哲學家的上述命題強調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離開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會歪曲事物的真相,這是有合理之處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4.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主觀世界。參考答案要點:正確(2分)。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首先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相互作用之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的發(fā)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其次無論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社會實踐。5.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生產一種商品耗費的勞動時間越多,其價值量就越大。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其錯誤主要在于混淆了生產商品所需的勞動時間有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區(qū)別。個別勞動時間指個別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并不能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如果商品價值量由個別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話,那么同種商品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量,而且,這樣也意味著生產條件越差、技術越不熟練的商品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所花費的個別勞動時間越多,商品的價值量越大,其價格也越高,這就不能在競爭中實現優(yōu)勝劣汰,優(yōu)化社會資源配置。所以,商品的價值量只能由生產商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因此不能說生產一件商品花費的勞動時間越多,其價值量就越大。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材料①笛卡爾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精神的本性是思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廣延不能思維,思維不具有廣延。物質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獨立,兩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認為“包羅萬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材料②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種感覺構成了事物。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是“絕對觀念”的“外化”和產物。材料③斯賓諾沙認為,物質自然界是唯一的實體,其余一切都是它的屬性和具體樣式。思維和廣延不是兩個獨立的實體,而是唯一的物質實體的兩種不同屬性。一切物質都具有思維的屬性;一切個體都有心靈,只是程度不同。根據上述材料回答:(1)材料①屬于什么觀點,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有何區(qū)別,錯誤的實質是什么?(2)材料②屬于什么觀點,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有何不同,錯在哪里?(3)材料③屬于什么觀點,錯在哪里?參考答案要點:(1)材料①屬于二元論觀點。笛卡爾公開講世界有物質和意識兩個獨立的本原。杜林則采取模棱兩可的折衷主義的手法表明二元論觀點。兩位哲學家的錯誤實質在于否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把物質和精神絕對對立起來,最后導致唯心主義。(2)材料②屬于唯心主義一元論。貝克萊是主觀唯心主義一元論,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一元論,兩者都顛倒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3)材料③屬于唯物主義一元論,力圖克服笛卡爾的二元論,只承認自然界的物質性,卻并沒有說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統(tǒng)一性。2.為什么說一切社會現象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參考答案要點:(1)從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原則。社會生活本質上實踐的,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因此,從實踐出發(fā)去理解社會,把社會生活當作實踐去理解,這是合乎邏輯的。(2)實踐是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它以濃縮的形式包含著人們的全部社會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發(fā)源地。(3)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人們正是通過實踐活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身,才得以形成社會的三大基本領域。(4)實踐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人們是在改造自然、處理相互關系和科學實驗等活動中創(chuàng)造歷史、推動歷史的變遷和進步的,實踐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3.資本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說資本是個歷史范疇?參考答案要點:(1)資本具有價值增殖的屬性。它所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體現了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這就是資本的本質。(2)從歷史上看,資本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貨幣,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成為商品后,貨幣才轉化成資本。(3)資本總是表現為機器、廠房等物的形式,但只有當它們成為價值增殖的手段時,才成為資本。所以,資本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生產關系。它只存在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產生,也將隨著商品經濟的消亡而消亡,屬于一個歷史的范疇。4.為什么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參考答案要點:因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在資產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里,資產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以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它是不會自愿讓出政權的。在資產階級的暴力鎮(zhèn)壓之下,無產階級要想實現自己的革命任務,就不得不經過暴力革命。正如馬克思所說:“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心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對于以前的剝削制度的更替是如此,對于無產階級革命來說,更是如此。B一、辨析題(請先判斷下列命題正確與否,再簡單說明理由。每小題8分,共40分)1.既然物質和意識都是存在的,故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意識只是物質的反映。世界統(tǒng)一于存在的命題,沒有說明物質對于意識的根源性,意識對于物質的依賴性,抹煞了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屬于二元論觀點。2.否定就是揚棄。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否定是一種揚棄,是對舊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但是,形而上學則把否定看作是一種全盤拋棄,一筆勾銷,否定就是與舊事物一刀兩斷,因此,不能籠地否定即揚棄。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認識論上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的問題。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堅持反映論的立場,認為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唯心主義認識論則是顛倒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否認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把認識看做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經驗的東西。4.歷史人物對社會發(fā)展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歷史人物是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的人物,歷史人物可區(qū)分為杰出人物和反動的歷史人物。只有杰出的歷史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歷史規(guī)律及其發(fā)展趨勢,代表進步階級或階層利益,對社會發(fā)展起著積極促進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軍事家和教育家等等。反動的歷史人物則是指那些逆歷史規(guī)律及其發(fā)展趨勢而動,對社會發(fā)展起阻礙作用的著名人物。5.資本有機構成就是資本的技術構成。參考答案要點:錯誤(2分)。從自然形式看資本家投入到生產過程中的資本,總是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取決于生產發(fā)展的技術水平,這種由生產發(fā)展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看,資本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部分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資本的有機構成。二、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1.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fā)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钡坝捎谧罱?5年來大工業(yè)有了巨大發(fā)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fā)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有了……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痹嚱Y合上述內容,談談我們應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參考答案要點:用科學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它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不斷地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老祖宗不能丟,要搞清楚,還要講新話。我們要適應實踐的發(fā)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做到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