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完整版本_第1頁
灸法完整版本_第2頁
灸法完整版本_第3頁
灸法完整版本_第4頁
灸法完整版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概述

1.灸法的概念

灸法就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jīng)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2.灸法的特點

灸法雖為古代療法,但療效獨特,古有"灸治百病"之說,現(xiàn)代研究已證明:灸法可以調整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因此現(xiàn)代灸法運用仍很廣泛。針、灸兩法各有特點,不能互相替代。例如:灸法的溫熱保健作用等針刺法難以達到;而放血及對深部組織病癥的作用,又是灸法所不及。二者之間具有共同性、互補性和特異性。

二、艾、艾絨、艾炷、艾條

1.艾的作用艾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自然生長于山野之中,我國各地均有生長,古時以蘄州產(chǎn)者為佳,特稱蘄艾。艾在春天抽莖生長,莖直立,高60~120cm,具有白色細軟毛,上部有分枝。莖中部的葉呈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有柄,羽狀分裂,裂片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具有不規(guī)則的鋸齒,表面深綠色,有腺點和極細的白色軟毛,背面布有灰白色絨毛;頂端葉全綠,橢圓形、披針形或絨形。頭狀花序,無梗,有苞片,略有白色細軟絲狀毛,7~10月開花。瘦果呈橢圓形,艾葉有芳香型氣味。在農歷的4~5月間,當葉盛花未開時采收。采收時將艾葉摘下或連枝割下,曬干或陰干后備用。艾葉中纖維質較多,水分較少,同時還有許多可燃的有機物,故艾葉是理想的灸療原料。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用艾葉做施灸材料,有通經(jīng)活絡、祛除陰寒、回陽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見圖)現(xiàn)代研究:蘄(祈)艾含揮發(fā)油約0.002%,主要成分為苦艾醇、苦艾酮。此外尚含膽素鉀鹽以及維生素甲、乙、丙、丁等??喟肌⒖喟信d奮中樞作用。苦艾中含有鉀類、柔酸,氯化鉀等,故有解熱、止血、鎮(zhèn)痛的作用。

2.艾絨的制備采集肥厚新鮮的艾葉,放置日光下曝曬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用木杵搗碎,篩去雜梗和泥砂,再曬再搗再篩,如此反復多次,就成為淡黃色潔凈細軟的艾絨。艾絨按加工(搗篩)程度不同,分粗細幾種等級,臨床根據(jù)病情的需要而選用。一般若作直接灸,可用細艾絨;若作間接灸,可采用粗艾絨。

3.艾炷和艾條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為艾炷。每燃盡一個艾炷,稱為一壯。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純凈陳久的艾絨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邊捏邊旋轉,把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不但放置方便平穩(wěn),而且燃燒時火力由弱到強,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緊實,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條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鑄中錐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將艾絨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屬制成下端適于壓入洞孔的圓棒,直插孔內緊壓,即成為圓錐形小體,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絨緊密,大小一致,更便于應用。根據(jù)臨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為三種規(guī)格,小炷如麥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燒(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棗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欖大,常用于間接灸(隔物灸)一般臨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徑約0.8cm,炷重約0.1g,可燃燒3~5min。②艾條:指用艾絨卷成的圓柱形長條。根據(jù)內含藥物之有無,又分為純艾條(清艾灸)和藥艾條兩種。一般長20cm,直徑1.2cm。因其使用簡便,不起泡,不發(fā)瘡,無痛苦,患者還可以自灸,故臨床應用更為廣泛。純艾條:取制好的陳久艾絨24g,平鋪在8寸(26cm)長、8寸(26cm)寬,質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0.35寸(1.5cm)的圓柱形,越緊越好,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藥艾條:主要包括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三種。普通藥艾條取肉桂、干姜、木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蒼術、沒藥、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細末。將藥末混入艾絨中,每支艾條加藥末6g。制法同純艾條。太乙針其藥物配方歷代各家記載各異。近代處方為:人參250g,參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鉆地風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沒藥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蘄艾2000g,甘草1000g,防風2000g,麝香少許,共研為末.取紙(紙寬41cm,長40cm),內置藥末約25g左右,卷緊成爆竹狀,越緊越好,外用桑皮紙厚糊6~7層,陰干待用。雷火針用艾絨94g,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研為細末,過篩后,加入麝香少許。取棉皮紙二方,一方平置桌上,一方雙折重復于上。鋪潔凈艾絨于其上,拿木尺等輕輕叩打使均勻成一平方形,然后將藥料勻輔于艾絨上,卷成爆竹狀,外涂雞蛋清,以桑皮紙厚糊6~7層,陰干勿令泄氣待用。(注:比艾條要粗大的多)

三、灸法的分類

四、常用灸法

1.艾炷直接灸將灸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的方法,稱為直接灸。根據(jù)灸后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化膿灸和非化膿灸?;摼模:劬模┯命S豆大或棗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組織經(jīng)燙傷后,產(chǎn)生無菌性化膿現(xiàn)象,能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作用。目前臨床上,常用此法對哮喘、慢性胃腸炎、發(fā)育障礙等疾病和體質虛弱者進行施治。操作方法:①體位的選擇和點穴:因灸治要將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時間較長,故要特別注意體位的選取,要求體位平正、舒適。待體位擺妥后,再在上面正確點穴。②艾炷的安放和點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單純采用細艾絨外,也可在艾絨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經(jīng)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熱力的滲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處涂以少量的蔥、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強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線香將之點燃。每灸完一壯,以紗布蘸冷開水抹凈所灸穴位,復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壯。③敷貼藥膏:灸治完畢后,應將局部擦拭干凈,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貼玉紅膏,可1~2日換貼一次。數(shù)天后,灸穴逐漸出現(xiàn)無菌性化膿反應,如膿液多,膏藥亦應勤換,約經(jīng)30~40天,灸瘡結痂脫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瘡化膿時,局部應注意清潔,避免污染,以免并發(fā)其他炎癥。同時,可多食一些營養(yǎng)較豐富的食物,促使灸瘡的正常透發(fā),有利于提高療效。如偶爾發(fā)現(xiàn)有灸瘡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處理。非化膿灸(無瘢痕灸)近代對灸法的應用,有以達到溫燙為主,不致透發(fā)成灸瘡,稱為非化膿灸。其方法是,先將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將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將之點燃,不等艾火燒到皮膚,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即用鑷子將艾炷夾去或壓滅,更換艾炷再灸,連續(xù)灸3~7壯,以局部皮膚出現(xiàn)輕度紅暈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為患者接受。本法適用于虛寒輕證。2.艾炷間接灸又稱間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墊一襯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稱間接灸。因其襯隔藥物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種灸法。其火力溫和,具有艾灸和墊隔藥物的雙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較直接灸法常用,適用于慢性疾病和瘡瘍等。①隔姜灸:將新鮮生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姜片稍許上提,使之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復進行。或在姜片下襯一些紙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為止。本法簡便易行,一般不會引起燙傷,臨床應用較廣。生姜味辛,性微溫。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療外感表證和虛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風濕痹痛、嘔吐、腹痛、泄瀉等。②隔蒜灸:用獨頭大蒜切成約0.5cm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刺數(shù)孔,放在穴位或腫塊上(如未潰破化膿的膿頭處),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壯,換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壯。因大蒜液對皮膚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應注意防護。大蒜味辛,性溫。有解毒,健胃,殺蟲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療肺癆、腹中積塊及未潰瘡癤等。③隔鹽灸:又稱神闕灸,本法只適于臍部。其方法是:患者仰臥屈膝,以純白干燥的食鹽,填平臍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臍部凸出,可用濕面條圍臍如井口,再填鹽于臍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導致燙傷。這種方法對急性腹痛、吐瀉、痢疾、四肢厥冷和虛脫等證,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陽、肢冷脈伏之脫癥,可用大艾炷連續(xù)施灸,不計壯數(shù),直至汗止脈起,體溫回升,癥狀改善為度。④隔附子(餅)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餅(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作餅,厚約0.5cm,直徑約2cm)作間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溫火熱,有溫腎補陽的作用,故用來治療各種陽虛證,如陽萎、早泄以及外科瘡瘍竇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膿又不消散的陰性虛性外證??筛鶕?jù)病情選取適當部位灸治,餅干更換,直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溫熱、芳香藥物制成藥餅作間隔灸。灸時在藥餅下襯墊紗布,以防燙傷,藥餅灸后可重復再用。

3.艾條灸是將點燃的艾條懸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種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膚有一定距離,灸10~20min,以灸至皮膚溫熱紅暈,而又不致燒傷皮膚為度。此為懸起灸。懸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為溫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①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離皮膚2~3cm,進行熏燒,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膚紅暈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覺減退的患者及小兒時,醫(yī)者可將食、中兩指置于施灸部位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yī)生的手指來測知患者局部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jié)施灸距離,掌握施灸時間,防止燙傷。②雀啄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③回旋灸:施灸時,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

4.藥條灸是指用藥物與艾絨卷成艾條。臨床上常用的有:太乙針灸施灸時,將太乙針的一端燒著,用布七層包裹其燒著的一端,立即緊按于應灸的腧穴或患處,進行灸熨,針冷則再燃再熨。如此反復灸熨7~10次為度。此法治療風寒濕痹、頑麻、痿弱無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雷火針灸其制做方法與"太乙針"相同,惟藥物處方有異。施灸方法與"太乙針"相同。

5.溫針灸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應用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留針而又適宜用艾灸的病癥,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并給予適當補瀉手法而留針時,將純凈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艾條一段長約2厘米左右,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待艾絨或艾條燒完后除去灰燼,將針取出。此法是一種簡而易行的針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廣。

6.燈火灸方法是用燈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著后,于應灸的腧穴上爆之??陕?叭"響,為一壯功能疏風解表,行氣化痰,清神止搐。多用于治療小兒臍風和胃痛、腹痛、痧脹等癥。

7.天灸本法又名自灸,因其敷貼藥物后,發(fā)泡如灸瘡而得名。古人文獻中記載的天灸很多,茲擇要介紹數(shù)種如下:

①毛茛灸:采取毛茛葉子揉爛,貼于寸口部,隔夜就發(fā)生水泡,如被火灸。可以治療瘧疾。

②斑蝥灸:斑蝥乃一種甲蟲。灸治時,將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癬癢。

③旱蓮灸:用旱蓮草搗爛,敷置穴位上,使之發(fā)泡,可以治療瘧疾等癥。

④蒜泥灸:用蒜泥貼于手太陰經(jīng)的魚際穴處,使之發(fā)泡,可治喉痹。

⑤白芥子灸:用白芥子研末敷患處,使局部充血,發(fā)泡,可以治療陰疽、痰核、及膝部腫痛。

五、注意事項

①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向患者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征得患者同意。②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患者的體位平正舒適,既有利于準確選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壯的多少為標準。一般情況,凡初病、體質強壯的艾炷宜大,壯數(shù)宜多;久病、體質虛弱的艾炷宜小,壯數(shù)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點,在頭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壯;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不可多灸;肩及兩股皮厚而肌肉豐滿處,宜大炷多壯。更應結合病情施灸,如屬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屬風寒外感、癰疽痹痛,則應掌握適度,否則易使邪熱內郁產(chǎn)生不良后果。④灸治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⑤施灸時,對顏面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選用直接灸法,對于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⑥在施灸或溫針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灸療過程中,要隨時了解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掌握灸療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過,亦可引起灸傷。灸后若局部出現(xiàn)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過大,可用消毒針從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龍膽紫藥水。對于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不宜從事體力勞動,要注意休息,嚴防感染。若有繼發(fā)感染,應及時對癥處理。此外,尤其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者進行灸治時,更應注意。⑦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污染空氣,傷害人體。六、灸法與皮膚組織

灸法是通過溫度及灸材化學刺激,或利用溫度、化學作用使皮膚組織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所有的灸治方法必須通過皮膚才能起作用。灸后皮膚的一切變化,是灸治的療效標志。因此應用灸法治病,必須對皮膚的組織結構及其功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各種灸法,進一步提高其臨床療效。皮膚覆蓋在人體表面,柔韌而富有彈性,是人體抵御外界各種有害刺激的第一道防線,為衛(wèi)氣的運行部位,具有保護人體、調節(jié)體溫、吸收、分泌和排泄以及感覺等功能。皮膚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部分組成。表皮在最外層,是復層扁平上皮組織;真皮在表皮下面,主要是纖維組織;皮下組織在真皮下面,主要是脂肪組織。人體各部位皮膚的厚度不同,一般四肢的內側面和胸腹部較薄,四肢的外側面、背部、手掌面及足底等處較厚。皮膚的表面有著無數(shù)高起的皮嵴和下陷的溝紋,它們將皮膚分成高低不平的三角形、菱形和其它形狀的小片。皮膚除本身結構外,學有豐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經(jīng)纖維,另外還有皮膚的附屬器,包括皮脂腺、汗腺、毛發(fā)等。

七、灸傷的等級

一度灸傷使用任何灸療方法,對表皮基底層以上的皮膚組織造成傷害發(fā)生水腫或水泡者均稱之為1度灸傷。1度灸傷不損害基底層,灸傷的皮膚可以在5~8天內結痂并自動脫落,愈后不留瘢痕,故又稱之為無痕損傷性灸。二度灸傷灸治溫度對皮膚基底層造成破壞,但未損傷真皮組織而發(fā)生水腫、潰爛、體液滲出等,稱之為2度灸傷。受損傷的皮膚在7~20天內結痂并自動脫落,留有永久性淺在瘢痕。三度灸傷連續(xù)灸后,所灸部位的大部分或全部真皮組織被破壞皮膚發(fā)生干枯變白,而后水腫、潰爛,形成無菌性化膿者,稱之為3度灸傷。傷面在20~50天結厚痂自動脫落,愈后留有較厚的永久性瘢痕。古代所記載的灸瘡,多為3度灸傷,愈合時間較現(xiàn)在為慢,可長達數(shù)月之久。

八、灸傷處理

一度灸傷的處理1度灸傷后,95%會發(fā)生水皰,一般直徑為1厘米左右,不需任何處理,待其吸收即可。直徑2~3厘米的水皰多數(shù)會破裂,待水流盡,可涂龍膽紫(甲基紫)以防感染(禁忌剪去泡皮),待結痂自愈。二度灸傷的處理傷面如有水皰,在第五天可剪開泡皮放水,并剪去皰皮,暴露被破壞的基底層。為了延長傷面愈合時間,不使用外傷斂藥物及干燥療法,為了防止感染,可用含有薄荷的殺菌軟膏敷貼,每4日換藥1次,待其自愈。三度灸傷的處理傷面不加任何處理,只直接敷貼含薄荷的殺菌軟膏即可,每4日換藥1次。傷面的無菌膿液不必清理,直至結痂自愈。

九、溫和灸的標準

溫和灸應以無損傷灸為標準。無損傷灸是以溫度及灸材的化學物質、光線等給皮膚一定量的刺激,以起到治療效果的治療方法。其對皮膚的角質層、透明層都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這種破壞程度,是肉眼不易看清,故稱無損傷灸法。由于無損傷灸沒有明顯的灼痛感,灸后不起泡、不留瘢痕,故易為患者所接受。無損傷灸的主要觀察標準是皮膚潮紅,凡是有溫度灸法,都是以皮膚潮紅為準。皮膚潮紅與皮膚敏感度及部位有關,敏感度較高者,灸的壯數(shù)雖少,可達到潮紅的速度卻較快;人體的背面(如背、腰及肢體外側面)潮紅較內面慢,較耐溫,灸的時間長、壯數(shù)多。

十、灸量與灸效的關系

實驗證明,灸量與灸效有相當密切的關系。例如據(jù)一組879例次的實驗統(tǒng)計,用底面積6mm2、高8mm2的艾柱灸,平均19.6壯出現(xiàn)循經(jīng)感傳,隨著壯數(shù)的增加,感傳逐漸由線狀加寬呈帶狀,速度也逐漸加快。不同灸量對"陽虛"動物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率也有不同影響,艾灸命門三壯組與羥基脲組相比,差別不顯著,但五壯組與羥基脲組比較有非常顯著的差異,這說明雖然艾灸命門可以糾正"陽虛"動物的虛損癥狀,但從脫氧核糖核酸合成率的水平來看,采用五壯要比三壯為好。然而,灸量與灸的關系,并非都是灸量越大療效越好。例如,艾灸至陰穴糾正胎位不正的效果,一般都以第1、2次艾灸較明顯,第3次以后效果則較差。因此,臨證時必須根據(jù)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灸量。

十一、灸法臨床應用的研究

1.內科病證有研究者報道灸治雙側內關穴,配以膻中、心俞,對62例冠心病患者的心電圖ST-T及q-TC、HR指標進行了灸治前后療效對比觀察,收到較為明顯療效。對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施以灸法,經(jīng)過3個月后,患者血壓下降,并相對保持穩(wěn)定,全血比粘度、纖維蛋白元均有明顯下降。保持了血凝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的平衡,對于預防中風的發(fā)生收到了較好效果。有報道采用艾卷懸灸法對中風偏癱患者的百會、天窗穴施灸,并以腦阻抗血流圖和血壓為客觀指標,觀察灸治前后的變化。經(jīng)灸后腦血流圖流入時間縮短,波幅升高,重搏波明顯,說明腦血流量較灸前增加,同時伴有高血壓的患者,其收縮壓降低明顯。有報道以雀啄法灸治患者百會穴,觀察血壓變化。經(jīng)灸后,收縮壓平均下降2.25kPa,舒張壓平均下降1.34kPa。此外,采用艾灸足三里穴治療三期高血壓病合并腦血栓形成恢復期病人,發(fā)現(xiàn)艾灸能降低血液凝聚作用,有預防腦血栓形成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有報道用麥粒灸與隔附子餅灸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24例,經(jīng)灸治3個月后,轉氨酶下降明顯,血清白蛋白升高也明顯。從免疫學方面的有關指標觀察,亦證實艾灸可有效地調整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促進病情改善。有報道采用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487例,總有效率為74.3%,通過對血清總IgE含量變化和外周嗜堿粒細胞計數(shù)的比較,作者認為化膿灸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雙向調整作用。同時,認為化膿灸療法對于支氣管哮喘的治療,優(yōu)于非化膿灸的方法。有報道經(jīng)對82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鋪灸治療前后免疫功能的變化觀察,結果表明,經(jīng)鋪灸治療后,多數(shù)患者血紅蛋白升高,血沉下降,類風濕因子轉陰,淋巴細胞轉化率和E-玫瑰花結形成率提高,補體C3提高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項變化,說明鋪灸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具有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采用隔藥餅灸治療42例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近期治愈率達85.17%。通過對細胞免疫功能及甲皺微循環(huán)有關指標的測定和比較,作者認為隔藥餅灸,可顯著提高E-RFC數(shù)值,并接近正常人,確能改善微循環(huán),有利于止血和促進炎癥的吸收。對于灸法抗休克作用,有報道用艾條灸關元穴,治療30例休克,有效率為73%,經(jīng)灸后患者收縮壓、脈壓明顯提高,舒張壓也有所增加,指尖溫度上升,肛-指溫度下降,外周毛細血管灌注有所改善。

2.外科、皮膚科病證有報道,對病程在4~8年,皮損面積在2×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