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瀘縣五中學區(qū)2025年春初中七年級歷史學科半期定時訓練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1卷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I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試卷自己保存。第I卷選擇題(5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本題共計25題共50分)1.下面是某同學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制作的一段政權更迭的年代標尺,其中②處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者是()A.隋朝、楊廣 B.隋朝、楊堅 C.秦朝、嬴政 D.唐朝、李淵【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被殺后,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隨后消滅了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D項正確;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朝由楊堅于581年建立,排除A項;楊堅于581年建立隋朝,時間不符,排除B項;秦朝由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時間和朝代均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孫中山曾說:“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彼f的這種考試制度在我國正式誕生于()A.隋文帝時期 B.隋煬帝時期 C.唐太宗時期 D.武則天時期【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科舉制正式誕生。因此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3.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中心是()A.江都 B.洛陽 C.涿郡 D.余杭【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中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從605年起,陸續(xù)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000多千米,B項正確;江都是大運河上重要的城鎮(zhèn),不是中心,排除A項;涿郡是大運河的北端,排除C項;余杭是大運河的南端,排除D項。故選B項。4.唐朝在我國古代史上出現了多個繁盛局面。其中起“上承貞觀,下啟開元”作用的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參與執(zhí)政和在位的時間累計50年。這期間,經濟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社會相對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后來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上承貞觀,下啟開元”,C項正確;唐高祖李淵統(tǒng)治時期尚未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排除A項;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出現“貞觀之治”的局面,與題目信息不符,排除B項;唐玄宗統(tǒng)治時期出現“開元盛世”的局面,與題目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5.“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毕铝谢实圩钅鼙诌@一理念的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焙退鶎W知識可知,最能秉持這一理念的皇帝是唐太宗。唐太宗認為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選賢用能,他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為政期間,吸收隋亡教訓,勤政愛民,唐太宗認識到,只有虛心納諫,才能避免因君主個人的失誤而導致國家滅亡。所以他鼓勵臣下直言,并能從諫如流,把魏征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B項正確;唐高祖是唐朝開國君主,但未明確提出類似理念,排除A項;武則天雖開創(chuàng)“貞觀遺風”,但統(tǒng)治風格以強權為主,未強調納諫與史鑒,排除C項;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有“開元盛世”,但后期因拒諫引發(fā)安史之亂,與“鏡鑒”理念背道而馳,排除D項。故選B項。6.毛澤東曾說:“唐明皇(唐玄宗)不會做皇帝,前半輩會做,后半輩不會做?!闭f“前半輩會做”是基于他統(tǒng)治前期的()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 C.安史之亂 D.藩鎮(zhèn)割據【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依據所學可知,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勵精圖洽,重用賢能,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fā)。B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B。7.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時,提出了以下意見。其中正確的是①都是在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時出現的②統(tǒng)治者都注重調整統(tǒng)治政策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④都重視用人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唐太宗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唐玄宗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這兩個盛世都是在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時出現的,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注重調整統(tǒng)治政策,重視用人,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選D;唐代社會思想開放,并沒有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③不符合史實,排除包含③的ABC。8.唐朝被稱為“詩仙”、“詩圣”的是①李白②閻立本③杜甫④白居易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一生寫下了不少謳歌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人們稱他為”詩仙",他代表作有《早發(fā)白帝城》《蜀道難》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那個動蕩的歷史時代,真摯地表現了他關心國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們稱之為“詩史”。杜甫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被后人尊為“詩圣”。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所以①③符合題意,即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擇D。9.歷史上打破長安繁榮太平局面,標志著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大事是()A.盤庚遷殷 B.開元盛世 C.安史之亂 D.巨鹿之戰(zhàn)【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標志著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大事”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出現了安史之亂,最后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qū)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C項正確;盤庚遷殷發(fā)生在商朝,排除A項;開元盛世是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出現的盛世,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巨鹿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之一,發(fā)生于秦朝末年,是秦朝與反秦聯軍之間一場決定性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排除D項。故選C項。10.“大盜既滅,而武夫戰(zhàn)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jié)度使。由是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边@反映了唐朝時期出現的局面是()A.藩鎮(zhèn)割據 B.宦官專權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由是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可知,這是說,藩鎮(zhèn)大量出現,唐朝的統(tǒng)治基礎被消弱了,A項正確;材料說的是藩鎮(zhèn),不是說宦官,排除B項;“由是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這是說割據,不是說農民起義,排除C項;“大盜既滅”,這是說,安史之亂被平定,排除D項。故選A項。11.藏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其祖先在唐朝時被稱為()A.突厥 B.吐蕃 C.匈奴 D.回紇【答案】B【解析】【詳解】依據課本所學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B項符合題意;突厥、匈奴和回紇都不是藏族的祖先,ACD三項都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12.學習了隋唐的歷史后,某同學對隋唐史進行了總結,其中與歷史較吻合的是()A.中華文明的起源 B.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答案】C【解析】【詳解】據題干“某同學對隋唐史進行總結”和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政治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繁榮局面,經濟發(fā)達,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全面發(fā)展,文化昌盛,詩歌、書法、繪畫成就斐然,對外交往頻繁,長安是國際大都市,吸引眾多外國人,呈現出繁榮與開放的顯著特征,C項正確;中華文明起源指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與隋唐無關,排除A項;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對應秦朝,隋唐是統(tǒng)一王朝的復興,排除B項;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更符合遼宋夏金元時期,該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民族融合深入,社會各方面變化大,而隋唐核心特征是繁榮與開放,排除D項。故選C項。13.下面兩幅圖是唐朝出現的新型工具。它們運用于()A.農業(yè) B.工業(yè) C.商業(yè) D.交通【答案】A【解析】【詳解】題干材料中第一幅圖片是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fā)明的耕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并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于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jié)省人力和牲畜。第二幅圖片是筒車,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自行轉動,筒車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便于灌溉。因此它們都運用于農業(yè),故選A。14.下面圖片體現的主題是A.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B.唐代的對外交往C.唐朝的建筑成就 D.唐朝的經濟繁榮【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由圖示材料“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鑒真像”“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人像、東羅馬金幣、非洲黑人俑”可知,這些內容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體現的主題是唐代的對外交往,B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與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主題是唐代的對外交往,沒有體現唐朝的建筑成就和經濟繁榮狀況,排除C項、D項。故選B項?!军c睛】15.如圖是中國歷史紀年表(隋至清),圖中的處應是A.后周 B.北魏 C.陳 D.金【答案】D【解析】【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少數民族相關史實的準確識記,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后周960被北宋取代,北魏出現在5世紀,陳是589年滅亡,因此ABC不符合題意。金是1115年建立,1234年被蒙古軍隊所滅。D符合題意,故選D?!究键c定位】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冊·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16.“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對峙局面形成?!焙炇稹懊藭钡膬蓚€政權是A.北宋和遼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金D南宋和西夏【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題干“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對峙局面形成?!钡男畔?,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時期,岳飛抗金被陷害,宋金達成協(xié)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C項符合題意;北宋和遼的協(xié)議是澶淵之盟,A項不符合題意;北宋和西夏議和,西夏向北宋稱臣,B項不符合題意;南宋和西夏之間沒有協(xié)議,D項不符合史實;由此可知,ABD三項內容都與題干不相符,排除;故選C。17.中國古代南北方人口總數及所占比例對照表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人口(戶)占全國戶口數比例西漢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據上表可知()A.南方的生產技術比北方先進B.經濟重心南移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C.北方的人口增長率比南方高D.人口遷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答案】B【解析】【詳解】試題分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江南經濟的開發(fā)的史實。東漢末年以來,人口南遷給江南經濟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先進的生產經驗,江南地區(qū)本來就具備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江南經濟開始得到開發(fā)。從唐朝中后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圖表數據的變化說明經濟重心南移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刈逍纬墒窃?,所以D說法錯誤,AC對材料理解不準確,不符合題意。選項中B符合題意,故選B?!究键c定位】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經濟重心的南移18.有學者指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經濟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變遷。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A.南北朝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明清時期【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時期,C項正確;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排除AB項;明清時期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南移,排除D項。故選C項。19.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其目的是()A.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B.加強民族融合C.有效統(tǒng)治全國 D.實現國家統(tǒng)一【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目的,難度不大。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為了吸取宋地方無權、人浮于事的教訓,加強中央集權,有效地管轄和統(tǒng)治遼闊的國家,在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執(zhí)政,稱為行中書省。故應選C項。20.以下是小明同學制作“元朝統(tǒng)一”表格。其中有一處錯誤,請你指出()選項時間事件A1260年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B1271年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C1276年元攻破臨安,北宋滅亡D1279年消滅南宋殘部,統(tǒng)一全國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不是北宋,表述錯誤,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汗位,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大都,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21.下列事跡與忽必烈有關的是()①統(tǒng)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權③定國號為元④完成全國統(tǒng)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與忽必烈有關”和所學知識可知,統(tǒng)一蒙古各部的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他通過一系列戰(zhàn)爭和政治手段,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落,為蒙古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故①不符合題意;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tǒng)一,建立蒙古政權,故②不符合題意;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故③符合題意;1279年,忽必烈派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故④符合題意。綜上,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統(tǒng)一蒙古各部的是成吉思汗鐵木真,①不符合題意,AC項含有①,排除A項、C項;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tǒng)一,建立蒙古政權,②不符合題意,D項含有②,排除D項。故選B項。22.我國首屆《詩詞大會》上有這樣一道題目:根據以下線索說出一位詩人。宋代一位著名的狀元,官至丞相。著有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收丹心照汗青”。他應為()A.李白 B.杜甫 C.蘇軾 D.文天祥【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依據題干關鍵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此人是文天祥。1276年南宋滅亡后,領導武裝抗元的南宋大將文天祥兵敗被俘,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D項符合題意,故此題選D。23.下列的三幅圖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榮?()A.農業(yè)繁榮 B.手工業(yè)繁榮 C.商業(yè)繁榮 D.文化繁榮【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貨郎圖》反映的是宋代貨郎走街串巷叫賣,不再受地域限制,顯示了宋代商業(yè)的繁榮。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南宋紙幣銅版拓片反映紙幣產生,有利于商業(yè)發(fā)展,C項正確;圖片內容與農業(yè)無關,排除A項;圖片內容與手工業(yè)無關,排除B項;圖片內容與文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4.貨幣是經濟發(fā)展的見證之一。四川地區(qū)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它()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四川地區(qū)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和所學知識可知,“交子”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北宋初年,四川用銅錢,體重值小,1000個大錢重25斤,買1匹絹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銅錢。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發(fā)行一種紙幣,命名為交子,代替銅錢流通,B項正確;唐朝曾出現類似匯票的“飛錢”,但僅作為異地存取憑證,不具備貨幣流通功能,并非紙幣,排除A項;南宋雖大量使用紙幣(如“會子”),但交子的誕生時間早于南宋,且南宋并非交子的起源朝代,排除C項;元朝是紙幣制度進一步發(fā)展的時期,但遠晚于北宋,排除D項。故選B項。25.學習遼宋夏金元歷史后,某班四位同學作了如下主題演講。你認為最能準確概括這段歷史的基本特征的是()A.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 B.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國家統(tǒng)一與經濟繁榮【答案】B【解析】【詳解】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元多個民族政權(遼、宋、夏、金、元)長期并立,既有沖突也有融合(如元朝統(tǒng)一后民族交流加強)。同時,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如元朝行省制度、市民經濟興起),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最能概括此階段的特征,B項正確;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特征通常適用于早期國家形成階段(如夏商周)或重大制度變革時期(如春秋戰(zhàn)國)。遼宋夏金元時期已處于封建社會成熟階段,國家早已形成,因此不符合,排除A項;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更適合隋唐時期的“盛唐氣象”,其特點是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而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并立,戰(zhàn)爭與沖突較多,開放程度相對受限,故不準確,排除C項;遼宋夏金元大部分時間處于分裂狀態(tài)(如宋與遼、西夏、金對峙),直到元朝才實現統(tǒng)一。經濟雖局部繁榮(如宋朝商業(yè)發(fā)展),但整體以民族關系和社會變革為主導,此選項片面,排除D項。故選B項。第1I卷材料解析題(50分)二、材料問答題。(26題22分,27題28分)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顿Y治通鑒》卷材料三(1005年)宋遼約定:雙方結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材料四(議和)后宋、遼之間120年不再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相互貿易,禮尚往來,雙方互(派)使(節(jié))共達數百次之多。遼朝邊地發(fā)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五遼、夏、金、元在邊疆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而元朝不僅版圖遼闊,對邊疆的控制也在前朝的基礎上更為強化。對東南、西域、西藏等邊遠地區(qū),元朝都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幾栽婿?、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2)材料二這句話反映了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怎樣的主張?(3)材料三中反映的北宋與遼議和之事,歷史上稱為什么?和議規(guī)定宋遼之間的關系是什么?(4)結合材三、四,說說宋遼議和給雙方人民帶來了什么影響。(5)據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元朝“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措施。(任答兩點4分)(6)中央對邊疆的管理有何意義?【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2)反映了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主張民族平等,對各民族一視同仁。(3)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和議規(guī)定宋遼之間的關系是雙方結為兄弟之邦。(4)積極影響:宋遼之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也增進了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融合;雙方互派使節(jié),禮尚往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上的友好關系。消極影響:北宋每年給遼的歲幣,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負擔。(5)①在東南地區(qū),設立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②在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等管理軍政事務;③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tǒng)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使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6)①有利于邊疆地區(qū)開發(fā)和穩(wěn)定,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②加強了中央與邊疆地區(qū)的聯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③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融合;④彰顯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為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了借鑒?!窘馕觥俊拘?詳解】事件: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步輦圖》,反映了吐蕃使者祿東贊向唐太宗請求和親(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件。【小問2詳解】主張:根據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主張民族平等,對各民族一視同仁。她得到西北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小問3詳解】議和:根據材料三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錢物,稱為“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關系:根據材料三“雙方結為兄弟之邦”可知,和議規(guī)定宋遼之間的關系是雙方結為兄弟之邦?!拘?詳解】影響:本題應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影響。根據材料三“北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可知,北宋每年給遼的歲幣,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負擔。根據材料四“不再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事,相互貿易,禮尚往來,雙方互(派)使(節(jié))共達數百次之多”可知,宋遼之間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也增進了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融合;雙方互派使節(jié),禮尚往來,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上的友好關系。【小問5詳解】措施:根據材料五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在邊疆地區(qū),元朝統(tǒng)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強統(tǒng)治。東南地區(qū),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行政機構。西北地區(qū),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西藏地區(qū),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拘?詳解】意義: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從邊疆開發(fā)、鞏固統(tǒng)一、民族交融、邊疆治理等角度作答,如:①有利于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和穩(wěn)定,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②加強了中央與邊疆地區(qū)的聯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③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融合;④彰顯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為后世的邊疆治理提供了借鑒。27.古代中國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庇墒嵌觊g,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浴敦懹^政要》材料二宋太宗一朝,文臣成為政事堂和樞密長官的主要人選,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兩宋共有樞密使、副樞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約占91%。材料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菁兜缊@學古錄》(1)結合所學知識,唐太宗在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來踐行材料一中“存百姓”這一思想的?除此之外,唐太宗在政治上還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出宋朝政治上的方針政策?有何影響?(3)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對我國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創(chuàng)舉是什么?有何積極影響。(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歷代王朝加強制度建設的核心目的?!敬鸢浮浚?)經濟措施:①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如輕徭薄賦,使農民能有更多時間從事農業(yè)生產,促進經濟發(fā)展,從而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踐行“存百姓”思想。②唐太宗推行了均田制等土地政策,使農民有地可種,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政治措施:①虛心納諫,任用賢能。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等諫臣,善于聽取不同意見,完善決策。同時任用房玄齡、杜如晦等有才能的大臣,為國家治理出謀劃策。②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③制定法律,減省刑罰。修訂《唐律疏議》,體現了一定的寬仁慎刑思想,穩(wěn)定社會秩序。④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通過考核監(jiān)督官員,保證官員隊伍的素質,更好地為百姓服務。(2)方針政策:重文輕武政策。積極影響:①在政治上,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②在文化上,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③消極影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也導致國家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3)創(chuàng)舉:實行行省制度;積極影響:①加強了對遼闊疆域的有效管理,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行省制度下,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②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行政區(qū)劃產生了深遠影響。(4)核心目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或鞏固統(tǒng)治、維護政權穩(wěn)定)。無論是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都是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管理和控制,確保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窘馕觥俊拘?詳解】經濟措施:據材料一“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墒嵌觊g,風俗簡樸,衣無錦繡,財帛富饒,無饑寒之弊。”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唐太宗強調“存百姓”,經濟上需保障民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機械密碼投幣柜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丹參注射液市場前景展望及未來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智能路由選線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新疆大學《招聘與面試技巧》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中國春季服飾數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方頭調節(jié)螺絲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數控多點定位液壓閘式剪板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羰基二咪唑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新生兒敗血癥的預防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生物三:群落的結構第課時導學案
- 機械制造及非標零部件加工項目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應急預案
- 2025年裝維智企工程師(三級)復習模擬100題及答案
- 國家管網集團西南管道昆明輸油氣分公司突發(fā)環(huán)境事件綜合應急預案
- 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
- 停送電培訓課件
- 醫(yī)院培訓課件:《核心制度-護理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解題秘籍05 圓的綜合問題(9種題型匯-總+專題訓練)(解析版)-2025年中考數學重難點突破
- 無線網絡施工方案
- 電商平臺居間合同
- 阮樂器美術課件
- 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陸上風電工程標桿造價指標(2023年)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