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邏輯史教案_第1頁
西方邏輯史教案_第2頁
西方邏輯史教案_第3頁
西方邏輯史教案_第4頁
西方邏輯史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

一、學習目的

通過本章的學習,明確《西方邏輯史》研究對象。了解西方邏輯史的總圖景和

分期,以及西方邏輯史的研究方法。認識到西方邏輯史研究的意義和邏輯在西方文化中的

核心地位。緒論計劃4學時。

(~)邏輯在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西方文化具有重視邏輯的傳統(tǒng)。由于重視邏輯,西方文明在經(jīng)歷了古希臘文

明之后沒有衰落下去。這種傳統(tǒng)促成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其他文明

由于不象古希臘那樣重視邏輯,往往曇花曇花一現(xiàn),沒能很好地延續(xù)下去。因此,

研究西方文明首先要研究西方的邏輯學。

(二)西方邏輯史的對象,西方邏輯史的總圖景和分期。

對象是:西方邏輯的發(fā)展歷史。西方邏輯史大致分為4個時期:

①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邏輯:主要是亞里士多德邏輯和斯多葛邏輯。亞里士多

德建立了三段論。其邏輯著作被稱為工具論,共有六篇:《范疇篇》《解釋篇》《前

分析篇》《后分析篇》《論辯篇》和《辯謬篇》。其中最重要的是《解釋篇》《前分

析篇》,它們一起含有:(1)對當關(guān)系理論。(2)換位理論。(3)直言三段論。

(4)模態(tài)三段論。

麥加拉學派由蘇格拉底的門徒歐兒里德斯創(chuàng)立。他的學生有說謊者悖論的發(fā)

現(xiàn)者歐布里德和科林斯的德拉斯馬查。后者是斯底爾波的老師。斯底爾波又是斯

多葛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西蒂姆的芝諾(前336-前264)的老師。芝諾死后,斯多葛學

派后繼者有克林瑟斯和克里西普斯(前280-前205)。麥加拉學派的另一支有第

奧多魯克羅納斯和他的學生費羅。費羅是實質(zhì)蘊涵的發(fā)明者。

斯多葛學派有同弗雷格的理論類似的語義學理論。對命題邏輯進行了研究。

對“如果,那么"、“并且”、“或者”等聯(lián)結(jié)詞給予很大關(guān)注,對條件句的合理解

釋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爭論。

克里西普斯以后的一千多年間,沒有人對邏輯作出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公元

2世紀開始,出現(xiàn)了兩本《邏輯導論》,為阿普萊厄斯和希臘醫(yī)生蓋倫所著。兩

本書表明,斯多葛成分和亞里士多德成分已經(jīng)混合在一起了。此后進入一個傳承

階段。邏輯著作被評注和譯成拉丁文。8世紀末阿爾琴寫了《論辯術(shù)》的著作,

內(nèi)容兒乎限于討論亞里士多德的范疇篇,此后還有兒本這樣的著作。

②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邏輯。特別是從12世紀到14世紀,對邏輯作出了重要

貢獻。12世紀,阿伯拉爾和他的學派對許多邏輯問題進行了充分的和比較清楚

的討論。中世紀許多邏輯課題和方法都是由呵伯拉爾的著作開創(chuàng)的。阿伯拉爾的

一個貢獻是把由于形式而是真的條件句和由于事實而是真的條件句加以區(qū)別。后

一種條件句以及和它們相應的論證被認為是不大完美的。他說,一個完美的條件

句其后件的涵義必須被包含在前件之中。阿伯拉爾還十分注意動詞“是”,他說,

任何直言句的內(nèi)容都能用“A是B”的形式的語句來表達。如“蘇格拉底存在”

可表達為“蘇格拉底是一個存在者二

希雷斯伍德的威廉著有邏輯《大全》,其中內(nèi)容有關(guān)于量詞的,如:

“所有”、“無-----不”和“并非有些——不”是等值的;

“無一”、“并非有些”和“所有——不”也是等值的;

“有些”、“并非無一”和“并非所有——不”是相同的;

,,有些一不,,、“并非無一”和“并非所有”也是。

西班牙的彼得(約1210-1277)受教于在巴黎教過書的威廉,后來成為教皇

約翰二十一世,寫了有現(xiàn)代版本的《邏輯大全》,當時被當作經(jīng)典,17世紀仍然

流行。它包括論述命題、波菲利的五種謂詞(定義、屬、種、固有屬性、偶性)、

范疇、三段論、論證的規(guī)則和謬誤的各章。此外還有叫做《論詞項的屬性》的一

組短文。

14世紀主要的邏輯學家是威廉奧卡姆(約1295-1349)、布里丹(1358年以

后不久逝世)以及阿爾伯特(約1316-1390)和一個被稱為偽司各脫的無名作家。

他們發(fā)展了關(guān)于推論的理論?!巴普摗北粺o名作家定義為“被條件聯(lián)結(jié)詞結(jié)合起

來的由一個前件和一個后件組成的一個假言命題”,聯(lián)結(jié)詞有“如果,那么”“所

以”。推論正確當且僅當不可能前件真而后件假。

③自文藝復興開始的近代時期的邏輯。從15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四百年

間,形式邏輯長期停滯。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培根和穆勒的歸納邏輯。近代

第一個邏輯學家是彼得?拉美斯(1515-1572),寫了幾本邏輯學專著,以反亞里

士多德主義而聞名。提出了單稱命題的三段論。

有幾本教本值得一提:瓊金?雍吉1638年出版《漢堡邏輯》。

阿諾德?格林克斯1662年出版《恢復前已倒塌的基礎(chǔ)的邏輯》。該書包括詞

項屬性的理論、“不”和“所有”與“有些”的結(jié)合、德摩根規(guī)律和直言三段論。

1662年阿爾諾和尼科爾出版的《邏輯和思維的藝術(shù)》(更為人熟知的名字《王

港邏輯》)。其大部分內(nèi)容不歸入今天“邏輯”的領(lǐng)域。突出特點是把普通名詞的

內(nèi)涵和外延區(qū)別開來。

萊布尼茨在十多歲就提出要構(gòu)造一種哲學語言或普通文字的計劃,一種在其

結(jié)構(gòu)上反映思想結(jié)構(gòu)的人工語言。

意大利數(shù)學家薩克里以預見非歐幾何著名,他有書《邏輯證明》(1697),提

出要論證一個三段論不正確,便用那個式構(gòu)造一個三段論,它的前提是真的,結(jié)

論說這個給定的式是不正確的。于是:如果這個式是正確的,這個三段論的結(jié)論

便是真的并且這個式是不正確的;所以這個式是不正確的。

④現(xiàn)代時期的邏輯。從布爾和德摩根開始,經(jīng)弗雷格和羅素的貢獻,數(shù)理邏

輯得到發(fā)展。

(三)西方邏輯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意義。

方法:通過對原始史料的梳理,理清西方邏輯發(fā)展從古希臘到20世紀80-90

年代的主要線索、階段、各階段的主要成就,了解主要的邏輯學家及其思想,建

構(gòu)出西方邏輯發(fā)展的一個清晰的畫面。意義:通過對邏輯學發(fā)展歷史的了解,加

深對邏輯學及其作用的理解和認識。

三、重點、難點提示和教學手段

(-)重點:西方邏輯史的分期。

(二)難點:西方文明的特點。

四、思考與練習

1為什么邏輯在西方文化中受到重視?

2西方邏輯史的劃分為那些階段?

五、閱讀書目(或參考文獻)

[1]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

第一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2]李志逵等:《歐洲哲學史再編》,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W.涅爾和M.涅爾:《邏輯學的發(fā)

展》,張家龍、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1985

年。

[4]張家龍主編:《邏輯學思想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5]江天驥主編:《西方邏輯史研究》,

人民出版社,1984年。

[6]馬玉珂主編:《西方邏輯史》,中

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7]宋文堅:《西方形式邏輯史》,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8]鄭文輝:《歐美邏輯學說史》,中

山大學出版社,1994年。

古代邏輯

?第一章古希臘邏輯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第二章亞里士多德的古典邏輯

?第三章麥加拉-斯多葛及古羅馬邏輯

一、學習目的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亞里士多德邏輯

和麥加拉一斯多亞邏輯,知道古羅馬邏輯概

貌。計劃10學時。

第一章古希臘邏輯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古希臘羅馬邏輯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第二節(jié)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

?第三節(jié)巴門尼德的唯心主義邏輯規(guī)律的思想

?第四節(jié)芝諾的論證方法

?第五節(jié)德謨克利特的認識論和邏輯

?第六節(jié)蘇格拉底的歸納定義

?第七節(jié)柏拉圖的邏輯思想

?第八節(jié)詭辯學派在邏輯學產(chǎn)生中的作用

第一節(jié)古希臘羅馬邏輯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古希臘是一群奴隸制國家,地理范圍包括現(xiàn)在的

希臘和愛琴海諸島、西西里島、意大利南部以及小亞

細亞沿海一帶。地理條件有利于航海貿(mào)易事業(yè)的發(fā)

展。希臘是個多山的地帶,富有礦藏,但耕地面積有

限,土壤肥沃的地區(qū)不多,因此農(nóng)業(yè)不象東方古國那

樣發(fā)達,大城市糧食不能自給,迫使當?shù)鼐用癫坏貌?/p>

發(fā)展工、商、航海事業(yè),以便從國外取得物質(zhì)和技術(shù)

知識等。

一、古希臘文化產(chǎn)生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

前八——六世紀,希臘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已經(jīng)

從農(nóng)業(yè)中分離出來,并且迅速發(fā)展起來。當

時主要的手工業(yè)有冶金、造船、制陶,與手

工業(yè)的發(fā)展相聯(lián)系,商業(yè)成為一個重要的經(jīng)

濟部門,出現(xiàn)了商人,出現(xiàn)了鑄幣。隨著手

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奴隸主由原來在家內(nèi)使

用奴隸,開始在生產(chǎn)中大量使用奴隸,奴隸

制于是確定下來。同時,也出現(xiàn)許多城市。

一些較大的城市同附近農(nóng)村一起,形成一個

獨立的小國家,叫做城市國家,簡稱城邦。

這就是奴隸制國家。當時古希臘總共有二百

多個城邦。

前八——六世紀,在城邦形成的同時,

古希臘又展開了一次大殖民運動,向黑海沿

岸、意大利、西西里以至西地中海沿岸殖民,

這些地方也建立起奴隸制的城邦。

隨著奴隸制的確立,城邦的形成,一個

重大的社會后果就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

的分離,奴隸主階級把勞動重擔完全壓在奴

隸身上。這就是古代文化和哲學產(chǎn)生的物質(zhì)

基礎(chǔ)。

二、古希臘哲學產(chǎn)生的社會政治條件

古希臘哲學的產(chǎn)生是同城邦的政治、階

級斗爭分不開的。城邦內(nèi)有兩部分人:自由

民和奴隸。自由民又包括兩部分:氏族貴族

(貴族譜系的大土地占有者)和平民(包括

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奴隸主和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

城邦建立之初,氏族貴族掌握大權(quán),不僅剝

削奴隸,而且壓迫其他自由民。當時社會的

主要矛盾是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手工業(yè)和

商業(yè)奴隸主在這一斗爭中起著領(lǐng)導作用。隨

著斗爭的發(fā)展,有些氏族貴族分子轉(zhuǎn)到了手

工業(yè)和商業(yè)奴隸主方面,利用下層平民的力

量,用武力推翻氏族貴族統(tǒng)治,建立起個人

獨裁統(tǒng)治,史稱“僭(闞)主政治”。僭主

政治很快過渡到奴隸主階級的寡頭政治或

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治。雅典就是從前七世

紀開始了平民反貴族的改革運動的。前六百

年左右的雅典,貴族統(tǒng)治日益加強,已經(jīng)使

得人們愈來愈不能忍受了。前594年,梭倫

上臺執(zhí)政后,他在人民群眾的壓力下,制定

了許多反對世襲貴族的法律。后來經(jīng)過庇西

特拉圖的僭主政治(前560-527),直到前

509年的克利斯提尼的革命,才最后完成了

梭倫的改革,肅清了氏族制的殘余,在雅典

建立了奴隸主民主制。古希臘哲學就是在這

一斗爭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

三、古希臘哲學產(chǎn)生的文化科學條件

前850——750年間,希臘人從腓尼基

人學得字母文字并加以改造,形成希臘字

母。希臘最早的文學作品荷馬和赫西俄德史

詩就是首先用這種希臘文字記載下來的。

這些史詩中穿插了許多神話和傳說,除

了敘述戰(zhàn)爭和日常生活外,還包含有關(guān)于世

界起源,萬物形成原因,靈魂不死等有世界

觀意義的東西,這些東西形成了哲學產(chǎn)生時

可利用的素材。

神話是一種幻想的形象的和思維,而

哲學則完全是概念的理論思維。哲學為了進

行概念的理論思維,除了從神話中汲取一些

素材,還需要依靠科學知識。當時希臘人從

埃及吸取幾何學、醫(yī)學知識,從巴比倫那里

吸取天文、歷法知識,根據(jù)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

加以發(fā)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古

希臘哲學正是在概括這些科學知識的基礎(chǔ)

上產(chǎn)生的。早期的希臘哲學家同時也是自然

科學家。

古希臘邏輯思想與哲學、認識論思想一

道,發(fā)源于前六到五世紀。前四世紀由亞里

士多德建立了一門比較完整的古典形式邏

輯。

古希臘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斗爭是當

時不同階級、階層之間的政治斗爭的反映,

涉及政治、倫理、法律、宗教、哲學等各個

方面。不同階級的思想家為了表達自己的思

想展開激烈的論辯,當時論辯之風盛行,學

術(shù)上“百家爭鳴”。爭鳴、辯論不能停留在

簡單的說明或陳述上,需要有說服力的推理

和論證,需要增強理性思維能力。于是,作

為說理論證的演說術(shù)、雄辯術(shù)便應運而生。

當時盛行的所謂“辯證法”,即通過揭露

不同意見爭論中的矛盾以探求真理的方法,

實為一種廣泛的辯論證明術(shù)。后來,邏輯學

這門學科曾長期被稱做辯證法。早期智者派

擅長辯論術(shù),后來他們之中的一些末流,由

于不擇手段制敵取勝,淪為詭辯家。

古希臘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也為邏輯的產(chǎn)

生提供了基礎(chǔ)。從東方傳入的天文學、地理

學、醫(yī)學、數(shù)學,特別是幾何學,使古希臘

的科學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茖W本身的發(fā)

展也需要邏輯方法。例如,原為一些零散的、

不成系統(tǒng)的幾何學知識,就是用演繹法這種

邏輯方法統(tǒng)貫起來的。

古希臘哲學圖譜(亞里士多德之前):

米利都學派

泰勒斯(希臘語:0aAn?;英語:Thales)

阿那克西曼德(希臘語:Ava§ipav6po^;英語:Anaximan

der)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艾菲索斯的赫拉克利特(希臘語:HpdKAciTogTrigE(PECTOOU;

英語:HeraclitusofEphesus)

畢達哥拉斯(希臘語:nueayapag;英語:Pythagoras)及其學派

注:米利都學派、赫拉克利特學派統(tǒng)稱為伊奧尼亞派。處在小亞

細亞西海岸。伊奧尼亞(ionia,一譯“愛奧尼亞?古地名)是古希臘時代對今天上

耳其安那托利亞西南海岸地區(qū)的稱呼,即愛琴海東岸的希臘愛奧里亞人定居地。其北

端約位于今天的伊茲密爾,南部到哈利卡爾那索斯以北,此外還包括希奧島和薩摩斯

島。伊奧尼亞這個名字來自于希臘的一個叫做愛奧尼亞人的部落.這個部落于前兩千

年后期在愛琴海岸定居。

畢達哥拉斯和愛利亞學派處在意大利南部。

愛利亞學派(Eleatic):

色諾芬尼(希臘語:=£vo(pu)v;英語:Xenophanes)

巴門尼德(希臘語:napp£vi5r|5;英語:Parmenides)

J[巴門尼德簡介

巴門尼德語nappEViSq5或tAedTq5英語ParmenidesofElea,約公

元前515年?前5世紀中葉以后)

芝諾(Zenon)

麥里梭(Melissos)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

阿那克薩戈拉(Anaksagoras)

原子論者(Atomists)

留基伯(Leucippus)

德謨克利特(希臘語:AnMKpiTog;英語:Democritus)

蘇格拉底時期

智者派(Sophists)

普羅泰戈拉(希臘語:npojTayopa^;英語:Protagoras,

I約公元前480-410年)

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0-375年)

蘇格拉底(希臘語:ZwKpdTng;英語:Socrates,公元前470

年?公元前399年)

小蘇格拉底學派(MinorSocraticSchool)

麥加拉學派(SchoolofMegara)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第二節(jié)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30年----前470年)是一位富傳奇

色彩的哲學家。他出生在伊奧尼亞地區(qū)的愛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來應該繼承王位,

但是他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據(jù)說,波斯國王

大流士曾經(jīng)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

赫拉克利特寫過一部總稱為《論自然》的書,內(nèi)容有“論萬物”、“論政治”和“論神

靈”三部分??上н@部書沒有保存下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只是130多個殘篇,它們是

從不同時期的著作中摘錄出來的。

哲學思想

1.永恒的活火:“這個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對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

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

定尺度熄滅。,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恒的活火,他的基本

出發(fā)點是: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chuàng)造

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邏各斯所規(guī)定的。原因:火是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

是最接近于沒有形體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運動的,又是能使別的事物運動。

2.萬物皆流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3.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永遠變動的,而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guī)律進行的。這

就是他的邏各斯學說

萬物的運動,無論是火的燃燒和熄滅以及萬物的生成和互相轉(zhuǎn)化都是按照一定的

邏各斯進行的;這種邏各斯主要就是一種尺度、大小、分寸,即數(shù)量上的比例關(guān)系。

這種尺度當然也是一種規(guī)律,但它和通常說的一般規(guī)律還有點不同,即尺度還只是一

種主要表現(xiàn)為數(shù)量上的一定的比例和關(guān)系,而一般規(guī)律卻不僅表現(xiàn)在數(shù)量方面也可以

表現(xiàn)在其他方面。

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是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

雖然萬事萬物變幻無常,但人們能夠把握它。邏各斯可以指

主觀規(guī)律和客觀規(guī)律。

4.對立統(tǒng)一

第三節(jié)巴門尼德的唯心主義邏輯規(guī)律的思

木目

愛利亞派的巴門尼德(希臘語

nappeviSqg或EAediqg英語

ParmenidesofElea,約公元前515年?

前5世紀中葉以后)是提出和試圖解決思維

與存在關(guān)系的最早的哲學家之一。他的認

識論及其思維和存在關(guān)系的學說,對于以

后形成的邏輯理論有一定的影響。

他也有一部《論自然》,闡述了自己

的觀點,其中包括他的認識論。他與赫拉克

利特直接相對立,認為真正存在著的只有不變的、不動的

和統(tǒng)一的“存在”。他認為,存在不生不滅,是整體,是

單一,沒有盡頭,沒有運動。他認為只有理性認識才能獲

得真正的知識。在認識論史上,他是第一個極為明確地提

出自己的認識論主張,并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割裂開來

的哲學家。他的認識論為后來希臘唯心主義以及否認感性

認識的理性主義的片面觀點首開張本。

巴門尼德受色諾芬尼關(guān)于神是不動的

的“一”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

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疇“存在”。

色諾芬尼認為神是唯一的、無所不能

的、不動的、永恒存在的,神是宇宙。針

對當時流行的多神論觀點,他嘲笑道,“可

是假如牛、馬和獅子有手,并且能夠象人

一樣用手作畫和塑像的話,它們就會各自

照著自己的摸樣,馬畫出和塑出馬形的神

像,獅子畫出和塑出獅子的神像了?!彼J

為只有唯一的神存在,如果有許多神存在,

那么神的力量就會分散,就不會具有高于

一切的力量。既然神是唯一的,神之外就

不能有別的存在,所以神又是一切,是宇

宙。既然神具有高于一切的力量,它可以

毫不費力地用它的心靈左右一切,因此它

也就永不著一會兒在這一會兒在那地動來

動去,所以神是不動的。神是永恒的,所

以它也沒有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出來的東西是必

然有滅亡的。

巴門尼德用“存在”代替色諾芬尼的

“神。用色諾芬尼的辯護方式為存在辯

護,創(chuàng)立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哲學。他認為

存在不是由什么東西產(chǎn)生出來的,否則存

在之先還有另一存在物,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存在不生不滅。存在各部分不能(象

多神一樣)不同,不能有存在之外的存在,

所以存在各部分完全相同,并緊密聯(lián)系在

一起,存在不可分割,是一個整體。存在

之外是不存在,也就是說存在之外沒有別

的東西,所以它是唯一的。存在是唯一的,

也就是說存在是一切,存在包含自己,這

樣,存在的內(nèi)部沒有運動的余地,所以它

永遠不動。

巴門尼德還批判伊奧尼亞派用感性物體作為萬物

本原的學說,“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或舌頭為準繩?!?/p>

他把伊奧尼亞派的看法稱為“意見”,“意見”是和“真理”對

立的,是錯誤的,欺人之談。否認了感性認識的作用。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

這是通向真理的途徑,并認為循著“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非存在

必然存在”這條錯誤的道路是什么也學不到的。

可以看出巴尼德的這些思想涉及到同一律、矛盾

律和排中律的問題。

第四節(jié)芝諾的論證方法

芝諾(前490-436年),巴門尼德的學

生和朋友,著有《論自然》,他認為“真

實的存在”是一,是不動的,感覺不能認

識真實的存在,只能認識假象。他否認對

象的多與動。感覺能感知到運動和多樣性

這個事實,但是這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

思維、理性如果承認對象的多和動就要引

起不可解決的矛盾。

芝諾首次使用了論證(反證法)的邏

輯方法。

芝諾反對多的論證是:如果承認“多

(多樣性)”的存在,那么就會陷入既承

認“多”是無限大又承認“多”是無限小

的矛盾。因為:(一)多是由許多部分集

合成的,它的每一部分都可以無限分割,

如果無限分割下去,分割到不能再進一步

分割的部分,即沒有大小體積的部分,然

后把無限多沒有大小體積的部分加在一

起,它仍然沒有體積,是個零,因此它是

無限小。(二)如果無限分割下去,分割

到最小最小的體積,把無限多有體積的部

分加在一起,它就會是無限大。(一)和

(二)矛盾,所以事物不是多樣的。

芝諾反對運動的論證最著名的有“二

分法”、“阿基里斯與龜”、“飛矢”、

“運動場”。

“二分法”:一個運動著的物體要達

到它的目的,首先必須經(jīng)過全程的一半,

而要經(jīng)過這一半路程,必須先經(jīng)過半程的

一半。如此類推,這個物體要經(jīng)過的將是

無限個一半的路程,因此它只能停留在原

地不動。

“阿基里斯與龜”:阿基里斯(Achill

es,并非荷馬史詩《伊里亞特》中的英雄

阿基里斯,而是古希臘奧運會中的一名長

跑冠軍)追龜說.“這個論點的意思是說:

一個跑得最快的人永遠追不上一個跑得最

慢的人.因為追趕者首先必須跑到被追者

的起跑點,因此走得慢的人永遠領(lǐng)先."

伯內(nèi)特解釋說,當阿基里斯到達烏龜?shù)钠?/p>

跑點時,烏龜已經(jīng)走在前面一小段路了,

阿基里斯又必須趕過這一小段路,而烏龜

又向前走了.這樣,阿基里斯可無限接近

它,但不能追到它.亞里士多德指出這個

論證和前面的二分法是一回事.“區(qū)別只在

于:這里加上的距離不是用二分法劃分

的.由這個論證得到的結(jié)論是:跑得慢的

人不可能被趕上.而這個結(jié)論是根據(jù)和二

分法同樣的原理得到的一一因為在這兩個

論證里得到的結(jié)論都是因為無論以二分法

還是以非二分法取量時都達不到終結(jié).在

第二個論證里說最快的人也追不上最慢的

人,這樣說只是把問題說得更明白些罷了

一一因此,對這個論證的解決方法也必然

是同一個方法.認為在運動中領(lǐng)先的東西

不能被追上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在它

領(lǐng)先的時間內(nèi)是不能被趕上的,但是,如

果芝諾允許它能越過所規(guī)定的有限的距離

的話,那么它也是可以被趕上的."

“飛矢”:如果任何事物,當它是在

一個和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間里時(沒有越

出它),它是靜止著.飛煎在每一剎那都占

據(jù)一個與自身相等的空間,這一剎那在這

里,那一剎那在那里,我們說一個東西這

一剎那在這里或一個東西那一剎那在那

里,都是就靜止狀態(tài)來說的,因此飛煎所

經(jīng)過的是無數(shù)靜止點的總和,而無數(shù)靜止

點的總和只能形成靜止,而不能形成運動,

所以飛煎不動。亞里士多德批駁說:“他的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時間不是由不可

分的'現(xiàn)在'組成的,正如別的任何量都不是

由不可分的部分組合成的那樣.”又說:“這

個結(jié)論是因為把時間當作是由'現(xiàn)在'組成

的而引起的,如果不肯定這個前提,這個

結(jié)論是不會出現(xiàn)的.

“運動場悖論“:”第四個是關(guān)于運動

場上運動物體的論點:跑道上有兩排物體,

大小相同且數(shù)目相同,一排從終點排到中

間點,另一排從中間點排到起點.它們以

相同的速度沿相反方向作運動.芝諾認為

從這里可以說明:一半時間和整個時間相

等”.他的證明可用下面的圖解來表示,其

中A,B,C代表大小相同的物體.

AAAAAAAA

BBBB-->BBBB-->

AAAA為一排靜止物體,而BBBB和

CCCC分別代表以相同速度作相反方向運

動的物體.于是當?shù)谝粋€B到達最末一個

C的同時,第一個C也達到了最末一個

B.這時第一個C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所有的B,

而第一個B只經(jīng)過了所有的A中的一

半.因為經(jīng)過每個物體的時間是相等的,

所以一半時間和整個時間相等.亞里士多

德指出「這里錯誤在于他把一個運動物體

經(jīng)過另一運動物體所花的時間,看做等同

于以相同速度經(jīng)過相同大小的靜止物體所

花的時間.事實上這兩者是不相等的."

第五節(jié)德謨克利特的認識論和邏輯

德謨克利特(約前460——370年)是

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者,留基伯的學生。

繼承了因果必然性原則和原子論。他著作中

涉及了哲學、邏輯、數(shù)學、物理學、生物學、

醫(yī)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

藝術(shù)、技術(shù)、軍事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馬恩指出,德謨克利特是“經(jīng)驗的自然科學

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德謨克利特在一部叫《規(guī)范》(已失傳)

的著作中闡述了自己的認識論和邏輯。在認

識論上他認為:“有兩種形式的認識:理性

的認識和暗昧的認識。屬于后者的是視覺、

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但真理性的認識

和這根本不同?!薄爱敯得恋恼J識在最微小

的領(lǐng)域內(nèi)不能再看,不能再聽,不能再嗅,

不能再償,不能再觸摸,而知識的探求又要

精確時,于是真理性的認識就參加進來了,

它具有一種更精致的工具?!?《古希臘羅

馬哲學》106頁)

根據(jù)間接資料,可以得知德謨克利特在

邏輯學上有如下貢獻:

(1)對歸納邏輯有貢獻。他是古代一

位“實驗自然科學家”,在研究中回涉及到

歸納、類比和假說等問題。他認為:“只找

到一個原因的解釋,也比成為波斯人的王還

好?!笨上У轮兛死氐臍w納邏輯失傳了。

(2)表述了充足理由律。原子論者認

為,任何事物都不是無緣無故產(chǎn)生的,一切

都由必然性而產(chǎn)生。德謨克利特論述了唯物

主義的決定論,提出由原子的運動、結(jié)合和

分離而形成的世界萬物的生滅變化都是按

照必然性進行的。他推測原子運動的基本形

式是旋渦運動。原子在無限空間中向各個方

向運動,彼此碰撞,形成旋渦運動。在旋渦

運動中,由各種不同形狀的原子彼此結(jié)合,

形成火、氣、水、土等復合物,然后形成無

數(shù)世界和自然界萬物。

但是,德謨克利特否認偶然性。

(3)研究了定義問題。亞里士多德在

《形而上學》中指出,德謨克利特略為接觸

到了概念的定義,并對熱與冷下了某種定

義。他認為熱與冷是事物在我們身上引起的

感覺,不是純粹主觀的東西,有客觀的物質(zhì)

基礎(chǔ)。

德謨克利特的定義與蘇格拉底的定義

不同,后者的定義是用以規(guī)定倫理概念的,

而德謨克利特的定義是與自然科學的研究

緊密相聯(lián)的。

第六節(jié)蘇格拉底的歸納定義

蘇格拉底(ZwKpdTng;英譯:

Socrates;前470—前399)出生于雅典

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母親是個助產(chǎn)婆,

早年繼承父業(yè),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

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

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guān)于倫理道德以及

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他被認為是當時最

有智慧的人。他曾三次參軍作戰(zhàn),在戰(zhàn)爭

中表現(xiàn)得頑強勇敢。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

主制后,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tǒng)宗教、

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

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

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下毒酒自殺而

死。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

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幾乎與孔子在中國

歷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他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

設(shè)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

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

向他請教。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

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

場合。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

的人物。他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

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jīng)常

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

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構(gòu)

成的等問題,后人稱之為“自然哲學”。蘇格拉底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

什么現(xiàn)實意義。出于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guān)心,他轉(zhuǎn)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

倫理問題,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誠實,什

么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么是國家,具有什么品質(zhì)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

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yǎng),等等。后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

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領(lǐng)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沒有著作,現(xiàn)在關(guān)于蘇格拉底的思想的了解絕大多數(shù)是來自他的弟

子柏拉圖的《對話錄》和克塞諾芬尼著作,《對話錄》是以蘇格拉底

和別人的對話為內(nèi)容展開的,但也因此我們通常很難分清哪些思想是蘇格拉底的,

哪些是柏拉圖的。

蘇格拉底繼承發(fā)揮了愛利亞學派特別

是色諾芬尼的神學觀點和論證方法,他認

為神是全知全能,支配一切的,世界上一

切事物都是由神按照一定的目的安排好

的。比如,人體的構(gòu)造,各部分都安排得

很合適。那眼來說,有眼瞼保護瞳孔,有

睫毛防止汗水流入等等。他用神學目的論

反對因果決定論,為以后的唯心主義哲學

開辟了道路。蘇格拉底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

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

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認為自己沒有沒有能力做探

索自然的研究,所以轉(zhuǎn)入研究社會人生。

蘇格拉底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其中心是探討人生的目的

和善德。他認為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

神靈的訓示。?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jié)

果。他強調(diào)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

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guī)范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

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人們只有擺脫

物欲的誘惑和后天經(jīng)驗的局限,獲得概念的知識,才會有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正義等

美德。蘇格拉底所追求的,是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

定義,是真正的知識,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美的理念”、“正義的理念”。這是西方哲

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

那么,如何獲得“真正的知識”呢?蘇格拉底提出用靈魂的眼睛去認識。怎

樣用靈魂的眼睛去認識普遍的概念知識呢?他給出了一套方法,即問答法(反詰法),

著就是他在邏輯學上的貢獻。具體包含如下四步驟。

第一步譏諷,就是在辯論中不是簡單

地直接否定對方的論題,而是佯裝無知,先

把對方的論題接受下來,然后用提問的方法

逐步引到相反的論題而駁倒對方,使得對方

不得不承認自己無知。

克塞諾芬尼回憶蘇格拉底與歐則德

謨的對話。蘇格拉底問歐則德謨什么是非

正義,歐則德謨先斷定欺騙、強奪是非正

義。蘇格拉底不直接反對他的這個命題,

但詰問他:在戰(zhàn)場上通過對敵人的欺騙、

強奪而獲取勝利,是否非正義呢?歐則德

謨只得承認:對敵人的欺騙、強奪是正義。

蘇格拉底然后又提出問題:對親友的欺騙、

強奪呢?比如一個親友要自殺,我通過哄

騙把刀奪過來,這行為如何呢?歐則德謨

只得承認,對親友的欺騙、強奪也可以是

正義的。最后,歐則德謨只得承認自己對

正義無知。

第二步助產(chǎn)術(shù)。駁斥了對方的論題之

后,還需要把對方引導到自己所主張的論

題上來,但不是把自己的論題從外面強加

于對方,而是引導對方自己尋求并發(fā)現(xiàn)真

理。助產(chǎn)士不是代替別人生孩子,因為胎

兒在母腹之中,助產(chǎn)士只是從旁協(xié)助別人

生產(chǎn)。

所謂助產(chǎn)術(shù)就是,通過問答揭露對方

的矛盾,幫助對方逐步達到普遍性知識的

方法。

第三步歸納。具體怎樣協(xié)助“生產(chǎn)”

呢?就是用歸納法。從特殊推導一般的方

法就是歸納法。例如,在《美諾篇》中有

如下的對話:

蘇格拉底:什么是美德?

美諾:這不難,一個男人的美德是指

他應該知道如何治理國家,并在治理工作

中如何損敵利友,一個女人的美德就是管

理家務,服持丈夫,男女老少尊卑各有其

不同的美德,都可予以定義。

蘇:什么是它們彼此沒有區(qū)別而是全

部一樣的性質(zhì)呢?不管美德有多少種,它

們都有一種使它們成為美德的共同性,在

回答什么是美德時,最好著眼于這種共同

的本性。不論家務或國家,若不以節(jié)制和

正義,能管理好嗎/

美:當然不行。

蘇:顯然節(jié)制和正義是美德的相同性,

請對一切美德下一定義。

美:美德是支配人類的力量。

蘇:這一定義包括一切美德嗎?美德

在一個小孩子和一個奴隸那里是一樣的

嗎?小孩子能支配他的父母,奴隸能支配

他的主人嗎?那支配人的人還能再是奴隸

嗎?

美:我想不會。

蘇:確實不會,這是沒有理由的。照

你說,美德是支配人類的力量,而你不加

上正義和不正義嗎?

美:我同意,因為正義是美德。但正

義之外尚有許多美德,如勇敢、節(jié)制、智

慧和豪爽等等。

蘇:這是個別的美德行為,但需要找

到貫穿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的美德。

美:是呀,蘇格拉底!甚至現(xiàn)在我也

還找不到能照你的意思來發(fā)現(xiàn)一個對于美

德的共同的概念。

蘇:現(xiàn)在輪到你告訴我普遍來說美德

是什么,要整個的完整的美德,不要碎片。

美:美德是對高尚事物的想望和獲得

這種事物的能力。

在后面的對話中,蘇格拉底經(jīng)過分析,

又一一揭示出:美諾提出的定義以及其他

的定義,如美德是獲得善的能力,美德是

正義或正當?shù)男袨?,是以正義獲得善的能

力等等,也是不中用的,因為在蘇格拉底

看來,正義只是美德的一部分,而不是整

個美德。美諾只得同意原定義不適合了,

重新確定美德是什么。最后,得到美德整

個或部分地是智慧。

第四步下定義。通過下定義的方法把

剛才得到的一個一般的原則的基本思想,

加以概括規(guī)定。蘇格拉底認為,一般地要

使理性心靈正確指導行為,必須有智慧,

有知識,由此就形成一個一般的定義,即

美德是知識。再進一步下定義,那就是美

德在于知善。

蘇格拉底從神學目的論出發(fā),論證美

德即是對善的概念的知識。他把善的概念

概看作一個能夠概括一切美德的永恒存在

的普遍概念。

上述四步中,蘇格拉底用到了歸納和

定義方法,這是他在邏輯學上的貢獻。同

時他也用到了大量的演繹推理,如芝諾的

反證法、三段論推理等等。

第七節(jié)柏拉圖的邏輯思想

柏拉圖(Plato,nAdTwv,約前427

年一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

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

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

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

哲學家。

第一章亞里士多德及亞里士多德學派邏輯

#1.亞里士多德的邏輯

理論

概述:古希臘邏輯的產(chǎn)生是西方邏輯史

的開端。早在公元前6之前,古希臘學者已

經(jīng)開始探討邏輯問題。當時,希臘民主政治

使得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公開辯論成為風

氣,按照一定的邏輯規(guī)則辯論的習慣已經(jīng)形

成。另一方面,論辯術(shù)、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的

發(fā)展對邏輯學的產(chǎn)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古

希臘邏輯在亞里士多德那里達到了最高的

成就。他的邏輯學說主要體現(xiàn)在《工具論》

一書中,他所提出的直言三段論學說是其邏

輯中最重要的部分。亞里士多德三段論有以

下幾個特點:①不用單稱命題作前提;②前

提與結(jié)論之間用“如果……則”聯(lián)系,它表

示了蘊涵關(guān)系,而不同于后來用“因為……

所以”表示的前提與結(jié)論之間的推論關(guān)系;

③亞里士多德在討論三段論時,很少舉具體

例子,一般使用包含變項的表達式。他通常

不使用“所有B是A",而是說“A述說所有

B”或“A屬于所有B”。他常用的三段論形

式是“如果R屬于所有S,并且P屬于有些

S,則P屬于有些R”等;④他從第1格的三

段論演繹出第2格和第3格的三段論。亞里

士多德是邏輯史上第一個演繹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

人。還在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公理方法的

理論,認為一門科學是一個命題系列,是一

些真的語句,它們可以包括兩個部分。其中,

第一部分包含一些基本命題或公理,這些特

定的命題既不能證明,也不需要證明就確定

是真的;第二部分包含一些命題或定理,它

們只有靠公理的真才能證明是真的,在證明

中需要應用規(guī)則。除直言三段論外,亞里士

多德還提出了復雜的模態(tài)三段論理論,并制

定了有關(guān)模態(tài)三段論的規(guī)則,例如,兩前提

中一為必然一為實然的三段論,第1格的規(guī)

則是:如果大前提是必然的,則結(jié)論是必然

的。根據(jù)這一規(guī)則,以下形式就是正確的:

“如果A必然屬于所有B并且B屬于所有C,

則A必然屬于所有C”。亞里士多德還確立

了一些非三段論的規(guī)則。

繼亞里士多德之后,對古希臘邏輯作出

了較大貢獻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其主要

貢獻表現(xiàn)在:①對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學說

作了補充,明確地為第1格增補了5個式,實

際上就是第4格的5個式。例如,“所有B

是A,所有C是B,所以,有的A是C",把

兩個前提對調(diào)一下,就是第4格的AAL②

建立了與亞里士多德不同的模態(tài)邏輯。③提

出了假言三段論,為麥加拉-斯多阿學派的

打下了基礎(chǔ)。

亞里士多德(前384-322)古典形式邏

輯的創(chuàng)始人,屬于逍遙學派,“邏輯學之父”。

其邏輯學論文在前一世紀時有他的后繼者

匯編在一起,名之曰《工具論》。其中包括:

[1]范疇篇——討論判斷的謂詞的最高形式

的種和存在的規(guī)定性的最高的種;[2]解釋

篇——論述判斷(命題或句子)的問題;[3]

前分析篇——闡明推理學說][4]后分析篇

——討論證明的本質(zhì);[5]正位篇(或論辯

篇)——討論論辯的各種方法;[6]辯謬篇

——為正位篇的續(xù)篇,是專門剖析和駁斥各

種詭辯的。

他在著作〈形而上學〉中,討論了邏輯

思維規(guī)律問題。

(1)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認識論

不徹底的唯物主義。他認為自然界、物

質(zhì)世界是認識的對象,是經(jīng)驗、感覺的源泉。

他認為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他既重視感性認

識又重視理性認識。

(2)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范疇和概念的理

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論與他關(guān)于概念、判

斷和推理的學說密切相關(guān),是他的《工具論》

首先涉及的問題。范疇是科學中的最基本

的、最一般的外延最寬廣的概念。各門學科

都有自己的范疇,它們是科學認識的結(jié)晶。

馬哲中的范疇有物質(zhì)、意識、時間、空間、

運動、靜止等。

亞里士多德的范疇在《工具論》的《范

疇篇》和《形而上學》中有詳盡論述。他認

為范疇一方面是詞義最高的種或關(guān)于現(xiàn)實

的云謂的(即表述)的種,另一方面也是存

在的規(guī)定性的最高的種。在他那里,范疇有

邏輯的意義和本體論的意義。他提出十個范

疇;[1]實體:分為第一性實體和第二性實

體。某一個別的人或馬是第一性實體;人、

動物是第二性實體。[2]數(shù)量:如“二肘長”;

[3]性質(zhì):如白的;[4]關(guān)系:如二倍、一半;

[5]地點:如在市場里;[6]時間:如昨天;

[7]姿態(tài):如坐著;[8]狀況:如穿鞋的;[9]

活動:如施手術(shù);[10]遭受:如被打。

十個范疇一方面表明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

實體、性質(zhì)、和關(guān)系等等,同時也是判斷的

最普遍的謂詞,是判斷謂詞的分類。一切判

斷都要用這些范疇,這些范疇可以概括判斷

主詞和謂詞的一切可能的結(jié)合。用語、詞語

本身不是范疇,但它們所表示的內(nèi)容屬于一

定的范疇。如人、馬、昨天等只是用語。如

“蘇格拉底是白的",蘇格拉底屬于實體

范疇,白屬于性質(zhì)范疇。

他認為第一性實體只能充當命題的主

詞不能作謂詞;第二性實體只能作謂詞,這

是片面的。

關(guān)于概念學說散見于《形而上學》和《工

具論》。邏輯學中概念的含義:一是作為認

識的總結(jié)和概括,對于事物的普遍的、本質(zhì)

屬性的反映。一是充作判斷的主詞、謂詞,

以及推理前提的詞項。亞氏把前者與語法修

詞相結(jié)合,稱之為本質(zhì)的語詞、知識本質(zhì)的

表述,有時稱之為定義(謂詞的一種,相當

于定義者)、邏格斯。亞氏把后者聯(lián)系到判

斷和推理前提,看作它們的組成要素。概念

是表示范疇的、未經(jīng)結(jié)合的用語或詞語,沒

有真假,如人、白的、奔跑。把它們結(jié)合起

來(形成判斷)時就有真假了。

(3)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判斷的學說

亞氏的判斷學說主要載于《解釋篇》,

在其他地方也有論述。他密切聯(lián)系語言形式

來闡述判斷的理論。除假言和選言判斷外,

現(xiàn)在形式邏輯所講判斷形式他都講到了。在

《前分析篇》給三段論的前提下定義時,實

際上給作為前提的判斷下了定義。他說:“一

個前提就是對一事物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的一個句子”。他認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是判斷或命題不同于個別語詞——概念,不

同于三段論的根本特點。判斷通過句子來表

達,但不是所有句子都表達判斷。這里,肯

定或否定和必須有正誤、真假是密切聯(lián)系

的。判斷是主觀的思維活動,必然有真假。

凡無真假的句子都不是判斷。

他說:“凡把存在中相結(jié)合者肯定之,

分離者否定之,則真,否則為假”,給出;

了唯物主義的判斷的真假標準。

他分析判斷的主詞和謂詞時沒有明確

把聯(lián)系詞作為判斷的第三個組成部分,后來

的亞歷山大才明確提出來。

他在《解釋篇》和《前分析篇》對判斷

進行了分類。首先分為簡單的和復合的。簡

單命題分為肯定的和否定的。根據(jù)主詞,在

《解釋篇》中把判斷分為全稱的和單稱的,

沒有區(qū)分出特稱的?!肚胺治銎酚懻撏评?/p>

前提時,把前提判斷分為全稱的、特稱的和

不定的。關(guān)于不定的他說:“指的是:無論

它屬于或不屬于,都沒有任何標志以顯示它

是全稱的,或特稱的?!焙髞聿欢ㄅ袛鄽w于

特稱判斷來使用。

在《前分析篇》中亞氏說“每個前提都

在陳述:某物是,或必然是,或可能是其他

事物的屬性?!焙髞恚瑐鹘y(tǒng)邏輯中把這種判

斷稱做按模態(tài)的劃分,區(qū)分出或然判斷、實

然判斷、必然判斷。亞氏還制定了相應的三

段論,構(gòu)成了一個模態(tài)三段論的體系。

在《解釋篇》中亞氏雖然提出了復合判

斷,但沒有進一步加以詳細說明。此外,在

《解釋篇》中亞氏對矛盾命題、反對命題,

聯(lián)系它們的真假,有較多論述,論述較為繁

復。

(4)亞里士多德論邏輯思維規(guī)律

邏輯規(guī)律主要在《形而上學》中提出來,

其他邏輯著作中也涉及到。在《范疇篇》、《解

釋篇》中則著重討論了邏輯思維規(guī)律的作用

范圍。

[1]矛盾律

在《形而上學》中亞氏認為:“事物不

能同時存在而又不存在”,“任何事物不可

能在同時既是而又非是”,“同樣屬性在同

一關(guān)系下不能同時屬于又不屬于同一主

題”。他認為研究本體論的哲學家或其他學

科的研究者,必須把這個道理看作是最為可

靠的原理予以承認。這里是他對矛盾律的本

體論解釋,還不是矛盾律本身。亞氏并不排

斥事物的變化。在不同的時間、關(guān)系下,事

物可以變化。他批評了普羅泰哥拉的“一切

皆真”和阿拿克薩哥拉的“萬物混合”的說

法。“假如對同一主體,在同一時間內(nèi)所有

相反說明都是對的,顯然,一切事物必將混

-O假如對任何事物可以任意否定或肯定,

同一事物將是一艘樓船,一堵墻與一個人,

這理論凡是同意于普羅泰哥拉思想的都得

接受。人們倘(tang)認為人不是一艘樓船,

他就明明白白地不是樓船:茍謂相反說明兩

皆真實,那么他也是一艘樓船。這樣我們就

落入阿拿克薩哥拉萬物混合的教義。”(〈形

而上學〉)。

[2]排中律

他說:“在相反敘述之間也不能有間體,

對于一個主體我們必須肯定或否定一個云

謂”,“兩個相反顯然不能同時都真,——

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切敘述都是假的”,“兩

個相反中必有一個是真的。又,假如關(guān)于每

一個事物必須承認或否定它,這就不可能都

是錯的;這兩相反中只有一個是錯的。"(〈形

而上學〉)。

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具有或不具有某

種屬性是對事物本體論的說明,事物本身無

所謂真假,肯定或否定。真假、對錯、肯定

或否定是邏輯范疇。

[3]同一律

在亞氏著作中沒有詳細說明。在〈形而

上學〉中指出,對參加辯難的雙方,對“每

一字必須指示可以理解的某物,每一字只能

指示一事物,決不能指示許多事物,假如一

字混指著若干事物,就應該先說明它所征引

的究屬是其中哪一事物?!逼渲邪送?/p>

律。亞里士多德的同一律是主觀的同一律。

他特別駁斥了克拉底魯,因為他認為“事物

既如此變動不已,瞬息已逝,吾人才一出言,

但已事過境遷,失之消幻,所以他最后凡意

有所謂,只能微和手指,以示其蹤跡而已;

他評價赫拉克利特所云“人沒有可能再度涉

足同一條河流”一語說:“在他想來,人們

就是涉足一次也未成功"?!?/p>

(5)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

[1]亞里士多德對推理的分類

在《論辯篇》中說,推理“是這樣一段

議論,其中如果已給與某些道理,則從中就

必然引出某種不同于這些已給與的道理的

另一道理”。在《前分析篇》中說:“三段

論是一陳述,其中有某物被認定了,則必然

可引出與已認定的事物不同的另一事

物……”。在亞里士多德那里,三段論是狹

義的推理,推理是廣義的三段論。他認為自

己最主要的功績在于發(fā)現(xiàn)了三段論。

他在《論辯篇》中提出四種推理:證明

的推理,論辯的推理,強辯的推理,誤謬的

推理。他在《辯謬篇》討論詭辯的論證時提

出四種論證:啟導的論證,論辯的論證,檢

查的論證,強辯的論證。論證要運用推理,

實際上這也是對推理的分類??偲饋硗评砜?/p>

分為三種:證明的推理,論辯的推理,詭辯

的推理。

(a)證明的推理或證明。是亞里士多

德三段論的核心。他認為三段論的主旨就是

證明。證明以普遍真實的原理為依據(jù),或以

由第一性的真實原理所推導出來的原理為

依據(jù),其目的是為了獲得一種必然性的真實

知識。這種推理的前提必須是真實可靠、無

可懷疑的。它們“是第一性的、直接的、比

結(jié)論更為知道的、比結(jié)論更為居先的、作為

結(jié)論的原因的……?!?《后分析篇》

71b20-25)o

(b)論辯的推理。是通過雙方問答從

而揭露議論中自相矛盾的一種推理,在《論

辯篇》中加以研究。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推

理,以或然性的道理為依據(jù),或以多數(shù)人的

意見所能接受的一些道理為依據(jù),或辯論的

一方以另一方的論斷為依據(jù)進行推導,從而

揭露對方的自相矛盾。

亞里士多德時代,辯論極為盛行。在辯

論中,甲方向乙方提出問題,要乙方回答。

隨后甲方便以乙方的回答為前提進行推論,

如能推出邏輯矛盾,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

甲方便獲勝。甲方所組成的三段論實際上是

歸謬式的。

(c)詭辯的推理。這種推理的建立是

為了強詞奪理。其前提是似是而非、不足憑

信的?;蛘咔疤峥尚牛玫降膮s是不應

從中得出的一種錯誤結(jié)論。即或者前提不

真,或者推論不對。

他在《辯謬篇》中指出,“有些推理是

真正的推理,但另外也有一些看來象推理,

但并不真是推理"(164al0-25)。正如加

上黃色的東西,看起來象黃金,其實不是真

正的黃金。

[2]三段論及其組成

他認為三段論由前提構(gòu)成,前提(判斷)

又由名辭構(gòu)成。一個前提就是“對一事物肯

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的一個句子”。這里主要

指的是有主謂結(jié)構(gòu)的判斷。

從質(zhì)上看有肯定和否定的,從量上看,

分為全稱的、特稱的、不定的。后來邏輯學

家把不定的歸入特稱的。

三段論里必須有兩個前提和一個結(jié)論

構(gòu)成。

[3]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特點及其與傳

統(tǒng)邏輯三段論的區(qū)別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的幾個最基本形式:

(a)如果A被斷定為B的全體分子的

屬性;

(b)并且B被斷定為C的全體分子的

屬性;

(c)那么A就必然被斷定為C的全體

分子的屬性。

此為AAA式。

(a)如果A被斷定為B的無一分子的

屬性;

(b)并且B被斷定為C的全體分子的

屬性;

(c)那么就必然沒有C是A。

此為EAE式。

上述兩個是形式可必然地得出結(jié)論。其

中ABC是三個名辭,是邏輯變項。其中固定

不變的辭項為邏輯常項。引用符號、字母,

即引用變項是亞里士多德在邏輯中的巨大

功績。

他在《前分析篇》中探討了三段論的形

式,確定了三個格十四個式,并且制定了四

條規(guī)則,以保證三段論推理的正確性。但是

亞里士多德三段論與傳統(tǒng)邏輯三段論在表

述上是有區(qū)別的。

第一個區(qū)別,名辭位置不同(在前提和

結(jié)論中)。傳統(tǒng)邏輯的是:

凡人皆有死M是P

蘇格拉底是人S是M

所以蘇格拉底有死。所

以S是P

主詞在前處于第一位,謂詞在后處于第

二位;而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把謂詞擺在

第一位,把主詞擺在第二位。

第二個區(qū)別:傳統(tǒng)邏輯表述為:M是P,

S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