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同步練習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陸交通的變遷一、選擇題1.秦朝五尺道起于四川宜賓,止于云南曲靖。途經鹽津、大關、昭通、魯甸、宣威等縣,唐朝樊綽《蠻書》稱之“石門道”。五尺道的修筑表明秦朝()A.加強對云南等地的管理B.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加強思想文化控制2.元朝大運河的貫通使山東省濟寧市迅速發(fā)展起來,經濟發(fā)達,文化興盛。但至清末,新興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興起,對濟寧市造成了極大沖擊,經濟日益衰落。這表明()A.運河開通促進城市興盛B.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C.運河沿岸城市落伍D.交通發(fā)展影響城市變遷3.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余國?!薄秺鋿|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錫蘭山立佛等寺供養(yǎng)……”《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兩奉敕駕,海舶入西洋,封諸夷國……人稱為三保太監(jiān)……蹤跡建文。”《明書》“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資。”《明史》A.鄭和的航?;顒釉斐蓢鴰炜仗揃.鄭和奉皇帝之命遠航海外諸國C.鄭和遠航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D.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4.18世紀,伯明翰位于英國國家運河網絡的樞紐,其運河長度加起來比威尼斯的還長,運河被用來運輸大宗物資。19世紀中期以后,運河運輸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運輸條件B.大量殖民地促進了海外貿易發(fā)展C.英國國內工業(yè)品產量逐漸下降D.工業(yè)革命從英國擴展到世界各地5.鴉片戰(zhàn)爭后,洋務派創(chuàng)辦上海輪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列強對中國江海運輸業(yè)的壟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輪船招商局成為官僚資本主義企業(y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輪船運輸業(yè)由國家統一管理。據此可知()A.輪船招商局見證了中國民族企業(yè)發(fā)展歷程B.中國陸路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艱難曲折C.中國船舶運輸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D.官僚資本主導推動官營企業(yè)的發(fā)展6.從隋至元“大運河線路的延長以及從‘人’字形到南北貫通的‘一’字形的改變,不僅從空間上拉近了中國南北的距離,更從國家戰(zhàn)略格局上促進了傳統經濟格局和政治地緣格局的改變”。由此可知,大運河的發(fā)展()A.解決了南北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問題B.推動沿岸出現新的生產關系C.影響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轉移D.連接南北區(qū)域促進文化趨同7.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國郵政事業(yè)發(fā)展的部分情況。據此可以得出()年份事件1909年北京郵政首先使用自行車1912年北京至上海的火車郵路開通1917年上海郵政開始使用汽車取代馬拉郵件1919年上海、漢口郵政開始自備郵艇運送郵件A.郵政事業(yè)是民族經濟發(fā)展的產物B.近代郵政業(yè)務僅限于中心城市C.郵局郵路開始脫離海關控制D.交通工具的進步促進郵政事業(yè)的發(fā)展8.下表反映了1889年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爭論,據此可知二人爭論的問題是()人物主張張之洞儲鐵宜急,勘路宜緩……前六七年積款積鐵,后三四年興工修造(鐵路)……豈有地球之上獨中華之鐵皆是棄物李鴻章籌劃開礦,煉成鐵條(鋼軌),器款甚巨,豈能各省同開?……日本鐵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產,惟鋼軌等項仍購西洋A.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B.興辦煉鐵業(yè)可否舉借外債C.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孰重孰輕D.修筑鐵路與煉鐵孰先孰后9.有軌電車初入上海之時,上海人都說電車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觸電,電車公司即在車旁標著“大眾可坐、穩(wěn)快價廉”的字樣,以資號召,且婦女可出三等車資而坐頭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漸接受了方便而價廉的電車。這段材料說明()A.廣告推動出行方式變化B.有軌電車最早進入上海C.婦女社會地位十分低下D.傳統交通工具遭到拋棄10.共和國時期,羅馬已經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亞的阿庇安大道。帝國建立后,羅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魯蘇戰(zhàn)役后,克勞迪亞大道“使得阿爾卑斯山脈可以通行”。1世紀末2世紀初,羅馬道路修筑至中東地區(qū)等。據此可知,古代羅馬()A.對外擴張促進交通發(fā)展B.交通進步保障邊境安定C.道路修建維持帝國繁榮D.邊疆開發(fā)加快道路建設11.鄭和為說服明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zhàn)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辈牧险f明了()A.鄭和主張與他國經商B.鄭和主張下西洋C.鄭和有海洋主權意識D.鄭和說服了明仁宗12.開鑿于1817—1825年的橫貫紐約州境內的伊利運河,溝通了美國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內陸地區(qū),促進了紐約市的發(fā)展。這表明()A.沿海城市的發(fā)展必須依靠運河B.交通改善可以促進城市的發(fā)展C.工業(yè)革命已經在美國廣泛開展D.富爾頓汽船的發(fā)明提供了前提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持續(xù)達28年之久。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宣德五年(1430年)閏十二月初六日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宣德八年(1433年)馳返劉家港。鄭和率領的船隊在28年中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蘇祿(菲律賓蘇祿群島)、滿剌加(馬來西亞馬六甲)、溜山(馬爾代夫)、竹步(索馬里準博)、麻林(肯尼亞馬林迪)等。鄭和寶船大型的長44丈4尺(約138米),寬18丈(約56米),排水量約為14000噸,載重量在7000噸以上。鄭和下西洋不僅留下了文字記錄,而且對航海路線作了詳細描述,繪制了《鄭和航海圖》,對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都作了可靠記錄,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地圖。——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材料二鄭君之初航海,當哥侖布(哥倫布)發(fā)見(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fā)見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則哥侖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侖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摘編自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比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解答梁啟超的困惑。水陸交通的變遷一、選擇題1.秦朝五尺道起于四川宜賓,止于云南曲靖。途經鹽津、大關、昭通、魯甸、宣威等縣,唐朝樊綽《蠻書》稱之“石門道”。五尺道的修筑表明秦朝()A.加強對云南等地的管理B.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五尺道的修筑有利于秦朝加強對云南等地的管理,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故選A項;B、C、D三項與題干材料不符,故排除。2.元朝大運河的貫通使山東省濟寧市迅速發(fā)展起來,經濟發(fā)達,文化興盛。但至清末,新興的交通運輸方式鐵路興起,對濟寧市造成了極大沖擊,經濟日益衰落。這表明()A.運河開通促進城市興盛B.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C.運河沿岸城市落伍D.交通發(fā)展影響城市變遷答案D解析山東省濟寧市因元朝大運河的貫通而興盛起來,又因鐵路的興起而衰落,體現了交通發(fā)展對城市變遷的影響,D項正確;A項只體現了題干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新式交通具有局限性,排除B項;鐵路的開通影響運河沿岸城市經濟的發(fā)展,但并不能說明運河沿岸城市落伍,排除C項。3.下表為不同史籍關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余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大明皇帝遣太監(jiān)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錫蘭山立佛等寺供養(yǎng)……”《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兩奉敕駕,海舶入西洋,封諸夷國……人稱為三保太監(jiān)……蹤跡建文?!薄睹鲿贰昂徒浭氯?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資?!薄睹魇贰稟.鄭和的航海活動造成國庫空虛B.鄭和奉皇帝之命遠航海外諸國C.鄭和遠航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D.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答案C解析“鄭和的航?;顒釉斐蓢鴰炜仗摗敝环稀睹魇贰返挠涊d,故A項錯誤;《布施錫蘭山佛寺碑》的記載并不能說明“鄭和奉皇帝之命遠航海外諸國”,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中的史籍都能體現鄭和遠航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故C項正確;《明書》的記載無法體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國威”,故D項錯誤。4.18世紀,伯明翰位于英國國家運河網絡的樞紐,其運河長度加起來比威尼斯的還長,運河被用來運輸大宗物資。19世紀中期以后,運河運輸衰落。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運輸條件B.大量殖民地促進了海外貿易發(fā)展C.英國國內工業(yè)品產量逐漸下降D.工業(yè)革命從英國擴展到世界各地答案A解析19世紀中期以后,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火車和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發(fā)明和使用,使傳統的運河運輸衰落,故選A項;B、C、D三項在題干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5.鴉片戰(zhàn)爭后,洋務派創(chuàng)辦上海輪船招商局,打破西方列強對中國江海運輸業(yè)的壟斷;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輪船招商局成為官僚資本主義企業(y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輪船運輸業(yè)由國家統一管理。據此可知()A.輪船招商局見證了中國民族企業(yè)發(fā)展歷程B.中國陸路交通運輸業(yè)發(fā)展艱難曲折C.中國船舶運輸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D.官僚資本主導推動官營企業(yè)的發(fā)展答案A解析題干材料呈現的是洋務運動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輪船招商局的發(fā)展,其見證了中國民族企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故A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船舶運輸業(yè),而不是陸路交通運輸業(yè),故B項錯誤;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船舶運輸業(yè)受到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所以不可能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官僚資本的主導作用,故D項錯誤。6.從隋至元“大運河線路的延長以及從‘人’字形到南北貫通的‘一’字形的改變,不僅從空間上拉近了中國南北的距離,更從國家戰(zhàn)略格局上促進了傳統經濟格局和政治地緣格局的改變”。由此可知,大運河的發(fā)展()A.解決了南北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問題B.推動沿岸出現新的生產關系C.影響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轉移D.連接南北區(qū)域促進文化趨同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大運河……更從國家戰(zhàn)略格局上促進了傳統經濟格局和政治地緣格局的改變”,可知大運河促進南北交流與發(fā)展,影響古代政治中心的轉移,C項符合題意;大運河的開通主要是為了緩解南北交通運輸壓力,無法解決南北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問題,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題干材料沒有反映大運河推動沿岸出現新的生產關系,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性不可能因為大運河的開通而趨同,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7.下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國郵政事業(yè)發(fā)展的部分情況。據此可以得出()年份事件1909年北京郵政首先使用自行車1912年北京至上海的火車郵路開通1917年上海郵政開始使用汽車取代馬拉郵件1919年上海、漢口郵政開始自備郵艇運送郵件A.郵政事業(yè)是民族經濟發(fā)展的產物B.近代郵政業(yè)務僅限于中心城市C.郵局郵路開始脫離海關控制D.交通工具的進步促進郵政事業(yè)的發(fā)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表格信息“郵政開始使用汽車取代馬拉郵件”“上海、漢口郵政開始自備郵艇運送郵件”,可知交通工具的進步促進郵政事業(yè)的發(fā)展,D項正確;題干材料無法體現民族經濟的發(fā)展,排除A項;“郵政業(yè)務僅限于中心城市”說法絕對,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出“郵局郵路開始脫離海關控制”的信息,排除C項。8.下表反映了1889年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爭論,據此可知二人爭論的問題是()人物主張張之洞儲鐵宜急,勘路宜緩……前六七年積款積鐵,后三四年興工修造(鐵路)……豈有地球之上獨中華之鐵皆是棄物李鴻章籌劃開礦,煉成鐵條(鋼軌),器款甚巨,豈能各省同開?……日本鐵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產,惟鋼軌等項仍購西洋A.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B.興辦煉鐵業(yè)可否舉借外債C.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孰重孰輕D.修筑鐵路與煉鐵孰先孰后答案D解析題干材料中張之洞認為當時應以儲鐵為主,修筑鐵路等事宜可暫緩;而李鴻章認為開礦煉鐵花費巨大,不能在大范圍內開展,可以效仿日本,先買西洋鋼軌以修建鐵路。因此二人爭論的焦點是修筑鐵路與煉鐵孰先孰后的問題,故D項正確。9.有軌電車初入上海之時,上海人都說電車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觸電,電車公司即在車旁標著“大眾可坐、穩(wěn)快價廉”的字樣,以資號召,且婦女可出三等車資而坐頭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漸接受了方便而價廉的電車。這段材料說明()A.廣告推動出行方式變化B.有軌電車最早進入上海C.婦女社會地位十分低下D.傳統交通工具遭到拋棄【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電車公司利用廣告刺激和誘導民眾心理,最終使電車在上海得以推廣,故A項正確。10.共和國時期,羅馬已經修筑了通向南方卡普亞的阿庇安大道。帝國建立后,羅馬人筑路的步伐并未停止,如德魯蘇戰(zhàn)役后,克勞迪亞大道“使得阿爾卑斯山脈可以通行”。1世紀末2世紀初,羅馬道路修筑至中東地區(qū)等。據此可知,古代羅馬()A.對外擴張促進交通發(fā)展B.交通進步保障邊境安定C.道路修建維持帝國繁榮D.邊疆開發(fā)加快道路建設【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羅馬人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為加強對各地的管理,修建了通往各地的道路,故A項正確;交通進步有利于加強對各地的管理,但不能說是保障邊境安定,排除B項;帝國的強大和繁榮推動了道路的修建,排除C項;道路建設加快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排除D項。11.鄭和為說服明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zhàn)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辈牧险f明了()A.鄭和主張與他國經商B.鄭和主張下西洋C.鄭和有海洋主權意識D.鄭和說服了明仁宗【解析】根據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顧”“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可知,鄭和主張維護南海權益,說明他有海洋主權意識,故C項正確。12.開鑿于1817—1825年的橫貫紐約州境內的伊利運河,溝通了美國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內陸地區(qū),促進了紐約市的發(fā)展。這表明()A.沿海城市的發(fā)展必須依靠運河B.交通改善可以促進城市的發(fā)展C.工業(yè)革命已經在美國廣泛開展D.富爾頓汽船的發(fā)明提供了前提【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伊利運河的開通促進了紐約市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持續(xù)達28年之久。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宣德五年(1430年)閏十二月初六日第七次下西洋,27550人,分乘61艘船,于宣德八年(1433年)馳返劉家港。鄭和率領的船隊在28年中到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有占城(越南南方)、蘇祿(菲律賓蘇祿群島)、滿剌加(馬來西亞馬六甲)、溜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