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滄州市八縣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北省滄州市八縣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北省滄州市八縣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北省滄州市八縣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北省滄州市八縣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北省滄州市八縣聯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1第一單元~第四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時期,武王“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即紂之子武庚)治殷”;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員同往治理;諸侯自選臣僚為卿時,要由天子審批任命,如“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國三卿,一卿命于天子”。這些措施旨在()A.協調諸侯國之間的政治關系 B.加強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控制C.構建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D.確立和維護貴族的禮樂制度【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西周時期。據材料“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即紂之子武庚)治殷;成王封幼弟叔虞于唐地,派遣要員同往治理;諸侯自選臣僚為卿時,要由天子審批任命,如“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小國三卿,一卿命于天子”“可知,西周時期周天子通過分封諸侯,建立諸侯國;同時天子派員以國卿身份與諸侯王一同治理諸侯國;諸侯任命臣僚為卿時,也要由天子審批任命。這說明周天子不僅有分封諸侯的權力,還把權力延伸至諸侯國官吏任免的領域,這些措施旨在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強化周天子統治,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諸侯國之間的關系,而是強調周天子是如何控制諸侯國的,A項不符題意,排除A項;郡縣制是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而西周分封制并不屬于垂直管理,排除C項;禮樂制度是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2.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的近一百年時間內,法國先后經歷了三次共和政體、兩次帝制、一次舊王朝復辟和一次“七月王朝”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到1875年憲法的頒布才確立共和政體,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議會(參議院、眾議院)、內閣和總統,法國政體才逐漸穩(wěn)固下來。”這表明法國()A.君主派勢力被徹底根除 B.共和制的確立具有曲折性C.缺乏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禮 D.革命歷程呈現出激進色彩【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89-1879年的法國。根據材料“先后經歷了三次共和政體、兩次帝制、一次舊王朝復辟和一次‘七月王朝’的君主立憲制政體”“1875年憲法的頒布才確立共和政體,1879年共和派控制了議會(參議院、眾議院)、內閣和總統,法國政體逐漸穩(wěn)固下來”可知,在近百年的時間內,法國政體幾經反復,共和制的確立具有曲折性,B項正確;法國1875年憲法是君主派與共和派妥協的產物,排除A項;法國民主共和制的建立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和法國大革命的洗禮,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法國政體的反復,未體現革命歷程的激進,排除D項。故選B項。3.2023年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資格審查報告,其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這可用于說明我國()少數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總數的14.85%,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歸僑代表42名婦女代表790名,占代表總數的26.54%,與上屆相比提高1.64%。一線工人、農民代表497名,占代表總數的16.69%,提高了0.99%,其中有56名農民工代表。專業(yè)技術人員代表634名,占代表總數的21.3%,提高了0.73%。黨政領導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總數的32.55%,降低了1.38%。A.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 B.人民民主主體具有廣泛性C.民主與法治建設協調并進 D.基層群眾自治的成果顯著【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和本質題。時空是2023年(中國)。據材料“少數民族代表442名,占代表總數的14.85%……黨政領導干部代表969名,占代表總數的32.55%,降低了1.38%”,可以看出,全國人大代表的構成,逐漸向更多民主主體傾斜,體現出民主的廣泛性特點,B項正確;僅從人大代表的資格審查,無法得出制度化特點,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法治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說明的是全國人大代表的資格問題,并不是基層群眾自治,排除D項。故選B項。4.1988年,我國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開始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yōu)殚g接管理為主。1993年,國務院部委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由70個減為59個,機關人數由3.67萬人減為2.92萬人。1998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為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1/4,移交給企業(yè)、社會中介和地方的職能200多項。這些舉措()A.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影響 B.基本實現了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C.適應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D.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現代。根據材料信息“1993年,國務院部委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由70個減為59個,機關人數由3.67萬人減為2.92萬人。1998年,國務院組成部門從40個減少為29個,部門內設機構精簡1/4,移交給企業(yè)、社會中介和地方的職能200多項”并結合所學可知,1993年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精簡機構的重點在于撤并一些部委機構,將一些權力下放,這適應了當時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C項正確;結合所學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排除A項;結合所學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目標,排除B項;結合所學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排除D項。故選C項。5.據《通典》卷《選舉二》載,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書陳群“以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州郡中正官皆以朝廷委任,按照士人德行與才能的高下,將其區(qū)分為九等,寫成“狀”以為吏部銓選的根據。這一制度的推行()A.旨在加強中央集權 B.保證了官員清正廉潔C.打破貴族政治特權 D.提升了庶族地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州郡中正官皆以朝廷委任”“寫成‘狀’以為吏部銓選的根據”可知,九品中正制旨在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保證了官員清正廉潔,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科舉制打破貴族政治特權,排除C項;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fā)展,中正選人只看家世,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A項。6.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宋真宗下詔:“別置諫官、御史各六員,增其月俸,不兼他職。每月須一員奏事??及三年,黜其不勝任者?!弊嗍碌姆秶ā霸t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賞逾制、誅求無節(jié)、冤濫未伸”等。由該詔令可推知,宋真宗時期()A.力求限制諫官的監(jiān)察權 B.臺諫合一的局面已形成C.推行崇文抑武治國方略 D.分化事權進而強化皇權【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據題干“別置諫官、御史各六員,增其月俸,不兼他職。每月須一員奏事??及三年,黜其不勝任者”,概括得出主要意思是“另外設置諫官、御史各六名,增加他們每月的俸祿,不讓他們兼任其他職務。每個月必須有一名官員奏事……到三年的時候,罷黜那些不能勝任的人”,由此結合所學可知,御史擁有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御史的監(jiān)察權,B項正確;諫官奏事的范圍擴大了,排除A項;崇文抑武的方略在題干中體現不出,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通過諫官、御史對官員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衡,而不是“分化事權”,排除D項。故選B項。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1929年制定了《公務員任用條例》,1930年中華民國考試院成立,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最高人事機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規(guī)定:“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边@些舉措()A.有效避免了任用親信現象的出現 B.反映出公務員制度得到全方位推進C.有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D.為國民黨專制統治提供了政策基礎【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和本質題。時空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中國)。據材料“1929年制定了《公務員任用條例》,1930年中華民國考試院成立,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最高人事機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通過制定條例和法律,對官員選拔作出了較為細致的規(guī)定,有利于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C項正確;“有效避免”,表述錯誤,這些舉措實施后,仍出現任用親信的現象,排除A項;“全方位推進”,表述夸大,排除B項;材料突出的是官員選拔,并沒有為國民黨專制統治提供了政策基礎,排除D項。故選C項。8.我國《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guī)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級政府民族事務部門錄用國家公務員時,對少數民族報考者應予照顧。各級國家行政機關錄用國家公務員時,對退役軍人應予照顧……對偏遠地區(qū)的報考者,經省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準的,可適當放寬年齡和學歷要求?!边@些規(guī)定說明我國公務員制度()A.取代了黨管干部的人事制度 B.側重于擴大人才選拔實施范圍C.招錄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軌道 D.重視結合本國實際和實質公平【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對少數民族報考者應予照顧”“可適當放寬年齡和學歷要求”可知,我國公務員制度在實行過程中照顧民族自治地區(qū)的人民的實際情況,并且條件上給予一定的放寬,體現了我國公務員制度結合本國實際和實質公平,D項正確;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該說法錯誤,排除A項;公務員制度一直面向全國,并未擴大,排除B項;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排除C項。故選D項。9.《唐律疏議》將“不孝”列為“十惡”之一,涉及孝的條款約占全部條款的11%.涵蓋名例律、職制律、戶婚律、賊盜律等9篇。這些律條對不孝罪的論定、懲罰措施以及為官的“丁親原則”、家族中的尊卑等級等,皆有細致的規(guī)定。這體現出唐朝()A.援禮人法,禮法結合 B.尚法存禮,體系完備C.輕刑慎刑,尊法敬天 D.德主刑輔,程序公正【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將‘不孝’列為‘十惡’之一”“這些律條對不孝罪的論定、懲罰措施以及為官的‘丁親原則’、家族中的尊卑等級等,皆有細致的規(guī)定”可知,唐朝將儒家思想與法律相結合,體現法令儒家化趨勢,即援禮人法,禮法結合,有利于維護統治,A項正確;僅根據《唐律疏議》中關于“孝”的條款,得不出體系完備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具體的懲罰措施,也未體現敬天,排除C項;材料內容未體現司法程序,排除D項。故選A項。10.1804年《拿破侖法典》強調“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等權利是絕對的。1895年《美國聯邦憲法》規(guī)定:“非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982年《加拿大憲法》規(guī)定:“在獨立的不偏袒的法庭舉行公平的公開審判中,根據法律證明有罪之前,應該推定為無罪?!边@可用于說明西方()A.以成文法為主要法律淵源 B.注重保障個人的權利C.法院獨立地掌握了司法權 D.憲法具有根本法地位【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19—20世紀歐美國家。據材料“‘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等權利是絕對的”“非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根據法律證明有罪之前,應該推定為無罪”可知,歐美國家的法律肯定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等權利,堅持未經審判不得定罪原則,注重保障個人的權利,B項正確;近代西方法律的淵源是羅馬法和中世紀的法律等,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材料提及未經審判不得定罪原則,未提及三權分立和法院獨立掌握司法權,排除C項;材料突出歐美國家法律中保障人權的相關規(guī)定,而非強調憲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11.加爾文認為,“上帝”在“創(chuàng)世”時,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選民”和“棄民”,那些現實生活中精力充沛、頑強奮斗、不畏艱苦與挫折,在事業(yè)上最終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選民”;反之,貧窮、挨餓者便是“棄民”。對此,人們只能恭敬服從,一切救贖、善功等皆無濟于事。這一觀點()A.摒棄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 B.有效維護了羅馬教皇的權威C.推動了教權和王權的分離 D.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訴求【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那些現實生活中精力充沛、頑強奮斗、不畏艱苦與挫折,在事業(yè)上最終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選民’;反之,貧窮、挨餓者便是‘棄民’?!笨芍?,加爾文肯定了人們通過奮斗獲得事業(yè)成功,肯定了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迎合了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要求,D項正確;新教仍然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排除A項;新教反對教皇權威,排除B項;中世紀西歐教權和王權長期并立,排除C項。故選D項。12.如表為不同時期《人民日報》報道關于雷鋒精神的宣傳重心的變化情況。這些變化()時期宣傳重心1963—1966年聽毛主席的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忠實?!拔幕蟾锩睍r期愛憎分明、階級立場堅定、革命性,斗爭性。從改革開放到1990年前螺絲釘精神、助人為樂精神。1990年到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樂于奉獻,敢于犧牲,立足本職崗位。在自己的崗位上學習雷鋒。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至2012年學雷鋒常態(tài)化,以更平民化的視角宣傳學雷鋒。A.契合了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 B.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良好成果 D.折射出不同時期的價值取向【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人民日報》報道關于雷鋒精神的宣傳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心,這折射了不同時期的價值取向,D項正確;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才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排除A項;2006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2012年中共十八大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除B項;材料主要表現“宣傳重心的變化”并沒有體現宣傳成效,排除C項。故選D項。13.《明會典》卷三十七《茶課》中載:“蓋西邊之藩籬:莫切于諸番,諸番之飲食,莫切于吾茶”,所以要“嚴法以禁之,易馬以酬之”,就可以“制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在明朝統治者看來,茶馬貿易()A.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B.擴大了明朝的統治疆域C.利于維護大一統政治統治 D.鞏固了傳統的宗藩秩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制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可知,茶馬貿易有利于維護大一統政治統治,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擴大統治疆域,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民族關系,未涉及對外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14.1906年,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制定《改土歸流章程》,從巴塘逐漸擴散到整個川邊地區(qū)。該章程規(guī)定,所有土地“皆為大皇上土地”;“凡種地,無論漢蠻僧俗,皆應納正糧”;“試思漢民與蠻民,此時尚視為平等,蠻民與蠻民,豈有不平等之理,以后……凡有小娃子(家內奴隸)者,與雇工同”。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改土歸流()A.有助于推動西南地區(qū)生產關系的調整 B.保障了邊疆地區(qū)的穩(wěn)定C.促進了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融 D.增加了政府的財政稅收【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1906年中國。根據材料對川邊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土地為皇帝所有,稅收收歸中央,漢族和少數民族一律平等,這些措施有利于西南地區(qū)生產關系的調整,A項正確。B項“保障了”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不僅是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也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排除C項;增加財政稅收沒有體現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5.1949年6月,新政協籌備期間,和毛澤東曾就即將成立的新國家的民族制度是否應與蘇聯相一致的問題征求意見。李維漢提出基于我國的民族關系、革命發(fā)展情況,應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之后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應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边@一過程()A.表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被納入法制軌道 B.體現出我國從實際出發(fā)探索民族政策C.標志著中共民族區(qū)域自治思想初步形成 D.推動了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qū)的建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6月(中國)。據材料從就“新國家的民族制度是否應與蘇聯相一致的問題征求意見”到采納李維漢的建議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這一過程體現了我國從實際出發(fā)探索民族政策,B項正確;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從此被納入法制軌道,排除A項;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中共民族區(qū)域自治思想初步形成,排除C項;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qū)成立于1947年,排除D項。故選B項。16.1956年11月10日,中國政府贈送埃及政府2000萬瑞士法郎,中國紅十字會捐贈10萬元人民幣的醫(yī)藥物資,支援埃及人民的反侵略斗爭。1964年1月,周恩來在同加納總統恩克魯瑪會談時,提出了中國政府“對外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1967年9月,中、坦、贊三國政府在北京簽訂協定,正式啟動對坦贊鐵路援建工作。新中國的這些舉措()A.推動了區(qū)域一體化的發(fā)展 B.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C.消除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限制 D.適應了國內政治經濟建設需要【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1967年(中國)。根據材料“1956年……贈送埃及政府”“1964……對外經濟援助的八項原則”“1967年……坦贊鐵路援建工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的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美蘇持續(xù)冷戰(zhàn),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fā)展,西方國家對中國封鎖,中蘇關系不斷惡化,中國援助非洲國家,有利于為我國營造良好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適應了新中國的現實需要,D項正確;中國與非洲不屬于同一區(qū)域,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經濟全球化,排除B項;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不可能消除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2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6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廢丞相,罷設中書省,國家政權分歸六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華蓋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但這時的大學士只是“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官品只有五品。永樂時期,“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但是在官制的設置上,他們仍均為五品以下官員。洪熙、宣德年間,諸位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當時楊士奇、楊榮等人身兼部職和殿閣大學士。不久便出現了“三楊用事,政歸內閣”的趨勢。而且后來的大學士,非有侍郎、尚書的資歷不行,三品以下的官僚,根本不可能入閣,而且入閣加銜,內閣大學士成了最高官位。同時獲得了對內閣權力的發(fā)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票擬”之權?!熬疤┠觊g,王文始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入內閣。自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領,而閣權益重。”嘉靖、萬歷年間,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倍曳遣磐霰姷纳袝?、都御史,無資格推補入閣。——摘編自趙瓅《淺談明朝內閣的建立、形成及其地位》材料二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后來,國王逐漸不再參與內閣會議,原屬于國王的行政權也轉移到內閣的手中。19世紀中期,隨著英國政黨制度的成熟及議會選舉制度的完善,首相遂由議會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雖然名義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國王的批準,但事實上首相由選舉產生,且對議會負責。英國內閣制的各項原則逐漸確立,并最終形成了責任內閣制(又稱“代議政府制”)。內閣依仗在議會占多數票,反復更改議會工作時間表,使議案和辯論盡量集中于“國家中心問題”,即內閣事務。根據有關資料統計,1878~1887年,政府議案占下院83%的工作時間,1888~1897年增加到84.5%。執(zhí)政黨可以較合理地指定和支持本黨候選人參加大選,利用各類組織控制選區(qū),操縱本黨選民進行“有效投票”。1905年12月,經國王愛德華七世批準,執(zhí)政黨黨魁正式被授予“首相”的稱號,在法律上明確了首相與其他閣員的主從關系。——摘編自閻照祥《英國責任內閣制的確立和職能強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內閣地位的變化,并說明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明朝與近代英國責任內閣的主要不同點,并分析19世紀以來英國內閣權力擴張的主要表現?!敬鸢浮浚?)變化:明洪武時期,內閣只是顧問機構,不得參與機要;明永樂時期,閣臣開始參與政務,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學士官職仍然較低;明洪熙、宣德年間,閣臣品位提高,取得票擬權;明嘉靖、萬歷時期,地位達到頂峰,擁有了類似丞相的權力。(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統治;有利于中央政務運行;易出現內閣弄權問題。(任答兩點,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主要不同點:明朝內閣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責任內閣是資本主義社會代議制的產物;明朝內閣成員由皇帝任命并對皇帝負責,英國責任內閣的首相由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明朝內閣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約機制,英國責任內閣受議會的監(jiān)督和制約。(任答兩點即可)主要表現:內閣對議會立法工作的支配增強;內閣增強了對議會選舉的控制;首相地位和權力上升。(任答兩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對比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第一小問變化,據材料“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宋制,置華蓋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但這時的大學士只是‘侍左右,備顧問而已’”得出,明洪武時期,內閣只是顧問機構,不得參與機要;據材料“ 永樂時期,‘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但是在官制的設置上,他們仍均為五品以下官員?!钡贸?,明永樂時期,閣臣開始參與政務,地位有所提升,但大學士官職仍然較低;據材料“洪熙、宣德年間,諸位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和“同時獲得了對內閣權力的發(fā)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票擬’之權。”得出,明洪熙、宣德年間,閣臣品位提高,取得票擬權;據材料“嘉靖、萬歷年間,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钡贸觯骷尉?、萬歷時期,地位達到頂峰,擁有了類似丞相的權力。第二小問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可分析出內閣的積極影響,有利于強化君主專制統治;有利于中央政務運行;據材料“嘉靖、萬歷年間,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钡贸?,易出現內閣弄權問題?!拘?】本題是對比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和近代(英國)。第一小問不同點,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內閣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的產物,英國責任內閣是資本主義社會代議制的產物;從內閣的作用分析得出,明朝內閣成員由皇帝任命并對皇帝負責;據材料二“雖然名義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國王的批準,但事實上首相由選舉產生,且對議會負責?!钡贸觯熑蝺乳w的首相由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據材料“嘉靖、萬歷年間,內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钡贸觯鞒瘍乳w缺乏有效的外部制約機制;據材料二“ 雖然名義上首相的任命仍然需要國王的批準,但事實上首相由選舉產生,且對議會負責。英國內閣制的各項原則逐漸確立,并最終形成了責任內閣制(又稱‘代議政府制’)?!钡贸觯熑蝺乳w受議會的監(jiān)督和制約。第二小問表現,據材料二“內閣依仗在議會占多數票,反復更改議會工作時間表,使議案和辯論盡量集中于‘國家中心問題’,即內閣事務。”得出,內閣對議會立法工作的支配增強;內閣增強了對議會選舉的控制;據材料二 “執(zhí)政黨可以較合理地指定和支持本黨候選人參加大選,利用各類組織控制選區(qū),操縱本黨選民進行‘有效投票’?!钡贸?,首相地位和權力上升。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與選舉政治并進,美國政黨政治興起。每次大選過后,獲勝的新總統都傾向于把政府官職通過“配額”的形式,分發(fā)給同黨成員和親信,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政黨分贓”現象。在杰克遜總統主政后,美國公共管理改變了早年“紳士政府”時期官員選任注重出身、品行、能力和才華的傳統觀念,轉而更信奉政治忠誠和服從政黨意志的政治理念。美國內戰(zhàn)以后,政府腐敗案的頻頻曝出,公眾對由有技能的公仆來擔任政府官員的強烈訴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國會在1883年通過《彭德爾頓法》,創(chuàng)設了常任文官制度。美國文官制度的核心是“功績制”,體現在競爭考試、職務常任和政治中立三個原則上。競爭考試原則第一次把政府選人用人建立在“功績制”的基礎之上。職務常任原則第一次把政府官員分為事務官與政務官兩個集團,前者終身任職,不與總統共進退。政治中立原則第一次把文官從黨派的紛爭中解脫出來,使之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撼動了政府腐敗的根基。因此,無論從行政還是政治意義上說,文官制度的創(chuàng)設都是“美國聯邦政府管理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摘編自石慶環(huán)《20世紀美國文官制度發(fā)展對政治權力結構的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末美國文官制度產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美國文官制度的影響?!敬鸢浮浚?)原因: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化;“政黨分肥制”的弊端;政治發(fā)展的需要;對人才的需求;外部經驗的借鑒。(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選拔了優(yōu)秀人才;實現了行政管理專業(yè)化;減少了腐敗現象;適應了社會經濟發(fā)展需求;推動了制度建設和法治。(任答三點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的美國。根據材料“從19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與選舉政治并進,美國政黨政治興起”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文官制度出現的重要原因是經濟的發(fā)展與社會的變化;據材料“獲勝的新總統都傾向于把政府官職通過‘配額’的形式,分發(fā)給同黨成員和親信,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政黨分贓’現象”并結合所學可知,“政黨分肥制”的弊端是文官制度產生的原因之一;根據材料“轉而更信奉政治忠誠和服從政黨意志的政治理念”可知,文官制度的產生是政治發(fā)展的需要;根據材料“ 美國內戰(zhàn)以后,政府腐敗案的頻頻曝出,公眾對由有技能的公仆來擔任政府官員的強烈訴求”并結合所學可知,對人才的需求和外部經驗的借鑒都是美國文官制度產生的重要原因?!拘?】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的美國。根據材料“美國文官制度的核心是‘功績制’,體現在競爭考試、職務常任和政治中立三個原則上”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并且有助于選拔了優(yōu)秀人才;根據材料“職務常任原則第一次把政府官員分為事務官與政務官兩個集團,前者終身任職,不與總統共進退”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官制度實現了行政管理專業(yè)化;根據材料“政治中立原則第一次把文官從黨派的紛爭中解脫出來,使之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撼動了政府腐敗的根基”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官制度減少了腐敗現象,適應了社會經濟發(fā)展需求;根據材料“文官制度的創(chuàng)設都是‘美國聯邦政府管理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并結合所學可知,文官制度推動了制度建設和法治。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法制建設。中央人民政府相繼制定頒布了《婚姻法》《工會法》《土地改革法》《懲治反革命條例》《懲治貪污條例》,以及禁毒禁煙、戰(zhàn)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規(guī)。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誕生。此次會議,同時還頒布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規(guī)初步奠定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格局?!幾詣⑽墓狻缎轮袊ㄖ平ㄔO:新世紀之初的歷史回眸和反思》材料二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了新憲法,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憲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立了這一基本治國方略和目標。在制定新憲法的基礎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其中法律128件,關于法律的決定75件,共計203件,這些法律涉及國家機構、刑事、民事、經濟、行政、對外開放、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從1985年開始,我國已實施了兩個全國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計劃,現在正在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從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舉辦了七次法制講座。出現了從重人治、輕法治向重法治轉變,從權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轉變,從重義務輕權利向權利義務并重轉變和從重實體法輕程序法向兩者并重轉變的現象?!幾岳钣駱s《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及其基本經驗》(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視法制建設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新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經驗。【答案】(1)原因:鞏固新中國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chuàng)造條件;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需要;以往法律體系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任答三點即可)(2)主要成就:憲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明確了憲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依法立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加強了法制宣傳教育;法制觀念出現了新的變化。(任答兩點即可)

經驗: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堅持和改善的領導;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進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進一步健全司法制度,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進一步完善監(jiān)督機制,加強法律監(jiān)督;進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成立初期的新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以往法律體系弊端等方面作答。政治方面,據材料一“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法制建設”可得出鞏固新中國政權;據材料一“《婚姻法》《工會法》《土地改革法》《懲治反革命條例》《懲治貪污條例》,以及禁毒禁煙、戰(zhàn)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規(guī)”可得出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需要;經濟方面,據材料一“《土地改革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為恢復國民經濟創(chuàng)造條件;以往法律體系弊端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以往法律體系已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拘?】本題是影響類和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成立以來的新中國。成就: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據材料二“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了新憲法,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憲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可得出憲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明確了憲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據材料二“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可得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目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初步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據材料二“從1985年開始,我國已實施了兩個全國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計劃,現在正在實施第三個五年計劃。從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舉辦了七次法制講座”可得出加強了法制宣傳教育;據材料二“出現了從重人治、輕法治向重法治轉變,從權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轉變,從重義務輕權利向權利義務并重轉變和從重實體法輕程序法向兩者并重轉變的現象?!笨傻贸龇ㄖ朴^念出現了新的變化。經驗: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從黨的領導、民主制度建設、行政和司法建設、監(jiān)督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