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2103-2014-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吉林省_第1頁
DB22-T2103-2014-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吉林省_第2頁
DB22-T2103-2014-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吉林省_第3頁
DB22-T2103-2014-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吉林省_第4頁
DB22-T2103-2014-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吉林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7.060DB22A47吉林省地方標準DB22/T2103—2014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Evaluationmethodofstrengthofbittercoldweatherprocess吉林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DB22/T2103—2014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吉林省氣象局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吉林省氣象臺。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襲祝香、馬樹慶、紀玲玲、藺豆豆、高曉荻、張夢遠、呂忠、蘭飛飛。IDB22/T2103—2014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1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方法的術語和定義、評估項目與指標計算和強度分級。本標準適用于對吉林省嚴寒天氣過程強度的評估。2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2.12.22.32.42.5氣象觀測站meteorologicalobservingstation為開展氣象觀測而設立的觀測機構或場所。日最低氣溫dailyminimumairtemperature24小時內出現的最低氣溫值即為日最低氣溫。1DB22/T2103—2014b)嚴寒天氣覆蓋范圍;c)嚴寒天氣過程最低氣溫極值;d)嚴寒天氣過程平均最低氣溫;e)嚴寒天氣過程強度。3.2指標計算方法3.2.1嚴寒天氣持續(xù)日數指標計算X1=10×(t2?t1+1)...................................(1)式中:X1——嚴寒天氣持續(xù)日數指標,即嚴寒天氣過程開始至結束的天數;t1——嚴寒天氣的開始日期對應在一年中的天數(如1月3日為一年中的第3天,如果1月3日為嚴寒天氣的開始日期,則t1=3,以此類推);t2——嚴寒天氣的結束日期對應在一年中的天數(算法同t1)。3.2.2嚴寒天氣覆蓋范圍指標計算X2=10×n......................................(2)NX2——嚴寒天氣覆蓋范圍指標,即一次嚴寒天氣過程中出現嚴寒天氣的氣象觀測站數量;X3=min(Pj),j=1,2,L,n...............................(3)X3——嚴寒天氣過程最低氣溫極值指標,即一次嚴寒天氣過程中,評估區(qū)域內n個達到嚴寒天氣標準氣象觀測站日最低氣溫的最小值;Pj——一次嚴寒天氣過程中,達到嚴寒天氣標準的氣象觀測站中第j個氣象觀測站日最低氣溫的2DB22/T2103—2014X4=1nPj,j=1,2,Ln................................(4)∑nj=1式中:X4——嚴寒天氣過程平均最低氣溫指標,即一次嚴寒天氣過程中,評估區(qū)域內n個達到嚴寒天氣標準的氣象觀測站的日最低氣溫最小值的平均;Pj——一次嚴寒天氣過程中,達到嚴寒天氣標準的氣象觀測站中第j個氣象觀測站日最低氣溫的最小值。3.2.5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指標計算H=141)...................................(5)∑4(1+1-Yii=1式中:H——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指標;Yi——當Xi>10,Yi=0.2lg(Xi/10),當Xi≤10,Yi=0,Xi為嚴寒天氣過程第i項指標。4強度等級劃分嚴寒天氣過程強度評估指標(H)H+0.85σ≤H<H+1.28σH≤H<H+0.85σH<H注:H、σ的計算按照公式(6)。mm........................(6)∑∑2mm——嚴寒天氣過程總次數;3DB22/T2103—20145資料采集5.1氣象觀測站的選取氣象觀測站取自國家氣象觀測站。5.2H統(tǒng)計時段H統(tǒng)計時段規(guī)定為1961年~2010年。4DB22/T2103—2014參考文獻[1]陳艷秋,袁子鵬,盛永,戴廷仁.遼寧暴雨事件影響的預評估和災后速評估[J].氣象科學,2007,27(6):626-632[2]袁子鵬,賈旭軒.遼寧省地方標準.氣象災害評估第6部分:暴雪[3]襲祝香.吉林省重大暴雨過程評估方法研究[J].氣象科技,2008,36(1):78-81[4]襲祝香,孫力,劉實.吉林省單站暴雨特征分析及評估方法[J].氣象科學,2009,29(2):230-234[5]襲祝香,孫力,劉實.東北地區(qū)重大暴雨過程評估方法研究[J].災害學,2009,24(2):61-64[6]王秀榮,王維國,張建忠,等.全國氣象服務規(guī)范技術手冊[M].氣象出版社,2012:23-25[7]陳亞寧,楊思全.自然災害的灰色關聯災情評估模型及應用研究[J].地理科學研究進展,1999,18(2):158-162[8]中氣候發(fā)[1996]39號-氣象情報及災情收集上報規(guī)定[9]吉氣發(fā)〔201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