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_第1頁
高中歷史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_第2頁
高中歷史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_第3頁
高中歷史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_第4頁
高中歷史題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42/443/44一、工作重點轉移

1.召開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2.內容

(1)思想上: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

指導方針。

(2)政治上:果斷地停頓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口號,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

上來戰(zhàn)略決議。實事求是當代化建設4/44(3)經濟上:提出了改革不適應生產力

和上層建筑,必定了在經濟體制中權力下放標準。

(4)組織上:大力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果斷按

辦事;認真處理黨政企不分、

、以政代企等長久存在問題。3.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含有深遠意義

,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標志著社會主義當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來。生產關系經濟規(guī)律以黨代政偉大轉折5/44二、改革:從農村到城市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原因:在高度集中經濟體制中,廣大農民

受到壓抑,農業(yè)生產發(fā)展遲緩,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生產主動性6/44(2)進程:①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自發(fā)實施

,糧食生產取得豐收。②四川省廣漢縣一個公社率先取消

,掛出鄉(xiāng)人民政府牌子。③在中共中央必定和推進下,“

”“包干到戶”責任制快速推廣。④到1983年初,全國農村實施

責任制生產隊已達93%。包產到戶人民公社包產到戶家庭聯(lián)產承包7/44(3)意義:①農村經濟體制重大變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主動性,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經濟形勢和

。②農村改革突破性進展推進了城市

。經濟體制改革社見面貌8/44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開始標志: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經過了《

》。

(2)中心步驟:增強企業(yè)活力。

(3)詳細辦法:實施

分開、建立各種形式責任制,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

(4)發(fā)展進程:到1987年,全國已經有80%國營企業(yè)實施了各種形式承包經營責任制。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決定政企職責9/44三、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1.重大舉措

(1)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1980年,設置深圳、

、汕頭和福建廈門四個經濟特區(qū),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

”。

(2)開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珠海試驗田10/44(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從1985年起,在

、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域和環(huán)渤海地域開辟經濟開放區(qū)。

(4)劃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qū)。

(5)1990年,開發(fā)開放

地域,成為中國深入對外開放主要標志。長江三角洲上海浦東11/442.歷史意義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qū)——

——沿海經濟開放區(qū)——

這么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對外開放格局,有力地推進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當代化建設。沿海開放城市內地12/44

1.在1956年,上海天氣很熱,企業(yè)為了不影響生產,采取降溫辦法,當初降溫辦法比較簡單,主要是風扇、鼓風機,不過企業(yè)即使采取這么辦法也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當初經過十一個部門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終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這一事件說明了什么?13/44提醒:政企職責不分,企業(yè)沒有自主權,不能發(fā)揮應有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造成了官僚主義,影響了生產力發(fā)展。14/442.1990年4月開發(fā)開放浦東,經過二十多年發(fā)展,浦東已經成為上海經濟發(fā)展主要增加區(qū)域。浦東成就說明了什么?提醒:說明改革開放政策英明偉大,浦東已經成為中國深入對外開放主要標志。15/4416/4417/44一、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重大調整

1.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后,在新解放區(qū)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施農民土地全部制,農民翻身成了主人,為新中國農業(yè)發(fā)展和工業(yè)化開辟了道路。

2.農業(yè)合作化在國家對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中,主動發(fā)展、穩(wěn)步前進,組織農業(yè)合作社。經過農業(yè)合作化,國家基本上實現(xiàn)了把土地等生產資料私有制變?yōu)樯鐣髁x公有制。18/443.“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8年輕率地發(fā)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挫傷了他們建設社會主義主動性。

4.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決定在農村實施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要形式責任制,即在堅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實施包產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這一政策調動了農民主動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進了農業(yè)發(fā)展。19/441.1980年4月,向陽人召開了選舉大會,選舉產生了人民代表,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鄉(xiāng)長,副鄉(xiāng)長,隨即摘下了“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牌子,掛上了“廣漢縣向陽鄉(xiāng)人民政府”牌子。由此,向陽因在全國第一個摘下人民公社牌子,而后被譽為“中國第一鄉(xiāng)”蜚聲海內外。向陽人(

)A.開創(chuàng)了人民當家做主時代B.邁開了農村改革主要一步C.勇敢嘗試城市政治體制改革D.真正實現(xiàn)了民族區(qū)域自治20/44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材料反應是農村改革,故B項正確。A項是新中國成立,C項是1984年,廣漢縣向陽鄉(xiāng)不屬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域,故D項不正確。答案:B21/44二、全方面了解經濟體制改革

1.必要性計劃經濟體制存在著嚴重弊端,并嚴重妨礙了生產力繼續(xù)發(fā)展。所以必須改革原來經濟體制,才能使社會主義保持旺盛生命力。

2.前提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3.本質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22/444.內容在農村實施以家庭聯(lián)產承包為主要形式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在城市主要是把單一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各種全部制經濟,把高度集中管理體制改變?yōu)橐蚤g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管理體制。

5.意義經過改革,大大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城鎮(zhèn)勞動者生產主動性大大提升,國民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23/442.下列圖說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后(

)①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比重顯著下降②城市個體及其它經濟成份占有較大比重③由單一公有制經濟向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各種全部制經濟轉變④國有企業(yè)改革已經完成24/44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國有企業(yè)改革還在繼續(xù)深化和擴大,排除含④選項。答案:B25/4426/44[典題例析][例1]

(·安徽高考)表2是依據(jù)龔關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相關數(shù)據(jù)編制。該表反應出(

)表21979~1984年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年均增加率收入農村(家庭收入)17.6%城鎮(zhèn)(職員貨幣工資)8.0%消費水平農村8.9%城鎮(zhèn)4.5%27/44A.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已建立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還沒有開啟

D.城鎮(zhèn)居民消費水平低于農村

[解析]結合

1979~1984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概況分析判斷備選項。據(jù)1979~1984年城鎮(zhèn)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增加數(shù)據(jù),能夠判斷農村高于城鎮(zhèn),反應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取得了顯著成效,B項符合題意。A項不符合史實;C項說法錯誤;材料數(shù)據(jù)只能反應改變情況,并不能得出D項結論。

[答案]

B28/44[題組沖關]1.1978年,安徽碰到特大旱災,省委書記萬里說:“我們不能眼看著農村大片土地撂荒……與其拋荒倒不如讓農民個人耕種,充分發(fā)揮各自潛力,盡可能各種‘保命麥’,渡過災荒?!庇谑鞘∥瘺Q定“借地渡荒”,即借給每一個農民三分地用于種麥,對超產部分不計征購,歸自己全部,利用荒山湖灘種植糧油作物誰種誰收。對這種做法認識不正確是(

)A.基本滿足了群眾要求B.實際上否定了人民公社體制C.公開違反了社會主義標準

D.對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探索29/44解析:由材料可知當初是1978年,農村依然是人民公社體制,而他這一做法實際上就是對人民公社體制否定,也是當初一個探索,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需求,但他并沒有違反社會主義標準,土地仍屬于公有。答案:C30/442.一份文件中分析道:“過去國家對企業(yè)管得太多太死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把全民全部同國家機構直接經營企業(yè)混為一談。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全部權同經營權是能夠適當分開?!币韵挛募凶钤缈赡荜U述這一觀點是(

)A.1958年《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決議》B.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C.1984年《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決定》D.1993年《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決定》31/44解析: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經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決定》,提出把增強企業(yè)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中心步驟。按照政企分開、全部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標準,深入擴大生產經營自主權。本題選C。答案:C32/4433/44[典題例析]

[例2]

(·福建高考)據(jù)下列圖判斷中國進出口總額開始出現(xiàn)較快增加年代,與此同時發(fā)生重大事件是(

)A.設置四個經濟特區(qū) B.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C.開發(fā)上海浦東地域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34/44[解析]

1979年我國設置了“出口特區(qū)”,1980年定名為“經濟特區(qū)”,排除A項;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正是示意圖中進出口總額快速增加原因,故選B項;開發(fā)上海浦東地域是在1990年,加入世貿組織是在年,均不符合示意圖時間要求,排除C、D兩項。

[答案]

B35/44[題組沖關]3.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同意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qū),深圳經濟特區(qū)誕生,隨即其它三個特區(qū)也相繼開建。特區(qū)開建時其特殊經濟政策包含(

)①建設資金以吸收外資為主②各種經濟成份并存③產品銷售以外銷為主④經濟運作以市場調整為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6/44解析:中國經濟特區(qū)主要“特”在:吸收外資、各種經濟形式、出口型企業(yè)、市場經濟,①②③④均符合上述特征,故全部正確。答案:D37/444.國際輿論曾評價中國政府“開放整個海岸”是35年來所“采取最大膽行動”。這一“行動”是指(

)A.創(chuàng)辦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qū)B.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C.開放海南島為經濟特區(qū)D.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38/44解析:從材料“開放整個海岸”“35年來”分析,35年來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84年,1984年我國對外開放中又采取了重大辦法,開放大連、寧波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強了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活力,符合題意“開放整個海岸”等信息。其它三項時間上與題意不相符合。答案:D39/4440/44關鍵詞——對內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對外開放多層次、全方位格局形成圖說歷史主旨句歸納(1)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做出了改革開放偉大決議,中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當代化建設新時期(2)中國改革從農村起步,普遍實施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展開,以增強企業(yè)活力為中心步驟41/44關鍵詞——對內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對外開放多層次、全方位格局形成圖說歷史主旨句歸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